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王   彬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中文摘要

肇始於近代的中國佛教國際化歷程中,星雲大師對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 貢獻卓著。本文總結了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歷程及成就,主要體現在六個方 面,即:一、創建國際性的佛教組織;二、在西方國家建立弘法道場;三、

創辦現代化的教育機構;四、培養國際性的弘法人才;五、佛教經典的整理 和翻譯;六、宗教對話及文化交流。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理念是貫 穿於其佛教國際化實踐的內在核心主線。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佛教國 際化的意義。

關鍵字:星雲大師 佛教 國際化

(2)

The Buddha’s Light Shines on the Universe,

the Dharma Water Forever Flows on the Five Continent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Wang Bing

Researcher‚ Jiang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ing Chinese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the West. His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in Buddhist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1) creating international Buddhist organizations; 2) establishing branch temples based in western countries; 3) establishing modern institutes for Buddhist education; 4)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global perspectives; 5) organizing and translating Buddhist sutras; and 6) initiating religious and cultural dialog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umanistic Buddhism as the cor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ractice of Buddhist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Buddhism.

Keyword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Buddhism, internationalization

(3)

一、前言

佛教自印度本土產生後,經過不同途徑向印度地域之外進行傳播,最終 形成了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支系。從佛教傳播歷史來看,佛 教本身正是經歷了一個國際化的歷程,才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宗教。

如果從影響地域範圍來看,二十世紀之前,佛教國際化的歷程,最終形成了 三大支系各有其相對獨立影響領域的局面( 即:以斯里蘭卡、泰國等南亞及 東南亞國家為中心的南傳佛教區域;中國大陸、韓國及日本等東亞國家範圍 的漢傳佛教區域;西藏、尼泊爾等為其影響範圍的藏傳佛教區域),但其影 響基本上仍在亞洲範圍內,而歐洲、美洲、非洲等其他西方世界幾乎未產生 多少影響。二十世紀初,佛教向西方世界傳播的勢頭開始增強,最早是南傳 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逐漸增加,並曾一度被認為是真正純正的佛教。之後 藏傳佛教在西方世界也逐漸被認識,影響也開始明顯。與前兩者相比,作 為佛教三大支系之一的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影響一度顯得極為微弱。但從 二十世紀七○年代開始,日本、越南、台灣等漢傳佛教影響區域,在西方國 家傳播佛教的力度不斷加強,隨著傳播範圍和人群的逐漸擴大,其影響也開 始凸顯,這也可以說是佛教國際化的一個新階段。至今漢傳佛教已經成為當 今世界,佛教國際化思潮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二、近代中國佛教國際化的嘗試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在歷經長期的衰敗之後,開始出現一場復興 運動。而這場復興運動幾乎從開始,就具有國際化的背景。如被稱為近代「中 國佛教復興之父」的楊仁山居士,即通過與日本佛教界的交流,將很多國內 早已失傳的佛教經典重新引進並刊刻。在他與錫蘭菩提學會創始人達摩波羅 的交往過程中,也在試圖復興印度佛教,並將佛教傳播到西方國家等目標上 有所共識。楊仁山居士還與傳教士李摩提太合作,把《大乘起信論》這一重

(4)

要經典翻譯成英文,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些都表明,楊仁山居士不僅僅是立 足於佛教在中國本土的振興,而更具有國際化眼光,把佛教向西方世界傳播 弘揚視為更進一步的目標。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的領軍人物――太虛大師,在他致力於佛教改革振興 的歷程中,也把佛教國際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誠如太虛大師所言:「世 界佛教運動,即是佛法救世運動;這種運動,是我佛教運動中一貫的宗旨。」1 太虛大師早年曾在楊仁山居士創辦的祇洹精舍學習,也受到楊氏佛教國際化 構想的影響。太虛大師不僅非常重視與日本及東南亞等傳統佛教國家的佛教 界進行往來互動,也非常關注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的交流。

1923年,太虛大師在廬山創辦大林寺講堂,吸引了包括基督教傳教士在 內的諸多外國人士前來聽講,參加活動的有日本、德國、美國、芬蘭等國的 佛教人士,這也使太虛大師產生了成立「世界佛教聯合會」,以聯合世界佛 教徒開展國際佛教運動的構想。1924年7月,在太虛大師主持下,在廬山召 開了第一屆世界佛教聯合會大會。1925年11月,太虛大師率團赴日本東京 出席東亞佛教大會,並就「東亞佛教徒互相提攜,向全球傳播佛教,使佛陀 的慈光普照整個人類」達成共識。1928年8月,太虛大師遠赴歐美考察,先 後訪問法、英、比、德、美等國。太虛大師在巴黎大學東方研究中心作首場 演講時曾說:「昌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之福慧,達成世界之安樂,

這就是我們在全球掀起佛教運動的根本目的。」2

之後,他又在巴黎作了「西來講佛學之意趣」、「佛學之源流及其新運 動」、「佛法與科學哲學及宗教之異同」、「有情與流轉之進化」、「佛學

1. 釋太虛:〈 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 〉,《 太虛大師全書 》第31冊,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44月,頁169

2. 釋太虛:〈 僧教育 · 世界佛學院建設計畫 〉,《 太虛大師全書 》第19冊,北京:宗 教文化出版社,20044月,頁62

(5)

一臠」、「佛法與美」、「中國禪宗」等多次演講,引起轟動。在英國倫敦,

太虛大師與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進行會晤。在東方文字學校以「佛法之過去 現在及將來」為主題演講,在摩訶菩提會倫敦分會演講「小乘與大乘之關 係」,在倫敦佛教會演講「佛學聯合研究之必要」等。後又在比利時、德國、

美國等國進行多次演講,使得西方人士對於中國佛教的認識得以改觀,促進 了中國佛教與西方世界的交流。太虛大師在巴黎發起成立世界佛教苑,發表 宣言書及組織計畫,並在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設立通訊處,作為聯繫中 國佛教與歐美佛教的組織機構,為中國佛教向西方傳播奠定基礎。為推動佛 教國際化進程,1937年3月,太虛大師在上海組織會議,參會的有國內居士 與英、美、日、印在滬的佛教徒,擬在上海籌備佛教徒國際和平會,後因抗 戰爆發而停滯。

太虛大師的佛教國際化構想,是建立在他對當時世界形勢及佛教狀況的 清醒認識基礎上。太虛大師指出:「蓋往時交通不便,文化未昌,是以各偏 據一隅,而不易互相影響。今則海陸空之交通進步靡止,文化之發達,時呈 波譎雲詭之觀,信乎欲閉門偏據所不容之時也。故亞洲之佛教,亦同時隨而 活躍其中矣。由亞洲之三系,今且進而為世界化之佛教,遠布於歐美,三系 中首推錫蘭( 在佛史亦稱獅子國 )。蓋錫蘭地當歐亞交通之衝,歐美人之止息 其間者,不可以數計,於是錫蘭之佛教,亦介紹而與歐美相認識矣。其次推 日本,日本維新以後,其各種之進步,誠可令人稱羨不置,佛教亦其進步之 一也。以此二系,久與歐美相通,致引起歐美人對於佛教之注意而研究,故 世界化之佛教傳播,首錫蘭而次日本也。至中國之佛教,沉悶於斗室之中,

不被問於世也久矣!」3

太虛大師對中國佛教在世界性佛教傳播大勢下的缺位甚為遺憾。他指出:

3. 釋太虛:〈 亞歐美佛教之鳥瞰 〉,《 太虛大師全書 》第2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4月,頁325

(6)

「佛教發源於南亞,而漸次傳播於世界,今尤有蒸蒸日上之觀。獨惜中國系 之佛教,在世界上尚無若何貢獻可述,此誠愧憾萬分之事。」4

十九世紀末,日本鈴木大拙將禪學介紹到美國,他用英文寫作了大量有 關禪宗的著作,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強烈回響。鈴木大拙也把華嚴、淨土等 佛教思想介紹到美國,使得歐美人士對漢傳佛教的了解逐漸加深,尤其是使 得習禪之風在一定範圍內開始流行。二十世紀五○年代始,藏傳佛教在歐美 也逐漸流行。漢傳佛教在歐美的真正興起大約從二十世紀七○年代開始,一 些從中國大陸遠赴海外的法師,如宣化、聖嚴、星雲等在美國建立道場進行 弘教,中國佛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實踐。目前,在西方國家弘法的 漢傳佛教教團中,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在規模和影響上都處於領先 地位。

三、星雲大師的佛教國際化實踐

星雲大師早年在大陸求學期間,即受到太虛大師影響,開始思索如何使 中國佛教走向國際的問題。大師赴台後,在相當艱苦的環境下弘法,仍然把 佛教國際化視為未來的目標。星雲大師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把佛法 傳播到世界五大洲的理想成為實踐。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實踐及其成就,可 以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 一 ) 創立有影響力的國際性佛教組織

星雲大師對現代佛教國際化的重要貢獻之一,即在於他創立了國際性佛 教組織,並且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這可以說是繼承太虛大師未竟之理想,並 使之成為現實的一大創舉。在太虛大師的佛教國際化構想中,即計畫成立一 個國際性的佛教組織,以此把中國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太虛大師的這一

4. 同註3,頁328

(7)

理想並未能夠實現。太虛大師之後,雖然有如印順法師、竺摩法師等繼承大 師遺志,在台灣、東南亞等地弘揚「人間佛教」理念,但在相當一段時期內,

其影響仍有限,基本上局限於本土,與太虛大師佛教國際化的願景差距懸殊。

而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終使太虛大師的佛 教國際化構想成為現實。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即是建立起成員遍布世界五大 洲的國際性佛教組織,成為中國佛教在世界各地傳播的重要基礎。在佛光山 宗務委員會下設的「五院」、「十會」中,有旨在促進國際佛教交流的兩個 組織( 國際佛教促進會、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 )。

1978年,星雲大師發起成立「 國際佛教促進會 」,並榮膺首任會長。

1991年2月,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成立大會。1992年5 月,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Buddha's Ligh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簡稱「 國 際佛光會 」) 在西來寺成立,並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星雲大師 榮膺為總會會長。蒙特利市市長姜國梁先生宣布將516日訂為該市的「 國 際佛光日 」,「 國際佛光會 」也成為當代台灣首個洲際性的國際佛教組織。

2003年,國際佛光會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成員。

國際佛光會的性質被定義為「佛教國際化的社團」,其成員包括了分布 在世界五大洲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僧信七眾弟子。其交流內容極為廣泛,從組 織寺院法會修持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從佛教徒的團體組織到所有宗教徒的 交流往來均含括在內。國際佛光會被廣義為「是一個主張慈悲包容的社團,

是一個宣導眾生平等的社團,是一個尊重家庭生活的社團,是一個重視社會 福祉的社團」。國際佛光會自成立以來,每年舉行年度主題演說,舉行地點 除台灣本土外,在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都曾舉辦,並 在海內外推動社會淨化的主題活動,如「淨化人心七誡運動」(1993年)、「慈 悲愛心人」(1997年)、「三好運動」(1998年)。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提高 了佛光山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也使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念

(8)

得以廣泛地傳播。

( 二 ) 建立國際性的弘法道場體系

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寺,是美國西岸規模最大的中國佛教寺院,也是 星雲大師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佛光山道場。該寺院於1978年開始籌建,1986 年7月正式動工,於1988年11月落成,現在是國際佛光會的總部。

之後,佛光山在海外又陸續建立眾多道場,主要有:美國( 洛杉磯西來寺、

聖地牙哥西方寺、三藩市三寶寺、紐約道場、鹿野苑、丹佛講堂、波士頓三 佛中心、休士頓中美寺、堪薩斯禪淨中心、新澤西禪淨中心、奧斯汀香雲寺、

達拉斯講堂、鳳凰城禪淨中心、夏威夷禪淨中心、關島佛光山);加拿大 ( 溫 哥華佛光山、多倫多佛光山、滿地可佛光山華嚴寺、愛民頓講堂、渥太華佛 光山);巴西 ( 如來寺、里約禪淨中心 );英國 ( 倫敦佛光山、曼城佛光山 );

法國( 巴黎佛光山、佛光山法華禪寺 );德國 ( 柏林佛光山、法蘭克福佛光山 );

澳大利亞( 雪梨南天寺、南天講堂、中天寺、墨爾本佛光山、西澳道場、黃 金海岸佛光緣);紐西蘭 ( 北島佛光山、南島佛光山 );南非 ( 南華寺、新堡 禪淨中心、約堡普覺佛堂、開普敦禪淨中心)。此外,佛光山在香港、日本、

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建立多個弘法道場,形成一個國際性的弘 法道場體系。

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場,提高了佛光山的知名度,並對弘揚 佛法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所積累的經驗也促進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 的發展和完善。關於這一點,程恭讓教授曾把佛光山在海外最早成立的「西 來寺」稱作是星雲大師推進人間佛教國際化弘法事業的名副其實的大試驗場,

並評價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的建構與佛光系統推動落實 佛教國際化的具體實踐二者之間,是一個積極互動的關係:大師的佛教國際 化思想理論催生且指導著佛光系統的海外弘法,而佛光系統海外弘法的實踐

(9)

經驗,也反過來體現在大師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思想理論中,使大師的人間佛 教國際化思想理論不斷得到檢驗,不斷得到豐富和深化。」5

( 三 ) 創辦國際性的現代化教育機構

1990年7月,星雲大師於美國加州創辦西來大學。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 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 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 榮譽之大學。

目前佛光山在全世界共設有十六所佛學院,其中台灣佛光山叢林學院國 際學部設有英文佛學院、日文佛學院、外籍學生研修班等,在海外設立的佛 學院有美國西來佛學院、馬來西亞東禪佛學院、非洲佛學院、澳洲南天佛學 院、香港佛教學院、印度佛學院等,成為孕育海內外佛教人才的重地。

佛光山在西方國家的分院,也承擔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如在美國洛杉 磯西來寺、科羅拉多州的丹佛講堂、內華達州的蓮華寺、佛光山紐約道場、

加拿大的愛民頓講堂、澳洲中天寺、南天寺、南天講堂、墨爾本佛光山、南 非新堡禪淨中心等數十個分院,都設有佛光山中華文化學校。這些學校主要 是幫助當地華僑子弟學習中國傳統語言和文化,也成為當地重要的國際文化 交流場所。

( 四 ) 培養國際性的弘法人才

星雲大師很早即認識到文教事業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因此把文教事 業作為弘法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佛光山成立之初,即確立「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宗旨與目標。佛學院是培養弘法僧才的傳統教內機 構,星雲大師在創建佛光山前,即於1963年創辦了壽山佛學院。1967年,

5.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3月,頁556

(10)

星雲大師在高雄創立「佛光山」,並將壽山佛學院移址佛光山,更名為「東 方佛教學院」。但以往佛學院的教學往往較為局限,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且 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弘法人才,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初創不久,即陸續選派一些 弟子出國留學。1969年3月,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被派往日本 留學,這也是佛光山派出的國外第一批留學生。他們在日本京都大谷、佛教 大學等學習,儘管當時條件非常艱苦,但他們都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地完成 了學業後,又返回佛光山為大眾服務。之後,星雲大師又派遣多位弟子赴日 本、韓國、印度、美國、英國、巴西等國家留學,均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這些弘法人才,已成為佛光山在海內外弘法的重要力量。

( 五 ) 開展國際性視野的佛教出版事業

在西方世界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如果缺乏高水準翻譯的佛教經典,很難 讓西方人士真正了解佛教內涵。因此在西方國家弘揚佛法,首先要解決的問 題,即是出版用西方語言翻譯的佛教經典或著作。較早在歐美開展弘法的一 些教團,如宣化上人主持的萬佛城、聖嚴法師主持的法鼓山等,也都把經典 翻譯出版作為其弘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具有國際性視野的出版事業,也是星 雲大師領導下的佛光山弘法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是星雲大師以文教作 為弘法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1962年,星雲大師即發起成立中英對照佛學叢書委員會,進行佛教 典籍譯介事業。隨著佛光山在美國本土的弘教事業發展,又在西來寺設立佛 光山國際翻譯中心(Fo Guang Sh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Center),通過中外 籍人士的共同合作,進行佛教經典的翻譯,用多種語言向西方人士介紹佛教。

多年來,佛光山已經出版了包括星雲大師多種著作在內的多語種譯本,涉及 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泛流通。

在星雲大師的領導下,佛光山與海內外著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開

(11)

展佛教文獻典籍的整理工作。其中由星雲大師監修的《佛光大藏經》已成為 當代漢文大藏經編纂的重要成果之一。1977年,星雲大師在佛光山成立了「佛 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開始進行系統性的修藏工作。這部藏經不僅對古代 佛教經典進行重新排版和分段標點,以適應現代人閱讀理解,還增設了歷代 各版藏經中所未收納的「圖像藏」、「藝文藏」等部類內容,將佛教文學、

藝術成果入藏,使之成為佛教傳播和弘揚的方便法門。這部大藏經擬分十六 大類。自1983年起,已由台灣佛光出版社陸續出版發行了《阿含藏》、《禪 藏》、《般若藏》、《淨土藏》、《法華藏》等五部,並贈送給世界上一些 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和佛教寺院等。自1987年起,佛光山又開始《佛光大藏 經》的電子化工作。這些工作從一開始,即採取國際化合作的方式,例如《阿 含經》的數位化製作工作,即在日本著名《阿含經》研究專家水野弘元教授 的建議指導下,並徵詢大陸、美國、台灣等多位知名佛教學者的基礎上開展。

1999年開始與美國西來大學合作,進行《佛光大藏經――阿含藏》的電子版 設計製作。經過十餘年,才得以完成《阿含藏》的數位化工作,對佛法在世 界的弘揚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佛光山的佛教題材出版物內容極為廣泛,除了佛教經典、叢書、學術文 集、工具書外,還廣泛涉及文學、藝術等類別。例如,2013年,佛光山出版 發行了20冊的《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這套巨著於2001年開始編纂,

由星雲大師發起並任總編修,歷時12年的編輯,終於正式出版。這套叢書結 集古今中外,涵蓋世界五大洲,三十餘國的佛教藝術資料,分為佛教建築、

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人物等八大類。收錄了中國、日本、

韓國、尼泊爾、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菲 律賓、新加坡、寮國、越南、緬甸、美國、歐洲等地區重要的佛教建築、雕塑、

繪畫、人物、書法及博物館館藏等藝術作品,運用精美的圖文,成為一部佛 教藝術結集之巨著。由近300位法師、16個國家140餘人的專業學者編審、

(12)

400多名義工參與,可謂是一部國際性合作的結晶,也使讀者對世界佛教藝 術的精深宏偉及成就貢獻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在星雲大師資助和支持下,西來大學與尼泊爾的龍樹正法學院進行合 作,開展梵文佛教經典數位化項目(Digital Sanskrit Buddhist Canon,DSBC),

並於2005年網站投入使用,至今已經完成1000多本梵文佛典的數位化工作。

這些罕見的梵文原典已經發布在網路上,使得世界各地的信眾及研究者可以 非常方便地下載使用。

( 六 ) 國際性的宗教對話及文化交流

佛光山及其分院每年都要舉行各種國際交流合作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限 於佛教界或佛教團體之間,也包括與其他教外團體或人士進行交流。近年來,

佛光山與其他非佛教的宗教團體之間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這些溝通也促進 了教外人士對佛教的了解,樹立了佛教在海內外的良好形象。

佛光山的國際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進行的。佛光山文 教基金會成立於1988年6月。在佛光山資訊網路上,公布該基金會的主要 任務為:1、舉辦各種演講、公益性文教講座。2、舉辦國內、國際性佛學學 術會議。3、舉辦國際佛教文教交流及活動。4、創辦世界性的「全國佛學會 考」。5、籌辦公益性大學、高中職、國中小、幼兒等教育機構。6、推廣終 身學習,生命教育兒童閱讀等文教活動。7、出版歷年來佛學學術論文集、法 藏文庫――碩博士論文集。8、出版佛光電子大藏經等,及發行淨化社會人心 之書刊及影音產品。9、舉辦國際性的梵唄音樂會、人間音緣――星雲大師佛 教歌曲徵曲活動和音樂發表會。10、輔助選拔佛教人才出國弘法、留學、參 訪,其他有關佛教教育文化發展事務。可以說,這些內容廣泛含括了國際弘 法的各個層面。

(13)

佛光山作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佛教團體,與海內外其他佛教組織的交流 也是一項重要內容。例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是一個著名的國際佛教組織,通常每隔2-4年召開一次國際性大會。自1951 年舉行首屆大會以來,截至2014年,「世佛會」已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 區舉辦過26次大會。其中前十五屆大會都在東南亞或東亞的一些國家或地 區( 如錫蘭、日本、緬甸、尼泊爾、泰國、柬埔寨、印度、馬來西亞 ) 舉行。

1988年11月,美國西來寺主辦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這也是 中國佛教歷史上首次在西半球召開的國際性會議,並首次為中國大陸與台灣 佛教界開創平等交流之平台。

1992年10月,在台灣佛光山舉行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八屆大會,

星雲大師也在這次大會上被推舉為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永久榮譽會長。1998年 10月,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二十屆大會在澳大利亞佛光山道場南天寺舉行,

來自世界各地八十餘國的代表參加了此次大會。199310月,為促進國際 佛教團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國際佛光會在台灣舉行第一屆「國際佛教僧伽研 習會」,計有五大洲十六個國家之僧眾和信眾參加。第二屆、第三屆研習會 分別在加拿大溫哥華、澳洲雪梨舉行,各有美、英、澳等20個國家、60餘 位代表參加。19982月,為恢復南傳比丘尼教團,假印度菩提迦耶傳授「國 際三壇大戒」戒會。計有20餘國、150多位戒子參加,乃中國首次於印度傳 戒,也是佛教界首次跨越種族、區域、法脈傳承的戒會。

佛光山自成立以來,每年都舉辦各種國際會議交流活動,至今已舉辦如 國際佛教會議、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國際禪學會議、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暨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世界佛 教金剛會議、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國 際電子大藏經研討會、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多個國際會議,

在海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

(14)

星雲大師及佛光山也非常注重參與西方社會的社會活動,以提高佛教的 影響力。1976年7月,星雲大師率領「中國佛教美國訪問團」,赴美參加 美國建國兩百周年慶祝大典,這也是台灣佛教界第一次正式組團訪問美國。

1989年,星雲大師應邀為美國加州州議會主持新年度開議灑淨祈福法會,創 佛教儀式第一次在西方議事殿堂舉行的紀錄。紐約、聖地牙哥等市議會,也 曾多次邀請佛光山的法師以佛教儀式主持開議典禮。1999年,星雲大師率領

「佛光山梵音讚頌團」赴歐洲,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弘法演出。2001年,美國 紐約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星雲大師於當年10月親赴紐約,在「911 事件」地點為罹難者祈禱。

佛光山致力於在世界各地開展文化公益活動。自1988年起至2012年,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 家,及美國西來寺、澳大利亞墨爾本、澳大利亞南天寺、紐西蘭佛光山、法 國巴黎法華禪寺等地,成立23個佛光緣美術館,通過佛教與藝術相結合,旨 在傳播佛教理念,布教弘法為目的,更致力於服務社會、美化人心。

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也致力於不同宗教之間進行對話,並發揮了 重要作用。通過宗教對話,促進不同宗教之間相互理解和寬容,是當代宗教 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歷史上,基督宗教對於包括佛教在內的其他宗教曾一 度極為排斥,但自二十世紀六○年代開始,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和。

1962年至1965年間,羅馬天主教會召開了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這也是 羅馬天主教在現代召開的第一次大公會議。這次會議作出很多重大的改變,

從而掀起羅馬天主教在當代世界的革新運動,使羅馬天主教的面貌發生了巨 大變化,並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在其發表的《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 言》中,對於其他非基督宗教的態度較歷史上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即意識到 與其他宗教對話的必要性。正是在這種情勢下,佛光山與天主教之間開展了 一場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對話。

(15)

1995年7月,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在佛光山召開,與 會代表有天主教「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主席安霖澤主教、佛光山住持心定 和尚及來自日本、台灣、斯里蘭卡、泰國、美國和義大利等二十位佛教與耶 穌教的知名學者和教徒。這是佛教與天主教的第一次對話,會議的主題是「佛 教與耶穌宗教的異同」,內容涵蓋四個子題,即1、人類處境與尋求解脫;2、 終極實相與涅槃經驗;3、佛陀與耶穌;4、個人靈修與社會參與。經過五天 的交談會議,促進了兩大宗教的彼此了解。會議之後,由天主教教廷發表此 次會議的宣言。

此次會議之後,19972月,星雲大師在義大利梵諦岡與天主教教宗若 望保祿二世進行世紀宗教對話,並共同祈求世界和平。在這次對話中,星雲 大師代表佛教提出五項與天主教交流的建議,其內容為:1、教宗登高一呼,

聯合世界各宗教成立「國際宗教聯誼會」,促進世界和平,追求人類福祉。

教宗並擔任所屬聯合會主席。2、教宗到亞洲牧靈訪問時,順道訪問台灣。3、 佛光山和教廷加強交流,研究教義或聯絡情誼。4、佛光大學與南華管理學院 與梵諦岡或羅馬的圖書館辦理圖書交換,二校並願提供教廷或義大利大學推 薦的學者或學生,做研究或選課就讀的一切協助,包括免費提供研究室、住 宿、學費全免。5、二校可承辦天主教委託的各項宗教會議,或「宗教與高等 教育」研討會。這些建議也獲得教宗的認同與支持。此次對話被媒體稱為「跨 世紀前瞻性與建設性的宗教對話」,因為其意義深遠,象徵著東西方兩大教 團,共同致力為世界宗教融和及世界和平踏出歷史的第一步。

四、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的主線――人間佛教理念

不同文化觀念在相遇之後,總要經歷一個從對立到融通的過程。正如佛 教從印度本土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經歷了一段相當長時間 的磨合後,才逐漸為中國社會所接受。同樣,中國佛教向西方世界的傳播,

(16)

也要經歷一個磨合的過程。這其中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點:

( 一 ) 文化背景的差異:基督宗教是西方國家主流的宗教意識形態,與中 國傳統的文化背景迥然相異。佛教觀念想要融入並為西方人士認可,首先即 面臨著這種文化背景差異而產生的對立。例如基督宗教秉持的禁止拜偶像的 教義原則,常常用來作為批評佛教的理由之一。把佛教定義為多神教,而從 一神教立場對佛教進行批判,把佛教與迷信和消極避世聯繫在一起,這些都 是文化觀念差別而導致的對立。

( 二 ) 對漢傳佛教的爭議:早期西方漢學家所認識的佛教,基本上是以南 傳佛教為代表,而對漢傳佛教並不重視。如對如來藏思想批判而興起的「批 判佛教」,實際上都是對漢傳佛教( 或者說「中國佛教」) 合法性的質疑。站 在印度佛教或南傳佛教本位,並以此為標竿對中國佛教主流教義提出質疑,

並進而將中國佛教判定為非真正意義上的佛教。

( 三 ) 弘法基礎薄弱:人才及西方語言翻譯的經典缺乏、力量薄弱,這些 原因,可以說是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礙因素。

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

使得西方人士對於漢傳佛教的看法大為改觀,從而擴大了中國佛教在西方世 界的影響,這可以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一個成功典範。星雲大 師及佛光山的佛教國際化實踐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究其原因,與星雲大師 所提倡「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有著緊密的關聯。或者說,正是由於「人間 佛教」理念的成功貫徹和實踐,成為中國佛教開啟西方世界門扉的一把鑰匙。

正如星雲大師在闡述建議國際佛光會的目的時,曾指出:「我們成立國際佛 光會的目的,就是要將佛法落實在人間。」

星雲大師在他的日記中曾記載一事:19901月,美國《論壇報》記者 提摩希 ‧ 赫里在西來寺訪問時,曾向他提及,當籌建西來寺的消息傳開後,

(17)

美國社會曾出現非常強烈的反對聲音。但在西來寺落成不到一年的時間,他 到處都聽到讚美西來寺的聲音。並向他提出問題,從反對到讚美,為何會有 如此快又如此大的變化。星雲大師在回覆他的問題時指出,西來寺之所以能 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美國社會的認可,關鍵在於這是一所開放性的寺院,不 分宗教、不分種族,為人服務,與人結緣。這正體現出星雲大師一貫秉持的 理念,即把佛法落實到人間。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生佛教」理念,對星雲大師產生很大影響。星雲大 師曾說:「太虛大師是我最景仰的人。他提倡人生佛教,主張教理革命、教 制革命、教產革命,適合現代佛教的需要。我之所以提倡人間佛教,乃遵照 佛陀一代時教,以人間佛教為訴求的原則以及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的理 想,實踐六祖『佛法世間覺』的主張,回歸佛陀佛法在人間完成的本懷。」

又如星雲大師在談及其佛教國際化經歷時所言:「在現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

地球村民往來頻繁之際,佛教也逐漸突破舊有形態,走出山林,進入社會;

擴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務;步向家庭,助益國家,進而超越國界而延伸 全球。為了促進人類融合,發揚慈悲友愛精神。」6正是在「人間佛教」理念 下,佛光山在世界的弘法實踐中,一改舊時以厭世悲觀為特徵的佛教形象,

通過主動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行動,使佛法真正落實到現實生活中,並採取 各種新穎活潑的形式進行弘法,增強佛法的親和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改善了 佛教的整體社會印象。

從星雲大師領導佛光山走向世界五大洲弘傳佛法的實踐中,我們可以體 會到,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實踐,是實現佛教復興並走向國際 化的重要途徑。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衰落的內在原因有著深切的認識,並意 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人間佛教」理念與實踐是否能夠得以真

6. 星雲大師:〈 歡喜與融合 〉,《 人間佛教論文集 ( 上冊 ) 》,台北:香海文化,20083月,頁63

(18)

實貫徹。1977年5月,星雲大師主編的《覺世》刊登了一篇題為〈今日佛教 不能復興的癥結在哪裡〉的文章,把當時佛教不能復興的原因歸納為八個問 題,即( 一 ) 佛教缺乏組織和制度;( 二 ) 佛教不夠有企業的精神;( 三 ) 佛教 太過宣導厭離世間;( 四 ) 佛教申斥物欲的罪惡,不易為社會大眾接受;( 五 ) 佛教忽視教育;( 六 ) 佛教過分保守;( 七 ) 今日佛教徒沒有服務熱忱;( 八 ) 今日佛教裡大家瞋恨嫉妒,不重視人才。這些問題,確實是中國佛教在現代 社會中面臨危機的內在原因。

針對這些問題,星雲大師提出:佛教復興的希望在於「必須要有新的觀 念,就是要健全制度,要自力更生,要福利社會,要提倡富樂,要發展教育,

要進取創造,要團結合作,要重視人才」,並提出「復興佛教的希望,繫在 全佛教大眾的身上!」7

星雲大師又指出:「過去佛教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 要從山林走入社會,從寺廟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在人間,使社會大眾生活 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人際間都很和諧。」8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其原則是使佛法契合現代社會人們能夠 接受的方式。「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的信條:『給人 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肯服務,肯助人 一臂之力,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陀在人間所給予我們的教導。」9 星雲大師在國際弘法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般若智慧觀照下的方便善巧 來應化眾生,其人間佛教弘化至五大洲的成功實踐,應該說與此有著緊密的

7. 星雲大師:〈 今日佛教復興的希望在哪裡 〉,《 星雲大師講演集 ( 一 ) 》,高雄:佛 光文化,20115月,頁605

8. 同註7

9. 星雲大師:〈 給世界佛教青年的建言 〉,《 星雲大師講演集 ( 四 ) 》,高雄:佛光文 化,20115月,頁27

(19)

聯繫。關於這一點,程恭讓教授曾有評價說:

星雲大師於般若波羅蜜多有著深入的合格證,其方便智更是應運 自然,莫測高深,是深具般若、方便二種智德的現代人間佛教的 導師,所以他不僅能夠準確地回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生課題、社 會問題,契理契機地建構現代人間佛教的教法思想理論體系,而 且能夠在實踐層面推動落實人間佛教,成功地實現佛教的生活化、

社會化、大眾化、現代化,並進而把在世間得以圓滿應現的人間 佛教,弘傳到五大洲,使得佛教在全球化、未來化的道路上,也 大大向前拓展了一步。10

星雲大師本著「以出世思想,做入世事業」之原則,在弘法實踐中,注 重不同社會形態、不同種族人群的文化背景,並採取適應性的調適,使接觸 佛法的人們感受到歡喜,這也正是星雲大師「方便善巧」之智的體現。如慈 容法師所言:

由於大師能把握「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精神,在『以出世思想,

做入世事業』的中道精神下,使佛法不致流於世俗而又能契合世 間的需要,因此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今日佛教的主流。再者,因為 大師的人間佛教既有義理思想上的理論根據,又有實踐方法上的 善巧方便,終於使得佛教能夠蓬勃發展於現代,在台灣開出燦爛 的花朵,而且走向國際化,枝榮葉茂地繁衍於全球。11

可以說,佛光山推行佛教「國際化、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的目標,

其核心基礎即在於「人間化」的佛教模式。即改變以往佛教與社會脫離的狀 況、改變佛教消極避世的傾向,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人為本的佛教,積極將

10.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3月,頁77111. 釋慈容:〈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 ( 下 ) 〉,《普門學報》第8期,台北:普門學

報社,20033月,頁16

(20)

佛法由寺廟帶到社會,由僧眾帶到信眾,通過學習世間種種法門,作為弘法 之方便,實現佛法人間化。並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建立新型制度化的 教團,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採取現代化的方式弘揚佛法,突破狹隘地域 觀念,最終實現超越國界和種族的佛教國際化目標。

五、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的意義

( 一 ) 建立國際化佛教組織,成為中國近代佛教國際化的全面 延伸

如前所述,近代太虛大師在佛教中興的過程中,也曾以佛教國際化作為 其目標,並進行了初步嘗試,但由於時代及局勢所限,太虛大師這一理想並 未得以實現。太虛大師之後,雖然也出現中國佛教向歐美等國進行傳播的現 象,但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國佛教的主要影響仍局限於東亞及東南亞華人聚 居較多的國家。現代漢傳佛教大力向西方國家傳播,台灣佛教界貢獻尤為卓 著。星雲大師以世界性的眼光,創建佛光山並以其為核心地在五大洲建立起 佛教教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傳播佛教。

星雲大師對於「佛光山」與「國際佛光會」的定位是各有側重的。「佛 光山」以出家僧團為主,「佛光會」則包括出家僧團和在家教團,成員更為 廣泛。「佛光山」是「佛光會」的團體會員,「佛光會」眾多的在家信眾則 是「佛光山」的當然護法。僧信兩者平行發展,相輔相成,共同肩負教化眾 生的責任。

星雲大師對於僧信二眾任務不同側重的組織,與太虛大師的構想頗有相 通之處。對僧信之間的關係,太虛大師在民國初年的〈整理僧伽制度論〉中,

提出在家信徒組織「佛教正信會」,出家眾組織「佛教住持會」。在1927

〈僧制今論〉中,提出將教化的對象分為僧眾和信眾,教化的重心,漸由僧

(21)

眾移至信眾。僧眾雖然是教化的中心,但在教化對象的廣泛程度上看,在家 信眾數量範圍更為廣泛;而僧眾弘法利生事業在相當程度上,也離不開社會 各界信眾的支援和輔佐。

1940年7月,太虛大師在漢藏教理院作〈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說道:

我的計畫是要全國的僧眾,每個都真正有住持佛教的資格。正信 會是以攝化在家信眾為目的,重在將佛法普遍深入民間,使全世 界的人類,都變為佛陀的信徒。這和僧團組織大不相同,僧團是 住持佛法,這是專為佛教普及人類。我國古來的佛教制度,全以 出家人為代表,在家佛徒沒有獨立組織,要實行佛法即須出家,

在家是不能的;而且素有學佛要待年老和擺脫家庭環境的思想,

故在家眾沒有離開出家眾的制度。我覺得這是一種錯誤,故有在 家與出家分別組織的制度;出家佛徒要提高其僧格和地位,能真 正住持弘揚佛法,使人們崇仰為導師;在家佛徒則使其由研究信 解佛法的學理,行為則以社會道德為基本,實行五戒十善之人間 道德,改良社會、政治、文化、教育、風俗、習慣。這種平易近 人的道德規律,最易於實行和普及人間,使人人都可以學佛,都 可以做一個佛教徒。12

星雲大師建立的國際佛光會,從人員數量上看,分布廣泛的各界信眾佔 大多數,這也是其拓展影響的重要力量。

( 二 ) 傳播中國文化,向西方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全新形象

佛教自印度本土傳入中國,已歷經二千餘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

12. 釋太虛:〈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太虛大師全書》第31冊,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44月,頁77。

(22)

中,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在觀念碰撞中不斷交融互通,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 特色的漢傳佛教。佛教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三大主幹之一,成為中國傳 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藝術、建築等諸多領域都有著廣 泛的體現。星雲大師及佛光山在西方世界傳播中國佛教的過程,也是向西方 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視窗。其活潑多樣的弘法形式,讓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西方人士,能夠以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透過與佛教文化的接觸,領 略到佛教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正向精髓,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溝通和相互理解 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也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和平共榮的理念,為中國文化 樹立起全新的形象。從另一個角度看,佛光山在西方世界傳播佛教的實踐,

已經遠遠超出其宗教性內涵,而成為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的文化交流 活動。

( 三 ) 踐行佛陀理念,拓展佛教空間

佛教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直受到來自儒家倫理本位的批判,直至現代,

很多人談及佛教,仍是批評之語不絕,而「厭世、消極」成為批評重點之一,

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佛教在現代社會仍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因終日思惟人生 充滿苦難而生厭世之情、消極逃避,乃至對世間有情眾生及家庭、社會採取 一種普遍的冷漠態度,是一般佛教為人詬病的弊端之一。而在當今中國社會 中,佛教「商業化」也成為一個飽受批評和爭議的話題。佛教在現代社會的 傳播和弘揚,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尤其在當今愈加開放的現代社會體系中,

如果沒有切實有效的糾偏,佛教面臨的挑戰將會更加嚴峻。

佛教是提倡平等和和平的宗教,西方文化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

博愛」,佛教也有相似共通的理念。另外,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一套較為 完備的制度,規範著社會的正常運行,在這樣的環境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 也要在制度上進行完善,才能保證弘法事業的順利開展,這也是佛教在西方

(23)

世界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的重要基礎,如果完全照舊的傳統管理模式,必然 會帶來一定的問題。星雲大師對於傳統佛教管理模式的弊端有著深刻的認識,

因此對關係到佛法弘傳至關重要的教團體系建設尤為關注。1972年,佛光山 制訂了具有現代管理制度的宗務委員會組織章程,使佛光山成為一個有制度、

有組織的現代教團。佛光山及其分支機構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是傳統社會 中以「宗族式」為主的模式,而是建立起一套完備制度的新型模式。可以說,

佛光山引入具有現代性的民主管理制度,體現了星雲大師富有前瞻性的遠見 卓識。

( 四 )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為佛教在新的文化環境中發展提供寶 貴經驗

星雲大師提出的「佛教現代化」的目標,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 極影響的必要途徑。

星雲大師認為「現代化」一詞,代表著「進步、適應、成功、光明、自 由、民主」的涵義。他指出:「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各方 面,不管如何傳統,但大家都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只有在『現代化』之下,

人類才能生存、幸福。」13

1990年12月,星雲大師在佛光山作「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演講中指出:

「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我們認為應學習佛行,學菩薩行,以人間進取的精神,

來建設佛教;以樂觀喜悅的說理,觀機逗教,使眾生同霑法益,悟佛知見;

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人間,使人 間社會臻於至善至美的境界。」1419911月,星雲大師在「佛教如何現代化」

13. 星雲大師:〈 如何建設現代佛教 〉,《 星雲大師講演集 ( 四 ) 》,高雄:佛光文化,

20115月,頁2114. 同註13,頁32

(24)

演講中,就「佛教如何現代化」提出四點意見,即:「從佛法『現代語文化』,

走入時代,走入世界每一個角落,使佛法能廣泛流傳。從傳教『現代科技化』,

節省時空、人力,應用方法,達到最高效率與成果,提高民眾對佛教的認識。

從修行『現代生活化』,以服務、奉獻、精進、耐勞作為修行,以生活作務 為修行,以六度作為修行,使生活修行化,修行生活化。從寺院『現代學校 化』,使寺廟發揮多項教育、文化等功能,為大眾服務,廣植福德來成就菩 薩道。」15

「佛教現代化」也並非完全摒棄傳統,在弘法實踐中,將傳統的佛教理 念進行合理詮釋,使之與現代社會理念實現共通,是增進大眾理解佛法的合 理途徑。另外在弘法形式上,不再拘泥於有限的傳教形式,而是以現代發達 的資訊媒介,多樣形式來展現佛教形象,讓接觸佛教的人們生起歡喜之心。

這些理念和經驗,為佛法在當今社會中如何真正落實並為人們所認可,具有 很強的借鑑意義。

數十年來,星雲大師為中國佛教國際化的歷史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他從 未把此卓越貢獻視為個人所為,而歸功於全體佛光人的共同努力。星雲大師 曾言:「當初佛陀講到時空,便是無邊法界,無量僧祇,無量眾生。佛光山 為了實踐這樣的理想懷抱,所以就率先跨出一步,弘揚佛法於全世界。目前 全世界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地區,有一百多個國際佛光會總會、協會,真是 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佛光會,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佛光人,但是我們並不以此為 滿足,在度眾上不僅要度華人,對不同膚色、種族的國際人士也要度化,對 異教人士更要建立友好關係。我們希望從華人的組織,慢慢擴增到國際人士 的組織;從佛教的信徒,慢慢轉變到非佛教人士也來歸信佛教。當初佛陀把 佛教弘揚於五印度,佛光山則把佛法弘揚於五大洲。佛光山最大的貢獻是把 佛教國際化了,儘管有些地方我們沒有到過,有些地方的人並不認識我們,

15. 同註13,頁43

(25)

但是在佛光普照之下,他們已經承受了佛陀的甘露法水,那是由佛光人推動 的,這個榮耀是我們每個佛光人共有的。」16

如今,面對佛光山人間佛教弘法事業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推進的局面,我 們在欣喜之餘,也更有理由相信,在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引導下,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以佛光山為代表的佛教國際化歷程,必將結 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16. 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重光 〉,《 佛教叢書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10月,

577-624

(26)

參考書目

1.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高雄:佛光文化,2013年5月。

2.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講演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79-1991年。

3. 星雲大師:《星雲日記 (1-40冊)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2007年。

4.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上下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

5. 程恭讓:《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高雄:佛光文化,2015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emphasis on adapting Buddhism to local cultural practices is crucial to Fo Guang Shan's success in spreading the Dharma overseas.. In this paper,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Si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uthored a large quantity of publication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first few chapters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Hundred Saying Se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view of Christianit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e espouses that the foundational tenets of Christianity include

Hence, Buddhism has become even more adapted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for its realistic and universal values, as well as making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temporary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Looking back, the Life Buddhism advocated by Master Taixu established the basic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of his disciple,

However,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said, “Although we have different standpoints and understanding, but for the purpose of propagating the Dharma, we managed to com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