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學習問題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學習問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學習問題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學習問題"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了解問題成因■ •■制定處理策略■

■ ■如何處理兒童的問題

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

學習問題

(2)

六.■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及學習問題

前幾個章節分別討論過如何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這些兒童有何特點,以及一些 基本的行為法則和技巧。本章節會將這些內容結合及加以應用,嘗試探討在課室 內,教師可以如何協助有不同特點和教育需要的兒童。

I.■ 了解問題成因、制定處理策略

· ··

·孩子的學習及認知能力較弱,難以理解教授內容,所以不留心上課;

·孩子的專注力弱,難以集中精神上課,所以出現學習問題;

·孩子有視力或聽力的問題,難以接收影像或聲音,所以根本無法理解課堂內容;

·課程內容對孩子來說太過容易,孩子覺得沉悶,令他無心上課;

·孩子的家庭最近發生突變,令孩子擔憂而不能集中精神上課等。

問題表徵

背後原因

專注力弱

學習能力較弱 特殊學習困難 弱視·/·弱聽

不投入課堂活動 (冰山一角)

(水底)

在第三章我們曾經提到,同一個問題,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導致。當孩子出現任何學 習、情緒或行為問題時,教師應仔細觀察並從多方面搜集資料,留意孩子的問題是 否與不同因素有關(參考本手冊第三章 ― 如何識別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試舉個例 子,教師發現孩子出現學習問題,不投入課堂活動,只是看到問題的表徵(冰山一 角),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水底),包括:

(3)

II.■■如何處理兒童的問題

以上述情況為例,孩子不投入課堂活動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學習及認知能力較弱。

假如教師誤以為孩子是因為專注力弱,所以不投入課堂活動,便會錯用處理方法,

不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問題。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可能只是看到問題的 表徵。如果教師已經轉介孩子接受評估,並獲知評估結果,便可跟從專家的建議,

制定有效的處理方法去協助孩子。否則,教師需要仔細留意及觀察孩子的表現,從 多個因素中摸索原因,從而對症下藥來改善孩子的問題。

當兒童出現不同的學習、行為、情緒及社交問題時,教師在課室內可嘗試採用以下 列舉的處理方法。要留意的是,以下內容僅為一些參考建議,教師在實際應用時,

可配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兒童的個別差異及環境的限制等,靈活地運用。

參考光碟第六章

此外,當教師利用不同的方法去幫助及改善兒童的問題時,不妨多與家長溝通,讓 家長明白教師採用這些方法的原因,透過家校合作,一起協助兒童學習或處理兒童 的問題。

1. 整體學習困難

學習及認知能力較弱的兒童,在學習新的技巧及知識時會較慢,他們對於新的環境 及事物較難適應,抗拒接受挑戰,亦較容易倚賴別人。教師在教導這些兒童時,可 嘗試以下方法:

給予足夠時間學習

i)

(4)

給予讚賞和鼓勵

vii)

在較高年級內,教師可安排其他能力較高的孩子坐在兒童身邊,不時給予提點或·

幫助。

無論兒童嘗試去做或成功做到,都要給予讚賞和鼓勵。

文字學習方面出現困難的兒童,通常整體學習沒有大問題,但就在學習文字方面能·

力特別弱,學過的字很快忘記。教師在教導這些兒童時,可嘗試以下方法:

2. 文字學習困難

向兒童講解及給予指示時要用簡單和清晰的短句,讓兒童容易掌握及明白。

每份練習的首數條題目應設為較淺易或輔以提示,使兒童能夠掌握,讓兒童有成·

功感,之後才慢慢加深難度。

習作的深淺程度最好能因應兒童的進度設計。

時間及人手許可的話,可給予兒童個別指導或重複教導。

安排朋輩協助

vi)

簡單清晰的指示

ii)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iv)

個別指導或重複教導

v)

iii)

簡化習作

簡化習作或將習作分拆成細小部分。例如其他孩子的工作紙有5條題目,兒童的·

工作紙則只有3條,或可讓兒童分開數次完成練習。

(5)

在一般情況下,兒童都是透過視覺辨認字形,·

透過聽覺辨認讀音去學習生字。至於多感官學·

習,即是透過多種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

覺和動感等,提供不同的途徑去幫助兒童學習·

文字。例如在沙紙·/·米盤上寫字(觸覺),或在空氣中揮動手臂寫字(動感),·

同時讀出字音(聽覺),透過多重刺激,幫助兒童記憶字的結構(視覺)。

教師亦可運用創意,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導兒童學生字。例如:

iii) 利用多感官 / 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習

利用口訣幫助兒童記憶字的筆劃:「聽」=「耳王十四一心」

利用不同的顏色強調正確的筆劃:「···」··

學習簡單拼音

ii)

可分拆為

可分拆為「 」

• 可教導簡單的拼音技巧,例如:

的「 」音像是「呼呼」的風聲 的「 」音像是「啦啦」的唱歌聲

• 學習英文時,可用生動的方法去比喻字的讀音,例如:

―··(···)

學習字型結構

i)

―··用力去耕田

• 利用圖像·/·故事來學習字形結構,例如:

代表與動作有關 代表與植物有關

• 學習中文時,可講解字形與字義的關係,並可從部首推斷其意思,例如:

(6)

(參考·[附錄六:與字詞有關的遊戲]。)

從遊戲中學習

v)

• 在輕鬆及有趣的氣氛下學習,兒童的學習及吸收能力亦會較好。

• 利用遊戲的形式學習,可提高兒童學習文字的興趣,減低他們對文字的抗拒。

i)

簡化語句

• 有需要時可配合表情或動作幫助兒童理解。

• 與兒童說話時,簡化句子讓兒童容易明白。例如:「一會兒吃茶點時有兩種食·

物可以選擇,有蛋糕和粟米,兩款都很好吃,你會選擇哪一款?」,可簡化為:

「一會兒吃茶點時,你會選擇蛋糕或粟米?」

3. 語言能力較弱

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較弱的兒童,難以明白長而複雜的句子,有時又會錯誤理解問 題或語句的意思。他們說話時語句較短及簡單,詞彙貧乏,常有文法錯誤,在複述 事情或對答時顯得混亂。由於語言能力弱,兒童的溝通意欲往往較低,因而影響社 交。所以當教師與這類兒童溝通的時候,須要留意以下各點:

• 留意要在輕鬆愉快的情況下閱讀,而不是要求兒童認讀文字。

• 安排兒童與其他孩子一起閱讀,或由教師伴讀,提高兒童閱讀時的投入感。

• 起初可安排較少文字及較多插圖的故事書讓兒童閱讀,慢慢·

才增加文字的比例。

• 文字學習有困難的兒童,會對文字比較抗拒。培養兒童閱讀·

圖書的習慣,可讓他們多些機會接觸文字,提高他們接觸文·

字的慣性,培養他們對文字的興趣,從而減少他們的抗拒感。

iv) 培養閱讀的習慣

(7)

給予時間讓兒童表達

ii)

讓兒童自己表達,不要在他們只說了一半時,便急着代他把話說完,也不要在兒 童還沒說完便立即回應。

有時兒童可能不願意說,也不要強迫他。應給予多些時間和耐性,讓兒童感覺說 話是一件輕鬆自然的事。

加強兒童說話的興趣和動機

iii)

多跟兒童談眼前發生的事、他們感興趣或與生活有關的話題,讓兒童感到語言與 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有時即使教師已經明白兒童的用意,亦可盡量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所需。例如兒 童指着果汁,教師即使明白兒童想要果汁,也可鼓勵他表達:「盈盈,你想要什 麼?」

從遊戲 / 活動中學習語言

iv)

可與兒童一起看圖書說故事,教師與兒童輪流 描述故事的內容。

鼓勵兒童一起跟着唱兒歌,但無須刻意教導兒 童唱出歌詞。

多玩與語言有關的遊戲,讓兒童感覺說話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情。

(參考 [附錄七:與語言有關的遊戲]。)

給予正面的回應

v)

• 當兒童嘗試用語言表達自己,要給予回應、讚賞和鼓勵。

• 留心聆聽兒童的說話,並用非語言方法表達鼓勵,例如聆聽時面帶微笑,或不時 點頭。

(8)

4. 行為活躍

有些兒童的行為明顯較其他同齡孩子活躍,他們經常離開座位,四處走動,即使在 座位內亦難以安坐。他們較多言,常打斷別人的說話或未舉手就回答問題。他們的 行為較衝動,難以忍耐輪候。面對這類兒童,教師可嘗試採用以下方法:

安排較接近教師的座位

i)

安排兒童坐在較接近教師的座位,讓教師較容易留意或觀察 兒童,從而更容易控制兒童的行為。

當兒童想離開座位時,教師可立刻輕按兒童的肩膀,示意他 坐下來。

ii) 給予簡單清楚的指示

由於兒童耐性有限,給予指示時要簡單清楚,例如:「保持安靜」、「返回座 位」,不用長篇大論說道理,讓兒童立即明白應該怎樣做便可。

教師:(指着書中汽車)「樂樂,這是什麼?」

樂樂:「爹爹。」

教師:「對,這輛是『車』。這個呢?」(指着書中花朵)

樂樂:「爸爸。」

教師:「對了,這朵是『花』。花花是什麼顏色?」

樂樂:「紅的。」

教師:「對啊,這朵花是『紅色』的。」

若兒童表達不清或發音不正,不要取笑或過分糾正他,這樣會令他對說話失去信 心。

教師只要說出正確的讀音或表達方法,讓兒童模仿就可以。例如:

不要取笑或過分糾正兒童

vi)

(9)

5. 專注力弱 不時轉換活動

v)

不時轉換課堂活動,或利用不同的方法教學,避免兒童要持續專注,並讓他有機·

會活動一下。

給予適當的回應

vi)

兒童表現好時,不妨多稱讚他或向他微笑。教·

師亦可利用獎勵制度鼓勵兒童遵守規則,例如·

兒童有舉手答問題或保持安坐,就在行為獎勵·

表上給予蓋印。

兒童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可給予清晰的指令請他停止。若兒童仍未能遵守,則可·

利用刻意忽視、合理後果、冷靜時段等方法來處理。

(參考本手冊及光碟第五章 ― 基礎行為理論及技巧所提到改變行為的方法。)

專注力弱的兒童,上課時難以集中精神,容易受其他外界刺激吸引而分心,例如課 室外的聲音或窗外飛過的雀鳥。他們難以在同一活動上持續專注,對話時顯得心不 給兒童安排簡單的工作,例如分派文具或替教師取物件,一方面可以讓兒童將精·

力放在有建設性的活動上,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他因百無聊賴而搗蛋。

iv) 安排簡單的工作 iii)

課室規則

• 在課室顯眼處張貼課堂規則,用以提醒兒童,但數目不要太多(約三至四條),·

否則兒童很容易會忘記。

(10)

不時呼喚兒童或向他發問

ii)

當教師察覺兒童開始分心時,可多呼喚兒童的名字及向他發·

問,確認兒童投入在課堂中。

保持目光接觸

iii)

與兒童說話時,可輕拍兒童的手臂以取得其注意,並盡量保持目光接觸。

向兒童發出指示後,請他複述有關指示,以確認他有留心聆聽,並明白應該怎樣·

做。

請兒童複述指示

iv)

利用有趣的教材

v)

安排新奇有趣的教材,以吸引兒童的注意,令他更投入課堂活動。

不時轉換活動

vi)

不時轉換課堂活動或教學方法,避免要兒童持續專注。

安排遠離門窗的座位

i)

為兒童安排較遠離門窗的座位,減少令兒童分心的外界刺激。

安排朋輩協助

vii)

在較高年級內,可請鄰座專注力較佳的同學不時提醒兒童留·

心上課,或在做堂課時給予協助。

(11)

有些兒童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很容易發脾氣。不過兒童發脾氣的原因有很多,例 如有些兒童比較自我中心,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往往會以發脾氣來表達不 滿;有些兒童可能用發脾氣來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另外有些兒童,可能因為不能適 當表達自己,或因為別人誤解自己的意思而發脾氣;亦有一些兒童,常與大人對 抗,他們拒絕合作,常因小事而發脾氣。所以教師在處理兒童的情緒問題時,最好 先了解兒童發脾氣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面對情緒控制能力較弱的兒童,教師可嘗試以下方法:

多與兒童溝通

ii)

多與兒童談話,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因何原因而發脾氣。

教導表達情緒的方法

iii)

有些兒童可能因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而發脾氣。教導兒童正確表達情緒的方 法,可減少他發脾氣的機會。

可教導他表達感受的詞彙,例如:「生氣時,不應該亂丟東西,可以告訴老師··

· 我好嬲』,然後告訴老師原因。」

• 與兒童訂立守則,讓他明白教師的要求,並知 道發脾氣是不當的行為。

• 向兒童預先說明,若他發脾氣的話,就會有什 麼後果。

i) 訂立守則

6. 發脾氣

(12)

給予適當的回應

v)

當兒童正在發脾氣大吵大鬧時,教師可嘗試以下步驟:

(參考本手冊及光碟第五章 ― 基礎行為理論及技巧。)

• 不過當兒童表現好時,就要加以讚賞,並且多給予正面的注意。

• 若兒童刻意與教師對抗和拒絕合作,可忽視他對抗或發脾氣的行為,不要給予任··

何注意,並在有需要時使用合理後果、冷靜時段或隔離時段等方法。

兒童願意合作 或 兒童拒絕合作

(參考第五章內提到隔離時段的做法)

3. 處理兒童發脾氣的行為 兒童繼續發脾氣,應採用方法處 理發脾氣的行為。可告訴兒童他 做錯了什麼以及後果:「你不斷 大吵大鬧及尖叫,現在你要到隔

離時段。」

1. 取得兒童的注意 走近兒童,呼喚他的名字,取得

兒童的注意

2. 給予指示

給予指示請兒童停止發脾氣,例 如告訴兒童:「請停止尖叫。」

3. 稱讚兒童

兒童按指示停止發脾氣,可給予 描述性稱讚:「你肯聽老師的指

示安靜下來,做得很好!」

4. 了解兒童發脾氣的原因 待兒童情緒平靜後,向他了解發 脾氣的原因,並教導他正確表達

情緒的方法

(13)

7. 其他情緒問題

除了情緒控制能力較弱及易發脾氣外,兒童亦可能出現其他情緒問題,例如情緒緊 張或情緒低落。

情緒低落

至於情緒低落的兒童,經常表現得悶悶不樂,他 們對課堂活動或遊戲提不起興趣,又不願與人交 談。他們容易哭泣,亦較易發脾氣。

遇到有情緒問題的兒童,教師可嘗試以下方法:

聆聽兒童的想法和感受

i)

多與兒童溝通,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要留意的是,兒童未必願意立即說出自己·

的感受,所以教師要給予時間和耐性,多作嘗試。

觀察及說出兒童的

感受 ii)

觀察、辨認兒童的行為及情緒,嘗試說出他的 感受。當兒童感覺到有人明白自己,他會更願 意和更容易去分享。例如:·

有些兒童很容易會緊張,而且緊張的程度比起一般害羞嚴重。他們與人交談或回答 問題時可能會顯得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嚴重的甚至拒絕參與課堂活動或拒絕回校 上課。

情緒緊張

(14)

多留意最近在兒童身邊發生的事,包括學校及家庭方面,以了解兒童出現情緒問 題的原因。

留意在兒童身邊發生的事

v)

8. 社交能力弱

有些兒童的社交能力比較弱,他們的社交意欲低,經常離群、獨自玩耍,很少主動 與人溝通或分享。他們的眼神接觸較弱,難以察覺及辨別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他們 不懂與人溝通或相處,難以與人打開或維持話題,有時又會有不恰當的說話或行 為。面對社交能力弱的兒童,教師可嘗試採用以下方法:

• 若兒童不願意參與活動或不願說話,不要強迫他,應給予時間和耐性,讓他自然 投入。

iv) 給予時間和鼓勵

利用玩具或繪畫與兒童溝通

iii)

• 若教師感覺兒童難以啟齒,可找一個輕鬆的環境,例如遊戲室 或家庭角,利用布偶、玩具或繪畫來與兒童打開話匣子。

• 兒童在玩遊戲或畫圖畫時,情緒會比較放鬆,亦會較容易說出 自己的感受。

• 初時教師可以陪着兒童,引導兒童與其他孩子接觸或交流。當 兒童習慣與其他孩子相處之後,教師才逐漸減少參與。

• 利用兒童感興趣的活動,鼓勵他多參與社群活動。例如兒童喜 歡玩玩具車,可透過玩具車來鼓勵兒童與其他孩子一起遊戲。

鼓勵兒童參加社群活動

i)

(15)

若兒童不願意參與活動,不要催迫他。應給予多點時間和耐性,讓他自然投入。

給予時間和鼓勵

vi)

有時兒童可能無意與人溝通,教師可製造機會讓他主動表達。例如兒童想多要 一點小吃,教師可能已經從他的行為中意會得到,但也不妨引導他向人表達,

讓他提出要求後才給他小吃。

製造溝通機會

iv)

若兒童表現不恰當的說話或行為,教師可向兒童示範正確的溝通及社交技巧。

例如:

「早上見到老師或同學,可對他們說『早晨』,或看着他們點頭微笑。」

「如果你想與小朋友玩,可以告訴他『我想和你一起玩』,不要擁着別人親吻。」

經常找機會跟兒童練習,使他慢慢掌握技巧。

示範溝通及社交技巧

iii)

鼓勵眼神接觸

v)

提醒兒童說話時要看着對方。

每當兒童看着自己時,也向他報以微笑,讓他感 覺眼神接觸的回應都是正面的。

可請數個較主動的孩子,多與兒童接觸,例如邀 請兒童一起看故事書,一起到家庭角玩遊戲。

ii) 鼓勵其他孩子多與兒童接觸

(16)

有些兒童可能比較難適應改變,包括轉換活動或環境變化。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 考慮以下方法:

保持常規及避免突變

iii)

要讓兒童明白日常程序,須要持久執行,切忌經常改變。

·教師可在轉換活動或課室前,預先告訴兒童,讓他有心理準備。

·轉換活動時,亦可用口頭或動作指示協助。

語言 / 動作提示

ii)

9. 較難適應改變

視覺 / 位置提示

i)

利用課室規則、圖卡、日程表,加強兒童對活動流程的理解。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制定校本的「就學政策」 ,以便教職員能按程序及早協助經常遲到/缺課 的學生。(詳情可參閱教育局通告第 1/2009

–保護兒童特別調查隊 (Child Protection Special Investigation Team/ CPSIT).

歲兒童發行的雜誌。他將一則為兒童雜誌寫的摺紙遊戲,發展成科普等級的作 品,投稿〈科學美國人〉

避免不一致 的行為處理方法, 包括…. 不同人/同一人在不同時間對同樣行為

「兒童為本」的核 心價值,讓每位小 朋友都能得到適切 的照顧。... 管理與組織 •

保護因素(protective factors) :可降低兒童受傷害/虐待

設計適切的課堂讓兒童主動投入學習。是次的南京交

此種情況在弱智兒童猶為顯著,大部份弱智兒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