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尺規作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尺規作圖:"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A  B  C  L 

A  B  L 

A  L 

平面幾何作圖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尺規作圖。所謂的『尺規作圖』,即是限制只能使用 沒有記號的直尺和圓規,在紙上有限次作出曲線。為什麼作圖要有這樣的限制?首先,從 希臘的學術風潮來看,古希臘人認為,歐幾裡得幾何的理論是最完美的,按照它的公理系統 推證出來的結論才是最準確可靠的,直尺上的刻度是不可靠的。但是幾何離不開作圖,為了 把不準確不可靠的程度降到最低,仿照它的公理,規定了作圖公法,選取了最少的工具和最 簡單的功能,由此產生了尺規作圖法。

尺規作圖:在繪製幾何圖形時,只能使用直尺和圓規來作圖。(其中的直尺,就是沒有刻度、

只能畫直線的尺),現在我們先來做以下有關線段及角的基本作圖。

範例】 等線段作圖。

已知】 已知一線段,長度為 a。

求作】 用直尺和圓規畫一線段,使它和 a 等長。

作法】 (1) 畫一直線 L,在 L 上任取ㄧ點 A。

(2) 以 A 為圓心,a 為半徑畫弧,

交 L 於 B 點,則 AB 即為所求。

範例】 線段和的尺規作圖。

已知】 已知兩線段,長度為 a、b。

求作】 利用直尺、圓規作出長為 a+b 線段。

作法】 步驟一: 利用直尺先畫一線段 L。

步驟二: 設線段的一端為 A。

步驟三: 以線段 a 為半徑,以 A 點為圓心畫弧交線段 L 於 B 點。

步驟四: 以線段 b 為半徑,以 B 點為圓心畫弧交線段 L 於 C 點。

步驟五:  AC 即為所求。

a b 

A  B L 

(2)

A  B  L  O 

A  L 

A  C  B  L 

A  C  L 

L  A 

範例】 線段差的尺規作圖。

已知】 已知兩線段,長度為 a、b。

求作】 利用直尺、圓規作出長為 a-b 線段。

作法】 步驟一: 利用直尺先劃一線段 L。

步驟二: 設線段的一端為 A。

步驟三: 以線段 a 為半徑,以 A 點為圓心畫弧交線段 L 於 B 點。

步驟四: 以線段 b 為半徑,以 A 點為圓心畫弧交線段 L 於

C

點。

步驟五:  CB 即為所求。

範例】 等角作圖。

已知】 ∠GOF。

求作】 一角∠CAB,使∠CAB=∠GOF。

作法】 步驟一: 先用直尺劃一線段 L,設線段的一端點為 A。

步驟二: 以適當長為半徑,以 O 點為圓心畫弧,交 OF 於 D 點,交 OG 於 E 點。

以相同半徑,以 A 點為圓心畫弧交線段 L 於 B 點。

步驟三: 以 ED 為半徑,

B

為圓心畫弧交半圓於

C

點。

步驟四: 連 AC , 

Ð CAB

即為所求。 

F  E 

a b 

A  B  L 

C

(3)

A  B  L 

G  E 

I  V  J 

B  L 

C  D 

範例】 兩角和的尺規作圖。

已知】 ∠FGE、∠KIJ。

求作】 一角∠DAB,使∠DAB=∠FGE+∠KIJ。

作法】 步驟一: 畫直線

L

,設端點為

A

步驟二: 以相同半徑,在直線

L

、 

Ð FGE

及 

Ð KIJ

上劃三圓弧。

步驟三:  UV 為半徑,B 為圓心畫弧,得交點為 C。

步驟四:  XY 為半徑,C 為圓心畫弧,得交點為 D。

步驟五: 連 AD , Ð DAB 即為所求。 

G  E 

I  J 

L  A 

A  L 

B  L 

C  D

(4)

範例】兩角差的尺規作圖。

已知】∠FGE、∠KIJ。

求作】一角 Ð CAD,使 Ð CAD=∠KIJ-∠FGE。

作法】 步驟一: 畫直線 L。

步驟二: 設端點為 A。

步驟三: 同一半徑,劃三圓弧。

步驟四:  UV 為半徑,B 為圓心畫弧,得交點為 C。

步驟五:  XY 為半徑,B 為圓心畫弧,得交點為 D。

步驟六: 連 AC 、

AD

, 

Ð CAD

即為所求。 

G  E 

I  J 

L  A

(5)

a b c

1

1 2

【範例一】

【已知】兩線段長度分別為 a、b 

【求作】一線段其長度為 2a-b 

【作法】

【練習一】

【已知】三線段長度分別為 a、b、c 

【求作】一線段其長度為 a+b-c 

【作法】

【範例二】

【已知】有一角為∠1

【求作】某一角其角度=180 -∠1

【作法】

【練習二】

【已知】有兩角分別為∠1、∠2

【求作】某一角其角度=2∠1-∠2

【作法】

a b

(6)

在前面我們已經學會了線段與角的基本作圖,想想看,假如利用這些技巧,有辦法直接做 出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或菱形嗎?所以我們將再進一步學習如何利用尺規作圖來作垂直及 平分的技巧,在此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些基本名詞。

直角與垂直

直角:當一個角的度數是 90 時,叫做直角。

如圖一,∠ABC=90 

垂直:當兩條直線或線段相互成直角時,稱這兩條 直線或線段互相垂直。如圖二,L 與 M 兩直線 互相垂直以 L

^

M 表示。

線段中點:若 M 是線段 AB 上的一點,且 AM = MB , 稱 M 點為線段 AB 的中點。

中垂線:直線 L 垂直於線段 AB ,且其交點 P 平分綠段 AB , 則直線 L 叫做線段 AB 的垂直平分線或中垂線。

角平分線:直線 CF suur

把∠DCE 平分成兩個相等的角,也就是 Ð DCF= Ð FCE,

則我們說直線 CF suur

是∠DCE 的角平分線或分角線。

有關垂直、平分的尺規作圖:

在此我們要來做以下 5 個有關垂直與平分的尺規作圖 1.過直線上一點作此直線的垂線。

2.過直線外一點作此直線的垂線。

3.給任一線段求作此線段中點(中垂線)。

4.給任一角度求作此角的平分線。

B  C 

L  M 

圖一 圖二 

A  M  B 

P  B 

D

(7)

範例】過直線上一點作此直線的垂線。

已知】直線 L 和 L 上一點 A。

求作】畫一直線通過 A,且與 L 垂直。

作法】步驟一: 以適當長為半徑,A 為圓心畫圓弧,交 L 於 C、D 兩點。

步驟二: 以 CD 為半徑,C、D 為圓心畫兩圓弧,設其交點為 B。

步驟三: 連 AB ,即為所求。

範例】過直線外一點求作過此點與此直線垂直的直線。

已知】直線L與L外一點A。

求作】畫一直線,經過A點,且垂直於L。

作法一

作圖原理:將等腰三角形對摺後,所得到的摺線其實是一條底邊的中垂線。

利用此概念,我們可作出過線上一點的垂直線。

步驟一: 取直線 L 外的任意點 A,以 A 點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畫弧,

交 L 於 B、C 兩點。 

C  A  D 

L  B 

C  D 

L  B 

C  D 

90  o  中點 

B  C  L 

A

(8)

步驟二: 以 BA 為半徑,分別以 B、C 為圓心,畫弧,設兩弧交點為 D。

步驟三: 連 AD ,即為所求。

作法二

作圖原理:箏形的對角線相互垂直,利用這個概念可以完成,過線外一點垂線的 尺規作圖。

步驟一: 在 L 上取 B、C 兩點(大約在 A 點的兩側) 。

步驟二: 以 BA 為半徑、B 為圓心,畫弧,以 CA 為半徑、C 為圓心,畫弧,

設兩弧交點為 D。

步驟三: 連 AD ,即為所求。 

B  C  L 

B  C  L 

對角線 對角線

箏形 

B  C  L 

L  C  B 

D A 

C  L 

(9)

範例】給任一線段求作此線段中點(中垂線) 。

已知】線段 AB 。

求作】AB的中點。

作法】步驟一: 分別以A與B為圓心,取大於 

AB 的長為半徑畫弧,

設此二弧相交於C、D兩點。

步驟二: 連接 CD ,則 CD 與 AB 的交點E即為所求的中點。

範例】給一任意角度作此角的平分線。

已知】某任意角∠ABC。

求作】∠ABC的角平分線。

作法

作圖原理:菱形的對角線可把自己等分成兩塊,因此,菱形的對角線也是角平分線。

所以,作角平分線也就是在作一個菱形的對角線。

步驟一: 以適當長為半徑,B 點為圓心畫弧交 BA 、 BC 於 X、Y 兩點。 

A  B 

A  B 

A  B 

D  E 

A

C  B 

對角線 

A  X 

C

(10)

步驟二: 以相同的半徑,X、Y 為圓心畫兩個圓弧,設其交點為 Z。

步驟三: 連 BZ ,即為 Ð ABC 的角平分線。

範例】中垂線應用-將某一線段等分。

已知】某一線段 AB 。

求作】將線段 AB 分成四等分。

作法】步驟一: 作 AB 的中垂線L,交 AB 於C點。

步驟二: 作 AC 的中垂線 M,交 AB 於 D 點。

步驟三: 作 BC 的中垂線 N,交 AB 於 E 點,

則 C、D、E 三點將 AB 四等分。

結論】將一線段 2 等分,需作中垂線「2 -1」次。

範例】如右圖, AB =7 公分, AC =11 公分,

又 M 為 BC 中點,則 AM =______公分。

解答】  BC =11-7=4 公分。

Q M 為 BC 中點 Þ BM= CM =2 公分。

\ AM = AB + BM =7+2=9 公分。 

Z  A 

Y  C 

Z  A 

Y  C 

A  B 

M  L  N

D C E

A B M C 

A  B

(11)

B  C 

A  B 

B  C 

範例一

用尺規作圖在ΔABC 中過 A 點作 BC 上的高。

練習一

用尺規作圖將 AB 分成 1:7。

範例二

用尺規作圖作已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連線。

(12)

B  C 

B  C 

練習二

用尺規作圖作出三角形各頂點到對邊中點的連線。

範例三

用尺規作圖作出已知三角形三內角的平分線。

練習三

用尺規作圖作出一個 45 度的角。

(13)

B  C 

1  2  3  4 

O  A 

B  C  P 

範例四

用尺規作圖作出已知三角形三邊的中垂線

練習四

小名用圓規畫圓,不小心鉛筆斷了,只劃出右邊的圓弧,

請你找出圓心並把圓畫出來。

範例五

如圖,OA^ OB ,若直線 OP 平分角∠AOC,

直線 OQ 平分角∠BOC,則∠POQ=______。

練習五

如圖, DO^ AB , CO^ OE ,∠1=55˚,

則∠2=_____,∠3=______,∠4=_____

(14)

L  E 

1 B  D 

C  A 

1 L  B 

L  E 

1 B  D 

A  E 

1 C 

F  M 

在前面的作圖,都是有關垂直的作圖部分,但在幾何學中我們亦常用到平行的觀念及性質,

所以我們接著來介紹如何畫平行線的尺規作圖。

平行尺規作圖:給定任一直線及線外一點,作出過此點且與此直線平行的直線。

已知】直線 L 與線外ㄧ點 A。

求作】過 A 點作ㄧ平行線 M 與 L 平行。

作法一】步驟一: 過線外一點 A 隨意畫與 L 交錯之直線,

交直線 L 於 A 點,所設成的角為 Ð 1。

步驟二: 分別以 A、B 為圓心,相同長度為半徑畫弧,交點分別為 C、D、E。

步驟三: 以 E 為圓心, CD 為半徑畫弧,交點為 F 點。

步驟四: 連接 AF 線段即為所求。

(15)

作法二】 步驟一: 過 A 點作 AH suur

^

L。

步驟二: 過 A 點作直線 M 垂直 AH suur

,則 M//L。 

M

(16)

同側內角和 小於兩直角

延長後相交

L

L

L

2  1  3  4 

古希臘的幾何,也就是歐幾里德的幾何是由公設所建立,其中公設五是很重要的,此公設 又稱之為平行公設,是有關平行的幾何。

【公設五】若一直線和兩直線相交,且其中一側的同側內角和小於兩直角,則將此兩直線 延長後,會交於同側內角和小於二直角的一側。

平行線的定義與性質 平行線的定義:

由【公設五】我們給定兩直線將平行的定義。在平面的兩條直線,若有一直線能同時 垂直於這兩條直線,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且平行的兩條直線永不相交。如下圖,

直線 L 與 L 平行,記作 L /

/

,讀作「L 平行於 L 」。

平行觀念:

(1) 兩平行線之間保持相同的距離,且無限延伸後沒有交點。

(2) 一線段若垂直於平行線中的一條直線,必垂直於平行線中的另一條直線。

截線:在一平面上,直線 L 分別與直線 L 與 L 相交於不同兩點時,則 L 叫做 L 與  L 的截線。如下圖,L 叫做 L 與 L 的截線。

截角:直線 L 為 L 與 L 的截線,形成 8 個截角,如下圖。 

L

L

L

L

2

(17)

L

L

2  1  3  4 

6  5  7  8 

L

L

2  1  3  4 

6  5  7  8 

L

L

2  1  3  4 

6  5  7  8 

(1)同位角相等:

Ð 1 在 L 的右上方, Ð 5 在 L 的右上方,位置相同都 在右上方,故稱∠1 與∠5 為同位角,同理,∠4 與∠8、

∠2 與∠6、∠3 與∠7 都是同位角。在此我們可知:

∠1=∠5;∠4=∠8;∠2=∠6;∠3=∠7。

證明】如右圖,做 AC 線段,同時垂直於 L 與 L 。 在

D

ADB 與

D

AEC 中,∠B=∠C 皆為直角,

且∠BAD=∠CAE。

D

ADB 中,∠A+∠B+ Ð 1=180 (三角形內角和 180 )。

D

AEC 中,∠A+∠C+ Ð 5=180 (三角形內角和 180 )。

Þ Ð 1= Ð 5,故同位角相等。

(2)內錯角相等:

∠5 與∠3、∠4 與∠6,都在 L 與 L 的內側,但交錯在  L 的兩邊,故稱為內錯角,在此我們可知∠3=∠5;

∠4=∠6。

證明】如右圖,∵∠1=∠3(對頂角相等) 又Q ∠1=∠5(同位角相等)

∴∠3=∠5,故內錯角相等。

(3)同側內角互補:

∠5 與∠4 都在 L 與 L 的內側,且在 L 的同一側,

故稱為同側內角;同理,∠3 與∠6 也為同側內角。

在此我們可知∠4+∠5 = 180 ;∠3+∠6 = 180 

證明一】∠1+∠4=180 

∵∠1=∠5(同位角相等)

∴∠4+∠5=180 

證明二】如右圖,做 AB 線段,同時垂直於 L 與 L 

∵四邊形 ABCD 內角和為 360 

∴∠A+∠B+∠5+∠4=360 0

Þ ∠4+∠5=360 -90 -90 =180 , 故同側內角互補。 

1 4 

5 8 

E  A 

L

L

L

L

3  4 

6  5 

B  C 

D

(18)

L

L

1  2  3 

A  B 

A  B 

65 

1  65 

情形一 情形二 

L L

L

L 100 

100  80 

範例】如圖,L  // L ,L 是 L 與 L 的一條截線,∠1=55 ,求∠2、∠3?

解說】∵L  // L 

∴∠1=∠2=55 (內錯角相等)

∠1+∠3=180  (同側內角互補)

∠3=180 -55 =125 

範例】(1) 如附圖,直線 L1、L2、L3、L4 中,互相平行的有______。

(2) 其中∠1 =______。

解說】(1) L// L(∵同側內角互補)

(2) ∠1 =180 -100 =80 

範例】設∠A 與∠B 的兩邊互相平行,若∠A=65 ,求∠B=?

解說

可能有兩種情形(如右圖):

(1) ∠1=∠A=65 (同位角相等),

∠B=∠1=65 (同位角相等)

(2) ∠2=∠A=65 (內錯角相等)

∠B=180 -∠2=180 -65 =115 (同側內角互補)

平行線的判別:

在前面我們知道,L // L ,L 為 L 與 L 的截線,則有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 及同側內角互補的性質,那反過來假設 L 與的 L 被一直線所截,則此三性質是否也可 推得 L // L 

(1)兩條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截出的同位角相等,則此兩直線平行。

如下圖,若 L 為 L 與的 L 截線,且∠1=∠2

證明】過 A 點作直線 P,使 P

^

於 A。

Þ ∠2+∠y=90 …○ 1

∠1+∠y=180 -x…○ 2

2 -○ 1 ∠1-∠2=90 -x

∵∠1=∠2 (同位角相等)。

L

L

L  1 

2  P 

y  x  1 

A

(19)

L

L

X  O  O  X 

X  O  O  X 

L

L

x  y 1  z 4 

L

L

3  x 

(2)兩條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截出的內錯角相等,則此兩直線平行。

如下圖,若 L 為 L 與的 L 截線,且∠1=∠3

證明】∠x+∠1=180 

∠3+∠y=180 0 Þ ∠x=∠y 

By(1)故 L // L 

(3)兩條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截出的同側內角互補,則此兩直線平行。

如下圖,若 L 為 L 與的 L 截線,且∠1+∠4=180 

證明】∠y+∠1=180 …○ 1

∠z+∠4=90 …○ 2

∠x=∠y+∠z (外角定理)…○ 

1 +○ 2 +○ 3

Þ (∠y+∠1)+(∠z+∠4)+∠x=180 +90 +(∠y+∠z) Þ ∠1+∠4+∠x=270 

∵∠1+∠4=180

∴x=90 ,故 L // L 

結論】若兩平行線被一直線所截,則(1)同位角相等;(2)內錯角相等;(3)同側內角 互補。

若兩條直線被一直線所截若(1)同位角相等;(2)內錯角相等;(3)同側內角互 補,三者其中一個成立,則此兩直線平行。

若兩條平行線被截線所截時,形成的八個角,角度只有兩種,如圖所示。

(20)

L1

L

L  A 

L1

L

L

1

L

L  A 

L1

L

1  L 

M  2 

3  4 

A  L 

M  B  N 

D  3  C  4 

5  6 

平行線性質的應用:對於平行線,除了常用平行線性質:(1)同位角相等;(2)內錯角相等;

(3)同側內角互補,我們將介紹幾個相關延伸性質。

1. 若 L  // L ,則∠ABC=∠1+∠2

證明】過 B 點作 L 平行 L 

∵L  // L  ∴ L // L 2

Þ ∠1 =∠3,∠2=∠4 (內錯角相等) 故∠ABC=∠3+∠4=∠1+∠2。

2. 若 L  // L ,則∠1+∠ABC+∠2=360 

證明】過 B 點作 L 平行 L 

∵L  // L  ∴ L // L 2 Þ ∠1 +∠3=180 

∠2 +∠4=180 (同側內角互補)

故∠1+∠ABC+∠2=∠1+∠2+∠3+∠4=360 

3. 如右圖,若 L // M,則∠1+∠3=∠2+∠4。

證明】過 B 點作 N 平行 L,

∵L // M ∴ N // M Þ ∠1 =∠5,

∠3=∠4 +∠6

故∠1+∠3=∠4+∠5+∠6=∠2+∠4

(21)

B  H  C 

B  C 

B  C 

D  2  E 

4.平行線上的三角形面積(同底等高的概念)

當 A 點在 L 上移動時…

D

ABC 的形狀會隨之改變,但是

D

ABC 的面積是不變的。

說明: 

D ABC

的底永遠是 BC (同底) 

ABC

D

的高 AH 是定值(等高)( AH 即為平行線

L

的距離)

那假設 L 與 V 不平行的話,如下圖:

當 A 點在 L 上移動時…

D

ABC 的形狀會隨之改變,則

D

ABC 的面積會隨著高度不同 而改變。

說明: 

D ABC

的底永遠是 BC (同底) 

ABC

D

的高會隨著 L、V 之間的距離不同而改變,所以面積也會跟著改變。 

ABC

D

面積 ñ 

A

BC

面積

5.利用平行線性質證明三角形內角和=180  如圖,試證明∠ACB+∠ABC+∠BAC=180 

證明】過 A 點作直線 L 平行 BC 

∵∠ABC=∠1;∠ACB=∠2 (內錯角相等)

∴△ABC 內角和=∠ACB+∠ABC+∠BAC 

=∠2+∠1+∠BAC=180  6.利用平行線性質證明外角定理

如圖,試證明∠1=∠ABC+∠BAC 

證明】 過 A 點作直線 DE // BC 

∵∠ABC=∠2(內錯角相等)

∴∠1=∠DAC 

=∠2+∠BAC 

=∠ABC+∠BAC 

A  L 

B  C 

1  2

(22)

130  125 

C  B  D 

D' 

1  L 

M  76 

43 

D  45 

1  2  45 

35 

A  B 

C  D 

F  H 

範例】如圖,若 L // M,求∠1=?∠2=?

解說】∠1=35 (內錯角相等)

∠2=35 +45 =80 

範例】如圖,若 L // M,求 x=?

解說】130 +x+125 =360 

∴x=105 

範例】如圖,若 L // M,求∠1=?

解說】∠1+76 =45 +43 

∴∠1=12 

範例】如附圖,長方形 ABCD 中,沿 AC 摺疊,D 點 落在 D'點上,若∠DAC=25 ,則:

(1) ∠ACD=? (2) ∠AEB=?  (3) ∠ECD=?

解說】(1) △ADC 中,∠DAC=25 ,∠D=90 

∴∠ACD=180 -25 -90 =65 =∠ACD'

(2) ∵∠DAC=∠D’AC=25 

∴∠DAE=∠DAC+∠D’AC=50 

∴∠DAE=∠AEB=50 (內錯角相等)

(3) ∵∠ACE=∠DAC=25 (內錯角相等)

∴∠ECD’=∠ACD’-∠ACE=65 -25 =40 

範例】如附圖,AB  //CD  ,且正五邊形 EFGHI 的 頂點 H、F 分別在 AB  、CD  上,又∠GFD 的 度數是∠EFC 的 3 倍,求:(1) ∠GFD =?

(2) ∠AHI  =?

解說】(1) 正五邊形一內角= 

5  180  )  2  5 

(  - ´ 0

=108  設∠EFC  =x  ∴∠GFD  =3x 0

Þ +108 +3x =180 ,x =18  故∠GFD  = 18 ×3 =54 

(2) ∵AB  //CD  ∴∠HGF =∠BHG +∠GFD 

(23)

L

L

A  B 

C  3 

2 4

範例】如附圖,有一條光線 L1經過兩個互相垂直 的平面鏡反射後,反射光線為 L2,那麼 L1 和 L2 是否平行?為什麼?

解說】∠ABC  = 90 0 Þ ∠1 + ∠2=90 , 又∠1 =∠3,∠2 =∠4,

所以∠1 +∠2 +∠3 +∠4=180 (同側內角互補)

,故 L// L2

範例】若 L // M  ,選出面積相同的圖形

解說】甲面積:甲= 

1

´ 4 ´ H=2H  乙面積:乙=3H 

丙面積:丙=2H  丁面積:丁= 

1

´ 4 ´ H=2H 

戊面積:戊= 

1

´ (3+1) ´ H=2H 

範例】如圖,已知 L // M,若∠1=40 、∠2=70 

∠A=25 ,則∠P=______度。

解說】∠P=∠1 +∠2 -∠A

=110  - 25 

= 85 

範例】如圖,已知 L//M,請問:

∠1+∠2+∠3+∠4+∠5 等於_________度。

解說】作 

L  、 

L  、 

L  平行

L

// 

∴∠1=∠a (同位角相等)

∵ 

L  // 

∴∠a+∠2=∠b (同位角相等)

∵ 

L  // 

∴∠b+∠3=∠c (同位角相等) 則∠1+∠2+∠3+∠4+∠5

=∠a+∠2+∠3+∠4+∠5

=∠b+∠3+∠4+∠5

=∠c+∠4+∠5=180 

甲 乙 丙 丁 戊 H 

M  1 

2  3 

4  5 

2 3 4

5

L

M a

b

c

1

L

1

L

2

L

3

(24)

範例】如附圖,已知

AB

//

DE 

,若∠1 = 80 

∠2 = 40 , 則∠3 =______。

解說】作

¾  ¾®

AB 

¬  ¾¾

ED 

AB

//

DE 

∴∠1 =∠4 = 80 (內錯角相等)

∴∠5=180 -∠4=180 -80 =100 

∠3 =∠2+∠5=40 +100 =140 

【範例一】 【練習一】

如圖,L 是 L 與 L 的截線,求:

(1) ∠1=_____度,∠1 的內錯角是___,其 度數是_____度。

(2) ∠2=_____度,∠3 的同位角是___,其 度數是_____度。

如圖,L 是 L 與 L 的截線,設∠1=50 求:

(1)∠3 的內錯角是___,其度數是_____度。

∠3 的同側內角是___,其度數是____度。

(2)∠5 的同位角是___,其度數是_____度。

(3) ∠4 的鄰角是______,其度數是____度。

(4) ∠6 的對頂角是___,其度數是_____度。

【範例二】 【練習二】

如圖,L  // L ,求∠ABC=? 如圖,已知 L // M,則∠1+∠2=? 

L

L

L  1  2  4  3 

6  5  8  7 

A  B 

E  1 

2  3 

A  B 

D  E 

2  3 

4  5 

2  1  3 

5 4  6  150 

95  L

L

L

L

C  150 

40 

112 

57 

43 

150 

M

(25)

45 

3  4 

60 

【範例三】 【練習三】

如圖,L // M,∠1:∠2 = 4:5,且

∠3 = 99 ,則∠1 =?

如圖,已知 L // M,若∠1=( 7x+1) 

,∠2 = ( 3x+8 ) ,則∠1+∠4=?

【範例四】 【練習四】

如圖,L1 // L2,若∠1 = 100 ,∠2 = 150 

,則∠3 =?

如圖,AE //DF ,∠A +∠B +∠C +∠D =?

【範例五】 【練習五】

如圖,L // M,若∠1 = 12 、∠2 = 33 

∠3 = 95 ,則∠4 =?

如圖,L1 // L2,求∠1 的度數。 

L

L

C  1 

2  3 

L

L

A  B 

1  2 

L

L

20  110 

1  40 0

(26)

B  C 

D  1  2  E 

【範例六】 【練習六】

(1)如圖,已知 AB // DE ,若∠1 = 80 

∠2 = 40 ,則∠3 =______。

(2) 如圖,∠1 =∠A,且 10∠1 = 5∠B = 2∠C=則∠B=______度。

(1) 如圖,已知 L // M,四邊形 ABCD 為正 方形,若∠1=150 ,則∠2=?

(2) 如圖,∠1 =15 ,∠2 =50 ,則當

∠3=?時 

AD //  EF 

【範例七】 【練習七】

如圖,L // M,

ABCD

為正方形,求 

Ð 1

。 如圖,L // M,

ABCD

為正方形,求 

Ð 1

A  B 

D  E 

3  2 

D  1 

B  C 

F  1 

2  4  3 

C  D 

1  2x 

C  D 

1  3x 

2x

(27)

【範例八】 【練習八】

如圖,U//V,

ABCDE

為正五邊形,求 y  如圖,U//V,

ABCDE

為正五邊形,求 y 

【範例九】 【練習九】

如圖,若 L//M,求∠1。 如圖,若 L//M,求∠1。

【範例十】 【練習十】

如圖,已知 AB // CD ,L 為截線, EP 平分

∠BEF, FP 平分∠EFD,試說明 EP 與 FP 之間 的關係。

如圖,已知 AB // CD ,L 為截線, EP 平分

∠BEF, FP 平分∠EFD,且∠BEF=120 ,試 問:(1) ∠1、∠2、∠3、∠4 各多少度?

(2)∠1+∠3=? 

D  E  4x 

5x 

y  U 

D  E  5x 

7x 

y  U 

1  M  78 

62  31 

M  A 

B  C 

D  41  25 

D  A

L  1  2 

3  4

(28)

古希臘三大幾何作圖問題

在數學的歷史上有三個問題始終以可驚的力量堅定了兩千多年。初等幾何學到現在至 少已有了三千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努力於初等幾何學之發展的學者們曾經遇到過很多的難 題,而始終絞著學者腦汁的卻就是這三個問題:

「立方倍積」 ,「化圓為方」和「三等分角」,而這三個問題,也就被合稱為「古希臘三 大幾何問題」。

(1) 立方倍積問題:求作一個正立方體,使其體積為邊長為 1 的正立方體的 2 倍。

(2) 方圓問題:求作一個正方形,使其面積和半徑為 1 的圓面積相等。

(3) 三等分角問題:三等分任意已知角。

有關立方倍積問題:

關於立方倍積的問題有一個神話流傳:當年希臘提洛斯(Delos)島上瘟疫流行,居 民恐懼也向島上的守護神阿波羅(Apollo)祈禱,神廟裡的預言修女告訴他們神的指示:

“把神殿前的正立方形祭壇加到二倍,瘟疫就可以停止。"由此可見這神是很喜歡數學 的。居民得到了這個指示後非常高興,立刻動工做了一個新祭壇,使每一稜的長度都是 舊祭壇稜長的二倍,但是瘟疫不但沒停止,反而更形猖獗,使他們都又驚奇又懼怕。

結果被一個學者指出了錯誤:「稜二倍起來體積就成了八倍,神所要的是二倍而不是 八倍。」大家都覺得這個說法很對,於是改在神前並擺了與舊祭壇同形狀同大小的兩個 祭壇,可是瘟疫仍不見消滅。人們困擾地再去問神,這次神回答說:「你們所做的祭壇體 積確是原來的二倍,但形狀卻並不是正方體了,我所希望的是體積二倍,而形狀仍是正 方體。」居民們恍然大悟,就去找當時大學者柏拉圖請教。

由柏拉圖和他的弟子們熱心研究,但不曾得到解決,並且耗費了後代許多數學家們 的腦汁。而由於這一個傳說,立方倍積問題也就被稱為提洛斯問題。

而此問題即是解 2=X 的代數問題。那請問 X=2 的長度是否可以用圓規直尺所畫出呢?

說明: 設原立方體的邊長為 1,要作出的立方體邊長為 x,則 x 要滿足 ,這個方 程式沒有有理根,當然就沒有尺規作圖的 x 了。

體積=2  體積=1 

X

(29)

πr 

r  r

2πr

有關化圓為方問題:

方圓的問題與提洛斯問題是同時代的,由希臘人開始研究。有名的阿基米得把這問題 化成下述的形式:已知一圓的半徑是 r,圓周就是 2πr,面積是 πr 。由此若能作一個直 角三角形,其夾直角的兩邊長分別為已知圓的周長 2πr 及半徑 r,則這三角形的面積就是 

×(2πr)×r=πr 與已知圓的面積相等。由這個直角三角形不難作出同面積的正方形來。

但是如何作這直角三角形的邊 πr 長度。即如何作一線段使其長等於一已知圓的周長,這 問題阿基米德可就解不出了。

有關三等分角問題:

西元前五、六百年間希臘的數學家們就已經想到了二等分任意角的方法, 二等分一個 已知角既是這麼容易,很自然地會把問題略變一下:三等分怎麼樣呢?這樣,這一個問題 就這麼非常自然地出現了。對於特別角 45 、90 、135 、180 等角可以三等分, 但是任 意的角並不可以三等分,接著我們來看看如何將 90 角三等分。

範例】將 90 角三等分。

已知】某一角∠A=90 

求作】兩直線將∠A 三等分。

作法】步驟一: 以 A 為圓心,適當長為半徑化弧,交角的兩邊於 B、C 兩點。

步驟二: 分別以 B、C 為圓心, AB 為半徑化弧,交 BC 於 D、E 兩點。 

A  B 

A  B 

C  D 

E

(30)

步驟三: 連接 AD 、 AE ,則 AD 、 AE 將∠A 三等分。

注:1837 年法國數學家凡齊爾(1814-1848)首次運用了代數的方法嚴格證明了這個問題是尺 規 作圖不可能的,至此這個才算獲得解決。但由於對他的研究,使人們發現了一些特殊 的曲線,如圓錐曲線、蚌線、蔓葉線等,促進了圓錐曲線理論的建立和發展。人們還發現,

只要不受尺規作圖工具的約束,倍立方體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A  B 

C  D 

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 EFGH 是平行四邊形 ABCD 的縮放圖形,則:... 阿美的房間長 3.2 公尺,寬

如圖,已知六邊形 ABCDEF 有一外接圓,請利用尺規作圖

Red, white and brown 是典型 Mark Rothko

有一長條型鏈子,其外型由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排列而成。如下 圖表示此鏈之任一段花紋,其中每個黑色六邊形與 6 個白色六邊形相

今有一間長 76 公尺、寬 28 公尺的教室要鋪上正方型磁磚(邊長都是

有一長條型鏈子,其外型由邊長為 1 公分的正六邊形排列而成。如下 圖表示此鏈之任一段花紋,其中每個黑色六邊形與 6 個白色六邊形相

今有一間長 76 公尺、寬 28 公尺的教室要鋪上正方型磁磚(邊長

今有一間長 76 公尺、寬 28 公尺的教室要鋪上正方型磁磚(邊長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