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顯揚聖教論》CBETA 電子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顯揚聖教論》CBETA 電子版"

Copied!
1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顯揚聖教論》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1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602

No. 1602 [cf. No. 1603]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

 善逝善說妙三身  無畏無流證教法   上乘真實牟尼子  我今至誠先讚禮   稽首次敬大慈尊  將紹種智法王位   無依世間所歸趣  宣說瑜伽師地者   昔我無著從彼聞  今當錯綜地中要   顯揚聖教慈悲故  文約義周而易曉   攝事淨義成善巧  無常苦空與無性   現觀瑜伽不思議  攝勝決擇十一品   一切界雜染  諦依止覺分 

 補特伽羅果  諸功德九事 

  論曰。一切者有五法總攝菩薩藏。何等為五。頌曰  心心所有色  不相應無為 

  論曰。心者謂心意識差別名也。問何等為識。答識有八種。謂阿賴耶識眼耳鼻舌 身識意及意識

  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長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 子異熟識為體。此識能執受了別色根根所依處及戲論熏習。於一切時一類生滅不可了 知。又能執持了別外器世界與不苦不樂受等相應一向無覆無記與轉識等作所依因與染 淨轉識受等俱轉能增長有染轉識等為業及能損減清淨轉識等為業。云何知有此識。如 薄伽梵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此言顯有異熟阿賴耶識。又說如 五種子。此則名為有取之識。此言顯有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 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眼識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 於眼根與彼俱轉。緣色境界了別為性。如薄伽梵說。內眼處不壞外色處。現前及彼所 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識得生。又說緣眼及色眼識得生。如是應知。乃至身識。此中 差別者。謂各依自根各緣自境。各別了別一切應引。如前二經

(2)

  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還緣彼識。我癡我愛我我所執我慢相應。或翻彼相 應。於一切時恃舉為行。或平等行與彼俱轉。了別為性。如薄伽梵說。內意處不壞外 法處。現前及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意識得生。意識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

。依於意根與彼俱轉。緣一切共不共法為境了別為性。心所有法者。謂若法從阿賴耶 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彼復云何謂遍行有五。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 思。別境有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等持五慧。善有十一。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瞋 六無癡七精進八輕安九不放逸十捨十一不害。煩惱有六。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見六 疑。隨煩惱有二十。一忿二恨三覆四惱五嫉六慳七誑八諂九憍十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 十三惛沈十四掉舉十五不信十六懈怠十七放逸十八失念十九心亂二十不正。知不定有 四。一惡作二睡眠三尋四伺

  作意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動心為體引心為業。

由此與心同緣一境。故說和合非不和合。如經中說。若於此作意即於此了別若於此了 別即於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二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復如是說。心 心法行不可思議。又說由彼所生作意正起如是所生眼等識生

  觸者。謂三事和合分別為體受依為業如經說。有六觸身。又說眼色為緣能起眼識

。如是三法聚集合故能有所觸。又說觸為受緣。受者謂領納為體。愛緣為業。如經說 有六受身。又說受為愛緣

  想者。謂名句文身熏習為緣。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取 相為體。發言議為業。如經說有六想身。又說如其所想而起言議。思者謂令心造作得 失俱非。意業為體。或為和合。或為別離。或為隨與。或為貪愛。或為瞋恚。或為棄 捨。或起尋伺。或復為起身語二業。或為染污。或為清淨行。善不善非二為業。如經 說有六思身。又說當知我說。今六觸處即前世思所造故業

  欲者。謂於所樂境希望為體。勤依為業。如經說欲為一切諸法根本

  勝解者。謂於決定境如其所應印解為體。不可引轉為業。如經說我等今者心生勝 解。是內六處必定無我

  念者。謂於串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體。等持所依為業。如經說諸念與隨念別念及 憶不忘不失法心明記為性

  等持者。謂於所觀境專住一緣為體。令心不散智依為業。如經說諸令心住與等住 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亂不散攝寂止等持心住一緣性

  慧者。謂即於所觀境簡擇為體。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為業。如經 說簡擇諸法最極簡擇極簡擇法遍了近了黠了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

  信者。謂於有體有德有能心淨忍可為體。斷不信障為業。能得菩提資糧圓滿為業

。利益自他為業。能趣善道為業。增長淨信為業。如經說於如來所起堅固信

(3)

  慚者謂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慚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慚為業。

如經說慚於所慚。乃至廣說。愧者。謂依世增上羞恥過惡為體。斷無愧障為業。如前 乃至增長愧為業。如經說愧於所愧。乃至廣說

  無貪者。謂於有有具厭離無執不藏不愛無著為體。能斷貪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 無貪為業。如經說無貪善根。無瞋者。謂於諸有情心無損害慈愍為體。能斷瞋障為業

。如前乃至增長無瞋為業。如經說無瞋善根

  無癡者。謂正了真實為體。能斷癡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無癡為業。如經說無癡 善根。精進者。謂心勇無惰不自輕賤為體。斷懈怠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精進為業。

如經說起精進住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

  輕安者。謂遠離麁重身心調暢為體。斷麁重障為業。如前乃至能增長輕安為業。

如經說適悅於意身及心安。不放逸者。謂總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為體。依此能斷惡不 善法。及能修彼對治善法斷放逸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不放逸為業。如經說所有無量 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

  捨者。謂總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為體。依此捨故得心平等得心正直心無發動斷發 動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捨為業。由不放逸除遣染法。由彼捨故於已除遣不染污住。

如經說為除貪憂心依止捨

  不害者。謂由不惱害諸有情故悲哀惻愴愍物為體。能斷害障為業。如前乃至增長 不害為業。如經說由不害故知彼聰叡乃至廣說。貪者。謂於五取蘊愛樂覆藏保著為體

。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貪為業。障得菩提資糧圓滿為業。損害自他為業。能趣惡 道為業。增長貪欲為業。如經說諸有貪愛者為貪所伏蔽

  瞋者。謂於有情欲興損害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 瞋恚為業。如經說諸有瞋恚者為瞋所伏蔽

  慢者。謂以他方己計我為勝我等我劣令心恃舉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無慢 為業。如前乃至增長慢為業。如經說三種慢類我勝慢類我等慢類我劣慢類。無明者。

謂不正了真實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起能障正了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無明為業。如經 說諸有愚癡者無明所伏蔽

  見者。謂五見為體。一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計我我所染污慧為體。或是俱生或 分別起能障無我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薩迦耶見為業。如經說如是知見永斷三 結。謂身見戒禁取疑。二邊執見。謂於五取蘊執計斷常染污慧為體。或是俱生或分別 起能障無常無顛倒解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邊執見為業。如經說迦多衍那一切世間依止 二種或有或無。三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污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 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四見取。謂 於前三見及見所依蘊計最勝上及與第一染污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苦及不淨無顛倒解 為業。如前乃至增長見取為業。如經說於自所見取執堅住。乃至廣說。五戒禁取。謂

(4)

。如前乃至增長戒禁取為業。如經說取結所繫。疑者。謂於諸諦猶豫不決為體。唯分 別起能障無疑為業。如前乃至增長疑為業。如經說猶豫者疑

  忿者。謂於現在違緣令心憤發為體。能障無瞋為業。乃至增長忿為業   恨者。謂於過去違緣結怨不捨為體。能障無瞋為業。乃至增長恨為業

  覆者。謂於過犯若他諫誨若不諫誨祕所作惡為體。能障發露悔過為業。乃至增長 覆為業

  惱者。謂於過犯若他諫誨便發麁言心暴不忍為體能障善友為業。乃至增長惱為業   嫉者。謂於他所有功德名譽恭敬利養心妬不悅為體。能障慈仁為業。乃至增長嫉 為業

  慳者。謂積聚悋著為體。能障無貪為業。乃至增長慳為業

  誑者。謂為惑亂他現不實事心詭為體。能障愛敬為業。乃至增長誑為業

  諂者。謂為欺彼故詐現恭順心曲為體。能障愛敬為業。乃至增長諂為業。如經說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憍者。謂暫獲世間興盛等事心恃高舉無所忌憚為體。能障厭離為業。乃至增長憍 為業。如經說無正聞愚夫見少年無病壽命等暫住而廣生憍逸。乃至廣說

  害者。謂逼惱有情無悲無愍無哀無憐無惻為體。能障不害為業。乃至增長害為業

。如經說諸有害者必損惱他

  無慚者。謂於自及法二種增上不恥過惡為體。能障慚為業。乃至增長無慚為業。

如經說不慚所慚無慚生起惡不善法。乃至廣說。無愧者。謂於世增上不恥過惡為體。

能障愧為業。乃至增長無愧為業。如經說不愧所愧無愧生起惡不善法。乃至廣說   惛沈者。謂依身麁重甘執不進以為樂故令心沈沒為體。能障毘鉢舍那為業。乃至 增長惛沈為業。如經說此人生起身意惛沈。掉舉者。謂依不正尋求或復追念曾所經見 戲樂等事心不靜息為體。能障奢摩他為業。乃至增長掉舉為業。如經說汝為掉動亦復 高舉。乃至廣說

  不信者。謂於有體有德有能心不淨信為體。障信為業。乃至增長不信為業。如經 說若人不住不淨信心終無退失所有善法乃至廣說

  懈怠者。謂耽著睡眠倚臥樂故怖畏升進自輕蔑故心不勉勵為體。能障發起正勤為 業。乃至增長懈怠為業。如經說若有懈怠必退正勤。乃至廣說

  放逸者。謂總貪瞋癡懈怠為體。由依此故心不制正惡不善法及不修習彼對治法障 不放逸為業。乃至增長放逸為業。如經說夫放逸者是生死迹。乃至廣說

  失念者。謂於久所作所說所思若法若義染污不記為體。障不忘念為業乃至增長失 念為業。如經說謂失念者無所能為。乃至廣說。心亂者。謂於所修善心不喜樂為依止 故馳散外緣為體。能障等持為業乃至增長心亂為業。如經說若於五欲其心散亂流轉不 息。乃至廣說

(5)

  不正知者。謂於身語意行不正了住染污慧為體。能障正知為業。乃至增長不正知 為業。如經說有失念者住不正知。乃至廣說

  惡作者。謂於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悵怏追變為體能障奢摩他為業。乃至增 長惡作為業。如經說若懷追悔則不安隱。乃至廣說

  睡眠者。謂略攝於心不自在轉為體。能障毘鉢舍那為業。乃至增長睡眠為業。如 經說貪著睡眠味如大魚所吞。尋者。謂或時由思於法造作或時由慧於法推求散行外境 令心麁轉為體。障心內淨為業。乃至增長尋為業

  伺者。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相應於所尋法略行外境令心細轉 為體餘如尋說。乃至增長伺為業。由此與心同緣一境故。說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 說。若於此伺察即於此了別。若於此了別即於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 之二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復如是說。心心法行不可思議

  證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說。由依尋伺故發起言說。非無尋伺

  諸心法中略不說者如其所應。廣說應知。如識與心法不可思議。是諸心法展轉相 望應知亦爾

  色者有十五種。謂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一分及法處所攝色。地有二種

。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堅鞕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 上積集。所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筋骨脈等諸不淨物。是內地體形段。受用為業。外謂 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堅鞕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礫石丘山樹林 甎等。水等災起彼尋壞滅。是外地體形段。受用為業。依持受用為業。破壞受用為業

。對治資養為業

  水亦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濕潤所攝有執 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洟淚涎汗膏髓痰等諸不淨物。是內水體。潤澤聚集受用為 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濕潤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泉源 溪沼巨壑洪流等。火等災起彼尋消竭。是外水體。依持受用為業。變壞受用為業。對 治資養為業。火亦二種。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煖 熱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能令有情遍溫增熱。又能消化凡所飲噉。諸如 是等是內火體。成熟和合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煖熱所攝非執 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炎燎村城蔓延洲渚。乃至空逈。無依故滅。或鑽木擊石種 種求火。此火生已不久灰燼。是外火體。變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風亦二種。

一內二外。內謂各別身內眼等五根及彼居處之所依止。輕動所攝有執受性。復有增上 積集。所謂上下橫行入出氣息。諸如是等是內風體。發動作事受用為業。外謂各別身 外色等五境之所依止。輕動所攝非執受性。復有增上積集所謂摧破山崖偃伏林木等。

彼既散壞。無依故靜。若求風者動衣搖扇。其不動搖無緣故息。諸如是等是外風體。

依持受用為業變壞受用為業。對治資養為業

(6)

  眼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之所執受。四大所造色為境界緣色境。識之所依止。淨色 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爾。此中差別者。謂各行自境緣 自境識之所依止

  色謂眼所行境。眼識所緣四大所造若顯色若形色若表色為體。色蘊所攝。有見有 對。此復三種。謂妙不妙及俱相違。彼復云何。謂青黃赤白如是等顯色。長短方圓麁 細高下正及不正。烟雲塵霧光影明闇。若空一顯色。若彼影像之色。是名為色

  聲謂耳所行境。耳識所緣四大所造可聞音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此復三種 謂可意不可意及俱相違。或因手等相擊出聲。或由尋伺扣絃拊革。或依世俗。或為養 命。或宣暢法義而起言說。或依託崖谷而發響聲。如是若自相若分別若響音。是名為 聲

  香謂鼻所行境。鼻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嗅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此復三種 謂好香惡香及俱非香。彼復云何。所謂根莖皮葉花果煙末等香。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 是名為香。味謂舌所行境。舌識所緣四大所造可嘗物為體。色蘊所攝。無見有對性。

此復三種。謂甘不甘及俱相違。彼復云何。所謂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若俱生若和 合若變異。是名為味。觸一分謂身所行境。身識所緣四大所造可觸物為體。色蘊所攝

。無見有對性。此復三種。謂妙不妙及俱相違。彼復云何。所謂澁滑輕重緩急軟冷飢 渴飽悶強弱癢病老死疲息粘勇。或緣光澤。或不光澤。或緣堅實。或不堅實。或緣執 縛。或緣增聚。或緣乖違。或緣和順。若俱生若和合若變異。是名觸一分

  法處所攝。色謂一切時意所行境。色蘊所攝。無見無對。此復三種。謂律儀色不 律儀色及三摩地所行境色。律儀色云何。謂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 彼不現行法建立色性。不律儀色云何。謂不防護身語業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

依彼現行法建立色性。三摩地所行境色云何。謂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轉。相應心心法故

。起彼所緣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是名法處。所攝色心不相應行者。謂諸行 與心不相應。於心心法及色法分位。假施設性不可施設。與心等法若一若異。彼復差 別有二十四種。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

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次第。勢速。時。方。數。和合。不 和合。復有諸餘如是種類差別。應知。得者。此復三種。一諸行種子所攝相續差別性

。二自在生起相續差別性。三自相生起相續差別性。無想定者。謂已離遍淨欲。未離 上地欲。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唯無想天寂靜微妙。由於無想天起出離想。作意前方便 故。不恒現行心心法滅性。滅盡定者。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或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或 復上進。或入無想定。或復上進由起暫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緣。不恒現行諸心 心法。及恒行一分諸心心法滅性。無想天者。謂先於此間得無想定。由此後生無想有 情天處。不恒現行諸心心法滅性。命根者。謂先業所引異熟六處住時決定性。眾同分 者。謂諸有情互相似性。異生性者。此有二種。一愚夫異生性。二無聞異生性。愚夫 異生性者。謂無始世來有情身中愚夫之性。無聞異生性者。謂如來法外諸邪道性。生

(7)

者。謂諸行自相發起性。老者。謂諸行前後變異性。住者。謂諸行生時相續不斷性。

無常者。謂諸行自相生後滅壞性。名身者。謂詮諸行等法自體想號假立性。句身者。

謂聚集諸名顯染淨義言說所依性。文身者。謂前二所依字性。流轉者。謂諸行因果相 續不斷性。定異者。謂諸行因果各異性。相應者。謂諸行因果相稱性。勢速者。謂諸 行流轉迅疾性。次第者。謂諸行一一次第流轉性。時者。謂諸行展轉新新生滅性。方 者。謂諸色行遍分齊性。數者。謂諸行等各別相續體相流轉性。和合者。謂諸行緣會 性。不和合者。謂諸行緣乖性

  無為者。此有八種。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想受滅。善法真如。不善法真 如。無記法真如。虛空者。謂諸心心法所緣外色對治境界性。非擇滅者。謂因緣不會 於其中間諸行不起滅而非離繫性。擇滅者。謂由慧方便有漏諸行畢竟不起滅而是離繫 性。不動者。謂離遍淨欲得第四靜慮。於其中間苦樂離繫性。想受滅者。謂離無所有 處欲入滅盡定於其中間不恒現行心心法及恒行一分心心法滅而離繫性。善不善無記法 真如者。謂於善不善無記法中清淨境界性

  復次如是五法復有三相應知。一增益相。二增益所起相。三法性相。增益相者。

謂諸法中遍計所執自性。增益所起相者。謂諸法中如其所應依他起自性。法性相者。

謂諸法中圓成實自性。如是已說。一切界今當說頌曰  界謂欲色等  及與三千界 

  論曰。界有二種。一欲等三界。二三千世界。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謂未離欲地 雜眾煩惱諸蘊差別。二色界。謂已離欲地雜眾煩惱諸蘊差別。三無色界。謂離色欲地 雜眾煩惱諸蘊差別。如是三界復有五種差別應知。一相差別。二麁重差別。三方處差 別。四受用差別。五任持差別。相差別者。謂欲界中色多相不鮮淨相種種雜相。色界 中色少相鮮淨相非種種雜相。無色界中雖無業。所生色而有定所生色無見無對。又欲 界中有苦受相應相。瞋恚相應相。多隨煩惱相應相。色無色界中有苦受不相應相。瞋 恚不相應相。少隨煩惱相應相。麁重差別者。謂欲界中麁重麁而損害。色無色界中麁 重細而不損害。方處差別者。謂欲界居下方。色界居上方。無色界無方處。受用差別 者。謂欲界受用外門境界。色無色界受用內門境界。任持差別者。謂欲廛諸蘊依四食 住。色無色廛諸蘊依三食住。三千世界者。一小千世界。二中千世界。三大千世界。

謂一日月之所照臨。名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蘇迷盧山王千南贍部洲千 東毘提訶洲千西瞿陀尼洲千北拘盧洲千四大王眾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覩史多天千 樂變化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天。合名第一小千世界。復千小千世界名為第二中千世 界。復千中千世界名為第三大千世界。問何因緣故。小千世界名為卑小。答猶如特牛 斷去兩角。以缺減故名為卑小。如是梵世已下。其中所有千世界不如上地。故名卑小

。如是三千世界三災所壞。謂火水風。災復有三種。三災之頂。謂第二第三第四靜慮

。彼第四靜慮諸天法爾與所居宮俱起俱滅。復有中三劫起。所謂飢饉疫病刀兵。二十

(8)

有八十中劫。名為大劫。譬如天雨 猶車軸。無有間斷從空而注。如是東方無邊世界 無有間斷。或成或壞。或有正壞或壞已住。或有正成或成已住。如是乃至十方世界如 是已說。界雜染今當說頌曰

 煩惱業生性  雜染相應知 

  論曰。雜染性有三種。一煩惱雜染。二業雜染。三生雜染。煩惱雜染者。謂一切 煩惱及隨煩惱。合名煩惱雜染。煩惱者略有十種。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三邪見。

四見取。五戒禁取。六貪。七瞋。八無明。九慢。十疑。或復二種。一見所斷。二修 所斷。或復三種。一欲界繫。二色界繫。三無色界繫。復有七種顛倒行。一邪解行。

二不解行。三非解非不解行。四執邪解行五彼因依處行。六彼怖生行。七任運起行。

邪解行者。所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於所知事起邪執故。不解行者。所謂無明非解

。非不解行者。所謂疑也。執邪解行者。所謂見取戒禁取。及於諸見所起貪等。彼因 依處行者。謂見苦集所斷。彼怖生行者。謂見滅道所斷。任運起行者。謂修所斷見所 斷。見所斷有百一十二煩惱。修所斷有十六煩惱。如是見修所斷。合有一百二十八煩 惱。如是煩惱雜染。種種義差別故。立種種名。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軛取繫蓋 株杌垢燒害箭所有惡行漏匱熱惱鬪諍熾然火稠林拘礙。如是等義名差別

  業雜染者。謂或因煩惱所生。或因煩惱緣助善法所生。如其所應三界所攝。身業 語業意業。此復二種。一思二思所起。此業差別復有多種。欲界所攝名福非福。色無 色界所攝名為不動。復有引業。謂作及增長能引種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果及異熟。復 有生業。謂前所引助令生故

  生雜染者。謂因煩惱及業故生因生故苦。苦復多種。謂胎藏所迫苦。老病死苦。

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與麁重行俱生長苦。數死生苦。生諸難苦。是名為 生

顯揚聖教論卷第一

(9)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二

  如是已說雜染諦今當說頌曰  諸諦有六種 

  論曰。諦有六種。一世俗諦。二勝義諦。三苦諦。四集諦。五滅諦。六道諦。世 俗諦者。謂名句文身。及依彼義一切言說。及依言說所解了義。又曾得世間心及心法

。及彼所行境義

  勝義諦者。謂聖智及彼所行境義。及彼相應心心法等

  苦諦者。此有二種。一世俗諦所攝。二勝義諦所攝。世俗諦所攝者。如經中說。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勝義諦所攝者。如經中說。略攝一切 五取蘊苦

  集諦者。此有四種。一全攝。二勝攝。三世俗諦攝。四勝義諦攝。全攝者。謂一 切三界煩惱及業。皆名集諦。勝攝者。謂緣已得未得自體及境所起愛後有愛喜俱行愛 處處喜愛。皆名集諦。世俗諦攝者。若因能感世俗諦所攝苦諦。勝義諦攝者。若因能 感勝義諦所攝苦諦。滅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全攝集諦無餘斷棄。吐 盡離欲滅沒寂靜。勝攝者。謂勝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廣說。世俗諦攝者。謂於世俗 諦所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廣說。勝義諦攝者。謂於勝義諦所攝集諦無餘斷棄。如是 廣說

  道諦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一切覺分。勝攝者。謂八聖道支。世 俗諦攝者。謂於世俗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為遍知故。為永斷故。為作證故。一切聖 道勝義諦攝者。謂於勝義諦所攝苦諦集諦滅諦。為遍知故。如是廣說

  苦集滅道聖諦義者。若於此處聖智所行。此處苦集滅道。是諦由諸聖者。咸謂此 是諦。是故說名聖諦。如是已說諦。依止今當說。頌曰

 依止八與二 

  論曰。依止有八種。何等為八。謂四靜慮及四無色。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初 靜慮有二種。世及出世。乃至無所有處有二種。世及出世。非想非非想處唯是世間   世間初靜慮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離彼增上教授為境界。已由世間 道作意觀察熾然修習等故而得轉依。然不深入所知義故。不能永害隨眠。自地煩惱之 所依處。是退還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如世間初靜慮。如是乃至世間非 想非非想處。各緣離下地欲增上教法。廣說如前。出世間初靜慮者。謂先以如是行如 是狀如是相。作意入初靜慮。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作意。然或於色受想行識所

(10)

道。或復思惟真如法性實際。如是於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實際。已於如是法心生厭 怖。生厭怖已。於不死界攝心而住。或於真如法性實際攝心而住。此處無分別智。及 彼相應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轉依。由深入所知義故。則能永害隨眠。非一切煩惱之 所依處。不退轉法。如是名為出世間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應當廣說。於諸靜慮及與 無色。復有四種應知。一雜染。二潔白。三建立。四清淨。雜染者謂於上靜慮起深愛 味見慢及疑。愛味者。謂有十種。一俱生作意愛味。二分別所起作意愛味。三自地作 意愛味。四異地作意愛味。五過去愛味。六未來愛味。七現在愛味。八下愛味。九中 愛味。十上愛味

  潔白者。謂淨及無漏。淨者復有三種。一引發故。二上練故。三除垢所攝堪任故

。無漏者。此亦三種。一出世間無漏。二此等流無漏。三離繫無漏

  建立者。此復四種。一建立近分。二建立根本。三建立定。四建立生

  建立近分及根本者。如經中說。所謂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 布者。是謂初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

是謂初靜慮根本

  如經中說。即於此身等持所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謂第二 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等持所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謂第 二靜慮根本。如經中說。即於此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謂 第三靜慮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喜之樂所不遍滿者。是謂第 三靜慮根本。如經中說。即於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意解遍滿具足住者。是謂第四靜慮 近分。如經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清淨心及潔白心所不遍滿者。是謂第四靜慮 根本

  如經中說。一切色想出過故。一切有對想滅沒故。一切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 空虛空無邊處者。是謂虛空無邊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虛空無邊處根本   如經中說。出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者。是謂識無邊處近分。如 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識無邊處根本

  如經中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者。是謂無所有處近分。如 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無所有處根本

  如經中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者。是謂非想非非 想處近分。如經又說。具足住者。是謂非想非非想處根本

  建立定者。如經中說。離欲惡不善法故。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離 欲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斷欲界煩惱雜染。離惡不善 法者。謂斷欲界業。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為惡。能障於善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 二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離 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生者謂從此所生。喜者謂已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悅 心勇心適心調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令身怡悅安適受

(11)

受所攝。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最先故。靜慮者謂已斷欲界雜染之法尋伺喜樂所依。

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意自在

  又如經說。尋伺寂靜故。內等淨故。心定一趣故。無尋無伺三摩地生喜樂。第二 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者。謂或緣離初靜慮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初靜 慮地尋伺寂靜。不復現行。內等淨者。謂為對治尋伺故攝念正知。於自內體其心捨住

。遠離尋伺塵濁法故名內等淨。心定一趣者。謂如是入時多相續住。諸尋伺法恒不現 行。無尋無伺者。謂證得尋伺斷法。三摩地者。謂已轉依者。心住一境性生者。謂從 三摩地所生喜及樂。已如前說。第二靜慮者。謂尋伺寂靜內體遍淨。三摩地所生喜樂 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由離喜故住捨念正知及樂身正受。聖者宣說成就捨念樂住。第三靜慮 具足住。離喜者。謂或緣離第二靜慮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見第二靜慮 喜相過失。住捨者。謂於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厭離故。不染污住心。平等 心。正直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念者謂於已觀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決定不復 現行。正知者。謂或時失念喜復現行。於現行喜相分別正知。樂者謂已轉依者。離喜 離勇安適受受所攝。身者謂已轉依者。若轉識。若阿賴耶識。心性無別總名為身。正 受者謂已轉依者。能攝受身令身怡悅。總集說為樂。身正受此處樂受深極寂靜。最勝 微妙。上下所無。聖者者。謂佛及佛弟子。宣說者。謂顯示施設。成就捨念樂住者。

謂此地已上無妙樂故。下地亦無。如是勝樂及無捨念以為對治。第三靜慮者。謂離喜 已捨念正知樂所依止。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由斷樂故。及先已斷苦喜憂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住

。斷樂者。謂入第四靜慮時。先已斷苦者。謂入第二靜慮時。先已斷喜者。謂入第三 靜慮時。先已斷憂者。謂入初靜慮時。不苦不樂者。謂已轉依者。非安適非不安適。

受受所攝色界最極增上寂靜。最勝攝受無有動搖捨清淨者。謂超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 動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念清淨者。謂超過尋伺喜樂三地一切 動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數故。靜慮者。謂樂斷故。不苦 不樂捨念清淨之所依止。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一切色想出過故。有對想滅沒故。種種想不作意故。入無邊虛空虛空 無邊處。具足住一切者。謂諸行相。色想者。謂顯色想。出過者。謂離彼欲故。如出 過義。有對想滅沒種種想不作意。如是應知。有對想者。謂彼所依四大想。及餘所造 色想。種種想者。謂即於四大及造色中長短麁細方圓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 等類假色所攝種種想。若正入無邊虛空處時。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及種種想不起作 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無邊者。謂十方諸相不可分別。虛空者。謂色對治 所緣境界。虛空無邊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12)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超過一切虛空 無邊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無邊識者。謂緣無邊虛空之識。今緣此為境界。識 無邊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超過一切識無邊處 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無少所有者。謂於識處上境界推求之時無少所得。除無所 有無別境界。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無所有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又如經說。超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超過一切 無所有處者。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非有想者。謂超過無所有想。非無想者。謂於無 所有處上境界推求之時。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及心法。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非想非 非想處者。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餘如前說

  建立生者。謂先於此間修下中上。初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梵身天。梵 輔天。大梵天。若善修習無尋有伺初靜慮者。生大梵天果。更無異所勝彼處故。若先 於此間修下中上第二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

若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三靜慮若。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若先於此間修下中上第四靜慮者。後生彼處受三天果。謂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

。從是已上離色貪故。無方處差別。雖有修習下中上因。然不建立生果差別。若下中 上修虛空無邊處者。受虛空無邊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識無邊處者。受識無邊處天生 果。若下中上修無所有處者。受無所有處天生果。若下中上修非想非非想處者。受非 想非非想處天生果。由定寂靜有差別故。及由住時滿不滿故。彼有差別。又由多住愛 味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故。不盡壽命而有中夭。若雜修下品世間及無漏第四靜慮 者。受無煩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中品者。受無熱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品者。受妙現 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勝品者。受妙見淨宮天生果。若雜修上極品者。受無礙究竟淨 宮天生果。若善修習菩薩無量不思議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靜慮者。受出過淨宮大 自在天生果。清淨者。謂邊際初靜慮。依此引生一切勝德及速疾神通。如初靜慮清淨 之相。餘靜慮及諸無色。應如是知。此中無色差別者。謂發彼地解脫等功德。如是彼 諸靜慮及無色定雜染潔白建立清淨差別。應知如是。已說依止。覺分今當說。頌曰  覺分有眾多  最初三十七 

  論曰。菩提分法品類多種。最初勝者有三十七。謂四念住等。廣說如經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謂或緣於身。或復緣身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

由聞思修之所生慧。或唯影像或事成就。於身境處善安住念。為令於身得離繫故。如 於身念住。如是於受心法念住應知亦爾。此中差別者。謂各於自境如其所應。乃至為 令於法得離繫故。又一切處應說。與念相應心及心法。如是發起觀察心時。所緣之境 有四種事。一心所執事。二心領納事。三心了別事。四心染淨事。四正斷者廣說如經

。一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已生者。謂麁纏所攝。

惡不善法者。謂能起惡行欲界煩惱及隨煩惱。惡不善義已如前說。為令斷故者。謂修

(13)

彼對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謂起證斷樂。欲策勵者。謂不忍受惡及歸趣斷故。發起正 勤者。謂多種堅固修彼對治。此上三句顯不定地中聞思兩慧下品對治。策心者。謂修 彼對治修慧現行。若心沈沒煩惱染污。策心令舉故。持心者。謂即此對治現行之時。

若心浮舉煩惱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乃至廣說。未生者。謂 增盛隨眠所攝。能起麁纏之因。為不生故者。謂令麁纏不現行故。生欲者。謂起為證 不現行。欲策勵者。謂由不忘住為令不現行。善住念故。發起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說

。三未生善法為令生故。乃至廣說。未生者。謂所未得。善法者。謂聞思修所生三慧

。由無過義故名為善。為令生故者。謂令彼得故生。欲者。謂起證得。欲策勵者。謂 求彼攝受正方便故。發起正勤者。謂長時殷重多堅修習。此上三句顯得不定地對治。

惡不善法聞思兩慧所攝善法。策心持心者。謂為得修慧故。餘如前說。四已生善法令 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已生者。謂已得故令住 者謂聞慧。令不忘者。謂思慧。令修滿者。謂修慧。此上三句顯唯守護已所得善。令 倍修令增長令廣大者。如其次第不唯於彼生知足故。生欲者。謂起證得欲。餘如前說   四神足者。廣說如經。一欲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世修習上品善根。於大 師所或於有智同梵行處。生信生欲聽聞正法。如所信欲聞正法已。展轉證得心住一境 性。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已生未生惡不善法令斷令不起故。生欲乃至持心。若未生

。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修令增長令廣大故。生欲 乃至持心。如是行者。復修欲策勵信安正念正知思捨八種斷行。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 者。謂於此中而得自在。已生未生惡不善法者。謂彼下品諸纏所攝及彼微薄。未損未 害隨眠所攝。令斷令不起者。謂為離已生軟品纏故。及為損害微薄隨眠故。生欲乃至 持心。如前廣說。若未生。彼對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滿令倍 修令增長令廣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廣說應知。如是行者者。謂如是修行多時住 者。復修欲者。謂欲證彼不現行及損害故。策勵者。謂欲為因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發起 正勤故。信者。謂生欲之因於彼損害及所得中。決定信故。安者。謂因策勵除身心麁 重令身心堪任故。正念者。謂於防護沈下浮舉隨煩惱中。令心不忘故。正知者。謂或 時失念。隨煩惱現行之時。分別正知故。思者。謂於止舉中。造作心故。捨者。謂於 不染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性。如是一切諸神足中。八種斷行應知。此中差別者。

第二勤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依於教授及教誡法。或在空閑或居林樹或止靜室。

於如是處長時勇猛純熟熾然正勤。證得心住一境性。由正勤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

。第三心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已修習奢摩他行。由此因緣思惟內法。速疾證 得心住一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第四觀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 多聞聞持其聞積集獨處閑靜。即於彼法以慧簡擇。極細簡擇遍覺觀察。因此證得心住 一境性。由觀察故三摩地成就。餘如前說

(14)

  五根者。廣說如經。一信根。由世間道令心清淨鮮白無穢。離隨煩惱得住不動。

從是已後求諦現觀修習方便。為永斷隨眠故。為得彼對治故。起增上信。二正勤根。

謂依信根增進勇猛與信俱行。三念根。謂依正勤明了不忘與彼俱行。四等持根。謂依 念根心住一境與彼俱行。五慧根。謂依等持根簡擇諸法與彼俱行

  五力者。廣說如經。即信根等由善修習多修習故。不復為彼不信等法之所雜亂。

復能對治諸雜亂法。不可伏義說名為力

  七遍覺支者。廣說如經。一念遍覺支。謂由世間道得備善力見道現前。由先修習 世間念遍覺支。引得出世無功用無分別。於諦明了於諦不忘。二擇法遍覺支謂由先所 引無功用無分別依止。於念與念俱行於諦解了於諦覺悟。如是一切諸遍覺支由先所引 無功用無分別。後依止前與彼俱行。皆應了知。是中差別者。第三正勤遍覺支於諦心 勇。第四喜遍覺支。於諦心悅。第五安遍覺支。於真諦中身心堪任。第六三摩地遍覺 支。於真諦中心住一境。第七捨遍覺支。於真諦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性

  又如經說。即於是中復善修習寂靜依止。乃至廣說。寂靜依止者。謂欲界寂靜依 故。離欲依止者。謂色無色界離欲依故。滅依止者。謂已得蘊界處無餘永斷依故。趣 向棄捨者。謂未來蘊界處不相續故

  八聖道支者。廣說如經。一正見。謂於見道中得遍覺支時見清淨。及於修道中安 立後得遍覺支見清淨。總合此二名為正見。二正思惟。謂依正見與彼俱行。離欲思惟

。無恚思惟。無害思惟。於修道中相續作意思惟諸諦。與無漏作意相應。令心趣入極 趣入。尋求極尋求。現前尋求覺了計算。觀察思惟思惟性三正語。謂於修道中依正思 惟。由相續無漏作意思惟諸諦故。得四種語業。聖愛戒所攝。不樂離樂除滅種種離。

澄淨防護不作離作。不行不毀不犯。橋梁船筏。遠離不違越不種種違越性。四正業。

謂於修道中。由相續無漏作意思惟諸諦故。得三種身業聖愛戒所攝不樂離樂除滅種種 離。廣說如前。五正命。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遠離所作邪命惡法聖愛戒所攝

。廣說如前。六正策勵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於所修習念住正斷神足根力之中

。欲樂正勤策勵勇猛堪任難制心正奮發相續精進性。七正念。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 諦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毘鉢舍那道。或依雙道。於所修習擇法正勤喜安等持捨遍 覺支中。念及正念隨念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極不忘失極不忘失諸法性。八 正等持。謂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諦故。又依三道。於所修中正念攝故。心住安住近住 等住不亂不散正攝持奢摩他心住一境性。此諸道支後依於前相應俱起應知。復次頌曰  智與解脫門  行迹及止觀 

  論曰。智者謂十種智。廣說如經。一法智。謂於共了現見所知諸義境界無漏之智

。二種類智。謂於不共了不現見所知義境無漏之智。三他心智。謂修所生修果能知他 心及心法智及諸如來。知諸眾生隨其意解隨其隨眠教授教誡轉起妙智。四世俗智。謂 世間慧由依此故。如來為諸眾生隨其意解隨其隨眠宣說妙法。五苦智。謂於有漏諸行 之中。無常苦空離我思惟。若智若見明了覺悟慧觀察性。六集智。謂於有漏諸行因中

(15)

。因集生緣思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七滅智。謂於有漏諸行滅中。滅靜妙離思惟

。若智若見。餘如前說。八道智。謂於能斷有漏諸行無漏道中。道如行出思惟。若智 若見。餘如前說。九盡智。謂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或緣盡境或復為盡。若智 若見。餘如前說。十無生智。謂苦已知不復當知。集已斷不復當斷滅已證不復當證。

道已修不復當修。或緣無生境或為無生。若智若見。餘如前說

  解脫門者。謂三解脫門。一空解脫門。二無相解脫門。三無願解脫門。空有二種

。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於眾生遍計性所執法中。及法遍計性所執法中。此二遍 計性俱離無性及彼所餘無我有性。於諸法中遍計性無。即是無我性有。於諸法中無我 性有。即是遍計性無。即於此中有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別境。智者。謂緣彼境如實了 知。無相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諸相之所不 行。智者。謂如前說。無願亦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由無智故顛倒所起 諸行相貌。智者。謂緣彼境厭惡了知。空行者。謂於諸行我不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 別法不可得。無相行者。謂即於諸行中眾生無我性可得。及諸相中世俗分別法無我性 可得。及於滅中滅靜妙離行。無願行者。謂無常苦不淨如病如癰如箭。因集生緣行緣 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相行。緣智 無願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無願行。若無差別總名空無相無願者。此通聞思修所生 之慧世及出世應知。若名空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世應知。若名空 無相無願解脫門者。此唯出世應知

  行者謂四種行。廣說如經。一苦遲通。謂鈍根者。未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若道若 行。二苦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三樂遲通。謂鈍根者。已得現法樂住為盡諸漏 若道若行。四樂速通。謂利根者。餘如前說

  迹者謂四法迹。廣說如經。一無貪迹。謂能持尸羅蘊法義。故名迹。若未受者令 進受。若已受者令守護令增長令廣大。如無貪第二無瞋亦爾。三正念迹。謂能持三摩 地蘊法義。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廣。四正等持迹。謂能持慧蘊解脫解脫 智見蘊法義。故名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證。若已生已證者令增令廣

  止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

住心於內

  觀者。謂於如所聞思法中正修行時。由緣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

簡擇諸法復次頌曰

 居處及所依  發心與悲愍   諸行通達性  地波羅蜜多 

  論曰。居處者。謂四居處。廣說如經。一慧居處。謂諦觀方便世間之慧為安立。

證諦出世智義故。二諦居處謂已得諦觀出世慧為安立。有事顛倒斷義故。三捨居處。

謂有事顛倒斷為安立。無餘煩惱息滅義故。四寂靜居處。謂無餘煩惱寂靜為安立。一

(16)

或弟子說十二分教隨學隨轉。不隨眾生所行行學亦不隨轉。二依義不依文。謂若法非 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唯能顯了獨滿清淨鮮白梵行。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顯 顛倒梵行。及不顯了梵行。但飾詞者。所造綺文字句。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 於如來所說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諸緣緣起法中不妄執著。如言淺義亦不住自內見取 心。唯勤尋究顯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謂不唯聽聞而生知足。便不進修法隨法行。

然為盡諸漏勤求自內證真諦智

  發心者。謂諸菩薩發菩提心。若諸菩薩住菩薩法性。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

。依彼行相強勝因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大誓願。受發心法。謂我必定當證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離諸煩惱故。及離諸苦難故。此受發心復有 二種。一世俗發心。二證法性發心。世俗發心者。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 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言鄔波拕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靜慮 及慧。一切皆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願尊證 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證法性發心者。謂如有一已過第一劫阿僧企耶。

已證菩薩初極喜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已如實知無上菩提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將 近等近大菩提果。證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住流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 意。由如是故。於大菩提願不退轉。是謂證法性發心

  悲愍者。謂如是已發心菩薩。於十方世界。或三種退墮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

。或四種極苦有情。或六種重苦苦有情。或三種相苦苦有情。諸如是所令離苦。行不 害為性

  諸行者。謂十種法行。廣說如經。一於菩薩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書持法行。二 若劣若勝諸供養具供養法行。三若自書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發意恭敬尊重以 微妙聲宣揚闡讀由宗仰故諦聽法行。五發淨信解恭敬重心披讀法行。六為欲修習法隨 法行從師受已諷誦法行。七既諷誦已為堅持故以廣妙音溫習法行。八悲愍他故傳授與 彼隨其廣略開演法行。九獨處閑靜極善研尋稱理觀察思惟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 他毘鉢舍那為欲趣入乃至為令諸所求義成就法行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

(17)

顯揚聖教論卷第三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品第一之三

  通達者。謂七種通達。廣說如經。一字通達。謂於三十二字無分別故。所行相義 如實覺了。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二字相通達。謂於師子之形諸字相等有分別 故。所行相義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三能取通達。謂於所緣相應心法。唯了別相如實 覺了。餘如前說。四所取通達。謂於一切諸識境界。唯識影相如實覺了。餘如前說。

五繫縛通達。謂於相縛及麁重縛如實覺了。餘如前說。六解脫通達。謂於相縛解脫及 麁重縛解脫如實覺了。餘如前說。七法性通達。謂於繫縛解脫無始世來諸行緣起。及 彼寂滅真如法性。如實覺了。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

  地者。謂菩薩十地。廣說如經。一極喜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已於心增上法 行善修治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現觀。得諸菩薩現觀。由正證得無上現觀故。諸大菩 薩於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為極喜。二離垢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 初地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妙尸羅蘊。對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 名為離垢。三發光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

。證得極淨三摩地蘊。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發光。四焰慧地。謂諸菩薩 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諸覺分。能取法境 微妙慧蘊。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焰慧。五極難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

。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妙慧蘊。成極 難成不住流轉寂滅聖道。是故此地名極難勝。六現前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 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 妙慧蘊。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為現前。七遠行地。謂諸菩薩住此 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由 已遠入一切現行諸相解脫。是故此地名為遠行。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 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解脫一切相自 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不動。九善慧地。謂諸菩薩住 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

解脫一切無礙辯障。無過廣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善慧。十法雲地。謂諸菩薩住 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蘊。

解脫發起大神通智障。如雲法身圓滿所依。是故此地名為法雲

  波羅蜜多者。謂十波羅蜜多。廣說如經。一施波羅蜜多。謂依菩提心悲為導首。

十種法行助善修治。七種通達為堅固根。或因資財或因正法或因無畏。五種功德大我

(18)

行故。而諸菩薩以資生具攝諸有情。及由親近多修習故。令彼資糧圓滿當成無上正遍 知果。如施波羅蜜多。如是戒乃至慧應知。此中差別者。第二戒波羅蜜多。謂或因息 離不善。或因攝受善法。或因利益有情律儀戒所攝身語意業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 不恚不惱攝諸有情。第三忍波羅蜜多。謂或因忍受他不饒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諸苦不 亂性。或因審察諸法正慧性。由此行故。諸菩薩以忍受一切不饒益事及損害事攝諸有 情。第四勤波羅蜜多。謂或因被發心鎧。或因方便加行。或因利益有情相續純熟心勇 猛性。為欲引生一切善根。由此行故。而諸菩薩雖未伏惑而能一向專修諸善。第五靜 慮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德。或因利益有情心住一緣性。由此行故

。而諸菩薩伏諸煩惱令住不現行法。第六慧波羅蜜多。謂或因對治煩惱。或因發起功 德。或因利益有情簡擇諸法性。由此行故。而諸菩薩永斷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種子。第 七善巧方便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以此方便。或由隨順。或由違逆。或由不同意樂。或 由作恩報恩。或由威逼。或由清淨。以三種利益攝諸有情。於種種善處令受令調令安 住令成立。第八願波羅蜜多。謂諸菩薩中隨有其一為性。懈怠煩惱多故。遂發正願而 修諸善。令我未來獲得自性勇猛正勤煩惱微薄。由此因故。於餘生中如所發求咸果其 願。於修善法得強盛力。第九力波羅蜜多。謂諸菩薩由於所修善法得強盛力。依此力 故速疾發起靜慮波羅蜜多。第十智波羅蜜多。謂諸菩薩於菩薩藏靜慮波羅蜜多所攝法 則智所引世間慧。依此慧故。而諸菩薩速能發起出世無分別不住流轉寂滅道所攝慧波 羅蜜多

  如是十波羅蜜多。於一切地中皆具修習。若增上者。施波羅蜜多唯在初地。如其 次第乃至智波羅蜜多在第十地應知。復次頌曰

 菩薩行攝事  及彼陀羅尼   三摩地等門  諸無量作意 

  論曰。菩薩行者。謂四種菩薩行。廣說如經。一到彼岸行。謂十波羅蜜多總攝說 為到彼岸行。皆是大乘出離義故。二遍覺分行。謂三十七菩提分法總攝說為遍覺分行

。如實覺了一切所知義故。三神通行。謂六神通總攝說為神通行。皆為引攝所化有情 界。令生恭敬入聖教義故。四成熟有情行。謂四攝事總攝說為成熟有情行。若已入聖 教所化有情界。以財法二種攝受義故。此中財攝者。謂助攝受。方便令成熟故。法攝 者。謂正攝受。轉及隨轉方便令成熟故。如是四攝事依五種攝行說為攝事。五攝行者

。一令附已攝。二令受善攝。三令起善正勤攝。四令善成熟攝。五令善解脫攝。攝事 者。謂四攝事廣說如經。若安立彼如安立成熟有情行。應知

  陀羅尼門者。謂諸菩薩無量陀羅尼門。廣說如經。若欲略說陀羅尼相者。謂諸菩 薩成就字類通達於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種類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隨一字中而能 顯示。分別開演一切種染淨之義。是故說名陀羅尼門

(19)

  三摩地門者。謂諸菩薩無量三摩地門。廣說如經。若欲略說復有八種。謂初靜慮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諸菩薩摩訶薩依此一一三摩地門出生無量三摩地。諸聲聞獨覺不 達其名。此諸三摩地悉能建立十方世界一切三摩地所作之事。是故說名三摩地門。無 量作意者。謂五無量作意。廣說如經。一有情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以增上法行所善修 治微妙作意。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攝一切有情世間不可言說種種業報差別之相。或一 足二足四足多足。或有色無色。或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或欲界色界無色界。或那 洛迦傍生鬼趣人天。或卵生濕生胎生化生。既思惟已如實了知。如是有情轉。如是有 情還。如是染污。如是清淨。如是邪行。如是正行。如是如是行差別故。如是如是諸 異熟生。二世界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器世間相。既思惟已如實 了知。此世界染此世界淨。如實了知。皆如幻化。唯是虛妄分別影像。虛偽不實隨相 流轉。或成或壞種種形貌差別建立。或勝或劣。或麁或細。或遠或近。或復分析至於 極微。或於廣略。或於現化。或於變異。或於遠近。或於隱顯。如是等事而得自在如 實了知。三法界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既思 惟已如實了知。此法是色。此法非色如色非色。如是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

。有為無為。善不善無記。有過失無過失。欲繫色繫無色繫。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見 斷修斷無斷。轉法還法染法淨法。流轉法寂滅法異生法賢聖法聲聞法獨覺法如來法。

如是等法如實了知。四所調伏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化有情種 種行種種性。或聲聞種性。或獨覺種性。或如來種性。諸如是等所調種性。既思惟已 如實了知。所調伏者。此軟根此中根此利根。此下劣勝解此廣大勝解。此貪行貪阿世 耶。此瞋行瞋阿世耶。此癡行癡阿世耶。此等分行等分阿世耶。此昇進阿世耶。此不 昇進阿世耶。此微薄塵垢賢善阿世耶。此增盛隨眠此微薄隨眠此極細隨眠。此羸損隨 眠此不羸損隨眠。此全隨眠此不全隨眠。此廣說方解此略聞即解。此擯遣所調伏此攝 受所調伏。此軟所調伏此麁所調伏此麁軟俱調伏。此應捨置方乃調伏。如是等處如實 了知。五調伏方便無量作意。謂諸菩薩乃至思惟十方無量世界所化有情調伏方便。既 思惟已如實了知。此因說祕密之法方能調伏。此因說顯了之法方能調伏。此因攝受方 便此因折伏方便。此轉方便此隨轉方便。此應隨順此應違逆。此因不同分阿世耶。此 應作恩報恩。此應示威奮威。此因清淨。此因示現奇特神變。此因示現奇特記別。此 因示現奇特教誡。此因示現種種威勢。此因善誘種種教授。此因麁相。此因軟相。此 因麁軟俱相。此因捨置。此因略說法要能令調伏。此因廣演法要方令謂伏。如是等方 便如實了知。復次頌曰

 真如作意相  信解不思議   廣大阿世耶  應知諸自數 

  論曰。真如作意相者。謂緣七種遍滿真如作意。廣說如經。一流轉真如作意。謂 已見諦諸菩薩以增上法行善修治。作意於染淨法時思惟諸行無始世來流轉實性。既思

(20)

法。眾生無我性及法無我性。既思惟已。一切身見及思惟分別眾相作意不復現行。三 唯識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淨法所依。思惟諸法唯識之性。既思惟已如實了 知。唯心染故眾生染。唯心淨故眾生淨。四安立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污法 體思惟苦諦。既思惟已。欲令知故為有情說。五邪行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於染 污法因思惟集諦。既思惟已。欲令斷故為有情說。六清淨真如作意。謂如前說。乃至 於清淨法體思惟滅諦。既思惟已。欲令證故為有情說。七正行真如作意。謂如前說。

乃至於清淨行思惟道諦。既思惟已。欲令修故為有情說

  信解不思議者。謂諸菩薩於難思處已得信解。廣說如經。若欲略說此信解相。謂 於最極甚深所知之義。已入地諸菩薩及諸如來所行境界。及於諸佛菩薩最極廣大威德

。起淳直信此難思議非擬度境界。既了達已而生信解

  廣大阿世耶者。謂大我阿世耶及廣普阿世耶。大我阿世耶者。謂諸菩薩由得自他 平等解故。為諸有情皆得解脫。清淨信欲。廣普阿世耶者。謂諸菩薩於流轉寂滅得無 分別平等解故。為利有情二俱不住。清淨信欲

  應知。諸自數者。謂應知種種覺分自數。如是已說。覺分補特伽羅今當說。頌曰  隨信行等七  復八種應知 

 及極七返等  退法等有六 

  論曰。補特伽羅當知多種。今最初釋七種賢聖。謂隨信行等七廣說如經。一隨信 行。謂如有一性。是軟根純熟相續。自昔已來恒信解行。由此因緣今於諸諦隨信解行 趣向諦觀。二隨法行。謂如有一性是利根純熟相續。自昔已來恒擇法行。由此因緣今 於諸諦隨擇法行趣向諦觀。三信解。即隨信行已見聖諦。四見至。即隨法行已見聖諦

。五身證。謂於八解脫身證具足住。未得諸漏無餘盡滅。六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 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七俱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及於八解脫身證具 足住。八種者謂預流果向等八。廣說如經。一預流向。謂如有一純熟相續。超過一切 外異生地。入正性離生。若未證得初預流果終無中夭。二預流果。若隨勝攝永斷三結

。若全攝者永斷一切見所斷惑。由此聖者已見諦故。最初證得逆流行果。三一來向。

謂如有一或世間道。倍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預流果。為斷欲界上中品惑。

修對治行。四一來果。或倍離欲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預流果。進斷欲界上 中品惑故得。即依此斷。說名微薄欲貪瞋癡。此云何知。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心 生於捨無習向心無習趣心無習著心。應知是人三毒微薄。五不還向。謂如有一或世間 道。先離欲界貪已。趣入正性離生。或一來果。進斷欲界餘煩惱故。修對治行。六不 還果。或先離欲入正性離生。然後證得。或一來果。盡斷欲界餘煩惱故得。七阿羅漢 向。謂如有一學。已見迹為斷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修對治行。八阿羅漢果。謂永斷 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得

(21)

  極七返等者。謂極七返等。八依生建立。廣說如經。一極七返。謂即預流果。由 善修聖道故。或於天上或於人間。或天上人間受七有生已得盡苦際。二家家。謂即預 流果。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從家至家得盡苦際。三一間。謂即一來果

。由善修聖道故。或生天上。即於彼處定證寂滅。或生人間。即於此處定證寂滅。四 中間證寂滅。謂即不還果。已斷根本生結。未斷趣向生結。上品修習聖道力故。生中 有中即證寂滅。或有不進向生處而證寂滅。或有進向生處未至本生而證寂滅。五生證 寂滅。謂即不還果。中品修習聖道故。未斷二種生結。隨生一處意生天中。初生之時 即證寂滅。六無行證寂滅。即此聖者行少行已。及少精進而證寂滅。餘悉如前。七有 行證寂滅。謂即不還果。下品修習聖道故。未斷二結。隨生一處意。生天中。行多行 已。及多精進而證寂滅。八上流。謂即不還果。隨生一處意生天中。於彼不能得諸漏 盡。復進生上於餘身中方證寂滅

  退法等有六者。謂退法等六無學果。廣說如經。一退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 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及世間功德。不能練根不能發起 勝品功德。二思法。謂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即能不退。不思害時即可退失。此人 作是思惟。寧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此亦不能練根。不能 發起勝品功德。三護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害。不放逸故能不退失。若心放 逸即可退失。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四住不動。謂成就如是軟根。雖不思自 害及行放逸。然皆不退。不能練根。不能發起勝品功德。五堪能通達。謂成就如是軟 根堪能不退。能練諸根及能發起勝品功德。六不動法。謂從先來自性成就利根。此人 於諸善根不為已得退法之所搖動。亦不為發勝功德及上練根之所動搖。是故說名為不 動法。復次頌曰

 軟根等七種  在俗及出家   聲聞乘等三  可救不可救 

  軟根等七種者。一軟根謂成就信等五根。或自性軟或未增長。求勝進時加行遲鈍

。第二利根。應知反此。三貪行。謂於前世久習貪欲。及不修習貪欲對治。是因緣故

。於此生中雖逢下劣可愛境界。亦起猛利相續貪愛。難離難厭。於修善法加行遲鈍如 貪行。第四瞋行第五癡行亦爾。此中差別者。雖逢微小可瞋境界。亦起猛利相續瞋恚

。雖逢麁淺可癡境界。亦起猛利相續愚癡。六等分行。謂於前世不習上品貪欲瞋癡。

設有習者復已修習彼對治法。是因緣故。於此生中逢可愛等三種境界。隨境品類起貪 瞋癡三種纏惑。非難離非易離。非難厭非易厭。於修善法不遲不速。七薄塵行。謂如 有一於過去生不久數習貪欲瞋癡。然已修習彼對治法。是因緣故。於此世中雖逢勝上 可愛等境。而能不起猛利相續貪恚癡纏。雖或時起下品中品。然易離易厭。於修善法 加行速疾

(22)

  在俗者。謂處家白衣。受用五欲營搆俗業。以自活命

  出家者。謂持出家威儀相貌。棄捨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淨自活

  聲聞乘等。三者一聲聞乘。謂住聲聞法性。為令自身證寂滅故。發正願已修方便 行。二獨覺乘。謂住獨覺法性。為令自身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三大乘。謂住大乘法性。為令自他證寂滅故。不由師教。發正願已修方便行   可救者。謂有三乘寂滅法性

  不可救者。謂無三乘寂滅法性。復次頌曰  入方便等九  生差別故二 

 復由諸界別  應知十三種 

  論曰。入方便等九者。一已入方便。謂於如來自覺自說法毘奈耶得堅淨信。已受 尸羅已聞正法。已增長捨已直正見。第二未入方便。應知反此。三有障。謂有三障。

一煩惱障。二業障。三報障。由能障礙修習善法。第四無障。應知反此。五未成熟。

謂未得善根資心相續不能現法證見諦理。不得現法下中上乘所證寂滅。第六已成熟。

應知反此。七具縛。所謂異生。八不具縛。謂彼六種有學聖者。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 羅漢向。九無縛。謂彼無學阿羅漢果。生差別故二者。一人趣。謂生人趣。得人種類

。二非人趣。謂生餘趣那洛迦傍生及與鬼趣天龍藥叉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 生類差別

  復由諸界別應知十三種者。一欲界異生。謂生欲界未見諦者。二欲界有學。謂生 欲界已見聖諦六種有學。謂從預流果乃至第六阿羅漢向。三欲界無學。謂生欲界阿羅 漢果。四色界異生。謂生色界未見諦者。五色界有學。謂生色界已見聖諦二種有學。

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六色界無學。謂生色界阿羅漢果。七無色異生。謂生無色未 見諦者。八無色有學。謂生無色已見聖諦二種有學。一不還果。二阿羅漢向。九無色 無學。謂生無色阿羅漢果。十欲界獨覺。謂住獨覺法性。於前生中或未見諦或已見諦

。今生欲界。不由師教依先因力。修覺分法證得。一切諸結永盡。此復二種。一如朅 伽獨一而行。二獨勝部眾而行。十一欲界菩薩。謂生欲界住菩薩法性。為令自他證寂 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二色界菩薩。謂生色界中住菩薩法性

。遠離無色修諸靜慮。為令自他證寂滅故。已發正願修習一切無上菩提諸方便行。十 三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謂依修習不住流轉。及與寂滅無分別道。證得諸佛共有解脫法 身所攝無上轉依遍行。十方一切世界作一切有情一切利益事無有斷盡。如是已說。補 特伽羅果今當說。頌曰

 果斷有五種  遍知及清淨   淨果界菩提  無學由自數 

  論曰。果斷有五種者。謂諸果中斷有五種。一諸纏斷。謂由四種對治故。遠離現 行諸煩惱纏。四對治者。一散亂對治。二顯了對治。三羸劣對治。四摧伏對治。散亂 對治者。謂於前八妙法行中方便修習。或復於餘定地善法方便修習。顯了對治者謂於

(23)

第九法行方便修習。羸劣對治者。謂由先善根資助心故煩惱羸弱。摧伏對治者。謂由 世間道隨力制伏煩惱種子。二隨眠斷。謂由出世間道隨力永斷煩惱種子。三永盡貪斷

。謂由永斷隨眠惑故。貪煩惱斷。如永盡貪斷。如是第四永盡瞋斷第五永盡癡斷。應 知由極淨善通達見力。諸事煩惱畢竟斷故。名永盡斷

  遍知者。謂九遍知。諸果所攝依斷遍知。說一欲繫見苦集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 二諦有漏攝故。二色無色繫見苦及集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二界定地攝故。三欲繫見 滅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無漏無為攝故。四色無色繫見滅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定地 增上攝故。五欲繫見道所斷煩惱斷遍知。由此無漏有為攝故。六色無色繫見道所斷煩 惱斷遍知。由此定地增上攝故七五順下分結斷遍知。由出過下界故。八色貪盡遍知由 出過中界故。九無色貪盡遍知由出過妙界故

  清淨者。謂九種清淨。廣說如經。一尸羅清淨。謂如有一善住尸羅及善守護別解 脫戒。如法威儀行處具足。於小罪中見大怖畏受學學處。二心清淨。謂如有一依戒清 淨遠離欲惡不善法。如前所說。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具足住。三見清淨。謂如有 一具心清淨鮮白無穢。離諸煩惱得住不動。為欲證得漏盡智故。觀察諸諦如實了知。

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趣苦滅行道聖諦。四度疑清淨。謂如有一依 見清淨。於佛法僧無惑無疑。五道非道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度疑清淨得妙智見。唯 佛所說僧所行道。能得出離。此復云何。謂能盡苦及證苦邊。若諸外道所說之道。不 能盡苦及證苦邊。六行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道非道智見清淨。得妙智見。知出離道 有下中上。下者。苦遲通行所攝。中者。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所攝。上者。樂速通行所 攝。七行斷智見清淨。謂如有一依行智見清淨得妙智見。謂我應斷下中之行。及為發 起上妙聖行。八無緣寂滅清淨。謂如有一依行斷智見清淨。證得無餘諸漏永盡。九國 土清淨。謂諸佛共有無上功能果能示現不可思議國土莊嚴極淨佛思及極淨菩薩思及思 眷屬法

  淨者。謂四證淨廣說如經。一佛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如來所善住出世間信。及 後所得善住世間信。如佛證淨。如是第二法證淨第三僧證淨應知。四聖所愛戒證淨。

謂已見諦者。於已得決定不作律儀聖所愛戒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   果者謂四沙門果。廣說如經。一預流沙門果。若隨勝攝三結永斷。謂身見戒禁取 及疑。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預流果不墮落法。或極七返 或復家家。二一來沙門果。若隨勝攝三結永斷。薄貪瞋癡。若全分攝。一切見道所斷 煩惱永斷。及欲界繫修道所斷上品中品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一來果。或復一間。三 不還沙門果。若隨勝攝五順下分結永斷。所謂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若全分攝。一 切見道所斷煩惱永斷。及欲界繫修道所斷煩惱永斷。或色界繫煩惱永斷。或無色界一 分煩惱永斷。由彼斷故得不還果。或中間寂滅。或生寂滅。或無行寂滅。或有行寂滅

。或復上流。四阿羅漢沙門果。若隨勝攝貪欲瞋癡無餘永斷。若全分攝。見修所斷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餘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三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眼識生起」的場合,不能有對論者所說的「緣起」意義(亦即將“prati”解 釋作「種種」) 20 ,但是月稱一方面為佛護辯護,

。於諸法一切無所住。是為一切智住。不自念法是我所。作是者為一切智。一切人法

 是月初八日  十四及十五   并月二十三  下九及三十   三時十五齋  受持八分戒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

人迷此世界。或計無因緣有世界。或計邪因緣有世界。大聖隨眾生所欲樂聞為說正因

  原夫善惡之運契。猶形影之相湏。受對明驗。凡三差焉。現也中也後也。播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