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 三 章 - 使 用 者 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 三 章 - 使 用 者 一、"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壹 、

第 三 章 - 使 用 者

一、前言

此章的內容份量相當多且相當重要。作者在此章開宗明義的指出在這裡 僅列出課題、一些原則和各種不同的方法。(張效通譯,P.85)換言之,

因地制宜的分析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書本中所提的僅構成為 基本觀念以及技術基礎,而實際操作則仍需要經驗的累積。

二、基地分析-為何必須了解「使用者」?

1. 敷地計畫之目的要使得生活更充實,使人們和他們的世界更親 切。(P.1)

2. 必須分析、了解使用者,因為使用者不完全是業主(還有誰?可 知?未知?),更不太可能只是設計者自己。

3. 使用者才是空間事件的主角,使用者關心就應該是設計者關心的。

4. 專業者的價值觀反映在設計上,而設計-使用者兩者之間又究竟 孰重孰輕呢?

5. 使用者不僅成分複雜,且有別於業主(張效通譯,P.86),學生不 能設計學校、病人不能設計醫院、兒童不能設計臥室?那使用者的

(2)

崑山科大空設系 空間計畫授課大綱 賈子慶

6. 設計者的重要性該不該排序?使用者包括了曾經出現的、即將出 現的、目前暫時的、業主、甚至設計者自己的想像,那麼究竟這 些使用者的「需求」該如何兼顧?該不該依重要排序呢?

三、真正的使用者:

1. 通常,設計者不自覺考量到的都是「假想使用者」,例如設計者過 去的設計經驗、業主說的、甚至是別的資料上說的。

2. 依使用者與設計者的關係來分:

a. 使用者兼業主。

b. 能影響業主決定的使用者。

c. 已知的使用者,但與設計者互動性不高。

d. 未知的使用者,設計者無從獲取需求資訊。

3. 依單一、群體來分,視基地的特性而定。

a. 個人。

b. 家庭、私人團體。

c. 某種特定族群(例如:因應所在區位不同或是商業型態的不同,就 會有不同的消費群、消費習慣出現)

d. 完全未知的團體、族群。

貳 、

使 用 者 『 調 查 』 :

一、「使用者調查」所需顧慮到的『基地-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1. 該基地對人類而言之「可棲息性」的判斷。

2. 「地方感」、「意識」:該基地帶給人類的感受;一個清晰的空間至 少使得社會各團體能依此共生而且建立一個整體的意義。(成其琳 譯,p81)

3. 「適應性」:人類對該基地的適應性高不高?或說該基地能否與人 類行為活動相配合的程度。

4. 人類對該基地之「可及性」。並且,不僅僅止於人對基地的可及性,

更包括基地內人與人之間的可及性。是尺度?距離?還是空間感?

5. 人類是否能掌握該基地?而值得一提的是:掌握該基地的,是否 就是真正的使用者?

6. 換言之,藉由觀察記錄的過程進行使用者調查時,須了解使用者 所產生的行為、行為的種類、行為的量、品質、正或負面的反應….

等,是受”場所”的影響,不能僅根據”調查結果”進行基地內的使用 分析。

(3)

使用者的行為常常在設計者的想像之外,而且更豐富

(4)

崑山科大空設系 空間計畫授課大綱 賈子慶

使用者的行為常常在設計者的想像之外,而且更豐富

正確且適當的設計經驗,能為使用者創造更多空間使用的選擇機會

(5)
(6)

崑山科大空設系 空間計畫授課大綱 賈子慶

1. 無論包括幾種使用者,其彼此之間都有重要與否的層級之分,且 都由敷地計劃者決定了。

2. 考慮使用者過程中牽涉到的複雜問題:公平與正義,即敷地計劃 者的價值觀。

3. 這裡所指的價格:除整個過程中的物質價格外,包括背後所涉及 之社會、生態擾動所消耗之成本。

4. 既是如此,一切仍不脫離「以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三、調查方法的選擇。

1. 原則:以使用者本性為考量。

2. 小團體:直接「接觸」、直接「參與」。並同時兼顧通常不被重視 的使用者的意見。

3. 大團體、多數且複雜的群體:直接「觀察」。且要居中協調使用者 與業主的衝突;

4. 不確定、使用者未出現的:「間接觀察」。必要時,還是必須親自 去調查。

參 、

使 用 者 『 分 析 』

一、分析方法結合調查方法,基本上,概分為四大類:

1. 間接觀察法 2. 直接觀察法

3. 直接溝通(接觸)法 4. 參與分析法

二、間接觀察法:主要是利用過去行為紀錄來解釋現在行為並預測未來 行為。

1. 重點 1:先例分析法,亦即所謂「案例分析法」。

2. 重點 2:痕跡分析法,即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不受干擾之方法」。

三、直接觀察法:是紀錄人們實際在現場的活動方法。

1. 重點 1:「行為場所」、「行為背景分析」,某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在同 一間隔(指時間)下重複地出現在特定的地點。使用者的行為及 明顯的目的在這基地上成為規律性。其中包含了固定的地點及行 為模式。

2. 重點 2:行為圈,是指一個人在某時間週期內活動的痕跡,其中包 含了移動的地點及所有發生的行為。

(7)

直接觀察有時會影響使用者的行為表現

四、直接溝通(接觸)法:透過使用者講話、繪圖、手勢等等,透露出 其感覺、想像及價值,以吐露其內心真正實情。

1. 必須熟悉基本的訪問技巧與相處態度,否則將影響結果。

2. 訪問、問卷,以開放式訪問為主。

五、參與分析法:將觀察與被觀察者融入一起生活,觀察者透過時間來 累積對被觀察者的了解,以主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傾向人類學的分 析角度。

有「民眾參與」概念的參與式設計,與使用者觀察有何關係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使讀 者清楚問題的背景, 先給出定角對定邊的基本問題。 如圖 1, 線段 AB 的長是定長, 在平 面內一點 C, ∠ACB 度數為定值, 則點 C 的運動軌跡是三角形 ABC 外接圓上的圓弧,

卻不知最重要的要在行門上參透人生旅行,旅行完後,行者要看到旅行世界裡的

Eversheim 認為進行未來預測的方法中,所謂的「A.框架」是指將某物放在另一種情況之下。

實務上在應用 SPSS 軟體 run 完主 成分分析後,應該進一步進行因素 轉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varimax 法為最常使用的,varimax

™ 插入欲分析的行為變數(變數2)

行為 描述行為時不要有批判成分 影響 說明行為對團隊/其他人的影響 期望 說明預期會採取甚麼改進性行為 結果

也就是說只要有寫入或刪除的動作 (這不一定是由使用者所進行的動作,其實系統本身 偶而也會進行這些動作,尤其是應用程式所產生的暫存檔)

如圖,空間中所有平行的直線,投影在 image 上面,必會相交於一點(圖中的 v 點),此點即為 Vanishing Point。由同一個平面上的兩組平行線會得到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