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臺灣的勞工運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日治時期臺灣的勞工運動"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04 05

工運也漸漸有所發展,殖 民地臺灣自然無法置身度 外。由留日臺灣人組成的 新民會機關刊物《臺灣青 年》,自1920年創刊,開 始運作以來,藉由「文化 協會」的各項活動,啟蒙 了臺灣的民主化;原本以 農業為主的臺灣島內經濟 形態,也藉由日本資本主 義的投資建設,開始轉型 為以工業為主。然而,當 工業發展之後,相對的也 衝擊了臺灣人的勞動權益。

產業結構與工運特徵

日治時期,臺灣產業結構的發展可 說完全隨著日本「現代化」進程而變 動。初期,臺灣工業、礦業發展緩慢,

主要原因與島內氣候風土、農村人力的 配置,以及缺少近代化工廠息息相關。

根據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統計,1927 年臺灣的工廠總數約有3,646家,其中 77.5%是職工未滿15人的小規模式家庭 工廠;雇用100名以上職工的工廠全島 僅104家;雇用200名以上職工的工廠全 島未超過58家。另外,礦場總數約223 家,定時雇用坑夫、職工比例數約22 家。直到1929年後,伴隨自動車業的發

日治時期臺灣的勞工運動

文/張修(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圖書館

1920年代是一個變動的 年 代 。 日 本 自 幕 末 以 來 , 心向與西方國家平起平坐的 意念,經過日清、日俄兩場 戰爭之後,國內歷經了「大 正民主主義」前後兩個階段 的變革,以及國際情勢的變 化;亞洲各國更進入一個波 濤洶湧的大變動時代。在日 本殖民統治下,日治時期臺 灣勞工運動發生的組織與 過程,基本上與臺灣本島 知識階級的民族主義和共

產主義的結構有密切的脣齒關係。

勞資鬥爭與工運思潮

綜觀古今中外的歷史,自從資本主 義造成社會產業鏈發生改變後,勞資雙 方鬥爭的血淚史未曾停歇。其中爭議點 在於站在勞方立場,勞工爭取工會組織 權、工會參加權、八小時工時制、加班 費、男女同工同酬、最低工資,甚至解 雇後的保障;而站在資方的現實立場而 言,勞工問題變得什麼都可以爭。因雙 方立場對立,自然呈現許多爭議點,因 此,現實中勞方也成為什麼都必須爭取 的狀況。

1920年代,宗主國日本隨著現代化 社會的演進,勞運新思潮也隨之帶入,

達,以及島內交通運輸勞動者增加,才 開始出現大幅度改變。

日治時期臺灣的勞工運動,有以下 幾個特徵:

1.各產業部門的勞工,參與勞工運 動的比例相當稀少;且參與勞工運動者 有93%是臺灣本島的勞工。

2.本島勞工運動者絕大部分是以製 糖業為主的農產加工業,幾乎看不到其 他輕重工業的臺籍勞工運動者。極少數 擔任重要技術職位的勞工運動者,幾乎 都是內地人。而這也顯現出日治時期的 臺灣產業還是以農業為主,至於工業和 礦業的加速發展,則是1930年代之後的 事情。

3.臺灣勞工階級分化未完成。配合 島內風土民情,大多是農作閒暇時才出 任勞動工作,勞工階級屬於絕少數。

4.企業與勞工產生民族對立問題。

因大規模企業壓倒性以日本人資本為大 宗,高層技術人員也大都是日本人,本 島人未能熟練職業技能,也大幅顯現臺 日勞工在薪水比例上的懸殊,而此一現 象更帶出臺灣勞資爭議的複雜性。

工運興起與發展脈絡

日治時期臺灣島內的勞工組合運動 型態,可說完全伴隨資本主義的發展逐 年擴展,甚至其興起,主要也是因應島 內以知識階層領導的民族主義運動而產 生,之後則是在臺灣共產黨指導機關的 教導下發展。嚴格而言,臺灣勞工者的 群眾運動意識,從非常貧乏到各種勞工 運動興起的發展過程,也完全緊繫於指 導機關的盛衰而定。

例如1919年日本派遣代表參加華府 勞動會議後,國內有關勞工問題的輿論 隨之高漲;伴隨工業發展,勞動者人數 激增,使得全國勞資爭議頻繁。當時,

勞動團體所帶動的指導原則,基本上引 自於第二國際,之後漸漸傾向無政府主 義及朝向共產主義發展。同年,中國因 為京漢鐵道和唐山一帶的炭坑,首度發 起勞動組合運動,隔年正式成立中國勞 動組合書記部,此組織也指導了之後臺 灣勞工運動的發展。

同一時期,歐洲大戰雖然帶給日 本短暫的好景氣,但隨之而來的是日本 國內發生「米騷動」及經濟大恐慌,臺 灣自然也受到波及。之後,受到大戰末 期物價昂貴及內地勞動爭議影響,臺灣 工、礦產業的勞動爭議也隨之增加。

日治時期的臺灣工運發展,則大致 可歸納出兩條脈落:

1.臺灣文化協會

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啟蒙團體,

1920年由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成立,積 極引進傳播各種政治思想,所引領的社 焦點報導

▲《臺灣青年》藉「文化協會」的各項 活動,啟蒙臺灣的民主化。(圖片來 源:《臺灣民報》)

▲日治時期的臺灣工廠多為小規模式家庭工廠。圖為大甲帽 的檢查和包裝作業。

(2)

06 07

會思潮確實帶給臺灣社會新的氣象。文 協當時所籌畫的「夏季學校」就是鮮明 的指標。1927年,文化協會內部產生分 裂,以連溫卿為中心的左翼青年取得主 導權,蔣渭水、蔡培火等舊幹部退出。

轉向後的文化協會在發表宣言中陳 述「文化協會永遠是農、工、小商人、

小資產階級戰鬥的團體」,同時也是

「實行農民工人組織的團體」。從宣言 目標看來,其勞工運動相關的宣傳顯然 不限於勞工階級。此後,文化協會更加 左傾,除熱中工農運動,也催生臺灣各 地的機械公會;並於1931年決議支持臺 灣共產黨,後來主要幹部遭到逮捕,文 化協會名存實亡。

退出臺灣文化協會的舊幹部則在蔣 渭水主導下,於1927年成立「臺灣民眾 黨」,為日治時期臺灣唯一的合法政 黨。在蔣渭水帶領下,臺灣民眾黨左傾 色彩日益鮮明,其政策中明顯表示:

「對於農民運動、勞工運動以及社會的 諸團體,勞工運動就是一種全民運動和 階級運動並行」的概念。

民眾黨積極介入勞工運動與勞動爭 議,在各地以「工友會」、「店員會」

名義組織不少勞動團體,於1928年促成

「臺灣工友總聯盟」的創立,並在臺灣 各地發起數次大規模罷工;如臺灣製糖 會社平安廠、淺野水泥會設高雄廠、臺 北印刷從業組合等活動。當時民眾黨與 工友總聯盟的關係相當緊密,並積極與 國際左派團體聯繫。隨著1931年總督府 大規模逮捕行動,以及蔣渭水去世,這

兩個組織也漸漸失去影響力。

2.臺灣農民組合

1 9 2 5 年 , 彰 化 二 林 蔗 農 為 爭 取 甘 蔗的合理收購價,成立「二林蔗農組 合」,後來與警察發生衝突,造成多人 被捕的「二林事件」。之後,各地又發 生一連串農民抗爭事件。1926年,在簡 吉、趙港等人領導下,成立全島規模的

「臺灣農民組合」。

以李應章為首的主要幹部也策動、

參與多起抗爭,如官有竹林問題、香蕉 問題抗爭、土地放領抗爭、要求提高甘 蔗收購價等,簡、趙二人更曾親赴東京 向日本眾議院遞交陳情書,並拜訪日本 勞動農民黨,得到日本社會主義團體的 同情與援助。在這些團體的影響下,臺 灣農民組合的思想也逐漸出現階級鬥爭 的色彩,並關心島內所有無產階級。

除了關心農民問題外,臺灣農民組 合也提出禁止童工、制定最低工資等與 勞工息息相關的主張,甚而標舉反對總 督獨裁、要求集會結黨自由等政治口 號。隨著日本國內政局的不穩定,1929 年臺灣總督府也大動作打壓左派團體,

臺灣農民組合亦受到極大打擊,之後決

定轉向支持臺灣共產黨,主要幹部也紛 紛入黨,最後等同於與共產黨匯流。

籌組聯盟與路線分歧

在勞工運動發展萌芽發展的初期,

臺灣文化協會扮演了臺灣勞工意識的啟 蒙角色,隨著日本國內資本主義的變 動,到了1920年代末期,文協因內部分 裂開始出現大轉變,也間接造成臺灣勞 工運動發展上出現不同的發展路線。

1927年1月連溫卿取得臺灣文化協會 的實權,蔣渭水退出文化協會,另組臺 灣民眾黨。1927年3月,在連溫卿與新 文協的協助下,成立臺北機械工會,之 後又成立臺灣機械工會聯合會,並籌組

「臺灣勞工運動統一聯盟」。1928年2 月19日,在蔣渭水與臺灣民眾黨的協助 下,「臺灣工友總聯盟」成立,是日治 時期臺灣第一個全島性工人運動組織,

成立一年後加盟團體即達到65個之多。

至此,臺灣勞工運動主要分為兩個 路線:連溫卿及新文協採取較激進方式 抗爭,促成了高雄臺灣鐵工所、日華紡 織臺北工廠、嘉義營林所等罷工事件。

蔣渭水及「臺灣工友總聯盟」也發起了 包括高雄機械工友會、對淺野水泥廠等 多起的罷工事件。

1929年11月,新文協因內部臺灣共 產黨勢力抬頭,連溫卿遭開除而退出社 會運動,加上主要工運幹部遭逮捕後,

「臺灣勞工運動統一聯盟」就此銷聲匿 跡。「臺灣工友總聯盟」也因1930年代 開始日本政府鎮壓左派運動,加上蔣渭 水去世、臺灣民眾黨遭到禁止,勢力也

隨之衰退。

走上自衰結局

根據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出版的《警 察沿革誌》中資料顯示,臺灣勞工運動 走上衰敗原因有以下幾點可參考:

1.從高雄罷工事件開始,引發臺灣 全島各地多起罷工事件,雖然短時間內 臺灣勞工運動達到高潮,但勞動組織 者不及全島勞工數的5﹪,可說勢力單 薄,勞工業別也大都是輕工業及手工業 者居多。

2.當時所謂的「勞工運動」,本身 不具備組織和計畫性,只是礙於當時大 眾的壓力所引發的勞工抗爭運動。

3.福本主義所主張的「民族資本」

(national bourgeoisie)為中心的概 念,大大影響了當時島內的勞動組合,

致使最後走上分裂。

4.1928年是臺灣勞工運動關鍵年,

雖然有全島「工友總聯盟」成立,但整 體而言沒有一致性,不是統一性的大眾 組織;左翼力量也有部分產業性和地域 性,並採聯合方向前進。

5 . 右 翼 一 開 始 沒 有 組 織 工 會 的 想 法,也沒有「為解放勞動者而戰」的決 心;民眾黨的組織也只是利用勞動者及 農民的力量,發展該黨的意圖成分居大。

大 體 而 言 ,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勞 工 運 動,可說是帝國主義加諸於殖民地區農 民和勞動者等的榨取與迫害,所引發的 勞工抗爭運動,最終還是因為先天條件 不足,加上島內組織分歧及理念的不 同,走上自衰結局。

▲「台灣農民組合」。

焦點報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三、康熙臺灣輿圖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 17、18 世紀臺灣西部豐富的歷史與人文訊息。圖 17

(A)新一代設計展創辦時間應為 1981 年非 1991 年。2020 年 2 月臺灣成立國 家級設計研究院「財團法人臺灣設計研究院」(Taiwan Design Research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為釐清中華民國(臺灣)對第 12.04 條所為之承諾,提供金融服務之法人機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