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

1

,為奠定國民基本語文 能力,培養人文素養,涵詠精神品德的最主要學科。影響國文教育的因素很多,

其中居於核心者為課程標準,因課程標準為教學之最高領導原則,它明確規定各 學科的教學目標、課時分配、教材大綱及實施方法,課程標準的更動將直接影響 國文教學的面貌。其次是國文教科書,因為教科書是課程理念轉化為師生具體教 學經驗的主要連結

2

,同時教科書的內容承載主流的教育思想,為形塑國民精神 與素質的主要管道。當我們想探究高中國文教育之歷史演變,釐清國文教育應興 應革的問題時,課程標準與教科書都是不容忽略的研究議題。

從高中國文課程的演進來看,我國課程標準之制定始於民國十八年(1929)

頒行之「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民國廿一年(1932)起正式頒布「中學課程標 準」,到民國九十三年(2004)止,共歷經十二次之修訂。遷臺後,高中國文課 程或因配合國策、或因應重大教育變革、或因社會政經環境之變化,共歷經:民 國四十一年(1952)、民國五十一年(1962)、民國六十年(1971)、民國七十二 年(1983) 、民國八十四年(1995)等五次課程標準,以及民國九十三年(2004)

十月所頒布的高中課程暫行綱要(正式之課程綱要則於民國九十八年制訂)。十 年一修的課程標準反映了各時期的教育政策與思維,其中課程目標、課程時數、

1「國文」科目名稱始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7 年),《學部奏定女子小學堂章程》將原來「讀 經」科改設「國文」科;民國元年(1912 年)九月,教育部公佈《中學校令施行規則》,廢除

「讀經講經」課程,「中國文學」改稱「國文」。民國十一年(1922)時,中學課程開始分初、

高中,「國文」科改稱「國語」科;不過民國二十五年正式施行《中學課程標準》時,「國語文」

科目名稱,小學稱「國語」,初、高中稱「國文」,臺灣中小學課程一直沿用此稱。大陸則在 1950 年時將中小學國語、國文課程都改稱爲「語文」。香港中學一至五年級設「中國語文」,

中六則設選修之「中國文學」科目。

2 藍順德〈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收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之《教科書之選 擇與評鑑》,高雄復文圖書出版,2003 年,頁 5

(2)

教材選編比例原則、選修課程等規定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教科書的編選,同時也 使高中國文教育呈現不同的風貌。因此若能就歷年課程標準之演加以梳理,當能 從中觀察到高中國文教育變化的軌跡。

課程標準雖為教學之準繩,但具體實踐之客體則為教科書,它是教學活動中 最主要的教材,有特定的範圍,有組織的編排,可使學生得到某一學科的基本知 識和共同概念。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階段,教科書幾乎決定教師教學內容與教學形 式的架構,成為課程的主軸,教科書的編寫形式與內容往往影響教學的發展。以 高中國文教科書而言,自清末實施新式教育後,「文選型」的編輯型態成為教科 書的定調

3

,選文之變化成為影響教科書內容的關鍵,因此,梳理教科書選文之 變化也是了解高中國文教育進展的管道之一。

遷臺初期高中國文教科書仍為審定制,選文的面貌多元分歧,民國四十二年

(1952)起,為配合「反共復國」的基本國策,高中國文教科書進入長達四十七 年的統編本時期。這段期間,統編本為全國通用的教材,教學的內容與考試範疇 齊一,選文的變動幅度不大,重視古文和「文以載道」 、 「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精 神」的選文方向,為臺灣的中文教育打下紮實的根基。但因時空環境與一元化教 育政策關係,統編本選文不免有「政治化」和「泛道德化」的傾向,現代文學、

文類分布、選文體系上亦有不足之處。解嚴後,教科書在教改聲浪中走向自由化、

市場化,高中國文教科書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開放民間審定本,隨著政治制 度的解嚴、社會的開放繁榮、市場的高度競爭,國文課本的選文趨於豐富多元,

課本的編排設計活潑多樣,為教科書帶來新氣象。但隨著教科書的開放,衍生的 問題亦相續浮現,如:一綱多本帶來更大的升學壓力、教科書審查與評鑑仍有爭 議、教師評選教科書的能力有待提昇、教科書書價因開放而上漲、市場化後教科 書內容變得通俗平淺..等,使教科書的議題受到各界關切。

晚近高中國文課程由一元化的課程標準,轉型為彈性化的課程綱要,課程的 精神與內涵有了重大的變革,從往昔以發揚中華文化為主軸的課程精神,轉而為

「培養出關心當代生存環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國民」

4

的本土化趨勢、教材 編選的主幹由文言轉為語體、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轉為選修、中小學國語文教學

3 高中國文教科書雖歷經清末民初文言讀本、二○年代文言、白話分編、三○年代加入語文知識 及寫作訓練等不同變化,但迄今海峽兩岸三地的高中國語文教科書仍脫離不了「文選型」的編 輯模式。

4 民國 93 年公佈之高中國文課程暫行綱要「目標」第五點

(3)

時大幅下降…等.,新課綱的變動引發輿論的沸騰喧擾,國文教育的議題再度受 到矚目。未來,高中國文教育是否會因課綱之變動而產生質變?以語體為重的選 文方針對國文教學會產生哪些衝擊?選修課程的變動會帶來哪些教學新挑戰?

面對 E 世代學子急速下降的國語文能力,新課綱和新教材是否能提昇學子們的語 文能力呢?這些問題都是國文教師所關切,期盼政府能從課程發展、教材編寫、

教學方法、師資培育等多方面作通盤規劃,讓國文教育回歸到語文、文學、文化 的本質面。

古人有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5

、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6

,五十年 來,臺灣高中國文教育累積了哪些成果?課程發展上有哪些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寶 藏?哪些是不足、有待強化的地方?又有哪些是該揚棄的缺失?國文課本的選文 的是否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目標?選文的變遷有哪些值得取法或借鏡的地方呢?

未來課綱與教科書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呢?筆者希望藉由本篇論文提供「鑑往 知來」的意見,為高中國文教育略盡棉薄之力。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本研究之對象主要為高中國文課程標準及國文課本選文。首先說明「課程標 準」之意義。所謂「課程標準」係指由國家最高教育主管機構--教育部,依據各 級學校教育目標所訂定的有關各學科的課程目標、教學時間、教材綱要、實施方 法等,以作為編選教材、進行教學活動、評鑑教學成效的依據。課程標準分總綱 與各科課程標準,高中國文課程標準為課程總綱之下,規範高中階段國文教育之 相關教材、教學、評鑑等通則,體現政府對高中國文課程的理念。課程標準之名 稱與內涵隨時代變遷與政治體制而有變化

7

,我國正式之《中學課程標準》始於

5 〈秦始皇本紀〉,《史記》(新校本)卷六,台北、鼎文書局,民國 64 年,頁 276

6 〈魏徵傳〉,《新唐書》(新校本)卷九十七,台北、鼎文書局,民國 81 年,頁 3880

7 1949 年後海峽兩岸三地國文課程上之名稱與課程標準各有差異,臺灣仍延續高中國文及課程 標準之名稱,大陸則於 1956 年更改為《高級中學漢語教學大綱》、《高級中學文學教學大綱》,

1963 年改為「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到 2004 年以前,大陸皆以「教學大綱」稱之,2004 年則改稱《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香港在 50、60 年代只有教材篇目,1975 年才有《中國 語文科暫定課程綱要》,1978 年頒布正式課程綱要,1990 年修訂課程綱要,2001 年則改為課 程指引,中六(相當於高三)之中國文學課程則仍維持「課程綱要」之稱。

(4)

民國廿一年(1932),民國卅八年(1949)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課程標準雖迭經 修訂,但仍沿用課程標準之名稱,其內容架構也大抵相近(包括課程目標、時間 分配、教材綱要、實施方法等)。晚近課程發展則隨教育改革而所變化,課程綱 要取代課程標準,民國八十七年(1998)教育部頒布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暫行 綱要總綱》 ,民國九十二年(2001)元月起陸續頒布各領域之正式課綱,九十四 學年度(2005)首屆九年一貫課程畢業生升上高中,《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 要》則於九十三年(2004)十月頒布,但因相關課程仍有爭議,課程之實施則延 至九十五學年度(2006),屆時將需克服高中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之銜接問題。

以課程發展之演進史來看,高中課程標準之歷史長達半世紀以上,課程綱要 則為晚近出現之轉變,兩者間實有延續性,因此論文題目以「高中國文課程標準」

涵蓋兩者。另,根據民國九十年(2001)「教育改革之檢討改進會議」提到「後 期中等教育學校型態包括普通高中、完全中學、綜合高中及高職」,本論文所稱 之「高中」係指「普通高中」 ,其他類型之高中、高職課程標準則不列入討論。

其次說明「國文課本」之涵義。就教學而言,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 學目標,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獲取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所使用之材料,都 可稱為「教材」。因此教材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教科書、講義、講授題綱和配 合教學的掛圖、儀器、參觀活動或輔助教學之課外報刊書籍,甚至可擴大到影音 媒體與網路資源;不過一般研究教材時,多侷限於教師於課堂上所使用之教科 書、習作與教學指引或教師手冊等。而「教科書」則指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 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要求而編寫的教學用書,廣義的教科書涵蓋學生課本、習 作本與教師手冊或教學指引;狹義的教科書則僅指「課本」一項。高中國文教科 書隨課程標準的變遷,也有不同的內涵與名稱。就內涵來說,國文教科書在遷臺 初期只有國文課本一項;民國四十六年(1957)起,增加「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的課本

8

;民國六十一年(1972)起,社會組國文課程增加「國學概要」的課本;

民國七十三年到民國九十四年(1984--2005),國文教科書除必修之國文課本、

文化基本教材課本外,另有選修課程之國學概要、應用文、文法與修辭、書法等 課本。

就國文教科書之編寫形式而言,國文課本與文化基本教材都涉及選文的問 題,但因國文課本實為國文教學之重心,課本所選範文之變化直接影響國文教學

8 民國 46 年到 60 年之間《文化基本教材》為審定本,民國 61 年到 87 年之間為國立編譯館編審,

臺灣書店發行的統編本;民國 88 年以後則再度開放民間審定本。

(5)

與升學考試,因此本論文之研究將以國文課本之選文為主體,文化基本教材之選 文則不列入討論,國文選修科目之教材內容也不列入討論。

另外,國文教科書之名稱因編審制度之變化而有不同稱呼,如民國四十二年

(1953)之前,高中國文教科書為審定制,各家出版之教科書稱為「審定本」,

民國四十二年(1953)由省教育廳編輯之教科書為有別於民間版本,特別標註「標 準本」,民國六十年(1971)中小學教科書統一由國立編譯館編審、臺灣書店發 行,稱之為「統編本」 ;不過無論「標準本」或「統編本」皆由政府主導,後來 多以「統編本」稱之。民國八十八年(1999)高中國文教科書採開放政策,民間 出版社編印之教科書經國立編譯館審查通過,發給審定執照者,亦是「審定本」,

但因版本多元,一般以「一綱多本」稱之。本論文研究之對象包括民國四十二年 以降之標準本、統編本與民國八十八年(1999)以後之一綱多本。

就研究之時間範圍而言,本論文將側重於國民政府遷臺後課程標準與高中國 文課本選文之變化,遷臺前的部分則僅列為參照資料;另研究之空間範圍則以臺 灣地區為主,大陸、香港之高中語文教育發展則作為參照對象。論文討論主題集 中於國文課程標準、課程綱要、教科書發展、教科書選文、教科書編纂等議題,

對於教材教法、課文賞析、教師專業能力、測驗評量之變化等議題,因體系龐大,

論文中僅為旁證資料,並未細究探索。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

有關高中國文教育的議題,過去研究的範疇多以教材為主,此類期刊論文因 具有教材研發、教學指引的效果,實用性最強,頗受教師重視,相關之單篇論述 不勝枚舉,報紙專欄方面早期有《中央日報》的「中學生語文天地」 ,近期則有

《國語日報》 「國語文教室版」 、 「語文教育版」 ,期刊方面則以《國文天地》 、 《人 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為代表。學位論文方面,近年來因教師在職進修風氣興 盛,以高中國文教材、教學為研究之論文頗多,如:黃淑瑮《小說教學研究--- 以高中敎材為例》

9

、陳怡芬《唐宋古文篇章結構教學析論--以高中一綱多本國文 課文為研究範圍》

10

,郭素貞《明代詼諧寓言與高中國文教學研究》

11

、王詠晴

9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民國 90 年碩士論文

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民國 91 年碩士論文

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民國 91 年碩士論文

(6)

《高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

12

、李秀萍《高中國文範文修辭教學研究》

13

、秦素 娥《現代詩教學研究》

14

、黃志煌《高級中學行書教學之研究》

15

等。這些論文 雖各有貢獻,但因研究領域限於部分教材或教學議題,在國文課程與國文課本選 文的研究上仍有不足。

課程方面的研究,早期討論高中課程者只有零星幾篇

16

,解嚴前後,曾出現 部份學者以臺灣意識批判高中國文課程標準

17

,但這些論文全盤否定國文課程標 準,其論述仍有待商榷;能以教學角度探討高中國文課程,現可參見者為:顏毓 黛《高中國文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

18,此論文

採用問卷調查法,藉由教師 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角度來探討高中國文課程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活動以及教學 評量之實施現況;但因其僅以民國七十二年(1983)之課程標準為限,範圍侷限 於單一時段;首度以歷史發展層面整理課程與教材的學位論文為:蔡世明《近百 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

19

。此篇論文以百年來中學國文教學之發展為研 究對象,從清末學制演變到現今之九年一貫課程,橫跨課程、教材與教學等不同 領域,大量援引大陸學者的研究資料,企圖呈現百年來中學國文教育的面貌,不 過由於探討主題過於廣泛,有關現階段課程標準與教科書之研究仍顯不足。

教科書選文之研究方面,早期如《高中國文教材編選研究》

20

、 《選文研究—

中小學國語文選文之評價與定位問題》

21

,後期如《高級中學一年級國文科改編 本教科用書編輯方式與編寫內容之調查研究》

22

等書,皆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 整理教師與學生對選文之意見,作為教科書編寫改進的參考;以教科書發展或編 輯理念為題者,僅有零星篇章

23

,倒是《國文天地》曾以民間立場針砭教科書選

12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教學碩士班,民國 92 碩士論文

13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民國 90 碩士論文

14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民國 91 碩士論文

15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民國 91 碩士論文

16 如陳金銘〈高級中學課程的新境界〉,《臺灣教育》,第 409 期,民國 74 年 1 月,頁 29-32,所 討論者為課程總綱的大方向,並未論及高中國文課程標準。

17如:彭瑞金〈檢討現行的高中國文課程〉,《中外文學》第 23 卷第 8 期,民國 84 年 1 月

18 民國 87 年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19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民國 92 年碩士論文,後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20由水心教授主編,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民國 71 年 2 月

21 黃錦鋐教授主編,台北、三民書局,民國 82 年 5 月

22黃春貴教授主持研究,國立編譯館,民國 84 年 9 月

23如黃錦鋐教授〈高中國文教科書之回顧〉、〈高中國文教科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王更生教授

(7)

文,如:「會診國文課本」、「一綱多本專輯」等專輯。上述論著對解讀教科書選 文及現行課程標準頗多助益,但因其多限於統編本時期,討論審定本部分也僅於 開放初期,現行六家審定本的選文的面貌究竟如何?有待深入的彙整與分析。

此外,解嚴之後,關注教科書意識型態之研究蔚為風潮,其中以歷史和公民 兩科的論述最多

24

,中學國文教科書方面則有李麗卿《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 會化內容分析》

25

。教改運動落實於政策面後,教科書開放與評鑑之議題成為研 究重點,代表者有藍順德《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

26

、詹美 華《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教科書開放主要議題之論述分析》

27

、陳玉玟《教科書市 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

28

。上述論文或以政治意識評論 統編本,或以教科書開放政策為研究主軸,對於政治意識在教科書中的作用、教 科書開放政策的來龍去脈,都提供了相當研究成果

29

晚近有關中學國文課程與教科書選文研究再度成為焦點,尤其在本土化浪潮 下,以臺灣意識論述之期刊論文日益增多

30

,學位論文方面,則有王碧蓮《國中

〈現行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編輯經過〉等單篇論文,皆發表於《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24 如顏慶祥《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 系,民國 83 博士論文;宋銘桓《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以「公民與道德」和「認識台 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民國 92 碩士論文

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民國 78 年碩士論文

26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民國 91 年博士論文

2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民國 92 碩士論文

28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民國 93 年碩士論文。此論文論述教科書開放後本應達到「供需多 元化」、「內容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目標,但在審查制度、升學考試、市場競爭及教育政 策多變下,教科書多元化的問題重重,如:供需方面,市場競爭下,集中於南一、康軒、翰林 三家;內容方面,在升學考試與教師教學習慣下,選文明顯沿襲國編本選文,各家選文雷同性 高,詮釋方式亦多套用國編本;在文化層面上,對族群及性別議題仍需再開展。作者認為教科 書市場雖開放,但在「多元化」上仍有待努力。

29 有關教科書之研究現況,可參酌:周珮儀〈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收於《教科 書之選擇與評鑑》,高雄復文書局,民國 92 年,頁 175-207、藍順德〈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 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第 32 卷第 4 期,民國 93 年 12 月,頁 2-24

30 如曾貴海〈叛逆台灣的高中國文〉,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民國 91 年 8 月 3 日上網;彭瑞金

〈從「審定本高中國文教科書」與「普通高級中學國文科課程綱要」論國民文學教育〉,《本土 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民國 92 年 11 月;林翠真〈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的 編選及詮釋〉,《島語-台灣文化評論》,民國 92 年 6 月

(8)

國文教科書中臺灣文學作品之編選及詮釋研究》

31

,這些論文大多以臺灣文學角 度剖析國高中國文教科書選文,但論者在批判國文課程與選文的「中國霸權」之 餘,不免也落入了「臺灣至上」的圈限

32

。目前能回歸到文學層面分析教科書選 文者有:政大侯雅文副教授的《初國中國文課本「古典文學」編選結果與典律的 關係》

33

,該論文從文學典律角度方析教科書選文,是相當可取的研究方向。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兼採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在文獻資料上,筆者 擬就三方面蒐集:

(一)核心資料

本論文之文獻以臺灣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為核心,目前國內蒐藏最 齊全的單位為國立編譯館之教科書資料中心

34

,筆者將以此為主幹,再加上個人 任教期間所收集之統編本、各家審定本,依課程標準更動為分期,解讀課程標準 所反映之教育理念及其對國文教學之影響;而後運用內容分析法,整理各期版 本、選文篇目,試圖從選文本身去歸納、統計、分析,找出各期教科書之編輯理 念、教學目標與語文教育功能,比較歷年教科書選文變動之幅度,從中觀察課程

3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灣文學研究所,民國 93 年碩士論文

32 如王碧蓮之論文分析國中國文教科書編選臺灣文學作品之比例,研究教科書如何詮釋臺灣文 學作品。但作者僅就臺灣文學角度切入,卻忽略國文教育所應達到的語文、文學、文化目標,

而且分析選文時,特別著重選文作者之籍貫、作品寫作之空間,落入狹隘的省籍地域觀念。

33政治大學中文系第 78 場經常性學術討論會,民國 94 年 5 月 23 日。侯教授將陸續處理《高中 國文課本「古典文學」編選結果與典律的關係》、《初國中國文課本「現代文學」編選結果與典 律的關係》、《高中國文課本「現代文學」編選結果與典律的關係》,且拭目以待。

34 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料中心成立於民國 81 年 6 月,成立之宗旨在於提供教科書研究者與編輯 人員參考資料,並促進教科書資訊之流通。目前所典藏的教科書總數約二萬餘冊,以我國中小 學教科書為主,並蒐藏大陸與世界主要國家如:英、美、日、韓及香港地區等具代表性之教科 書,同時亦收藏民初至今的課程標準,以及大陸與國外課程綱要。可參見〈薪傳百年,知識的 殿堂—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料中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民國 93 年 3 月,

頁 90--95

(9)

標準如何在教科書中落實,以及課程標準與教科書之落差處,從而探索統編本、

審定本編選之優缺點,嘗試建立高中國文課本選文發展的歷史面貌。

(二)間接資料

除教科書之外,國內學界探討國文教學理論、教材研究之專著,如:黃錦鋐《國 文教學法》 、王更生《國文教學面面觀》、王熙元《關懷國文》、黃春貴《中學國 文教學實務精講》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等書,期刊雜誌方面, 《人文及社會 學科教學通訊》

35

、《國文天地》、《國立編譯館通訊》等,都曾有學者討論高中 國文教材選編、一綱多本之議題;晚近在報章媒體上討論的沸沸揚揚高中國文課 程暫行綱要,相關之剪報亦列為本論文參考之資料。

另,大陸、香港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教學指引、相關之語文教科書也可為 研究參考之資料,經由兩岸三地課程發展與教材的比對,臺灣高中國文教育的特 質與優缺點將可呈現出來。

(三)周邊資料

為能更深入詮釋課程標準變遷與國文課本選文所反映之政治意識、文化傳 統、道德教化與語文教育等現象,因此在文獻蒐集上亦涵蓋歷、社會、教育、文 學發展資料,如: 《中華民國教育年鑑》 、 《高級中學法》 、監察院有關教育議題之 調查報告;影響高中課程發展之重大政治、教育變革,如:民國七十六年(1987)

解嚴、民國八十三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開始一連串的教育改 革措施,包括教育鬆綁後開放民間業者出版教科書,以多元入學方式取代傳統的 大學聯考….等等,都對國文課程與教科書之編纂產生影響與衝擊,因此筆者也 將從這些方面著手研究。此外,有關台灣歷史論著、課程發展論著、文學發展論 著等,亦可提供研究參考之資料,筆者亦將蒐集與研讀,以期有深入之論評。

二、研究限制

資料處理方面,早期課程標準制訂經過之會議記錄因原始文獻難以覓尋,筆 者僅能就課程標準文本及相關背景資料解讀;此外,課程標準制定委員、教科書 編輯委員、審查委員等成員,他們對國文教育的看法,也反映在課程標準之制定 與教科書編輯上,但早期相關成員之背景並不易查詢,筆者雖盡量搜尋考察,但

35由教育部所屬「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發行之。

(10)

在時間及文獻資料不足的情形下,容或有部分疏漏之處。

國文課本選文資料部分,國立編譯館教科書中心雖為資料最齊備之館藏地,

但遷臺初期教科書仍有部分版次欠缺;民國八十八年(1999)後的審定本部分,

搭配之相關教材繁多,教科書中心只就送審部分蒐藏,而審定本選文更動幅度頻 繁,筆者已盡力蒐集,可能仍有疏漏之處。另國文課本選文時有微幅抽換的現象,

為避免論述時過於繁瑣,本論文僅依課程標準之修訂分期,統編本以各期初版之 選文為主線,審定本則以民國九十三年版(2004)之選文為主,各年度之版次與 微調部分則省略不談。

選文內容之分析與歸類上,筆者大致依選文之文學類型(如散文、小說、韻 文) 、語文形式(文言、白話) 、時代演進(古典文學、現代文學) 、內容主題(如 倫理道德、民族精神等)為分類準則,著重於選文之整體架構與課本編輯型態。

分類之方式見仁見智,或未能全盤解讀國文課本之全貌,但筆者希望藉由個人教 學實務經驗與文獻研究的心得,梳理高中國文課本選文,並試圖為各時期之選文 提出個人之評價。

本論文因限於時間因素與個人學識,僅先就課程標準之發展與國文課本選文 變遷為研究範圍,實則高中國文教學與教材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如:遷臺 前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教科書之發展

36

、從學習心理學探索「文選型」教科書的 編排

37

、教科書審查與評鑑、文化基本教材之定位與價值、歷年文教教材之變化、

書法教學是否列入國文教學範疇之中、課外閱讀的指導、作文教學之方法研究、

36 有關遷臺前中學國文教材之研究,國內論文不多,只有在論述早期國文教學宗師朱自清、夏 丏尊等時才會大略提到,如:張秀寧《朱自清國文教學指導理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班,民國 92 年碩論)、陳永豐《朱自清語文教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 碩士班,93 碩士論文)、陳玉芳《夏丏尊、葉聖陶讀寫理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 究所,民國 88 碩論)。相形之下,大陸學者對早期中學國文課程與教材之研究著力頗多,如:

鄭國民《從文言文教學到白話文教學—我國近現代語文教育的變革歷程》(北京、北京師範大 學出版社,2001 年)、顧黃初主編《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

李杏保、顧黃初著《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年)、張隆華主編

《中國語文教育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 年)、陳必祥《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發 展史》(雲南教育出版社,1987 年)

37 香港方面已有部分學者運用學習心理學探討「文選型」教科書之編選邏輯,如香港教育學院 中文系何文勝教授〈能力訓練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理論根據〉。何教授並依能力訓練理論,

實際編選《能力訓練型編選體系中國語文實驗教科書》(第一至六冊),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

從歷屆大學聯考看國文教學的變化….等,都是可以再深入研究的主題。

另外,海峽兩岸在政治因素的隔絕下,國語文教育呈現不同風貌,特別是民 國四十至七十年代,兩岸處於敵對狀態,國語文教科書中同樣承載沉重的政治教 條與國家意識

38

。民國八十年代以後,兩岸國語文課程發展都有相當變革,若能 就兩岸高中國語文課程與教科書之發展加以比對,當是深具意義的研究。筆者希 望以此目標作日後更進一層的研究課題,並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學者一起共襄盛 舉,相信藉由兩岸國語文課程與教科書之研究,應可提出更多建設性的具體意 見,使國語文教育朝向更開闊的境地。

38 臺灣高中教科書中常選錄 國父孫文、蔣中正、蔣經國等政治人物之文章,大陸教科書則常選 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恩格斯之作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請仲介機構提出所有承辦之雇主或國外仲介機構及 本國人(求職人)之文件卷宗及相關契約書,評鑑 人員於現場以抽查方式抽出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由於教科書必須考量市場接受度,前述各地區教科書中對於數學文化元素不同的詮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