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CBETA 電子版"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85, No. 2835

No. 2835

大乘開心顯性頓悟真宗論

沙門大照居士慧光集釋

  夫大道融心顯實一理。前後賢聖唯趣此門。悟者三界唯心。不悟隨眠□□□乘宗定 對相顯。真了悟者知諸法寂然因緣立事假合成名。不了者著名住字取想奔耶。若欲攝 妄歸真染淨平等者。要須注意觀心。本覺自現。意觀有力。仍不出意念到彼岸。常入 甚深禪定。久習不已。自然事是皆畢。若觀處有事漸漸向真。縱放身心虛豁其壞。起 作恒寂不像而照。任運三昧溫道育德。資成法。身返悟心源無妨無礙。體若虛空名無 邊三昧。心無出入名無寂三昧。於一切有處淨無求名不思議三昧。三昧不昧不從緣起 名法性三昧。一切學者但求其解不求自證。若欲修習大乘者。不解安心定知悟失。時 有居士。俗性李名惠光。是雍州長安人也。法名大照。不顧榮利。志求菩提。前事安 闍梨。後事會和尚。皆已親承口決蜜授教旨。至於精義妙理達本窮源。出有入無圓融 自在。居士乃禪思餘暇歎此群迷。遂顯事理幽門。諮呈妙義開斯法要。可謂涉海之舟 船直往菩提。斯言信矣。庶將未悟者願令得悟。未安者願令得安。未解脫者願令解脫   居士問曰。佛法幽玄凡人不惻。文字浩汗意義難知。請問禪師法要暫辭方便。直 往直言不棄俗流。幸無祕密 大照禪師答。善哉善哉觀汝所問。菩薩根基似欲純熟。

吾長身四十有五。入道已來二十有餘。未曾有人問斯意義。汝有何事復決何疑。直問 直說不假煩言 問曰。夫欲入道者當修何法看何法證何法求何法悟何法得何法而趣菩 提 答曰。一法不看亦無有求。一法不證亦無有後。一法不悟亦無道可修。即是菩提  問曰。弟子無始世來流浪生死。與理相違。乍聞頓說冥漠不知。神識昏昏莫知所在

。由若醉人未能星悟。伏願下接群迷賜垂少問。方便會真 問曰。云何真性 答曰。

不起心常無相清淨 問曰。云何自性 答曰。見聞覺知四大及一切法等各有自性 問 曰。自性從何而生 答曰。從妄心生 又問曰。云何離自性 答曰。心不起即離 問 曰。云何是道。云何是理。云何是心 答曰。心是道。心是理。則是心心外無理。理 外無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心。心理平等名之佛心。得此理者不見生 死。凡聖無異。境智無二。理事俱融。染淨一如。如理真照。無非是道。自他俱離。

一切行一時行。亦無前後亦無中間。縛解自在。稱之道 問曰。云何順正理人 答曰

。心不起常無相順 問曰。云何順道 答曰。直心不著一切即順 問曰。云何是妄  答曰。不識自心是妄 問曰。云何是顛倒 答曰。若起種種境界是顛倒 問曰。何者 是自心。何者是妄心 答曰。若行分別是妄心。不分別是自心 問曰。分別心及不分

(2)

別心從何而生 答。分別心從顛倒生。不分別心從正智生 問曰。分別心及與不別心 俱從何生 答曰。無我生處 問曰。既生處云何稱有顛倒稱有正智 答。若不識自心 即行種種顛倒 若識自心即是正智 問曰。今言識與不識俱從何而生 答。若識從悟 生。若不識從妄想生問曰。一切眾生總在妄想。為復亦在正智 答曰。一切眾生無在 正智。實無妄想 問曰。我今現在妄相云何稱有正智 答曰。汝本來實無妄想。今稱 妄想。即如人食莨蕩子於空中覓針。如此虛空實無有針 問曰。本來既無妄。今一切 行人斷何物而求道乎 答曰。不斷一物亦無道可求 問曰。既無道可求。無物可斷。

云何世尊經文說斷妄想 答曰。世尊實不遣斷妄想。若斷妄想者即不離妄想一切眾生 妄有所得妄有所斷妄見有妄想法。世尊隨眾生意說假立妄想法。世尊實不說一字妄想 法。譬如艮鑿對病說藥。若無有病即不說藥 問曰。既是世尊不說妄想法。其妄想何 誰造作 答曰。眾生自造作。正智即無 問曰。云何不造正智。偏造作妄想答曰。不 識正智即有妄想。若識妄想 問曰。既有正智。即合有妄想。云何說稱無妄想 答曰

。眾生實無妄想。亦無正智。二俱不可得 問曰。既二俱不可得。即合無有凡夫亦無 聖人 答曰。亦有凡亦有聖。汝自不識 問曰。何者是凡何者是聖 答曰。汝若分別 即是凡夫。若也不分別即是聖 問曰。分別是凡。不分別是聖。如小嬰兒長頭不分別

。可是聖人乎 答曰。作此見解大是愚夫。准如嬰兒幼稚不識好惡。由如癡人不識尊 卑。豈得是不分別會。須於真如理中常行分別心得無分別智 問曰。作勿生即是不分 別智 答曰。汝且看處看淨心看心起處。即須覺知心從本已來清淨。不被外緣所染。

事須了了見。因緣性不可得。即知因緣亦空亦非空者。即是世間所有森羅萬像君臣父 母人義禮信。此即是世間法不壞。是故經文不壞世法而入涅槃。若壞世法即是凡夫流 浪生死。其世間因緣法各各無主。假緣和合體性皆空。畢境不可得。若見如是理者。

即名見性是也。即於分別中得無分別智。常行分別而不分別。此是不壞世法。是故經 云。分別諸結相入第一義而不動。是以能覺之者即動而起寂也 又問曰。維摩經云。

常求無念實想智惠。於世間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間法求之無厭。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 神通惠引道於眾生。此義云何 答曰。此義者即是三世諸佛妙。即證者乃智非心所惻 問曰。既常求無念實想者。緣何事。諸經即說布施持戒人天之福。豈不是有念法耶。

因何得不同而有差別。令一切學人孤疑不信 答曰。汝莫不信。汝不解事。佛說布施 持戒人天之福者。為眾生多在妄想。佛無量善巧方便。隨眾生意說妄想法。誘引令趣 大乘門。汝今不信。即為引經來證也。法華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大乘為本。

又說云。十方佛土中准有一乘法。且以假名字引道於眾生。終不以小乘濟渡於眾生。

又說云。勿親近小乘三藏學者。又說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又諸法無行經云。

若人分別戒。是即無有戒。若見有戒者。是即為失戒。據此而言。明知佛說究竟門非 說人無福。只是引眾生令入佛惠。過去現在聖人說心得自在心得解脫心得聖人者。此 是三世諸佛大印破汝疑也 問曰。諸佛若說一乘。教化諸眾生故。如今總得悟。何須 更說惑亂眾生。豈不得罪過也 答曰。汝莫起此意。諸佛大慈悲故。所為眾生落三惡

(3)

道者眾。所以聞方便門為說六波羅蜜。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褥。行此三事得離三惡 道人天來往。精進禪定智惠。行此三事得離生死苦。當來成佛 問曰。過去諸佛說三 乘。為當現在諸佛說三乘 答曰。過去現在未來說佛總說 問曰。以何義理而得知耶  答曰。法華經云。若且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 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明 知過去諸佛並說三乘引道於眾生令入於一乘 問曰。何者是一乘 答曰。心是一乘  問曰。心云何知是一乘 答曰。可見心空無所有。即是一乘 問曰。了見心空無所有 是一乘者得聖耶 答曰。得聖 又問曰。有凡耶答曰。亦有凡 問曰。凡與聖有異無 異 答曰。並無異也。若悟朝凡暮聖。不悟即六道受生 問曰。今言悟時何物 答曰

。悟心 問曰。凡心聖心是一是二 答曰。是一 云何是一 答曰。了見性清淨從本 以來無染無著。即知是一 問曰。何誰知無染無著 答曰。心知無染 問曰。心云何 知無染 答曰。三世諸佛說心無形體畢竟不可得。是以得知無染 問曰。既無形體。

如何得知無染 答曰。只為無形體。故知無染。若有相貌處所還有染 問曰。前言說 心。未審心總有幾心 答曰。汝若悟一心不可得。汝若不悟即有若干種心不可知數也  問曰。是凡心。何者是聖心 答曰。汝若取相是凡心。離相即是聖心 問曰。取相 心及不取相心請示其要 答曰。一切修道者若見來去心即是長矩心。見好惡。見憎愛

。見嗔喜。見邪正。見凡聖。見自在不自在。見涅槃。見解脫。見不解脫。見佛菩薩

。見究竟不究竟。見知解不知解。見精進。見禪定。見智惠等者。並是凡夫妄想心也  問曰。如何是聖人心 答曰。不起一念亦不見一物。即是聖人心也 問曰。禪師得 聖人心耶 答曰。我亦無得 問曰。既是無得何有知耶 答曰。我今亦無得亦無知。

是故經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即是菩提薩埵 問曰。此理究竟屬誰 答曰。一物 不屬。若有所屬。即生死輪迴。若無所屬。畢竟常住 問曰。一切眾生皆以八識而轉 不得自在。云何是八識 答曰。所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是也。所言識者。以了別 為義。如眼與色相應之時意識於中分別。或時計好。或時計惡。隨彼所計便有相生即 薰於第七末那之識。承此薰故遂即執取。轉薰於第八識。所已積聚諸業種子得名為藏

。眼識既然。諸識亦爾。一切眾生業受報者。先將藏識展轉成因作未來三業。所已因 因想乘果果不絕。終還六道受生死苦。是以未能了心者即被八識惑亂也。所言此八識 者。謂本有以云為因。藉現在緣而起。造作因緣和合。還欲生未來之因。今欲斷除不 令生者。當正觀之時了眼識從何而得。為從色得。為從眼得。為從心得。若從心得。

盲人有心。云何不能生。於眼識。若死人有眼。云何不能分別於色。若從色得。色即 頑礙無知。如此眾緣不能獨辨了心之時乃知。眼見色時眼因緣空。眼緣既空。即是色 空。若了此三事體空即無分別。以無分別故意識分別而無分別。七識欲執而無所執。

八識藏中更無薰習。雜染種子以無種子。更不愛生死。湛然常住。不為生之所生滅之 所滅 問曰。佛有三身從何而得 答曰。佛三身者從八識而得。由轉八識得成四智。

就此四智束成三身。此乃從因至果。有此三身差別 問曰。云何義故而得知耶 答曰

(4)

。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以為妙觀察智。第六意識成所作智。第七末那識為 平等性智。第七阿賴耶為大圓鏡智 問曰。此四智者有何義故而作是說 答曰。用前 五識亦云五根。其五根者即惠門照觸前境而無妄染。所以將此五識以為妙觀察智。第 六意識者亦云意根。是智門當須懃覺。覺云便淨。與法相應。真俗齊觀成就智惠。轉 意成惠。惠照能明。識無分別。轉智成。是名成所作智 第七末那識者。更無執取自 然無憎無愛。以無憎愛故一切法悉皆平等。故云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藏中即空。

雜染種子悉皆清淨。猶如明鏡懸在於空。一切萬像悉皆中現。而此明鏡終不作念言。

我能現像。像亦不言。我從鏡生。無能無所。故說此智名為大圓鏡智 問曰。四智既 爾。云何三身 答曰。大圓鏡智以為法身。平等性智以為報身。成所作智及妙觀察智 以為化身 又問曰。以何知之而作是說 答曰。據今時現在而言。具定一切無漏功德 圓滿義足。猶如世間明鏡現眾面像而無分別。故說此知以為法身。妄心既盡。平等性 成萬行成就。以為報身。六根無染廣度眾生。自離離他。令他同解而修因。故以化身  問曰。一切眾生令欲求佛。三身之中先修何身 答曰。經云。所說從平等法身流出 報身。從此報身流出化身。從此化身流出三藏等教十二部經。以是義故先修法身。言 法身者所為妙有妙無中道正觀。若悟此理即是法身。以見法身即知自身心從無始世來 常違法故。既見法以即須懃。懃用意無間自然清淨。順於如故久如不以。如心既成。

是為報佛。所以法身本有報身修行。化身者。經云。現種種身名化身 問曰。佛三身 既爾。云何是三寶 答曰。佛三身者亦云三寶。所謂佛寶法寶僧寶 問曰。三寶即有 幾種 答曰。若具釋而言。有三種三寶 問曰。云何名三 答曰。一體三寶。別相三 寶。住持三寶 問曰。云何一體三寶 答曰。真心體覺性清淨。名為佛寶圓滿義足具 有恒沙功用。名為法寶。功用之義一體一味。名為僧寶 問曰。云何別相三寶 答曰

。別相者即此自身。名為佛寶。亦能隨機授藥自欲修行。名為法寶。四大五蔭和合不 相違。皆名為僧寶 問曰。何名住持三寶 答曰。住持者。所謂善能扶上接下事事清 平。名為佛寶。隨意言說聞者歡喜。名為法寶。在於眾中萬行不違善巧方便能和一切 不相諍論。名為僧寶 問曰。云何稱之為寶 答曰。此第一義者不在內外亦無中間。

無有秤量無直無價。即喻而言。名三寶。若也有價不名為寶。故說如意無價寶珠是也  問曰。老經云。佛道為而無不為。此義云何 答曰。佛道本自無為。眾生起我見如 須彌。而則有為。此義非意所知非心所惻。證者了知。但能有功。一時大悟 問曰。

經云一切法皆從此經出 答曰。經者心也。心能表一切。行人修習圓照無礙。無上正 道因是發明。諸佛如來始則自修。終則化物無法不□。故云皆從此經出 問曰。經云 荷擔如來此義云何 答曰。汝但反照於性。不住於常。反悟無身。誰受荷負。深達般 若廣為人說。是即荷負正法擔運勝義。令諸眾生成就功德。故云荷擔如來 問曰。經 云。如來度眾生。此義云何 答曰。汝自了眾生正性本來清淨。六根起相。煩惱病生

。觀生本空。有何可度。是故若言如來度者。即著我人眾生受者 問曰。金剛般若波 羅蜜多經者。此義如何 答曰。金剛者是色心。般若者清淨也。波羅者彼岸也。密者

(5)

到也 又問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答曰。汝心若起有去有來。即有為法皆是不安之 相。汝心不起即無來無去即無為法。無為法中動不動俱離。是即常住。故稱如如不動  問曰。溫室經云。具其七物洗浴眾僧獲福無量。其福意義請為表示 答曰。經云。

所說者實不虛也。汝若具七物洗浴者。即須內外相應德福無量。汝離燒炭火溫淨水清 灰操豆楊枝蘇膏內衣等七物先浴者。若常弄心性縱放貪嗔。呵打是非令他聲淚俱下。

即是出佛身血。常行三塗業。如此洗浴者猶如洗塹。泥盡應休。但身心清淨不起貪嗔

。自然平等即離分別。已分別水洗。却一切塵垢或足清淨 問曰。此三毒之心若為對 治。成就六波羅蜜 答曰。汝須心勇猛精進對三毒發其三誓願。誓斷一切惡。對於嗔 毒。誓修一切善。對於癡毒。誓一切眾生。對於貪毒。以能斷能修著。會於心三毒。

制成三聚淨戒。次明下心者。即便對於五蔭發五種下心者。一誓觀一切眾生作賢聖想 自身作凡夫想。二者誓觀一切眾生作國王想自身作百姓想。三者誓觀一切眾生作師僧 想自身作弟子想。四者誓觀一切眾生作父母於自身作男女想。五者誓觀一切眾生作曹 主想自身作奴婢想。六波羅蜜者亦云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對其六六 根清淨。六道不生內外無著自然布施。即攝檀波羅蜜。善惡平等俱不可得。即攝尸波 羅蜜。境智和會違害永盡。即攝忍辱波羅蜜。大寂不動萬行自然。攝精進波羅蜜。繁 興妙寂法身自現。攝禪波羅蜜。妙寂開明無有變異究竟常住不著一切。攝般若波羅蜜

。是名六波羅蜜。梵言波羅蜜。漢言達彼岸也 問曰。俗流向來問答皆是量起心生惱 亂。禪師布施歡喜不有小疑。未敢由意。恐致勞煩 禪師答。汝若無疑不須強問。法 無得答問。即有法高下。無問無答是法平等。若廣求見解。即失本道。亦與汝心中作 所知障。令汝心起破□。若也實有疑滯。即須懃問。皆是證真 問曰。楞伽經云。遠 離覺所覺。此義云何 答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 問曰。弟子雖是俗人。心識早已入 道。曰文今聞師說皆是正真無上菩提。誓願志成心無退轉。頓斷世緣心神六識併在無 所。一心專念渴仰。聲淚俱下。不能自止。領解暫愧不勝悲泣。五內當惟心中痛切自 恨。多劫已來迷此真理。不因禪師悲慜。蒼生無由可悟。故云。大解脫論。作此論者

。若合聖意。一切眾生同露此福。若也不合聖意。願罪消滅如有非人不可傳之。恐將 傍毀破法之慧。若有實覺福重之人。傳□□與悕惜大道之法。不可輕示。不得翻憘諍論

。唯是默心。自知妄念不生我所心滅 大乘開心顯解脫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祖的悟,不是讀破千經萬典的文字之悟,而是以心印心的自性之 悟。據六祖自述,他幼年失怙,家貧無法讀書,識字不多。神秀書於南廊

可知六祖是以「觀心」法門使弟子們自見本性,其方 法在《六祖壇經》中,六祖說: 「前念迷即凡,後念悟 即佛。」此處指出,觀心法門不壓抑念頭,而是讓念

 我尚不起布施心  何況慳貪心   我尚不起持戒心  何況觸犯心   我尚不起忍辱心  何況殺害心   我尚不起精進心  何況懈怠心 

禪宗初祖達摩將「如來禪」傳入中國,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證道以後,其 門下因為對禪的本質體驗的不同,而形成南禪五家 (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

大乘人皆說唯有一佛。明此一國土唯有一佛餘方國土不無餘佛。如其四天下唯有一輪

「不取善,不捨惡」,我們只想要取善,希望趕快去掉惡。很多信眾就曾

 法界不生亦不滅  無老病死無蘊過   由彼發勝菩提心  是故我今稽首禮   有情菩提心具足  能生聖者及自然   一切善法所依處  由如地海種子等 

 23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24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25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