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9學年度教育實習學生 初階專業回饋人才培訓課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09學年度教育實習學生 初階專業回饋人才培訓課程"

Copied!
1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9學年度教育實習學生 初階專業回饋人才培訓課程

109年8月 講師:國立嘉義大學王瑞壎教授

嘉義市北園國民小學吳長頴校長

(2)

課程大綱

上 午

教師專業發展內涵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公開授課與專業回饋I

公開授課與專業回饋II

1-1.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教師專業發展探究 1-2.105年教專規準指標內涵探討

1-3.教專規準實務探討 1-4.教專規準桌遊

2-1.認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2-2.經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2-3.探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案例

3-1.認識「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的目的與實施歷程 3-2.認識「授課教師主導的公開授課(TDO)」

3-3.TDO觀察三部曲-備課 3-4.TDO觀察三部曲-觀課 3-5.TDO觀察三部曲-議課 3-6.觀課倫理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或教育實 4-1.提供客觀的教學觀資料 4-2.引導討論教師教學表現

(3)

教師專業發展內涵

(4)

教師專業發展內涵

1-1 •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教師專業發展探究

1-2 • 105年教專規準指標內涵探討

1-3 • 教專規準實務探討

• 教專規準桌遊

(5)

1-1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

教師專業發展探究

(6)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教學圖像

• 入學考試的緊箍咒、鎖鏈拿掉了,但不是無限解 放,而是學習的鬆綁,讓學習主權回歸學習的主 體:學生。

• 教師的角色應是合格的、專業的;教師應立基於 過去專業培養的學經歷與未來專業發展,以便在 十二年國教中扮演「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陪 伴者」。

• 教師重要工作是如何引導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指

導學生覺知學習的本分,成為學習的追求者。

(7)

九年一貫與十二年國教課綱比較

九年一貫 十二年國教

課程理念 能力導向 素養導向

課 程 架 構

七大領域 八大領域

原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分為「自然科學」及「科技」領域 原為「藝術與人文領域」 改名稱為「藝術領域」

節數採彈性比例制 節數採固定制 彈性學習「節數」,其使用無明確

規範

彈性學習「課程」,其使用有明確 規範

重大議題設置課綱 時事議題融入各領域 低年級「生活課程」與「綜合活動」

分設

低年級「綜合活動」融入「生活課 程」

各領域學習階段劃分不一 各領域學習階段統一劃分

(8)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實施要點概覽

(9)

總綱實施要點五

(一)教師專業發展實施內涵

1. 教師是專業工作者,需持續專業發展以支持學生 學習。

2. 教師應自發組成專業學習社群,共同探究與分享 交流教學實務;積極參加校內外進修與研習,不 斷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精進課程設計、

教學策略與學習評量,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3. 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 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業回饋。

4. 原住民族教育師資應修習原住民族文化教育課程,

(10)

總綱實施要點五

(二)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

1. 學校對於課程設計、教材研發、教學策略、學習評量 與學習輔導等, …… ,應給予必要之協助與獎勵。

2. 各該主管機關與學校應支持並提供教師專業發展之相 關資源。

3. 各該主管機關與學校應鼓勵並支持教師進行跨領域/群 科/學程/科目的課程統整、教師間或業師間之協同教 學,以及協助教師整合與運用教育系統外部的資源。

4. ……,各該主管機關應提供教師研習或進修課程,並

協助教師進行領域教學專長認證或換證。

(11)

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架構圖

理念 策略 目標

學生 學習

有效 教學

歷程

專業 發展

導向

教師 專業 發展

學生

教學觀察

有效

教學檔案 行動研究

(12)

想一想、說一說

1.您對公開授課的看法或經驗?

2.您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看法或經驗?

3.您是否有設計素養導向課程教案的經驗?

(13)

1-2

105年教專規準

指標內涵探討

(14)

教專規準的重要性

增進專業素養

提升教學品質

增進學習成效

(15)

規準的概念和功能

• 概念

• 可以作為判斷價值的量尺或者參照架構,可 用來衡量受評對象的表現品質或價值,得以 量化數據或質性描述的方式表示。

• 功能

• 設定規準範疇與層次(廣度與深度)

• 構成規準實施的共識基礎

• 是教學回饋判斷的依據

(16)

教專規準與實習評量準則之比較

教專規準 實習評量

準則

(17)

實習評量準則

• 「教育實習成績評定指標與評量準則」

依照師資類科分為以下四種:

幼兒園 國民小學

中等學校 特殊教育

(18)

105年版教專規準的修訂沿革

105年版制訂過程:

(1)103年2月組成規準錨定小組,以專業、簡明、可

行為原則,依據「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內容,

啟動修訂工作。

(2)103年7月完成草案,於高雄市、屏東縣「校長及

版本 層面 指標 檢核重點

96年參考版 4 18 73 101年修訂參考版 4 18 69

105年版 3 10 28(含選3)

(19)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 (105年)

教師 專業 表現

課程 設計與

教學

班級 經營與

輔導

專業 精進與

責任

1.

備 教 育 專 業 知 識 並 掌 握 重 要 教 育

2.具備領域/學科知識及相關教學知能題 3.具備課程與教學設計能力

4.善用教學策略進行有效教學 5.運用適切方法進行學習評量

6.發揮班級經營效能營造支持性學習環境 7.掌握學生差異進行相關輔導

8.善盡教育專業責任

(20)

105年版規準指標 vs. 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 指引

A-1 課程設計 標準1 教育專業(A,B,C均有)

A-2 教學清晰 標準2 學科知能

A-3 教學多樣 標準3 課程設計

A-4 評量回饋 標準4 教學策略

B-1 課堂規範 標準5 學習評量

B-2 學習情境 標準6 班級經營

B-3 學生輔導 標準7 了解學生

B-4 親師溝通 標準8 專業責任

(21)

自發 互動 共好

有意願、有動力 有方法、有知識 有善念、能活用

符應12年國教課綱基本理念

A層面 B層面 C層面

課程設計與教學就是要重 班級經營與輔導,透過與 藉由教師自我成長,學校

自主行動 溝通互動 社會參與

(22)

105年版教專規準的特色

•簡明易解

•簡約成3個層面、10項指標、28個檢核重點。

•將教師專業倫理融入,並支持專業成長。

•符合學理

•包括:課程設計與發展、有效教學、差異化教學、多元 評量、適性輔導、班級經營、親師溝通、教育研究、專業 發展、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學校行政等學理依 據。

•有利實施

(23)

聽聽學生的聲音─好老師的圖像

• 我常看到老師辛苦的備課(A1)。

• 我覺得老師編輯的講義簡明易懂(A1)。

• 我能清楚瞭解老師上課講解的學習內容(A2)。

• 我能經由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瞭解學習的重點(A3)。

• 我喜歡老師的活潑有趣的教學,讓我樂於學習(A3)。

• 老師能針對我們不懂的地方,不厭其煩地重新講解與 練習(A4)。

• 還有………(B1、B2……)。

(24)

105年版教專規準/工具層次架構

• 層面 (3項)

• 指標 (10項)

–檢核重點 (25+3項)

• 內涵說明

• 回饋等級與行為描述 重要提示

因有效教學包含A、B兩層面,建議學校二層面都做,

規準編碼示例 A - 1 - 2 層

面 指 標

(25)

105年版教專規準「層面」

105年版教專規準

A層面

課程設計與教學

B層面

班級經營與輔導

C層面

專業精進與責任

(26)

A層面的指標

A.課程設計與教學

A-1參照課程綱要 與學生特質明訂 教學目標,進行 課程與教學設計

A-1課程設計

A-2掌握教材內容,

實施教學活動,

促進學生學習

A-2教學清晰

A-3運用適切教學 策略與溝通技巧,

幫助學生學習

A-3教學多樣

A-4運用多元評量 方式評估學生能 力,提供學習回

饋並調整教學

A-4評量回饋

(27)

B層面的指標

B.班級經營與輔導

B-1建立課堂規範,

並適切回應學生 的行為表現

B-1課堂規範

B-2安排學習情境,

促進師生互動

B-2學習情境

B-3了解學生個別 差異,協助學生

適性發展

B-3學生輔導

B-4促進親師溝通 與合作

B-4親師溝通

(28)

C層面的指標

C.專業精進與責任

C-1參與教育研究、

致力專業成長

C-1個人專業

C-2參與學校事務,

展現協作與影響力

C-2校務參與

(29)

根據規準衡量表現程度

• 「表現程度」(performance level),即區分 表現達成的等級,可分為三個回饋等級

• 「推薦」(即「優良」):係指教學者卓越表現足供 推薦進行校內、外之經驗分享

• 「通過」(即「滿意」)

• 「待改進」(即「待成長」或「待精進」 )

(30)

105年版教專規準

重要提醒:

1.設計數位化的規準資料分析

2.層面、指標固定;檢核重點可以增加,不宜刪減 3.內涵說明及回饋等級與行為描述相關內容,則可

層面 指標/檢核

重點 內涵說明 回饋等級與行為描述

資料來源 自

觀 察

檔 案

(31)

學校及教師如何進行規準討論

•從課程的 邏輯概念 或有效教 學的脈絡,

有效掌握 各層面與 指標的內 涵與精神!

•以淺白的 說法或具 體的事例,

有效掌握 檢核重點 的內涵與 精神!

解讀檢

核重點 •小組討論 檢核重點 在各領域 教學現場 之實例分 享。

討論規準

•小組研 討內涵 說明關 鍵名詞 解析,

強化檢 核重點 的概念。

研討內涵

說明 •明確化建立 校本規準等 級、適切描 述行為表現,

引導教師精 進個人的專 業能力與表 現。

研討規準等

(32)

1-3

教專規準實務探討

(33)

A-1-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

並研擬課程與教學計畫或個別化教育計畫。

• 課程綱要:指教育部訂頒之課程綱要內容,與該領域、階段、年級有關之能力指標、

核心素養或學習重點。

• 學生特質:指與學生身心特性及學習背景相關之資訊。

• 身心特性:如身心障礙、資賦優異等。

• 學習背景:如先備知識與能力、起始行為、學習風格、學習態度、學習優劣勢、學 習需求、社區或族群文化等。

• 課程與教學計畫:指依據任教領域課程綱要所擬定之該學期教學計畫(含單元名稱、

進度、評量方式等)與單元教學活動設計(含教學目標、學生特質分析、教材分析、

教學資源運用、教學活動設計、學習評量說明等)。

• 個別化教育計畫(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IEP):指特殊教育法第二十 八條所稱。係運用團隊合作方式,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個別特性所訂定之特殊教育及 相關服務計畫;其內容應包括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九條所列事項:

• 學生能力現況、家庭狀況及需求評估。

• 學生所需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及支持策略。

• 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達成學期教育目標之評量方式、日期及標準。

(34)

A-1-2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

選編適合之教材。

• 教學目標:指教師所提供教學檔案之整學期及單 元教學目標。

• 學生需求 :指考量任教班級學生能力、興趣、態 度等學習需求的差異性。

• 選編教材:指選用、改編、撰寫之合適教材;其

範圍得包括校本課程教材、教科書及相關補充書

籍、教學影片、學習單等教學媒材。

(35)

A-2-1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

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連結:指教師教學能適切複習先備知能以連結新的學習、或授課內 容能善用契合學生生活經驗之實例。

• 舊知能(先備知能):指先前已經學過且與即將學習之單元有關之必 要知識或技能。

• 生活經驗:指學生日常生活的共同性經歷,包含食、衣、住、行、

育、樂等。

• 引發學習動機:指課堂教學之初,能設計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動 機的作為。

• 維持學習動機:指在教學過程中,能運用有效教學技巧,使學生持 續參與學習。

• 補充說明:建議評鑑人員於教學觀察前會談,先了解課程設計的脈 絡,與受評教師討論如何做好有效連結。

(36)

A-2-2清晰呈現教材內容,

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清晰呈現:指能循序漸進的提示教材內容重點,包含正 確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內容不偏離主題,並能善用語言、

文字、圖表或其他方式呈現教材,適時補充新知,協助 學生了解學習重點。

• 概念:指教師能清楚呈現該單元所要學習的重要概念

(屬性、特徵、或條件),並進一步舉正例和反例,幫 助學生掌握該概念。

• 原則:教師能清楚解說該單元所要學習的原則之由來,

並進一步多方舉例並引導學生學習,以熟悉該原則。

• 技能:指教師對該單元所要學習之技能,能以條列呈現

步驟、清楚示範每個步驟如何進行,並提供練習或實作

(37)

A-2-3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

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 適當的練習:指運用紙筆、口語、操作性、精熟 性或延伸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精熟學習內容。

• 適當的活動:透過探究、實驗、情境模擬、角色 扮演、問題解決等延伸性活動,讓學生理解學習 的內容。

• 補充說明:教師在提供學生實作或練習時,可透

過個別、小組、全班或其他方式進行。

(38)

A-2-4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

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 適時:指學生在完成一部份的學習重點後,或在 一堂課結束前。

• 歸納:指統整或綜合某部份的學習重點。其方式 可由教師歸納或引導學生歸納學習重點。

• 補充說明:為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建議於課堂中

與課堂結束前,適時歸納學習重點;可由教師複

習,或引導學生總結該堂課的重點內容。

(39)

A-3-1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 適切的教學方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講述之外,

適時採用提問、討論、練習、小組討論、示範、操作或 發表等不同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參與學習,達成學習 目標。

• 思考:指教師運用佈題、發問、兩難情境或學生觀點差 異比較、預測答案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應用、

分析、評鑑、創造等高層次思考。

• 討論:指經教師引導後,能促進學生參與討論的行為,

包含師生討論、小組討論等。

• 實作:指在模擬或真實情境中,進行演練、報告、展演、

(40)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學習策略:包括一般性學習策略與特定領域學習策略兩 種。

• 一般性學習策略:指不限定於某一學科領域,皆可適用 的學習策略。如:複述、組織、心像、意義化、注意力 集中、找重點、學習監控與調整等。

• 特定領域學習策略:指語文(閱讀、寫作)、數學、自然、

社會、藝術等學習領域,各有其獨特適用的學習策略。

例如閱讀的「理解策略」、寫作的「計畫策略」、數學 的「解題策略」等。

• 補充說明:學習策略指導的重點在教導學生「學習如何

(41)

A-3-3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

幫助學生學習。

• 口語溝通:指說話時能注意音量、速度、咬字、

語調、句讀、避免口頭禪等,並運用語氣變化,

提示學生學習重點。

• 非口語溝通:指運用肢體語言、表情、動作、眼 神等方式,向個別或全班學生明確傳達與學習主 題相關的訊息。

• 教室走動:指教學過程中,教師能走動巡視全班,

以掌握全班學生的學習情形。

(42)

A-4-1運用多元評量方式,

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 多元評量方式: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運用筆試、口試、表演、

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自評或同 儕互評等評量方式,蒐集學生學習成效的資訊。

• 學習成效: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學習行為,包括學習參與、

互動表現、學習習慣與探究行為,亦即不限於傳統紙筆考試的成績,

而是重視實作及生活應用能力的養成,例如學習「動機」與「興 趣」、學習「參與」與「分享」、學習「態度」與「習慣」、學習

「方法」與「策略」、學習「成就」與「表現」、學習「自主」與

「自信」的養成或提升。

• 評估學習成效:指在學生學習一部份重點後,或一堂課結束前,教 師能以集體或個別口頭問答、上黑板練習、座位上習作、小組實作、

口頭報告等不同方式,及時檢核學生是否學會預定的學習內容。

(43)

A-4-2分析評量結果,

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 分析評量結果:指依據形成性及總結性評量(如:A-4-1 所述多元評量方式)結果,分析學生的學習優劣勢、錯誤 類型或迷思概念,提出可發展或可改善策略。

• 適時提供:指教師在進行新進度前,能根據先前的評量 結果給予回饋,例如試卷或作業批閱後,新進度未開始 前,先即時檢討;實作或發表後,能立即提供肯定鼓勵 及成長建議。

• 適切的學習回饋:指在分析評量結果後,能適時提供積

極性學習回饋,包括口頭或書面等方式,個別性或整體

性的回饋,鼓勵與協助學生依個人能力,設定下一步努

力目標。

(44)

A-4-3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 調整教學:指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材、教學 進度或教學目標的調整。

• 補充說明:當教學歷程中發現學生未了解或多數 錯誤時,能及時重新講解、澄清或改變教學方式、

策略或提供不同教學素材,以協助學生達成學習

目標。

(45)

A-4-4運用評量結果,

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 充實性課程:指能針對學習能力較強,學習進度明顯超 前的學生,於教學過程中或課後提供加深、加廣的教材 或課程。

• 補強性課程:

• 透過形成性評量,了解學生學習成效並診斷學習困難,

於課堂上進行即時性的補救教學。

• 對學習成就已有相當程度落後之學生,採抽離班級的方 式進行補救教學。

• 補充說明:能針對特殊需求學生尋求專業諮詢和協助,

提供必要之特殊教育服務。

(46)

B-1-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 課堂規範:指師生基於班級特性和學習需要,經由講解說明或公開 討論,建立合理合法的課堂約定事項。如自治組織、班級公約、獎 懲制度、作業繳交、學習參與等。

• 補充說明:

• 課堂規範的建立,無論導師或科任教師均有其需要,非僅是導師的 職責。

• 課堂規範可以成文或不成文(口頭約定或默契)的形式呈現。

• 課堂規範的建立,應以對學生學習有助益為前提,而非僅是從教師 教學便利的角度著眼。

• 課堂規範建立與執行的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參與,以逐步提升學生 自發與自治的能力。

(47)

B-1-2

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行為表現:指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可預期」或

「非預期」的各種行為表現。

• 引導:指教師能採用正向的管教策略,覺察並預 防學生負向行為的產生。

• 回應:指教師能適時且合宜的處理學生在課堂中

的行為表現,包括適時增強正向行為表現,及時

導正負向行為。

(48)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

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 教學環境與設施的安排:指因應教學需要,對教 學場域、學習情境、教學設備、學生座位或隊形 等,進行適當的安排。能配合單元目標與教學內 容佈置教室情境。

• 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指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

生間的互動溝通,以及學習活動的進行。

(49)

B-2-2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

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 氣氛營造:指配合班級常規、教學方法與學生特 質,形塑師生之間溫暖的班級學習氣氛及人際關 係。

• 溫暖:指師生或學生同儕之間能相互尊重、彼此 關懷與支持、友善且公平對待、提供正向期望等。

• 合作關係:指師生與學生同儕之間能維持友善、

和諧、互助合作、榮辱與共之關係與班級凝聚力。

(50)

B-3-1建立並分析學生輔導的相關資料,

了解學生差異。

• 學生差異:指學生在成長背景、身心狀況及行為表現等面向的獨特性與多 樣性。

• 建立:指教師透過蒐集、晤談、觀察、紀錄等方式,組織學生輔導的相關 資料。

• 分析:指依據所建立的學生輔導資料,了解學生差異,覺察學生的輔導需 求。

• 相關資料:包括學生基本資料及輔導資料

• 基本資料:如學生個人背景資料、學習表現相關資料等。

• 輔導資料:如晤談資料或個案輔導紀錄表等。

• 補充說明:

• 輔導資料須重視學生隱私,應以匿名呈現。

• 科任教師可自導師處取得學生的個別基本資料。

(51)

B-3-2運用學生輔導的相關資料,

有效引導學生適性發展。

• 引導適性發展:指依據所建立的學生輔導相關資料進行 適性輔導,引導學生探索自身的優勢與潛能,透過學習、

生活或生涯輔導,協助學生建構未來學習發展方向。所 謂適性輔導包含:

• 對於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輔導。

• 針對經發展性輔導仍無法有效滿足其需求,或適應欠佳、

重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經驗等學生的介入 性輔導。

• 針對經介入性輔導仍無法有效協助,或嚴重適應困難、

行為偏差,或重大違規行為等學生的處遇性輔導。

(52)

B-4-1運用多元溝通方式,

向家長說明教學、評量與班級經營理念及做法。

• 多元溝通方式:指採取下列各種管道進行親師溝通:

• 會議:班親會、家長日或學校日等。

• 書面文件:班訊、聯絡簿、書信、成績單、學生生涯檔案等。

• 電子通訊:電子信箱、班級網頁、網路社群、通訊軟體等。

• 會談:家庭訪問、到校晤談、電話聯繫等。

• 其他。

• 補充說明:開學後一個月內,教師能利用多元溝通方式向家長說明,

包括:課程規劃、教學計畫、教學內容、班級經營理念與作法、班 級規範與獎懲規定、輔導與管教學生方式、對於學生的學習期待、

教學與評量的理念與作法、希望家長合作的事項等,並了解家長的 期望,適時蒐集家長意見。

(53)

B-4-2通知家長有關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及其他表 現情形,促進家長共同關心和協助學生學習與發 展。

• 通知:指運用下列方式與時機進行:

• 方式:利用通知單,或B-4-1的多元溝通方式。

• 時機:指教師在平時、學期開始及結束、學校重大活動、特殊事件 發生時,與家長進行互動保持聯繫。

• 學習表現:如課堂習作、校內外各項競賽、評量結果、出席紀錄與 學習態度等。

• 生活表現:如日常生活表現、獎懲紀錄等。

• 補充說明:

• 科任教師,可主動聯繫家長,或與導師、輔導教官合作,進行相關 聯繫。

• 通知學生表現時,應使用正向的語言,以促進與家長合作,共同協

(54)

C-1-1規劃個人專業成長計畫,

並確實執行。

• 個人專業成長計畫:指下列與教師個人有關之成長計畫:

• 依據自評結果,針對未達基準項目,經由與評鑑人員討 論後訂定。

• 依據他評結果,針對待改進或經建議須改善之項目,與 評鑑人員或教學輔導教師討論後訂定之成長計畫。

• 依據評鑑或省思結果,針對個人欲精進項目,經由與同 儕討論或自行訂定。

• 確實執行:係指針對個人擬定之專業成長計畫進行檢核,

以了解實際執行情形是否符合需求。

(55)

C-1-2參與教育研習、進修與研究,

並將所學融入專業實踐。

• 教育研習、進修:係指個人主動或接受學校指派參加之 一般性研習與進修活動。

• 教育研究:指行動研究、專業學習社群、課程發展委員 會、領域課程小組或教學研究會、協同教學、特色課程 規劃等有關教育研究。

• 專業實踐:指與學生學習有關事務(包含課程設計與教學、

班級經營與輔導或學校行政)之實踐,尤其是能將所學應 用在提升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

• 補充說明:教師應將進修或研習的內容加以轉化,應用

於提升班級經營與教學效能,以促進學生學習。

(56)

C-1-3

分享或發表專業實踐或研究的成果。

(選用)

• 分享:指於校內外相關教學會議或研習中,與教 育同仁分享個人經驗或研究成果。

• 發表:指在學報、期刊、行動研究、教案甄選、

論文研討會等,用文字、圖像或口語等方式呈現

研究成果。

(57)

C-2-1參與學校相關教學、輔導或行政事務,

建立同儕合作關係。

• 教學事務:指與課程教學相關之事務,如:指導學生參與學科或藝 文競賽;完成命題工作、擔任教學演示;擔任學科領域召集人、專 業學習社群召集人、教學輔導教師或實習輔導教師等。

• 輔導事務:指與學生學務、輔導之相關事務,如規劃或執行友善校 園、健康促進、全民體育、社教活動等之宣導;或參與學校認輔工 作;或指導校隊…等。

• 行政事務:指兼任學校行政工作或協辦行政事務,如兼任副校長、

秘書、主任、組長、科主任、學年主任、級任導師、午餐秘書、幼 兒園行政等。

• 同儕合作關係:指參與教學、輔導或行政相關事務工作,樂於投入、

提出建言、與他人合作、分享支持,以提升教學或行政效能。

(58)

C-2-2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持續對話、合作、

分享與省思,促進學生學習與學校發展。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基於共同願景或任務組成社群,

旨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達成學生學習成效。其運作方 式十分多元,包括共同備課、教學觀察與回饋(公開授課 與專業回饋)、同儕省思對話、建立專業檔案、案例分析、

主題經驗分享等。

• 學生學習: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學習行為,包 括學習參與、互動表現、學習習慣與探究行為,亦即不 限於傳統紙筆考試的成績,而是重視實作及生活應用能 力的養成。

• 學校發展:指學校在教育專業、教師教學、學生學習、

(59)

C-2-3發揮教師專業影響力,

支持、協助與促進同儕專業表現。

• 專業影響力:是指教師能透過個別輔導、學年、領域、

社群等專業合作方式,發揮教師領導功能,對同儕產生 互動發展。

• 支持、協助與促進:對於初任、新進或有成長需求的教 師給予支持、協助,幫助其專業成長;對於有經驗或自 願成長教師給予支持、鼓勵,激勵其專業發展並分享經 驗;對於教學有困難的教師,提供指導,協助其解決問 題,進而形塑共學、共好、共榮之學校文化氛圍。

• 專業表現:是指教師能展現課程教學設計、有效教學與 評量、有效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親師溝通合作等能力,

以及具備專業精進、同儕合作等態度。

(60)

C-2-4運用或整合社區資源,

建立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夥伴關係。(選用)

• 社區資源:指學生家長、社區人士、學術單位、

民間社團、政府機關、工商企業之人力、物力、

財力、文化等資源。

• 運用或整合資源:指教師主動成立或參與相關組 織,開發相關資源;或指教師能透過各種管道和 方式,瞭解並整合社區或相關機構資源,保持適 度互動,以協助學校事務。

• 夥伴關係:指雙方能提供互惠互利的資源,建立

有利於學生學習的互動關係。

(61)

小組實作

• 各組分配不同指標或檢核重點。

• 小組討論該項目如何對應教學事實。

• 小組討論教學事實如何對應回饋等 級(優良,通過,待改進)。

• 小組發表與討論。

(請學員參閱105年版教專規準)

(62)

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為例

~認識校園小動物~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A-2-1有 效連結 學生的 新舊知 能或生 活經驗

,引發 與維持 學生學

1.連結:指教師教學能適切複習先備知能以連結新的學習、或授 課內容能善於轉化為學生生活經驗之實例。老師轉化教科書內容,

改以貼近學生生活中常見小動物來規劃教學活動。

2.舊知能(先備知能):指先前已經學過且與即將學習之單元有關 之必要知識或技能。老師請學生提出之前曾學過與小動物有關的概念。

3.生活經驗:指學生日常生活的共同性經歷,包含食、衣、住、

行、育、樂等。老師讓學生提出生活中照顧小動物的相關事項及經驗。

4.引發學習動機:指課堂教學之初,能設計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與動機的作為。老師透過學生對照顧小動物的迷思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真 相的學習興趣。

5.維持學習動機:指在教學過程中,能運用有效教學技巧,使學 生持續參與學習。

(63)

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為例

~認識校園小動物~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A-3-1運 用適切 的教學 方法,

引導學 生思考

、討論 或實作

1.適切的教學方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講述之外,適時採用 提問、討論、練習、小組討論、示範、操作或發表等不同的教學 活動,促進學生參與學習,達成學習目標。老師配合課程脈絡,在 課堂中請學生討論校園中小動物並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校園小動物,協助 學生有效學習。

2.思考:指教師運用佈題、發問、兩難情境或學生觀點差異比較、

預測答案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理解、應用、分析、評鑑、創造 等高層次思考。老師提出關鍵問題(如何愛護校園小動物)讓學生表達 與聆聽不同意見,培養學生高層次思考能力。

3.討論:指經教師引導後,能促進學生參與討論的行為,包含師生 討論、小組討論等。師生提醒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愛護小動物時,小組 長要確保每一位組員都有發言的機會。

4.實作:指在模擬或真實情境中,進行演練、報告、展演、實驗、

操作、創作等。老師讓學生帶家中小動物、照顧動物相關物品或圖片

(64)

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為例

~認識校園小動物~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B-2-1 安 排適切 的教學 環境與 設施,

促進師 生互動 與學生 學習。

1.教學環境與設施的安排:指因應教學需要,對教學場域、學習 情境、教學設備、學生座位或隊形等,進行適當的安排。能配 合單元目標與教學內容佈置教室情境。老師讓各組蒐集與小組 分配到的主題動物之有關資料、事物或圖片等,佈置在學習角 讓大家相互學習。

2.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指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溝 通,以及學習活動的進行。老師營造出師生或學生之間針對校 園小動物加以彼此提問和熱絡互動,進行意見交流或辯證,並 引導提出解決問題的客觀方式。

3.真實情境脈絡:指提供貼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課程、事務

,進行學習。學生在教室可觀察學習角中,各組已蒐集與主題

(65)

共創教專新時代願景

課程設計與教學 課程設計照課綱 目標選擇與組織 實施清晰又多樣 評量多元用途廣

班級經營與輔導

班級經營重規範 情境營造有溫暖 了解學生助輔導 親師溝通來幫忙 專業精進與責任

專業精進先個人 規劃參與共分享 專業責任幫學校

教師 專業 發展

資料來源:張民杰老師

(66)

1-4

教專規準桌遊

(67)

教專規準桌遊簡介

• 能熟悉教育部 105 年 版教專規準中的層面、

指標和其所屬之檢核 重點。

• 能分辨教育部 105 年

版教專規準中的檢核

重點和其所對應之教

學事例。

(68)

教專規準桌遊配件

(視課程時間調整運用)

• 命運牌:1組,共8張。

• 規準牌:1組,共56張,

分成「檢核重點牌」

和「教學事例牌」各 28張牌。

• 核對紙:1張,正面是 檢核重點、背面是教 學事例和建議解答。

• 遊戲說明紙:1張。

(69)

教專規準桌遊規則

舉例說明和實作:翻翻樂(以4人為例)

(70)

翻翻樂的遊戲示例

1.各自均勻洗牌後蓋牌(B2) 2.上下各自翻牌一張(B2)

(71)

翻翻樂的遊戲示例

(72)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73)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2-1 • 認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2-2 • 經營教師專業社群

2-3 • 探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案例

(74)

課程內容與目標之對應(初階)

(75)

2-1

認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1. 與12年國教新課綱的聯結

(76)

12年國教總綱的基本理念

自 發 互 動 共 好

(77)

教師也需要「自發、互動、共好」

(78)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

(79)

課綱中,教師社群的相關規範(1/3) (柒、實施要點 五、教師專業發展)

• 教師是專業工作者,需持續專業發展以支持學生 學習。教師專業發展內涵包括學科專業知識、教 學實務能力與教育專業態度等。教師應自發組成 專業學習社群,共同探究與分享交流教學實務;

積極參加校內外進修與研習,不斷與時俱進;充

分利用社會資源,精進課程設計、教學策略與學

習評量,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80)

課綱中,教師社群的相關規範(2/3) (柒、實施要點 五、教師專業發展)

• 教師專業發展實施內涵……教師可自發組成的校

內、跨校或跨領域的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共同備

課、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發課程與教材、參加工

作坊、安排專題講座、實地參訪、線上學習、行

動研究、課堂教學研究、公開分享與交流等多元

專業發展活動方式,以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知能與

學生學習成效。

(81)

課綱中,教師社群的相關規範(3/3) (柒、實施要點 五、教師專業發展)

• 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 共學的教學文化,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 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 行專業回饋

• 換言之,教師社群要協助規劃學校層級推動教師

共同備課、公開授課與專業回饋,發展與規劃校

訂課程,提出校本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方案及教師

社群活動等

(82)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1/5)

• 教師專業成長常被比喻成個人接受身體健 康檢查的歷程,教師應該找出自己在課程 教學與班級經營上的優缺點,然後針對

「需成長」的地方進行個人或「群體式」

的專業成長,而後者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簡

稱PLC)

(83)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2/5)

• 教師社群(PLC)意謂一群志同道合的教 師齊聚在一起,為了追求教學專業成長的 提升做為目標,進一步形塑教師共同學習 的教師文化。因此,教師社群的主軸應聚 焦於如何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含學習動機、

學習策略、學習成果等)而努力

(84)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3/5)

• 需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不應該只是教師

興趣導向為主的「教師社團」,例如國際

標準舞社群、烹飪社群、羽毛球運動社群

等,以上這些社群其實是不恰當的

(85)

概念釐清:(4/5)

• 請小組成員從附錄一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計畫中(含社群主題、社群目的、成員結構、

運作內容和進度等),討論有哪些地方較不 適切,且不盡符合「學習者中心」 (以促進學

習成效為焦點) 的理念?

• (附錄一)

(86)

不同社群的意義與特性

(87)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意義(5/5)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 者所組成,持有共同的信念、願景或目標,為致 力於促進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效,而努力不懈 地以合作方式共同進行探究和問題解決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必須關注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

升,不能僅止於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或個別興趣

的追求而已。

(88)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目的

減少教師之間的孤立與隔閡

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與成長

提高教師的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 促進教師實踐知識的分享與創新

提升教師素質,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89)

2-2

經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1. 運作的模式 3. 運作的方式

(90)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模式(一)

(91)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模式(二)

診斷 教學

擬訂 計畫 課堂

實踐

評估

需求

(92)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模式(二)

Improving

改進

Evaluating 評鑑

Planning

計畫

Diagnosing 診斷

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

學習評估 診斷教學

(93)

教師社群的運作模式說明(1/2)

•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主題和運作方式,最好由社

群成員經過討論、建立共識之後再提出

(94)

教師社群的運作模式說明(2/2)

1. 評估學生學習需求做為出發點

2. 然後根據學習需求來診斷教師教學不足處,並 發覺教學問題

3. 依此擬訂教師社群主題、內容和運作方式的計 畫,最後提出教師增能及成長計畫

4. 執行計畫,並落實課堂實踐以精進教學

(95)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類型

(96)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方式

 新課程發展

 教學方法創新

 教學媒材研發

 行動研究

 協同備課

 同儕省思對話

 案例分析

 專業領域研討

(97)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期程規畫

(98)

示例:OO 國小OO教學社群

(99)

2-3

探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案例

1. 優良案例分享

2. 優良教師社群的特質

(100)

教育部105學年度優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案例分享

類別 校名 名稱

國小組 特優 新竹市龍山國小 生活課程社群─當我們「生活」在一起 國小組 優等 臺北市劍潭國小 「攜手同行」數學領域社群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新竹市光武國中 教與學無框架社群 國中組 優等 臺北市內湖國中 數學領域社群

高中職組 特優 高雄市瑞祥高中 點石工作坊—國文有效教學學習社群 高中職組 優等 臺北市大同高中 翻轉 VS 學共社群

(101)

優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特質

成員合作 共學

強調專業 成長歷程

強化學生 學習成效

結合多元 專案

促進親師生

共贏

(102)

結合12年國教之跨校教師社群的案例

跨 校 緣 起

以共備、對話、分享為 目前,須先進行共同選 書,2年完成一到六年 級,只選國、英、數三 科,保留部分學校自主。

共同選書

在共同選書後,東山五校於8 月初辦理2天共備研習,由陳 麗雲老師帶領五校教師深究教 材與教法。

共同備課

台南市國小共分成44 個工作圈,每一個工 作圈約3-5校,東山 區五間國小自成1圈,

由東山國小擔任圈長。

一到六年級跨校

將各校依學年分成6 個跨校群,由東山國 小的學年主任擔任領 導者,運用周三下午,

以研討素養導向命題

(103)

結合12年國教之跨校教師社群的案例

東山

跨校社群

1

2 3

分工合作:因應任務與目標 由社群成員分工合作

分享學習:透過社群會議,分享 彼此的成果,互相學習

五校共好:最終社群成果,供五校共用,

專業對話:透過對話,形成共識,

確認社群目標

(104)

結合12年國教之跨校教師社群的案例

學習無邊際、學習無固定 場域、學習無界限,從邊 城到偏鄉,從室內到戶外,

從新住民到創客

培養師生樂於分享、

樂於互動、樂於共

食安動搖國本,從食農 教育做起,找回台灣珍 惜食物、重視稻米、地

「無」「米」「樂」

(105)

討論與實作

K

What do I know?

W

What do I want to learn?

L

What have I learned?

寫下你所認識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寫下你想要知道的有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問題

寫下你所學到關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事

每人拿3張不同顏色的便利貼

(106)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自發 互動

共好

Students & Teachers

Enjoy Learning Together!

(107)

公開授課與專業回饋

(108)

3-1

認識「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

的目的與實施歷程

(109)

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的目的

1. 提供教師教學現況的客觀回饋 2. 協助教師診斷和解決教學問題

3. 提升教師教學省思及教學決定的能力 4. 協助教師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

5. 幫助教師發展對持續專業成長的正向態度

(110)

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是「同儕輔導」

1. 強調反思與對話,而不是人事判斷 2. 由教學者決定觀察重點,而不是預

設焦點

3. 鼓勵教學實驗創新,而不是作秀 4. 同儕輔導是教師「所有」、「所

治」、「所享」

(111)

觀察前會談

•共同備課

•蒐集媒材

•發展策略

教學中觀課

•選用觀課規準

•應用觀察工具

•多元觀察方法

專業回饋

•共同議課

•修正策略

•補救教學

教學觀察三部曲:共備、觀課、議課

(112)

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實施歷程

觀察前 會談

•藉由對話與討論共同備課並釐清教學觀察重點和工具

•觀察重點可配合教學者的成長需求、教學目標、教學 流程、評量方式

教學觀察

•運用觀察工具做有系統、有組織的記錄

•藉由輔助工具(錄影機、錄音機)做記錄,觀察者與 教學者另找共同時間討論與對話

•觀察者提出觀察事實的紀錄,引出教學者意見、感受

•鼓勵教學者提出自身的優點與待改進空間,觀察者可

(113)

觀察前會談 (共同備課/說課)

觀察後回饋會談 (專業回饋/議課)

教學觀察

(公開授課/觀課)

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實施歷程

(114)

公開授課與回饋是循環歷程

專業 對話

成長 回饋

教師

的教 學生

的學

專業回饋的重點

聚焦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 回到教學現場的關注

表現事實性的資料

強化持續的教師專業成長

(115)

適用時機

教師評鑑

授課教師 主導的公 教師專業 發展評鑑

例如:運用在考核教師之教學 績效,作為獎勵或課責參考 1. 初任教師、新進教師輔導 2. 教師個人全面性健康檢查 3. 自願成長之教師同儕輔導 1. 教師自我的專業成長需求 2. 教師自己有好奇、想知道、

(116)

3-2 認識

「授課教師主導的公開授課」

(TDO)

(117)

授課教師主導的公開授課

• Teacher-Driven Observation,簡稱TDO

• 定義:

被觀察的授課教師作為公開授課與專業回饋的主導 教師,由其主導整個觀察前會談(備課)、課堂觀 察(觀課)、觀察後回饋會談(議課)的過程。

• 依據被觀察教師自我的專業成長需求,提出觀察焦

點 (焦點問題),邀請觀課者蒐集課堂上的事實資

料,供授課者省思,並共同討論對話,促進彼此專

(118)

TDO公開授課與回饋會談特色

TDO

1.符應 十二年

國教

2.呼應 實踐方

3.延續 教專精

6.結合

教專社

7.簡易 可行

校長與教師公開授課

同儕共學之 教學文化

校本規準 與表件 社群夥伴協作

表格簡化 重質不重量

(119)

TDO歷程

備課 觀課

議課

包含:

共備、自備、

說課或觀察前會談

包含:

包含:

觀察後回饋會談、

未來行動策略擬定

(120)

3-3

TDO觀察三部曲

-備課

(121)
(122)

觀察前會談主要工作

建立彼此 信任關係

瞭解

教學設計 決定教學

觀察重點

(123)

找到觀課焦點問題

教師最想成長 的焦點

1.從教專規準檢視 2.從專業知識檢視 3.從思考與行動檢視 4.從素養導向檢視 5.從學習歷程檢視

焦點問題(focus

questions)是教師好奇、

最想知道、尚未解決

或尚無答案、想要分

享、創新,需要靠他

人協助觀察蒐集事實

(124)

1.參考標準

教師專業發展規準105年版

層面 指標

A. 課程設計與教學

A-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進行 課程與教學設計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

饋並調整教學

B. 班級經營與輔導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B-3.了解學生個別差異,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125)

2.從專業知識檢視

Shulman(1987)的七種教師專業知識

知識範疇 內容

1 學科內容知識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學科領域中的概念及架構

2 一般教學知識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指各學科均適用的教學原則與策略,如教學原理、

教育心理學、班級經營等

3

課程知識

(curriculum knowledge) 教師對整體教學方案的理解。教師本身要瞭解任教 科目的課程發展,並且能掌握課程間橫向面及縱向 面的安排

4 學科教學知識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教師為進行特定學科的教學,融合學科知識與一般 教學知識

5

學習者特性的知識

(knowledge of learner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教師對學生發展層次、已有的知識與概念瞭解情形

6

教育情境知識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

指對於教育環境的認識,如對學生的期望、對學校 之期許與文化、校內各種社會關係、行政長官與家

(126)

3.從思考與行動檢視

主軸 內容

準備 (preparation) 對教學目標與內容的理解及詮釋

表徵 (representation)

理解教材中重要的觀念,進而引導 學生表徵化學習,如運用對比、譬 喻、舉例、示範、解釋等

選擇 (selection) 依學生的特性,採用多元的教學法

適性教學 (adaptation and

考量學生文化、語言、性別、年紀

(127)

4.從學校、社群、教師個人推動或實施 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創新來思考

例如:校內推動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

依據 分組合作學習 學習共同體

觀察面向 聚焦在教學策略的運用 專注在學生學習狀況

相關工具

1. 教學前的準備

2. 教學中的進行方式 3. 合作學習後的評量

1. 全班學習氣氛

2. 學生學習動機與歷程

3. 學生學習結果

(128)

12年國教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的檢核

核心素養指標 觀察事實描述 適應現在生活

面對未來挑戰

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129)

5.從教師個人的課程設計、教學轉化、

教學經驗、學生特性、課堂師生互動 及學習脈絡來思考

• 例如:觀察教師的移動、學生的注意力、團體 動態、師生的眼神接觸、師生問答等

• 另可參考全國教師工會推出的《觀議課實務手 冊》,及其觀察使用的紀錄表

• 其他:教師個人想了解的內容

(130)

6.依學生基本學力檢測結果作為觀察焦點

• 針對不同內容向度、能力指標內容,進行全國 或所屬縣市與各校之試題答對率的比較,挑選 想設為觀課焦點的項目

• 例如:國文科的「字形」–能概略瞭解筆畫、

偏旁變化及結構原理

(131)

備課確定焦點問題的實例

(節錄自 Kaufman, & Grimm, 2013: 54)

• Heather對她的同事提供了她教導立體表面積計算此單元的一 分鐘摘要簡報,她也概述她採用的策略:「我用的逐步釋放 方法是『我做,我們做,你做』策略。本週稍早課程,我示 範了如何計算立體的表面積,而昨天我們全班一起做了一些 例題。我對這節課,釋放責任給學生時,甚麼運作得很好,

而甚麼則否,特別感到興趣,因此請你們來觀課」。

• Heather要求觀課者蒐集她提問的問題,以及學生發問的問題 等相關資訊。焦點問題是:她主導著學習,抑或是她的學生 主導學習?她決定請Margaret老師寫下她問學生的問題(並且 計算總數),請Jay老師寫下學生發問的問題(並且計算總數)。

在她的焦點問題之下,她寫下,「資料蒐集方法:描述及計

算」,這些資訊將有助於回答他提的焦點問題,並以此改進

(132)

觀察前會談

觀察前會談 (pre-observation meeting)

目標:釐清主要事件的焦點以及概述角色

• 觀察前會談題綱的三個要素

1. 對觀課人員呈現課程的背景脈絡

2. 授課教師清楚表達初步形成的焦點問題並 確定

3. 觀課相關配合事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Service learning: Connecting citizenship with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This study aims at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from the teacher-designed concrete vector classroom-teaching approach in Plane Vector course on the basis

Service learning: Connecting citizenship with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Therefore, in this research, we propose an influent learning model to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learners in virtual classroom.. In this model, teacher prepares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 支援組織

課堂評估回饋教學 (善⽤用評估數據)...

掌握MDM系統 / 資訊素養課程 推行反轉教室教學 4 運用Google classroom教學 2017/5/4.. 2010-11年度 起步 階段.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