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 代 臺 灣 文 殊 菩 薩 像 的 呈 現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當 代 臺 灣 文 殊 菩 薩 像 的 呈 現"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早 期 的 文 殊 菩 薩 圖 像 , 如 依 《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 文 殊 師 利 問 疾 品 》 所 載 , 文 殊 與 維 摩 詰 是 並 立 呈 現 的 。 自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譯 本 流 傳 中 土 以 來 , 伽 藍 、 佛 寺 或 石 窟 的 主 殿 , 逐 漸 流 行 以 華 嚴 三 聖 為 主 像 : 即 以 釋 迦 牟 尼 或 毗 盧 遮 那 佛 為 主 尊 , 兩 側 脇 侍 著 文 殊 與 普 賢 菩 薩 。 最 初 , 文 殊 與 普 賢 是 以 立 像 呈 現 , 如 龍 門 石 窟 奉 先 寺 洞 的 石 刻 。 後 來 , 逐 漸 演 變 成 坐 騎 像 : 文 殊 駕 獅 子 , 司 智 德 , 表 示 智 慧 猛 利 ; 普 賢 騎 大 象 , 司 理 德 , 象 徵願行的堅毅。

當代臺灣的文殊菩薩造像,沿襲傳統式樣,作 為 單 獨 的 文 殊 尊 像 者 , 可 分 顯 密 二 大 系 統 。 顯 教 系 譜 者 , 多 見 以 獅 子 為 坐 騎 ; 屬 於 密 教 系 統 者 , 多 見 結 跏 趺 坐 於 蓮 花 座 上 。 作 為 殿 堂 供 像 者 , 文 殊 與 普 賢 菩 薩 共 為 釋 迦 主 尊 的 脇 侍 菩 薩 , 為 華 嚴 三 聖 之 一 。 經 變 圖 像 的 主 題 像 者 , 如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入 法 界 品 》 的 「 善 財 童 子 五 十 三 參 」,

與 《 維 摩 詰 所 說 經 》 的 「 文 殊 問 疾 」, 均 表 現 了 不同風格樣貌的文殊形像,以下各舉實例述之。

現存於臺灣,且年代較早的文殊菩薩像,當屬 臺 南 彌 陀 寺 與 竹 溪 寺 大 雄 寶 殿 中 所 供 奉,二 者 均 為清代嘉慶年間造像。彌陀寺大雄寶殿(圖1)所供 文殊(圖2)與普賢像,安奉於大型釋迦主尊兩側,

面相莊嚴,黑髮覆頂而不戴冠,身形微側。文殊雙 手一上一下,一持如意一作說法印,袍服寬鬆,敞 開前胸,瓔珞花紋雅緻,雙腿作半跏姿勢,騎在蹲 陳清香

(2)

圖1 彌陀寺大雄寶殿華嚴三聖像

文殊像,風格十分接近。

另 有 以 三 大 士 為 主 尊 者,如台北艋舺龍山寺,其 正 中 佛 龕 主 尊 為 觀 世 音 菩 薩,而左右次間佛龕則分別 供 奉 騎 獅 的 文 殊 , 與 騎 象 的普賢,二者外型體量均碩 大,足以與主尊齊觀,是為

「 三 大 士 像 」 。 其 中 文 殊 菩 薩 騎 獅 , 頭 上 髮 辮 垂 肩 , 簡 單 的 髮 圈 為 冠 飾 , 菩 薩 面 容 端 莊 , 身 披 寬 袖 長 袍 , 衣 領 袖 口 有 圖 像 鑲 邊 , 敞 開 前 胸 , 紅 綠 寶 石 鑲 嵌 的 瓔 珞 花 紋 , 手 持 如 意 , 造 形華麗生動。(圖4)

其次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的經變題材,描述善財童子 五十三參中首參文殊的圖像,以呈現於臺北市濟南路華嚴蓮社一樓側壁的 框格圖像,最具代表。(圖5)

位於蓮社一樓左側外壁牆面的善財參訪圖,以菱線分隔成上下3格,

左右19格的框格。其中最內側第一行的上中下3格浮雕中,最上框格即為

圖2 彌陀寺文殊菩薩像 圖3 竹溪寺文殊菩薩像

(3)

文 殊 菩 薩 , 菩 薩 端 身 正 坐 於 蓮 花 寶 座 之 上 , 頭 上 髮 髻 高 聳 , 面 部 端 嚴 微 側 轉 向 正 中 , 上 身 以 天 衣 斜 披 右 肩 , 胸 前 掛 瓔 珞 , 兩 上 臂 鑲 臂 釧 , 腕 間 圈 玉 環 , 雙 手 伸 向 前 方 , 面 對 著 以 跪 姿 請 益 的 善 財 童 子 及 聽 法 大 眾 。 文 殊 菩 薩 的 後 腦 泛 出 光 芒 , 光 芒 中 出 現 重 簷 歇 山 頂 的 亭 閣 及 席 地 躺 臥 的 嬰 兒 。 畫 框 左 側 下 端 , 為 覆 缽 寶 塔 覆 頂 的 樓 閣 , 閣 前 一 群 請 法 大 眾 , 以 善財童子為首。

此 畫 面 依 〈 入 法 界 品 〉 內 容 描 述 了 文 殊 菩 薩 在 福 城 東 , 依 止 於 名 為 「 普 聞 無 量 佛 剎 」 的 莊 嚴

幢娑羅林時,無量大眾從城出,來到文殊菩薩前聽聞正法。大眾中有五百 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百童子等,而為首者,便是善財童子。

此圖以線刻浮雕的手法,表現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行程中的 第 一 參 ― 參 訪 文 殊 菩 薩 。 構 圖 嚴 謹 , 景 物 人 像 生 動 , 文 殊 坐 姿 法 像 端 莊,又深具說法時的動感之美。

文殊菩薩不以脇侍身分呈現時,另有一精彩角色,即是擔任探問維摩 詰居士疾病的文殊。此問疾文殊的圖像,不見於佛教的原鄉印度,也未見 於佛教盛行時代的西域中亞,南亞更是絕跡。《維摩詰所說經》約於三世 紀的東晉入華,最初已有畫師將經中情節形諸圖畫,然最膾炙人口者,當 屬顧愷之(約348-405)於南京瓦官寺畫「維摩詰居士像」的故事情節。顧愷 之,字長康,自幼家境並不富有,但寺方向他募款修建瓦官寺時,他卻慷

當代臺灣文殊菩薩像的呈現

圖4 艋舺龍山寺文殊菩薩像

(4)

圖4 艋舺龍山寺文殊菩薩像

經》的〈文殊師利問疾品〉。當此維摩詰經變相完成,開光之日,畫像光 照一室,參與開光的信眾,感動之餘,紛紛捐出布施功德金,剎時之際,

施者填蔭,俄而湊足百萬之數。

以維摩文殊 為題的作品,筆者在前年所舉辦的「2018紀念慧炬創辦 人周宣德居士120歲誕辰臺灣佛教藝術創作展」的展品中,曾展出藝術家 吳 泥 以 立 體 雕 塑 技 巧 表 現 之 作 品。吳 泥 依《 維 摩 詰 所 說 經•文 殊 師 利 問 疾 品 》的 內 容,以 陶 塑 手 法 製 作 了 文 殊 與 維 摩 詰 二 尊 白 色 的 立 體 造 像,

文殊頭戴簡樸花冠,身披天衣,右手下垂撫膝,左手按胸下,雙腿分開,

各 覆 以 袍 服 天 衣 環 扣,雙 足 裸 露,善 跏 坐 於 長 方 形 座 上;維 摩 詰 則 戴 翹 翅高冠,身著長袖漢式服,兩肩披蓋,敞開前胸,胸下繫帶,左手上舉,

右手下垂按右腿,結跏趺坐於方座上,裳服褶紋起伏,長垂至座前。此二 尊坐姿 ,斜像 面

對,法 像莊嚴 , 顏面和 悅,嘴 角 微揚, 充分彰 顯 出維摩 詰居士 與 文殊師 利菩薩 相 互對話 的生動 神 情。而 在二尊 立 體塑像 的背後 , 作者更 安置了 一 塊背景 畫布, 將 問疾品 的經文 ,

以墨書 寫於畫 布 圖5 華嚴蓮社善財童子參見文殊圖

(5)

之 上 , 經 文 加 上 落 款 文 字 , 共 計 十 六 行 字 , 更 加 凸 顯 了 陶塑作品的主題(圖

6)

除 了 吳 泥 的 立 體 作 品 外 , 佛 畫 名 家 紀 子 亮 於 今 年 仲 秋 十 月 , 亦 完 成 了 一 幅 細 緻 精 彩 的 維 摩 詰 文 殊 圖 , 畫 題 曰 : 「 維 摩 詰 大 士 演教圖」。

紀 子 亮 居 士 所 畫 作 的 維 摩 詰 大 士

演教圖(見圖7、封面封底),全幅呈橫式長條卷軸,畫軸展開後,畫面所呈現的 同是《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的內容。畫幅結構主要由文殊菩 薩群組與維摩詰居士群組共同組成。

文殊菩薩位於長卷畫的右端,頭戴高層寶冠,聳向後腦髮髻,顏面五 官端莊,上身外披紅色三摺披肩,內穿寬袖袍服,褒衣厚摺,裳服垂覆至 足 踝,紋 飾 華 麗。文 殊 雙 手 在 胸 前 合 十,身 子 坐 在 圓 形 束 腰 多 瓣 的 蓮 花 座 上,兩 腿 赤 足 分 開 垂 向 前 端 踩 在 小 朵 蓮 花 上,大 蓮 座 旁 匍 匐 著 一 頭 獅 子,雙目炯炯,張口露齒,威猛懾人,獅旁立著幼童,天真無邪。文殊頸 後小圓光,身後大圓光,分飾多層紋樣,最外為火焰紋,充分彰顯出智慧 的光芒。

文殊身側兩旁脇侍,一坐一立,坐姿脇侍雙手合十,立姿脇侍雙手托

當代臺灣文殊菩薩像的呈現

圖6 文殊與維摩詰的對話

(6)

天人武士裝,或為執傘托塔的大天王裝,不一而足。

畫幅左端維摩詰居士,坐在寬廣的高臺之上,頭上繫白巾,面上鬚眉 長 垂 , 身 穿 交 領 右 衽 服 , 一 手 持 羽 扇 , 一 手 握 經 書 , 雙 腿 屈 膝 , 一 腿 橫 陳,一膝擎起,上身左斜靠,倚著彎軾,表現了傳統文人雅士的高雅氣質。

依《維摩詰所說經》記載,維摩詰居士因身體不適,臥病於斗室的床上,於 是世尊派遣文殊前來探問疾病,是以畫中維摩詰所坐長條方形高臺,為居 家臥舖,高度超過坐椅,臥舖前設一小板階,放置鞋履。

維摩詰居士的身後四周亦圍繞著十餘位人士,除了一位站立著的頭冠 天衣盛裝的天女外,其餘均為男士,姿勢或坐或立,雙手多為合十,亦有 作上下張開不同手印者。就外觀而言,多數是落髮出了家的比丘,但亦有 兩位戴冠帽的在家人。

畫中維摩詰與文殊一左一右的群組,主要描述〈文殊師利問疾品〉的 經中情節。然維摩詰居士的群組中,有一位站立的天女,左手托花盆,右 手持花朵,正將花灑向與會的每一位菩薩弟子身上。畫中文殊與維摩詰二 群組的上空,花瓣紛飛,卻不沾落在菩薩弟子身上。但是維摩詰居士前,

有 一 位 比 丘 , 即 佛 陀 的 大 弟 子 ― 舍 利 弗 , 雙 足 接 合 作 九 十 度 角 , 袍 服 上沾著朵朵花瓣,右手執袖上舉,卻無法拂去身上的花瓣。此畫面描繪了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經文中天女將花散向諸大菩薩、大弟子時,

花沾在舍利弗身上,便不落地的情節。經文曰: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 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 力去華,不能令去。」

(7)

另一畫面,也是位於文殊維摩詰二群組之間,一位跪在地上,雙手合十 現比丘相的菩薩,正向著維摩詰居士請教,呼應經中〈佛道品〉所載: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 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 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 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

此外,在文殊菩薩群組的上空,有天人數位,雙手捧著缽碗,乘著雲朵 自天而降,而地上一塊方桌,似正迎接放置之所。此景則是呼應了經中〈香 積佛品〉所載:維摩詰遣化菩薩至香積如來處,以眾香缽盛滿香飯,回到維 摩詰居處,供食於與會諸大眾的情節。

此畫作在每一位人物的線條勾勒用筆,均極為細緻周密,人物的裝飾衣

當代臺灣文殊菩薩像的呈現

圖7 維摩詰大士演教圖

(8)

「維摩詰大士演教圖庚子秋月佛弟子紀子亮恭繪(鈐印)」。

此畫就《維摩詰所說經》的內容主題與構圖而言,諸多的成分是傳承了 唐代敦煌壁畫「維摩詰經變相」。至宋代以後,相同的題材卻逐漸改變。若 比對唐畫「維摩詰經變相」,此畫並非全然因襲唐畫,畫中創意仍多,如:

維摩詰與文殊座下的群體,不畫王侯百官等唐代的高層政治人物;又如唐式 的維摩詰居士,多居坐於帷幕之內,但此畫已不畫帷幕。

最珍貴之處,在於保留了文殊菩薩的形影,且畫得細緻莊嚴、典雅華 貴,尤其文殊的寶冠頂上,畫了三四層華蓋,寬廣不一,高聳至頂,雲朵 圍繞,增添氣勢,也彰顯了菩薩智慧的光芒。此華蓋造形,更是顛覆了傳 統面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大海剎至此中間。有世界名安住。是中有佛號須彌肩。今現在為止 (丹作山) 菩薩

來。是故如來名得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入十種法行。能知諸佛如來應供正

  無能勝菩薩摩訶薩。龍相菩薩摩訶薩。喜意菩薩摩訶薩。無垢藏菩薩摩訶薩。無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巧祕密語。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如來所說諸甚深

  爾時尊者須菩提。前白慈氏菩薩摩訶薩言。仁者受一生記當補佛處。惟願今時入

  次於蓮華東北葉位。想現鉢訥摩 (二合) 嚩枲儞菩薩。手持緋色蓮華。菩薩真言曰   唵 (引) 摩賀 (引) 室哩 (二合) 曳 (引一) 摩尼鉢訥彌 (二合引) 吽 (引二).

摩利支天 (梵語: Marīci,意譯為陽炎、威光、陽 光) ,也作「摩利支菩薩」、「摩里支菩薩」、「摩 利支天菩薩」等;她也是「光明佛母」,藏名譯 音「偉瑟間瑪」,被視為是觀世音菩薩 (或准提

(02)《W1》-《W10》佛告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疾成辦所求無上 正等菩提,當於一切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