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基本寫作觀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一章 基本寫作觀念"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基本寫作觀念

一、服務讀者的撰稿思維

實務上,我們都會說,新聞價值的最簡單判斷標準:假設自己是一位完全不瞭 解相關新聞背景的讀者,我對這條新聞會不會有興趣?意思是說「將心比心,就 最簡單明瞭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

各媒體記者每天採訪的新聞很多,每人都覺得自己採訪的新聞最有價值。媒體內 部選擇新聞時,平面媒體每天都得按各條新聞的強度來決定要給多大版面,以 及給什麼位置,電子媒體則是決定播出順序和播出時間;但選擇標準也都是相 對的。

亦即,新聞是每天比較的,新聞價值是相對的。在平面媒體今天登出的新聞,明 天不一定登得出來;今天登不出來的新聞,說不定在新聞較淡時拿來做頭條。電 子媒體亦同。記者每天所發的新聞,都要在強度上和別人的新聞「硬碰硬」。

新聞強度的比較,並非操之於記者之手,主要在內勤的編輯;但記者一定要有 這個概念,要設法從寫作和發布時間上去包裝好新聞的強度。同樣的,這時的編 輯也要「將心比比」,以讀者喜不喜歡看這則新聞為主要考量。

但是,縱然記者或編輯在判斷新聞價值或包裝新聞強度時是「將心比比」,我們 還應再進一步捫心自問:我的想法與多數讀者接近嗎?多近?有沒有落伍?我 瞭解我的讀者是一批怎樣的讀者?他們是怎麼在看我的報導?

上述的問題是閱聽人研究的範圍。在實務上,我們則可以先設法強化報導的吸引 力,讓讀者願意把眼光留在我們的報導上,不致於輕易地移動:在內涵部分,

報導的內容一定要儘量拉近與讀者的關係,越近越好,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

在外在的形式部分,則必須充分運用報導的視覺要素。

如何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傳統的新聞學,新聞有「五W一H」的六大要素,

現在,新世代的記者要多加一項「so what」,讓你寫出的新聞至少能再往前多 看一點,與讀者的關係更緊密一點,才能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

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去理解「so what」:採訪對象講了一些很重要的話,你把它 放導言,這就夠了嗎?你一定要再問自己一句「那又怎樣」?再決定是否把答案 放在導言中,以增強新聞本身的前瞻性,以及與讀者的接近性。

(2)

或者,我們在寫完一篇報導,應該先問一下自己「那又怎樣」?這件事對讀者的 意義是什麼?它會影響讀者什麼?如何凸顯這件事中的那些要素,才能讓讀者 關心這件事?其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後,很自然地,「so what」也會成為我 們採訪時應注意搜集的資料。

讓讀者感到貼心、實用,是新聞工作者都應有的基本「服務態度」,但現代的讀 者很難伺候:伺候不周到,你的報份就下跌;伺候得好,報份就上升。他們是怎 麼看報紙的?這就牽涉到視覺要素了。

二、善用視覺要素來服務讀者

由於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現代的新聞報導中,善用「視覺要素(visual

elements)」必然成為留住讀者眼光的主要方法。這就是說,照片 photographs、 圖 charts、 示意圖 graphic illustrations or info-graphic、小欄 boxes of information (or facts box)、 標題 headlines、插標 cutlines,以及報導中的直接引語 quotes 等,越 來越重要。

我們必須好好掌握上述這些視覺要素,它們不只是包裝或美化版面而已:最新、

最現代的新聞寫作觀念,應把它視為報導的一部分,是幫助讀者瞭解新聞內容 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記者或編輯對讀者的貼心服務。

所以,我們應有一個觀念,運用視覺要素不單單是以美觀的版面吸引讀者而已,

它的精髓應深植於「服務讀者」這個觀念上:我們運用各種視覺要素,目的在幫 助讀者輕鬆、迅速地吸收實用的資訊,讓讀者感到貼心,這才是平面媒體講求視 覺吸引力的核心價值;美化版面後的吸引力,只是膚淺的表象。

善用視覺要素,就是注重視覺吸引力。我們要研究的,不只是圖表或照片而已,

在寫作上,也可以發揮視覺要素的功能。

三、視覺吸引力的寫作原則

注重視覺要素的報導,第一步要從「減壓」著手,以短短的段落、短短的句子「減 輕閱讀壓力」,才有可能談到強化視覺吸引力,用以留住讀者的眼光。

(一)營造看起來舒服的版面

1.句子要短。短短的句子,看起來簡潔、有力,很舒服;讀起來有動感,有節奏

(3)

感,很愉快。

2.段落要短。越短的段落越有力,看起來舒服。

3.善用標點符號,尤其要善用句號和分號,也可以在字裏行間增加「空隙」,讓 讀者的眼光有點「呼吸」的空間;但是,切不可一個逗號打到底,如果讀者搞不 清楚你要說什麼,要重看個兩三次,你就可能流失這個讀者了。

4.報導要結棍,不灌水,不重複,不東拉西扯。長篇大論的時代已經過去。多數 的現代讀者,或者說,多數的年輕讀者沒有耐心看太長的報導,更沒耐心看前 後不斷重複的報導,所以報導一定要結棍,用最紮實的資訊來吸引讀者。

(二)用字遣詞的原則

1.新聞報導最重要的在於清楚地傳達訊息,未必講求文采斑斕,所以得先認清 讀者是什麼人,然後才能寫讀者都看得懂的報導,擴大你和讀者的共同經驗領 域。

2.要善用具象的陳述及數字,少用空洞的形容詞;能不用形容詞就儘量不用,

因為讀者腦中不容易有圖像,就不容易起共鳴。

3.帶有「價值判斷」和「情緒」的用語,要慎重使用。

4.有些成語的指涉內容相當特別,很容易用錯,最好不要亂用;跟現代生活脫 節了的成語,當然是不用。

5.在新聞稿中,不要亂用類比推理;但說服性的評論稿,要適當地運用類比推 理,較容易引導讀者認同你的想法。

6.採用簡單句型,主動語態;不要亂用被動語態和倒裝句。英文也是如此提倡。

7.引述某些人士的講話,引用原句而夾雜一些河洛話,有時會很傳神,如「橫柴 入灶」;但河洛話的文字和語言已脫鈎很久了,胡亂夾雜可能弄巧成拙,要小心 使用。

寫河洛話的詞彙前,宜先查查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錄的「國語辭典」,若有 收錄,再用;沒有收錄,最好不用亂寫。

(4)

8.傳統的新聞寫作教科書都教我們要「客觀中立」。在實務上,「客觀中立」的報 導其實「冷冰冰」,與讀者隔了一層;所以,我們要多設法花些心思,讓讀者感 到貼心,讓讀者容易起共鳴,才有可能讓讀者「喜歡看」我們的報導。

(三)強化動感和臨場感

1.設法在新聞或報導中加上「場景」和「人的動作」,才能凸顯「人味」,因而使報 導產生動感和臨場感,才會好看,不致於讓讀者感覺只在噴口水而已。

2.善用直接引述則是快速改善報導吸引力的捷徑,因為它是把視覺吸引力要素 的觀念帶進文字報導中,使報導顯得生機盎然,非常活潑。適當地引述一個人的 話,這個人能夠在報導中「跳」起來,躍然紙上,報導中因而添加了濃濃的「人 味」。有人味的報導,讀者才會喜歡看。

(實例研究)

………

五十五歲的李天正,昨天頭戴斗笠、身穿破舊休閒襯衫、穿著雨鞋,一早拿著鋤 頭到菜園鬆土;中午,上水田部落籠罩在一片濃霧中,他採了一把油菜花走回 工寮,準備午餐。

「這些油菜花是十分鐘前採的,很嫩很甜,」李天正邊翻炒青菜,邊打蛋花;他 突然發現想煎蔥花蛋卻少了蔥,再跑到菜園拔蔥,切好放進蛋汁中攪拌。

李天正說,他是上山後才開始學做農夫的,現在砍柴、除草、剪枝、鬆土等農務 都難不倒他,連水管破裂也自己修,一切都靠自己雙手解決。

他說,剛到山上生活,朋友擔心他難以適應物質的缺乏,特地到山上教他辨識 可食用植物。

一轉眼,上山已經三年了,去年跨年夜在海拔九百一十五公尺的山區,觀賞山 下居民施放高空煙火,當下心中燃起一股幸福感,「我不必站在擁擠人群中,就 能欣賞美景」。

………       【聯合報,20090208,八 版】

(四)切勿濫用參與式報導

(5)

1.參與式報導,是記者以「我」來報導一件事,極主觀,應儘量少用。有人主張,

參與式報導可以把讀者帶到現場,極有臨場感;可是,這種寫法有時極主觀,

讀者未必願意接受。動不動「我覺得……」,你是老幾啊?

2.純淨新聞寫作的主體為間接引述,不得出現第一人稱的「我」;必須在直接引 述中才可以。不過,極少數的情況且應是在特稿或特寫中,我們可能使用「我」

這種第一人稱的寫法,把讀者帶到現場,如走一趙風光綺麗的遊覽路線、找到  好吃的食物等,目前在中文報紙中,以《蘋果》最常見於娛樂版的美食和旅遊版

3.在外國的新聞寫作教科書中,有時會提及,「一個女兒在描述她父親與末期癌 症搏鬥的情景,如果不用『我』這種第一人稱的寫法,就太可惜了」;也有學者 認為,絕大多數的第一人稱報導,是緣於記者親身在場參與活動,可以「把讀者 帶到有運動員的運動場上、有明星的舞台上、有精神病患的療養院中。」

其實,記者不用「我」寫有新聞性的特稿,比較容易在報導中帶進一些與「我」 

無關,卻又是必要的資訊;只用「我」的格局反而顯得較狹窄了。處理上段所說 的那些灑狗血的場景,只需善用直接引述即可解決;未必一定要用第一人稱才 寫得好看。

4.寫些沒有新聞性又極主觀的事,如風景很美、東西很好吃,通常讀者很難有共 鳴;縱然有照片,還是隔了一層。此時,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可以報導出筆者細膩 的觀察,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訴讀者,讓讀者自己去想像,貧乏的題材就可 以寫得較豐富些;如果記者是跑個三、五年有點名氣,就更可發揮「權威」的作 用,雖然難免含糊其詞、不知所云,但也有人喜歡看這種報導。

  例:《蘋果》報導菲律賓巴拉望的迪瑪雅島之旅(20050922,E5),其中 的一部分:

    「正當我睜大了眼看著這些海中生物時,教練突然用手比了比前方,

    約2 公尺外居然出現了一顆巨大的巨硨磲貝。游近仔細觀察,平常看

    的貝瞉頂多只有面紙盒般大小,不過這顆巨硨磲貝居然有如達新牌衣

    般大。碩大的體積加上偶爾開閉的動作,不但讓我看得出神,也深怕

    不小心被牠夾住,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6)

    從巨硨磲貝所在的礁岩區再往深處游去,平坦的海床上稀疏地長了些

    草,還有幾隻海龜正在吃草。我們慢慢地往海龜游去,原本以為這幾

    海龜一定會掉頭就走。出人意料的是,海龜居然就像隻小狗般乖乖地

    我們靠近牠。

    我試著輕輕地撫摸海龜的龜瞉,光滑的觸感……」

上例只是一個雞毛蒜皮小場景,一般新聞稿很難寫得這麼豐富,第三人稱的  特稿也不容易寫出來;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可能是比較容易處理的方法。

(7)

第二章 新聞的深度和廣度

重要新聞大部分是自發性的,但如何讓新聞「好看」,就要靠規劃;一般期刊的 報導題材時效性較弱,更要靠規劃的功夫來「包裝」,才能使報導內容更豐富。

通常,在規劃類似的報導時,可以從原因、過程、結果來思考。

假設輔仁大學的橄欖球隊得到全國冠軍,如果只是寫一條新聞,未免讓讀者失 望。以下是報導這「套」新聞時,可能考慮的幾個角度:

一、從「原因」來思考:

(一)為什麼球隊可以得到冠軍?他們平常是怎麼練球的?

(二)平常練球時,隊員間有沒有一些很有趣或很感人的小故事?

(三)教練的辛勞?有校外的支援或畢業校友的支持嗎?

(四)校長和老師支持與否?家長態度如何?

二、從「過程」來思考:

  (一)從初賽到決賽的過關斬將過程?

  (二)冠亞軍的那場決戰的報導(可以考慮作為主新聞)?

  (三)獲勝的關鍵如果是戰略或戰術成功,為什麼可以致勝?誰想出來的?

  (四)獲勝的關鍵,如果是某位球員的特殊表現,他是誰?表現了什麼?

三、從「結果」來思考: 

  (一)消息傳來,全校師生的反應?

(二)球隊返校後的慶祝場面?

  (三)橄欖球隊有沒成為熱門社團?會不會成為學校的一項特色或傳統?

  (四)球員得到什麼獎勵?是否考慮加入職業球隊?還是恃寵而驕?

(五)是不是外界的支援開始湧入了?

四、其他:

  (一)依篇幅大小,決定那些角度的資料要合併處理,以及寫作體裁。

  (二)多找些「人」和「故事」加入各篇報導題材和體裁,但要有一個主軸,

主從關係明確。

(三)對關鍵性的人物,儘量運用「人物特寫」和「人物專訪」來突顯。

  (四)莫忘照片,如比賽場景、球員個人、教練等。

(8)

(五)要不要劃示意圖?例如致勝關鍵的示意圖應很有吸引力。

我們也可以試著運用輸入項、轉換項、輸出項及反饋項的架構來分析。

第三章 專題報導

壹、基本概念:

一、 專題報導是一種計畫性的採訪,報導一個主題的深層問題(深度),

或所涉及的各層面問題(廣度),它的寫作格式與雜誌報導的方式類似,

都不必受限於新聞寫作的嚴謹格式,因而較容易表達問題,也較易看出記 者的寫作功力;但採訪工作全部一樣,都要非常嚴謹。

二、 專題報導不可能是「客觀公正」的,報導內容有關的材料安排、取捨等 都是記者主觀思維的反映,也都影響讀者對整件事的思考方向。討論一件事 時的正反意見,正方資訊和反方資訊安排的先後次序,在傳播效果或讀者 觀感可能截然相反,但它們必然會有個先後次序,也必然會有取捨的選擇;

所以,記者必須要求自己,寫作時不存預設立場去安排材料,而是真正反 映採訪實況,記者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是不要把自己的主觀好惡放在報 導中。

三、 專題報導的寫作方式較活潑,但仍以結棍、扼要為尚,文字簡潔流暢,

力求精確和具象化;採訪時,也要考慮圖像的問題。寫作前,先思考「照 片」,儘量讓圖說能串成故事;再來,想想那些內容可以做「圖」、製「表」和

「小欄」,甚至畫「插畫」;最後才構思文字內容,避開與照片、圖表、小欄重 複的部分,較易寫得精簡扼要。

四、 報導也必須有好的「導言」,確立主軸和方向明確,才不會天馬行空、

無病呻吟,也容易砍掉不必要的枝節。放棄「起、承、轉、合」中的「合」,不 必強求有「結尾」,更不必在結尾喊口號。

五、 報導中一定要有「人」或「故事」,也就是必須「人味」,並大量運用直接 引述,報導才會有「動感」,才有可能寫得生機盎然,有可讀性。由於絕大 部分是屬於計畫性的報導,所以時效性也較弱,就更必須注意可讀性;若 只堆砌資料卻不寫人,必像百科全書,索然無味。沒有人可訪,就做街訪。

六、 一篇專題報導,必須以「間接引述」及「綜合性陳述」為主體,陳述事實 的話不要直接引用,才有可能濃縮。在構思、確立報導主軸後,實際寫作時 要以間接引述及綜合性陳述為主,才能節省篇幅;而直接引述是為了增加 可信度、動感或臨場感,讓報導更Juicy,雖然要多用、善用,卻不可反客

(9)

為主,因為它會耗費太多篇幅。直接引述一定要「原汁原味」,人家說什麼 得一字不錯。短短地引用兩、三句話,才能避免出錯。

七、 寫作時,善用「;」和「。」有助文意清晰,儘量不要用破折號。像新聞寫 作般,句子宜短,但不能短得無厘頭。「西門町是日據時代,所建設的…

…」這是什麼句子?段落也要短,「一百五十字」為一個段落的上限,太長 了會有閱讀壓力;一般以八十到一百廿字為宜。

八、 要讓內容豐富,一定是人多、故事多、場景多。採訪時,應多問些故事、

多搭配場景,較好配圖。單線式的採訪,只訪一個人、談一件事,內容必然 單薄,而且,照片種類很少,美編會很傷腦筋。

貳、採訪企劃:

一、 第一步是先瞭解全盤可能狀況,包括各種書面資料、剪報或已有的各種 報導,掌握可能的報導方向,擬出本專題可能的「預擬主軸」。

二、 擬出採訪計畫:規劃本報導的字數、篇數、推出時間,然後定出採訪時 程、訪問對象,擬出採訪問題。

三、 進行試訪。(單純的問題,不必試訪;複雜的專題,宜做試訪)拿這些 預擬的問題訪問若干人,儘量挑有代表性者(或這個人雖不出名,他的意 見卻可作為某些人的代表性意見);通常,訪問了四、五個人後,題目或報 導方向可能要修正,或者整套專題推出計畫可能也要修正。

四、 修正訪問計畫(包括主軸、問題、報導規劃)後再擴大採訪,所得的問 題、意見、影響等資料歸納出一個「主流」意見,作為報導主軸。

五、 寫稿時,若遇資料不清,仍應再仔細求證;但優先考慮捨棄這部份,

因須以截稿時間為優先。注意人名絕不可錯;引用採訪對象的話,不可張冠 李戴。

參、寫作原則:

一、 專題報導也需要一個好導言,如同新聞寫作。新手入門,最簡單的方法 是從與新聞掛勾,從寫「事」入手,作為這個專題的「誘因」,再把採訪所得

(10)

的「主流」意見反映在導言中。這也是最常用的專題報導導言寫作模式。正如 同人物特寫般。

二、 導言之後,第二段起,先把事情做個回溯,作為導言的「承接段」(但 有時也可省略承接段);然後,很快就要過渡到本篇報導的主題;第三段 起再寫出各種意見(可以是經過歸納的,也可以是引述不同消息來源的說 法)。

三、 本文的各段,以「針對一個主軸反映各種意見」為佳,各種陳述應該都 是歸納採訪對象的話而來。每個主軸若可分幾個面相(別切得太碎),各個 面相以集中處理為優。

四、 專題報導不一定要「下結論」,通常只是陳述各種意見,由讀者自己作 結論;但由於報導主軸大部分情況下都很明確,所以,下不下結論應該差 別不大。不過,如果採訪所得的結論十分明確,宜反映在導言中。如果報導 的最後要作個收尾,類似結論,也不應該由記者自己下,應該是由某個採 訪對象口中說出來的話。切記:這是新聞的一種體裁,不是評論。

五、 在實務操作上,記者主觀的思維「一定會」、「也可以」反映在整篇報導 中,所以,我們是從採訪中尋求「主觀上的客觀」,然後抓出要報導的材料 撰寫成作品,呈現出「客觀上的主觀」。這樣的報導,形式上雖沒有「結論」

卻必然會有一個很清晰的「方向感」。不過,若真的是難以確定,那就只好 兩面俱呈──但沒有方向的專題報導必定不好看。

肆、幾種導言的模式:

一、由於專題報導的「時效性」較弱,所以,應設法把時效性及新聞性的問題隱 藏起來,得多花些心力去包裝。但無論怎麼包裝導言,都得和第二段,以及 和全文勾串起來。

    例:盛夏的凱達格蘭大道並不平靜,「出草」的歌聲不絕於耳,高昂、

渾厚、帶著些微的悲愴,是吶喊、是呼喚,盼所有的原住民秉持著祖靈 精神,衝破歷史、時代的蕃籬,向前邁進。

在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店中,試聽的音樂架上,幾張偏黑色系包裝的 CD 靜靜地佇立,期待熱愛原住民音樂的同好者,帶走他、聽他娓娓道 出原住民族沉重而優美的旋律……

(11)

  *問題:第一段和第二段沒有關聯;若只第二段足以帶出全文,何需第一 段?

二、專題報導若採用新聞的導言寫法可能太乾澀,但我們在構想導言時,仍宜從 採訪這件事的「五W 一 H」,即何事 what、何時 when、何人 who、何地 where、為何 why、如何 how 中著手,從六大要素中挑一個要素做為包裝 的主標的。最好,能讓讀者在看完第一段的導言後,就可以確定他對這篇報 導有興趣。

三、直接由寫「事」入手,最易切進主題。

例:總統大選選情緊繃,四百萬客家票成為藍綠陣營決勝關鍵。扁連 近日密集開出各種競選支票,長久以來在政學領域中幾乎隱形的客家 人,突然變成最重要的主角。

四、由寫「景」入手,再設法和主題勾串起來。

     例:夜晚,在台中市著名的精明一街,民眾優閒地啜著咖啡或逛精 品店,完全嗅不到總統大選的氣氛;但在政壇人士眼中,大台中區 外來人口匯集,混合著傳統農縣及新興都市性格,卻是藍綠陣營拔 樁、策反最激烈的攻防區。

     例:舞台上的饒舌搖滾樂團主唱不斷引導台下六千名幾近瘋狂的青 少年,重重踩著舞台,全身已經溼透。嘶吼的他宛如街頭混混。主唱 的一雙手重重地打在自己的大腿上,停下來,他大叫:「耶穌基 督!」頓了一下,他又大叫:「祂在你們的心中嗎?」

     教會首次協辦的另類搖滾巡迴演唱已隆重登場……「新聞男孩」在歌 曲中警示「審判日」即將來臨,鼓手坐在垂直的旋轉豎板上忘情敲打 這一切都是奉主耶穌之名。

五、由寫「人」入手,再設法與主題勾串起來。有時得把一個故事當成實質導言的 帽子,第二段才是真正的導言。此種寫法,在人物稿用得較多。

例:辦公桌後方的那副字「俠骨禪心」才擺上去沒好久,印了頭銜的 名片「還熱著呢」,台北市議會副議長李新的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 絕。市議會秘書長林家祺匆匆地跑進來,喊了聲「新哥……」看到有

(12)

記者在座,林家祺忙不迭地改口:「報告副議長,昨天報紙上的那 件事……」李新手一揮:「沒關係,事情跑到我們這裏來,我替你 擋!」

訪問過程中的這個小插曲,自然流露了李新性格中的「俠氣」;而

「俠骨禪心」正是李新最喜歡的字,認為它頗足以自況。但是,這樣 性格的人,會是一個「叛徒」嗎?

六、其他,各種新聞導言寫作變化都可以參考,例如,以提問開頭或刻意包裝衝 突性等,但要注意與主題的掛勾。

例:你滿十八歲了嗎?十八歲的你對自己有什麼期許?你以什麼姿 態慶賀自己的十八歲?有人選擇開Party 徹夜狂歡、恣意燃燒青春,

南台灣則一大群孩子,藉著攀登屏東北大武山,向世人宣告自己的 蛻變成長。

例:酥胸半露,來一段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如何?如今當古典 女音樂家,條件之一可能是「胸中須有丘壑」,女音樂家愈來愈講究

「色藝雙全」。

以性感包裝古典音樂,小提琴家似乎是先驅。引領風騷者或許該數 安蘇菲穆特或陳美。穆特無肩帶的迪奧晚禮服……

例:舞台上,飾演「天字第一號妙手空空」的演員,滿身大汗地賣力 演出;觀眾席上,只有五位觀眾,而且,全睡著了。

國家實驗劇團剛推出了一齣「天字第一號妙手空空」舞台劇,各大報 的劇評家都給予好評,不料,首場公演卻遇到上述窘境。難道國家 劇團是曲高和寡?還是,他們和所謂劇評家都只是象牙塔中的蛋頭?

伍、架構說明:題目:輔仁大學學生如何解決吃的問題

※導言:輔仁大學體育系十名學生昨天到學校旁的○○餐廳前集體靜坐,抗議 賣得太貴。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該校學生長久以來「吃得可憐」,已到 校方不能不大力解決的時候了。(與新聞掛勾,且下了結論,是最簡便的導言寫 作模式)

※第二段:簡略回溯「吃」的環境,承接導言(新聞部分不必重複)。學校都想幫

(13)

助學生,但礙於經費,增蓋餐廳的速度始終緩不濟急。教育部的說法。(轉折後 立刻過渡到主題)

※第三段:「長期以來,我們吃得可憐,」住學校宿舍的歷史系四年級學生張○

○說:「──。」綜合陳述其他人的說法(不引來源,但要注意不要被誤會是張

○○說的,若難區隔則宜另起一段)。在新莊租屋的物理系三年級學生林○○表 示,──。

※第四段:再找幾個談談學生目前「吃的情形」,老師亦可,歸納後作一陳述

(供轉折用)。美術系一年級學生陳○○認為,──,「───」,───。(這 裏,是找學生陳○○的話來支撐前面的陳述)

※第五段:不過,加點綜合陳述,織品系二年級學生吳○○則說:「我倒不覺得 這麼嚴重。」哲學研究所博二學生趙○○也認為,---。再歸納一些反面意見

(此段可調動位置,作為第二、四、五、六段均可,由執筆者決定,目的在反映 反向意見的強度)。

※第六段:家住學校附近的同學或許感受不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住基隆每 天通學的音樂系四年級學生黃○○說:「──。」而【林○○】則認為,──。(可 再運用一些綜合性陳述)

※第七段:對於解決的辦法,飽受這個困擾已有二年多的大傳所碩二學生趙○

○建議,──。對此,總務長蘇○○表示可行,他將在校務會議提案;他認為,

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已為時不遠了。(收尾性的假結論,仍必須找個人頭說 話)

陸、實例研究:客家隱形族群突變選戰主角

▓江中明  

 總統大選選情緊繃,四百萬客家票成為藍綠陣營決勝關鍵。扁連近日密集開出 各種競選支票,長久以來在政學領域中幾乎隱形的客家人,突然變成最重要的 主角。

 沿北二高出台北盆地,三月二日,桃園龍潭鄉的地標觀光大池細雨紛飛,供 奉關聖帝君的南天宮,僅有稀疏香客,賣香燭、水果的攤販有些意興闌珊。「這 次大選會投給誰?」這問題像是揭開了歷史的禁忌,老人們馬上警覺地閃避,沒 人接下這個話題。

(14)

 「在桃園,藍營的基本票應該是守得住啦!大家都懷念過去的日子!」四十八 歲的義工羅俊宏熱情回應。談起「二二八牽手護台灣」後的藍消綠長,他不以為 然地說:「誰消誰長,還很難說啦!你看到多少客家人去參加?當天苗栗還不是 靠外縣市動員才連起來!這兩天,一些以前不投票的長輩都說,三二○『撐著拐 杖也要去投票』。」

 「二二八手護台灣」是否激起族群的危機感,進行反動員,有待觀察;但綠營 深入基層搶攻票源,藍營客家票已見鬆動,卻是不爭事實。

 距離南天宮僅數百公尺的龍元宮,「我們這裡整條巷子都是阿扁的死忠啦!」

廟旁七十二歲的葉先生說:「阿扁成立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對客家人很照 顧。」在葉先生眉飛色舞說話的當兒,民進黨立委邱垂貞秘書戴雲芳帶著競選顧 問聘書親訪頒授,「葉顧問」更是喜形於色。

 過了新竹關西,轉入竹東,山區雨霧依然寒冷。平日熙攘熱鬧的竹東公園,下 午三時,遮風避雨的小亭子裡,十來人分據兩桌,正聚精會神玩著沒有楚河漢 界的「三國」象棋賭局。不斷強調自己是中間選民的徐先生說,「聽說」竹東、關西 有一半客家人會投扁。身旁的年輕人則神秘兮兮強調:「葉菊蘭來了好幾次!好 幾次!還辦月光晚會!」

 客委會主委葉菊蘭頻下鄉,帶來的不僅是問候,還有行政資源。藍營輔選人士 說,桃竹苗雖是泛藍執政,但客委會及中央操盤人士跳過縣府,慷慨地直接補 助宗親團體,「這就夠瞧了」。上屆阿扁在這三縣得票率是二成六到三成一,日 前綠營評估,三縣藍綠差距已縮小到起碼六四開。

 三月三日,藍營在山城苗栗貓貍山公園舉辦紀念羅福星烈士就義九十周年活 動,挺宋大將傅學鵬的老幹部劉安耆坦承,這次綠營選票「會多一些」,他說:

「我們要改變戰術,進行地毯式家戶拜票,地方士紳全都要請出來幫忙!」劉安 耆在全場吶喊和旌旗飛揚中,代表山城大將軍傅學鵬誓言:「他們想從上次的八 萬六千票跨過十萬票,沒那麼簡單!」

 客家族群昔日齊禦外侮,如今卻炮口對內,南部藍綠五五波的高縣美濃小鎮,

更是「內戰」煙硝味十足。在東城門古蹟旁,張老先生和朋友們你一言我一語誇 讚:「阿扁四年做了很多事。」老人們還在歷史悠久的古城門下,舉著「支持客家 子弟陳水扁」旗幟挺扁;但一名開著貨車的中年人路過,立刻停車用客家話大聲 斥罵:「你們是客家人嗎?亂搞!」

在敬老的客家社會裡,這種責備讓老人們有點驚嚇。八十二歲的鄭先生哽咽地

(15)

說:「何必罵來罵去,家和萬事興嘛!」他臉上的皺紋深陷,就像斑駁的城牆一 樣深。

第四章:人物稿

壹、基本概念

「人物」稿通常是很重要的搭配稿。與專題報導一樣,人物稿也是極常用的新聞 體裁,通常可分「配合新聞的人物稿」、「單純人物稿」或「由人寫事」、「由事寫 人」,最不得已是「人物側寫」。

一、 基本格式與專題報導相同。導言的寫法,與專題報導類似,也是要儘量 與新       聞掛勾;若 時效性太弱,則須好好包裝,原則上,要讓讀者在看完第一、二段後就知道 為何有這篇稿。導言之後,由記者自己決定是否寫一段「承接段」,回溯一 下與新聞相關部分或事件背景,然後快速推向主題。

二、 要讓讀者自己去感受「他是怎樣一個人」,再怎麼生花妙筆的形容都不 如寫     幾個小故事(這些小故事通常是從平常的閒聊中蒐集而 來);所以,要多用事例或具象的陳述,少用空洞的形容詞。讓讀者自己去 認識這個人,是寫人物特寫的最主要原則。雖然稿中應交待基本背景,仍宜 穿插出現,儘量不要一大段都在介紹背景,太悶了。另外,轉折之間,可運 用一些場景,有助於配圖。

三、 善用直接引述,用他自己的話來烘托他這個人。描述事實的部分不必直 接引述,才能節省篇幅。直接引述的話,應是很俏皮、很幽默、很有智慧、很 感慨之類的話,或屬意見、判斷的話,能表現這個人的「個性」、「特質」或

「氣質」,稿子才會有「人的味道」,也才有動感。

四、 記者寫人物稿,不是人物傳記,不可能在一篇稿子中就能完完整整地 介紹這個人,因此,寫作重點在於寫這篇稿的「賣點」是什麼,全篇扣住這 個主軸,切勿太過分散或拉拉扯扯;否則,就會不知所云,天馬行空,沒 有重點。寫結尾的原則,也與專題報導相同。

五、 記者寫人物稿,除了配合新聞之外,有時也為了做點關係而捧人,或 心中實在「熱血沸騰」,只好動手寫稿「修理人」。所以,人物稿通常是很主 觀的,捧人時,不要肉麻,不要溢美,不要把每個人都寫成聖人;要用平 實的故事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這個人的「好」「偉大」「能幹」或「有情有義」 修理人時,不要空言侮辱,要傳述具體的事例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這個人的

(16)

差勁;但再怎麼罵,要給人留點餘地,不要趕盡殺絕(通常,這部分的「評 論」成分更大些)。【對事不妨嚴厲,對人務必寬厚】

貳、實例探討:

一、《俠骨禪心的「叛徒」》

       何旭初

辦公桌後方的那副字「俠骨禪心」才擺上去沒好久,印了新頭銜的名片「還熱著 呢」,台北市議會副議長李新的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市議會秘書長林家祺 匆匆地跑進來,喊了聲「新哥……」看到有記者在座,林家祺忙不迭地改口:

「報告副議長,昨天報紙上的那件事……」李新手一揮:「沒關係,事情跑到我 們這裏來,我替你擋!」

訪問過程中的這個小插曲,自然流露了李新性格中的「俠氣」;而「俠骨禪心」正 是李新最喜歡的字,認為它頗足以自況。但是,這樣性格的人,會是一個「叛 徒」嗎?

李新是新黨創黨的五十名發起人之一,去年十二月七日當選台北市議員時卻是 親民黨籍。十二月廿五日的副議長選舉投票前,新黨市議員李慶元說,黨團會議 中有人堅持「絕不投給那個叛徒」!因此,即使事前經過政黨協商,李新在第一 輪投票只得廿票,沒過半數;第二輪投票,以廿二票的相對多數當選副議長。兩 次投票,新黨都沒投給他。

新黨黨歌歌名 取自他手

談起跟新黨的種種,李新歎口氣:「最沒資格罵我的是新黨。」八十二年八月新 黨創黨時,他是黨章起草人;新黨黨歌「大地一聲雷」,歌名是他取的;創黨後 的歷次選舉,李新投入輔選無役不與,被政論家魚夫形容為新黨的「白頭宮女」

沒踏入政治圈之前,廿六歲時的李新曾是台北市東光百貨最年輕的協理;為了 爭取員工福利,在與董事長一起吃飯的場合被上司講了幾句,他丟下筷子就回 辦公室寫辭呈。「現在想想,那時很囂張吔!」但是李新說:「人總要留點赤子之 心,你不能樣樣妥協。」

投入政界,他自認純屬意外。七十九年的最後一任增額立委選舉,李新正在一家 建設公司擔任總經理,受老東家王折之託協助其姪王滔夫競選立委,「頭就洗下 去了」;王當選後,李新出任王的特別助理──一個開著賓士車的助理,「從那 時起,為了這些明星立委,我們的事業一直切斷」。

(17)

交出項上人頭 任憑處置

雖然為新黨付出許多,但李新直到八十五年才出任新黨不分區國大代表。九十年 的立委選舉,新黨氣勢低迷。為了拓展全黨的總得票數,李新和李慶元接受黨中 央徵召,放棄台北市議員職務,到桃園縣和台中縣投入一個註定失敗的選戰。

「交出項上人頭,任憑處置。」回憶當時對新黨領導人謝啟大說的這句話,李新 掩不住的豪情:就算是失敗了,那轟轟烈烈的一仗他已打過;到現在他仍為自 己感到自豪,因為「大家都不願去,一出去就死了」。

放棄當議員,就那麼捨得?李新說:「也許是我的個性吧!我喜歡做俠客的想法 揹把劍,到處打抱不平;寧可死,要保持格調。」

八十七年底當選台北市議員,做不滿三年就辭職到桃園參選立委。他把三年市議 員任內的服務案件編成冊,「居然」有兩千多件案子。其中,一件國小老師不當 體罰學生的案子,奉命調查的教育局督學陳昆乾於瞭解全案始末後,親題「俠骨 禪心」送給李新。這是李新最喜歡的一副字。

他說,除了打抱不平的俠義之氣,還要「不是置人死地」,所以,禪心指的是

「很理性,有慈悲心」。當然,把它放在副議長室,李新也得謙虛一點:「自己皮 也很厚。」

走過死陰幽谷 無怨無悔

九十年立委選舉,新黨的十一席立委只剩一席,幾近泡沫化。李新在敗選的第二 天接受媒體訪時說:「這是選民非常辛苦的抉擇,我是贊成我們謝罪關燈的。」

此時他心意已決:「我要壯大親民黨,穩定國民黨,不惜滅新黨。」新黨中央一 直努力到九十一年五月間,李新仍決定投入親民黨參選市議員,雙方分道揚鑣。

當然,此時各黨在市議員各選區布局大致已定,李新這一仗打得更辛苦。他以聖 經的話「走過死陰幽谷」來形容自己的當選。

只是,他仍不免感慨:「支持者說我是叛徒,無情無義,相信還是投射在副議長 選舉上,但我可以理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An information report C: extracting key information to a graphic organizer T: text structure. S: Functions: definition / explanation / giving examples W: Vocabulary

說明: 設原立方體的邊長為 1,要作出的立方體邊長為 x,則 x 要滿足 ,這個方 程式沒有有理根,當然就沒有尺規作圖的 x 了。.

Transforming Graphene Moire Blisters into Geometric Nanobubbles Jiong Lu, Antonion C.. Decouple graphene and merging of

教學流程 配合範疇 單元舉例 備註 第一步:你講我講大家講 讀、寫 水果圖片 字詞卡 字詞類別. 第二步:文章大電視 聽、讀

由是觀之,我認為兩篇的抒情 手法並不相似。首先〈蒹葭〉用了 借景抒情的手法,情景交融。作者

• 也就是 ”我的dp是n^3”這句話本身不夠表示你的dp演算法,必須 要說“我的dp是個狀態n^2,轉移n”才夠精確. •

總圖 1 樓、2 樓與 4 樓、社科圖 1 樓及醫圖 1 樓均設 有圖書滅菌機,方便讀者就近自助使用。操作容易,.

確定想通過此劇向觀眾表達哪些訊息方可下 筆。劇作者必須有道德操守和健康的人生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