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每個月寫一篇專欄的職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每個月寫一篇專欄的職業"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百年 11 月

每個月寫一篇專欄的職業

—獻給為志業辭去交通大學教職的葉李華博士

單維彰‧100 年 10 月 22 日

馬丁‧葛登能(Martin Gardner,1914—2010),一位台灣讀者並不算陌生的數學

「科普」作者;博客來網路書店羅列了 14 本他的書的中譯本。他的職業生涯之 中的最主要工作,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的【數學遊戲】

(Mathematical Games) 專欄作者。這份工作從 1957 年正式開始,直到 1981 年他 在 65 歲屆齡退休為止。長達 25 年的時間裡,他居然可以為這個看起來內容沒那 麼豐富的主題,每個月寫一篇專欄文章。據我個人閱讀的經驗,他的專欄大約都 有 6 頁的篇幅。

在這以專欄作者為職業的 25 年裡,他的作品廣受好評,不但獲得科普讀者 的喜愛,更獲得專業數學家的讚賞。他和同時代幾乎每一位具有「大眾知名度」

的美國數學家都有通信的紀錄,還不時有人要頒給他數學專業的榮譽(例如榮譽 博士學位);據說他總是婉拒了,自謙僅是一名「述而不作」的專題記者。儘管 如此,他還是名列權威的 MacTutor 數學家列傳之中,也跟赫赫有名的數學家陳 省身等人同列美國數學學會 (AMS) 的 Steele 獲獎人名單。

在他退休之後,大量的書籍出版才開始。其中不乏過去專欄文章或其他舊作 的集結、整理、增補修訂或加註。例如 1999 年「終極版」的《愛麗絲注釋》 (The Annotated Alice,台灣還沒有譯本),為卡洛的兩本以愛麗絲為主角的英文經典再 次掀起了閱讀和討論的風潮,全球銷售超過一百萬冊。這位精力不可思議地旺盛 的老人家,一直寫到過世前的 95 歲。

這一篇專欄並不是要介紹葛登能這個人或他的作品,而是想要談一個話題:

『做每個月寫一篇專欄的作者,可以當作「職業」嗎?』。當我在查閱文獻時瞥 見葛登能和〈科學美國人〉簽約作為專欄作者的英文資料時,心中閃過一個念頭,

那英文似乎表示那是一份「全職工作」:真的嗎?可能嗎?我忍不住再多查閱一 些資料。

看來是的。我查不出來這份合約給他的薪資,但是根據他在訪談中說的,單 單作為〈科學美國人〉的作者,可以讓他過個「體面的生活」(a decent life)。而 他也說,那是他的「唯一工作」(I had no other job),所以可以全職地投入研究和 撰寫工作。當時 42 歲的葛登能夫婦和兩個孩子住在紐約上城區,那年代大部分 的婦女都是家庭主婦;那麼,過個「體面的生活」該有多少收入呢?不論這筆收 入是多少,我都覺得這也是我最嚮往的工作啊!而葛登能又是何許人,能夠獲得 這麼棒的一份工作?

在 1956 年底之前,葛登能為許多不同的報章雜誌撰文,包括一家為 5—7

(2)

歲兒童發行的雜誌。他將一則為兒童雜誌寫的摺紙遊戲,發展成科普等級的作 品,投稿〈科學美國人〉。就在這篇文章被接受之後,他接到雜誌社的來電,請 他考慮開闢一個專欄,並擔任雜誌的約聘專欄作者。葛登能立刻接受了這個提 議,辭去一切其他工作,並且跑遍了曼哈頓(紐約市中心)所有的舊書店,把所 有跟數學遊戲、謎題、娛樂有關的書籍全買回家,正式開始了這個職業生涯。他 當時並不是那麼地有備而來,因為,就連這一門學問的最經典文獻:Rouse Ball 在 1892 年出版的《數學娛樂與隨筆》(Mathematical Recreations and Essays),也 是在那一趟採購中才發現的。

試想,當時的〈科學美國人〉只讀過葛登能的一篇文章,或許參考了他在兒 童雜誌上發表的作品。這位 42 歲的中年人,只有大學文憑,主修的是哲學,成 績單上連〈微積分〉都沒有;在二戰時期擔任水兵,並無特殊戰功;戰後雖然回 到校園讀研究所,但是很快就輟學了;在「偏遠」的家鄉奧克拉荷馬州做過地方 小報的記者,四年多前遷至紐約找尋機會,重新開始謀職。

所以,〈科學美國人〉的雜誌社裡,什麼人有如此準確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

敢跟當時那樣資歷和背景的葛登能簽約,請他開闢數學方面的科普專欄?原來就 是雜誌的發行人 Gerard Piel (1915—2004),他掌管這本雜誌長達四十年 (1948—

86),可謂一手打造了雜誌的地位和銷售量。這位 Piel 先生是美國一家啤酒公司 的世家子弟,哈佛大學畢業,主修歐洲史;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為〈生活〉(Life) 雜 誌寫科學報導,從此決定將「推廣科學的普及知識」當作個人的生涯職志。

故事說完了,我想跟讀者們分享兩個感想。第一,向 Piel 致敬。因為他的眼 光和膽識,為我們大家發掘並且培植了葛登能這樣傑出的人才。而我也感慨,果 然「天佑美國」(他們的國歌),在那個相對健全而公平的社會裡,每一個座位上,

坐著一個最適合的人,以專業、無私的態度處理自己份內的事務,所以其他人才 可以憑著自身的才能而獲得合理的待遇。

第二,市場。在台灣,如果要培養一個葛登能,不只是教育的問題,也不只 是眼光的問題,而是市場問題。就算台灣的葛登能物質需求比較低,每個月只須 要六萬元的收入就能過個自認為體面的生活。而他每個月寫六頁的專欄。假如那 份雜誌以同等級的平均稿費來組成內容,則一本大約 80 頁的雜誌就要付出 80 萬元的稿費。根據我個人的出版經驗,如果一本書要賣得不賠本,稿費不能超過 成本的 20%。所以這份雜誌的每月成本不下 400 萬元。如果每冊售價 140 元,至 少得賣出 28,000 冊。而事實上,舉〈科學月刊〉為例,平均每個月的銷售量(零 售及訂戶)並不超過 7,000 冊!可見,如果台灣沒有葛登能,不一定是台灣的人 才不足或制度有缺陷,而是單純的市場問題:我們這個市場,支撐不住一個人全 心全意地為大眾做研究,一個月只寫一篇科普文章出來。

最後,我希望葛登能的「哲學主修」不要誤導了讀者,以為他是個刻板印象 中「數理白癡」的文科生。他在高中最好的學科是物理和數學。進入大學時,他 本來想要修完共同科目之後就申請物理系。可是,當時他正好發生了個人的信仰 危機,對基督教義產生懷疑,於是想要暫時放下科學,探索哲學的問題。後來二

(3)

戰爆發,他被徵召入伍,就再也沒有完成他原本計畫的物理學位。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擁有很強的內在動機 (探索自己和世界) 擁有內在和外在的動機,並能自我調控(提升能力、升 職準備). 喜歡與生活連繫

KU 群至常奪透遊 性家希、過戲 的庭望甚學規 發以別至習則 展外人攻 -o 依擊漸 一由從性漸 這於他的變 時他們行成 期們的為使 的仍主出與 兒處意現別 童於行。人

處理兒童發脾氣的行為 兒童繼續發脾氣,應採用方法處 理發脾氣的行為。可告訴兒童他

[r]

雜誌等。曾獲得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 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並於 2010 年榮幸地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專 家津貼的學者。.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社會福利署 家庭及兒童福利科 高級社會工作主任 保護家庭及兒童服務(兒童管養) 伍麗珍女士..

設計適切的課堂讓兒童主動投入學習。是次的南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