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廖 鴻 基 伴 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廖 鴻 基 伴 讀"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每個人一生中總有機會遭遇動人且難以 忘懷的美好事件。〈黑與白──虎鯨〉這篇 文章,記述的就是一九九六年「臺灣尋鯨小 組」,於花蓮海域從事「花蓮沿岸海域鯨類 生態研究計畫」,不期而遇,遭遇六頭虎鯨 的美好事件。

  發現虎鯨的歡喜和激動貫穿整篇文章,

但該文「黑與白」的題意,以及文章中許多 字句也隱隱透露了籌畫這計畫過程的辛酸與 感歎。

  一般的快樂,往往不及於不期而遇的驚 喜;即使是驚喜,也很難比擬辛苦栽種後收 穫的暢快。

  這場虎鯨遭遇算是臺灣海上鯨豚生態觀 察的首次記錄。整個計畫不過三十個航次短 短兩個多月而已,時間有限而空間遼闊,遇 見虎鯨的機緣彷如大海撈針並不容易。對比 有限的陸地,海洋開闊幾近無垠,本文顯現 神秘的大海蘊藏著超乎我們想像的驚奇和驚 喜;海洋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是〈黑與 白──虎鯨〉這篇文章闡述的重點。

  人是陸生動物,習慣於穩固的陸地生 活,一旦踩上甲板,踏出海岸,一葉孤舟漂 航於泛泛大海,除了風險 ,航行海上難免風

吹日曬,難免得承受風浪顛簸之苦。岸上人 世,主要是人與人、眼對眼、鼻碰鼻繁複的 人際關係,為了利害、為聲名、為人性中利 己的本色,人世裡比較容易產生人與人之間 的摩擦和衝突。海上儘管顛簸不安,圍繞在 舷邊的狀況大多上是人與海,人與船,人與 大自然的應對關係。岸上或可主動參與,積 極競逐,但海上主動的部分除了準備好,其 它就是全然被動的適應與等待。

  等待、落空、失望,海上工作通常得先 學會承受,然後,才有機會享受一場豐收的 歡喜。

  跨出陸域執行於海上的鯨類生態觀察,

計畫經費少說上百萬元。照理說,這樣的海 上計畫應由政府經費支援並委由學術單位來 執行,但此次計畫,完全由民間發起,由民 間自行籌備經費、自行規劃及執行。當時,

我的身分是漁人,這樣的身分要來募款及執 行這樣的鯨豚研究計畫,雖然得到不少超級 溫暖的回應與支援,但可以想見,一般狀況 大多是處處碰壁且飽嚐人世現實,經常處於 落空、失望、挫折、孤單的狀態 裡。因而,

文章破題即寫道:「起落不息的浪潮,往 往能分別我心裡種種模糊不清的是非與黑 白。」以及第二段寫的:「航行出海如解脫 鉛錘鐐銬般的舒暢。」

海洋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

遇見虎鯨──付出與堅持後的收獲

廖 鴻 基 伴 讀

〈鯨生鯨世選〉

32002-E4 D

本刊物可掃描 QRcode 下載

(2)

2

作家伴讀

  克服現實,離開陸域窘境,恰好成為這 篇文章的「鯨奇」底韻。

  陸地繁榮穩定,但若是保守封建可能將 淪為僵滯僵固,海上風浪或許紛揚不息,但 至少還能黑白分明的等待機會。

  海上生活辛苦,但只要願意付一點代 價、受一些苦,便得以探索這一片廣浩的漾 藍世界。第一大段末了,得以出海執行計畫 後,承受籌備期的辛酸後,「我在尋找、在 等待、也許,海洋能夠給我一個黑白分明的 答案。」忍受辛酸後,我得以在另一片廣浩 世界等待陸地上無可預期的海洋機會。

  當時,我在甲板期待的不僅是現實「尋 鯨計畫」上有何驚人發現,我也期望,透過 這趟海上探索、追尋,來解釋我陸地生活遭 遇的種種困惑。

  〈黑與白──虎鯨〉這篇文章分為三道 線索進行:一則講遭遇虎鯨的過程;另一則 回述點滴累積,耐心等候奇蹟出現的過程;

第三則則埋在敘事底層,講的是陸地對比海 洋,講的是陸地複雜的人情世故、人情冷暖 對比大海的坦率和直接。第三則的表達帶點 憂傷,也恰 好平衡了發現虎鯨後的激情筆

調。

  海上一場讓人激動到痛哭流涕的遭遇 後,最後,「計畫結束後,回到擾攘的城 市,再度面對人事的混濁和黑白模糊的是 非。」辛酸的籌劃、籌備,甚至是舉債來執 行計畫,加上盛夏裡承受酷暑曝曬的一趟趟 海上尋鯨過程,辛苦的路總是走得特別孤 單,一旦做出成績,稍稍有了光采,當計畫 受到矚目,等在陸地人世的,當然不乏真誠 的肯定與鼓勵,但更多的是一場又一場醜陋 的爭奪。特別是計畫籌備當初以及辛苦執行 階段冷漠以對或一旁觀望的,如今都擁過來 擠過來爭搶。對比這計畫中海上遇見的每一 隻鯨豚,簡直是純情坦率對比醜陋現實,海 上陸上強烈對比下,心中瞭然,於是在上了 岸計畫結束後留下整篇文章有感而發的最後 一句:「想念海洋,想念那六頭黑白分明的 虎鯨。」

  〈黑與白──虎鯨〉是《鯨生鯨世》這 部書裡其中一篇。這本書所以寫成,除了記 述海上鯨豚觀察過程,其實還有個促成的動 力,那就是為了執行此計畫跟出版社借了錢

(預支版稅 )。所以這本書可說是為了還債 而寫成的書。書中紀錄了計畫中與八種鯨豚 的種種遭遇,無疑的,遇到虎鯨,〈黑與 白──虎鯨〉這篇文章是本書的高潮之一。

  回想一路走來的辛酸,讓人想起某部電 影中的一句話:「所有的辛苦,所有的付 出,都將回報在自己身上。」

  〈黑與白──虎鯨〉這篇文章裡記述的

「鯨奇和鯨喜」,一再顯現大海的無可歸 納、無可預期,只要先學會承受,願意探索 並耐心等待,就有機會出現值得期待的甜美 果實。

  花蓮地域狹長,海域開闊,尋鯨計畫前 半段主要工作海域為花蓮北段海域,後半 段,工作船南下探索南方水域。

  北段海域面對花蓮人口集中的主要城市 及幾座工廠,此海域無論受汙狀態或漁撈頻 率,受人為干擾程度確實都高於南方海域。

南方沿海面對花東海岸,人口稀疏,沒有任 何工廠,當工作團隊驅船南下時,夥伴們心 裡都存著將在陌生水域有重大發現的高度期 待。

  工作船南下後,無奈颱風頻仍,儘管暴 風圈並未直接叩門,但颱風遠遠的在 南方外 海徘徊。透過太平洋長浪一波波遠遠傳遞而 來,南下好幾天後,南方沿海仍然高浪襲 岸,海況不佳,儘管還不至於危害航行安 全,但沿海受颱風長浪影響,濁浪綿綿延伸 外海,較為清澈的海水都遠遠退在天邊。這 種含混且模糊不清的水色,多年漁撈經驗,

我跟船長都曉得,高浪除了航行顛簸不易,

這種水色遇見鯨豚的機會將微乎其微。工作 船因而受阻在港渠,工作團隊受困於碼頭。

  考驗來了,負債壓力、計畫成果壓力、

時間壓力,種種狀況和壓力接踵而來。雖然

機會往往留給堅持到最後的人

(3)

3

作家伴讀

明白,任何一段航程,任何事件過程,不可 能永遠風平浪靜,心裡也明白,風平浪靜考 驗的是快速航行一段的能力,海況惡劣時,

考驗的是浮在水面的能耐。

  對於南方海域的高度期待,幾天折騰 後,幾乎是破碎幻滅了。工作情緒陷入低 潮,我們遇到了彷彿諺語所言「好事多磨」

的窘境。對於這樣的遲滯與延宕,文中借用 紀伯倫的一首詩來表達焦慮等待的心情與悄 悄潛藏的決心。「再也不能躑躅了,召喚一 切的海,正在召喚我;我必得上船,因為留 下來便會凍結,便會僵硬如被鑄限在模子裡

……」

  這時考驗的是,繼續耐心等下去嗎?

  但時間有限。或者,考慮轉換戰場,暫 時放棄南方海域,船隻返回北方海域尋找新 機會。

  這時候,能據以判斷的,除了無可掌握 的命運,大概就是老天或大海有意無意釋出 的星微徵兆。

  「十點多,天上陰霾裂出微陽,雨點收 束,陽光亮點熾熾閃閃浮上海面。海上彷彿 傳來召喚的聲音。」這分明是老天給予的第 一個出航徵兆。

  出航後發現沿海海 流流向改變;改變通 常意味著機會;這是第二個徵兆。

  出航後不久,遇見久違的一群花紋海 豚。第三個徵兆。

  這時,所有的徵兆,所有的好運,忽然 間又凝滯凍結住了。天候海況驟變,「北風 漸起,灰雲低空盤聚,黑色潮水如兵敗退 縮,一下子就退卻到遠遠外海把船隻遺棄在 淺色濁浪裡。」

  不是才好轉的嗎?如何又急轉直下?

  海上生活多年讓我體認到,大海善變,

起伏不定是航海得面對的現實,波折震盪,

也是任何事件過程的常態。暴起暴落或許難 以拿捏,但情勢走向只要是震盪走高,都還 值得期待下一波攀高的時機出現。歸納這些 經驗,逐漸了解,過程中必要時時觀察與感 受週遭的種種變因,特別是艱困階段。任何

攀高過程中出現的困頓,可能都是一再的考 驗。

  堅持或放棄。

  「所有條件都指示我們應該返航」,船 長也打算放棄了。

  一般海上都聽從船長決定,但大概是相 信前不久感受到的那些徵兆吧,那天,難得 堅持,難得毅然決然,我下達命令似的直接 說:船隻 往外開出去,到外頭海流交界線附

近巡一趟再回去。

  我的意思是:別那麼輕易就放棄了。來 吧,再試一次!

  果然,這一轉身嘗試,就遇上了六頭虎 鯨。

  當然,回頭來看,幾分是命運使然,但 敏銳的感受種種徵兆,無論這徵兆像星點那 麼微渺,或是像埋在水裡不容易看見,都必 要充分掌握,加上不輕言放棄的決心,考 驗、累積,直到最後一刻,剛好就符合了俗 話說的:「成功往往屬於堅持到最後一分鐘 的人」。

  「引擎催緊,擂擂如急鼓敲打。」發現 虎鯨後的節奏如此明朗爽快。

  就這樣衝過去好嗎?

  當時我心裡確是踩了剎車,並不全然是 顧慮虎鯨群受到船隻快速趨近的干擾或驚 嚇,當下的我,外表激動但內心冷靜,我一 再提醒自己:最後的關鍵時刻,「終於處在 懸崖邊緣」,這關鍵時刻,可能繼續攀上高 峰,也可能一下跌落深淵。

  過去的經驗讓我一再提醒自己,短短這 最後一段,卻往往是最遙遠的距離。這時,

見獵心喜的心態,經常就是摔落谷底的陷 阱。

  虎鯨遠遠 破水躍起。

  確認是虎鯨,確認是攀上高峰而不是摔 落谷底。

  這時,「辨認是虎鯨後的過度真實反而 拉開了真實」。

  美夢成真的迷惘。虛實之間,讓這場與 虎鯨的不期而遇更加動人心弦。

(4)

4

作家伴讀

廖鴻基

認 識

  廖鴻基,臺灣花蓮人,民國四十六年生。花蓮高 中畢業。三十五歲時以捕魚為業,成為討海人。後因 體認人與海洋的緊密牽繫,並對海洋汙染以及魚源枯 竭有強烈的關懷,乃致力寫作,並成立「臺灣尋鯨小 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結合社會資源,投 入海洋生態保護工作。

  廖鴻基的作品以海洋為主題,敘寫其對於海洋的 種種觀察、思考,由於皆出於真實生活的體驗,加以 文字流暢生動,情感真摯細膩,故能平淡中見深刻,

成就了臺灣海洋文學的獨特面貌,允稱臺灣海洋文學 的代表作家。曾獲《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

吳濁流小說獎、賴和文學獎。著有《討海人》、《鯨 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等。

  海上這場遭遇,彌補了多少之前知識上 對虎鯨的有限理解。

  親身體驗的感受、感動,讓我有機會充 分比對、應證、消化,所有來自書本上讀來 的知識。

  在場是偉大的力量。

  生活在網路發達知識爆炸的時代,經由 螢幕來瞭解世界,的確十分方便,但是,別 忽略了,螢幕所呈現的世界畢竟是平面的、

是虛擬的,螢幕外的世界才是立體的、真實 的世界。

  電子資訊確實提供了極為方便的知識管 道,但是一個人複雜的各種感官,一個人的 生命需求,不會只是透過螢幕閱讀就能滿 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 …… 在場各 種繁複的感覺,將遠超過螢幕所能提供給我 們的。

  出海以前,所有關於虎鯨的資料閱讀,

都比不上在場的種種感受:「牠們發現船

隻……沒有絲毫遲疑,沒有任何顧忌,牠們 整群衝了過來!」、「我們船上七個人都能 指證,整個接觸過程中……牠們不曾稍稍 顯露任何惡意。反而是我們曾經疑懼、曾 經誤解善意、曾經躑躅,不敢真情表 露友 誼。」、「此情此景,我們的情懷早已傾洩 入海失去了平衡。」

  偶爾抬起頭,離開螢幕,親身向外探 索。城市以外,人世以外,海島以外,真實 的世界往往比自己所認知的世界還要寬廣,

透過多種方式學習,加上親身體會的各種生 活歷練,生命所得才能更加完整。

 〈黑與白──虎鯨〉這篇文章,若只是 憑藉知識資料以想像來創作,失去的將會是 文章中動人的臨場感。這計畫籌備及執行過 程中,面對諸多考驗,若是錯開任何一項考 驗,這篇文章都將因有所缺陷而失色不少。

 我們是被海洋包圍且依海為生的海島居 民,海島以外的海洋世界,〈黑與白──虎 鯨〉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大海儘管無可預 約,但絕對值得期待。

離開有限,面對寬廣──在場是偉大

的力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8.點選 Best Settings 會出現 Render Setting 對話框. Quality

一旁聽到這番對話的人,都感到驚訝,印宗法師當然也聽到了,隔天就問 大眾昨夜最後說「仁者心動」的人是誰,有人說是「盧行者」( 當時惠能剛離開

[r]

再如,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看後也令人頗有感觸:一個在冷凍倉庫工作

家偉:生活型態是一個人從小生長到大,透過與環境、人我、教養過程中習得的經驗、看法、詮釋 每一個事物的角度,以及評斷每件事物的角度,例如:黑與白是客觀的事實,認為黑色是神

• 陳佳萍老師: 一分鐘的撕紙之後發表分享個人的策略,很精彩的學

這裡最重要的便是 要知道, 以後我們找一個方陣或一個 linear operator 的 minimal polynomial 的方法便是先 找到它的 characteristic polynomial, 然後再利用上一個 Theorem

從一手資料作切入點,理解當時國家面對的困境及國共在七七事 變後的抗日立場,從而明白由「決不求戰」到「全面抗戰」的原 因,以及為國犧牲的勇氣與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