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恐龍滅絕理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恐龍滅絕理論"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恐龍滅絕理論

恐龍消失於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同時間還有許多生物也 跟者滅亡,包含:菊石、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草食性的烏龜與鱷魚、大 部分鳥類、以及原始哺乳類。自從70年代以來,有許多研究試圖探索這次滅絕 事件的原因,並形成數個理論。通常的解釋是一個撞擊事件造成了滅絕,有些科 學家提出其他理由,或者是幾個綜合事件導致這次滅亡。

在恐龍時代末期,極區並沒有冰帽,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00到250公尺。地球 各地的氣溫差異不大,極區與赤道地區的氣候相差不到25°;整體而言較今日暖 和,極區的氣溫高於現在的氣溫約50°。

恐龍時代的大氣成分也與今日有極大差別。二氧化碳是今日的12倍,氧氣則佔 了大氣的的32%到35%,而今日只佔了21%。但是在晚白堊紀,地球的環境有 顯著的變動。火山活動增加,造成氣候變冷,二氧化碳比例下降,氧氣比例開始 變動。有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低氧氣比例,可能是滅亡的直接原因。如果恐 龍的呼吸系統類似現代鳥類,牠們的呼吸效能將會有困難,需要更多氧氣才能維 持巨大體型的需要。

撞擊事件 撞擊事件 撞擊事件 撞擊事件

在1970年代後期,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斯·沃爾特·阿爾瓦雷茨(Luis Walter Alvarez)提出了彗星撞擊理論,造成了白堊紀末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阿爾瓦雷茨提出世界各地的地層,銥含量在6,500萬年前有大量的增加,可視為 撞擊的直接證據。有許多證據顯示當時有顆直徑5到15公里的隕石或彗星,撞 擊現在的猶加敦半島地區,形成寬17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引發此次滅

絕事件[119][120]。但科學家不確定恐龍是在撞擊事件中滅亡,還是在此之前就已經

衰退。另有科學家提出這次撞擊,使大氣層佈滿灰塵,或者是使地球氣溫上升。

化石紀錄不能看出恐龍滅絕的速度,但許多不同的測試研究發現牠們的滅亡相當 迅速。這些結果使科學界更加相信彗星撞擊理論。撞擊事件短期內會造成高溫,

而揚塵會遮闢天空,造成全球性的長時間氣候冷卻。大部分植物因無法光合作用 而消失,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食物而死亡,而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食物來源,也 漸漸滅亡,僅有小型動物和少量植物倖存下來。

在2007年9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美國西南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威廉·波特克

(William Bottke)與數位捷克籍的科學家,利用電腦計算出希克蘇魯伯撞擊事 件的可能肇事者。根據他們的模擬計算結果,該隕石坑有90%的可能性是由一 個名為巴普提斯蒂娜(298 Baptistina)的小行星所造成的,該小行星直徑接近 160公里,運行於火星與木星之間;在1億6000萬年前,巴普提斯蒂娜小行星 被一顆直徑約55公里的未命名小行星撞擊後粉碎,主要的碎片形成巴普提斯蒂

(2)

娜族小行星帶,而某些碎片則闖入地球的公轉軌道,其中一顆直徑10公里的碎

片,在6,500萬年前撞擊了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形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威廉·波特克的研究結果與阿爾瓦雷茨的理論相似,另外也採納了柏克萊大學的 物理學家查理·穆勒(Richard A. Muller)所提出的太陽伴星理論。查理·穆勒提 出太陽有顆名為復仇女神(Nemesis)的伴星,復仇女神每隔2,600萬年會經過 奧爾特雲彗星帶,干擾了彗星的軌道,使眾多彗星進入內太陽系。這些彗星的少 部份會進入地球的公轉軌道,與地球發生撞擊,進而造成大規模的滅絕事件。

火山爆發火山爆發 火山爆發火山爆發

主條目:德干暗色岩

在2000年以前,就有學者主張德干暗色岩(Deccan Traps,一種洪流玄武 岩地形)是這次滅絕事件的主因,但因為這次火山爆發始於6,800萬年前,

並持續超過200萬年,所以當時認為德干暗色岩火山爆發所造成的滅絕事 件應該是逐步、緩慢的。但現在有證據顯示,有2/3的德干暗色岩地形,是 在一萬年內形成的,發生於6,550萬年前。顯示這次火山爆發造成了快速的 滅絕事件,可能在數千年內,但還是遠比撞擊事件長。

德干暗色岩火山爆發藉由數種方式造成了滅絕事件,灰塵與二氧化硫與二氧 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噴出,灰塵使地表的日照量下降,植物的光合作用減 少;當灰塵慢慢降落至地表時,火山爆發噴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能增加了 溫室效應。許多植物因此而死亡,草食性恐龍因沒有食物而滅亡,而肉食性 恐龍也相繼滅絕[124]。在恐龍大規模滅絕前,火山爆發噴出的氣體,似乎與 全球暖化有關。有證據指出在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之前的50萬年內,大氣 溫度曾上升8 °C。

在德干暗色岩火山爆發仍被認為是緩慢滅絕事件時,路易斯·阿爾瓦雷茨便 已提出古生物學家被少數的資料所混淆。他的警告當時被沒有被接受,但後 來針對化石層的研究工作,證明早期的相關研究有誤。目前大部分古生物學 家已普遍接受撞擊事件是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不過,路易斯·阿 爾瓦雷茨的兒子華爾特·阿爾瓦雷茨(Walter Alvarez)認為在這次撞擊事件 前,地球上已發生其他重大事件,例如:海平面下降、造成德干暗色岩的大 規模火山爆發,它們可能也是這次滅絕事件的綜合原因之一。

生態 生態 生態

生態系統變遷系統變遷系統變遷系統變遷

在2008年,Graeme T. Lloyd等人提出假設,認為開花植物的出現,造成 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多樣性降低。在白堊紀早期以前,陸地的優勢植物是裸子 植物,例如針葉樹;在白堊紀中晚期,開花植物開始成為優勢植物之一,但 其地理範圍有限。根據恐龍的糞化石顯示,白堊紀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龍 仍以裸子植物為食,只有少部分以開花植物為食。同時,草食性昆蟲、哺乳 動物的物種數量迅速增加,顯示牠們已經適應以這種新型態植物為食。Lloyd

(3)

等人假設,相對於這些動物的多樣性增加,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多樣性則降 低,這可能是導因於緩慢變遷的植物生態系統。

古新世倖存者 古新世倖存者 古新世倖存者 古新世倖存者??? ?

在K-T界線以上的地層中,偶爾會發現恐龍(不包含鳥類)的化石。在2001 年,古生物學家J.E. Zielinski與J.R. Budahn宣稱在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盆 地發現一個鴨嘴龍科的股骨化石,並宣稱這是古新世恐龍的證據。該地層的 年代為早古新世,接近6450萬年前。如果該骨頭不是因為風化作用而被重 新沉積到該地層的話,它將被視為少數恐龍仍存活到新生代至少前50萬年 的證據。除此之外,在海爾河組也發現了其他恐龍化石,位在K-T界線以 上1.3公尺,年代是K-T界線後約4萬年;世界其他各地也有類似發現,包 含中國。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中國南雄盆地發現的鴨嘴龍化石和蛋化 石中發現有第三紀的花粉沉積。但是,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古新世恐龍的化 石零散、不是較完整的骨骼,可能是被沖積作用帶離原本地點,然後再被重 新掩埋。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1%90%E9%BE%8D#.E7.81.AD.E7.BB.9D.E7.9 0.86.E8.AE.BA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除此之外, Kaluza 對大自然的理論模型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 (Klein 後來參與研究, 該 理論現稱 Kaluza-Klein 理論)。 Kaluza 是一位數學家。 他在平坦的 Minkowski 四維時空上

WILLIAM HEARD KILPATRICK

Pooleery 從 2008 年就在電腦計算學習系統中心當科技及創業的主任,他負責跟科 學家合作研發市場上可能會需要用到的科技產品。同時 Pooleery

數與形的聯繫和轉化, 是數學永恆的主題。 自從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 資料的處理、 運算成 了 電腦的拿手好戲, 而為了把形的研究放到電腦中進行, 數學家的看家本領是實現形和數的一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多樣性。截止到 2006 年的學術研究,已確定有超過 500 個屬;根 據估計,化石記錄中曾出現的屬總數約為 1850 個,當中有 75%已被發現化石。一個早 期的研究推測恐龍有將近

在 Cray 公司工作的 Slowinski(他在 Wisconsin 州的 Chippewa Falls 廠) 說服 許多世界各地的 Cray 計算機的使用者, 利 用他們計算機的多餘時間 (spare time) 來 協助尋找梅仙尼 質數。 雖

要將變數變換法應用在定積分上,有兩種計算方法。其中的 一種便是先計算出不定積分,在利用微積分基本定理計算其

常用的英制公制單位換算概念。一公升(1000 公克)的水到底有 多少量(用容器記)呢?一加侖的水到底有多少量(用容器記)?學生需要有量的概念。當然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