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田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田徑"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田徑

田徑運動發展史

概述

人類的祖先,為了和大自然及猛獸搏鬥,經常要作不同形式的跑、跳和擲的動作 在不斷重複以上的動作之下,也就形成了各種跑、跳和擲的技能。後來,人類更 有意識地把各式各樣的跑、跳和擲作為練習及比賽的模式,甚至作為訓練士兵的 重要內容。因此,田徑運動可說是人類社會經過長時期發展出來的一種活動。

田徑運動不但歷史悠久,而且也是大型運動會中設立獎牌最多的項目,所以奧 運會上就有“得田徑者得天下”的說法,而且田徑運動水平往往也是一個國家 體育運動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

田徑運動是由“徑賽”、“田賽”及“全能運動”所組成。“徑賽”是指一切以 時間計算成績的項目,如競走及跑;“田賽”是指一切以高度或遠度計算成績 的項目,亦即是各種跳躍和投擲的項目;而“全能運動”則是由“徑賽”和“

田賽”中的部分項目所組成,並且是以各單項成績按《田徑運動評分表》換算分 數計算成績。

公元前776 年,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村舉行了第一屆的古代奧運會,田徑運動 已是正式的比賽項目,雖然當時只有一項短跑比賽(距離為192.27 米),不 過隨後舉行的古代奧運會亦陸逐加入了中長跑、跳遠和投擲等項目。1896 年,

在希臘雅典舉行了第一屆的現代奧運會,田徑運動也被列為大會的主要項目。時 至今日,在奧運會上田徑運動共設金牌46 枚,分別是男子:100 米跑、200 米 跑、400 米跑、800 米跑、1500 米跑、5000 米跑、10000 米跑、馬拉松跑、110 米跨欄跑、400 米跨欄跑、3000 米障礙跑、4’100 米接力跑、4’400 米接力跑 、 20 千米競走、50 千米競走、跳高、撐竿跳高、跳遠、三級跳遠、鉛球、鐵餅、標槍、

鏈球、十項全能[1];及女子:100 米跑、200 米跑、400 米跑、800 米跑、1500 米跑、5000 米跑、10000 米跑、馬拉松跑、100 米跨欄跑、400 米跨欄跑 、 4’100 米接力跑、4’400 米接力跑、10 千米競走、跳高、撐竿跳高、跳遠、三級跳 遠、鉛球、鐵餅、標槍、鏈球、七項全能[2]。

---

(2)

[1] 男子十項全能第一天賽事:100 米、跳遠、鉛球、跳高、400 米;第二天賽事 110 米欄、鐵餅、撐竿跳高、標槍、1500 米。

[2] 女子七項全能第一天賽事:100 米欄、鉛球、跳高、200 米;第二天賽事:

跳遠、標槍、800 米。

--- 田徑運動的世界性發展

1912 年,在 17 個熱心會員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國際業餘田徑聯會(IAAF, 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終於成立,專責組織國際田 徑賽事、訂定比賽規則、確定比賽項目及審批世界紀錄等工作。1960 年代初期,

由於電視台增多了播放有關田徑運動的節目,於是很多商業機構亦開始注視到 田徑運動的商業價值。在顧及運動員本身、觀眾及田徑運動其他成員的利益下,

國際業餘田徑聯會終於在1982 年放棄了運動員要以業餘愛好者身份參賽的傳 統觀念,甚至於1997 年開始史無前例地引入用獎金來獎勵優勝的運動員。

直至1970 年代末期以前,大型的國際田徑賽事就只有奧運會。時至今日,國際 業餘田徑聯會認可的國際大型賽事還包括:世界田徑錦標賽、世界青年田徑錦標 賽、世界室內田徑錦標賽、世界盃田徑賽、國際田徑大獎賽、世界越野錦標賽、世 界半馬拉松錦標賽、世界道路接力賽等;而會員國亦由1912 年的 17 個增加至 1999 年的 210 個。

--- 田徑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已有關於長跑(利趾者)、投擲(投石)、跳高(拔 距)和跳遠(距躍)等活動的記載。現代的田徑運動則是在19 世紀末經外國傳 教士帶入中國,後來才逐漸從教會開辦的學校擴展至各級國立、私立的學校。田 徑運動初期在中國的發展頗為緩慢,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迅速得到普及,並 且在1953 年舉行了第一次的全國性田徑比賽。

中國田徑協會(CAA, Athletics Associ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於 1954 年成立,是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所承認,管轄田徑運動的全 國性運動協會。由於中國田徑協會自成立以來積極推動我國田徑運動的發展,我 國的田徑水平亦不斷在提高。1957 年女子跳高好手鄭鳳榮曾以 1.77 米的成績

(3)

打破世界紀錄,在60 年代更有 10 個項目進入世界前十名。1959 年舉行的第 一屆全國運動會中,就有55 人 76 次打破 25 項全國紀錄;1965 年舉行的第 二屆全運會亦有70 人 80 次打破 21 項全國紀錄,當年更有 11 項 17 人可列入 世界前十名,及35 人達到第十九屆奧運會的報名標準。

1966 年以後,由於十年動亂的緣故,使我國的田徑水平停滯不前,除了男子 跳高運動員倪志欽在1970 年曾以 2.29 米破世界紀錄外,其他項目並無突出表 現。1976 年後,我國田徑運動水平又開始回升, 1983 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 全運會中,就有11 個項目破全國紀錄及 4 個項目破亞洲紀錄,朱建華更以 2.38 米的佳績,打破了自己在初賽所創 2.37 米的跳高世界紀錄。翌年,朱建 華在德國舉行的國際跳高比賽中,以2.39 米的成績,再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 界紀錄。在這幾年間,中國的女子競走運動員如閰紅、徐永久、李素杰、關平、金 冰潔、陳躍玲等,亦多次刷新5000 米及 10000 米競走的世界紀錄。踏入 90 年 代,女子三級跳遠運動員李惠榮就曾於1990 年,以 14.54 米的成績破世界紀 錄。女子撐竿跳高運動員孫彩雲,更在1992 至 1996 年間,多次打破室外和室 內的撐竿跳高世界紀錄。隨著馬家軍中長跑運動員的崛起,我國徑賽運動員的名 字(曲雲霞及王軍霞),終於能夠再次被列入世界紀錄的名冊當中了。

--- 田徑運動在本地的發展

香港田徑運動的起源,可追溯至1949 年,當時只有三數個民間團體如南華體 育會、英軍及香港大學學生會等,自發地進行一些非正式的田徑賽事。直至 1951 年,一群熱心於田徑運動的愛好者,經過兩個月時間的商討,一同製訂 了會章,並於3 月 15 日正式宣佈成立香港業餘田徑總會(HKATFA, Hong Kong Amateur Track and Field Association),更於同年舉辦了第一屆香 港田徑錦標賽。1952 年,香港業餘田徑總會亦加入了國際業餘田徑聯會。1952 1953 年間,香港業餘田徑總會的英文名稱亦更改為 HKAAA, Hong Kong Amateur Athletic Association。

早期,香港業餘田徑總會的經費,均靠熱心人士贊助和組織中的成員自掏腰包 籌集而成,更沒有一個由政府提供的正規田徑運動場。直至1953 年,亦即香港 政府大球場落成啟用的第二年,香港政府決定在大球場改建可供田徑運動使用 的跑道,可算為香港的田徑運動奠下里程碑。由於大球場的設計原只著眼於足球 賽事,所以田徑跑道的全長為450 米,比正規的田徑場長了 50 米,但總算是 一個好的開始;而且就算是一些美國及澳洲的奧運金牌選手,也曾在大球場上

(4)

與本地的選手進行觀摩比賽。1979 年,灣仔全天候田徑運動場落成啟用,就更 為香港田徑運動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起初,香港業餘田徑總會與外界的通訊就單憑一個郵局的註冊郵箱。1973 年,

市政局終於為田總在九龍界限街室內運動場提供了辦工室(原為放置雜物的地 方);康樂體育委員會亦資助田總聘任了第一位全職的職員處理日漸繁重的會 務。田總的辦工室於1978 喬遷至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並於 1994 年再度遷往 大球場側的體育大樓,而職員人數方面現時亦已增加至8 人。

由於受場地所限,田總早期主辦的比賽多以公路賽和越野賽為主。到了60 年代 田總開始編訂每年的賽事,並經常邀請外國的著名選手及教練來港作交流和示 範,以提高本地田徑運動的水平。到了70 年代,田總把每年的 9 月至 5 月間定 為比賽季節,並要求屬會輪流主辦本地田徑賽事,以培育更多在組織上有才能 的人士。現在,每年舉行的本地田徑賽事包括:香港田徑公開賽、田徑之王錦標 賽、田徑分齡賽、會際接力賽、大路之王長跑賽、越野聯賽、半馬拉松賽、香港國際 金一哩及香港國際馬拉松賽等。

80 年代開始,除了政府的撥款外,田總更得到商界的贊助及支援,得以提 高香港田徑運動與國際交流的機會。除了參加海外的國際賽事外,田總還開始在 本地舉辦國際性的大型賽事,其中較為人熟悉的包括1986 年首次舉辦,至今 仍有進行的香港國際金一哩,及1991 年舉辦的港深馬拉松賽。這個香港首次舉 辦的國際性馬拉松賽事,當年在國際上也是第一個跨越兩個邊境關卡的馬拉松 賽,而且憑運動員號碼布作為出入境證明的簡易過關程序,更是史無前例。

除此之外,於1997 年舉辦的青馬大橋馬拉松,也是另一創舉。這次比賽在當年 尚未通車,而且是世界第一大雙層行車橋樑的青馬大橋上進行,整個賽事的參 賽人數多達二千人,創下了當時本地長跑人數的新紀錄。翌年舉辦的新機場馬拉 松,沿青馬大橋跑向剛好落成但尚未啟用的赤?角香港國際機場,更是引起了國 際間的關注,亦奠定了香港舉辦國際馬拉松賽事的地位。2001 年舉辦的香港國 際馬拉松,比賽路線更首次橫跨了港、九及新界,吸引了多達一萬人參賽,再度 刷新了歷屆參賽人數的紀錄。

早於1952 年,香港已有代表參加國際田徑運動會,當年陸軍代表林比上校適 逢身在歐洲,於是自費代表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出席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奧運 會。1954 年,短跑好手西維亞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二屆亞運會為香港奪得男子 200 米銅牌。1964 年,Mike Field,William Hill 及蘇錦棠亦代表香港參加了 首次在亞洲舉行的東京奧運會。1966 年,田總又派了 10 名男女子運動員出席 了在曼谷舉行的亞運會。自70 年代起,田總開始爭取到更多資源,派代表往海 外出席高水準的賽事。目前,田總派代表參加的國際賽事包括了奧運會、亞運會

(5)

東亞運動會、全運會、世界室內田徑賽、亞洲田徑賽、亞洲青年田徑賽,以及其他 的海外邀請賽事。

除了參加海外的賽事及自行舉辦田徑賽事外,田總一直以來都積極培訓本地的 運動員,教練及裁判員。由於有大批具有一定水準的教練投入服務,香港的田徑 新秀也就不斷湧現,而且很多具有亞洲級水平的運動員,在大型的國際賽事中 都爭取到優異的成績,為香港在國際體壇上贏得不少美譽。

---

個別田徑運動項目發展史

短跑

---

根據歷史資料,早於公元前776 年的第一屆古代奧運會,就已經有短跑比賽。

當時的跑道是一條直道,長度為1 個斯他德(Stadion),相當於 200 碼或 192.27 米。據說,這個距離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格拉克爾在屏著氣下能夠跑 畢的路程。最後,比賽由Coroebus 奪得冠軍,他亦可算是奧運史上最早的一 夥田徑巨星。在中國,短跑比賽可追溯至1910 年的舊中國全國運動會(亦稱為 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

初期的短跑比賽採用“站立式”起跑,直至1887 年,美國的教練員 Charles H. Sherrill 到澳洲旅行的時候,從代鼠起動時的準備姿勢得到啟發,於是發明 了“蹲踞式”起跑。不過,要到1928-1929 年間,才由美國的教練員 George Breshnahan 及 William Tuttle 發明起跑器,而國際田聯亦於 1937 年認可採 用起跑器。

在最初幾屆現代奧運會舉行的時候,秒錶還是很稀有的物品,很多時只有第一、

二名才有確實的時間記錄,其他名次只有按到達終點時的先後排序。隨著科技的 進步,電子計時亦逐漸取代手計時的地位。從1977 年開始,國際田聯甚至規定 只有電子計時的成績方可被承認為世界紀錄。

100 米跑

(6)

100 米跑是室外田徑比賽中,距離最短的一項,也是最能顯示運動員純速度及 反應時間的項目。這個項目原先的距離為100 碼,亦即 91.44 米。100 米跑要 到了1894 年才有正式的紀錄,成績為 11.2 秒。1896 年的第一屆奧運會,

100 米跑已被列為比賽項目,並且由 Tom Burke 奪得冠軍。女子 100 米跑首 次出現於1928 年的第九屆奧運會,當時的紀錄為 12.2 秒。在 50 年代末期至 60 年代初期,我國四川省亦曾有選手以 10 秒正(手計時)的優異成績,平了 當時的世界紀錄,並因而轟動了世界體壇。

200 米跑

這距離相近於古代奧運會的短跑路程(即1 個斯他德),而且原先也是在一條 直道上進行。200 米跑於 1900 年的第二屆奧運會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 時的成績為22.2 秒。不過,女子 200 米跑則要等到 1948 年第十四屆奧運會才 出現,當年由荷蘭的Fanny Blankers-Koen 勝出,而且她也是同一屆的女子 100 米金牌得主。

400 米跑

400 米跑是人類速度和耐力的最大挑戰,因為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人類根本 不可能以接近最高速度連續跑超過30 至 35 秒。400 米跑在 1896 年的第一屆 奧運會已是正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成績為54.2 秒,也是由同一屆的 100 米跑 金牌得主Tom Burke 奪得冠軍。女子 400 米跑要到 1964 年才成為奧運會比賽 項目,結果由Betty Cuthbert 勝出,她也是 1956 年奧運會 100 米跑及 200 米跑的金牌得主,而且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曾經奪得100 米跑、200 米跑及 400 米跑冠軍的運動員。

--- 個別田徑運動項目發展史

接力跑

---

接力跑起源於約1880 年代的美國,主要是模仿當時紐約消防員舉辦的慈善接 力賽。比賽進行時,每人負責跑300 碼,並且以傳遞一條紅色的細長三角小旗 作為接力的憑據。正式的接力跑比賽首次出現於1908 年的奧運會,當時比賽的 分段路程為200 米、200 米、400 米、800 米,並且由美國隊奪得冠軍,而

(7)

John Taylor 亦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運金牌的黑人運動員。現今舉行的男子 4’100 米及 4’400 米接力跑則於 1912 年的奧運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至於女 子方面,4’100 米及 4’400 米接力跑分別於 1928 年及 1972 年先後被列為奧 運會比賽項目。中國自1933 年的全運會開始,亦設有男、女子 4’100 米及 4’400 米接力跑比賽項目。

--- 個別田徑運動項目發展史

中長跑

---

跑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技能之一,在一些多山和地勢崎嶇的國家如肯雅和 埃塞俄比亞等,更是人材輩出。這些地區的人民,為了生活上的需要,大部分都 善於長途步行和奔跑。1960 年,埃塞俄比亞的長跑名將 Abebe Bikila,在第 十七屆奧運會的馬拉松賽事中,就赤著腳跑畢全程,並贏得冠軍,而且在 1964 年的第十八屆東京奧運會中,再度蟬聯冠軍。近年,從 800 米跑至馬拉 松賽跑,甚至是3000 米障礙跑,非洲選手都有突出的表現。

我國古代亦已經有長跑運動的記載,而且很多都與軍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係。早 於春秋時代,吳國就有以長跑選拔及訓練的兵士,稱為“利趾者”。在缺乏機動 車輛的古代,選將練兵的條令中,都把跑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依據。古代 軍事家孫武,強調“兵貴神速”,所以在協助吳王練兵的時候,就曾要求士兵 全副軍裝,持著兵器,背著乾糧,一日行軍三百里來提高兵士的耐力素質。戰國 時期的另一名軍事家吳起,在魏國帶兵時,就身體力行地帶領士兵進行長跑練 習,並採用獎賞的措施來推動軍隊的長跑訓練。

我國古代的軍事訓練中,亦常採用競賽的方式,作為選拔軍事人材的依據,當 中最著名的可算是元朝的“貴由赤”長跑比賽。“貴由赤”乃蒙古音譯,是快跑 者的意思,亦即是元統治者將善跑的兵士組成的一支禁軍。統治者每年都會舉行 一次越野長跑比賽來校閱“貴由赤”的訓練,路程約180 華里,要在三個時辰

(約六小時)內跑畢方算合格,最先到達的三名優勝者更可獲得獎賞。

以中、長跑作為運動比賽的項目,其實都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現代的中長跑運 動,起源於18 世紀的英國。在中國,中長跑也是始於 1910 年的舊中國全國運 動會。一般來說,男、女子800 米跑及 1500 米跑屬於中距離跑;男子 5000 米 跑及女子3000 米跑或以上的距離屬於長距離跑。除著馬家軍的崛起,我國中長

(8)

跑女子運動員在90 年代的比賽中,都經常有傑出的表現,曲雲霞和王軍霞更 是世界紀錄保持者。

800 米

800 米跑也是講求速度與耐力的一個項目,這個項目最早出現於 1830 年的英 國。男子800 米跑的第一個世界紀錄是創於 1893 年,成績是 2 分 5 秒。800 米 跑在1896 年的第一屆奧運會已經是比賽項目,結果由澳洲的 Edwin Flack 獲 勝。女子的中長跑發展得較晚,所以第一個女子800 米跑的世界紀錄要在 1928 年才出現,成績是 2 分 16.8 秒。在當年的比賽中,一開始就由兩名德國 運動員有策略地以破紀錄的速度帶頭,以致其他國家的參賽者到了比賽的末斷 時都氣力不繼,結果由她們的另一名隊友Lina Radke 奪得冠軍。由於賽後有很 多運動員都出現體力不支的情況,醫學界便因此認定女子不宜參與這類「長」距 離的比賽,於是女子800 米跑便一度被禁 32 年,直至 1960 年才再次被列為 奧運會比賽項目。為避免運動員於起跑時發生互相推撞的情況,國際田聯於 1959 年規定 800 米跑的首 300 米是分開賽道進行,而後來才改變為首 100 米分道進行。

1500 米、1英哩

1500 米跑起源於歐洲,跑道全長為 500 米的田徑場。男子 1500 米跑的第一個 世界紀錄是創於1892 年,成績為 4 分 24.6 秒。1500 米跑於 1896 年已是奧 運會比賽項目,而且也是由Edwin Flack 奪得冠軍,不過成績只是 4 分 33.2 秒。女子的1500 米跑就發展得較晚,在 1972 年才被列為第二十屆奧運會的正 式比賽項目,當時的成績為4 分 01.4 秒。現在的紀錄是 3 分 50.46 秒,為我國 中長跑運動員曲雲霞所保持。

1 英哩跑源於英國,可算是 1500 米跑的近親,雖然它並不是正式的奧運項目,

但其世界紀錄亦為國際田聯所承認。1954 年,Roger Bannister 成為第一個能 夠在四分鐘內跑完這賽程的運動員,而這事蹟更成為日後田徑運動和運動生理 學上經常提及到的重要事例。

3000 米、5000 米、10000 米

男子5000 米跑及 10000 米跑於 1912 年才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並且都是由 芬蘭選手Kolehmainen 包辦兩項賽事的冠軍。早期的奧運會,這類長跑項目都 是芬蘭運動員的天下,只有捷克的Emil Zatopek 曾於 1948 及 1952 年在這 類長距離項目奪得4 金 1 銀的成績。不過自 1980 年代起,這類長跑項目便開始 落入非洲運動員手中。

(9)

女子3000 米跑、5000 米跑及 10000 米跑開展的時間不是太久,女子 3000 米跑於1984 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並且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年的大熱門美 國選手Mary Decker 及代表英國出賽的南非藉選手 Sola Budd 在比賽進行中 發生碰撞,Mary Decker 倒地受傷,並因此而被迫放棄比賽,結果由羅馬尼亞 Maricica Puica 以 8 分 35.96 秒的成績奪得第一面奧運會 3000 米跑金牌。

女子10000 米跑於 1988 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由前蘇聯運動員 Olga Bondarenko 以 31 分 05.21 秒的成績奪得冠軍。在 1996 年的亞特蘭大奧運 會,女子3000 米跑終於為 5000 米跑所取代。目前的女子 3000 米跑、5000 米跑及10000 跑的世界紀錄分別為 8 分 6.11 秒、14 分 36.45 秒及 29 分 31.78 秒;其中的 3000 米跑及 10000 米跑為中國選手王軍霞所保持。

3000 米障礙跑

3000 米障礙跑是長跑和跨越障礙的結合,最早是由一群牛津學生所創,他們 模擬賽馬,在野外作2 英哩跨越障礙物和溪澗的長跑賽事。1900 年的第二屆奧 運會已經有障礙賽跑,路程為2500 米及 4000 米,直至第七屆奧運會才把賽 程固定為3000 米。1954 年,國際田聯正式確立 3000 米障礙跑在標準的 400 米田徑場內進行,欄架的高度為0.914 米、欄間距為 78 米、水池的?度和深度 分別為3.66 米及 0.7 米。這項目早期也是芬蘭選手的天下,不過自 1968 年起,

已逐漸變成為非洲選手度身定製的項目。我國早期並沒有3000 米障礙賽跑這個 項目,直至1956 年,3000 米障礙賽跑才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而第一個 全國紀錄是9 分 49.6 秒。

---

個別田徑運動項目發展史

跳躍

---

跳項運動員的唯一目標就是跳得最高或最遠。歷史上第一個錄得的跳遠紀錄由公 元前656 年的斯巴達人 Chionis 所創,成績為 7.05 米,比 1896 年第一屆現 代奧運會的優勝者,美國運動員Ellery Clark 的成績還要好。

(10)

中國古代亦有「越高超遠」,亦即是跳高和跳遠的記載,不過主要都是作為軍事 訓練的內容。春秋戰國時期,不少兵書都提出要選用「越高超遠」「輕足善走」的 人來進行有效的戰鬥。戰國以後,跳躍仍然是軍事訓練的重要環節,如《後漢 書》就有記載名將甘延壽能“超越羽林亭樓”,堪稱是古代的跳高能手。

跳遠

跳遠在公元前708 年的古代奧運會中,已是「五項」運動之一環。當時,運動員 是手持重物,如石塊或金屬等進行跳遠,並且是按照跳出的距離和姿勢的優劣 來決定名次。

現代跳遠的模式(由助跑、起跳、騰空、落地組成)乃奠基於1860 年代的英國 及美國。現今採用的技術,主要包括1920 年以前已被廣泛採用,技術較為簡單 的蹲踞式跳遠,和現今較多運動員採用的走步式及挺身式跳遠。1922 至 1927 年間,美國運動員William De Hart Hubbard 及 Robert LeGendre 發展出 走步式跳遠。1931 年,日本運動員南部忠平從動物園內猴子跳躍的姿勢得到啟 發,因而創造了挺身式跳遠的方法。

1896 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便已經有跳遠比賽,成績只有 6.35 米。1968 年,

奧運會在空氣稀薄的麥西哥城舉行,美國選手Bob Beamon 在其中一躍跳出 8.90 米的世界紀錄,並保持了達 23 年之久,而且很多人甚至認為這距離已 是人類跳遠的極限。直至1991 年,這個紀錄才被另一名美國選手 Mike Powell 8.95 米的成績所打破。女子跳遠要到了 1948 年才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結果由匈牙利的Olga Gyarmati 以 5.695 米的成績,成為奪得首面奧運女子 跳遠金牌的運動員。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在18 世紀的時候是採用以單足連續跳的形式進行,直至 19 世紀末才 確立現在的三級跳遠形式,亦即第一步跳為單足跳,須用起跳腳落地;第二步 為跨步跳,須用擺動腳落地;第三跳為跳躍,須用雙腳落入沙坑。三級跳遠於 1896 年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金牌得主是美國選手 James Connolly,成績 13.71 米。日本選手在這個項目亦曾有傑出的表現,Naoto Tajimo 就曾自 1928 年起,連績三屆奪得奧運會三級跳遠冠軍,並且在?林舉行的一屆中以 16 米的佳績創造出新的世界紀錄。中國則於 1914 年才把三級跳遠列為正式比 賽項目。

女子三級跳遠是90 年代才開展的項目,首次於 1993 年世界田聯舉辦的世界 錦標賽中正式成為比賽項目,並且已經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我國女子運動員在

(11)

這個項目一直都有很好的表現,如李惠榮就曾在1990 年以 14.54 米的成績創 造過世界紀錄。

跳高

現代的跳高比賽最先出現於1840 年的英國,並且在 1865 年已定下運動員必 須以單腳起跳及連續三次試跳失敗便要出局等規則。跳高於1896 年的第一屆奧 運會已被列為比賽項目,優勝者為美國的Ellery Clark,成績為 1.81 米。

現代跳高的歷史其實也就是跳高方式的發展進程,運動員不斷尋求更佳的跳高 方式以作出突破。英國的Marshall Brooks 於 1876 年,以跨越式跳高首先突 6 呎(1.83 米)的關口。1887 年,美國選手 W. Byrd Page 利用改良過的 剪式跳高成功越過1.93 米。其同伴 Mike Sweeney 於 1895 年又以東方滾式 跳高創下1.97 米的世界紀錄。1912 年,美國選手 George Horine 以西方滾 式首先跳過2 米(其保持的世界紀錄為 2.01 米)。1941 年,另一名美國選手 Les Steers 以俯臥式跳高跳過 2.11 米。1968 年,美國運動員 Dick Fosbury 發明了背越式跳高,並以2.24 米的成績破奧運紀錄。此後,背越式跳高也被其 後的運動員廣泛採用。

雖然第一次女子跳高比賽在1895 年的美國舉行,但這項目要到 1928 年才被 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並且由加拿大運動員Ethel Catherwood 以 1.59 米的 成績奪得冠軍。中國於1910 年才把跳高列為全運會比賽項目,但我國的男、女 子運動員在這項目都曾有傑出的表現,當中以男子運動員倪志欽、朱建華及女子 運動員鄭鳳榮尤為突出,他們都曾先後打破男子及女子的跳高世界紀錄。

撐竿跳高

人類自古以來都有利用竹竿來撐船、攀越圍牆、越過溪澗等舉動,這也可算是撐 竿跳高的由來。早期的撐竿跳高是用木竿,但由於木竿硬而脆,所以效果不好,

成績只達2.92 米(1817 年)。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歐洲從中國及日本進口 了竹,便開始採用竹竿。因為竹較輕並有較好的彈性,因而大幅地提高了成績,

最後一次用竹竿創造的撐竿跳高世界紀錄為Cornelius Warmerdam’s 於 1942 年所造的 4.77 米。由於竹容易變脆而折斷,20 世紀 40 年代便改用了金 屬竿,不過金屬竿又欠缺彈性,所以令到成績的提高非常緩慢。1960 年,美國 Don Bragg 只能以金屬竿跳出 4.80 米的世界紀錄。1961 年,美國選手 George Davies 用纖維竿創造了 4.83 米的世界紀錄。這種竿的特點是重量輕、

彈性好,而且經久耐用,因而從此被普遍採用,並且使撐竿跳高的成績有顯著 的提高。自1961 年至 1981 年間,撐竿跳高的世界紀錄從 4.83 米進升至 5.81 米,現在的世界紀錄是前蘇聯運動員Sergey Bubka 保持的 6.14 米。

(12)

撐竿跳高於1896 年的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已經是正式比賽項目,當年的冠軍是 美國的Welles Hoyt,成績只為 3.30 米。女子撐竿跳高只是最近幾年才開展的 運動,我國的女子運動員在這個項目亦有突出的表現,如孫彩雲就曾在1992 1996 年間,多次打破撐竿跳高的室外和室內紀錄。

--- 個別田徑運動項目發展史

投擲

---

投擲在古代已是搜獵和軍事上的重要手段。中國古代除了「越高超遠」外,還有

「投石擊壤」的記載(壤解作木做),所謂投石擊壤是指投擲石塊和木塊的意思 投石是古代經常採用來鍛煉臂力的軍事訓練手段,如《後漢書》亦曾記載甘延壽 能把重十二斤的石塊投到二百步以外。擊壤在中國古代是一種民間擲木塊的體育 遊戲,玩的人先將一壤放在地上,然後走至三、四十步外,用另一壤擊之,擊準 者為勝。

推鉛球

推鉛球起源於14 世紀 40 年代的歐洲,炮兵以炮彈進行擲遠的比賽,後來才以 金屬球作為投擲的器械,及後更發展成為田徑比賽項目。1860 年已開始出現類 似現代推鉛球的規則,不過當時是在一個正方形的範圍內進行投擲,1906 年 才改在一個直徑為7 呎的圓形內進行。1876 年,側向滑步推鉛球的技術首先在 美國出現。1952 年,美國選手 Parry O’Brien 發明了背向滑步推鉛球的方法,

並藉此贏得了這一屆的奧運會推鉛球金牌,他更在1954 年成為首個把鉛球推 60 呎的人。1976 年,Aleksandr Baryshnikov 亦發展出了旋轉推鉛球的方 式。

推鉛球於1896 年的第一屆奧運會已被列為比賽項目,成績為 11.22 米。不過 女子推鉛球則要到1948 年的第十四屆奧運會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成績為 13.75 米。推鉛球於 19 世紀傳入中國, 1890 年上海聖約翰書院的運動會上已 有此比賽。我國女子選手黃志紅更曾在1991 年的第三屆世界田徑錦標賽 、 1993 年的第四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及 1994 年的第七屆世界杯田徑賽奪得女子 推鉛球冠軍。

(13)

擲鐵餅

擲鐵餅最先出現於公元前708 年的古代奧運會,為古代「五項」運動之一。運動 員原先在一個60 厘米乘 70 厘米的底座上進行投擲,1897 才改在一個直徑為 7 呎的圓形內進行,後來又再在 1908 年把圓形的直徑改為 2.5 米。擲鐵餅的技 術一直都在改進,不過最重大的突破要算是1926 年美國選手 Clarence Houser 所採用的換步旋轉投擲方法,現今擲鐵餅運動員所採用的多為這種投 擲方法的變種。

男子及女子擲鐵餅分別於1896 年及 1928 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成績分 別為29.13 米及 39.62 米。擲鐵餅於 19 世紀末傳入中國,並於 1914 年和 1933 年分別被列為全運會男子及女子比賽項目。

擲標槍

人類的祖先在遠古時候已有用標槍來作獸獵或戰爭的工具。公元前708 年,古 希臘已把擲標槍列為五項運動之一,當時並分別以投擲得遠及投擲得準兩種形 式進行。擲標槍於1908 年的第四屆奧運會被列為男子比賽項目,並於 1932 年 的第十屆奧運會被列為女子比賽項目。中國則於1924 年開始有擲標槍比賽的紀 錄。

1952 年,擲標槍項目的投擲線改為弧形;標槍本身的設計在過去亦經過多次 的更改。1953 年,美國人 Franklin Held 把標槍設計成空心,使標槍的表面面 積增加了27%,也就延長了標槍在空中飛行的時間。1984 年,Uwe Hohn 繼 1966 年的 Felix Erausquin 後,再次把標槍擲到 100 米以外。為了減低標槍 對田徑場上其他項目運動員的威?,國際田聯也就於 1987 年修例把標槍的重心 前移,以減低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及確保標槍能以頭部先著地。類似的規則修訂 亦於1999 年開始在女子擲標槍項目中實施。

擲鏈球

擲鏈球曾於16 世紀盛行於英國,原先是投擲帶木柄的圓石或鐵錘,為打鐵匠 及礦工業餘時的消閒玩意及比賽方式。擲鏈球於1900 年的第二屆奧運會被列為 比賽項目,並同時規定了在一個直徑為2.135 米的圓圈內進行投擲。女子擲鏈 球於1995 年開始被國際田聯認可,並於 2000 年正式成為奧運會項目。至於中 國方面,在20 世紀 30 年代已經有這項目的比賽。

--- (以上資料轉自香港體育教學網)

(1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 0.75 mm²、1.25 mm²及 2.0 mm²的 I、O、Y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107 年 11 月 28 日 發管字第 1070330397 號函. 為因應勞動基準法第 38 條第 4

路徑 I 是考慮空氣的阻擋效應所算出的運動路徑。球在真 空中的運動路徑 II 是以本章的方法計算出的。參考表 4-1 中的資料。 (取材自“ The Trajectory of a Fly Ball, ” by

[r]

一個運動場由長方形 PQRS 及兩個半圓組成,如下圖。若長方形 PQRS 的長度 PQ 為 100 m,運動場的周界為 400 m。求長方形 PQRS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法國「坎城競標」拍賣公司於 27 日表示,現代奧運之父古柏坦設計的奧運 5 環標 誌手繪原稿,在拍賣會上以 18 萬 5000 歐元(約新台幣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