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空緣起的譬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性空緣起的譬喻 "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性空緣起的譬喻

劉嘉誠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而學派間對緣起的解 說卻非完全一致,如就有宗與空宗的大體區分,則 大致可說有宗是「自性緣起論」,空宗則是「性空緣 起論」。自性緣起論主張假必依實或依實立假,意即 世俗緣起假法必須依賴自性實有的法才能成立,或 是說必須依賴實有的法才能安立世俗假法。空宗則 反對這種見解,空宗主張性空緣起,認為假法依於 假法即可成立,而不須依賴實法。

空宗所謂「假法依於假法」意何所指呢?龍樹 在《因緣心論》中曾以緣起十二支作說明,龍樹先 就傳統的業感緣起說,指出有情在煩惱生業、業生 苦報的生死輪迴中流轉不息,接著龍樹進一步指 出,在有情的生死流轉中,「諸趣唯因果,此中無眾 生」,這是站在緣起性空的立場,說明在生死流轉中 唯有世俗假名我在六道中輪迴,可是就第一義而言 並沒有實在的我或輪迴者。外人就此質問龍樹,如 果沒有實在的我或輪迴者,則到底是誰從此世至於 他世呢?龍樹的回答是:「唯從於空法,還生於空 法。」《因緣心論》的解釋是:「從無我我所煩惱、

業五種空因,還生空無我我所七種苦果之法。」也 就是說在緣起十二支中,屬於煩惱、業的五支因支 皆無我我所,屬於苦果的七支果支亦皆無我我所,

雖然如此,但「從自性無我之法,還生自性無我之 法。」顯然這是在說明性空緣起。

對於龍樹性空緣起的解說,外人感到不解,因 而向龍樹提問:「從自性無我之法,還生自性無我之 法者,有何譬喻?」龍樹回答:「誦、燈、鏡、及印,

火精、種、梅、聲,諸蘊相續結,不移智應察。」

龍樹這裡一共舉了八個譬喻,來類比「從空法還生 於空法」的意義。這八個譬喻,龍樹於論中主要以 第一個譬喻,即「師所誦傳與弟子誦」作說明,龍 樹的解說有兩個重點:第一點是師所誦與弟子誦之 間是一種不即不異的關係,因為若二者相即則有常 過,若二者相異則有斷過,而不即不異依偈頌第四 句之「不移」是指無自性或空性的意思;第二點是 師所誦與弟子誦之間,依偈頌第三句之「相續」是 指一種無間相續的關係。因此,綜合這兩點,師所 誦與弟子誦這個譬喻,是在顯示師誦與弟子誦這二 法的因果關係,而它們的因果關係就是從無自性因 生無自性果,而且因生果乃是無間相續而生起。

龍樹接著以此喻來形容有情生死相續的道理,

如《因緣心論》說:「如師所誦,臨終心識亦復如是,

不至他世,成常過故。彼世(生分心識),亦不從餘 得,成無因果故。」臨終心識是指此世臨終前之最 後心念,生分心識則指後世受生後之最初心念,這 說明有情的前後世之結生相續,就如同師誦傳與弟 子誦之前後相續一樣,是一種不即不異的關係,引 文中的「不至他世」表示臨終心識與生分心識不相 即,否則會有常過,「亦不從餘得」表示臨終心識與 生分心識不相異,否則會成為無因果關係之斷過。

而不即不異的關係依上所說,是表示空性的意思,

亦即有情的前五蘊身與後五蘊身的生起關係,就是 從無自性因生無自性果。此外,有情的前後世除了 是不即不異的關係,其結生相續依偈頌第三句「諸 蘊相續結」是指一種無間相續的關係。因此,師誦

的譬喻,即在顯示有情的結生相續乃是從空法還生 於空法,而這也是在回答外人前面所問從無自性之 法還生無自性之法有何譬喻的問題。

同理,其他七個譬喻也都是在說明有情這種從 無自性生無自性的結生相續關係,如《因緣心論》:

「如是從燈生燈、依於面像鏡中現其影像、從印成 文、從精出火、從種生芽、從梅生涎、從聲出嚮,

即彼異彼不易施設。」顯然這七個譬喻同第一個師 誦的譬喻一樣,都在比喻有情前後世的不即不異及 無間相續的關係,而其意義不外就是在揭示空宗所 主張的性空緣起的道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除了 Grossmann、 Hilbert 及 Noether 之外, 愛因斯坦還曾與 Levi-Civita 和 Cartan 進行了廣泛交流。 1917 年, Levi-Civita 意識到 : 度量創建了切向量的平行性 (parallelism)

中道等同佛性:中道與緣起是 同一法理,不同側面之說法。從緣 起闡述佛性義,已隱含以中道闡述 佛性義之訊息。緣起側重說明彼此 相互依托之條件聚散決定諸法之生

為六界和合故。以何六界和合。所謂地水火風空識界等和合故。應如是觀內因緣法緣

闖關甜間關制閉關關縱船盼翊闢翩翩翩閻酷鷗關悶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七期〕民國九十三年三月 70 一三..

而前提若參考該頌龍樹之自注其實有兩個,如該頌 注釋說: 「法若是因緣生者,即是空。何以故?…若 法因緣生則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得言空。」引文後 半提到兩個前提,顯示本頌使用了假言三段論,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view, even though the structure of the idea of Hua-Yen Buddhism is very complicated, indeed, we still believe that we can also find out the

所謂以一心中的空、假、中三觀之智,來觀察法界中的一切境界相,皆是緣起無

才有這樣的結果 ( idaṁ hoti ) 。累次有同樣的事實可現觀或驗證,由例 證推理,就可以記說:處於有這一些因緣具足時( imasmiṁ sati ),肯定 有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