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順法師與中觀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印順法師與中觀學"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印順法師與中觀學

/劉英孝

一、前言

許多學者免不了都以人類的知見來詮釋佛法。佛法的修學過程包含了聞、

思、修等階段,但是因為聞、思、修階段所接觸的資料不同,各人智慧也有深淺,

因此在判斷的時候,往往有不同的意見。就現今已傳出的經典而言,有人堅持阿 含才是佛金口所說,否定大乘及金剛乘;有人堅持阿含是為聲聞學者所說,佛真 正的本懷是大乘;有人則認為阿含及大乘都是佛說,但是否定金剛乘的教法;有 人則承認阿含、大乘、金剛乘都是佛說。這些不同的知見,都有根據,也產生了 不同的行、果。即使是在大乘的陣營裡,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唯識才究竟,

有的認為中觀才究竟,有的認為真常唯心才究竟。在金剛乘也有這個情形,有的 說大手印究竟,有的說大圓滿究竟,有的說中觀應成派究竟。而對種種教內的異 說,佛教的學者爭論不休,一般的佛教徒則莫知所從,因此從龐雜的教學一轉,

參話頭及念佛、誦咒成為佛教的主流。明、清以來,中國佛教的主流就是參禪、

念佛,佛教的枝流則是一些趕經懺的法事。民國以來,出現了印順法師這樣一位 奇特的高僧,他獨佩龍樹中道之心印,著書立說,貫通阿含與般若經,解消大小 乘的對立,中國佛教似乎又可以與古印度佛教重新接軌了。印順法師不承認自己 是三論宗,但是他對龍樹中觀學最為推崇,唯識、如來藏均依中觀緣起性空而予 以檢討抉擇之,中國的天台、華嚴、禪宗、淨土宗、西藏的秘密修行、無上瑜珈,

在理論上,在事行上,印順法師皆給予相當程度的批判。簡略的說,印順法師認 為這些宗派或有微細自性執、或有順於眾生欲樂習氣之弊,僅可視為一期之方 便,不可作為佛陀之本懷來提倡,而印順法師要提倡的,就是緣起性空的菩薩道。

二、會通阿含與般若

印順法師不說阿含是小乘,但是他批評聲聞學者對阿含深義的誤解及不解。

例如對緣起的理解,他指出上座系的薩婆多部不承認緣起不生不滅、不一不異、

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印順法師在《中觀今論》中說到:「一般聲聞學者,專在 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 生滅而知不生滅」。而大眾部則將緣起視為常住的無為法,把緣起作為離開事相 的理性。印順法師所宗的龍樹學,主張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就是涅槃 的異名。聲聞學者多說緣起,以緣起因果生滅為其出發點。大乘學者多說空,以 本不生滅的寂滅無為之緣起性空為出發點。龍樹的緣起性空,不忽略緣起的事 相,也不偏重緣起的理性。印順法師認為,阿含的真義,是要學者從緣起生滅悟 得緣起不生不滅:「隨順眾生----世俗的見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

(2)

我,這名為以俗說真,(不依世俗,不得第一義),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 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於法性 ----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他以此解說,貫通了阿含與般若。

在緣起性空的見地上,解消了大小乘嚴重的對立。此外,印順法師更將龍樹所著 的《中論》,視為阿含的通論。主張阿含而否定大乘的學者,應該來詳讀《中論》!

三、據理批判太過與不及的學說

印順法師的緣起性空見地,不但貫通阿含與般若,而且還抉擇了印度、漢傳 及藏傳的大乘宗派思想。他批評印度的唯識,中國的不空假名宗,及藏傳的中觀 自續派,說他們「不及」。為什麼「不及」?因為他們有的主張假名為不空,有 的主張依他起不空,有的許世俗諦有自相。這三種主張都不能在緣起事相上徹底 的空。他也批評印度的真常唯心,中國的空假名宗,說他們「太過」。因為他們 的主張空得太過份,或者「空」後顯出「不空」,或者破壞因緣假有的事相。印 順法師認為,這一派是形而上的本體論、神秘的實在論,破壞緣起法,在形而上 的本體上建立一切法。他們常講的理論是迷真起妄,不變隨緣、破相顯性。

印順法師認為,龍樹的中觀學不是「依實立假」之流,所以沒有「太過」與

「不及」的問題。中觀主張「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於即空的緣起成立如 幻的事相,不同於唯識有所不空。中觀又主張緣起法由因緣所生,非由空性生起 一切或具足一切,不同於中國的天台、賢首、禪宗的慧能,他們的見地是「自性 能生萬法」、「一真法界現起一切」,與龍樹主張諸法差別的現象,唯有在因緣法 上安立,決不在性上說不同。

印順法師對於緣起性空的詮釋,不但「貫通」了阿含與般若,還「抉擇」了 唯識與真常思想,就「抉擇」這一方面而言,可以說,印度、中國及西藏佛教中 許多偉大的理論體系,幾乎無一倖免,都沒有逃過印順法師的批判,或者說,這 些理論都沒有與龍樹緣起性空完全相應的見地。正因為如此,佛教界對印順法師 的評價也呈現兩極化的現象。支持印順法師的,認為他是近代中國最偉大的高僧 之一;反對印順法師的,尚未從見地上回應,僅從修證上來批評印順法師對真常 唯心及金剛乘有一些誤解,而且事實上他們也認為龍樹是禪宗及金剛乘的祖師。

不論如何,要瞭解印順法師的見地,還必須理解他所理解的龍樹思想。

四、印順法師所理解的龍樹中觀學

要談龍樹的思想,首先要先確定龍樹的著作。掛名龍樹的著作相當多,印順 法師大體上是根據《中論》及龍樹出生的年代及相關資料來抉擇龍樹的著作,對 於著作中有「唯識」傾向的,有「密教」傾向的,印順法師一概存疑。現存的《中 論》、《十二門論》、《七十空論》、《迴諍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 提資糧論》等,印順法師則認定為龍樹的著作。印順法師對龍樹思想的理解,大 致上是從這幾部書來的。在這裡,我們主要依據的是《中觀今論》這本書對龍樹 緣起性空的理解。

(3)

印順法師認為,中觀宗徹底的確立緣起法是即生即滅的。諸法生滅不住,即 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有一些人讀到這裡會認為印順法師是否在玩文字 遊戲?即生即滅怎麼又說不生不滅呢?要知道,生非實生,滅非實滅,生與滅都 沒有自性,一點都不實在,所以說不生不滅。印順法師認為中觀的要義就在於:

彼此因待,前後必然,世間的因果幻網,似乎有跡可尋,而自性空寂,當體絕待,

了無蹤跡。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畢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畢竟空」。世俗 的顯現,好像有那麼一回事,而一般人因為戲論及分別的關係,不能體證中道的 諸法實相。實相離語言、離心緣相、離一切能所對待,無法用思維把握,唯證方 知。因此,如果以思維來企圖理解生滅即不生不滅的意義,那是徒勞心力的。有 許多哲學的思想,其根本的戲論就是有與無。不是先有後無,就是先無後有,有 看成實在的有,無看成實在的無,有與無都看成有自性的。推論到最後,就形成 了形上學的根本見,亦即本體論上的本有與本無。中觀者深研生滅到達剎那生 滅,了知一切是無常,沒有常性、自性可得,因此是不常不斷的相續而當體空寂。

執有、執無的學者,有而不能無、無而不能有,無法說明相續,更不能了知當體 的空寂。如實觀一切即生即滅,確乎是離妄想、戲論的關鍵。

現在西方學者對於《中論》的論理方式,也有相當的興趣。印順法師就特別 指出,中觀學者因認識不同,所以論理的方式也與結論不同,近似於辯證法,但 不就是辯證法。藏傳佛教有所謂中觀應成派,採取的方式接近西方邏輯所謂的歸 謬論證。亦即由某前提導致與該前提矛盾的結論。《中論》的「觀去來品」,以去 來為例研究運動相,可以說是《中論》論理方式的代表。去是動相,住是靜相。

《中論》從四個方面來評破動、靜的自性不可得;一、去,二、去者,三、去時,

四、去處。去與去者,以一、異的論法來考察。如果去與去者是一,則破壞體與 用的相對差別相;如果去與去者是異,則離去者以外有去單獨存在,這是不合道 理的。從去時來考察去,《中論》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已去、未去、正去的去時,都不能成立有自性的運動。去處求去 也是一樣不可得。如果執有去來自性見,則結論是運動成為不可能了!龍樹又批 評有自性見的「住」,亦即從動到靜的止息:「去未去無住,去時亦無住」。去、

未去、去時都沒有住相,找不到「住」,但是離開住也沒有去,離開去也沒有住。

這些概念都是思維上「相反又相成,相成又相反」的。自性見者,不但不能成立 動,也不能成立靜,唯有無自性的緣起性空,才能成立如幻的動、靜相。自性見 者所導致的不動不靜的結論與中觀者及動靜而不動不靜的結論不同,一個是破壞 了緣起的世相,一個卻成立了緣起。因此,印順法師認為,《中論》使用的論理 方法,與因明論理不同,主要也是因為認識有所不同之故。

龍樹以其特有的論理破除自性見者所執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 之緣起觀,徹底的主張一切是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緣起側重於現象,性空側重 於本性。落於戲論、分別的學者,不能善巧觀察一切是如幻而無自性的緣起,因 此無法即緣起的事相證入甚深的空寂法性。不但如此,一般的學者不能知道一切 問題的根源即是戲論分別,還試圖以思維、邏輯來解決問題,因此無法悟入不二

(4)

的第一義諦。

五、結語

印順法師對中觀學的研究深度,放眼國際學界,可說無人出其右。他認為解 脫生死的三乘聖者,均體悟同一的法性空寂,同觀無我無我所而得悟。中觀學的 精義,就在「大小共貫」、「真俗無礙」。可以說,由於印順法師對中觀的深究,

使他的佛法見地相當不同於歷來漢、藏、印的佛教大德。佛教歷史中記載經由「唯 心」、「自性能生萬法」而悟入的大德也不少,關於「中觀」與「真常唯心」的同 異,恐怕將來學界還有一番爭論,不過對於即現即空,即空即現的八不緣起,相 信都能接受是佛的「諸說中第一」吧!

印順法師曾在《中觀論頌講記》中指出,《中論》的「觀邪見品」所破邪見,

以我見的各種形式為主。若破我見,即一切邪見跟著不起。邪見是戲論的別名,

一切邪見的根本就是我見。「涅槃品」說:「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 處」。「我見」、「我執」就是一切問題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不能認清 這一點,則各種論諍難免,若能離一切見(包含空見)、一切戲論,無所依,方 能體現空性,入於寂靜涅槃。近代中觀正見的提倡者,其為印順法師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印順長老的著述之多而且廣,在世界佛史上是難得一見的,但他 既不是為了做學問而著述,也不是為了生活負擔而煮字療饑,更不是 為了求名眩世而寫作,乃是為了正法住世,為了正本清源,為了闢邪

《禪學發微 ── 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 史研究》、《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 心的思想史論述》、《中國禪學研究 入門》以及譯著《修剪菩提樹 ── 「批

「禪宗的大德們,除了造廟、修塔而外,還能作些什麽?中國佛教進入了從來未有的 險惡階段。」

Based on the standpoint of the history of monastic order and the history of Buddhist-thought, he sees clearly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chools in Mahāyāna and

傳聖人之道者,其要在乎明教觀而已。上尊龍樹,下逮荊溪,九世而祖之,宜矣。至 於邃 (道邃) 、修 (廣修) 二師,相繼講演,不墜素業。會昌之厄,教卷散亡,外 (物外) 、

29 太虛: 〈議印度之佛教〉 (民國 31 年 10 月) , 《太虛大師全書》 ,第 25 冊,雜藏,書評,一 六,頁 48-49。.. 30

印順 2

同類的著作先後有嚴北溟的《中國佛教哲學簡史》 [註 32] 、筆者的《佛教哲學》 [註 33] 、黃心 川的《印度哲學史》 [註 34] 、姚衛群的《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 [註 35] 、巫白慧的《印度哲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