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婦解思潮的萌芽與勃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臺灣婦解思潮的萌芽與勃興"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3

百年前,1920年代,臺 灣史上第一波婦女解放思潮 誕生了。它的萌芽、勃興與 落實,必須放在世界史、日 治時期臺灣社運史,以及臺 灣婦女運動史的三重脈絡來 理解,才能更精確的掌握它 的圖像與意義。

1920年代,是一個世界 性的奮起時代,在無數人努 力下,人類迎來世界秩序的 重組,以及思想與價值體系

轉型的關鍵時刻。1920、1930年代,弱 勢者振翅鷹揚,弱勢階級、性別、族群 挺身爭取權益;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延燒 的思想變革,自由、民主、人權、平等 的進步價值,在世界各處遍地開花,逐 漸成為人類的共享價值。

在這股世界潮流中,臺灣不曾缺 席。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標幟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身為殖民地的臺 灣,社會運動的訴求觸及許多不同面向 的議題,包含殖民地解放、階級平等、

性別平等。我們觀察從1920年7月發刊 的《臺灣青年》,到1932年4月改為日 刊的《臺灣新民報》,作為「臺灣人唯 一的言論機關」的系列媒體,「解放運 動」與「社會運動」等詞語以近乎同義

辭的概念頻繁出現,其中 聲量最高者,即是民族、

階級、婦女三大議題,以 及民主化的呼求。《臺灣 青年》創刊號中,編輯主 幹之一的林呈祿為文闡揚 新時代精神,並指出世界 弱者之聲包含四大面向:

「兩性間的社會問題—婦 人之解放要求」、「經濟 組 織 之 改 革 問 題 — 無 產 階級地位向上之要求」、

「政治上之憲政問題—普選實施之要 求」,以及「民族間之問題—民族自 覺運動之展開」。

統整來看,這些弱者之聲有各自的 關懷焦點,但也有共同的追求目標,即 是建設一個更現代更進步的臺灣。臺灣 第一波婦女解放思潮,就在這樣的時代 土壤中誕生了。

二十世紀初,臺灣以殖民地的位置 登上現代世界的舞臺,現代經濟模式的 生產線與父權體制的裹腳布,構成更嚴 密的支配體制,臺灣女性身處資本家/

殖民者/父權三重支配的情境中,正是 第一波婦女解放思潮萌芽的時代土壤。

就此而言,百年前臺灣婦女對現 代性的追求,不僅是要從傳統出走,追

臺灣婦解思潮的萌芽與勃興

文 ‧ 圖片提供/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婦女解放運動

▲ 1920 年代的新女性形象,新舊 交雜。

(2)

24 25

求戀愛自由與婚姻自主,同時要參與打 造臺灣的現代進步社會。1926年《臺灣 民報》第118號的〈婦女們有團結的必 要〉一文所揭舉的婦運方針與綱領,可 視為當時婦解思潮的核心觀點:

婦女運動的方針,是要求地位的向 上,和男子享同等的幸福,而對於實際 運動的綱領就是男女同權,教育平等,

道德標準一致,母性保護,經濟獨立,

廢除娼妓及人身買賣等等的要求。

這 樣 的 方 針 落 實 成 為 四 大 婦 女 解 放思潮:戀愛自由與婚姻自主、教育平 等、經濟獨立、政治參與;同時,因為 特殊的歷史情境,四大婦解論述有時間 的先後順序,以及比重上的差異。

最初的焦點集中在批判婚姻制度,

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社交公開、

廢除人身買賣等。這個議題在1925年末 達到高峰,甚至引發新舊論戰。舊派 批評戀愛自由是「野獸的茍合」,新派 則強調婚戀自主是神聖的道德。如1925 年,張我軍在《臺灣民

報》以〈至高最上的道 德─戀愛〉一文,闡揚 戀愛的真諦。

1 9 2 6 年 , 隨 著 社 會主義思潮與實際的社 會 運 動 日 益 蓬 勃 , 勞 農婦女問題的討論及罷 工事件的報導開始大量 出現。到了1931年,日 本政府強化打壓,階級 議題的討論空間大幅縮

▲ 1935 年,新竹州與臺中州大地震,新女性積極參與賑災。

減,婦解論述又回到婚姻問題上,以

「打破聘金制度」為重心。

總括百年前臺灣婦女解放思潮落實 於行動中的特殊性,主要在三個面向:

一是獨立的本土婦女團體不多,主要的 活動內容為女性教育與女子啟蒙;二 是絕大多數關於婦女權益的訴求,並非 出自獨立的婦女團體,而是在其他政治 社會運動團體的主張中;三是在落實面 上,特別強調婦運/社運的聯合戰線。

扣 回 歷 史 現 場 , 這 個 特 殊 性 的 產 生,就外部而言,是由於左翼思潮乃是 當時的世界性思潮,階級問題被指認為 核心問題;就內部而言,則是因為臺灣 的社會運動者受到殖民統治者極大壓 制,環境艱困,為了凝聚運動能量,強 調聯合戰線遂成為主要的運動策略。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重 要 的 政 治 社 會 運 動團體,如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農民組 合、臺灣工友協助會等,均曾先後設置 婦女部,臺灣民眾黨與臺灣共產黨也都 婦女解放運動

列有婦女政策,其他一些較小型的運動 團體,也有不少設置婦女部與條列婦女 政策者。

以臺灣文化協會為例,在其1923 年標舉的六條新設事業中,即有「尊重 女子人格」一項;在通俗學術講座、文 化講演、夏季學校、美臺團等各種活動 中,也從未間斷探討婦女議題。1927年 臺灣文化協會分裂時,蔡培火、蔣渭 水、連溫卿分別提出三案,政策互有異 同,但均明確列有婦女政策。臺灣農民 組合則有更多活躍的婦女幹部,以及更 進步細緻的婦女政策,特別關注勞農婦 女的權益,陸續提出如推動男女工作平 等法、婦女保護法、普設公立托兒所、

私立機關設員工托兒所等主張。

由於婦解思潮的倡議與落實,臺灣 第一波女性勞動者運動誕生了。《臺灣 民報》中關於臺灣女性勞動者同盟罷工 的最早報導,是1927年2月臺灣織布會 社六十餘名女工,因為勞動條件不合理 而同盟罷工。其後,關於女性勞動者罷 工的報導陸續出現。列舉數例如下:

1927年4月,專賣局嘉義製酒工場 六十餘名女工罷工;同年4月,臺北日 華紡織株式會社罷工事件,女工參與 者兩百多人;1930年9月,臺北各金銀 紙店男女工計七百多人同盟罷工,女工 五百多人參與;1930年12月,臺北萬 華八家錫鉑製造工場聯盟罷工,男工 一百八十餘名、女工九十餘名參與;

1930年12月底,高雄苓雅寮六家草包

(草袋)製造工場女工同盟罷工,約

一百八十五名參與,此次爭議為時長、

過程嚴謹,展現女性勞動者的主體性。

與今日臺灣婦運的走向相較,當前 所強調的女性主體、身體主體、情慾主 體等,百年前的論述者與運動者較少觸 及,反而更強調女性的政治批判與社會 實踐。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的婦女處境 與婦女問題,以及緊扣這些處境與問題 的解放論述與運動策略,都不能被單一 化與樣板化,必須回到特定的歷史脈絡 與文化情境中,才能更精確的掌握其內 涵與意義。

將臺灣第一波婦解思潮的萌芽、勃 興與落實,放在1920到1940年代世界與 臺灣的歷史情境中來觀察,我們就能理 解,當時的運動者為何強調「婦運/社 運聯合戰線」,又為何將改革的力道聚 焦於婚姻家庭制度與勞農婦女處境。

世界婦運史不是線性的,臺灣婦運 史也不是線性的。文協年代的臺灣社會 運動者,有他們必須面對的時代問題,

有他們自己的使命,他們所有的奮力前 行,一石一磚一哩路,都積累成為百年 後我們的自由世界。

▲ ▲《臺灣民報》1925 年 10 月第 76 號以「社 說」討論婦女解放問題(左);1926 年 8 月第 118 號報導本土第二個婦女團 體「諸羅婦女協進會」(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走過 2020 年,臺灣的硬技術與軟實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不僅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日本 UCC 在 3 年前決定與味全集團結束合作關係,把味全公司持有的臺灣優 仕咖啡股權買回,並且砸下將近 5 億元在雲林斗六興建烘豆廠。臺灣 UCC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