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水利工程對台東地區達魯瑪克部落國利 嘉溪魚蝦類生態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水利工程對台東地區達魯瑪克部落國利 嘉溪魚蝦類生態影響之研究"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Master’s thesis

指導教授:劉烱錫 博士 Advisor:Dr.

 

Chiung-His Liu

水利工程對台東地區達魯瑪克部落國利 嘉溪魚蝦類生態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impacts upon the fishes and shrimps of

Lika Stream, Taromak Tribal Nation, Taitung district, Taiwan

 

研 究 生: 馮震鈞 撰

Graduate student:Chen-Chun Feng

中 華 民 國 一 ○八 年 一 月

(2)
(3)
(4)

摘要

利 嘉 溪 提 供 台 東 市 地 區 主 要 自 來 水 及 農 業 灌 溉 用 水 源 。 本 研 究 於 2018 年 5 月 13 日 至 2018 年 7 月 22 日 間 於 利 嘉 溪 採 電 格 法 及 2018 年 8 月 12 日 至 2018 年 12 月 2 日 間 採 浮 潛 觀 測 法 進 行 魚 類 、 蝦 類 及 棲 地 環 境 因 子 生 態 調 查 , 共 發 現 16 魚 種 及 2 蝦 種 , 洄 游 魚 種 大 鱗 龜 鮻 僅 發 現 於 河 海 交 會 處 , 下 游 由 於 射 馬 干 圳 將 主 流 截 流 使 得 流 量 下 降 , 因 此 何 氏 棘 鲃 、 臺 灣 白 甲 魚 等 游 泳 型 魚 種 以 及 底 棲 型 魚 種 褐 塘 鱧 無 法 在 截 流 後 之 主 流 被 發 現 , 其 中 臺 灣 石 𩼧 數 量 在 此 河 段 也 明 顯 降 低 ; 支 流 匯 流 處 , 何 氏 棘 鲃 及 臺 灣 白 甲 魚 發 現 的 數 量 最 多 , 其 中 褐 塘 鱧 僅 發 現 於 此 , 中 游 因 利 家 圳 引 水 閘 門 影 響 使 得 何 氏 棘 鲃 僅 在 下 游 處 發 現 而 上 游 處 並 未 發 現 、 臺 灣 白 甲 魚 及 臺 灣 石 𩼧 在 此 河 段 發 現 數 量 也 明 顯 降 低 , 北 溪 上 游 因 大 南 圳 引 水 道 以 及 連 續 攔 砂 壩 影 響 , 使 得 何 氏 棘 鲃 在 此 河 段 並 未 發 現 , 南 溪 上 游 因 東 興 水 力 發 電 廠 引 水 道 使 得 下 游 臺 灣 鬚 鱲 數 量 降 低 及 洄 游 型 沼 蝦 短 腕 沼 蝦 數 量 降 低 , 其 中 上 游 發 現 到 的 台 東 間 爬 岩 鰍 在 下 游 處 並 未 發 現 , 因 水 力 電 廠 攔 河 高 壩 攔 截 河 道 使 得 上 游 並 未 發 現 高 身 白 甲 魚 、 花 鱺 鰻 , 其 中 臺 灣 鬚 鱲 在 下 游 發 現 數 量 降 低 , 經 由 卡 方 檢 定 發 現 體 長 大 小 與 不 同 微 棲 地 間 具 有 顯 著 相 關 之 物 種 有 : 何 氏 棘 鲃 、 臺 灣 白 甲 魚 、 臺 灣 石 𩼧 、 臺 灣 鬚 鱲 、 粗 首 馬 口 鱲 、 黑 頭 阿 胡 鰕 虎 、 日 本 瓢 鰭 鰕 虎 、 兔 頭 瓢 鰭 鰕 虎 、 大 吻 鰕 虎 及 平 頷 鱲 , 依 據 研 究 結 果 對 水 利 工 程 於 利 嘉 溪 物 種 影 響 提 出 建 議 改 善 方 式 。

關 鍵 詞 : 水 力 發 電 、 攔 沙 壩 、 引 水 、 高 身 白 甲 魚 、 洄 游 物 種

(5)

Abstract

Lika Stream provide people's livelihood water and partial agricultural water in Taitung City area. In study investigated the freshwater fishes from May 13 to July 22 2018 by electric fishing method and August 12 to December 2nd by diving observation.

There are 16 kinds of fish and 2 kinds of shrimp, the migratory fish Chelon macrolepis only found at estuary, the She-ma-gan  irrigation canal intercept main stream decrease the flow of downstream, that nekton like Spinibarbus hollandi.

Onychostoma barbatulum etc and benthos fish Eleotris fusca cannot be found, and the number of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obvious decrease. In the confluence, the number of S. hollandi and O. barbatulum are the largest, the E. fusca only found at here. The midstream by Lika irrigation canal affect S. hollandi only found in the downstream but not in the upstream, that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between O. barbatulum and A.

paradoxus also decrease. The tributary of northern upstream by Danan irrigation canal and gather of dam affect S. hollandi cannot be found in upstream, and the tributary of southern upstream by  Dongxing water power station affect the number of Candidia barbata and migratory shrimp Macrobrachium latimanus decrease;  in addition Hemimyzon taitungensis found in the upstream but not in the downstream, and water power station’s dam affect Onychostoma alticorpus, Anguilla marmorata cannot found in the upstream and decrease the number of C. barbata in downstream. By using Pearson‘s chi-square 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between species length and micro habitat typ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pecies S. hollandi, O. barbatulum, A. paradoxus, C.

barbata, O. pachycephalus, A. melanocephalus, S. japonicus, S. lagocephalus, R. gigas and Z. platypus were significance. Therefore targeted 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impacts Lika stream’s species  lead to suggestion that improve Lika stream’s natural ecosystems.

Keyword:water power station、dam、irrigation canal、Onychostoma alticorpusmig ratory species

(6)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第一章  前言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一) 達魯瑪克部落國的遷移史、傳統領域 ... 1 

(二) 利嘉溪水利工程與問題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河川連續性 ... 5 

第二節、 物種對棲地環境之應用 ... 5 

第三節、 水利工程對溪流之影響 ... 8 

水利工程改善與管理 ... 8 

第四節、 國際水力發展組織 ... 11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3 

第一節、 研究地點描述 ... 13 

第二節、 物種調查 ... 18 

(一) 電格法 ... 18 

(二) 浮潛觀測法 ... 20 

第三節、 環境因子調查 ... 21 

第四節、 底質棲地 ... 22 

第三章  結果 ... 23 

第一節、 樣區環境因子 ... 23 

第二節、 調查物種 ... 27 

(一) 電魚各樣區物種描述 ... 27 

(二) 浮潛觀測調查結果 ... 32 

第三節、 物種於利嘉溪分布概述 ... 42 

(7)

(一) 游泳型魚類 ... 42 

(二) 底棲型魚類 ... 47 

(三) 洄游型魚類 ... 50 

(四) 外來魚種 ... 57 

(五) 洄游型沼蝦 ... 58 

第四節、 水利工程上下游樣區間之比較 ... 60 

(一) 主流射馬干圳截流影響 ... 60 

(二) 北溪連續攔砂壩及截水(大南圳)影響 ... 61 

(三) 南溪利家圳截水影響 ... 62 

(四) 南溪水力發電廠截水影響 ... 63 

(五) 南溪水力發電高壩影響 ... 64 

第四章  討論 ... 65 

第一節、 水利工程影響 ... 65 

(一) 高壩影響 ... 65 

(二) 攔砂壩影響 ... 66 

(三) 灌溉及飲用水取水影響 ... 66 

(四) 生態基礎流量以本地游泳型魚種何氏棘鲃及高身白甲魚為例 ... 68 

第二節、 與過去紀錄物種結果比較 ... 70 

第三節、 建議 ... 72 

第伍章  參考文獻 ... 73 

第一節、 中文文獻 ... 73 

第二節、 英文文獻 ... 74 

第三節、 相關引用文獻 ... 75 

第陸章  附錄 ... 77 

壹.  電魚公文 ... 77 

(8)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問題背景

(一)達魯瑪克部落國的遷移史、傳統領域

根據現今達魯瑪克部落青年團團長古馥維(2013)於達魯瑪克部落國 kapaliwa

拜訪與分享活動之研究中提到達魯瑪克部落國於十七世紀荷蘭的戶口資料中記載 敵族,1656 年據荷蘭資料指出有送權杖等和解過程,十九世紀清領時期由胡傳所 編纂之《台東州採訪冊》文中紀錄當時人口達900 人,1920 年代日本帝國統治時 期,以威脅利誘方式將達魯瑪克人民從Kapaliwa 遷移至 ilila 和 too,1940 年在遷 移到olravinga(卑南鄉東興村),1945 年由於利嘉溪洪水的影響,部落居民再遷移 至subayang(台東市新園里),目前居民主要居住在卑南鄉東興村及後來被劃入台 東市的新園里。

圖一、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域圖

(9)

達魯瑪克部落為東部地區歷史悠久的魯凱族部落,於2016 年 12 月 19 日,

Taromak 自主宣告的行動,由部落會議主席胡進德表示,強調部落有能力管理並 守護好屬於自己的家園,依據部落耆老口述及部落傳統領域調查結果,及原住民 基本法第二條第五項原住民族土地:係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及既有原住民保 留地,及第二十條:政府承認原住民族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黃明堂,2016;古馥 維,2013)。

東魯凱文化教育協會理事長潘王文賓表示:Taromak 語意 Ta:我們,romak:

家,即是『我們的家、發祥地』之意,「家」不僅僅是人住的地方,而是人與自 然共存的「空間」,部落的固有主權,部落將「集體承擔傳統領域的管理與守 護」,這是達魯瑪克族人共有、共享、共治的生活空間,並非資本主義下的土地 商品,為尊重與其他鄰近族群部落傳統領域土地有重疊劃設者,將以協商機制調 整劃設或共同管理之,也希望政府尊重在地部落主體性、落實聯合國原住民族權 利宣言以及原住民族基本法。

圖二、達魯瑪克部落遷移圖

(10)

(二)利嘉溪水利工程與問題

臺灣的水利工程已造成溪流生態系統碩大的劇變(張明雄,1999;劉烱錫等 人,2000;陳虹琪,2011;孫建平等人,2013),近年來隨著生態意識的提升及重 視,政府單位也將生態環境納入河川治理上作為考量,維持自然生態系統以及人 類開發的議題並開始被拿來探討,然而過去對於河川整治所建造之水利工程往往 不受重視,以保育河川生態作為考量,應將過去之水利工程及未來河川整治一併 探究。

劉烱錫等人(2000)對於水利工程影響利嘉溪魚類資源報告中指出,民國 62 年

的颱風造成附近嚴重的損失,因此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的治山防洪作業乃陸續 執行十處攔沙壩工程,陳禮仁(1982)於東部治山防洪之簡介中記載,於民國 69 年 至民國71 年間,經由農牧局負責坡地水土保持工程、林務局負責防砂工程、水 利局負責防洪工程等工程,進行興建防砂工程41 座防砂壩、野溪治理 34 處、防 洪工程堤防共19458 公尺及護岸 41 件,施行後三年災害損失明顯下降,顯示治 山防洪工程功效,民國86 年在東興村旁大南溪興建堅固高大的堤防,現已無洪 水之憂患,劉炯錫等人建議林務局重新考慮攔沙壩的必要性;經由農田水利會開 放資料得知農業灌溉及民生用水方面,利家圳於民國前16 年由日本政府及當地 區民所開闢,現由台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進行管理與維護,於民國82 年至 86 年間進行利家圳幹線改善工程、進水口改善工程;射馬干圳於民國前 14 年經 由擔任知本與射馬干社通事的閩南人教導當地區民開闢,現由台東農田水利會於

(11)

民國92 年號稱「生態工法」將原有的射馬干圳規劃為射馬干圳生態園區以沉砂 池、加強原有輸水灌溉功能;大南圳於民國14 年由日本政府與當地居民於大南 北溪開闢,現由台東農田水利會知本工作站以及臺灣自來水公司利嘉淨水廠共同 進行管理與維護,其中以大南圳為灌溉與民生使用之水源共用;於民國30 年由 日本政府與當地居民建立之東興水力發電廠,現由臺灣電力公司台東營業區進行 管理與維護(謝惠子,2004),研究過程訪談現達魯瑪克部落會議主席胡進德先生

口述,在他幼時利嘉溪生態豐富,隨處可見毛蟹,然而受到攔砂壩的影響,生態 已大不如前。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說明,本研究擬研究下列議題:

一、了解利嘉溪的魚蝦分布生態情形。

二、探討攔沙壩工程對溪流魚蝦生態的影響。

三、探討自來水、灌溉、水力發電截水工程對溪流魚蝦生態的影響。

四、探討水力發電高壩對溪流魚蝦生態的影響。

五、探討水利工程對魚蝦生態的不利影響如何改善。

(12)

文獻探討

針對上述研究目的,本文先對河川連續性、魚蝦棲息地先進行文獻探討,再 回顧水利工程對溪流生態影響之研究。

第一節、 河川連續性

Vannote et al. (1980)提出河川連續性概念(river continuum concept),認為河川 生態系統是一種開放式的生態系統,其連續性不僅只有河川內水文的連續性,同 時包含物種群聚分布的連續性,隨著水文週期豐水期、枯水期及洪水期間,棲地 的河道型態、水文因素、化學性質及兩岸植被改變,流域內的物種依環境的改變 會形成不同時期的群聚。王筱雯等人(2012)於河川復育計畫完工後之評估-以高 雄愛河及台中高山溪為例一文中提及台中七家灣溪之水利工程建立於河川,將直 接地影響河道之縱橫向連續性,造成棲地破碎化,對河川生態系統造成影響,在 計畫施行工程前必須周詳地調查河川資料、工程進行期間以及工程結束後長時間 監測河道環境及魚類是否可以因改善或是建造水利工程而恢復群聚,如針對復育 指標物種臺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formosanus)於雪霸國家公園七家灣溪支

流高山溪之壩體改善工程即是恢復河川連續性的有效案例。

第二節、 物種對棲地環境之應用

溪流之棲地類型,主要由自然的水文、地文以及河道型態所組成。Gorman and Karr(1978)提出多樣化的棲地環境,可提供魚類共同活動與分享食物與空間資 源及不同生活時期魚類的生存需求,當豐水期間更能夠提供魚類作為躲避的庇護 處。

(13)

莊鈴川(2004)於臺北哈盆溪流域針對臺灣纓口鰍與明潭吻鰕虎兩種底棲型物 種於棲地上的偏好組成以及臺灣白甲魚與臺灣鬚鱲外觀特徵對於棲地的棲息偏 好,發現臺灣纓口鰍和明潭吻鰕虎在中型棲地尺度的利用上具有重疊的現象,以 及偏好水淺的急流並發現臺灣纓口鰍之魚群密度與水深、溪寬、巨石、卵石具顯 著相關;臺灣白甲魚與臺灣鬚鱲兩魚種於外觀特徵對棲地的棲息偏好,結果指出 臺灣鬚鱲外觀特徵較臺灣鏟頷魚外觀特徵扁而胸鰭較大,使得臺灣鬚鱲就外觀特 徵而言,適合的棲地偏向於低流速的深潭,臺灣鏟頷魚外觀特徵擁有較圓的身形 和較小的胸鰭,棲地偏好較不受限於深潭或是急流,結果發現臺灣鬚鱲成魚之密 度與流速、溪寬、遮蔽物間的關係具有相關,幼魚的部分與流速、溪寬及底質間 的關係具有相關,由此可用來預測淡水魚對於棲地的偏好和溪流管理及生態工程 的施行有所幫助。

曾晴賢(2007)針對臺灣地區河川整治工程為例指出臺灣河川工程問題與生態 復育的省思,提出集水區的過度開發導致下游水量稀少、農業造成水質上污染、

人為過度的捕撈或不當的電毒魚,這些行為使得溪流物種於棲息環境中受到影 響,對於棲地之影響主要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種,人為因素主要為河川 內的水利工程如為防洪設置的攔砂壩及民生、農業所需的用水設置的引流道,這 些設置使得河川上、下游連續性消失,洄游性魚類生存受到影響。

(14)

孔麒源(2006)以屏東縣萬安溪臺灣石𩼧棲地利用與生殖生態之研究不同體長 之臺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與環境因子之關係,結果顯示臺灣石𩼧小魚 偏好之棲地為水深85.2 cm;中魚偏好之棲地為水深 105.8 cm 以及大魚偏好之棲 地為水深106.9 cm,三種體型之石𩼧底質部分為偏好岩石與漂石,且調查發現臺 灣石𩼧有群集(Schooling)之現象。楊尚燁(2013)針對台東縣新武呂溪之研究發現,

臺灣石𩼧與日本瓢鰭鰕虎對於流速較快之棲地具有偏好。

蘇六裕(1993)於濁口溪流域、茂林村情人谷及萬山村幽幽谷以浮潛觀測方式

針對高身白甲魚進行棲地利用以急瀨棲地及深潭棲地為主之研究,指出不同體型 之高身白甲魚對於棲地利用的情形不同,小型魚(5-10 公分),主要分布於急瀨及 深潭型棲地;中型魚(10-25 公分),主要分布於急瀨型棲地;大型魚(20-25 公 分),主要分布於深潭型棲地,而高身白甲魚於夜間棲息環境主要偏好深潭型型棲 地。

Fretwell(1972)於發表之 Populations in a seasonal environment 一書中指出不同 魚類會選擇不同的棲地,找尋合適的生存環境,在合適的環境中,偏好之魚種出

現的頻率較高,而偏好較低之魚種出現的頻率相對下降。

孫建平(2013)針對臺灣水利工程對水環境生態之影響一文提出水流是影響溪 流自然生態系統之主要因素之一,溪流隨之枯水期間,物種在河道中找尋合適的 棲息地、覓食及產卵及豐水期間雨水夾帶河岸植物及泥砂等沖入河道中,提供溪 流物種食物及養分。

(15)

第三節、 水利工程對溪流之影響

張明雄(1994)於大甲溪進行魚類群聚組成之調查,結果發現溪流攔砂壩導致 上下游的水理特性與物理環境丕變,使得溪流物種分布能力特性、棲地變化導致 族群連續性受到限制。

黃俊嘉(2007)於農田水利會轄區攔河堰及魚道上下游的魚類相影響之研究,

發現位於宜蘭的柯林湧泉圳其農業廢水造成魚道上游濁度升高、改變底質環境以 及外來魚種的比例驟增,造成原生魚類使用魚道成效不彰,北基、台東地區之攔 河堰並未具顯著影響上下游水質,容易造成上游水域環境單一化,阻礙魚類向上 擴張,導致上下游魚群結構具有顯著差異。

水利工程改善與管理

林務局(1992)調查臺灣地區溪流之防砂壩現況調查資料所示,於 1976 年以前 共興建1027 座防砂壩、1976-1982 年間興建 1385 座,共 2412 座防砂壩。主要為 林務局興建1681 座,水土保持局興建 519 座,其餘為臺灣電力公司、縣市政府 以及農田水利會等單位興建。其防砂壩高度超過10 公尺的有 406 座,長度超過 100 公尺的有 202 座。總計從過去至 1991 年調查所興建之防砂壩超過 3000 座,

其中設有魚道之防砂壩不超過100 座,而過去興建之防砂壩設置之魚道後,並未 調查魚類是否能利用魚道上溯,此外部分魚道已失去應有之功效。

張世倉(1998)針對烏石坑溪內 9 座設有魚道之防砂壩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 示攔砂壩在堆滿砂石後魚道隨之失去作用,並且壩體上游河床淤塞,河床坡度減 緩並加寬,導致水深變淺、流速減緩,使得溪水受日曬而導致水溫變化、溶氧量 降低,棲地環境受到影響,並且發現魚道皆有淤積現象,在枯水期水位較低時斷 流無水,造成溪流物種滅絕,其主要的原因為溪流豐枯水期間水位變化劇烈,洪 水挾帶大量砂石,使得魚道出入口砂石淤積,無法發揮其功效。

(16)

張明雄(1999)於臺灣溪流中攔砂壩對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研究指出,魚道 的設計需經考量各種會利用魚道的水生生物特性以及河川水文與地質特性與攔砂 壩之間的關係。

Pizzuto(2002)提出壩體移除後將會有六個河道變遷的階段:第一階段為壩體 移除前,大量泥砂沉積於上游且尚未發生沖刷的現象,形成較為穩定的狀態。第 二階段為壩體移除後,水面高度將驟降,往下沖刷的力量大為提高,沖刷的過程 中將形成新的河道型態。第三階段為河道因沖刷的力道提高造成河床下降,由於 河道狹窄產生河流往下集中沖刷。第四階段為當往下沖蝕的力量受到限制而無法 持續往下沖刷時,將開始向河道兩岸沖蝕,導致河道變寬。第五階段為河道寬度 不再增加時,運砂能力也因為河道變寬而開始產生淤積,河床底部開始升高。第 六階段為底床在淤積的過程將重新形成新的河道,並與尚未受到侵蝕的河岸形成 河階地形。當植生現象逐漸覆蓋後使得河道發展穩定。

汪靜明(2003)藉由過去大甲溪流域進行之魚類棲地改善工程評估計畫指出改 善工程在經由生態評估下,生態工法可顯現出欲營造的生態特性及流域內的生物 族群變化,透過生態學者與工程人員的配合下,設計出適合其區域的工法,以符 合當地物種的生態需求。

雪霸國家公園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臺灣櫻花鉤吻鮭,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研 討,透過水工模型試驗及現場資料觀測,進行河道水流、泥砂及水利結構物及水 理特性的評估,並考量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活習性。在1999 年至 2001 年進行高 山溪四座攔砂壩的拆除作業,並且在移除過後的長時間調查。根據葉昭憲、王永 賢(2010)在壩體移除後長期河道地形及棲地監測結果,指出由於壩體改善不夠完 善,河岸上樹木當豪雨及坡面崩塌進入河道因而阻隔魚類洄游路徑,建議管理單 位針對殘材進行排除,2012 年颱風挾帶洪水使得河床極不穩定,經由監測結果顯 示在無大型水文事件發生時棲地逐漸趨於穩定。廖林彥(2015)針對臺灣櫻花鉤吻

(17)

鮭族群數量分布及放流成效監測中發現七家灣溪族群數量自1999 年至 2001 年間 拆除攔砂壩後於2014 年後回復狀態良好,由此可突顯長期監測調查的重要性。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2018)針對都蘭沿海及馬武庫溪集水區環境友善評估之 調查結果發現,經選取之五條溪流以友善環境理念,進行固床工的改善工程,研 究結果發現高(大於 170 公分)、中(50-170 公分)、低(50 公分以下)落差的固床工在 改善前,游泳性的洄游性魚類無法通過,各種類型的固床工改善至落差30 公分 以下後,游泳性魚類即可順利洄游。

(18)

第四節、 國際水力發展組織

在國際上針對水壩相關議題,為了擬定對於建立水壩的相關流程和規範,相 繼成立相關組織,於1998 年 2 月在南非的開普敦成立的國際大壩組織(World Commission on Large Dams, WCD),以一個中立的角色針對世界各地大型水壩相 關議題將支持興建水壩和反對建立水壩的利益相關者之意見於會議中進行詳實且 客觀的討論建議(International Rivers,2002),為了延續 WCD 所提提及之建議規 範,成立國際水力發電協會(International Hydropower Association, IHA),在 2004 年針對水力發展和運作提出水力發電永續性方針(Hydropower Sustainability Guidelines)及水力發電永續性評估協定(Hydropowe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Protocol)如下:

(一)永續發展必須要符合現今發展的情況,但不危及未來發展的能力。

(二)永續發展包含致力於減少貧窮、尊敬人權、改變非永續的生產與消費型 態、長期經濟的可行性、保護和管理社會資源,以及回應式的環境管理方 式。

(三)永續發展必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間的關係結合,兩者間的平衡必 須透明化達成目的,並廣泛採納專業建言、多元的觀點與創新。

(四)社會責任、透明化是永續發展原則的核心價值。

(五)永續發展管理的水力可以提供國家、區域和地方性的利益,並且扮演協助 社區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19)

根據IHA 網站資訊,

國際水力發電協會將永續發展視為現今重要的議題之一,相關管理上必須涵 蓋的基本要素有:社會責任、完善的商業運作和自然資源,藉由評估水力發電的 運行期間對自然環境造成之影響,評估內容包含水庫管理、環境流量、生物多樣 性和有害物種、水質、泥砂沉積及侵蝕方面的評估並強調需建立物種生物數據庫 及環境監測,以提供改善工程進行或原有水力發電廠是否對環境影響。

(20)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地點描述

本研究地點為利嘉溪,全長37.68 公里,流域面積 174.7 平方公里。本研究 調查的範圍從出海口往上至北溪支流(達魯瑪克語 Makabaolo)、南溪支流

(Makadrakelare)及南溪支流的小支流桑樹溪(Makaliyoto)。

利嘉溪自出海口至上游流域內水利工程有:下游匯流處有將主流引流至灌溉 水圳系統-射馬干圳生態池;大南北溪有連續的攔砂壩以及農田水利會之取水引 道;大南南溪有臺灣自來水公司之取水引道以及臺灣電力公司東興水力發電廠之 攔河壩,針對水利工程(攔砂壩、引水道以及水力發電電廠,其中不包含兩側堤 岸)探討對於利嘉溪流域物種之影響,圖二為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域、圖三為本研 究調查樣區設置圖。

圖三、利嘉溪流域各樣區位置圖

(21)

表一、利嘉溪各調查樣區之代號、中文名、經緯度、海拔高度

代號 調查時間 樣區名稱 經緯度 海拔高

A 20181201 出海口 E121°6'3.80" N22°42'24.70" 4 B 20180513 大南橋 E121°3'0.55" N22°45'40.02" 110 C 20180610 南北溪下游匯流處 E121°2'24.84" N22°45'43.76" 123 D 20180610 北溪下游 E121°2'20.18" N22°45'46.35" 125 E 20180527 北溪上游 E121°1'56.69" N22°46'27.46" 179 F 20180610 南溪下游 E 121°2'16.90" N 22°45'44.38" 126 G 20180624 南溪引水閘門下游 E121°2'8.27" N22°45'45.11" 134 H 20180624 南溪引水閘門上游 E121°2'2.46" N22°45'50.12" 151 I 20181202 南溪東興電廠攔河壩下游 E121°1'44.14 N22°45'59.12" 160 J 20180708 南溪東興電廠攔河壩上游 E121°1'24.24 N22°45'52.76" 169 K 20180708 南溪主流支流匯流處 E121°1'17.03" N22°45'47.19" 182 L 20180708 南溪上游 E121°1'14.34" N22°45'44.63" 183 M1 20180722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25 公尺處 E121° 1'15.23" N22°45'47.94" 187 M2 20180722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50 公尺處 E121° 1'14.29" N22°45'49.10" 195 M3 20180722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75 公尺處 E121° 1'13.17" N22°45'50.78" 204

(22)

照片1.出海口-樣區 A 照片2.大南橋-樣區 B

照片3.南北溪下游匯流處-樣區 C 照片4.北溪下游-樣區 D

照片5.北溪上游-樣區 E 照片6.南溪下游 -樣區 F

(23)

照片7.南溪引水閘門下游南溪-樣區 G 照片8.引水閘門上游-樣區 H

照片9. 南溪電廠攔河壩下游-樣區 I 照片10.南溪電廠攔河壩上游-樣區 J

照片11.南溪主流支流匯流處-樣區 K 照片12.南溪上游-樣區 L

(24)

照片13.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25 公尺 處-樣區 M1

照片14.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50 公尺 處-樣區 M2

照片15.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75 公尺 處-樣區 M3

(25)

第二節、 物種調查

(一)電格法

過去調查方式採取傳統背負式電魚器,在進行調查時需克服輸出之電壓會隨 著放電時間、使用時間、放電產生的電場面積不同導致漁獲努力量產生不一致的 問題,在施作期間也容易干擾、驚嚇溪流的物種,使物種容易因為驚嚇的過程容 易進入非偏好之區域及放電魚後導致物種死亡和破壞生態環境之情況產生。

能將所有物種處於自然棲息的狀態下被捕獲,其目前較為有效的解決方式為 電格法採捕魚類,依據葉明峰(2002)研究中指出以 1 公尺長的 5 分銅管 6 根,分 別以2 組 3 根銅管構成長 3 公尺、寬 1 公尺的電格區域,供電系統由 12V 蓄電 池、1,000W、DC12V-AC110V 之電源轉換器與定時器組成,電源轉換器具穩壓功 能,每次放電時間30 秒,輸出電壓為 110V,將樣區分為 1-10 個樣點,經由 Bain, et al.(1985)的研究指出,棲地受到干擾後 11 分鐘左右,物種將會回到原有 棲息地的習性,靜置11 分鐘後進行電魚調查,放電時間為 30 秒,採集物種的體 長、重量及數量。

本研究於2018 年 5 月 13 日至 7 月 22 日於利嘉溪流域,自下游至北溪上游及 南溪上游與南溪上游支流桑樹溪,選取A-K3 共 13 個樣區採用電格法調查,此採 樣方式受限於當流速過急及水深過高時,在操作上不易及所形成之電場不易將樣區 之物種全數捕獲,因此於電格法施作後,再施以浮潛觀測法觀測樣區之物種。

圖四、電格魚法設置圖

(26)

照片16.電格法電魚操作

照片17.測量物種體長、重量

(27)

(二)浮潛觀測法

本研究於2018 年 8 月 12 日至 12 月 1 日於利嘉溪流域,自出海口至北溪上 游及南溪上游與南溪上游支流桑樹溪,選取A-M3 共 15 個樣區採用浮潛觀測 法,研究人員著浮潛裝備,於樣區採用Z 字型浮潛方式進行觀測紀錄以每個樣點 10 公尺溪段進行觀測並以潛水攝影機(Nikon COOLPIX W300)紀錄為輔,每一樣 區將其分為潭、瀨、流進行觀測,每次觀察時間為15-20 分鐘,以樣區完整觀測 完畢為主,並記錄觀察到的魚種、數量和體長,由此方式可以觀察到較深或水流 湍急的水域以及躲藏至石縫當中隱蔽底棲之魚種。

照片 18.浮潛觀測實際操作

(28)

第三節、 環境因子調查

樣區基礎資料之調查經由電格法調查後所構成的方格範圍3 公尺 x 1.5 公尺 進行環境因子資料採集。

一、 河道寬(m):依採樣之樣區為基準,用皮尺丈量溪流垂直水流的距離。

二、 水 深(cm):依採樣之樣區為基準,以手抄網之把柄為比例尺,測量垂 直水流中心及兩側水深,相加平均得水深。

三、 流速(m/s):依採樣之樣區為基準,以乒乓球進行流速紀錄,移動距離 除於移動時間。

四、 流量(m3/s):將河道寬(m)   水深(m)  流速(m/s),計算其樣區之流 量。

五、 水 質 :依採樣之樣區為基準,以多功能水質計(YSI Professional Plus)於樣區中心點處測量水溫(℃)、導電度(μS/cm)及溶氧 量(mg/L)之數據。

六、 濁度(NTU):依採樣之樣區為基準,取得樣區中水體,並以濁度計測量 其濁度。

照片 19.水質取樣施作狀況

(29)

第四節、 底質棲地

參考戴永禔(1994)採用之目視觀測電魚法形成的樣區內,所有底質的分類所 佔樣區中的百分比(比例級數以 5%為單位),並紀錄是否有底藻於樣區內,依照汪 靜明(1990)過去之研究將底質型態分成 6 種等級,由小到大的等級劃分為<0.2 cm 等級(砂,sand)、0.2-1.6 cm 等級(礫石,gravel)、1.6-6.4 cm 等級(小礫石,

pebble)、6.4-25.6 cm 等級(中礫石、cobble)、25.6-51.2 cm 等級(小漂石,small boulder)、>51.2 cm 等級(大漂石,large boulder)。

(30)

第三章 結果

本研究針對利嘉溪流域進行調查之結果,先對樣區內環境因子進行簡述、物 種棲息分布簡述,再以卡方檢定進行探討微棲地型態對於各物種不同體長間關聯 性,最後將探討水利工程上下游樣區間造成之影響。

第一節、 樣區環境因子

本研究在2018 年 5 月 13 日至 12 月 2 日期間,調查各樣區的溪流的水理(表 二)、底質粒徑與底藻有無(表二)、溫度及水質(表二),茲描述如下:

樣區

A(出海口):樣區內濁度高達 486 NTU、溶氧量低 6.4、平均流量多 2.59

m3/s、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50%、礫石 35%及小礫石 15%組成。

樣區

B(大南橋):樣區內濁度偏高 75.1 NTU、溶氧量低 5.3、平均水深低 26.9

cm、平均流量少 0.33 m3/s、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45%、礫石 35%、小礫石 20%組成。

樣區

C(南北溪下游匯流處):樣區內濁度高達 288NTU、平均深度低 41 cm、平均

流量多2.56m3/s、河床底層無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為 10%、礫石 20%、小礫 石20%、中礫石 25%、小漂石 15%、大漂石 10%組成。

樣區

D(北溪下游):樣區內濁度高達 315NTU、平均深度低 33.1 cm、平均流量少

0.78 m3/s、河床底層無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為 5%、礫石 10%、小礫石 20%、中礫石 20%、小漂石 20%、大漂石 25%組成。

樣區

E(北溪上游):樣區內濁度高達 498.5NTU、平均深度低 38 cm、平均流速多

2.25 m/s、河床底部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20%、礫石 15%、小礫石 10%、

中礫石15%、小漂石 35%、大漂石 5%組成。

(31)

樣區

F(南溪下游):樣區內濁度偏高 23.8NTU、平均深度低 31.7 cm、平均流量多

1.85 m3/s、河床底層無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10%、礫石 5%、小礫石 30%、

中礫石35%、小漂石 15%、大漂石 5%組成。

樣區

G(南溪引水閘門下游):樣區內濁度低 4.61NTU、平均深度低 28cm、平均流

量少0.46 m3/s、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30%、礫石 10%、小礫石 15%、中礫石 35%、小漂石 5%、大漂石 5%組成。

樣區

H(南溪引水閘門上游):樣區內濁度低 5.67NTU、平均流量多 1.81 m

3/s、河 床底層無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為35%、礫石 20%、小礫石 30%、中礫石 5%、小漂石 5%及大漂石 5%組成。

樣區

I(南溪電廠攔砂壩下游):樣區內濁度偏高 21.6NTU、平均流速低 0.39 m/s、

河床底層無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30%、礫石 10%、小礫石 15%、中礫石 15%、小漂石 20%、大漂石 10%組成。

樣區

J(南溪電廠攔砂壩上游):樣區內濁度偏高 17.4NTU、平均流量多 7.3 m

3/s、

河床底層無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35%、礫石 15%、小礫石 10%、中礫石 5%、小漂石 25%、大漂石 10%組成。

樣區

K(南溪主流支流匯流處):樣區內濁度低 4.03NTU、平均流量多 5.63 m

3/s、

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30%、礫石 10%、小礫石 20%、中礫石 15%、小漂石 15%、大漂石 10%組成。

樣區

L(南溪上游):樣區內濁度偏高 32.9NTU、平均流量多 6.61 m

3/s、河床底層 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20%、礫石 5%、小礫石 20%、中礫石 20%、小漂石 20%、大漂石 15%組成。

樣區

M1(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25 公尺處):樣區內濁度低 3.87NTU、平均流量多

1.81 m3/s、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10%、礫石 20%、小礫石 25%、

中礫石20%、小漂石 20%、大漂石 5 組成。

(32)

樣區

M2(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50 公尺處):樣區內濁度低 3.59NTU、平均流量多

1.98 m3/s、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10%、礫石 25%、小礫石 20%、

中礫石20%、小漂石 20%、大漂石 5%組成。

樣區

M3(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75 公尺處):樣區內濁度低 3.35NTU、平均流量多

2.02 m3/s、河床底層有明顯底藻,底質主要由砂 35%、礫石 15%、小礫石 10%、

中礫石15%、小漂石 15%、大漂石 10%組成。

利嘉溪流域自出海口至南溪及北溪上游處之變化,濁度部分由出海口(486 NTU)至南溪上游(3.35NTU)明顯的降低,其中北溪上游由於調查前連續降雨的影

響濁度部分仍高達498.5NTU,上游水質相較下游清澈,電導度部分由出海口 (537)至南溪上游(336)明顯的降低,溶氧量部分由出海口(6.4)、主流截流後(5.3)至 南溪上游(9.2)及北溪上游(8.0)明顯發現水中的溶氧量自上游至下游降低,由此可 知出海口至上游間環境方面是有不同的,因此本研究在下一節先將各樣區捕獲物 種描述,在以各物種於各樣區出現的頻度進行卡方檢定,探討樣區內不同微棲地 是否對於各物種之不同體長是否具有關聯性。

(33)

表二、樣區間物種數量與環境水文因子

樣區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1 M2 M3

日期 12/1 5/13 6/10 6/10 5/27 6/10 6/24 6/24 12/2 7/8 7/8 7/8 7/22 7/22 7/22 水溫 23.4 25.8 24.5 24 22.2 23.4 22.2 21.9 22.1 22 21.4 24.1 20.7 20.4 19.8 導電度 537 483 403 411 446 427 379 421 347 326 342 324 339 337 336 濁度 486 75.1 288 315 498.5 23.8 4.61 5.67 21.6 17.4 4.03 32.9 3.87 3.59 3.35 溶氧量 6.4 5.3 8.1 7.6 8 8.2 8.2 8.3 8.6 8.8 8.6 9.2 8.5 8.5 8.6 酸鹼值 8.42 8.25 8.35 8.37 8.27 8.31 7.99 8 8.25 8.37 8.34 8.34 8.32 8.3 8.33 河道寬 11.85 4.03 15.24 6.55 12.6 10.59 4.72 6.32 13.79 14.4 6.56 7.79 5.12 6.02 4.86 水深 0.52 0.269 0.41 0.331 0.38 0.317 0.28 0.65 0.86 0.502 0.65 0.69 0.62 0.53 0.77 流速 0.42 0.30 0.41 0.36 0.47 0.55 0.35 0.44 0.39 1.01 1.32 1.23 0.57 0.62 0.54 流量 2.59 0.33 2.56 0.78 2.25 1.85 0.46 1.81 4.63 7.3 5.63 6.61 1.81 1.98 2.02

底藻 有 有 無 無 有 無 有 無 無 無 有 有 有 有 有

砂% 50 45 10 5 20 10 30 35 30 35 30 20 10 10 35

礫石% 35 35 20 10 15 5 10 20 10 15 10 5 20 25 15

小礫石 15 20 20 20 10 30 15 30 15 10 20 20 25 20 10

中礫石 0 0 25 20 15 35 3 5 15 5 15 20 20 20 15

小漂石 0 0 15 20 35 15 5 5 20 25 15 20 20 20 15

大漂石 0 0 10 25 5 5 5 5 10 10 10 15 5 5 10

(34)

第二節、 調查物種

(一)電魚各樣區物種描述

本研究於利嘉溪流域在2018 年 5 月 13 日至 7 月 22 日期間,經由電魚法共 計13 個樣區,共採集到 124 隻魚類分屬 2 科 6 種,分別是鯉科的何氏棘鲃 (Spinibarbus hollandi)、臺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臺灣鬚鱲(Candidia barbata)、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鰕虎科的日本瓢鰭鰕虎

(Sicyopterus japonicus)、兔頭瓢鰭鰕虎(Sicyopterus lagocephalus)。共捕獲 56 隻蝦 類分屬1 科 2 種,分別是長臂蝦科:大和沼蝦(Macrobrachium japonicum)、短腕 沼蝦(Macrobrachium latimanus),各物種的描述如表三、各樣區的魚類相如表四,

茲分述如下。

樣區

A(大南橋):紀錄日本瓢鰭鰕虎有 3 隻,最大長度 3.6 cm,最小長度 3.2cm,

平均長度3.4 cm。臺灣石𩼧有 3 隻,最大長度 3.4 cm,最小長度 1.8 cm,平均長 度2.87 cm。

樣區

B(南北溪下游匯流處):紀錄大和沼蝦有 2 隻,最大長度 5.4 cm,最小長度 4

cm。日本瓢鰭鰕虎有 2 隻,長度最大 6 cm,長度最小 5 cm。臺灣石𩼧有 2 隻,

最大長度9 cm,最小長度 8.2 cm。臺灣鬚鱲有 2 隻,最大長度 8.2 cm,最小長度 6.2 cm。

樣區

C(北溪下游):紀錄大和沼蝦有 2 隻,最大長度 6.3 cm,最小長度 5.2 cm。

日本瓢鰭鰕虎有7 隻,最大長度 8.2 cm、最小長度 6.6 cm、平均長度 6.17 cm。臺 灣石𩼧有5 隻,最大長度 10 cm,最小長度 8.4 cm,平均長度 9.32 cm。臺灣鬚鱲 有4 隻,最大長度 8.6 cm,最小長度 8.2 cm,平均長度 8.45 cm;電魚過程中目視 發現1 隻長度約為(30-35 cm)何氏棘鲃躍出水面,但並未能捕獲。

(35)

樣區

D(北溪上游):紀錄大和沼蝦有 2 隻,最大長度 8.8 cm,最小長度 8.4 cm。

日本瓢鰭鰕虎有3 隻,最大長度 7 cm,最小長度 6.4 cm,平均長度 6.67 cm。臺 灣石𩼧有2 隻,最大長度 9.2 cm,最小長度 8.4 cm。臺灣鬚鱲有 2 隻,最大長度 8 cm,最小長度 4 cm。

樣區E(南溪下游):紀錄大和沼蝦有3隻,最大長度5.6 cm,最小長度2.8 cm,平均 長度3.8 cm。日本瓢鰭鰕虎有4隻,最大長度7.2 cm,最小長度4.2 cm,平均長度 5.35 cm。兔頭瓢鰭鰕虎有2隻,最大長度4.6 cm,最小長度4.2 cm。短腕沼蝦有1 隻長度9.2 cm。

樣區F(南溪引水閘門下游):紀錄大和沼蝦有9隻,最大長度10.4 cm,最小長度5 cm,平均長度6.91 cm。日本瓢鰭鰕虎有4隻,最大長度7.4 cm,最小長度4 cm,

平均長度5.75 cm。臺灣鬚鱲有3隻,最大長度6.8 cm,最小長度5.8 cm,平均長度 6.33 cm。短腕沼蝦有2隻,最大長度5.4 cm,最小長度4.8 cm。

樣區G(南溪引水閘門上游):紀錄大和沼蝦有17隻,最大長度15.4 cm,最小長度 3.4 cm,平均長度8.25 cm。日本瓢鰭鰕虎有6隻,最大長度8.8 cm,最小長度6 cm,平均長度7.1 cm。臺灣鬚鱲有4隻,最大長度8.8 cm,最小長度6.8 cm,平均 長度8.13 cm。何氏棘鲃有1隻長度18 cm。粗首馬口鱲1隻長度10.4cm。

樣區H(南溪電廠攔砂壩上游):紀錄日本瓢鰭鰕虎有3隻,最大長度7.4 cm,最小 長度6.4 cm,平均長度6.8 cm。臺灣石𩼧有2隻,最大長度5.4 cm,最小長度5.4 cm。臺灣鬚鱲有3隻,最大長度5.8 cm,最小長度4.2 cm,平均長度5 cm。

樣區I(南溪與支流-桑樹溪匯流處):紀錄日本瓢鰭鰕虎有4隻,最大長度6.2 cm,

最小長度5.4 cm,平均長度5.7 cm。

樣區J(南溪上游):紀錄日本瓢鰭鰕虎有3隻,最大長度8.2 cm,最小長度7.2 cm,

平均長度7.6 cm。臺灣石𩼧有10隻,最大長度12.6 cm,最小長度3.8 cm,平均長 度6.54 cm。臺灣鬚鱲有2隻,最大長度4.8 cm,最小長度4.4 cm。

(36)

樣區K1(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25公尺處):紀錄日本瓢鰭鰕虎有8隻,最大長度9.4 cm,最小長度7 cm,平均長度8.2 cm。有臺灣石𩼧有8隻,最大長度10.2 cm,最 小長度3.6 cm,平均長度5.63 cm。臺灣鬚鱲有5隻,最大長度5.2 cm,最小長度4.4 cm,平均長度4.88 cm。

樣區K2(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50公尺處):紀錄日本瓢鰭鰕虎有2隻,最大長度9.4 cm,最小長度8.4 cm。臺灣石𩼧有2隻,最大長度10 cm,最小長度8.6 cm。兔頭 瓢鰭鰕虎有1隻長度9 cm。

樣區K3(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75公尺處):紀錄大和沼蝦有2隻,最大長度11.2 cm,最小長度10.6 cm。日本瓢鰭鰕虎有4隻,最大長度9.8 cm,最小長度6.2 cm,

平均長度7.95 cm。臺灣石𩼧有5隻,最大長度12.2 cm,最小長度8 cm,平均長度 9.76 cm。

經採用電格法調查,何氏棘鲃僅發現於流量多之南溪下游至南北溪下游匯流 處;臺灣石𩼧普遍出現於流域中,其中南溪下游至南溪引水閘門上游以及南溪主 流與支流桑樹溪匯流處並未發現;臺灣鬚鱲在大南橋下游處、北溪上游、南溪上 游以及南溪上游與支流桑樹溪50公尺後之區域並未發現;粗首馬口鱲僅發現於南 溪引水閘門下游處;日本瓢鰭鰕虎普遍出現於流域中;兔頭瓢鰭鰕虎僅出現於北 溪上游及南溪上游與支流桑樹溪25公尺處;大和沼蝦在大南橋下游處、南溪電廠 攔砂壩上游、南溪與支流桑樹溪匯流處、南溪上游、南溪上游與支流25公尺處及 50公尺處並未發現;短腕沼蝦僅在北溪上游及南溪引水閘門上游有捕獲,共捕獲 3隻,由結果發現電格法調查數量僅169隻不足以概述整體流域的物種數,僅能提 供物種於樣區有出現的紀錄,而電格法可能不適用於利嘉溪之物種取樣,因此為 了要完整描述利嘉溪,將樣區增加出海口及南溪電廠攔砂壩下游,並採用浮潛觀 測法為主要數據,以電格法輔助樣區物種出現的有無。

(37)

表三、調查之物種科目、中文名、學名、生活史類型、種源

科目 中文名 學名 生活史類型 世界分布

鯉科 何氏棘鲃 Spinibarbus hollandi 陸封型 臺灣特有種 鯉科 高身白甲魚 Onychostoma alticorpus 陸封型 臺灣特有種 鯉科 臺灣白甲魚 Onychostoma barbatulum 陸封型 臺灣、中國 鯉科 臺灣石𩼧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陸封型 臺灣特有種 鯉科 臺灣鬚鱲 Candidia barbata 陸封型 臺灣特有種 鯉科 粗首馬口鱲 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 陸封型 臺灣特有種

鯉科 平頷鱲 Zacco platypus 陸封型 臺灣、日本、東亞大陸

爬鰍科 台東間爬岩鰍 Hemimyzon taitungensis 陸封型 臺灣東部特有種 鰕虎科 日本瓢鰭鰕虎 Sicyopterus japonicus 洄游型

鰕虎科 兔頭瓢鰭鰕虎 Sicyopterus lagocephalus 洄游型 印度洋至太平洋 鰕虎科 黑頭阿胡鰕虎 Awaous melanocephalus 迴游型 中西太平洋 鰕虎科 大吻鰕虎 Rhinogobius gigas 洄游型 臺灣特有種 鯔科 大鱗龜鮻 Chelon macrolepis 洄游型 印度至太平洋

塘鱧科 褐塘鱧 Eleotris fusca 洄游型 印度至西太平洋

麗魚科 吉利非鯽 Tilapia zillii 陸封型 非洲

鰻鱺科 花鰻鱺 Anguilla marmorata 迴游型 印度至太平洋

長臂蝦科 大和沼蝦 Macrobrachium japonicum 迴游型 臺灣、日本、琉球 長臂蝦科 短腕沼蝦 Macrobrachium latimanus 洄游型 臺灣、琉球、馬來群島

(38)

表四、利嘉溪流域之物種數量以電格法調查結果

物種/樣區 A B C D E F G H I J K1 K2 K3 總數

調查時間 5/13 6/10 6/10 5/27 6/10 6/24 6/24 6/24 7/8 7/8 7/22 7/22 7/22

何氏棘鲃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2

臺灣石𩼧 3 2 5 2 0 0 0 2 0 10 8 2 5 39

臺灣鬚鱲 0 2 4 2 0 3 4 3 0 2 5 0 0 25

粗首馬口鱲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日本瓢鰭鰕虎 3 2 7 3 4 4 6 3 4 3 8 2 4 53

兔頭瓢鰭鰕虎 0 0 0 0 2 0 0 0 0 0 0 1 0 3

大和沼蝦 0 2 2 2 3 9 17 0 0 0 0 0 2 37

短腕沼蝦 0 0 0 0 1 2 0 0 0 0 0 0 0 3

總數 6 8 19 9 10 18 29 8 4 15 21 5 11 163

(39)

(二)浮潛觀測調查結果

本研究於利嘉溪流域在2018 年 8 月 12 日至 12 月 1 日期間,經施作電格法 之調查期間發現採樣不同型態之微棲地較無法完全記錄發現之物種,於是採取浮 潛觀測法並將調查樣區修正為15 個樣區,自下游出海口至上游,調查結果共觀 察到4072 隻魚類分屬 7 科 16 種,分別是鯉科:何氏棘鲃(Spinibarbus hollandi)、

高身白甲魚(Onychostoma alticorpus)、臺灣白甲魚(Onychostoma barbatulum)、臺 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臺灣鬚鱲(Candidia barbata)、粗首馬口鱲 (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平頷鱲(Zacco platypus);爬鰍科:台東間爬岩鰍 (Hemimyzon taitungensis);鰕虎科:日本瓢鰭鰕虎(Sicyopterus japonicus)、兔頭瓢 鰭鰕虎(Sicyopterus lagocephalus)、黑頭阿胡鰕虎(Awaous melanocephalus)、大吻 鰕虎(Rhinogobius gigas);鯔科:大鱗龜鮻(Chelon macrolepis);塘鱧科:褐塘鱧 (Eleotris fusca);麗魚科:吉利非鯽(Tilapia zillii);花鰻鱺科:花鰻鱺(Anguilla

marmorata)及 679 隻蝦類分屬 1 科 2 種,分別是長臂蝦科:大和沼蝦

(Macrobrachium japonicum)、短腕沼蝦(Macrobrachium latimanus),各物種的描述 如表三、各樣區物種分布描述表五,茲分述如下。

(40)

樣區

A(出海口):調查時間為 12 月 1 日 16 時,共發現 10 種魚類、2 種沼蝦,共

有404 隻。游泳型魚種:臺灣石𩼧共 51 隻、臺灣鬚鱲共 44 隻;底棲型魚種:粗 首馬口鱲共11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11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84 隻

,在A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 25 隻、大吻鰕虎共 9 隻、大鱗龜鮻 共73 隻,僅分布於 A 樣區,其他樣區無發現;外來魚種有:吉利非鯽共 59 隻,

在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平頷鱲共17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11 隻 及短腕沼蝦共9 隻。

樣區

B(大南橋):調查時間為 8 月 12 日 11 時,共發現 9 種魚種、2 種沼蝦,共有

245 隻。游泳型魚種有:臺灣石𩼧共 37 隻、臺灣鬚鱲共 24 隻;底棲型魚種:粗 首馬口鱲共7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18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71 隻

,在B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 15 隻、大吻鰕虎共 5 隻;外來魚種 有:吉利非鯽共13 隻、平頷鱲共 2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28 隻及短 腕沼蝦共25 隻,在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

樣區

C(南北溪下游匯流處):調查時間為 9 月 23 日 14 時,共發現 12 種魚種、2

種沼蝦,共有374 隻。游泳型魚種有:何氏棘鲃共 26 隻,在所有樣區中捕獲量 最多、臺灣白甲魚共17 隻、臺灣石𩼧共 64 隻、臺灣鬚鱲共 36 隻;底棲型魚種

:粗首馬口鱲共4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15 隻、褐塘鱧共 2 隻,僅分布於樣區 F;

洄游性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89 隻,在 F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 共11 隻、大吻鰕虎共 13 隻;外來魚種有:吉利非鯽共 32 隻、平頷鱲共 5 隻;

洄游型沼蝦2 種:大和沼蝦共 38 隻及短腕沼蝦共 22 隻。

(41)

樣區

D(北溪下游):調查時間為 9 月 23 日 11 時,共發現 10 種魚種、2 種沼蝦,

共有340 隻。游泳型魚種有:何氏棘鲃共 21 隻、臺灣白甲魚共 2 隻、臺灣石𩼧 共56 隻、臺灣鬚鱲共 46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10 隻、黑頭阿胡鰕虎 共11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97 隻,在 D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 瓢鰭鰕虎共34 隻、大吻鰕虎共 14 隻;外來魚種有:吉利非鯽共 14 隻、平頷鱲 共13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13 隻及短腕沼蝦共 9 隻。

樣區

E(北溪上游):調查時間為 9 月 2 日 10 時,共發現 9 種魚種、2 種沼蝦,共

有421 隻。游泳型魚種有:臺灣白甲魚共 3 隻、臺灣石𩼧共 74 隻、臺灣鬚鱲共 59 隻,在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9 隻、黑頭阿胡鰕 虎共18 隻;迴游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88 隻,在 C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 瓢鰭鰕虎共47 隻,在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大吻鰕虎共 24 隻;外來魚種有:

平頷鱲共9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65 隻,在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 及短腕沼蝦共25 隻,在所有樣區中捕獲數最多。

樣區

F(南溪下游):調查時間為 9 月 23 日 12 時,共發現 11 魚種、2 種沼蝦,共

有330 隻。游泳型魚種有:何氏棘鲃共 9 隻、臺灣白甲魚共 9 隻、臺灣石𩼧共 70 隻、臺灣鬚鱲共38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6 隻、兔頭瓢鰭鰕虎共 29 隻

;洄游性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102 隻,在 E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黑頭阿胡鰕 虎共15 隻、大吻鰕虎共 13 隻;外來魚種有:吉利非鯽共 3 隻、平頷鱲共 7 隻;

洄游型沼蝦2 種:大和沼蝦共 21 隻及短腕沼蝦共 8 隻。

樣區

G(南溪引水閘門下游):調查時間為 10 月 21 日 10 時,共發現 10 種魚種、2

種沼蝦,共有309 隻。游泳型魚種有:何氏棘鲃共 2 隻、臺灣白甲魚共 9 隻、臺 灣石𩼧共78 隻,在 H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臺灣鬚鱲共 39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

(42)

馬口鱲共7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6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75 隻、

兔頭瓢鰭鰕虎共19 隻、大吻鰕虎共 9 隻;外來種魚種有:平頷鱲共 7 隻;洄游 型沼蝦2 種:大和沼蝦共 48 隻及短腕沼蝦共 10 隻。

樣區

H(南溪引水閘門上游):調查時間為 10 月 7 日 11 時,共發現 9 種魚種、2 種

沼蝦,共有270 隻。游泳型魚種有:臺灣白甲魚共 2 隻、臺灣石𩼧共 48 隻、臺 灣鬚鱲共19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6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8 隻;洄游 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90 隻,在 G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 12 隻、大吻鰕虎共8 隻;外來魚種有:平頷鱲共 9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 共46 隻及短腕沼蝦共 22 隻。

樣區

I(南溪東興電廠攔河壩下游):調查時間為 12 月 2 日 11 時,共發現 12 種魚

種、2 種沼蝦,共有 201 隻。游泳型魚種:高身白甲魚共 3 隻、臺灣白甲魚共 8 隻、臺灣石𩼧共47 隻、臺灣鬚鱲共 11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5 隻、台 東間爬岩鰍共10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黑頭阿胡鰕虎共 6 隻;洄游型魚 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53 隻,J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 10 隻、大 吻鰕虎共15 隻、花鰻鱺共 2 隻;外來魚種有:平頷鱲共 3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

:大和沼蝦共21 隻及短腕沼蝦共 7 隻。

樣區

J(南溪東興電廠攔河壩上游):調查時間為 10 月 21 日 12 時,共發現 10 種魚

種、2 種沼蝦,共有 240 隻。游泳型魚種有:臺灣白甲魚共 1 隻、臺灣石𩼧共 53 隻、臺灣鬚鱲共33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2 隻、台東間爬岩鰍共 2 隻

、黑頭阿胡鰕虎共7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68 隻,I 樣區中捕獲量 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15 隻、大吻鰕虎共 4 隻;外來魚種有:平頷鱲共 2 隻;

洄游型沼蝦2 種:大和沼蝦共 40 隻及短腕沼蝦共 13 隻。

(43)

樣區

K(南溪與支流桑樹溪匯流處):調查時間為 11 月 4 日 13 時,共發現 12 種魚

種、1 種沼蝦,共有 340 隻。游泳型魚種有:何氏棘鲃共 9 隻、臺灣白甲魚共 16 隻、臺灣石𩼧共80 隻、臺灣鬚鱲共 55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5 隻、台 東間爬岩鰍共2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13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95 隻,L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 18 隻、大吻鰕虎共 27 隻,所有樣區 中捕獲量最多、花鰻鱺共2 隻;外來魚種有:平頷鱲共 9 隻;洄游型沼蝦 1 種:

大和沼蝦共9 隻,此樣區蝦類捕獲量相較其他樣區少。

樣區

L(南溪上游):調查時間為 11 月 4 日 11 時,共發現 12 種魚種、2 種沼蝦,

共316 隻。游泳型魚種有:高身白甲魚共 2 隻、臺灣白甲魚共 13 隻、臺灣石𩼧 共59 隻、臺灣鬚鱲共 30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 9 隻、台東間爬岩鰍共 6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9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鰕虎共 90 隻,K 樣區中捕 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14 隻、大吻鰕虎共 12 隻、花鰻鱺共 1 隻;外來魚種 有:平頷鱲共13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36 隻及短腕沼蝦共 22 隻。

樣區

M1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25 公尺處):調查時間為 11 月 25 日 10 時,共發

現10 種魚種、2 種沼蝦,共有 237 隻。游泳型魚種有:臺灣白甲魚共 7 隻、臺灣 石𩼧共68 隻,M1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臺灣鬚鱲共 24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 口鱲共7 隻、台東間爬岩鰍共 2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9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 瓢鰭鰕虎共52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少、兔頭瓢鰭鰕虎共 14 隻、大吻鰕虎共 12 隻;外來魚種有:平頷鱲共 7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30 隻及短腕 沼蝦共5 隻。

(44)

樣區

M2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50 公尺處)調查時間為 11 月 25 日 12 時,共發現

11 種魚種、2 種沼蝦,共有 310 隻。游泳型魚種有:高身白甲魚共 3 隻、臺灣白 甲魚共13 隻、臺灣石𩼧共 76 隻、臺灣鬚鱲共 35 隻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 鱲共6 隻、台東間爬岩鰍共 3、黑頭阿胡鰕虎共 4 隻;洄游型魚種有:日本瓢鰭 鰕虎共70 隻、兔頭瓢鰭鰕虎共 33 隻、大吻鰕虎共 18 隻;外來魚種有:平頷鱲 共3 隻;洄游型沼蝦 2 種:大和沼蝦共 27 隻及短腕沼蝦共 17 隻。

樣區

M3 (桑樹溪-離南溪匯流口 75 公尺處):調查時間為 11 月 25 日 13 時,共發

現11 種魚種、2 種沼蝦,共 414 隻。游泳型魚種有:臺灣白甲魚共 24 隻,所有 樣區中捕獲量最多、臺灣石𩼧共92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高、臺灣鬚鱲共 49 隻;底棲型魚種:粗首馬口鱲共12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高、台東間爬岩鰍 共6 隻、黑頭阿胡鰕虎共 22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洄游型魚種有:日本 瓢鰭鰕虎共108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多、兔頭瓢鰭鰕虎共 21 隻、大吻鰕虎 共13 隻、花鰻鱺共 4 隻,所有樣區中捕獲量最高;外來魚種有:平頷鱲共 11 隻

;洄游型沼蝦2 種:大和沼蝦共 35 隻及短腕沼蝦共 17 隻。

(45)

表五、利嘉溪流域以浮潛觀測法A-M3 樣區之調查結果

物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1 M2 M3 總數

何氏棘鲃 0 0 26 21 0 9 2 0 0 0 9 0 0 0 0 67

高身白甲魚 0 0 0 0 0 0 0 0 3 0 0 2 0 3 0 8

臺灣白甲魚 0 0 17 2 3 9 9 2 8 1 16 13 7 13 24 124

臺灣石𩼧 51 37 64 56 74 70 78 48 47 53 80 59 68 76 92 953

臺灣鬚鱲 44 24 36 46 59 38 39 19 11 33 55 30 24 35 49 542

粗首馬口鱲 11 7 4 10 9 6 7 6 5 2 5 9 7 6 12 106

台東間爬岩鰍 0 0 0 0 0 0 0 0 10 2 2 6 2 5 6 33

黑頭阿胡鰕虎 11 18 15 11 18 15 6 8 6 7 13 9 9 4 22 172

日本瓢鰭鰕虎 84 71 89 97 88 102 75 90 53 68 95 90 52 70 108 1232

兔頭瓢鰭鰕虎 25 15 11 34 47 29 19 12 10 15 18 5 14 33 21 308

大吻鰕虎 9 5 13 14 24 13 9 8 15 4 27 12 12 18 13 196

大鱗龜鮻 7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3

褐塘鱧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花鰻鱺 0 0 0 0 0 0 0 0 2 0 2 1 0 0 4 9

平頷鱲 17 2 5 13 9 7 7 9 3 2 9 13 7 3 11 117

吉利非鯽 59 13 32 14 0 3 0 0 0 0 0 0 0 0 0 121

大和沼蝦 11 28 38 13 65 21 48 46 21 40 9 36 30 27 35 468

短腕沼蝦 9 25 22 9 25 8 10 22 7 13 0 22 5 17 17 211

樣區總物種數 404 245 374 340 421 330 309 270 201 240 340 307 237 310 414 4742

(46)

將物種分布於各樣區所佔百分比經由水文因子比對將物種調查之水文範圍依 序描述,如表六,茲分述如下。

何氏棘鲃主要分布於C、D、F、G 及 K,五個樣區,將分布經比對水文因子發現 何氏棘鲃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28 cm-65 cm、平均流速範圍為 0.35 m/s-1.32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0.46 m3/s -5.63 m3/s。

高身白甲魚主要分布於I、L 及 M2,三個樣區,將分布經比對水文因子發現高身 白甲魚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53 cm-86 cm、平均流速範圍為 0.39 m/s-1.23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1.98 m3/s -6.61 m3/s。

臺灣白甲魚普遍分布於十三個樣區,其中出海口及主流截流後下游並未發現,將 分布經比對水文因子發現臺灣白甲魚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28 cm-65 cm、平均流速範圍為 0.35 m/s-1.32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0.46 m3/s -5.63 m3/s。

臺灣石𩼧、臺灣鬚鱲、粗首馬口鱲、黑頭阿胡鰕虎、日本瓢鰭鰕虎、兔頭瓢鰭鰕 虎、大吻鰕虎、平頷鱲、大和沼蝦普遍分布於十五個樣區,將分布經比對水文因 子發現以上物種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27 cm-86 cm、平均流速 範圍為0.3 m/s-1.32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0.33 m3/s -7.3 m3/s。

台東間爬岩鰍主要分布於J、K、L、M1、M2 及 M3,七個樣區,將分布經比對 水文因子發現台東間爬岩鰍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50 cm-86 cm

(47)

、平均流速範圍為0.39 m/s-1.32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1.81 m3/s -7.3 m3/s。

大鱗龜鮻僅發現於出海口,將分布經比對水文因子發現大鱗龜鮻於利嘉溪棲息環 境為:平均水深為52 cm、平均流速為 0.42 m/s、平均流量為 2.59 m3/s。

褐塘鱧僅發現於南北溪下游匯流處,將分布經比對水文因子發現褐塘鱧於利嘉溪 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為41 cm、平均流速為 0.41 m/s、平均流量為 2.56 m3/s。

花鰻鱺主要分布於I、K、L 及 M3,四個樣區,將分布經比對水文因子發現花鰻 鱺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65 cm-86 cm、平均流速範圍為 0.39 m/s-1.32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2.02 m3/s -6.61 m3/s。

吉利非鯽主要分布於下游部分A、B、C、D 及 F,五個樣區,將分布經比對水文 因子發現吉利非鯽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27 cm-52 cm、平均流 速範圍為0.3 m/s-0.55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0.33 m3/s -2.59 m3/s。

短腕沼蝦普遍分布於十四個樣區,其中在南溪主支流匯流處並未發現,將分布經 比對水文因子發現短腕沼蝦於利嘉溪棲息環境為:平均水深範圍為27 cm-86 cm

、平均流速範圍為0.3 m/s-1.23 m/s、平均流量範圍為 0.33 m3/s -7.3 m3/s。

(48)

表六、浮潛觀測紀錄之物種於調查樣區所占百分比

物種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1 M2 M3 小計

何氏棘鲃 0 0 38.8 31.3 0 13.4 3.0 0 0 0 13.4 0 0 0 0 100

高身白甲魚 0 0 0 0 0 0 0 0 37.5 0 0 25.0 0 37.5 0 100

臺灣白甲魚 0 0 13.7 1.6 2.4 7.3 7.3 1.6 6.5 0.8 12.9 10.5 5.6 10.5 19.4 100

臺灣石𩼧 5.4 3.9 6.7 5.9 7.8 7.3 8.2 5.0 4.9 5.6 8.4 6.2 7.1 8.0 9.7 100

臺灣鬚鱲 8.1 4.4 6.6 8.5 10.9 7.0 7.2 3.5 2.0 6.1 10.1 5.5 4.4 6.5 9.0 100

粗首馬口鱲 10.4 6.6 3.8 9.4 8.5 5.7 6.6 5.7 4.7 1.9 4.7 8.5 6.6 5.7 11.3 100

台東間爬岩鰍 0 0 0 0 0 0 0 0 30.3 6.1 6.1 18.2 6.1 15.2 18.2 100

黑頭阿胡鰕虎 6.4 10.5 8.7 6.4 10.5 8.7 3.5 4.7 3.5 4.1 7.6 5.2 5.2 2.3 12.8 100

日本瓢鰭鰕虎 6.8 5.8 7.2 7.9 7.1 8.3 6.1 7.3 4.3 5.5 7.7 7.3 4.2 5.7 8.8 100

兔頭瓢鰭鰕虎 7.9 4.7 3.5 10.7 14.8 9.1 6.0 3.8 3.2 4.7 5.7 1.6 4.4 10.4 6.6 100

大吻鰕虎 4.6 2.6 6.6 7.1 12.2 6.6 4.6 4.1 7.7 2.0 13.8 6.1 6.1 9.2 6.6 100

大鱗龜鮻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褐塘鱧 0 0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花鰻鱺 0 0 0 0 0 0 0 0 22.2 0 22.2 11.1 0 0 44.4 100

平頷鱲 14.5 1.7 4.3 11.1 7.7 6.0 6.0 7.7 2.6 1.7 7.7 11.1 6.0 2.6 9.4 100

吉利非鯽 48.8 10.7 26.4 11.6 0 2.5 0 0 0 0 0 0 0 0 0 100

大和沼蝦 2.4 6.0 8.1 2.8 13.9 4.5 10.3 9.8 4.5 8.5 1.9 7.7 6.4 5.8 7.5 100

短腕沼蝦 4.3 11.8 10.4 4.3 11.8 3.8 4.7 10.4 3.3 6.2 0 10.4 2.4 8.1 8.1 100

(49)

第三節、 物種於利嘉溪分布概述

依據調查之物種棲息分布將進行卡方檢定,探討各物種在不同體型大小對於 三種棲地型態潭、瀨及流是否具有關聯性,茲分述如下。

(一)游泳型魚類 何氏棘鲃

於利嘉溪流域潭、瀨與流三種棲地型態,一共觀察到67 隻何氏棘鲃,何氏棘鲃 的分布僅在水量較多的C、D、F、G 及 K 樣區。

經由卡方檢定檢視微棲地型態與體型間的相關性,計算之卡方檢定統計量χ2= 9.599,df=4,P 值= 0.0477,達到α= 0.05 的顯著水準,因此拒絕虛無假說,接受 對立假說。表示微棲地型態對何氏棘鲃體型有顯著的關聯。

表七、何氏棘鲃於樣區各微棲地體型大小分布

潭區 瀨區 流區

<5 5-10 10-15 15-20 >20 <5 5-10 10-15 15-20 >20 <5 5-10 10-15 15-20 >20

C 0 0 0 3 2 0 0 0 0 0 0 0 7 8 6

D 0 0 0 0 0 0 0 0 7 5 0 0 0 5 4

F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6

G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K 0 0 0 7 0 0 0 0 0 0 0 0 0 2 0

小計 0 0 0 10 2 0 0 0 7 5 0 0 9 18 16

(50)

高身白甲魚

於利嘉溪流域潭、瀨與流三種棲地型態,一共觀察到8 隻高身白甲魚,高身白甲 魚的分布僅在水量較高的I、L 及 M2 樣區。

經由卡方檢定檢視微棲地型態與體型間的相關性,計算之卡方檢定統計量χ2= 2.880,df=1,P 值= 0.0896,未達α= 0.05 的顯著水準,因此無法拒絕虛無假說。

表示微棲地型態對高身白甲魚體型並沒有顯著的關聯。

表八、高身白甲魚於樣區各微棲地體型大小分布

潭區 瀨區 流區

<5 5-10 10-15 15-20 >20 <5 5-10 10-15 15-20 >20 <5 5-10 10-15 15-20 >20

I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0

L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M2 0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小計 0 0 3 0 0 0 0 0 0 0 0 3 2 0 0

(51)

臺灣白甲魚

於利嘉溪流域潭、瀨與流三種棲地型態,一共觀察到124 隻臺灣白甲魚,臺灣白 甲魚的分布僅在有大漂石組成之樣區。

經由卡方檢定檢視微棲地型態與體型間的相關性,計算之卡方檢定統計量χ2= 19.149,df=4,P 值= 0.0007,達到α= 0.05 的顯著水準,因此拒絕虛無假說,接 受對立假說。表示微棲地型態對臺灣白甲魚體型有顯著的影響。

表九、臺灣白甲魚於樣區各微棲地體型大小分布

潭區 瀨區 流區

<5 5-10 10-15 15-20 >20 <5 5-10 10-15 15-20 >20 <5 5-10 10-15 15-20 >20

C 0 0 3 0 0 0 0 2 0 0 0 0 12 0 0

D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E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0 0

F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4 0

G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 0 0

H 0 0 0 0 0 0 0 0 0 0 0 6 3 0 0

I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J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4 0 0

K 0 0 5 0 0 0 0 3 0 0 0 0 3 5 0

L 0 2 0 0 0 0 3 2 0 0 0 0 4 2 0

M1 0 3 1 0 0 0 3 0 0 0 0 0 0 0 0

M2 0 2 6 0 0 0 0 5 0 0 0 0 0 0 0

M3 0 7 5 0 0 0 0 3 0 0 0 0 8 1 0

小計 0 14 24 0 0 0 6 15 0 0 0 7 46 12 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indicated that the quality of potable water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indicated that the quality of potable water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s and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Generalized LSMA theorem: The low-energy states in gapped phases of SU (N ) spin systems cannot be triv- ially gapped in the thermodynamical limit if the total number of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