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天 下雜誌,1996,11 月號),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創造性思考的最終 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天 下雜誌,1996,11 月號),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創造性思考的最終 目的"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內容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對本研究的重要 名詞加以界定。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 的,第三節為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培養創造力是廿一世紀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行政院(2000)通過

「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的發展策略中第一項就以「建立創新與創業機 制」,強調唯有激發創新潛能才能加強競爭能力。行政院國科會(2001)

訂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其中教育部份以培養創思設計能力 為目標,以規劃與推動創造力教育方案為策略,並推動「創造力 91

~94 年度中程發展計畫」。

「台灣面對未來的挑戰,許多企業負責人表示,人才最需要的能 力是國際化的能力、EQ 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天 下雜誌,1996,11 月號),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創造性思考的最終 目的。此外,在「企業對教育體系培養的畢業生能力評價」中,企業 界對「創造力」一項,有 21.4﹪的企業認為好,卻有 22.4﹪的企業認 為差;同樣的在「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項目中,有 13.1﹪的企業認為 好,卻有 26.2﹪的企業差(天下雜誌,1996,11 月號)。這兩項指標 都指出了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在面對問題時的無能 為力與缺乏創意,這是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人員所應該正視、反省的 問題。

(2)

國民的創造力是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關鍵,缺乏創造力將導致 國家社會發展遲滯,整個國家將被淘汰,所以,提昇學生的創造力成 為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

教育部(1998)頒布之工業職業學校教育目標:工業職業學校教 育以配合健全之工業基層技術人員為目標,除注重人格修養及文化陶 冶外,並應:(1)傳授工業類科基本的知識及實務技能。(2)建立正確 的職業道德觀念。(3)培養自我發展、創造思考及適應變遷的能力。

教育部八十九年技職教育白皮書中明確指示:「技職教育必需能 教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造與應用知識,才能提升產業的生產力與國 家競爭力。欲達此目的,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這可以 在技職課程中融入,形成以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創造思考學習活動。」

教育部於九十一年八月發行「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打造創造力國 度」,並且分別針對生態文化、行政法制、學校經營、課程與教學四 個層面,提出具體之策略,其先期行動方案為:(1)創意學子栽植列車。

(2)創意教師成長工程。(3)創意學校總體營造。(4)創意生活全民提案。

(5)創意智庫線上學習。(6)創意學美持續紮根。企圖以全方位的方式 來打造具有創造力的生活環境。

教育部於九十四年二月公佈「95 年職業學校機械群科課程暫行綱 要」,修訂職業學校教育目標:以充實職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培 育健全之初級技術人才,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進生涯發展為目的。

為實現此一目的,須輔導學生達到下列目標:(1)充實職業知能,培育 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2)陶冶職業道德,培養敬業樂群、負責進取 及勤勞服務等工作態度。(3)提升人文及科技素養,豐富生活內涵,並 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4)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

(3)

0 6 2 29 42 46

1369

274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58 59-63 64-68 69-73 74-78 79-84 84-88 89-93

年度

篇數 力,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展之基礎。

因為政府的重視及民間企業的投入,創造力成為近年來熱門的研 究主題,以創造力、創意、創新為主題的網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 關創造力的研究也愈發蓬勃。筆者日前分別透過國家圖書館「全國博 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找尋創造力研究資料時發現:以「創造力」

做關鍵字索引,發現在民國 84 至 88 年創造力的碩博文論文篇數為 274 篇,89 年至 93 年的篇數為 1369 篇,五年來成長了 5 倍,如表 1-1。

表 1-1 台灣歷年創造力研究論文篇數

出版年度 ~58 59-63 64-68 69-73 74-78 79-84 84-88 89-93 碩博士論文篇數 0 6 2 29 42 46 274 1369

台灣歷年創造力研究論文篇數成長圖 如圖 1-1 所示。

圖 1-1 台灣歷年創造力研究論文篇數成長圖

(4)

綜合以上的資料,民間企業均非常重視創造力的開發,而且隨時 代的演變,政府及教育單位也愈來愈重視創造力的培養。

陳昭儀(1990)在「我國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及生涯 發展之研究」研究結果指出:多位發明家動手製作的經驗,有助於發 明工作;就讀過高工及工專的受訪者,認為實習課程有助於其發明工 作。其中三位肯定學校教育對其創意有正面影響,他們全都是高工畢 業,由於高工求學階段有實際動手操作的「實習課程」,使得他們對 於創意的發揮有實際表現的機會。

創 造 力 是 可 以 透 過 訓 練 而 加 以 培 養 的 (Guilford,1967;

Torrance,1972)。創造思考是人類高級智能運作的一種表現(董奇,

1995),其能力高低將因各種資源不同的投入而有差異,而且反應在 不同人身上,也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均支持「創 造 力 是 可 以 培 養 」 的 說 法 (Sternberg & Lubart, 1996; Torrance &

Torrance, 1973; 陳龍安,2000)

湯誌龍(1999)在「高工機械科學生專業創造力及其相關因素之 研究」研究發現實習成績與機械專業創造力呈現正相關。李瑞慶

(1999)在「技術創新類型、技術能力對技術創新績效之影響」研究 結論中指出:企業想改善本身所獲得的技術創新績效,首先要務就是 提昇本身的技術能力。康自立、吳明雄(1996)研究統計發現,在發 明人當中接受高職工科教育者佔絕大多數。吳明雄(2000)在「我國 發明人相關能力及性向與發明方法之研究」研究結論指出:發明人於 發明方法上突破構想來源有「應用個人所學知識、技能或工作經驗、

試驗而成、或取用於其它物品原理」

由以上學者的研究分析,創造力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加以培養的,

(5)

且技術能力和創造力之間是有相關存在。Sternberg 認為一個人必須有 相當程度的專業知識,他才可能談到創造(洪蘭譯,1999)。即需要一 些背景知識支持,作為創造的基礎及資源。而相關領域的技術能力,

是否可作為個人創造時的重要資源,或增進創造力深具研究意義與價 值。因此研究者想要瞭解具有工程背景之機械技術發明人,是否有其 特殊的心智運作歷程。

Guilford (1967) 在其所著的「人類智力的本質」一書中,闡述其

「智力結構論」。他認為智力乃處理資料的能力或功能,資料內容有 不同的形式,其處理結果也將形成不同的層次,因此將人類的智力分 為三個向度,即:內容、產品及運作。(1)內容乃心智運作的材料。(2) 產品乃資料處理的結果。(3)運作乃心智的功能,包括:認知、記憶、

聚斂思考、擴散思考與評價等五種能力。

心智的運作包含:(1)智力元素的結構:概念結構;(2)行動知識 的結構:程序網路;(3)智力活動的結構:訊息處理;(4)智力程序的 結構:運思策略。比較生活化的說法是:處理瞭解、認識、思維、語 言、概念、解題等 (張景媛,2002)。

從人與世界的關係去探討認知與符號系統(如圖 1-2),我們可以 簡單的歸結出兩種:一種是人們以臨摹的方式來逼近實在的世界;另 一種是人們以類比的方式來解釋實在世界。人們以這兩種心智模式來 表徵人與世界的關係,表徵的結果便形成出概念、意義或意象,而這 些意義、概念或意象,即形成了人們的心智世界。但是以意義、概念 或意象表徵出的心智世界,並不能等同於實在世界,它只能藉由語言 和圖像,來匹配和映射實在的世界。(張景媛, 2002)。

(6)

真實世界

表(臨摹)

徵(類比) 表(匹配)

徵(映射)

心智模式 (思維、想像)

心智世界 (可能世界) 表 徵

(概念、意象) 語言 圖像

圖 1-2 個體認知與世界系統的關係 (張景媛,2002)

人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都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也就是心智模 式。心智模式是什麼?Norman 認為心智模式是不完整、不穩定的,

人對自己心智模式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它是非科學的、沒有一定的界 線,同時心智模式的包容性不大。所以心智模式不一定精確完整,它 是人所獨有的,主要目的在實用,而不是精確。它有預測作用,做為 我們推理的基礎。人們如果無法自行針對問題建構心智模式,就無法 解決抽象問題。Johnson-Laird 認為在作業要求下,或許會出現不同程 度的理解,但要解決問題,受試者必須建構出個人的心智模式。在專 家與生手的研究中,解決問題時,專家與生手建構出不同的心智模 式,專家使用原則,生手則是以問題所描述的外顯目標為基礎 (張景 媛,2002)。

Rossman(1935) 對 710 位擁有多項專利品的發明者進行調查,發 現這些發明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創新性、能自由接受新經驗、有實踐 革新之態度、具獨創性、善於分析。

陳昭儀(1990)曾對我國 20 位傑出發明家之人格特質與創造歷 程進行研究,除了對我國發明人的人格特質有所探討外,並發現發明 人的創造歷程分為兩段過程:其一是創造發明的流程,包括 5 個階段:

(1)靈感與動機;(2)構思、產生構想;(3)設計工作;(4)實驗與研究;

(7)

(5)完成發明品。其二則是發明成果商品化及後續階段,包括 4 個階 段:(1)工業設計;(2)開發及製造產品;(3)市場銷售及推廣;(4)後續 法律防衛。而發明者在這些過程中若遇到困難,其因應方式:(1)以不 中途放棄的持久力及尋求不同解決方式的變通性為原則;(2)以平常 心、耐力、恆心來應付困境;(3)尋求其他支援或轉換思考角度等等。

發明人也多認為創意隨時隨地可產生。

康自立、吳明雄(1996)對我國發明人之教育背景及其對發明教 育意見作調查,發現:(1)有 90%以上發明人認為其所從事之工作對創 造發明的貢獻最大。;(2)約 60%發明人認為實作課程對創造發明工作 貢獻最大;(3)約 30%發明人認為是理論較有貢獻;(4)約 80%發明人 認為其發明與目前所從事的工作有關,而其從事的工作則多為產品開 發方面的工作;(5)約 90%發明人認為學校應開設有關啟發發明能力的 課程。

吳明雄、陳昭儀(1998) 研究國內 18 位發明人,採用質的研究進 行深度訪談,發現:(1)發明動機:工作上的啟示、朋友提供構想或 問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不方便、產品的缺點;(2)突破構想:應用 個人所學、技能或工作經驗,並且經過試驗,或取用於其他物品原理;

(3)成功的因素:毅力;(4)隨著經驗的累積,完成發明的所需要時間 逐漸減少。

陳昭儀(2000)以我國五位傑出理化科學家作為研究對象,經由 深度訪談、蒐集相關文件資料、進行座談會等方式進行研究,發現這 5 位科學家對於「科學創造力」的定義可歸納為 3 個向度:挑戰、新 穎、獨特。並且歸納出傑出科學家的共同特質:具有堅持力、認真、

專注的精神;思考特質方面,也多半具有好奇心、喜歡思考新問題、

見解獨到、具有批判力等創意特質;而在學習特性方面,他們均屬積

(8)

極求取新知的自學方式;創造歷程可分為 5 個階段:(1)靈感與動機;

(2)構思、界定研究題目;(3)思考推衍過程;(4)理論驗證與實驗設 計;(5)發表研究結果。而上述之 5 個階段乃是呈現循環的動態歷程。

陳昭儀、楊慧君(2001) 在「傑出理化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歷程」

的研究中,歸納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歷程之思考及工作習慣 為:對問題懷有追根究底的好奇心與堅持度,不斷思考、持續進行研 究工作;進行科學研究工作歷程之問題解決特性為:具有凡事動手做 的實驗精神,做事積極,喜歡挑戰大問題,有獨到的見解,具有批判 精神及對問題質疑的態度;對於科學研究工作的甘苦談,這幾個傑出 科學家都認為研究工作本身即是一種酬賞,研究興趣來自於「在發現 中得到樂趣」

以上之研究均為發明人之人格特質、創造歷程研究,國內針對發 明人之技術能力心智運作歷程的研究較少,但是,高機械技術創造力 者之發明品均是影響日常生活是否便利的關鍵。現今教育政策已明訂 應培養學生創造與應用知識,但是如何落實創造思考教學方法、並且 將創造思考教學方法融入一般教材之中,教材的編製佔相當重要的角 色;因此,實有必要對國內工程背景高機械技術創造力者之心智運作 歷程進行研究,藉以找出如何培養具有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資訊 處理能力的方案。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型塑機械領域高創造力者的因素。

二、探討機械領域工程背景高創造力者之技術能力創造歷程。

三、探討機械領域工程背景高創造力者之技術能力問題解決歷程。

四、探討機械領域工程背景高創造力者之技術能力資訊處理歷程。

五、探討機械領域工程背景高創造力者之技術能力心智運作歷程。

(1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研究明晰清楚,便於了解,茲將本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及 其操作性的定義敘述如下:

一、機械領域

台灣產業的分級可分為初級產業(農、林、漁、牧、礦)、二級產 業(工業:鋼鐵、機械、傢俱業)、三級產業(服務業:營建業、律師、

百貨公司、醫院),機械業是位於產業發展史上第二階段,是經濟發 展上不可或缺的產業。機械領域是應用機械工業的知識、技術、人員、

機器。

機械工業包括一般機械、電氣機械、運輸工具、精密機械和金屬 製品等五大類(謝明瑞,2002):

(一)一般機械:紡織機械、化工機械、工具機、產業機械、整 廠設備、原動機、流動機械、冷凍空調設備、空氣壓縮機、

機械元件等,同時亦包括一般家用或辦公用之非電氣機 械,如縫紉機及打字機等。

(二)電氣機械:主要指用於電力生產及輸配電用之設備,例如 資訊與通訊產品、家電產品、電子產品、發電機、馬達、

變壓器及電路開關等。

(三)運輸工具:包括汽車、機車、自行車、火車、船舶、飛機 等及其附件。

(四)精密機械:包括照相機、望遠鏡、醫療設備、鐘錶、光學 儀器、檢驗測試設備等。

(五)金屬製品:包括手工具、彈簧、螺絲、模具、建材五金等。

(11)

二、工程背景

本研究係指研究參與者,其接受的教育為普通大學或大學以上畢 業,且未接受過職業教育訓練之發明人;其專長為工程科學,以學習 機械領域理論知識為主、技術學習為輔。

三、技術能力

在「模仿是為了創新」一書中指出「技術能力」一詞是表示某一 時間內的組織能力的水準。在致力於消化、使用、適應和改變現有技 術方面,能夠有效的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同樣能夠促使人 們在變化的經濟環境中創造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Linsu Kim 著,劉小梅譯,2000)。

創造發明並非無中生有,除了創造思考的構思活動外,尚須具有 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技術和經驗等之合成領域知識,成為創造發明 的資源(洪榮昭、許書務,1998;吳明雄,2000;Ram & Leake,1995;

Sternberg,1995)。

本研究之「技術能力」即是指機械領域工程背景高創造力者從事 創 造 發 明 時 所 具 備 的 機 械 領 域 相 關 技 能 (machine domain-relevant skills),包括機械相關原理、知識、技術及實作技能,例如:齒輪、

磨擦、軸承、潤滑、連桿、機構學、機械力學、材料、加工製造方法、

組裝…等。亦是其應用技術內涵的能力。

四、高創造力者

本研究係指發明人的專利品是使用機械元件、機械原理或相關機 械結構,且在機械類領域中有極高成就者,透過「中華民國專利公報」

(12)

資料庫查詢其發明專利的種類是屬於機械領域且發明件數至少 5 件以 上(國內機械領域的發明人較少,而且這方面的發明需要花費較多的 時間,因此發明人擁有的發明件數也較少),從中遴選適當的研究參 與者。

五、心智運作歷程

依 Howley & Pendarvis (1986) 對「心智運作」的研究,可分為以 下 三 個 向 度 : (1) 創 造 歷 程 (Creativity) (2) 問 題 解 決 歷 程 (Problem-Solving) (3)資訊處理歷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本研究是 指發明人如何運用其機械領域專業知識、技術能力,發現問題並解決 問題而發明物品的歷程。

六、創造歷程

Wallas(1962) 提出類似杜威的問題解決歷程的看法,曾以科學家 及藝術家做深入研究,認為創造歷程可包括四個階段:準備期、醞釀 期、豁然期、驗證期(Martindale,1989)。視創造為歷程者,著重在解 釋個人對於問題的解決過程。(田振榮、陽琪、湯誌龍,2001)。

陳昭儀(1991) 歸納傑出發明家的創造歷程為:(一)創造發明流 程:1.靈感與動機;2.構思、產生構想;3.設計工作;4.實驗與研究;

5.完成發明品;(二)發明成果商品化及後續階段:1.工業設計;2.開發 及製造產品;3.市場銷售及推廣;4.後續法律防衛。

本研究將從高創造力者踏入發明界的動機、思考習慣,並且分析 其發明專利所應用的知識、技術,藉以探討型塑高創造力者的歷程。

(13)

七、問題解決歷程

Parnes(1967) 依據創造歷程的觀點,將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區分 為五個階段:1.發現事實;2.發現問題;3.發現構想;4.發現解決方案;

5.接受所發現的解決方案。(葉安琦,2005)。

而 Isaksen 和 Treffinger 於 1987 年又進一步修改 Parnes 所提出 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歷程,並建構一套適合實際教學的模式,其特色是 將問題解決歷程分為三部分六階段:(一)準備問題:包括發現挑戰、

發現數據、發現問題;(二)激發點子:發現點子;(三)計劃行動:發 現解答、尋求接受(引自 Isaksen & Treffinger, 1991)。(葉安琦,2005)。

本研究是指高創造力者運用於其專利發明的問題解決歷程。

八、資訊處理歷程

每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看法皆有差異存在,這是由於個人的性 格、背景知識、所處的環境不同而造成認知的差異。認知是個人獲得、

轉換、儲存、提取與應用訊息的智能作用歷程,也是個人知覺、信念、

思考、知識、決定等內在訊息處理的總和,其目標在於形成意義,使 個體能解決問題,形成新的規則或真理,或作更清楚的了解與判斷。

本研究即是要以認知心理學來探討資訊處理的歷程。

(1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參與者為機械領域之發明人,其學歷需為大學以上且具工 程背景。經查詢結果得知機械領域之發明專利大都是國外人士所 擁有,且國內之發明人大都屬於高中(職)以下之學歷,因此不易 尋得理想之研究參與者;基於此緣故,本研究即降低發明件數之 限制。

二、本研究可能因為研究參與者為保護其智慧財產、或不認同此研究 對教育的意義、或是其它因素而不願全力配合此項研究,致使訪 談所得之資料與真實資料有差異;研究者將取得研究參與者的同 意,並且盡量讓其瞭解本研究對教育的重要性,使其願意全力配 合此項研究,並且假設研究參與者均能依研究者提出的問題據實 以答,並且全力配合提供詳實之資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題。A. A3規劃執行

在1980年代,非晶矽是唯一商業化的薄膜型太 陽能電池材料。非晶矽的優點在於對於可見光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問題類型 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自錯誤中學習 自錯誤中學習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 培養具問題解決 能力之進階幼托 專業實務、研究

z z 發展學生解難及 發展學生解難及 溝通能力 溝通能力 ,鼓勵學生運用 ,鼓勵學生運用 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相信閱讀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透過閱讀 能達到培養學生樂善勇敢,有自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