•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

Copied!
9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傳統聚落居民在觀光發展下之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 -以北埔傳統聚落為例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Landscape Preference of the Resident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the Beipu Traditional Settlement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205019 陳文淵 指導教授:陳天佑 副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2)

摘 要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論文題目:傳統聚落居民在觀光發展下之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以北埔傳統聚落為例 畢業時間:2008 年(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陳文淵 指導教授:陳天佑 觀光發展已經成為北埔傳統聚落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為了因應觀光發展,設置 一些商店、餐廳即將老舊的傳統建物改造,使得整個聚落產生商業化現象。傳統聚 落的觀光發展帶來的正面影響大部份是很積極的保護聚落的文化環境、歷史古蹟及 改善一些景觀設施,也為當地帶來經濟收入;相對的,負面影響絕大多是造成傳統 聚落環境的破壞而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另外由於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聚落內大 量的建設新建物,造成整個景觀很不協調,使得原有的傳統聚落風貌漸漸消失。本 研究針對已有觀光發展的趨勢及擁有文化景觀之傳統聚落,以該傳統聚落的居民為 主要研究對象。

本研究在探討之前,必須先對居民的基本特性以及對於目前傳統聚落特色及未 來發展建設方向的態度進行了解。針對環境知覺的部分,根據文獻回顧提出組成傳 統聚落之環境要素的理論及本人調查實質環境並分析出環境現況,共計有 18 個變 項,利用「因素分析」將環境要素簡化成兩個因素分別為「老聚落文化因子」、「聚 落新興建設因子」;而環境現象簡化成兩個因素分別為「居住環境現象因子」、「觀光 人潮現象因子」來探討傳統聚落居民的環境知覺,再利用多元迴歸找出影響環境知 覺主要的因素構面。針對景觀偏好的部份,本研究採用語意分析,藉由相關文獻整 理出形容詞對作為景觀認知因子來探討居民對傳統聚落的景觀偏好。最後利用 T 檢 定與變異數分析,了解居民之不同特性對於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的影響。

由本研究結論得知,在傳統聚落居住環境裡從事觀光事業以中年女性居民最 多。居民對於未來建設發展必須保持原有環境文化且限制開發行為,因此他們在生 活環境中都很重視環境要素之「街」、「巷」、「廟宇廣場」、「井台」、「傳統建築」及 帶來大量觀光人潮所產生的現象。對於目前的環境景觀,大多數居民還是認為傳統 樸實的感覺,但整個動線繁雜而混亂無秩序的,導致整個聚落空間不易識別的。

關鍵字:觀光發展、傳統聚落居民、環境知覺、景觀偏好

(3)

Abstract

School: Master’s Program,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ung Hua University

Title: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Landscape Preference of the Resident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unde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Beipu Traditional Settlement Graduate year: 2008 (Master thesis abstract, second semester, 2007 academic

year)

Graduate student: Chen Wen-Yuan Advisor: Chen Tien-Yu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of the Beipu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commercialization phenomenon arises in the settlement due to the replacement of the aged conventional buildings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tores and restaurants brought about by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influence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are mostly the zealous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al sites of the settlement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certain scenic facilities, which in turn generated economic income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On the contrar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is primary the environment damage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hich adverse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residents. In addition, as time goes by, numerous new buildings are put up i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forming an uncoordinated and imbalanced landscape which erased the original scenery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ur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that exhibit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 and possess cultural sceneries. The residents of the selected traditional settlement will be the study subjects for our research.

It is indispensable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must be obtained prior to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In regard to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 theory on the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eld

(4)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is illustrated. There are in total 18 variables.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s investigated by simpl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into two factors of “old settlement cultural factor” and “new settlement developing factor”, and the environmental phenomenon into two factor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phenomenon factor” and

“tourist phenomenon factor”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re further derived using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s for the landscape preference, the semantic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summarize the description terms from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s the landscape acknowledgement factors to study the landscape preference of the residents towards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Finally,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t-test and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idents on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landscape preference.

The conclusion drawn in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tourism businesses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re mostly conducted by female residents. On top of the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e residents advocate that future development should keep the environmental cultures intact. For that reason, they value heavily the environmental components of “streets”, “alleys”,

“temple squares”, “wells” and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phenomenon of the crowd of tourists that these attractions attract. Most residents still consi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traditional and simple.

However, they do feel that the overall traffic pattern is chaotic and unregulated, which blurs the identification of entire settlement place as a complete entity.

Keywords: tourism development, residents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landscape preference

(5)

謝 誌

在研究所這段求學的日子裡,為求學術研究與實務方面的融合,故學業與 工作同時並進,而這也令我備感辛苦。然而,有了這樣的歷練,同樣地使我增加 了本身的經驗累積與建築專業領域上的拓展。因此,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陳天佑主任,除了給予我論文內容編製與研究方向的指導外,亦給予我很大的 發展空間與支持。另外,亦特別感謝本校總務長-林文欽教授、水利署第二河川 局正工程司兼規劃課課長-吳益裕博士在論文口試審查上提出寶貴的建議與指 正,使本研究論文能順利完成。

回想起當時於陳智淵建築師事務所上班,因為陳智淵建築師的鼓勵,使我 萌生想要邁入更精進的建築領域,進而考上了研究所。然而,陳建築師及事務所 的所有同仁並不因我的學業而叫我放棄工作,反而鼓勵我,讓我有這樣的工作機 會,在建築實務上增加了經驗累積與學習。除了工作上的同仁之外,班上同學如 伯頤、銘鴻、秉勳及秉慶學長與政偉學弟的多次討論,幫助我解決論文寫作遇到 的問題;及我的好友益竺、格明、智廣、季平、德郎伯伯及雲淑阿姨給予我不斷 的鼓勵與關懷;鍾心怡建築師的鼓勵以及研究方向與論文寫作的指點,讓我有了 原動力去完成論文。對於大家的支持與幫助,我是銘感在心。

最後我要感謝我最敬愛的父親及疼惜我的母親,默默的支持我、幫助我,

無論是實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以及哥哥與嫂嫂的關懷與鼓勵。因為家人的支 持,讓我能夠獲得在家族中第二位擁有碩士學位的榮耀。但我不會因此而畫地自 限,而是更上層樓,在我往後的生涯中,能夠發揮所學在我的事業上,如此才不 會辜負眾人對我的期許。

陳文淵 謹誌 民國九十七年七月

(6)

目次

頁次 摘要……….I ABSTRACT………..II 謝誌………..IV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照片目次……….…..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2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3

第貳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傳統聚落相關理論………..6

第二節 觀光發展相關理論與研究………..7

第三節 環境知覺之相關理論………..9

第四節 景觀偏好相關理論………13

第五節 北埔實質環境調查與分析………18

第六節 小節………24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25

第二節 調查問卷方法………27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35

第肆章 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初步分析………36

第二節 傳統聚落居民的環境知覺之分析………40

第三節 傳統聚落居民的景觀偏好之分析………50

第四節 傳統聚落居民特性與環境知覺及景觀偏好關係之分析………55

(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1

參考文獻………..72

附錄一 認知形容詞對收集表(國內相關研究)………75

附錄二 問卷調查表………78

附錄三 環境要素統計圖………81

附錄四 環境現象統計圖………83

附錄五 景觀偏好分析圖………85

(8)

表次

頁次

表 2-1 景觀偏好的評估因子………15

表 2-2 環境偏好矩陣因子之定義………15

表 2-3 環境現象分析表………23

表 3-1 景觀認知因子說明………29

表 3-2 環境態度問題項目表………31

表 3-3 居民屬性問項表………31

表 3-4 環境知覺問項表……….….…..32

表 3-5 景觀因子問項表………33

表 3-6 景觀偏好問項表………33

表 3-7 調查問卷樣本數………34

表 4-1 傳統聚落受訪居民社經屬性次數分配及百分比………37

表 4-2 受訪者居民之環境態度分析表………39

表 4-3 傳統聚落環境要素之分析表………41

表 4-4 傳統聚落環境現象之分析表………42

表 4-5 傳統聚落環境要素 KMO 及 Bartlett 檢定分析………..43

表 4-6 傳統聚落之環境要素共同性………43

表 4-7 傳統聚落環境要素之因素解說總變異量………44

表 4-8 環境要素因素分析表………44

表 4-9 傳統聚落環境現象 KMO 及 Bartlett 檢定分析………..45

表 4-10 傳統聚落之環境要素共同性………..46

表 4-11 傳統聚落環境現象之因素解說總變異量………..46

表 4-12 環境現象因素分析表………..47

表 4-13 環境要素多元迴歸分析表………..48

表 4-14 環境現象多元迴歸分析表………..49

表 4-15 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0

表 4-16 「現代的-傳統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1

表 4-17 「人工的-自然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1

表 4-18 「華麗的-樸實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2

表 4-19 「親切的-嚴肅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2

表 4-20 「複雜的-簡單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2

表 4-21 「乾淨的-骯髒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3

表 4-22 「有秩序的-無秩序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3

表 4-23 「易識別的-不易識別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4

表 4-24 「寬敝的-狹窄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4

表 4-25 「輕鬆的-緊張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4

(9)

表 4-26 「喜歡的-不喜歡的」景觀認知因子分析表………..55

表 4-27 傳統聚落居民個人特性與環境知覺各類因子注意度之關係表………..56

表 4-28 性別與聚落新興建設因子之影響………..56

表 4-29 年齡與環境知覺各類因子之影響………..57

表 4-30 教育程度與老聚落文化及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之影響………..59

表 4-31 居住時間與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之影響………..60

表 4-32 從事觀光服務事業與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之影響………..61

表 4-33 熟悉度與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之影響………..61

表 4-34 傳統聚落居民個人特性與景觀偏好關係表………..62

表 4-35 性別與景觀認知因子之影響………..63

表 4-36 年齡與景觀認知因子之影響………..63

表 4-37 教育程度與景觀認知因子之影響………..65

(10)

圖次

頁次

圖 1-1 研究範圍圖………..3

圖 1-2 研究流程圖………..5

圖 3-1 研究架構圖………26

圖 4-1 傳統聚落環境要素之分析圖……….41

圖 4-2 傳統聚落環境現象之分析圖……….42

圖 4-3 年齡對老聚落文化因子影響………58

圖 4-4 年齡對聚落新興建設因子影響………58

圖 4-5 年齡對居住環境現象因子影響………58

圖 4-6 年齡對觀光人潮現象因子影響………58

圖 4-7 教育程度對老聚落文化注意度影響………59

圖 4-8 教育程度對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影響………59

圖 4-9 居住時間對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影響………60

圖 4-10 熟悉度對聚落新興建設注意度影響………..61

圖 4-11 年齡對「華麗的-樸實的」之影響………..64

圖 4-12 年齡對「親切的-嚴肅的」之影響……….…..64

圖 4-13 年齡對「有秩序的-無秩序的」之影響……….…..64

圖 4-14 年齡對「易識別的-不易識別的」之影響……….…..64

圖 4-15 年齡對「喜歡的-不喜歡的」之影響………..65

圖 4-16 教育程度對「華麗的-樸實的」之影響………..66

圖 4-17 教育程度對「親切的-嚴肅的」之影響………..66

圖 4-18 教育程度對「有秩序的-無秩序的」之影響………..66

(11)

照片目次

頁次

照片 2-1 巷弄空間……….23

照片 2-2 寺廟廣場街景……….23

照片 2-3 商業經營聚集點……….23

照片 2-4 古蹟保存區路口……….23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新竹縣北埔鄉是一個擁有歷史文化遺產及保留完整的客家傳統聚落,成為前 來北埔觀光的因素。地方政府為了拓展觀光市場及經濟來源,積極的推動「觀光 發展計畫、文化發展計畫與都市設計準則等。將北埔發展定為展現客家文化特質 之休閒觀光城鎮」1。北埔傳統聚落在觀光發展下,由於觀光人潮的引入,帶來 大量的車潮、人潮及攤販聚集擺設造成文化景觀及居民居住的周遭環境變質,使 其居民生活品質下降。居民面對觀光帶來的影響及目前街景空間的改變,他們的 環境認知為何?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居民對於北埔傳統聚落在觀光發展 影響下之環境知覺及景觀偏好的認知。

本研究認為由居民對於觀光發展下所塑造環境景觀認知的了解,之後在地方 建設及景觀規劃能夠符合居民的需求。在研究過程中先以相關文獻及實質環境的 觀察來了解在觀光發展下北埔傳統聚落環境及景觀空間的特質,再來探討居民對 於傳統聚落之環境知覺及景觀偏好的認知有哪些不同?並透過居民問卷調查方 法作為綜合統計分析,最後藉由本研究結果所提出建議可供給之後的地方建設及 景觀規劃者參考資料及更深入研究。

1 摘自:新竹縣北埔鄉『傳統聚落專用區』及其鄰近地區都市設計 期末報告書(第二次修正板),

2004.06。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的陳述,藉由文獻參考及實地觀察,以北埔傳統聚落之文 化景觀為探討對象,進而了解當地居民對傳統聚落的環境知覺有哪些及有何不 同,並探討對於整個傳統聚落所認知的景觀偏好。其內容敘述如下:

一、探討在觀光發展下傳統聚落的發展現況與景觀特色,同時對當地居民特性及 態度進行基本的了解。

二、探討居民對傳統聚落的環境知覺,並了解傳統聚落在居民心中的程度。

三、探討居民對傳統聚落景觀的認知,並了解居民對傳統聚落的偏好程度。

四、透過不同居民特性對傳統聚落環境知覺的影響程度。

五、透過不同居民特性對傳統聚落景觀偏好的影響程度。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一、研究範圍

由研究目的的陳述,主要是比較不同居民的環境認知及景觀偏好之差異,在 研究範圍的選擇上,為了利於實證研究之進行,根據(林瓊華,1995)所提出條 件,本研究基於時間與人力的考量,且避免選擇距離過遠的研究地點,必須要有 很明確的研究範圍,但研究範圍中亦須包括觀光發展的趨勢。在觀光發展中,觀 光活動有高度的集中性,在傳統聚落區,大部分發生在聯繫的街道及據點(游仁 君,2000)。因此本研究以北埔傳統聚落擁有文化環境背景及眾多極具傳統地方特 色建築物與街巷,作為本次研究範圍的條件。

依據文獻回顧,本研究範圍以聚落中每個觀光遊憩據點周邊的居住範圍及觀 光路線所構成的範圍進行研究,本研究範圍詳圖 1-1(畫虛線部分)。

(一)分佈於北埔文化資源及觀光遊憩據點周邊的居住範圍。

(二)舊街系統(觀光路線):北埔街、廟前街、秀鑾街、南興街、公園街、中 正路、中興街以及慈天宮兩旁的巷弄空間。

(14)

(三)遊客觀光路線及據點。

圖 1-1 研究範圍圖(資料來源:游仁君,2000;本研究修改)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針對北埔傳統聚落的環境認知及景觀偏好做探討。進行問卷設計 及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傳統聚落居民為調查的對象。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一、研究內容

(一)基本資料蒐集:指實質環境的現況分析,瞭解北埔傳統聚落觀光發展現況、

住居空間環境現象、街道景觀空間及相關設施等。

(二)相關文獻回顧架構建立:針對觀光發展影響、環境知覺、景觀偏好進行分 析、歸納、整理。

(15)

(三)深入觀察:以問卷、訪談、照片紀錄等方式,作深入了解。以北埔傳統聚 落居民的層面作為基礎,來瞭解對於各個不同環境要素、環境現象之環境知覺及 景觀偏好,進行問卷設計及問卷調查。

(四)歸納分析:由問卷訪談資料,利用 SPSS 統計軟體,以供樣本初步統計與 分析。藉由問卷數據、訪談等資料數據化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各變項間之影響 性。

(五)後續建議研提:針對描述與分析及研究結果,對當地環境及景觀建設在未 來規劃設計提出建議,接著討論後續研究與建議方向。

(16)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內容與步驟,得研究流程,詳圖 1-2。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圖 1-2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內容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研究架構之建立 傳統聚落

之定義

景觀偏好 相關理論 觀光發展影

響之內涵

環境知覺 相關理論

北埔傳統聚落 現況分析

建立研究方法 1. 調查問卷方法

2. 資料分析方法

調查結果與分析 1. 基本資料分析 2. 環境知覺之分析 3. 景觀偏好之分析

4. 不同居民特性對環 境知覺及景觀偏好 的影響

結論與建議

(17)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觀光發展下傳統聚落居民之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

首先對傳統聚落定義了解並針對觀光發展影響內涵作整理,藉由相關文獻瞭解觀 光發展對傳統聚落影響的內涵,進而探討環境知覺、景觀偏好理論,並試圖找出 影響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的因子,其能建立本研究之理論架構的依據。

第一節 傳統聚落相關理論

一、傳統聚落之定義

傳統聚落(Vernacular Architecture Settlement)是由傳統聚落居民經年累 月的建造而逐步形成的,依當地的氣候、地形環境等所居住的自然環境及當地的 歷史文化背景、生活習俗所發展出來的社會組織等自然人文條件是構成傳統聚落 型態主要的原因 (林瓊華,1995)。

二、傳統聚落型態的形成

傳統聚落形成是一直持續發展變化,沒有起點亦沒有終點,經歷比較漫長而 自發性的演變過程。傳統聚落每一戶的配置型式,必須要有保持私密性、分隔性 以及與鄰居間保持一定的關係。一些地方的聯通必須與外界保持聮繫的要求,因 此傳統聚落的路徑必須由交通聯繫來分出主要的、次要的路徑。一般最普遍的形 式是中間一條主要的道路沿著兩旁建築物,在每隔一定距離的兩建築物間留出巷 道空間,在巷道裡的每個住戶可以通過巷道與街的連接關係形成一種主次分明的 交通聯繫空間,這樣整體傳統聚落才會顯得有結構性和秩序感(彭一剛,1991)。

三、傳統聚落發展與保存的問題

近年來,由於傳統聚落擁有古蹟、傳統建築及特產等文化資源,政府一方面 積極地保留當地的文化資產與文化地景,另一方面為了振興地方產業,發展觀光 而造成傳統聚落成為外來遊客前來的觀光據點。因此,在觀光發展上,成為傳統 聚落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通常在傳統聚落中的居民都有很強的內聚力,由於外 來遊客之意識形態及消費行為的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被佔據而受到了干

(18)

擾,讓居民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感到不是主要的角色,忽視了居民的權益而產生 社會不公平的現象。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下,傳統聚落的生活空間使用價值被商 品價值所取代,聚落中的功能與意義受到了很大改變,將失去文化產業的意義,

也使得傳統聚落失去了原有的社會結構面。(曾湋茹,2002;林美景,2005;錢 運財,2006)。在北埔傳統聚落中,該地方已經受到觀光發展影響成為了著名的 觀光景點,整個聚落空間都呈現了商業的面貌,許多傳統建築物及街巷空間因應 觀光的改造都成了商店空間,也成了攤販聚集地。傳統聚落過度觀光化、商品化 而影響了當地居民生活品質,因此在觀光發展下,整個傳統聚落居民的記憶及對 環境的認知才是未來傳統聚落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四、傳統聚落的景觀分析理論

在不同地區、地形、性質和規模的形成以及佈局、景觀特點畢竟各有其特點;

由上述所知,傳統聚落形成的過程均帶有很大的過度自發性,導致形態發展是多 樣性、多變性、偶發和不穩定性,所以又不能不加以區別而整體的來論述傳統聚 落景觀特點和佈局形式的分析。因此,就組成傳統聚落物質空間環境拆散成為多 種要素,例如:街、巷、廣場、牌樓……等各種要素所產生的景觀作用來做具體 分析(彭一剛,1991)。

第二節 觀光發展相關理論及研究

一、觀光發展之內涵

在一個地區成為觀光景點後,就會帶來大量的人潮,而該地區的道路使用增 加以及帶來不同的經濟效果。觀光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事業,可以促進該地區的 基礎設施建設、吸引外來投資、提供工作機會與所得、刺激餐飲業的發展及促進 文化交流等,帶動地方發展與繁榮,而該地區居民的生活品質必然受到觀光發展 的影響 (莊啟川,2002)。

(19)

二、觀光發展之影響

Mathieson&Wall 指出觀光影響歸納為三類,分別為對經濟的影響、對環境的 影響和對社會文化的影響(莊啟川,2002)。三類影響分別敘述如下:

(一)對經濟的影響

正面的經濟影響有:所得與經濟水準提升、當地經濟的改善增加了工作機會、

增加當地人的收入,亦可吸引外來資金及促進當地的投資、增加稅收、促進當地 的基礎設施來改善公共設施及改善交通基礎建設、改善了當地的經濟結構,促進 經濟多元化,也增加了當地居民與遊客購物的機會,更進一步增進了居民的生活 品質。負面的影響有:增加產品與服務的價格、增加房地產的價格、增加生活成 本與稅捐、財富分配不均、也造成社會價值觀改變、過度依賴觀光的經濟危機及 旅遊季節性的差異等(林瓊華,1995;莊啟川,2002)。

(二)對環境的影響

在傳統聚落中,實質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如:山川河嶽、動植物..等)及人為 環境(如:城市、鄉村、及歷史文化環境)。因此,傳統聚落環境是觀光的根本,

沒有擁有優質條件的環境,不會有觀光客想到該地區進行觀光旅遊,所以觀光是 依附環境而產生的。正面的環境影響有:積極保護自然文化環境避免遭受破壞及 保護歷史古蹟和改善地區的外觀。負面的環境影響有:增加交通壅塞、過於人潮 擁擠、增加噪音與環境遭受污染及大量體新建築的林立與環境形成一個不協調的 景觀,因此為了滿足觀光客的需求,在傳統聚落中設置商店、餐廳..等設施,而 這些設施的新建會造整個傳統聚落風貌變形,而使原有美景或純樸民風消失,或 進而使當地的實質環境產生無法挽回的破壞(林瓊華,1995;莊啟川,2002)。

(三)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藉由觀光發展讓傳統聚落的一些舊有的民俗、技藝、文化財產再度引起注 意,展露在觀光客的面前,使得傳統聚落文化振興起了正面意義。但是過度商業 化的文化財產,又變成商品,失去祖先遺給他們應有的尊嚴與價值。傳統聚落居

(20)

及一些居民的需求,在傳統聚落區也許是呈現一種住在鋼筋水泥構造現代化建築 及住在紅磚瓦構造傳統建築的強烈對比,相互產生無法適應、整體的感覺,甚至 會相互排斥對方的生活習慣、方式,但是也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商業 利益、政治侵佔,宗教勸誘等,又迫使文化新舊融合(李貽鴻,1986)。

對於社會文化影響指的是觀光發展所造成當地的改變,如居民與觀光客的價 值觀不同、居民與觀光客的集體行為、每一戶住家集體生活方式及家庭關係、社 區的安全程度、個人的道德行為、傳統儀式和社區結構等。觀光發展對其之正面 影響為可以促進當地的文化及生活習慣的溝通,促使當地文化受到重視,而得以 保存當地文化,維持較完整的社會結構;其負面影響則是受到觀光發展影響而改 變當地原有的社會制度,造成個人行為的偏差、社會關係漸趨冷淡,而失去了原 有傳統聚落文化(林瓊華,1995;莊啟川,2002)。

第三節 環境知覺之相關理論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平時所接觸的周遭環境,每個人藉由感官從周遭環境所 收集到的訊息,這些訊息就是環境知覺。而進一歩將訊息作處理,就是環境認知。

這些訊息不斷地儲存於人們的記憶裡,透過過去一些經驗累積加以重新整理、組 合,便成為了人們對周遭環境的感受(李瓊玉,1994)。因此,首先將人與環境之 間的關係作描述,其次探討環境態度、環境知覺、景觀偏好理論進行分析。

一、人與環境關係

于正倫(1995)指出人與環境的最適化是都市環境設計主要課題。而人與環境 關係的最適化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人對環境的作用;第二,環境對人的作用。

(一)人對環境的作用

1.保全:指人們對於原有環境中所擁有價值的、有影響力的因素加以維護、發掘 和補充來獲得理想的環境。

2.創造:指人們對原有環境內容經過更新,注入新的活力,而創造必須尊重地方

(21)

上的條件、歷史文化、環境和人民的共性及個性文化,強調有效益的,並適於未 來發展的需要。因此,創造過程中,對於每個時代的人們及社會都必須要付出智 力和經濟代價,這些代價的後果可能使環境勃發生機,也可能導致僵化和泯滅。

由高玉芸(2004)指出「保全」概念涉及了城市舊景觀的維護;「創造」則說 明了更新改善的景觀投入。因此,創造和保全是相互聯結的。在進行保全的同時 必須有意識的創造,才會使我們對城市的整治更接近於環境的自然整體性質。

(二)人與環境互動

人與環境的互動可分為三類:環境知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環 境認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與環境評估/偏好(Environmental Evaluation/Preference)三部份,此三部份所得的結果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其 中每個人對環境中不同的感覺透過接受環境的訊息而產生知覺,對環境的認識則 運用每個人的心智,藉由命名、分類與秩序來決定環境特定的意義,也是人與環 境互動過程中重要的機制(高玉芸,2004)。

二、環境知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Fisher 等人歸納傳統的知覺研究後亦指出,人們的個體受到外部環境之事 件即為刺激(Stimulus),人們以生理為基礎透過感官受體來接收刺激,當刺激 達到一定強度後就產生感覺(Sensation),而這些感覺在中介過程中經過大腦加 以整理後,感覺環境中的物體存在、特徵使人們能瞭解並組織,而過程即叫做知 覺(Perception)。所以當人們置身於環境中,藉由感官收集環境訊息,包括人 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味覺等,直接感覺及經驗來認識環境,即可謂之 為「環境知覺」(林瓊華,1995)。

針對影響環境知覺的探討,由蕭秀玲等譯(1991)指出影響因素包括個人影 響、文化的影響及物理的影響,以下就影響因素分別說明。

(一)個人的影響:人是包含在環境裡,因此,個人的特質、個人的感知能力都 會造成了環境知覺的不同;另外個人與環境接觸的經驗,就是所謂的對環境的熟

(22)

(二)文化的影響:每個人本身的文化脈絡,對於看待環境的方式產生極大的差 異。另外,有接受職業訓練的人,看待環境的方式會以職業角度去看待。在過去 很多研究證實了在不同個人的專業背景、不同的專業之間及專業與沒有相關的專 業背景之間對於環境評價上有不同的差異性,這樣的差距,知覺的出發點就不 同,而詮釋訊息也不同,因此,個人的職業教育在環境知覺上,確是個關鍵的文 化差異。

(三)物理的影響:不論個人及個人的文化背景如何,他們對於環境的特質還是 有共同的認知。例如:在周遭環境中,街道的轉彎數越多,會讓人感到街道的長 度增加;在環境中所居住的房子,總是認為同等面積大小的房子,還是認為長方 形的面積會比正方形面積還大,因此,環境本身的特質明顯地是個重要影響。

三、環境認知(Environmental Cognition)

「認知」是個人受到環境的刺激,透過大腦的詮釋之後,進一歩經過個人大 腦整合、組織的功能,產生行為及反應。因此,「環境認知」是收集訊息後而儲 存、組織、回想場所以及地點安排等種種訊息的態度。即使對共享的環境空間,

不同的居民也會有不同的看法,這種對環境認知的不同會因人而異。影響環境認 知因素可分為個人的生命階段、對地方的熟悉度或經驗、性別等因素(蕭秀玲等 譯,1991)。針對四項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一)生命階段:個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有部分的對於空間認知能力已經退化、

有些部分的則不變、而有部分的甚至對空間認知能力有所增進;以老年人與年輕 人為例,兩者對於環境認知並不相同,老年人不同於年輕人的部分是受到活動力 量與感官能力的降低,表現就會比較差,但老年人對環境的個人化記憶很強烈,

因此,對於環境認知的方面尚優於年輕人。

(二)熟悉度或經驗:經驗可以使個人對環境有著更完全、更好組織的環境認知。

在該環境待了越久,個人的環境認知明顯地跟著改變,也增加對環境的了解程 度。當個人覺得環境空間所呈現方式之重要性,這樣對個人沒有經過引導而去注 意環境的情況下還快,因此,不管是在任何環境中,隨著熟悉度的增加能帶給人

(23)

們更快、更好的指引方向,很快的吸收環境的新訊息。

(三)性別:針對男性與女性對環境空間的訊息獲得、準確度、或整合組織方面,

通常男性的環境認知本來就不同於女性。這些性別的差異性,並非在男性與女性 的認知能力的差異,而是男性與女性經驗不同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已有過去直 接的研究證據證實。

除了上述影響環境認知的因素,當然也會受其他因素影響,如個人空間能力 或視覺,以及個性、文化背景、智慧以及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蕭秀玲等譯,

1991)。

四、環境評估/偏好(Environmental Evaluation/Preference)

通常人們在環境中所獲得初步的訊息,接著進行認知上的處理,亦即把對環 境的認識加以儲存、組織、回想場所以及地點安排,來針對環境空間的判斷,而 進行環境評估,因此,在環境評估上必須先對人進行了解。一般的環境評估包含 六大部分(林瓊華,1995),茲說明如下:

(一)描述:描述環境的目的是針對環境去依照各種不同的情境及研究目的來做 修正,可由很多方面來描述,來發展出標準的描述字彙,而進一步可以協助研究 工作。

(二)評鑑:評鑑的目的是對於環境的品質、偏好及等級的程度。

(三)美感:造成環境景觀的美有三個作用,分別為景觀要素的比例、景觀要素 的距離、景觀要素的位置。

(四)情緒:通常個人的行為、對環境的認知、生理等反應都會對環境評價有影 響;而個人的視覺對評價是主要原因,針對環境的情緒反應通常是持久而累積性 的。

(五)意義:在個人歸屬感、個人對情境概念的傳達,及其個人對環境的目的與 功能之傳達都能表達出環境的意義。

(六)關懷:個人心目中的環境所存在的價值及重要性,才會對環境去加以關心。

(24)

針對環境評價的主要是了解環境的特質,必須結合多位觀察者不同的評論 來進行對環境的考察,作為對環境基礎的判斷。

五、環境態度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傳統聚落居民在觀光發展下之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在探 討之前,必須先了解在觀光發展下的情形,透過居民的表達對環境的感受或看 法,而進一歩去了解每個居民對環境現在與未來發展問題的反應態度。

所謂的態度是反應個人自己的心理層面對人、事物、週遭環境及環境現象的 感受與看法,也是一種個人假設性的構念。態度是經由個人對「態度現象」的認 識、了解程度的認知成分;隨著個人觀念的產生,個人的感覺和情緒會針對某一 對象的好壞、肯定與否定之判斷的情感成分;靠著個人的意識、目的、有計畫性 的目標,對該對象採取的反應與行為傾向的行為成分,由上述可知,一個人的環 境態度是先由認知層面,而情感層面,最後才有行動的傾向(陳冠允,2004)。

第四節 景觀偏好相關理論 一、

景觀偏好的意涵

景觀(landscape):在一地區裡由地貌和地表覆蓋物:水、植物、人造環境 的構造物、街道、空間等實質空間,並以建築與都市規劃、施工技術創新、社會 發展等形塑過程所產生的整體性形式,也是日常生活存在的視覺脈絡。一個地區 的特徵是由自然力與人類佔有使用所產生的,而每個地區所擁有的特徵可以分辨 出與另一地區的特徵不同之處(李麗雪等譯,1996)。

偏好(preference)乃是一種態度,亦即”比較喜歡”的一種表示喜好程度 的個人態度。偏好的態度主要是反應個人的行為選擇上。因此,景觀偏好

(landscape preference)乃是個人或團體對於一個地區之特徵的喜歡程度(施 夙娟,1995)。

(25)

景觀偏好(landscape preference)的研究乃經由每個人主觀心理對實質 景觀環境加以評價。對於個人偏好的過程,先由產生景觀知覺,進一歩發展為景 觀認知,最後進行景觀評價而產生景觀偏好。這也說明這樣的過程是與個人隨著 經驗對於各種不同環境的認識有關,進而產生個人對環境場所的知覺偏好。其目 的在於了解個人對環境景觀的偏好程度,做為都市建設發展、景觀規劃設計及管 理的依據(許瑜薇,1977;李素馨,1994;施夙娟,1995;王銘山,1997)。由 上述景觀偏好之發生過程中可知,針對影響景觀偏好的研究中,除了個人的基本 屬性不同,還有個人環境知覺感受之不同,因此,景觀偏好的研究與景觀知覺也 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景觀偏好研究的部分,由於牽涉的範圍相當廣泛,所以研究模式也各 有不同。由 Tips 指出在景觀偏好研究模式有兩種基本操作模式,這兩種模式主 要是在測試不同因子對景觀偏好之影響,第一類模式是利用彩色或拍照時間之研 究對風景的特性及表達所使用之介質等方面。第二類操作模式利用訪談的對象以 及個人基本特性(如性別、年齡、對景觀之熟悉性及職業等)的了解,測試這些 因子對景觀偏好的影響(施夙娟,1995)。

二、景觀偏好之研究模式

在心理學模式中,亦稱為認知模式,對於觀察者對環境景觀的認知,是受到 資訊與個人過去視覺模式而影響的,並由環境景觀對觀察者的刺激透過認知的過 程產生反應,而對環境景觀評估的方式大都以觀察者以語彙形容詞測量的方式進 行評估,用以評定個人之景觀偏好的等級,將觀察者對環境景觀所引發之認知感 受作為景觀偏好評估準則與預測指標。因此,以個人的心理層面意義及收到訊息 與處理的過程,並強調個人對環境景觀的認知與情感,以心理學模式來評估景 觀,以 Kaplan&Kaplan 的環境偏好矩陣(見表 2-1)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包括 一致性、可讀性、複雜性、及神秘性等四個心理認知因子加以預測,而評估對象 是以大眾為主,來作為探索及解釋個人的景觀偏好反應(高育芸,2003)。

(26)

表 2-1 景觀偏好的評估因子

Understanding

(瞭解)

Exploration

(探究)

Immediate

(直接)

Coherence

(一致性)

Complexity

(複雜性)

Inferrd,Predicted

(推論,預測)

Legibility

(易讀性)

Mystery

(神秘性)

資料來源:高育芸(2003)

由 Kaplan&Kaplan 所提出的環境偏好矩陣,並參考(Kaplan&Kaplan,1982、

1989)、(Hetherington,1992)、(Mohd-Shariff,1994)、(李素馨,2000)、(李 英弘、梁文嘉,2000)對該四個因子之定義整理分別敘述說明詳表 2-2。

表 2-2 環境偏好矩陣因子之定義

研究學者年代 環境偏好矩陣因子之定義

Kaplan&Kaplan 1982

1.一致性:在整個環境中很容易的將景物組織,也很容易被認 知的程度上,能夠維持一個人所看到的整個環境組織是達成一 致性。

2.複雜性:在整個環境中所呈現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每個景物 讓人感受到刺激,使人在環境中不會感到無聊,也不感到過度 刺激。

3.易讀性:在整個環境中所呈現出清晰、易辨、可被了解但不 會迷失其中,一個易識別性高的環境很容易讓人了解所在的環 境。

4.神秘性:在整個環境中,當個人進入該景物時所獲得的訊息 程度,而進一歩地投入或踏勘將獲得更多訊息,可以給予個體 有關前瞻訊息之程度。

Kaplan&Kaplan 1989

1.一致性:在整個環境中由一些景觀主要的單位(大小、亮度、

材質等)組織起來提高一致性。

2.複雜性:在整個環境中的景色,由多種不同的視覺元素,能 產生多樣性且讓人看得很值得的效果。

3.易讀性:在環境中整個空間擁有明確區分的元素,能容易讓 人了解整個環境之道路的方向,也很明確所在之位置。

4.神秘性:在擁有優越的環境中,有一種隱藏而沒有立即發現 的東西,可以吸引人進入探討,並提供學習的機會。

Hetherington 1992

1.一致性:景觀的一致性是整個景色由許多易組織結構而連結 的。

2.複雜性:景觀的複雜性是在整個景觀中擁有多樣種類的元

(27)

素,讓人感覺整個景觀很豐富的。

3.易讀性:景觀的易讀性可以讓人在環境中知道所在的位置、

路的方向感及在任一點中可以回到原點。

4.神秘性:景觀的神秘性可以吸引人進入這環境中,能看到更 多及學習更多的機會。

Mohd-Shariff 1994

1.一致性:景觀由易於被理解的重複元素及易於被組織結構而 連結一起的程度。

2.複雜性:景觀所擁有多少個不同種類的元素、景觀中能看到 多少個的差異上的程度。

3.易讀性:在廣域的環境中,不會讓人會迷失其中,在高易讀 的環境中可以讓人很明確地進一步探究。

4.神秘性:在廣域的環境中,可以讓人更深入獲得更多訊息及 看得更多。

李素馨 2000

1.一致性:整個環境與景觀所有元素的協調程度。

2.複雜性:在整個景觀中,所有景物給人的視覺上呈現多樣變 化性。

3.可辨識性:身在環境中,可以讓人很輕易的認出所在的位置 及方向而不易迷失其中。

4.開闊性:指所看到的環境視野程度。

李英弘、梁文嘉 2000

1.一致性:在景觀環境中,除了景觀元素的排列擁有連貫性及 重複性,在整體構圖中,也具有層次感、整齊很有秩序的感覺。

2.複雜性:在景觀環境中,所有景觀元素擁有眾多的類型及種 類,整個排列不規矩,讓人感到複雜變化的感覺。

3.易讀性:在景觀環境中,所有景觀組成的元素很明顯易辨識 的特性,也有可供辨認的標的物,能讓人很清楚認出所在的位 置而不易迷失其中。

4.神秘性:在景觀環境中,景觀元素及類型的排列組合可以讓 人很好奇地想要一探究竟的感覺。

資料來源:高育芸(2002);本研究整理。

三、影響景觀偏好之因素

由王銘山(1997)提出將景觀偏好之相關研究以(1)個人因素所產生的偏好 差異;(2)景觀類型的差異產生的偏好差異;(3)景觀構成特性產生的偏好差異 等三面向來加以說明。

(一)個人因素所產生的偏好差異

針對個人基本屬性差異影響景觀偏好可分別從兩個部份來探討,第一個部份

(28)

是包括個人年齡、性別、文化、教育程度、團體、居住地、居住時間…等個人屬 性,除了分析方法包括個人基本屬性之影響,還包括分析大眾偏好是否一致性。

第二部份是包括個人過去經驗如旅遊經驗、居住環境都市化程度、熟悉度…等 等,由於人類從生活經驗中不同的累積而造成對景觀產生不同的興致、性格及態 度,因此,經驗是與個人之景觀偏好有相關的。地方的歸屬感是人們對自己的家、

社區、或其他場所賦予極大的個人價值歷程,因此,地方熟悉度對於景觀偏好的 影響會隨著熟悉度的增加而對景觀做最高的評價。

(二)景觀偏好的差異基於景觀類型與元素的不同

依據 Kaplan, et al 研究結果認為景觀類別不同則偏好亦不同,因此,觀賞 者對於不同的景觀類型與元素,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與認知。針對這方面的研究必 需先對環境景觀的現況加以瞭解,以土地使用方式及景觀品質來描述環境景觀的 意義,經由個人的環境知覺及認知的過程,依據景觀的視覺特徵對景觀作分類,

透過景觀之刺激產生偏好機制來探討景觀偏好的程度。

(三)景觀偏好的差異基於景觀認知因素的不同

本研究主要探索個人對景觀的認知過程中,心理認知因子對景觀偏好的影響 程度。關於研究這些偏好認知因子,依據本研究目的及除了以上有關個人基本屬 性、個人經驗、景觀類型、景觀元素會影響景觀偏好的研究外,還有針對研究景 觀偏好的方法,例如:使用景觀替代性媒介、使用錄影帶、照片、幻燈片、電腦、

繪圖等方式代替現地評估,此類的研究是景觀偏好研究中基礎的工作之一。

四、景觀認知因子

採用語意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乃以量化的方式測定研究事物

「意義」之分法來測量觀察者對該環境景觀之景觀認知之概念意義,調查時觀察 者在一些意義對立的形容詞構成的量尺上,對環境景觀進行評量,以表達個人對 環境景觀地點在量尺上所認知的程度與意義(王銘山,1997)。

(29)

第五節 北埔實質環境調查與分析

一、研究地點的選擇

針對在鄉村聚落地區來探討居民對觀光的反應時,一個地區規模的大小扮演 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大範圍的地區來調查居民的反應時,只能獲得部分居民配合 的意願及其他原因等而抽取少數樣本,所得到的結果比較粗淺;在規模小的地區 來探討,才能讓居民真正瞭解觀光發展對當地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因此,對於發 展的反應較強烈也更明顯,所以在探討地方居民對觀光的反應,必須選定小範圍 來深入研究(莊啟川,2002)。

二、研究地點概況分析

本研究地點範圍的分析,參考前人之研究「郭時銘(1995),北埔傳統聚落 空間之歷史論述」及「新竹縣北埔聚落保存及活化先期規劃總結報告書

(2007.12)」。而達成與研究主題相關可取得文獻,來進行深度分析。

以下是本研究地點範圍分析:

(一)以慈天宮為中心的聚落型態

北埔傳統聚落中的慈天宮,是大隘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也是集會與展演的 場所,位於整個北埔市街空間的端點與住宅簇群的中央位置,若以慈天宮大廟為 中心可以將區域分為:

1.廟後背:以秀巒街為主要道路的住宅簇群,包括後山的秀鑾公園及廟後大數下 廣場與水井節點是居民休憩聚集的主要場所。本區的建築形態較為複雜,有合院 及獨棟建築等形式,該區大多數以住宅簇群為主,所以區內的商業活動貧乏。

2.廟前:指廟前街至城門街之間的街區,以北埔街、南興街、廟前街為主要道路,

也是商業活動的主要場所,整個街鎮的建築形態以騎樓式街屋為主。在廟前的北 埔街是整個街鎮中最具有歷史特色的傳統街區,由於時代的變遷以及道路拓寬的 影響,整個街區建築立面以保存、復古或重建等方式做了改變,而有的只是以臨 時性的鐵皮包紮了立面,加上一些街區出現了獨棟現代建築型式,造成整個街屋

(30)

出現不同時期的建築語彙,使得北埔老街的風采慢慢消失了,將逐漸步向「都市 化街鎮」的時代。

3.廟左廂:由北埔街、公園路、廟前街、秀巒街所圍塑的區域,區內的窄小的鄰 里巷弄建築形態是以傳統住宅簇群為主,但也有不同時期之建築形式在區內。而 分佈在傳統巷弄空間中的古井,是被周圍的建築包圍所形成的小廣場,也是北埔 傳統聚落當地的特色之一。

4.廟右廂:由北埔街、中與路、廟前街.秀鑾街所圍成,區內的建築形態以貴族 的典型合院建築為主,是聚落中的古蹟文物,主要建築有天水堂、金廣福及其圍 塑的廣場,區外有天水堂二房也是頗具規模的。

(二)聚落交通動線

目前北埔的主要聯外道路,以台三線串聯竹東到峨嵋。本鄉境內道路系統,

因地形之區隔而自成一封閉體系,係以北埔市街為中心點呈放射狀分佈,各村道 路聯絡允稱便捷。社區生活路徑,多為居民步行或機車行駛,且各路段多保有自 然景觀,擁有極佳之觀景點,為本鄉開發觀光重要資源。

北埔在平日期間交通流動量不大,除了居民及少數的遊客於路邊停車外,交 通尚稱順暢,但每逢假日期間或舉行重要活動時,整個聚落周邊擠滿人車及路邊 違規停車造成聚落內交通嚴重堵塞。目前在台三線旁、中山路上的二個私有地、

中興街公有路外停車場及市場內附設停車場,但停車數量有限,所以現階段以路 邊劃設停車格及私有停車場來達成假日遊客停車需求。

(三)觀光活動使用

每逢週休二日假日時北埔傳統聚落會湧入大量遊客,或有進香團客兼帶聚 落導覽。其常見觀光動線由秀巒公園牌坊下車後步行,先至金廣福公館、天水堂、

姜阿新宅的廟前街至慈天宮,稍後進入慈天宮旁的巷弄空間等景點。攤販的分佈 及部分店家把產品拉到街上販賣均密集出現在北埔街、南興街與廟前街的區間。

地方上認為攤販阻礙交通及影響傳統聚落景觀,傳統聚落區內除了攤販佔用道路 影響交通外,遊客於路邊停車也造成交通賭塞問題,影響了居民生活之慮。至於

(31)

旅遊服務相關設施,例如指標、導覽系統、公共廁所及旅遊服務中心等,目前仍 缺乏。除了慈天宮及姜阿新宅,其他金廣福公館、天水堂都尚未開放,導致遊客 觀光活動都偏向逛老街茶藝店、攤販飲食活動,對北埔傳統聚落的歷史及文化所 知有限。

(四)北埔傳統聚落環境要素及環境現象

根據上述相關文獻回顧,彭一剛(1991)提出的組成傳統聚落之環境要素及 本人調查現況並分析環境現象,作為本研究環境知覺之研究變項。

1.環境要素

組成北埔傳統聚落之環境要素包含:街、巷、牌樓、寺廟廣場、井台、新 建築、傳統建築及台地,以下分別就各種要素所產生的景觀作用作具體分析。

(1)街:傳統聚落街道的建造過程是自發性的,沿著一條交通路線的兩側建築 物,自然就形成所謂的”街”。由於兩側建築物參差不齊,使街道空間忽寬忽窄,

或出現某些小的轉折,而街道形狀呈彎曲形狀,在街道空間的轉折可強迫動線和 方向,這些都具有很強的標誌性,必然會提高街道空間的可辨識性。當人沿著彎 曲的街道進行時,處於相對位移的連續變化過程之中,也會讓人感覺整個街景極 富變化,所以彎曲或折線形式的街道空間也有其景觀特點。街道空間的側界面-

整體沿街建築的立面,也是景觀特點。在傳統聚落中緊緊相連的住宅及店舖,這 樣街道空間顯得非常熱鬧,居住環境中就會帶來一種親切的感覺。沿街建築立面 不管在兩層或兩層以上,由於底層開敝,上層封閉,上下層明顯產生虛實對比,

使得街景產生很大差異性,才會使得沿街建築立面具有豐富的變化,因此,虛實 對比也是構成街景變化因素之一。

(2)巷:在巷道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挾峙於兩側建築物的山牆,隨著屋頂坡 度的變化起伏,具有優美的輪廓線,對於傳統聚落生活環境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審 美的意義。面對巷道的山牆,必須考慮居住安全因素,大多數都很少開窗,所以 整個巷道空間給人感覺很封閉。如果在建築物的大面積山牆上開幾處門窗,就會

(32)

(3)牌樓:在傳統聚落中,設在街口的牌樓猶如街道的入口,用來界定街道空 間端頭的作用,它標誌著街道從這開始,穿過牌樓,可以讓人意識到出入的空間,

也可以讓人感覺被化分為遠近兩個層次,透過牌樓由近處去看另一空間層次景物 時,便有含蓄、深遠的感覺。本身除了具有觀賞的價值外,還可以分隔空間、豐 富空間層次變化的作用。

(4)寺廟廣場:寺廟廣場類型在傳統聚落中是與街巷道的結合,也是主要街道 及巷道相交匯的地方。這種寺廟廣場面積不大,但地位十分重要,成為傳統聚落 的中心。特別是穿過狹長街道或封閉巷道的帶狀空間而來到寺廟廣場時,會讓人 產生開闊的感覺。從整個傳統聚落佈局來看,幾乎完全圍繞著寺廟廣場而形成,

沿著寺廟廣場四週都是商業店舖,大量的人潮在其中顯得熱鬧擁擠,讓人有統 一、集中和緊湊的感覺。寺廟廣場除了慶典活動外,又可做集會、娛樂及商業交 易等多功能性質的活動場所。

(5)井台:水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在傳統聚落中的井可以提供飲 水外,還可以提供其他生活用水,如洗衣、淘米、洗菜等,成為聯繫每個家戶的 紐帶,所以井是組成聚落重要元素之一。為了能讓人方便提水及洗衣,在井的周 圍用石條砌築成井台,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井台空間,這些井台空間都是鑲嵌在 巷道的轉角處,藉由周圍的建築物圍合成一個半封閉式的空間;在連續封閉狹窄 的巷道空間讓人感到非常單調的感覺,而井台是屬於點狀的空間形態,因此在巷 道空間中穿插一些小的點狀空間,就會打破原有單調而增加節奏感,也可以達到 巷道景觀變化豐富的作用。

(6)新建築與傳統建築:在傳統聚落的景觀所具有的鄉土特色是由多方面因素 所造成的。一個地區的建築物所使用多種材料以及與這些材料相適應的結構和構 造方法,可以讓建築物的體形、色彩、質感便發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將更能充 分地表現出該地區的獨特風貌。傳統建築在選用建築材料上,特別是以未經加工 的天然材料或稍經加工的材料來建造,却仍然保持固有傳統特色的建築物;在新 建築所選用建築材料上,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與發展,大多數的建材由機器產品逐

(33)

漸取代手工的製品,而產生裝配式的建築材料,因此在精度和規整性這方面都優 於天然材料。傳統聚落在工業文明衝擊下,使得該聚落的民族文化正慢慢地失落 了它的特殊性。從整個傳統聚落的景觀來看,在整體建築群中,某個範圍建築的 質感和肌理不同,那麼就看不出傳統聚落的統一和諧性。另外,特別是屋頂型式 隨著各建築物大小的寬窄變化,在每個建築物屋頂的高度、舉架的大小、屋脊的 位置及天溝的走向等均各不相同的,因此,建築物屋頂形式也能達到景觀千變萬 化的作用。

(7)台地-休憩空間:位於慈天宮後方的大樹下水泥平台空間,主要是秀鑾街 住宅簇群居民休憩、聊天交誼的場所。就形態特徵而言,台地是因地形的起伏,

順應地形變化而分別建造在不同高程的台基之上,略為高起的台地,對於傳統聚 落整體環境空間及景觀變化有很大的作用,這些作用有四方面說明:

1.使整體聚落具有高低落差的變化。

2.人們站在高程變化不同各個台地上,各台地之間僅幾歩台階,或以坡道相連,

給人感覺視覺上和心理上的變化更加豐富的。

3.由於人們活動充滿了高與低的變化,攝取的圖像有時仰視角度、平視角度、俯 視角度的圖像,視覺上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構圖。

4.豐富了外部環境空間的變化。

2.環境現象

本研究藉由觀光發展的影響為主,針對環境現象拍攝時間及地點的選取,選 擇週休假日時間,循著遊客觀光動線,針對巷弄空間、寺廟廣場街景、商業經營 聚集點及古蹟保存區路口進行觀察、拍攝,並說明共同的環境現象產生詳表 2-3。

(34)

表 2-3 環境現象分析表

項次 環境圖像 環境現況說明

1

照片 2-1 巷弄空間

北埔傳統聚落中許多著名的歷史古蹟及傳統建築 物之中參雜著現代化的建築物,該聚落景觀最特 別之處莫過於新舊之間的強烈對比,在整體景觀 方面,視覺上讓人感覺建築太過密集。

◎新舊建築物參雜

◎建築物密集 2

照片 2-2 寺廟廣場街景

北埔除了擁有人文風情與聚落空間形態,也擁有 當地的名產,客家菜、柿餅、擂茶….等都吸引遊 客前來品嚐,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使 得當地的茶館及風味餐廳增加,整個建物立面附 加物過多,如過大的廣告看板、招牌林立。

◎茶藝商店多 ◎攤販多 ◎建築物密集

◎招牌林立 ◎遊客多 ◎噪音 3

照片 2-3

商業經營聚集點

日漸龐大的遊客數量,使得當地攤販增加及餐飲 業增加,而有些沒公德心的遊客隨手亂丟垃圾,

造成當地的環境髒亂及製造噪音。

◎攤販多 ◎遊客多 ◎招牌林立

◎環境髒亂 ◎噪音

4

照片 2-4

古蹟保存區路口

由於當地的停車場停車數量有限或為了省停車費 用,就會開進聚落裡找個路邊到處停車,造成交 通壅塞而影響當地居民生活上出入不方便。

◎路邊亂停車 ◎招牌林立

◎遊客多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35)

第六節 小結

經參考相關文獻後,我們不難發現,傳統聚落一旦成為觀光景點後,觀光客 與居民在聚落中經由接觸、互動而改變行為,聚落隨行為受到影響,而聚落居民 的生活品質也受到觀光發展的影響。本研究先探討傳統聚落居民在觀光發展下的 環境發展,針對觀光發展對傳統聚落的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的影響,進而瞭解 居民對觀光發展在傳統聚落中所帶來的改變及影響的重要性。接著由環境知覺、

景觀偏好相關理論得知,對共享的環境,不同特性的居民也會有不同的認知及看 法;對於聚落的環境景觀也有不同偏好程度上的差異。因此,本研究調查的對象 以傳統聚落居民為主,根據研究目的,在環境知覺部分,藉由文獻回顧:彭一剛 (1991)所提出的組成傳統聚落之環境要素及本人調查實質環境並分析出環境現 況,將環境要素與環境現象作為環境知覺的變項,來探討傳統聚落居民的環境知 覺。另外,針對景觀偏好部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居民的景觀偏好認知,本研究 採用語意分析法,以量化的方式來測量觀察者對該環境景觀之認知,調查時觀察 者藉由相關文獻一些意義對立的形容詞及採用時間向度(現代的、傳統的)、空 間向度(自然的、人工的)、社會向度(親切的、冷漠的)、心理向度(易識別的、

不易識別的)等四個景觀認知因子(王銘山,1997),作為偏好測度量尺,對環 境景觀進行評量,以表達個人對環境景觀在量尺上所認知的程度與意義。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

根據文獻回顧及相關理論的探討,本章針對北埔觀光發展下傳統聚落居民環 境知覺及景觀偏好的認知來進行研究設計,以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內容包括: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調查問卷方法、資料分析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傳統聚落居民特性與環境知覺及景觀偏好的認知,綜合 文獻回顧及實地觀察結果,在傳統聚落成為觀光景點後,就會促進當地的發展及 基礎設施的景觀建設,造成傳統聚落實質環境景觀的改變,使得傳統聚落居民的 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也影響到居民對整個傳統聚落的感覺。本研究先從傳統聚落 居民之特性及環境態度的了解為出發,探討在同一傳統聚落中,對於組成傳統聚 落之環境要素、環境現象的知覺程度及景觀偏好的程度,藉由此探討的結果,可 以了解居民在觀光發展下傳統聚落之環境知覺及景觀偏好的認知,同時也可以提 供未來環境改善及景觀設施發展的參考。

二、研究假設

(一)在同一傳統聚落中,居民對於環境態度的偏向情形。

(二)整個傳統聚落居民的環境知覺之程度如何。

(三)藉以環境要素及環境現象的產生,對於影響環境知覺最主要的因素。

(四)整個傳統聚落居民的景觀偏好之程度如何。

(五)不同特性的居民對於環境知覺是否有顯著的影響。

(六)不同特性的居民對於景觀偏好是否有顯著的影響。

(37)

三、研究架構圖

傳統聚落居 民之特性與 環境態度

傳統聚落居民 之環境知覺程

傳統聚落居民 特性與環境知 覺之關係

傳統聚落居民 之景觀偏好程

傳統聚落居民 特性與景觀偏 好之關係 問卷設計

傳統聚落居民特性 傳統聚落調查範圍確定

影響環境知 覺主要因素

調查結果分析

環境知覺 景觀偏好

景觀認知偏 好因子 環境

要素

環境 現象

研究方法的建立

(38)

第二節 調查問卷方法

根據研究架構、研究假設所述,本研究問卷調查方法擬定包括調查範圍及時 間之界定、調查工具及紀錄方式擬定、調查問卷設計。分別說明如下:

一、調查範圍及時間之界定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範圍所述,本研究調查範圍以北埔街、廟前街、秀鑾 街、南興街、公園街、中正路、中興街以及慈天宮兩旁的巷弄空間為整體的傳統 聚落空間範圍。在調查時間的選擇,本研究主要針對傳統聚落居民為主,因此調 查時段包括非假日時段:星期一~星期五上午七時至晚上八時逐時觀察紀錄、假 日時段:星期六、日上午七時至晚上八時逐時觀察紀錄。調查時間預計一個月內。

二、調查工具及紀錄方式擬定

(一)調查工具:拍照紀錄方法

Herzog&Kaplan 指出受訪者的熟悉度可預言景觀偏好,研究中以照片作為 媒介,提供地點名稱並拍照,以照片中的地點可喚起居民對該地點的意象及熟悉 度。在選取景觀點時,必須考慮到景觀類型的代表性、可意象性、可及性,沿著 活動聚集處選取景觀點或沿著景觀地點知道路。主要是讓受訪者在自然的使用情 況下觀看到該景觀地點(王銘山,1997)。本研究以傳統聚落的各種環境要素所 產生的景觀作用來決定選擇上之標準,為了讓受訪者對於聚落內環境景觀有相當 的知覺,因此調查工具採用拍攝照片方式根據各種環境要素的地點拍攝紀錄下 來,並分析環境現象。

(二)拍攝時間界定

根據上述的要求,本研究拍照紀錄時間於三月一日至三月八日選擇晴朗的天 氣,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進行拍攝取樣紀錄工作。

(三)語意分析法(SD 法)

美國伊利諾大學 Chales.E.Osgood 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為分析「意味」,所 發展出語意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簡稱 S.D 法,這種方法

(39)

對人在心理、社會現象問題直接做視覺上的解釋,可用來測知人對自然環境認知 之概念的意義,會讓人很容易去理解其意義,為研究語言心理學的一部份(施夙 娟,1995)。

為了讓受訪者很容易的了解事務的意義,將透過一套尺度化的工具,用一些 有意義的形容詞對,對該事務的反應加以判斷來表示程度上的差異,以了解受訪 者對該事務的概念與看法(李瓊玉,1994)。

本研究在探討傳統聚落景觀偏好過程中,為了測知受訪者的景觀偏好認知 程度,採用 S.D.語意分析法,用形容詞對之雙極量表來記錄統計。針對形容詞 的選取,藉由文人作家的細膩深刻的觀察力與表達能力,蒐尋組成傳統聚落環境 要素以景觀作用分析的形容詞彙及收集關於傳統聚落/景觀偏好研究所運用的形 容詞對,用以作為日後進行傳統聚落景觀偏好評估、調查之參考與依據及景觀認 知因子的選取參考,並整理於附錄一。除了從文獻中相關研究因子定義及研究變 項加以整理歸納,並加入王銘山(1997)對都市景觀以時間向度(現代的、傳統 的)、空間向度(自然的、人工的)、社會向度(親切的、冷漠的)、心理向度(易 識別的、不易識別的)等因子相輔助,以選取景觀認知因子詞義相近、詞意清楚、

易辨別的及適用的形容詞,進行對照篩選過濾後所得的形容詞對詳表 3-1,作為 正式問卷量表內容。

(40)

表 3-1 景觀認知因子說明

1 現代的-傳統的 意指在聚落整體建築空間形式及構築的材料都給 人感覺是太過於歷史傳統的,還是太過於現代產物 的。

2 自然的-人工的 意指在聚落整體空間氣紛給人感覺是太過於自然 氣氛的,還是太過於人工化程度。

3 樸實的-華麗的 意指在聚落整體空間構築的材料、色彩、型式都給 人感覺是太過於簡樸實在的,還是太過於華麗的。

4 親切的-嚴肅的 意指在聚落整體空間氣紛都給人感覺是平易近人 的,還是不可侵犯、嚴肅的。

5 複雜的-簡單的 意指在聚落環境下整體空間感所呈現環境的豐富 性或多樣性給人感覺豐富多變、複雜的,還是單調 無變化、簡單的。

6 乾淨的-骯髒的 意指在聚落環境下整體空間感所呈現環境給人感 覺是很乾淨的,還是很骯髒雜亂的。

7 和諧有秩序的-混亂無秩 序的

意指在聚落環境下整體空間感所呈現環境有秩 序、有組織,能聚合為整體的程度,整體空間給人 感覺是和諧有秩序的,還是很混亂沒有秩序的。

8 易識別的-不易識別的 意指在聚落環境下整體空間感所呈現環境可被了 解但不會迷失其中,情境可讓人們輕易認出,並組 織起來,一個易識別性高的環境讓人很容易了解他 所在的環境。整體空間給人感覺是易識別的,還是 不易識別的。

9 寬敝的-狹窄的 意指在傳統聚落環境下整體空間感所呈現的環境 氣氛給人感覺是寬敝有開朗的感覺,還是狹窄有壓 迫的感覺。

10 輕鬆的-緊張的 意指在傳統聚落環境下整體空間感所呈現的環境 氣氛給人感覺是很輕鬆自在的感覺,還是很急促緊 張的感覺。

11 喜歡的-不喜歡的 意指您對目前傳統聚落的環境空間及景觀讓您喜 歡的還是不喜歡的。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DVDs, Podcasts, language teaching software, video games, and even foreign- language music and music videos can provide positive and fun associations with the languag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