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連續選擇模型在空間投票理論上之比較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連續選擇模型在空間投票理論上之比較分析"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不連續選擇模型在空間投票理論上之比較分析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2-2414-H-006-002-

執行期間: 92 年 08 月 01 日至 93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王鼎銘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0 月 28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不連續選擇模型在空間投票理論上之比較分析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iscrete Choice Models

in 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 92-2414-H006-002

執行期間 :92 年 8 月 1 日至 93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王鼎銘 副教授

研究助理 :郭銘峰、柯惠真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93 年 10 月 28 日

(3)

一、中英文摘要

(一)中文摘要

空間投票理論是以政策議題影響為主,以選民理性抉擇的假設來探討投票行為 的理論架構。本研究以空間投票理論為基礎,以台灣不同層次的選舉為研究對象,

更重要的是以不同種類統計上分析的不連續選擇模型為研究方法,來探索台灣選民 的投票抉擇。更仔細來說,為探索選民對各種政策認同的程度,以及政策對政黨偏 好與投票選擇的影響,本研究是利用理性抉擇的空間投票理論來解釋 2001 年台灣選 舉的一些情況。而有別於過往文獻在統計分析上僅強調多項式勝算對數模型的應 用,本研究更也適當推論出條件式對數分析(Conditional Logit)是在所有不連續選 擇模型中,較正確分析空間投票理論的一項工具。此外,本研究也針對不相關選項 的獨立性假設(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做一討論,雖然這一假設對 許多選擇理論與模型是相當嚴格的條件,但經由 Hausman 檢定也佐証本文分析結果 的適當性。

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在不同的選舉制度下,選民投票時所受的政策影響頗有差 異。基本上,政策議題在縣市長選舉時的影響,確實是比在立委選舉時來得大。在 縣市長競選時,政黨須對選民在統獨、經濟環保、及社會福利三種議題的位置與方 向特別注意;而在立委選舉時,除統獨傾向的拿捏需注意外,無須考量太多政策可 能的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贊成統一、支持經濟發展、要求多社會福利、或偏政 治安定的選民較傾向支持泛藍陣營;而支持獨立、主張加強環保、少管社會福利、

或是贊成政治改革的選民,則傾向支持泛綠軍。

關鍵詞:空間投票理論、多項式勝算對數分析、條件式勝算對數分析、不相關選項的獨立 性

(4)

(二)英文摘要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on a basis of rational choice paradigm to inspect the influence of policy issues, has been a dominant theorem in electoral study. This study, based on different spatial voting theories, is trying to capture the Taiwanese voting behavior under different electoral systems.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he policy issues affected the voting behavior in the 2001 election based on 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Compared to previous studies, this study applies Conditional Logit methodology, which is more appropriate and correct than Multinomial Logit in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policy on voting behavior. This study also points out a restriction that many discrete choice models have overlooked - the property of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IA) and as a matter, introduces the Hausman Test to exam the coefficient st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ting behavior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electoral systems. Essentially, the policy issues, including the unification-independence issue, economic policy, welfare policy, influence the voting decision more profoundly in county magistrate election, than in the legislative election. In addition, those who prefer unification with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social welfar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re pro KMT, PSP or NP. On the other hand, the voters who favor independent from China,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ewer social welfare, and political revolution, are pro DDP and TSU.

Keywords: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Multinomial Logit, Conditional Logit, 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IA)

(5)

二、報告內容

壹、前言

以理性抉擇理論為基礎的選舉行為研究,自 A. Downs(1957)的「民主的經濟理論」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一書刊行後,便廣受國內外學界所囑目。其後,在 Davis, Hinich, and Ordeshook(1970)、Riker and Ordeshook(1973)以及 Enelow and Hinich

(1984)等學者將之延伸發揚後,更是逐漸成為了主導且支配投票行為研究的一個主要派 別(Alvarez and Nagler 1998)。此種政治學研究中理性學派的實質分析內涵,主要可說是依 照經濟學的理性假設基礎而來。也就是說,其將經濟上的自利(egoistic, self interest)、理 性(rationality)1及效用極大化(utility maximizing)等人性假設,應用於政治行為的分析 之上(Mueller 1976)。若以選民投票行為的研究來看,理性抉擇理論下的理性選民,便是 依個人成本效益為考量,因此基本上來說,選民會投給對他本身效用較高的政黨或候選人,

而不會投給會使他效用降低的政黨或候選人。換句話說,選票可以說是選民用來反應他們 真實偏好順序(preference order)與效用程度(utility)的,而這種以理性為本的投票行為,

又被稱為「真誠投票」(sincere voting)(Merrill, 1988: 7)。

更仔細來說,理性選民的效用與偏好,是依據政策、議題、或稱意識形態光譜(ideological spectrum)上的立場,來做為對各政黨進行評估的主要指標。這其中,選民便是以「期望的 政黨差異」(expected party differential)來評估哪一個政黨會帶給他最大的效用,而支持與 他政策理念接近的政黨候選人(Downs 1957)。Downs 的理論,也因為建立在選民與政黨在 政策空間座標上,所以理性抉擇理論在投票行為上的分析,又被稱作是「空間投票理論」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或「議題投票」(Issue Voting)。

因此很顯然地,較諸傳統如哥倫比亞學派、密西根學派等投票行為的研究途徑,依照 理性抉擇的理論基礎,深入探討選民的投票行為,無疑是對當代投票行為的研究,提供了 更為嶄新的切入角度。然而,目前此種理性抉擇理論在政治學的應用,無論是就數理的證 明(analytical)或實証(empirical)的研究上,亦或是對選民效用或是直接投票選擇上分析 的發展,可說均已頗有建樹、漸趨完備。但實為缺憾的是,過往國內外政治學界應用理性 抉擇理論分析選民的投票行為時,經常過於強調政策議題對選民效用及投票的影響,對不 同選制環境所可能對選民理性投票選擇影響的分析,迄今依仍極為罕見。職是之故,本計 畫的研究內容,便特別強調以此一面向為聚焦,冀望經相關理論的整理建構,以及輔以相 關實證資料的整理分析後,能進一步彙整出更完整詳盡的研究資訊,俾作為未來相關主題 的研究參考。

1 Downs 曾針對政治上的理性做出定義,他認為一個理性的人會依以下條件而為:一,永遠能在面臨許多方 案(alternatives)中做一選擇;二、他能將所有面臨的方案一期偏好加以排列,如此每一方案之間不是較其 他方案更為偏好,或是偏好相等,就是較不偏好;三,方案偏好的排列是遞移性的(transitive);四,他能 永遠在其偏好排列最高的可能方案中作一選擇;五、在遇到同樣方案時會做出同樣決定(Downs 1957: 6)。

(6)

綜上,本計畫的主要研究焦點,便是強調在空間投票理論的基礎之上,針對台灣不同 層次的選舉為研究對象,並輔以適當的統計民調資料,嘗試剖析選民理性的投票行為在不 同的選舉制度下,是否會有所不同。詳言之,本計畫的首要目標,是整理歸納出適合分析 台灣選民的整合空間投票理論;其次,再根據統整後的理論架構,深入探究台灣選民在不 同的選舉環境(單一與複數選區)中,是否會有不同政策層次的考量。這其中,特別值得 注意的是,由於一般研究投票取向的實證統計模型中,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 DV)主 要是針對候選人或政黨進行分析,所以統計上必須以不連續選擇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中的二項式勝算對數模型(Binary Logit)、多項式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NL)、條件式勝算對數模型(Conditional Logit)等計量模型進行測量。而本研究中,將 也實質探討這些統計模型的本身內涵,並利用實際的統計民調資料進行檢測,以辨別各模 型優劣並找出最適合分析空間投票理論的統計模型。

貳、文獻探討

I. 選民投票行為之空間投票理論

空間理論(spatial model)源自於經濟學者 Hotelling(1929)對廠商最佳設廠位置的研 究上,自此,在政治學的理論或是實證方面的貢獻相當深遠;其中,空間概念所推演出的 許多理論包括 McKelvey(1976)應用在渾沌理論(Chaos Theorem)上,Stepsle and Weingast

(1981)則引申出結構引導性均衡(Structure-Induced Equilibrium)的概念來解釋國會投票

(Lewis and King 2000: 21-22);最重要的也是應用相當廣的,則當推 Downs(1957)及 Black

(1958)等人為代表的「中位選民理論」(Median Voter Theorem)。簡單的來說,「中位選 民理論」是以理性抉擇理論為基礎的空間模型,主要是根據追求效用與利益最大的選民行 為為前提,來探究候選人的最佳策略與競選行為。「中位選民理論」的應用是以解釋政黨或 候選人的行為為主,另一方面,相對於候選人得以客觀的分析選民政策需求與願望,選民 本身也是一個獨立分析的個體,也會評估哪個候選人的政策理念比較符合他的利益,並且 據此做為投票考量的標準。這種從選民的角度,專門討論選民投票行為及解釋選民選擇效 用的,則稱「空間投票理論」(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簡 單 來 說 , 在 這 個 理 論 架 構 下 , 每 個 選 民 及 各 個 政 黨 在 政 策 議 題 多 向 度

(multi-dimension)的「歐基理得空間」(Euclidean space)上有其代表的位置。而選民在政 策空間上的位置,代表他對政策議題的理想點(ideal point)或極樂點(bliss point),是一 個綜合表現出他所擁護的選舉議題。而政黨或候選人也有相對的位置,以表現她們在這些 選舉議題上政見的一種指標。根據空間投票的理論,選民投票的偏好即是根據這種選民及 政黨在政策議題上的相對位置來決定(Enelow and Hinich 1984; Merrill 1994)。

然而,空間投票論者對於政策位置究竟是如何影響投票行為並無定論。源自 Downs 一派的空間理論主張選民在眾多候選人中,會選擇與他的理想點位置最接近的人選;換句 話說,這種傳統的空間理論認為選民的偏好或效用是選民與候選人之間,政策距離的漸降 程式(declining utility),也就是候選人對選民的效用,是雙方距離愈近,選民效用越大。

由於這些論點均建構在 Downs 的基礎之上,所以傳統空間理論又可稱為「唐氏空間理論」

(Downsian Spatial Theory);此外由於 Downs 的空間理論是假設偏好是建構在距離的遠近 上,所以又可稱為「趨近空間理論」(Proximal Spatial Theory or Proximity Theory)(Merrill and

(7)

Grofman 1999: 19)。

但自 Downs 以降,傳統的趨近空間架構遭受諸多的質疑,如 S. Matthews(1979)即 率先否定候選人影響選民的方法是依雙方政策理念的距離遠近,他認為主要的關鍵是在於 兩者間政策理念是否一致而定。從空間座標而言,也就是指雙方位置與中立點(neutral point or status quo)角度的大小會影響選民的效用;當候選人的位置與選民理想點的位置間角度 愈小時,方向會愈一致,該候選人對選民的效用也就會愈大,反之亦然。Matthews 對傳統 趨近理論的質疑,到了 Rabinowitz and MacDonald(1989)正式提出「方向理論」(Direction Theory)一辭後,更加引起學界廣泛的探討。由於該理論也是建構在空間慨念上,一般也 稱之為「方向空間理論」(Directional Spatial Theory)。

一般來說,方向論者分析選民並無法完全辨別自己或候選人政策的位置,多數的選民 僅能就候選人相對位置的方向來進行研判(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1989: 94),所以方向 空間理論事實上與早期 Matthews 的理論相仿,從政策的方向來否定傳統空間理論的趨近假 設。尤甚者,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認為選民不僅會從政策的方向來評斷候選人,也會 觀察候選人對該政策支持的程度,也就是依據所謂的政策強度(intensity)來做判斷。簡而 言之,相較於趨近的論點,方向理論指出候選人的政策只要不超出「可接受的範圍」(region of acceptability),候選人本身政見的方向與強度,而非與選民的距離,才是決定選民是否投 票給她的關鍵(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1989: 108; MacDonald, Listhaug, and Rabinowitz 1991: 1111)。

II. 空間投票理論的差異性及其意義

方向理論與傳統的趨近論點雖然都以理性抉擇理論為出發點,然而從其推演出 的結果來看,這兩種空間理論對選民投票行為的推論有著顯著的差異,此種差異我 們便可先從圖一單一政策座標來表示。根據趨近理論的推斷,選民甲會選擇政策座 標與他最接近的政黨候選人,所以他選擇偏好依序會是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及 台聯。然而在方向理論的邏輯下,由於選民在乎的是政黨的立場與自己是否同一陣 線,以及其堅定的程度,所以如果這四個主要政黨均在選民甲「可接受範圍」時,

方向理論預估選民甲會依序選擇台聯、民進黨、國民黨及親民黨。

中立點

台聯 民進黨 國民黨 親民黨

【圖一】單一政策面向下政黨與選民的座標位置

雖然趨近及方向理論對選民偏好有著不一樣的假設,圖一也顯示著這種假設對 投票的選擇有著不一樣的預期,然而,這兩種空間理論的推導,卻也並不必然產生 選民最後選擇不一致的結論。如以兩個面向的政策座標來考量,假設現在有甲、乙 選民與四個政黨的位置如圖二所示,選民甲的選擇在趨近理論下依序是國民黨、民 進黨、親民黨、及台聯候選人,而在方向理論下則會有民進黨、親民黨、國民黨、

(8)

及台聯的優先順序。如同單一議題的情況下,兩種空間理論對選民甲的選擇會有不 同的預期,只是在超過一個面向的選擇上,方向理論下的選民因為需同時考量政黨 的方向與強度而略顯複雜。但如以選民乙的「理想點」位置來考量,則吾人不難發 現趨近及方向理論,對該選民投票選擇的預期則趨於一致,也就是無論在何種空間 理論下,選民乙對政黨候選人的偏好均是台聯、國民黨、親民黨、及民進黨。

議題二

可接受範圍邊界

議題一

【圖二】兩個面向下四個政黨與選民「甲」「乙」的政策座標

由圖二的結果不難發現趨近理論及方向理論並非完全的互斥,而且兩個理論也不可能 各自完整的解釋所有不同選民的偏好,二者或多或少均解釋著選民的投票行為,最重要的 是不同理論在不同選舉與不同選民間影響的差異大小而已。也因此,空間理論的研究不應 侷限在單一層面,應從整合不同型態的空間理論著手,來分析選民在實際選舉時的偏好與 選擇。

III. 整合的空間投票理論

傳統的趨近理論及現代版的方向理論不僅對解釋選民的偏好有著不同的看法外,兩種 理性投票理論對政黨或候選人「理性」行為的預期,更是大相逕庭。簡單來說,趨近理論 認為政黨為爭取多數選民的認同與選票,要提出多數選民支持或認同的政見,則會產生所 謂的競選策略趨中(converge)的現象(Downs, 1957: 115-117; Enelow and Hinich, 1984:

8-13),這也就是傳統空間理論下的「中位選民理論」(Median Voter Theorem)的基本觀點。

然而,根據方向理論的推論,政黨的政策並無須向中間靠攏,即使是站在極端(extreme)

或離散(diverge)的位置,也可吸引同樣多的選票(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1989:

108-109)。由於本文以選民效用與選擇的分析為主,有關兩種空間理論下政黨行為的差異,

則待另文再予以詳議。

親民黨

國民黨

民進黨

台聯

(9)

由於趨近及方向理論的差異,能夠整合這二者並提供實際選舉的驗證,成了許多相關 研究的焦點所在。所以,自 Rabinowitz and MacDonald(1989)本身提出一套可供驗證的整 合理論以來,2包括 MacDonald, Listhaug and Rabinowitz(1991)、Merrill(1993, 1994)、Iversen

(1994)、Dow(1998)、Adams and Merrill(1999)、Merrill and Grofman(1999)、Lewis and King(2000)等,均嘗試以不同形式的模型來整合兩種空間投票。而這股整合的風潮,除 美國學界廣泛的應用在分析其選舉行為之外,世界各地選舉的應用還包括對法國(如 Pierce 1997)、德國(如 Kramer and Rattinger 1997)、挪威(如 MacDonald et al. 1991; Westholm 1997;

Lewis and King 2000)、瑞典(如 Gilljam 1997)等國家上。

就台灣投票行為的研究而言,雖然以政策議題為主要分析單位的文獻也相當的豐富,

然而專門針對空間理論,並能整合同時探討趨近及方向邏輯的研究仍是屈指可數。莊玉卿

(1997)、Wang(2001)曾嘗試就 1996 年總統大選為背景加以分析;陳文俊與黃志呈(2002)

則以 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原始模型為基礎,針對 2001 年縣市長及立委選舉進行空間 理論的推估。除了這些以統計分析來比較空間理論之外,Lin et al. (1995)以及劉恆禎 (1996) 則是以 Enelow and Hinich 空間繪圖與座標的方式,呈現出選民及政黨在議題多面向上的 相對位置。

因此總括上述的研究,在本計畫的研究內容中,除了延續相關研究對趨近及空間理論 的整合之外,最重要的是從選民效用及選擇兩方面來驗證這兩種空間模型,並嘗試著了解 空間理論的論証,是否一體適用在不同層次與不同選制下的投票行為。

參、資料來源

空間投票理論的驗證基本上均以選民回答問卷的資料作為分析的對象,但本計畫因侷 限於經費,所以並不包括自行進行問卷調查,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國內專門進行選舉民意調 查之學術機構所彙整完成的資料來進行分析。詳言之,本研究所分析的資料來源,主要是 根據中正大學、政治大學及中山大學聯合主持的「2001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TEDS)

所提供的 2022 份民調資料為基礎,並且從其中的統獨傾向、經濟環保、社會福利及改革安 定等四大議題來著手分析,相關問卷設計題目則詳列於附錄一之中。

2 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提出的整合模型為b1

(

V 2 + C 2

)

+b2

(

2V C cosθ

)

,其中 cosθ代表 V 及 C 向量(vector)的角度,b1及 b2分別代表長度距離及向量乘積(scalar product)兩個變項的係數。迴歸 計算的結果如 b2/b1的比例接近 1,則表示較符合趨近空間理論;如果這個比例大於 1,則較吻合方向理論 的說法(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1989: 105)。

(10)

肆、研究方法與實證結果探討

I. 選民對政黨的效用偏好評估

自Rabinowitz and MacDonal(1989)以來,空間理論在測量選民對各個政黨的效用或 偏好水準,多以問卷設計上的感情溫度計(the feeling thermometer scores),來評估選民對 各政黨的評價與偏好程度。TEDS 的資料雖沒有這種 0~100 量尺的變數設計,但有類似以 0~10分對各政黨喜好程度的評估,題目設計詳列於附錄一,本研究中,便先根據這些回答 來進行選民對各政黨偏好的評估。

0

2

4

6

8

獨 立 統 一

政黨評價/偏好

國民黨 民進黨 親民黨 新黨 台聯

【圖三】依選民統獨立場區分對各政黨之效用

圖三呈現的,是依選民統獨立場區分出他們對各個政黨的評價水準,顯示出 0~10 尺 度的政黨偏好評估仍具測量的敏感性。由圖三可以看出選民本身對政策議題的偏好,影響 他們對政黨的評價相當的大。愈傾向獨立的選民,對民進黨及台聯的評價愈高;而愈傾向 統一的選民,對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的評價愈高。而對各政黨的偏好程度差異最小的,

則當屬統獨傾向最不明顯的那一群選民身上。更重要的是,圖三各政黨的評價偏好也代表 各政黨的效用曲線(utility curves),不同政黨曲線有不同的至高點(peaks),顯示出對趨近 理論支持,而各曲線的不同斜率,則支持方向理論的觀點(Merrill and Grofman 1999:

54-55)。簡單來說,這種政黨效用曲線的變化提示著兩種空間理論潛在的影響。

然而,這種圖表的形式僅可以單一面向的方式呈現議題的影響,而且各政黨在該議題 的位置也尚未考 慮進 去,所以還須以 較正 式的理論模型及 統計 方法加以估算。 由於 Rabinowitz and MacDonald的整合理論在陳文俊與黃志呈(2002)的文章中業已充分討論,

本文以Lewis and King(2000)的模型來加以分析,其迴歸分析方法如下所示:

(

ik ijk

)

ij k

k k

ijk ck k

ik vk

ij v c v c

U =β +

β +

β +

β +ε

=

=

=

. . 2 .

.

4

1 2 4

1 2 4

1 2 0

其中 i 為各個選民,j 是不同的政黨,k 則是代表統獨、經濟、社福及改革四大議題。vik選民 i 對議題 k 的政策偏好位置,cij.k則是選民 i 所認知的政黨 j 對於 k 議題的理想點(ideal point)或政見。由於 TEDS 的資料包含四個政策議題,所以每個議題均有βv、βc、及β2

係數,也就是每個係數均有對四項政策做評估。當政策 k 的影響要滿足趨近理論的邏輯時,

(11)

則須其結果應是-βv=-βc=β2>0;而要滿足方向理論,則該政策的βv=βc=0,且β2

>0(Lewis and King 2000: 25)。

Lewis and King的方法相較於Rabinowitz and MacDonald的優點,在於能將不同政策議 題的影響分開來計算。從台灣選舉的情況來看,國家認同對選民的影響可能是從統獨的方 向角度來思考,然而在經濟環保議題上,選民則可能會選擇距離較近的政黨。所以在現實 選舉中,不同的公共政策影響選民效用的方式,可能並不一致,如果應用 Rabinowitz and

MacDonald 的整合模型,勢必要面臨犧牲對個別議題觀察的缺點。為了更仔細檢視各項公

共政策對台灣選民效用的影響,本文採用Lewis and King的模型來同時檢測趨近及方向理 論,分析結果如表一所列。

【表一】以政黨偏好評估空間投票理論

整合理論 趨近理論 方向理論

政策議題 βv βc β2 β2|(βv=βc=β2) β2|(βv=βc=0) 統獨議題

經濟環保 社會福利 改革安定

0.01 -0.00 -0.01 0.01*

-0.06*

-0.01 0.01 -0.00

0.04*

0.01*

0.03*

0.02*

0.01*

-0.00 0.02*

0.01*

0.04*

0.01*

0.02*

0.02*

σ) R2

2.07 0.27

2.28 0.11

2.14 0.22

(註)* P < 0.01

根據空間理論的模型,表一的樣本是集合(pooling)對所有政黨的評價而來,所以樣 本數在集合五個政黨並扣除資料漏失的部分後,總計為4709個。如對個別政黨的分析有興 趣,可參考附錄二對各政黨偏好評估的分析。無論是從各個政黨或是表一集合的分析來看,

也無論是以整合模型或是限制係數的趨近及方向理論模型來看,方向理論在各項政策的解 釋力均優於趨近理論,顯示這些政策議題在台灣影響選民對政黨的評價,主要是依雙方理 念的方向及強度來考量。

雖然以政黨的偏好來檢測空間投票理論已行之有年,但無論是在投票理論或是實証檢 測上,仍有其不足的地方。首先,以情感溫度計來代表選民對各政黨的效用指數是否正確,

可能就有存在著一些爭議。這種質疑,除了來自這種問卷設計的精確性以及選民在回應這 類問題的標準性外,主要的問題是來自選民回應情感溫度計的問卷時,與回應政黨議題位 置變項會有內生性(endogenous)的疑慮,這樣子的依變數會嚴重的造成係數估算上系統 性的誤差(systematically biased)(MacDonald, Rabinowitz and Listhaug 1998)。此外,以TEDS 的民調資料來看,由於並未有情感溫度計的設計,用對各政黨喜好程度0~10的分數來代表 選民對政黨的效用偏好,也使得統計分析上依變項的變異量(variety)縮減,可能也間接 影響到估算的準確性。

其次,純粹以效用模型來預估選民的決定,由於只專注政策議題的影響,忽略了其他 可能會影響選民投票的其他因素。以過去台灣選舉研究著重諸多社會及心理層面的探討而 言,若完全漠視這些變項對台灣選民的影響,也容易招致許多批評。更何況,許多研究也 發現政策的影響,並不是通體適用的,如Platt, Poole, and Rosenthal(1992)及Merrill(1995) 等人的研究就發現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資訊程度的選民,其政策偏好方式就有顯著的 不同。這些發現,也增加了空間理論需加入其他選民個人因素考量之需求。

(12)

最後,由於選民對各政黨情感溫度計的高低,與其真正投票的選擇可能並不一致。以 我國單一選區與複數選制並存的複雜性來看,選民的效用模型並無法反映不同選制下,空 間理論影響投票的差異性。所以,下一個部份將先從我國縣市長與立委不同選制談起,嘗 試著將選制的影響導入趨近及方向理論的分析架構之中,以探討選民在不同選制下,空間 理論的預期所存在著的差異。而再接續下來的部份,便會在此一架構與假設下,並適當運 用統計上的不連續選擇模型,實際檢驗空間投票理論在不同層次選舉的異同。

II. 不同選制對議題投票的影響

目前我國縣市長及其他各級行政首長的選舉,多以單一選區(single-member district)相對多數(plurality)的方法來產生,3而立委及其他各級民意代表則屬複數 選 區 ( multi-member districts ), 並 採 行 所 謂 的 「 單 記 不 可 讓 渡 法 」( 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SNTV)。4就空間投票理論而言,應用在縣市長單一選區的選 舉,由於與許多國家的選舉型態一致,應該沒有太大的疑異。但對於複數選區下的 競爭,選民是否仍會依政黨政策議題為主要考量,來進行投票的憑據,可能就會引 起一些學者的質疑了。

對於單記不可讓渡的分析,一般認為由於候選人只需少數選票即可當選,所以較有可 能會出現候選人以偏激、突顯個人形象的極端主義出現(葛永光,1996:102)。同時由於 政黨為獲得最多的席次,勢必在同一選區提名多位參選人,所以較易引起同室操戈、同黨 相爭的情況發生;也因如此,政黨的角色與競爭也就愈趨模糊,政黨在議事及政策上的功 能將逐漸式微。此外,選民在這種制度下的投票策略,是以「選人」為主「選黨」為輔,

而且選民棄小黨就大黨的心理因素,比起杜彿傑法則(Duverger’s Law)對多數決選制預期 的來得弱,所以單記不可讓渡比單一選區制更能兼顧到小黨的比例代表性,使小黨有生存 的空間,政黨數目也就相對較多(謝復生,1992:19)。

在這個架構下,政策議題的影響力是如何融入選民在複數選區下的投票思維 呢?吾人的推論是,就算是複數選區這種以候選人為中心式的投票行為,仍無法避 免的有政策議題的影響,因為政黨或候選人雖不需要得到相對多數的選票,但為突 顯自己的形象,也必須訴諸於文宣以強化他們在選舉某些議題上的獨特性,或是以 極端主義式的形象來深化選民對政黨或候選人的印象,以吸引爭取特定少數(Cox 1990)。這種影響投票的模式,事實上與方向理論所推論的,政黨要在極端(extreme)

或離散(diverge)的位置上吸引選票不謀而合。簡單來說,與一般單一選區的情況 相比,複數選區即使無法同時滿足趨近及方向理論,但是仍有可能以方向理論的形

3 相對多數的單一選區制則又被慣稱為領先者當選制(first-past-the-post system)(Ranny, 1996: 168),這一 制度的要點在於許多競爭者中,得最高票的第一名,無論是得票過半與否,就算是當選。所以,這種選制 基本的精神在於吻合兩項要件:第一是每一選區只能選出一個當選者,第二是整個選舉過程只有一個回合 的選舉,一個回合過後誰贏誰輸將就此底定(Cox, 1997: 69)。

4 日本可說是最早使用單計不可讓渡選制的國家,自其於 1900 年首度採用以來,一直持續沿用至 1994 年 11 月的政治改革法案為止,在 1996 年眾議院選舉才正式改採單一選區制。韓國則在更早的 1988 年就取消了 單計不可讓渡制度。目前僅剩中東的約旦(Jordan)、太平洋的萬那杜(Vanuatu)及台灣等國成為碩果僅 存實行此一體制的地方(Farrell, 2001: 47)。

(13)

式影響選舉。

總之,從不同選制考量政策議題的影響,可以推論出選民在縣市長選舉,的確 可能較重視政黨的政策;然而,在立委選舉過程中,選民還是會表現出對政黨政策 的適度關懷。只是因為選舉制度的關係,政策的影響會較縣市長選舉偏激,所以基 本上選民會以給與他政策理念「相同」的政黨做為選擇的對象,也就較有可能投給 政策議題上較偏激極端的政黨候選人。這種政策議題在兩種選舉影響的推論歸納如 表二,接下來的內容,本研究便以此假設為命題,對 2001 年選舉投票結果進行檢測。

【表二】政策議題在不同選制下的影響 縣市長

(單一選區多數 決)

立委

(單記不可讓渡)

政策影響的強度 強 弱

政策影響的方式 距離與方向 方向

III. 縣市長及立委的投票選擇:不連續選擇模型的比較應用

本節的內容說明,便是改以選民真正投票的決定,而非他們對各政黨的效用評估,來 分析空間理論在縣市長及立委選舉的實際應用。為因應不同的分析方法,本文針對 Lewis and King(2000)提出的整合空間理論的模型,融入Rabinowitz and MacDonald(1989)的 模型進行了一些修正。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V||2+||C||2)做為政策的距離變項(length

variable),測量選民與政黨對政策議題偏好的遠近,以查出趨近理論的效度;此外針對方

向理論,則以(2.V.C)或

= k

i

i ic v

1

. .

2 做為政策的向量成積(scalar product),以偵測選民與政 黨之間有關政策議題方向的強弱。值得一提的是,長度與向量雖同樣需要測量選民與政黨 對政策的立場,但長度變項的顯著性是依賴二者之間的差距越小越好,而向量變項則是要 越強越佳,因此兩變項如果分別要吻合趨近及空間理論的期待時,則其係數須分別是負數 與正數。

再就分析選民投票選擇時所運用的統計模型而言,由於一般研究投票取向之依變項

(dependent variable, DV)主要是針對候選人或政黨,所以在實證研究中最廣為學界應用 的,是採不連續選擇模型(discrete choice model)中的二項式勝算對數模型(Binary Logit)、

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NL)、條件式勝算對數模型(Conditional Logit, CL) 等模型來進行分析。由於在我國選舉的實際情況中,無論是在單一選區或複數選區的選舉 中,多數的情況下是有很多位參選人進行競逐,因此統計上專門針對僅兩位候選人(或政 黨)參選分析的二項式勝算對數模型,通常將不適用於對我國選舉的實證分析上,而從本 文的分析對象來看,選民政黨選擇的對象也有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及台聯等多個政黨,

因此二項式勝算對數模型對於本文的分析應用,無疑將也不適用。據此,本文中便將針對 統計方法上,專門剖析選民投票抉擇多分依變項的多項式勝算對數模型,以及其他實證統 計模型的內涵進行說明與檢測。特別就條件式勝算對數模型來說,由於國內政治學界對此

(14)

一模型的運用極為陌生,因此本文將對此一模型的實質內涵多加介紹,並適當推論出為何 其是正確分析空間投票理論的計量模型。

詳言之,選舉投票行為的實證研究中,由於選民對參選人(或政黨)的實際圈選資料,

通常是具有「無序多分」(unordered choice)的資料性質。而這其中應用於分析多位參選人 時最廣的計量方法,莫過於是不連續選擇模型中的多項式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t,以下簡稱MNL)。根據MNL的算式,在有 x 獨立變項影響時,選民 i 投票給候選人 j 的預期機率是:

( )

( )

=

=

=

= J

j

j i

j i i

ij

x x x

j y P

1

. exp

. Pr exp

β

β ,其中β1=0。

從它計算出的結果來看,MNL 的一個特色是βj 係數是依據候選人的選項而來,所以 MNL會依每個 j 選擇的結果估計出一組係數。然而,這一統計上的估算方法卻與空間理論

(趨近或方向觀點)的假設截然不同;從空間理論得知,選民在選擇任何一個政黨時,不 僅是依該政黨政策理念所造成的效用影響外,更重要的是,評估這種政策或效用的影響,

是限於投給的該政黨,不涉及選民對其他政黨的評估。從統計資料的角度而言,這種政策 議題是屬於「依附選擇的變項」(choice specific variable),與MNL所估算一般的「個別專 屬變項」(individual specific variable)迥異。這也使得空間投票理論的實際估算,不應以 MNL來執行(Merrill and Grofman 1999)。

為 了 克 服 MNL 無 法 分 析 依 附 選 擇 型 變 項 的 問 題 , 本 文 改 以 條 件 式 對 數 模 型

(Conditional Logit,以下簡稱CLGT)來進行檢測。此種不連續選擇模型的應用,雖然主 要是集中在交通經濟學的討論上,但應用在投票行為的相關研究,仍可見於 Alvarez and Nagler(1998)、Merrill and Grofman(1999)等文,國內選舉的應用分析則可見Wang(2001) 等。CLGT計算下的預期投票機率是:

( )

∑ ( )

=

=

=

= J

j

ij ij i

ij

z z z

j y P

1

. exp

. Pr exp

α α

與MNL估算的機率相比較,zij代表的是依照選民投票對象為準的政策議題變項,而且無論 最後投票選擇的結果為何,也不論究竟有多少政黨要參與競選,這類型的自變項僅會有一 個α係數。從表三對兩項公職投票分析的結果來看,CLGT的這一項特色即相當明顯。

【表三】2001年選舉的整合空間投票模型:條件式對數分析(CLGT)

縣市長 立法委員

統獨議題距離 統獨議題向量 經濟環保距離 經濟環保向量 社會福利距離 社會福利向量 改革安定距離 改革安定向量

-0.039 0.021 -0.050

0.021 -0.017 0.032 0.006 0.009

(0.009)**

(0.004)**

(0.013)**

(0.007)**

(0.016) (0.006)**

(0.012) (0.004)*

-0.042 0.040 -0.020 -0.000 0.016 0.035 0.009 0.015

(0.008)**

(0.007)**

(0.010) (0.009) (0.013) (0.009)**

(0.010) (0.006)*

(15)

LR χ2 P-value > χ2 Pseudo R2

500.44 0.00 0.35

302.43 0.00 0.18 (註): 括弧內為標準差。* P<0.05;** P<0.01。

從表三條件式對數分析的結果來觀察,這四個議題在 2001 年底兩項選舉中明顯的有 著強烈的方向影響力,除了經濟環保議題的方向強度在立委選舉中未發酵之外,其他政策 對選民的投票都有著方向上的影響。另一方面,從距離變項的顯著水準可以發現,趨近理 論的影響並不若方向理論來得強。就縣市長選舉而言,政黨在政策上趨中的策略僅會在統 獨及經濟議題上奏效,而在立委選舉方面,則更只剩下對統獨議題有用了。從選民的角度 來看,他們顯然較重視政黨在這些議題上與他們的看法是否一致,而不太在乎雙方距離的 遠近。如果比較兩項選舉也可以發現,經濟環保議題僅對選民在投縣市長時有明顯的影響,

所以相較來說,政策的影響力在縣市長選舉時的確比在複數選區來得大,這也可從兩者 Pseudo R2的比較窺之一二。

然而,由於目前的分析並未對政策以外的變數加以控制,所以表四及表五擬再分就兩 項公職選舉,加入選民的政黨傾向5、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所得水準、及省籍等控制變 項,以融入整合的空間理論中,並就兩項選舉影響的異同再做一比較。須注意的是新加入 的這些控制變項,是一般選民個別專屬的自變項,所以CLGT的估算必須有所調整,以同 時處理依附選擇的政策議題變項,以及專屬選民個人的控制變項。新的CLGT計算投票預

期機率則是:

( ) ( )

( )

=

+

= +

=

= J

j

ij j i

ij j i i

i ij

z x

z z x

x j y P

1

. .

exp

. .

, exp

| Pr

α β

α

β 。

由表四與表五的結果來看,在控制其他可能會影響投票的因素之後,政策議題 對選舉的影響更為單純,而且在兩種選制下的差異也更加的明顯。就縣市長的部分 而言,經濟環保依然以距離及方向的方式來影響,其他方面則僅存統獨及社會福利 的方向影響力;而在立委選舉部分,則除了統獨議題之外,政黨政策的影響力已不 復見,選民對統獨的關心,僅考量政黨是否與其方向一致為主。所以由這些結果的 比較可知,第五節所推論的複數選區政策影響力較小,且以方向力為主的的假設,

大致吻合。

其次,表四與表五的結果也顯示出除了政策議題之外,所有的控制變項中,僅有政黨 認同對台灣選民的投票還具影響力。無論是在縣市長或立委選舉,選民投哪一個政黨清楚 的受他們政黨傾向的左右。此外,特別在縣市長選舉時,這種政黨的影響也交叉顯現在泛 藍(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泛綠(民進黨、台聯)跨黨派的認同與支持上。從表四政黨 認同的顯著係數來觀察,具國民黨認同傾向的選民,不僅影響投國民黨比民進黨的機率,

也影響選民投給新黨比民進黨的機率,而親民黨的認同更是明顯的影響所有投給非民進黨

5 有關政黨傾向的設定,本文只以國民黨、民進黨及親民黨的認同為考量。就新黨而言,由於表態新黨認同 者的樣本僅 7 人,與其他政黨的樣本相差過多(國民黨傾向 295 人,民進黨傾向 604 人,親民黨傾向 266 人)。至於台聯的認同者有 20 人,除也因樣本太少之外,主要是因為台聯在 2001 年選舉前夕才登記成立,

與密西根學派 Campbell et al.(1960)等人所認知政黨傾向應該是來自選民長期培養出來的穩定心理因素並 不吻合,從統計分析的觀點,這樣也是會造成回答對台聯認同的情況是內生於(endogenous)政黨選擇依 變項,所以本文的分析剔除台聯傾向這個自變項。

(16)

的機率。雖然立委選舉跨黨派認同與支持的情況,因複數選區的複雜並未顯現,但從縣市 長分析的結果也顯示出在2001年的選舉過程中,泛藍與泛綠兩大區塊劃分的一個情況。

最後,由於表四及表五政策係數的結果,僅是對趨近及方向理論在這次的選舉做一比 較,在CLGT統計模型計算下,政策因素是如何影響投票給兩大陣營的預期機率,並不易 容易從係數的大小或強弱直接看出。所以圖四及圖五分別再針對表四及表五的結果,預估 出每個選民投票給各政黨的機率,並以不同政策偏好的選民為基準,顯示出各種政策影響 投票給不同陣營的平均預期機率。

以統獨的立場來看,無論是縣市長或立委選舉,很明顯的愈贊成統一的選民支持泛藍 的機率愈大,而愈支持台灣獨立的則投泛綠的機率愈高。其次就經濟與環保來看,泛藍在 吸引偏經濟發展傾向的選民上較佔優勢,而較重環保的選民較支持泛綠,但不可否認的是 這種趨勢在立委選舉上並不明顯。再從社會福利的影響來看,泛藍的支持機率跟隨著要求 政府應增加社會福利的呼聲而增強,而那一群最支持政府應該少管社會福利的選民,明顯 的傾向支持泛綠政黨。最後從改革安定來觀察,無論是在縣市長或立委選舉,愈支持安定 的選民愈有可能支持泛藍,而愈支持改革的選民則傾向支持泛綠。

(17)

【表四】縣市長選舉投票之條件式對數分析

國民黨/民進黨 親民黨/民進黨 新黨/民進黨 統獨議題距離

統獨議題向量 經濟環保距離 經濟環保向量 社會福利距離 社會福利向量 改革安定距離 改革安定向量

-0.018 0.010 -0.058 0.017 -0.037 0.028 0.001 0.003

(0.010) (0.004)*

(0.012)**

(0.005)*

(0.015) (0.005)**

(0.012) (0.004) 國民黨認同 1.525**

(0.432)

1.180 (1.021)

2.430**

(0.796) 民進黨認同 -2.266**

(0.353)

-0.937 (0.871)

-38.107 (675...) 親民黨認同 0.869*

(0.404)

2.277**

(0.751)

2.302**

(0.758)

男性 0.154

(0.282)

0.113 (0.519)

0.103 (0.525)

所得 -0.018

(0.050)

-0.176 (0.010)

0.016 (0.098)

教育 -0.005

(0.070)

-0.023 (0.143)

0.081 (0.139)

年齡 0.002

(0.013)

-0.018 (0.023)

0.007 (0.023)

外省 0.778

(0.495)

0.832 (0.696)

0.337 (0.699)

(註): 括弧內為標準差,* P<0.05;** P<0.01,LR χ2 = 589.76,P-value > χ2 = 0.00, Pseudo R2 = 0.49。

(18)

【表五】立委選舉投票之條件式對數分析

國民黨/民進黨 親民黨/民進黨 台聯/民進黨 統獨議題距離

統獨議題向量 經濟環保距離 經濟環保向量 社會福利距離 社會福利向量 改革安定距離 改革安定向量

-0.015 0.008 -0.013 -0.004 -0.004 0.007 -0.006 0.004

(0.010) (0.004)*

(0.012) (0.005) (0.015) (0.005) (0.012) (0.004) 國民黨認同 1.665**

(0.438)

0.827 (0.542)

-0.445 (0.772) 民進黨認同 -1.723**

(0.312)

-2.587**

(0.568)

-2.027**

(0.461) 親民黨認同 0.364

(0.415)

1.690**

(0.460)

-1.900 (1.109)

男性 -0.217

(0.255)

-0.289 (0.324)

-0.040 (0.419)

所得 -0.023

(0.047)

0.031 (0.061)

0.117 (0.080)

教育 0.060

(0.061)

0.109 (0.082)

-0.005 (0.106)

年齡 0.007

(0.011)

0.012 (0.014)

-0.016 (0.019)

外省 0.288

(0.466)

0.640 (0.491)

0.128 (0.880)

(註): 括弧內為標準差,* P<0.05;** P<0.01,LR χ2 = 461.33,P-value > χ2 = 0.00, Pseudo R2 = 0.33。

(19)

0 0.2 0.4 0.6 0.8 1

獨 立 統 一

機率

泛藍 泛綠

0 0.1 0.2 0.3 0.4 0.5 0.6 0.7

環 保 經 濟

機率

泛藍 泛綠

0 0.2 0.4 0.6 0.8 1

少 社 福 多 社 福

機率

泛藍 泛綠

0 0.2 0.4 0.6 0.8

改 革 安 定

機率

泛藍 泛綠

【圖四】2001年縣市長選舉投泛藍泛綠陣營之機率(依選民四種政策偏好區分)

(20)

0 0.2 0.4 0.6 0.8 1

獨 立 統 一

機率

泛藍 泛綠

0 0.1 0.2 0.3 0.4 0.5 0.6 0.7

環 保 經 濟

機率

泛藍 泛綠

0 0.2 0.4 0.6 0.8

少 社 福 多 社 福

機率

泛藍 泛綠

0 0.2 0.4 0.6 0.8

改 革 安 定

機率

泛藍 泛綠

【圖五】2001 年立委選舉投泛藍泛綠陣營之機率(依選民四種政策偏好區分)

(21)

IV. 不相關選項獨立性的檢定:Hausman檢定法

經由前述的分析可知,CLGT 的分析雖然相較 MNL 來說,有同時處理「個別專屬」

(individual specific)與「依附選擇」(choice specific)兩種不同自變項的優勢,然而這兩 種不連續選擇模型卻都無法滿足所謂的「不相關選項的獨立性」(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IA)。IIA 可以說是對個人或集體選擇理論的一種嚴格假設,簡單來說,就是 認定選擇或偏好並不會因為可替代的選項不一樣而改變。以我國選舉為例,IIA 的假定是指 選民投票給國民黨的機率比上投票給民進黨的機率,並不會因為有親民黨或其他政黨的加 入或退出而有所改變。假如選民因為可以選擇的政黨數量改變,而影響他投票給兩個政黨 的機率,則可說是違背了 IIA 的假設。

MNL 與 CLGT 必須滿足 IIA 的條件,可分別從它們估算出來選擇機率的對比(odds equation)來觀察。先從 MNL 的機率來看,假設雖然有好幾個政黨可提供選民 i 做選擇,

然而就選民i投給兩個政黨j1 與j2 的機率來看,比則是:

( )

{

1 2

}

2

1 exp .

2 Pr

1 Pr

j j i i

i

ij

ij x

x j y

x j y P

P = β −β

=

= =

而以 CLGT 估算出選j1 及j2 政黨機率的比則是:

( )

{

.α

}

2 exp Pr

1 Pr

2 1 2

1

2 1

j j j

j

ij

ij z z

z j y

z j y P

P = −

=

= = 。

很明顯的,無論是 MNL 或是 CLGT 的結果一致顯示出選民投票給j1、j2 兩政黨的機 率,與他們對其他政黨的選擇完全無關,選j1 與j2 的機率並不涉及其他的政黨(如j3), 或是其他的係數(如βj3zj3)(Long 1997)。所以,以這兩種統計模型來評估選民的投票 行為,均需假設無論是否有其他政黨的候選人加入選戰,造成選民投票選擇上的不同競選 組合,都不會改變對原有支持政黨的機率。

IIA 的前提在許多學者眼中認為不僅是統計上的問題,更是對選民投票方式的一種假 設(Alvarez and Nagler 1998)。由於 IIA 暗示著在選舉時,選民對各政黨的選擇並無替代性,

所以這個條件可說是非常主觀(substantive)的。許多研究因為著眼於 IIA 的這種限制,提 議可以多項式常機模型(Multinominal Probit, MNP)取代傳統分析多重選擇的統計方法(如 Alvarez and Nagler 1998; Alvarez, Nagler and Bowler 2000)。MNP 之所以可以免於 IIA 的限 制,乃在其估算不同選項機率時,以殘差(the error or stochastic term)呈現多元常態分布

(multivariate normal distribution)為假設,並據此加以估算其選擇的機率(Long 1997;

Alvarez and Nagler 1998)。然而由於這種計算方法,並不保證一定可以計算出變項的係數,

每次估算的結果也不穩定,會有所謂的虛偽估算的問題(fragile identification problem),這 也就是一般認為估算偏誤(misspecification)的情況(Alvarez and Nagler 1998),所以許多 學者認為還是不宜以 MNP 模型來處理空間投票理論(Glasgow 2001)。

總括來說,CLGT 雖然有先天限制,但只要估算的結果滿足 IIA 的假設,則仍不失為 一個對空間理論正確的分析。表六就以 HausmanTest 檢定 CLGT 對縣市長及立委分析的結 果。Hausman Test 是比較全部資料(full data)與刪除某些政黨選項的限制資料(restricted data),基本上是查看兩者在 CLGT 分析後,估算出的係數是否一致。該檢定的無效假設(null

(22)

hypothesis)是各種資料組合下的係數一致,所以與一般檢定結果不同的是,如要符合 IIA 的假設,則 Hausman 檢定的統計量需在 chi-square 分佈下具不顯著結果(insignificant)。6以 表六檢定的p值來看,CLGT 在對 2001 年選舉的分析結果顯然並未違反 IIA 的假設。

【表六】不相關選項獨立性檢定(Hausman Test)

縣市長 立委

# groups Hausman p # groups Hausman p

國民黨 481 8.99 0.99 541 1.26 1.00

民進黨 233 0.00 1.00 307 4.13 1.00

親民黨 229 0.00 1.00 323 -5.75 1.00

新黨 474 0.00 1.00 -- -- --

台聯 -- -- -- 458 7.01 0.99

伍、結語與討論

在理性抉擇理論下,選民投票唯一的指標是建立在政策的效用上,選民以各政 黨在相關政策的政見做為效用評估的標的,也做為投票選擇時的指標。本文在這個 理論基礎之上,嘗試著比較趨近及方向兩種空間理論,在縣市長及立委選舉兩方面 的異同。更重要的是,本文以國內選舉較少使用的條件式對數分析(Conditional Logit, CLGT)來實際檢測空間理論。次外,本文也申論 CLGT 雖然必須滿足不相關選項 的獨立性(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 IIA)假設,但從空間理論的架構 也歸納出,CLGT 是所有不連續選擇模型中,最適合估算空間理論的統計模型。

其次,本研究也從統計的結果發現,選民在兩種不同選制下,投票選擇上的確 有著不同的考量。政策議題在選縣市長時的影響比在選立委時來得大,更仔細來說,

縣市長選舉時政黨須對它的統獨、經濟環保、及社會福利三方面的議題多加留意,

特別是要注意是否與選民在這些議題站在同一陣線;反觀政黨在爭取立委選票時,

並無須考量太多政策的影響,最多僅要對統獨傾向多加小心,而且與縣市長選舉時 一樣,不用太在意滿足統獨議題上的中間選民。再從政策對各政黨的影響力來看,

在控制所有其他條件的情況下,贊成統一、支持經濟發展、要求多社會福利、或偏 政治安定的一群選民較傾向支持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等泛藍陣營;反觀支持獨 立、主張加強環保、政府少管社會福利、或是贊成政治改革的選民,則比較傾向支 持民進黨及台聯的泛綠軍。

在台灣的選舉過程中,選民的認同問題常被簡化成是選民的族群、籍貫、或黨 派傾向來看。然而無論是對統獨的偏好或其他意識形態所產生的認同問題,事實上 均會表現在選民對相關議題的偏好程度上,這種對政策或議題認同的影響,就會藉 由比較各政黨的政見反映出來,並進而影響最後投票的決定。就理性抉擇理論的角 度來看,選民的確是會關心公共事務的,在許多政策上有自己的立場,並可以判斷 政黨在議題上的位置以做為投票的參考。本研究在這些基礎上,嘗試著控制政策的

6 對 Hausman 相關的檢定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 Hausman, J.A. and D. McFadden. 1984. Specification Tests for the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Econometrica 52: 1377-1398.

(23)

影響以及其他相關的制度性因素,並就研究方法上的介紹,希望能對未來相關主題 的研究有所貢獻。

(2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陳文俊、黃志呈,2002,「意識型態議題與選舉的空間理論:接近模型與方向模型的比較」,

2001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TEDS)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莊玉卿,1997,「台灣選民議題取向投票之研究: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

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恆禎,1996,「理性抉擇研究途徑與選民的政黨評價:近似空間模型、方向空間模型和兩 個修正模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永光,1996,「政黨政治與民主發展」,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謝復生,1992,「政黨比例代表制」,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英文部份

Adams, James and Samuel III Merrill, 1999, “Modeling Party Strategies and Policy

Representation in Multiparty Elections: Why Are Strategies So Extrem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3: 765-791.

Alvarez, R. Michael and Jonathan Nagler. 1998. “When Politics and Models Collide: Estimating Models of Multiparty El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2: 55-96.

Alvarez, R. Michael, Jonathan Nagler and Shaun Bowler. 2000. “Issues, Economics, and Dynamics of Multiparty Elections: The British 1987 General Elec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 131-150.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ier, and Donald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ox, Gary W. 1997. Making Votes Count: Strategic Coordination in the World’s Electoral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d, Otto A. Melvin J. Hinich, and Peter C. Ordeshook. 1970. “An Expository Development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lectoral Proces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64: 426-448.

Dow, Jay K, 1998, “Directional and Proximity Models of Voter Choice in Recent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Public Choice 96: 259-270.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nelow, James M., and Melvin J. Hinich. 1984. The Spatial Theory of Vot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rell, David M. 2001. Electoral Systems: 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 St. Martin's Press.

(25)

Gilljam, Mikeal. 1997. “The Directional Theory Under the Magnifying Glass: A Reapprais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9: 5-12.

Glasgow, Garrett. 2001. “Mixed Models for Multiparty Elections.” Political Analysis 9: 116-136.

Grofman, Bernard. 1985. “The Neglected Role of the Status Quo in Models of Issue Voting.”

Journal of Politics 47: 230-237.

Hausman, J.A. and D. McFadden. 1984. Specification Tests for the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Econometrica 52: 1377-1398.

Hotelling, Harold.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 Economic Journal 39: 46-57.

Iversen, Torben. 1994.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Representation in West European Democracies:

A Test of Three Models of Votin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8: 45-74.

Kramer, Jorgen, and Hans Rattinger. 1997. “The Proximity and the Directional Theories of Issue Voting: Comparatives Results for the U.S. and Germany.”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2: 1-29.

Lewis, Jeffrey B. and Gary King. 2000. “No Evidence on Directional vs. Proximity Voting.”

Political Analysis 8: 21-33.

Lin, Tse-min, Yun-han Chu, and Melvin J. Hinich. 1996. “Conflict Displacement and regime Transition in Taiwan: A Spatial Analysis.” World Politics 48: 453-481.

Long, J. Scott. 1997. 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Sage Publication, Inc.

MacDonald, Stuart E., Ola Listhaug, and George Rabinowitz. 1991. “Issue and Party Support in Multiparty System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5: 1107-1131.

MacDonald, Stuart E., George Rabinowitz and Ola Listhaug. 1998. “On Attempting to

Rehabilitate the Proximity Model: Sometimes the Patient Just Can’t Be Helped.” Journal of Politics 60: 653-690.

Matthews, Steven A. 1979. “A Simple Direc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Public Choice 34: 141-156.

McKelvey, Richard D. 1976. “Intransitivities in Multidimensional Voting Models on Some Implication for Agenda Control.”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2: 472-482.

Merrill, Samuel III. 1988. Making Multicandidate Elections More Democratic.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errill, Samuel III. 1993. “Voting Behavior under the Directional Spatial Model of Electoral Competition.” Public Choice 77: 739-756.

Merrill, Samuel III., 1994,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ty Support in Multiparty Electora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9: 1190-1197.

Merrill, Samuel III. 1995. “Discriminating between Directional and Proximity Spatial Models of

(26)

Electoral Competition.” Electoral Studies 14: 273-287.

Merrill, Samuel III. and Bernard Grofman. 1999. A Unified Theory of Vot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ueller, Dennis C., 1976, “Public Choice: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4:

395-433.

Pierce, Roy. 1997. “Directional Versus Proximity Models: Verisimilitude as the Criterion.”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9: 61-74.

Rabinowitz, George and Stuart E. MacDonald, 1989, “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 93-121.

Ranny, Austin, 1996,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iker, William H., and Peter C. Ordeshook. 1973.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Prentice-Hall, Inc.

Platt, G., Keith Poole, and Howard Rosenthal. 1992. “Directional and Euclidean Theories of Voting Behavior: A Legislative Comparison.”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7: 561-572.

Shepsle, Kenneth, and Barry Weingast. 1981. “Structural-Induced Equilibrium and Legislative Choice.” Public Choice 37: 503-519.

Wang, Ding-Ming. 2001. “The Impacts of Policy Issues on Voting Behavior in Taiwan: A Mixed Logit Approach.” Journal of Electoral Studies 8: 95-124,

Westholm, Anders. 1997. “Distance Versus Direction: The Illusory Defeat of the Proximity Theory of Elector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1: 865-885.

(27)

附錄1:「2001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TEDS)問卷

題號 政策議題問題

(J1a)

(J1b)

(J1c)

(J1d)

(J1e)

(J1f)

(J2a)

(J2b)

(J2c)

(J2d)

(J2e)

(J2f)

(J3a)

(J3b)

(J3c)

(J3d)

(J3e)

(J3f)

(J4a)

(J4b)

(J4c)

(J4d)

(J4e)

(J4f)

我們社會上的人常討論中國統一與台灣獨立的問題,有人主張台灣應該儘快宣 布獨立;也有人認為兩岸應該儘快統一;還有人的看法是在這兩種看法之間。

如果主張台灣應該儘快宣佈獨立的看法在一邊,用 0 表示;認為兩岸應該儘快 統一的看法在另一邊,用 10 代表。那麼,請問您比較靠哪裡?

您看國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民進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親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新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台灣團結聯盟比較靠哪裡?

就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來看,社會上有人強調保護環境,有人強調發展經濟。

如果強調保護環境的看法在一端,用 0 代表;強調發展經濟的看法在另一端,

用 10 代表。那麼,請問您比較靠哪裡?

您看國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民進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親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新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台灣團結聯盟比較靠哪裡?

在社會福利方面,有人認為人民應該自己照顧自己的事,政府不必管太多;有 人認為政府應該積極推展社會福利,照顧所有的人民。如果政府不必管太多的 看法在一邊,用 0 代表;政府應該積極推展社會福利的看法在另一邊,用 10 代表。那麼,請問您比較靠哪裡?

您看國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民進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親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新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台灣團結聯盟比較靠哪裡?

就整個台灣社會的發展來看,有人認為大幅度改革是最重要的事,即使犧牲一 點社會安定,也是值得的;有人則強調安定最重要,追求改革不應該影響社會 安定;假定認為「大幅度改革重要」的看法在一端,用 0 代表;強調「安定重 要」的看法再另一端,用 10 代表。那麼,請問您比較靠哪裡?

您看國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民進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親民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新黨比較靠哪裡?

您看台灣團結聯盟比較靠哪裡?

(28)

題號 選民對各政黨偏好

(K7a)

(K7b)

(K7c)

(K7d)

(K7e)

我們想要請您用 0 到 10 來表示您對國內幾個政黨的看法,0 表示您「非常不 喜歡」這個政黨,10 表示您「非常喜歡」這個政黨。首先請問國民黨您要給 他多少?

民進黨呢?

親民黨呢?

新黨呢?

台灣團結聯盟?

(29)

附錄2

國民黨的效用偏好評估

整合理論 趨近理論 方向理論

政策議題 βv βc β2 β2|(βvc2) β2|(βvc=0) 統獨議題

經濟環保 社會福利 改革安定

0.01 -0.00 -0.01 0.02*

-0.03*

-0.02 -0.00 0.00

0.03*

0.01 0.02*

0.01*

0.01*

-0.00 0.01*

0.01*

0.03*

0.01 0.02*

0.01*

σ) R2

1.92 0.20

2.03 0.10

1.94 0.17

民進黨的效用偏好評估

整合模型 趨近模型 方向模型

政策議題 βv βc β2 β2|(βvc2) β2|(βvc=0) 統獨議題

經濟環保 社會福利 改革安定

0.00 0.00 0.01 -0.01

-0.05*

0.00 0.02 -0.01

0.04*

0.01*

0.02*

0.02*

0.02*

0.00 0.01*

0.01*

0.04*

0.01*

0.02*

0.02*

σ) R2

1.98 0.30

2.22 0.12

2.03 0.26

親民黨的效用偏好評估

整合模型 趨近模型 方向模型

政策議題 βv βc β2 β2|(βvc2) β2|(βvc=0) 統獨議題

經濟環保 社會福利 改革安定

0.00 0.01 -0.01

0.02

-0.07*

-0.03 0.01 0.01

0.04*

0.01 0.03*

0.02*

0.01 -0.01 0.02*

0.02*

0.04*

0.00 0.03*

0.02*

σ) R2

2.07 0.32

2.34 0.12

2.19 0.23

新黨的效用偏好評估

整合模型 趨近模型 方向模型

政策議題 βv βc β2 β2|(βvc2) β2|(βvc=0) 統獨議題

經濟環保 社會福利 改革安定

0.01 -0.00 -0.02*

0.02

-0.05*

-0.02 -0.02 -0.00

0.03*

0.00 0.03*

0.01

0.01 -0.01 0.01*

0.01

0.03*

-0.00 0.02*

0.01*

σ) R2

1.93 0.24

2.14 0.06

2.04 0.15

(30)

台聯的效用偏好評估

整合模型 趨近模型 方向模型

政策議題 βv βc β2 β2|(βvc2) β2|(βvc=0) 統獨議題

經濟環保 社會福利 改革安定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2*

-0.00 0.01*

0.02*

0.05*

0.01 0.02*

0.02*

σ) R2

2.10 0.32

2.37 0.13

2.17 0.27

(註)* P < 0.0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1. Based on the

Zhang,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 IEEE Tran- sc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This study appli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thod to elementary school’s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by referring previous related studies..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The study derives five parameters as background factors, personality trait, community trait, and aggression behavior for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tudies to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hospital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ased 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nd also determine the moderating

Based on a sample of 98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a primary school in Changhua Count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K-means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dex factor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