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法華經》在日本的流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法華經》在日本的流傳"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 優 美 的 文 字 與 深 邃 的 義 理 而 被 譽 為 「 經 中 之 王 」 的 《 法 華 經》,自譯出以來,不只在中國受到歷代僧俗大眾的傳誦與修學,更 向外傳播到了東亞各地,影響及於整個漢傳佛教圈,其中又以日本為 最。以宗派思想方面來說,除了在平安時代794~1185)初期由傳教大 師最澄開展出了日本天台宗之外,又在鎌倉時代1185~1333)中期時由 一位漁師之子日蓮,開創了極富日本特色的宗

派―日蓮宗,兩者傳承至今而不絕。

然 而 , 宗 派 的 產 生 , 只 是 《 法 華 經 》 影 響日本的其中一部分。其實,不論在文學、藝 術,抑或是國家政治、民間信仰等層面,都能 夠看到《法華經》的蹤影,甚至連日本樹鶯(ウグ

イス)也因為其叫聲「ホー﹑ホケキョ」聽起來像 是發出日文中「法華經」的音,而被稱為誦經 鳥呢!不得不說《法華經》是與日本特別有緣 而應機的經典。

接 下 來 , 就 讓 我 們 以 佛 教 在 日 本 的 歷 史 發展為背景,來追溯在宗派思想之外,《法華 經》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吧!

佛教的傳入與蘇我氏

根據目前學界普遍的說法,佛教於538年由當時朝鮮三國(高句麗、百

濟、新羅)之中的百濟傳入日本列島,因為是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官方管 道流傳,又稱為「佛教公傳」。相對於官方管道,在史料中雖也曾有 記載6世紀初渡來人(從中國或朝鮮半島等地前往日本定居的外來移民)私底下的佛 教信仰情形,但大略言之,基本上可以認為佛教是於6世紀傳入日本。

沒想到,在佛教傳入日本之初,引發了一場崇佛與排佛之間的爭執。

日本最早的官修史書《日本書紀》(約720年成書)中記載,百濟聖王 鄭皓騰

《法華經》在日本的流傳

傳教大師最澄

日蓮

(2)

(523~554在位)遣使餽贈當時在位的欽明天皇 釋迦佛像一尊,以及幡蓋及經書等物。第一 次接觸到佛教的欽明天皇,不禁為佛法的深 邃與佛像的莊嚴所深深打動。

然而,是否要接受佛教信仰在日本流傳,

卻非天皇一人所能決定。事實上,在當時大 和朝廷的王權結構之下,豪族勢力對政治決 策具有重大影響。天皇向眾臣諮詢意見,針對 是否應當禮拜這尊從外國來的神,卻在兩派豪 族―支持佛教的蘇我氏,以及反對佛教的物 部氏、中臣氏―之間引發了爭端。

最後經過了數代天皇期間的衝突,蘇我 氏於587年的政變中擊敗物部氏後,不但於 政治上開始專權,也加深

了佛教信仰在朝廷內的優 勢 地 位 。 蘇 我 氏 更 於 隔 年開始興建日本第一座具 有正式伽藍規模的佛教寺 院 ― 飛 鳥 寺(法興 寺)。 由此佛教在日本開始有了 發展的機會。

聖德太子

在蘇我氏的支持下,佛教於6世紀後葉漸漸站穩腳步。然而佛教在當時 的日本要奠定之後興盛發展的基礎,則有待於聖德太子的活動。關於其生平 及事蹟,《日本書紀》及平安時代成書的《聖德太子傳曆》等史料中雖然有 所記載,但多屬於傳說,因此也有學者提出了聖德太子虛構論的說法。無論

飛鳥寺中供奉日本最古老釋迦佛像

飛鳥寺大殿

photo by 663highland from wikipedia / CC BY-SA 3.0photo by Chris 73 from wikipedia /CC BY-SA 3.0

(3)

如何,聖德太子仍廣為日本人民敬仰,甚至在舊版的一萬元鈔票上,就印有 他的畫像。

聖德太子574~622)為用明天皇與穴 穗部間人皇女之子,傳說其母於馬廄前 分娩,故名為廄戶皇子,也稱豐聰耳皇 子或上宮太子。由於父母兩人的母親皆 為蘇我氏出身,聖德太子血緣上也與蘇 我氏有著密切的關係。在

崇仰佛法的環境中成長,

他不但自幼表現出對佛教 深厚的信心,同時也有著 過人的穎悟。

在姑母(用明天皇之妹)

同時也是日本第一位女天 皇―推古天皇592~628

在位)即位後,聖德太子成 為攝政。此後在世俗政治 的領域中,不只推動了遣

隋使的派遣以吸收中國文化,更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及憲法十七條等官階選才制 度及官員行為準則,盼望削弱豪族勢力,構築為一個以天皇為核心的國家。其 中也可見到佛教信仰的影響:例如憲法十七條中的第二條,即誡示官員要「篤 敬三寶」,更說三寶者乃「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認為佛法信仰能 協助教化民眾。至於在佛教文化的層面,據說他不但向高句麗高僧慧慈等人學 習,更建造了斑鳩寺(今法隆寺)及四天王寺。

不論世間或出世間,太子都留下了許多豐功偉業。而聖德太子與《法華 經》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如他曾於宮中向推古天皇講授大乘經典,其中就包括了《法華經》。

而在關於太子的許多傳說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印有聖德太子畫像的舊版日幣一萬元鈔票(1958年)

public domain

斑鳩寺金堂與五重塔

photo by 663highland from wikipedia / CC BY-SA 3.0

(4)

聖德太子某次騎馬經過片岡山時,見到一位因飢餓不支而倒在路邊的人。

太子見狀便趕緊詢問對方的姓名,然而對方已無力回答,於是他便讓侍從賜給 飢者飲食,而且更把自己的外衣脫下,披在對方的身上,詠唱了一首感嘆飢者 可憐處境的和歌。

隔天,仍掛念著飢者的 太子便派使者前往探視,卻 發現對方已經往生,於是太 子便指示將他埋葬在當地。

然而,之後又過了數日,他 卻向近侍坦言當天遇到的飢 者 , 其 實 並 不 是 普 通 的 凡 人,而是得道的真人。

受命再度前往探視的使

者,抵達後驚訝地發現墳墓內的屍體已經消 失無蹤,只留下太子相贈的外衣。待使者取 回衣物,太子便毫不在意地重新穿上,當時 的百姓聽聞此事,不禁讚揚說:「只有聖人 能夠了解聖人啊!」大家對於太子的崇仰之 情更深了。

有趣的是,這則「片岡山飢者傳說」,

衍生出了奇妙的後續:

在更晚的情節中,這位飢者其實是漢傳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化身,聖德太 子則是天台二祖南嶽慧思禪師的轉世。由於達摩曾勸慧思轉世至日本弘法,因 此片岡山的相逢實為兩人的再會,而當地現在還建有一座達磨寺紀念此事。

與此相關的另一則傳說,則是於太子派遣遣隋使之際,曾叮囑使者取回自 己前世為慧思禪師時所常用的《法華經》經本。雖說聖德太子出生時慧思禪師 尚未離世,然而乍聽之下如此奇妙的情節,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法華經》當時 在日本的流傳情形。

四天王寺

photo by 663highland from wikipedia / CC BY-SA 3.0

達磨寺山門

public domain

(5)

傳說太子撰有《三經義疏》,分別為《法華經》、《維摩經》與《勝鬘經》

三部重要大乘經典的註釋。《三經義疏》以往被視為日本最早的佛學著述而備 受推崇,在正倉院寶物中更有傳說為太子親筆寫本的《法華義疏》;關於《三 經義疏》的真偽,學術界也產生許多爭議,卻未有決定性的結論。

本書雖以梁代光宅法雲法師的《法華義記》為本,但在兩個地方提出了特 別的觀念:

首先,出現了沒有在其他註釋書中出現的「一大乘」用語。眾所皆知,法 華經中提倡「一佛乘」的思想,強調即便是聲聞與緣覺,也終有成佛的一天。

或許「一大乘」的用語,是為了強調包容、超 越小乘的《法華經》之殊勝吧!

其次,針對〈安樂行品〉中,原先屬於應 當親近的「常好坐禪」者,在本書的解釋中,

常好坐禪者被視為小乘禪師,而給予了否定的 評價:「由有顚倒分別心故,捨此就彼山間常 好坐禪。然則何暇弘通此經於世間?故知常 好坐禪猶應入不親近境。」反對離開世俗生活 的山林修行,可推知其注重在家修行的傾向。

無論其事蹟真假,聖德太子與《法華經》

的深厚因緣,預示了《法華經》在日本佛教將 擁有的重大影響力。

國家主導的佛教

原先可說由蘇我氏「獨佔」的佛教信仰,於乙巳之變645)中蘇我氏嫡系 遭滅族後,帶來了改變的契機。其後繼位的孝德天皇645~654在位)與發動乙 巳之變的天智天皇661~668稱制,668~671在位),皆著力於興建寺院,積極推動 佛教信仰。天武天皇672~686在位)即位後,更延續此趨勢而推動佛教國家化 的政策,強調佛教鎮護國家的用途,同時受到國家的保護與管制,而以護國

傳說為聖德太子親筆寫本的《法華義疏》

photo from wikimedia /public domain

達磨寺山門

(6)

法會為首要活動。由此延續至奈良時代710~794),持續吸收、仿效唐代的佛 教型態,稱為「國家佛教」。

到了聖武天皇724~749在位)的時代,國家佛教的發展來到最盛期,而

《法華經》在其中也發揮了各式各樣的功用。

當 時 , 要 成 為 一 名 正式的僧侶,並非只要在 寺 院 出 家 即 可 , 而 是 需 要經過國家的核可。《續 日 本 紀 》 中 記 載 , 天 平 六 年73 4)時 朝 廷 所 認 同 的標準:「唯取闇誦《法 華經》一部,或《最勝王 經》一部,兼解禮佛,淨 行三年以上者。」也就是 說 , 能 夠 背 誦 出 《 法 華 經》,是成為僧侶的必要 條 件 之 一 , 可 見 《 法 華 經》在日本被視為一部重 要的護國經典。

其 後 , 天 平 十 三 年

(741)三月,朝廷頒布建立 國分寺的詔書,使國家佛 教迎向了巔峰。

所謂的國分寺制,即 是指在全日本諸國(此處的

國是指稱在律令體制下的地方行政區劃)分別各建立一座僧寺與一座尼寺,詔書中並規 定每月須舉行誦經及誦戒等佛事。

而之所以要建造國分寺,其實有著深刻的現實因素。自天平七年735)開始

總國分寺—東大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

photo by 663highland from wikipedia / CC BY-SA 3.0

總國分尼寺—法華寺(法華滅罪之寺)

photo by hiro from wikipedia / CC BY-SA 3.0

(7)

的三年間,天花在九州開始流行,其後更蔓延 至全國。在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市西郊)也出現了大 量死者,甚至連當時擔負國政大任的藤原四兄 弟(藤原不比等之子),也感染了天花而接連亡故;

此外,天平前期在政治上也充滿著動盪不安的 氛圍與政爭事件。為了平息如此的疾疫及人 禍,並祈求長治久安,天皇在篤信佛教的光明 皇后(不比等之女)影響下,決意執行此計劃,期 望藉由動員「佛力」以達成護國的目標。

有關國分寺制的參考範本,最有力的 說法,乃是武則天稱帝時期於全國所建立的 大雲寺。兩座寺院的名稱,則分別依據兩大 護國經典,僧寺名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 寺」,尼寺稱為「法華滅罪之寺」。

再度粉墨登場的《法華經》與滅罪或尼寺的關聯,或許可追溯自經文中龍 女成佛的典故,欲滅除經文中所述女性的五種障礙,以求得現在及未來的安樂。

附帶一提,當時設立的總國分寺,便是今日仍為熱門旅遊景點的奈良東大 寺。巍峨莊嚴的毗盧遮那大佛,也體現了聖武天皇虔誠的華嚴信仰。

最後,由於國家佛教以護國法會為最重 要的活動,因此朝廷需要確保主持法會的僧 侶,能夠如法地產生。然而由於當時的日本 尚未建立起傳戒制度,因此招請戒師來日便 成為當務之急。經過多年的努力,鑑真和尚 終於來到日本,開啟了大戒東漸的第一步。

然而在其傳戒的事蹟之外,曾經學習過天台 教法的他,也攜帶了《摩訶止觀》、《法華 玄義》等天台宗章疏前來,透過這些文獻,

《法華經》在日本進一步增加其影響力。

東大寺毗盧遮那大佛

photo by Mass Ave 975 from wikipedia /CC BY-SA 3.0

鑑真和尚東渡圖

public domain

(8)

民間信仰的伏流

對於當權者而言,《法 華經》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保 護國家免於各種災難的侵 襲。但是,《法華經》並非 只在宮廷之中流傳,民間也 有許多崇敬這部經的百姓 們,他們的信仰又是怎麼樣 的呢?

十分幸運的是,《日本靈異記》中收錄的許多故事,提供我們生動的答案。

約成書於弘仁十三年822)的《日本靈異記》,是日本最古老的佛教說話 集。所謂說話,是指自古以來民眾代代口耳相傳的故事,將之記錄成書,便 稱為說話集。本書的編者景戒,早年曾作為私度僧(未經國家認可而自度為僧者), 過著半僧半俗的生活,其後入平城京藥師寺成為國家管制之下的官僧,可說 是經歷過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的人。

從全名《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可知,本書中收錄的奇聞異事,大部 分都圍繞著「靈異」―不尋常、超自然,以及異常的現象―這個主題而 闡述。在景戒及時人看來,這些靈異現象的原因,追根究柢,其實在於佛法 所說的因果報應所導致,特別強調了「現報」的概念。因此,本書編纂之目 的便在於宣揚善惡有報的法則,勸導讀者皈依佛法,敬重三寶(和其象徵的佛像、

經典、僧眾)。

本書收錄許多與《法華經》相關的故事,可見到信仰此經帶來功德與福報 的際遇,同時也有誹謗之而遭受惡報天罰的情節。其中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在美作國(今岡山縣東北部)英多郡這個地方,有一座出產鐵礦的山,受到政 府管制。

於孝謙天皇(聖武天皇之女)在位的時代,國司(地方長官)徵召了十名工人,到 山上開採鐵礦。沒想到礦坑的出口卻突然開始晃動,工人見狀萬分驚恐,搶

重刻自西元1714年版本的《日本靈異記》目錄

国文学研究資料館 鵜飼文庫 / 引用自新日本古典籍総合目録データベース / CC BY-SA 4.0

(9)

著要趕緊出來到外面,最後出口果然因為崩塌而無法通行。然而,十人中卻 只有九人順利逃出,剩一人仍困在礦坑中。面對這樣的意外,哭紅了雙眼、

鎮日憂愁悲傷不已的妻子,決心繪製一幅觀音像,並連續七日書寫〈普門 品〉,盼能將福力迴向予丈夫。

沒想到,此時工人尚存一息,內心思忖著:「我以前曾經發願書寫一部

《法華經》,可惜尚未成就。若我之後能活著離開礦坑,必定要完成這項心 願啊!」不過當下的狀況不容他樂觀,礦工想:自己活到了現在,還沒有經 歷過比目前更慘的情形,實在太令人難過了。

突然,坑道上方突然有一處開了小洞,讓日光照了進來。其後,更有 一位沙彌模樣的人從洞口現身,帶著豐盛的飯菜,告訴工人說:「由於你的 妻子供我飲食,讓我來救你,加上又聽到你哭愁莫展的樣子,於是便前來此 處。」說完這句話後,沙彌又從洞口出去。

之後不久,洞口漸漸擴大。此時正好有一行三十餘人經過洞穴附近,工 人隨即把握機會呼救,終於成功脫困。

工人回到家中,妻子和親人都破涕為笑。聽聞此事的國司便詢問他:「你 是做了什麼樣的善事才成功離開礦坑呢?」工人便老實回答。知悉了情況的國 司,之後率領了地方的信眾,一同書寫《法華經》,並舉行供養法會。

景戒在最後則認為,這就是《法華經》與觀音菩薩神力之展現,不禁感 嘆「更莫疑之矣!」可知當時《法華經》被視為深具靈驗之力的經典,受到 民眾的崇仰。

後世《法華經》靈驗故事的結集,則以鎮源於1004年左右編纂成的《大 日本國法華經驗記》為代表,其中敘述了許多《法華經》持經者的事蹟。

寫經與講經

由於在《法華經》〈法師品〉當中,強調了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流 通經典的各種方式及其功德,因此,在印度或者中國,一直都十分盛行以書寫 來傳布《法華經》。而日本也不例外,從庶民、僧侶乃至貴族、天皇,不論貧

(10)

富及階層差異,都熱中於抄寫《法華經》。

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法華經》寫經,是在神龜三年726)時,聖武天 皇為了祈求伯母元正上皇(父親文武天皇的姐姐)疾病的痊癒,因而下令抄寫《法華 經》;其後於天平二十

748),亦再度為了已 過世的元正上皇追善供 養之故,下令抄寫一千 部的《法華經》。

進 入 平 安 時 代 後,寫經的形式更趨多 樣,身為功德主的公卿 貴族們,競相投入了巨 大的金錢與人力,只為 了用最華麗美觀的方 式,寫出充滿藝術感

的《法華經》:例如在紺紙上以金泥書寫經文,或者在 紙上畫出草木以及鳥獸等等的圖樣,這種裝飾經的流 行,一時蔚為潮流,風靡了整座平安京。

除此之外,更有在紙上繪製一個個的蓮花台,其 後將經文一字字填入蓮花台的「蓮台經」,以及與此類 似,將經文填入寶塔圖案中的「寶塔經」;更甚者,還有

在紙上繪製出無數的小佛像,其後在佛像旁寫上經文的「一字一佛經」。

在稍晚的鎌倉時代,更出現了所謂的「金字寶塔曼荼羅」,將原先以繪畫 方式完成的寶塔,改用一字字的經文堆疊、交錯而完成,其複雜程度與創意,

可說是寫經之巔峰,亦可見當時貴族熱衷於寫經的程度。

到了平安時代的後期(約11世紀後),貴族間開始流行「埋經」。所謂的埋 經,是稱經典書寫完畢後,將其放入經筒中埋入地下。此種風尚之流行,受到 了末法思想以及彌勒佛下生信仰的影響。

著名裝飾經《平家納經》中收錄的《法華經》經卷

收納《平家納經》經卷的 金銀裝雲龍紋銅製經箱

(11)

埋經的貴族們,期盼透過書寫經典所得的功德,帶領他們於五十六億七千 萬年後,彌勒佛自兜率下院投生娑婆世界時,親見彌勒並參與龍華三會的說法 盛事。因此,連世俗權勢盛極一時的藤原道長966~1027),也曾用紺紙金泥所書 寫的《法華經》埋納於金峰山;然而該經筒於17世紀末便重見天日,目前作為 最早的現存經筒而被指定為國寶。

隨著寫經之流行,《法華經》的講經會也跟著開始出現。法華會的開始,

雖如前述,可追溯自聖德太子於宮中所舉行之講會;然現今之形式,最早據傳 是在天平十八年746),由良弁於東大寺羂索院,為了鎮護國家而修。其後,在民 間則開始興起為往生者超薦祈福的法華會,其中則以「法華八講」最著名。

據說由勤操為友人榮好之母超薦供養所舉辦的《法華經》法會,乃是法華 八講之始。根據說話集《三寶繪》的記載,其因緣是這樣的:

榮好在出家後,仍供養著住在寺院旁的年邁母親,總是將他一部份的食 物,交由一位少年僧代為送餐而毫無懈怠之意。

然而孝順的榮好某日卻突然過世了。面對著不知如何是好的少年僧,勤操 決定代替朋友繼續供養,同 時叮囑少年僧不要將榮好的 死訊告訴他母親。

當母親對於榮好許久 未來拜訪而心生疑惑時,少 年僧便用各種藉口搪塞過 去。之後某日,勤操由於接 待了許多客人,喝了點藥酒 而睡著了,也延誤了送餐的 時間。送達後面對老母親追 問的少年僧,終於誠實地將 榮好的死訊告知了對方。年 衰體弱的老母親,禁不住打 擊便往生了。

12世紀《一字蓮臺法華經》經卷,收藏於日本大和文華館

(12)

聽聞此事的勤操,對於自己的行為深深地感到後悔,與其他法師商量後,

決定在四十九日期間,每週由八人分擔《法華經》八卷的講解,並立誓此後每 年忌日皆應如此進行。

此後,法華八講漸成為最流 行的法華會形式;此外更有將法 華三經的開經《無量義經》與結 經《普賢觀經》加入而成為「法 華十講」,也有將《法華經》

二十八品再加上開結二經而成的

「法華三十講」等各種形式。

小結

以上簡單概述了《法華經》

於鎌倉時代前,除宗派思想以 外,在日本的流傳情形。其實在 文中所介紹的內容之外,還有許 多沒有提到的部分,特別是限於 篇幅限制,未對天台宗與日蓮宗 進行介紹,盼望之後能有機會,

再向讀者一一介紹。

主要參考資料

•菅野博史,《法華経入門》。東京:岩 波書店,2001年。(特別是「寫經與 講經」部分)

•末木文美士,《日本仏教史―思想史 としてのアプローチ》。東京:新潮 社,平成八年。

•末木文美士(編),辛如意(譯),《日本佛教的基礎—日本I》(新亞洲佛教史11)。台北:法鼓 文化,2019年。

13世紀《紺紙金銀泥法華經寶塔曼荼羅圖》

public domai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在最近一次媒體訪談中,大陸記者稱我是「台灣來的,繼南懷瑾先生之後的

首先, 變量數學的產生, 使數學自身在 思想方法上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由此帶來整 個數學 面貌的根本性改觀。 通過這次變革, 常 量數學的許多分支學科, 諸如代數、 幾何、 三

一幸福(頁 NM) ,其中記載著 ae 「從佛塔教圍的本來性格發展出 在家屬性、信仰上的性格,可說與初期大乘佛教關揮最為密 切。」. 附帶

我 來 到西安 ,法門寺已 經成為 一個文化景區,我就住在法門寺的飯 店裡。經過歷史、朝代的變遷,佛寺 已經換成了新貌,而且都是由居士經

自我角色的變化可由交流分析解析,其基本假設,一個人有三種自我狀態,其中屬受教性、重情 感及享樂的_G__自我狀態,屬客觀性、面對事實解決問題的__H_自我狀態。

從歷史分期,印度佛教先有佛陀在世時的「根本佛教」 ,自佛滅後至學派未分裂 前的「原始佛教」 (亦有合稱二期為「原始佛教」者,本文採用此說)

(2)經行之前,要先站著。現在把我們 的腳合併起來。先提升我們的正念在眉間 的識智,而後往下察覺我們身體裡的風 大。如果風是從下往上運行的時候,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