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名 波若莊嚴法門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法名 波若莊嚴法門也"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03, No. 211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211

華嚴經文義記(卷第六)

師子奮迅城童女彌多羅尼第十

  灌頂之土相。是自在起用無礙。故名□□□□。若實慧納受聖職。名曰童女。法名 波若莊嚴法門也。恭敬心者。能求之念也。好樂等者。教頎之法也。就所順中。大乘 者名總句。求諸已下名曰別也。就其別中。初兩句明護小乘心。次觀法二句明護煩惱 心。至三世已下七句明依心起行。就其行中。三世一句。解了一句。決定一句。住無 一句。此四句明依心生解。次不違一句。決定一句。住如一句。此三句明依解興行。

滅一切妄想等一句。是住如之差別也。

  就自陳來意中。亦有三問三答。初明其體。次顯其名。境界者用也。就其用中。

約唯總別二門。謂普門是總。所謂佛剎已下名別。就此別中。有一百一十七陀羅尼。

就此一百一十七中。初之八門明信法差別。次功德陀羅尼已下十門明自行方便法。三 從業陀羅尼已下有三十八門。明利他方便法。四從無礙實際陀羅尼已下有六門。明自 行成就法。五從世門法陀羅尼已下有十八門。明利他成就法。六從分別佛身陀羅尼已 下有三十七門。明自他行極大用自在無礙之義也。心如虗空者總也。餘句別也。謂入 深一句。安住二句。具足三句。智慧四句。得無礙五句。住無礙六句。善能七句。行 世間八句。善巧九句。於一切時十句。敢此十句中。初明解方便。第二句行方便。次 四句明解成就。末後四句明行成就。

救度國比丘善現第十一

  自此已下是第二大段明因漸行成。故堪為知識。就此段中。初十位明自分行成。

故堪為知識。第二十階明他分方便行成。故堪為知識。凡自分者。正是十行之一位也

。歡喜行之淨土。堪能濟物。名曰救度。出則以物濟世。名曰善現。法名隨順菩薩莊 嚴法門也。正念思惟者。名曰總句。餘十一句名曰別也。地者猶地法也。行者心行心 流者。心行從緣用在非一也。用而外照名曰智光。光之所照名曰性也。語法者明光照 法性故。則成外業之用也。圓滿者正報法也。無間者依報法也。出家日近者。蓋是十 行之初故也。就不知法中。初三句明法身體相用。次具妙三句明報身體相用。真金六 句明應身體相用也。

(2)

輸那國童子名釋天主第十二

  戒行清淨離此塵相。名曰釋天主。土名義未詳其致也。法名黶子算印。此外論為 所求也。文殊教我者。明此三法皆是波若之別門。此即法體也。我因已下明一法一切 法。即是相也。善男子已下明於用也。菩薩算數者。明出世數法也。知沙等者。廣明 用相也。

海住國優婆夷名自在第十三

  無慧之土寬而不動。名海住。忍欲結已緣所不壞。名曰自在。法名無盡功德藏莊 嚴法門。故以一食之施。能飽及於塵眾也。直心一句。彌廣二句。笇數三句。淨法四 句。智慧五句。分別六句。於三七句。出生八句。得大九句。斷三十句。此正是依心 生解。乃至成行也。日能生長。月則除熱。山便高而集眾。海則寬而容寶。蓋以知識 具此德故。故須廣求如海吞流也。龍王者。況於樂友受教心成。大寶山者。明教能生 寶。故須愛也。次以善已下明知識之教。有利他之用也。此皆就教故。異前吞流也。

菩提心者總也。餘之十四名曰別也。害敵兩心明無瞋也。慳幻諂貪。此之四句明無貪 也。瞋怠無平四心差別。明無癡也。餘之四心。明三毒既除。即成行亦備也。慈者涅 槃心。益者除暴心。無求欲者戒行究竟也。若直對貪瞋有方便畢竟四門以說者。則義 亦無嫌也。

  就二十八同中。初句是總。餘者名別。又就別中。初之九同辨於同因。次境界已 下十三句明同體亦極。就同體中。初之六同論於解具。次精進七同就行以彰同體。又 此二門各有方便成熟二門之別也。次同清淨業不違已下五同。明三業自在。以成同果 也。功德藏者總也。如隨意已下別也。就其別中。一令物發願。二除苦。次四句能令 眾生解行兩成。集亦斯斷也。

大興城長者甘露頂第十四

  精進之土熾燃無崖。名曰大興城。進退合儀名曰長者。無盡之旨納在心首名甘露 頂。法名如意藏功德法門。思惟故觀察。觀故往趣。趣故能登。登故攝受。攝故能盡

。盡故度竟。度故清淨。清淨故遍觀。遍觀故心從法轉。心從法轉故一顯常。顯成教 證兩智。就到淨土境界中。初明周遍推求長者法身。次樂求已下廣明推求之行。廣明 中。初二句明樂求之心由習而生。二於善知識已下七句。廣明所生行相不同。三雖不 由他已下九句。明於善財知行出自本。而相從始發。故須習近也。九句者。不由一句

。淨脩二。增長三。成就四。滿足五。大悲六。一切智七。普賢八。如來九也。

師子重閣城長者法寶周羅第十五

  離癡亂之土決定勝出。名師子重閣。定合深旨名曰法寶。長者之名不異前釋。法 名滿足大願也。九功德藏者。亦唯總別之二門也。開彼者。法來從心也。觀彼者。即 心而成照也。圓淨者。有垢皆盡。攝彼者。契成已用出生者。一用一切用。然此長者

(3)

正以體寂真定淨土為家故。乃其中有十重之法門也。此猶似八未曾有之別義。迴向三 處者。謂除貧一。見佛菩薩二。聞法三也。不可壞法身者。菩薩法身也。法雲者。口 業差別也。

實利根國普門城長者普眼妙香第十六

  善現之土徹窮本性。名實利根。緣無不攝。名普門城。真戒以資慧眼。名普眼妙 香。法名令一切眾生歡喜普門法門也。就長者答中。初寄除物病明攝生戒具。二我又 善知已下。托和香供養。顯善戒亦集。就前句中。初明識病以處治。二除其已下明將 養合儀。三我以如是已下明療功周畢妙稱物情也。就攝善法戒中。初辨香相。二燒此 已下明因香以成順行也。一丸者。明少尚曠周。多則宜然也。

滿幢城滿足王第十七

  不着之土勝出方便。名滿幢城。無著自在名滿足王。法名幻化法門。喜樂二心初 地。淨者二地。滅者三地。廣與莊嚴二心四地也。無著等三五地也。見諸一心六地也

。自在者七地。順法二心八地也。見等三心十地也。調伏者折伏也。教化者愛語說法 也。愍念者悲心也。度者行教也。

善光城大光王第十八

  尊重之土照無不朗。名善光。照勝於前。目曰大光王。法名大慈幢行三昧。就知 識答中。初則指出法體并顯得之始終。二從善男子我住此行已下。汎明三昧用相差別

。三從善男子且待已下。對事交現以顯用相不虗之義。就前汎明中。初明令物起趣道 方便心。二我以如是已下明此三昧能令眾生正行成立。三此城眾生已下明真道究竟隨 見不同。四此城眾生已下結益歸本。謂三昧故然。

安住城不動優婆夷第十九

  善法之土劫所不遷。名曰安住。智力自在魔不能制。名曰不動優婆夷。法名無壞 法門。就第二進涉脩途中。初明標心居定。二爾時善財已下正明進行之相。三如是悲 心念時已下明善財心至仰感聖接不惓之義。四爾時善財從智慧已下明於善財既蒙聖接

。則進行前路究竟之義。就第二善財進行中。初六思惟明奉教不違。二從作是思惟已 下九心。明得法除慢成潤益之義。三復作是念已下七句。明發悟緣生知見善友成益之 義。四從念善知識已下十念。明知識事要交益不虗之義。七句者。出生一。起菩薩二

。出生三。見佛四。分別五。出生六。長養七。若直就出生。以為三句者。則義亦無 嫌。就十念中。初五明方便行。次現一切智已下五句。明正道益相。就自陳來意中。

初一問答明於法體。二境界云何兩問答明於用也。此兩問答者。一直請令說用在甚深

。第二問答明用雖甚深請其承力。就因喻以說。就因喻答中。初明見佛為起心之由。

二從善男子已下明勝境現前起樂心方便。三善男子時彼如來已下明如來知機授之以法

。四善男子我於爾時已下明順教脩行得法之義。五我發此心已下明得法行成展轉相續

(4)

過無不盡義。六善男子我初發心來已下明過相既盡遂勝入佛境德無不備。七善男子我 入此無壞已下正喚善財交現大用不虗之義。就此第七句中。一問定前情。二隨情廣現

。三汝見此不者。明審見虗實也。

不可稱國知足城出家外道名隨順一切眾生第二十

  真實之土一分滿足妙息名詮。名不可稱。寂相無求名知足城。依空起用。塵所不 辱。名出家外道。機無不稱。名隨順一切眾生。法名至一切處法門。就外道答中。初 答名以顯體。二無依無作已下廣辨用相。三此知足城已下明用無用相故。乃眾生莫知 是誰也。既言用無用相。則邪無不盡。故特對邪見以明也。悉得分別一切眾生三昧者

。明前分身由定而生也。出生者。正明分身遍在諸趣也。其有見者。明現而成益也。

長養者。總明益相。住一切劫已下別明益也。謂一者起願。二者成行。三不著一句隨 順一句。名曰解也。具足一句明於德也。

甘露味國長者青蓮花香第二十一

  自此已下是第二勝進方便行。當應是十迴向之別義也。救護一切眾生。令人樂見 道無不被故。就甘露味國及其香花以辨其相。法名一切諸香也。善財進行中。初六句 明厭世心成。次常樂兩句明濟世心成。次供養一句明信心行相。次真實一句明十住行 相。欲得一句十行行相。滿足者迴向行相。於一切劫一句十地行相。詣一切佛一句佛 盡行相。入一菩薩二句普賢行相。悉聞兩句明性起行相。向無上道者猶是念當得也。

次志求五句念佛法也。次欲淨五句明念佛行也。就知識答中。初明香體相別不同。二 彼香生起已下明成香根本亦皆備達。就此句中。初則總知原起成香所由。次人中已下 別就報位明於因別及以用相優劣不同也。不善習氣者。蓋明離悞心煩惱真戒之香也。

此即總也。五欲一。除煩二。降伏三。斷一四。離三五。此即除三鄣之差別也。無染 著者。猶成前慧香之句也。具足已下明戒香具足也。故此文中。句雖有十。總唯解行 香也。

樓閣城海師名自在第二十二

  法名大悲幢淨行法門。蓋以不壞之行勝出無染故。名自在也。不可壞乘者佛乘也

。離二已下正辨不壞之相也。寂滅樂者。住無樂也。遠離者。過凡故不壞也。得菩薩 等者。明過凡所得也。道者猶菩提。莊嚴者福德也。薩婆若浪者。一切種智也。成就 等者。一切智也。就知識答中。初則答名以顯法體。二在此海邊已下廣明用相。就此 用中。初明隨事興益若無不除。二我知海中已下稱理實觀真化亦滿。就初句中。初明 益相。二善男子已下總結益相。以示善財。就真化之中。判亦同此。

可樂城長者名無上勝第二十三

  法名成就至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言至一切趣者。猶是等諸佛迴向之別名也

。慈悲一句。潤澤二句。離煩惱三句。心不放逸四句。拔不善五句。精進六句。脩習

(5)

七句。慧光八句。滿足九句。充滿十句。趣一切智十一句。然此十一句中。精進已下 他分行也。就答中。初答名以顯法體。二行等已下假徵以顯用也。無依無作者。略明 法體相根真偽也。諸神通者總句也。普眼者天眼也。知悟者天耳也。神力者神足也。

具足者宿命也。離諍者漏盡也。廣長舌者他心通也。分別等者三明也。

難忍國迦陵伽婆提城比丘尼名師子奮迅第二十四

  法名菩薩一切智底法門者。猶是至一切處迴向義也。問答可解也。

國名嶮難城名寶莊嚴女人名婆須蜜多第二十五

  法名離欲實際清淨法門者。即是五地捨妄會旨隨用清淨無盡功德藏義也。就善財 進習中。大慧一句。長養二句。一心三句。建立四句。廣脩五句。為眾六句。方便七 句。滿法八句。明淨九句。諸通十句。究竟十一句。次第差別相在可知也。就問答中

。初問答明於法體及用相差別。第二問答明得法原由及處所不同也。答名者。即是顯 體也。若天等者。即是用也。入安樂城者。答於所問。奉妙天冠者。詶於脩請也。

城名首婆波羅長者名安住第二十六

  法名不滅度際菩薩法門者。蓋是隨順平等善根義也。我開者明其相也。境界者談 於用也。一念知三世總也。念際等別也。念者念成就。劫者想成就。隨順者慧成就。

淨莊嚴者智成就。成就者行成就。分別者道成就也。

光明山觀世音菩薩第二十七

  法名大悲法門者。即是隨順等觀一切眾生義也。住在西阿者。欲明其人大悲內勳 近茲永夜接化故也。及諸佛法者。十力等也。法流者無生流也。彼諸佛法及莊嚴等者

。報身差別也。不思議業者應身也。是如來者。即是佛也。法雲者即法師也。功德者 行教益時也。十力者得果也。次難見難過已下四句。明其知識能生正道真益。是故難 遇也。就其答中。成就大悲法門者。答名以顯體。二教化已下明其大悲隨化之相。三 善男子我行已下明其大悲益利差別也。就其益中。初除此世苦。二復次已下除他世苦 也。十八恐怖者。猶是十八怖畏也。就此十八中。初五怖畏者。皆是煩惱畏中之差別 也。貧窮不活諍訟畏者。不活中差別也。大眾可知生死等三者。惡道之別也。不同等 三者。惡業畏也。次身心等三者。總明前畏其唯身心兩門也。嶮道者當似賊難等嶮。

非同五道之嶮也。普賢者總也。餘之八流名曰別也。善根者戒也。劫者慧也。成敗等 者利他行也。除生死者。令物滅苦也。菩薩行者。不住道也。然此諸行皆是展轉相續

。能汎行者。終到大果。故名流也。

東方菩薩名正趣來詣此金剛山頂第二十八

  法名菩薩普門速行法門者。此即如相迴向之真義也。寔以此門深證無生妙合先際

。故言東方來入此會也。又此一行迹是空門。明相殄息故。及善財更無南遊之事也。

普於十方者總。清淨等者別也。清淨一句。分別二句。滿一三句。順一切法四句。等

(6)

觀三世五句。說平等六句。不著七句。無著無礙八句。然此八中。初二句法身也。次 三句應身也。此即身業之相也。說平等者口業也。不著兩句意也。

城名婆羅婆提天名大天第二十九

  法名雲網法門者。即是無著解脫不住道義也。正念一句。一向二句。出生三句。

精進四句。得不五句。決定六句。三昧七句。陀羅八句。大願九句。諸辨十句。諸力 十一句也。四無礙智演說無窮。名曰長臂。說成究竟名以水洗面也。

閻浮提內摩竭提國有道場神名安住第三十

  法名不可壞藏法門者。即是法界無量天真常住出生之義也。寔以此行迹參證位明 相漸息故。乃方中更無南東之號。又復行熟將入佛家。故在閻浮提摩竭國也。

閻浮提內城名迦毗羅婆有夜天名婆婆婆陀第三十一

  自此已下有十二階。明教脩成就行成。故堪為知識。就此十二階中。初十階明菩 薩行因滿足。次摩耶一人明菩薩行體亦集。末慈氏一人明行果究竟。前十階者。即是 十地之別名也。然此地德皆是體證無漏自在無礙返跡重昏塵所不辱儀相。是於故此十 階之知識皆以夜天為名。既言無漏。則是入佛境界。不離本處。理在決定。故所住處 皆在閻浮。及摩竭不遠等也。法名成就菩薩光明普照諸法壞散眾生愚癡法門者。即是 初地智慧之自在也。

  就夜天答初問中。初問中初則顯其問合。二我已成就已下正答已證法體差別。三 善男子我於惡眾生已下廣明已證行相不同。就此廣明行相中。初長行。後偈頌。就長 行中。初明大慈與樂。二善男子我常如是思惟已下明拔水陸闇溺之苦。三我為一切眾 生已下明能化物除結斷集。四若有眾生迷於十方已下明濟以道益。五善男子我見貧苦 已下謂能令眾生尅滅滿足。若總而束之。則初之三句明慈悲具足成光明之用。餘之二 門明化眾生脩道剋滅成壞敬之能也。

  就重頌二十一偈中。初五偈勸脩四無量。餘十六偈勸脩六根及與通明。成法身淨 報除苦剋滅。以出長夜之滯也。次第二問又近者。盖明初地已上真寂緣起妙出始終。

故偏有此問。不同前三十之知識也。

  就答中。初明過去久脩。先際行立。以答發心之早晚。二善男子爾時玉女豈異人 乎已下明會通。更脩彰後際德備。以詶得法之時節。既能二際之行。具攝在己。則便 古今平等。妙出始終。成無之久。無近之近。自在畢竟也。自下知識久近之義。例如 此判。若明成行之位階降之相以釋者。則義亦無嫌也。我唯知此已下彰高推有在。次 善財以偈讚嘆者。明解順虗宗。自幸利深。仰讚供養酬恩故也。此亦彰得法之淺深獲 利之階降然矣。

  就讚辭十偈中。初四偈明彼夜天報身圓滿三業清淨。次三偈明三業自在說無窮以 彰極妙也。

(7)

閻浮提內有摩竭國有夜天名甚深妙德第三十二

  法名成就菩薩寂滅定樂精進法門者。即是二地進脩之始相也。就設敬既周自陳來 意中。但有一問一答。略無久近之問。寔以此位相是脩道之初行淺非深故也。就初答 中。初則顯前問合。二善男子菩薩成就十法已下正詶其問。就此正詶其問中。初則汎 舉十法勸令脩行。二善男子我已成就已下正明夜天說所證以答善財。就十法中。初五 句明定慧行成見於如來體相用益。五身之別。大光明海。度脫眾生者。亦是益中之義 也。次一一毛孔已下五門。明見佛行成三業自在化用之法門也。就說己所證以答善財 中。初明澄心真定境無不現。二善男子我如是了知已下明定心既淨則靜無不順通無不 備之義。三善男子我如是脩習已下明定德既備遂善巧方便返迹塵中。隨機廣化緣無不 益義。就更示高位中亦一長行二偈頌。就重頌十三偈中。初一偈總明定行自在能見於 佛。次十一偈明所見之佛德相差別。末後一偈頌前高推有在。就德相中。初三偈明三 業為佛體。餘八偈明三業無礙利益無窮。若通頌前答者。則義亦無嫌也。

去此不遠如來右面有夜天名善目觀察眾生第三十三

  法名正受普光喜幢法門者。即是三地定行之別名也。就第二順教脩行中。初明辭 退標心居定。二爾時已下正明順教脩行之相。三爾時善財法詣已下明順教行成達到之 義。就第二順教脩行中。初善財起自力方便。二時喜目已下明善財得他力方便。三爾 時善財即時已下明自他兩力既具。則攝成己用成行之義也。就第五自陳來意中。有三 問答。初一問答者。明息亂歸定。具無問之問無答之答。故乃善財見彼即當問也。正 受菩薩普光三昧即是其答。此亦即是見淨土法身之兩義也。就此答中。初明定體。次 一切毛已下明於定用。就此用中。初明定出十度成利他之行。二顯現喜目已下明自利 行德亦唯十度。三出無量身雲已下明自他行成能興供養順佛之義。四從為一切眾生現 喜目已下明攝成己德見佛不捨。以成化益之義。五彼一一身雲已下明時眾獲利顯其夜 天說法不虗之義。六爾時善財童子皆得見用如上已下明其善財聞法成行荷恩以仰讚。

就讚辭中。初六偈明其夜天應法及報三身具足自在無礙。以成知識之行。次四偈明三 身既具能出天雲供養諸佛普賢行備故成知識也。就第二答中。初九十八偈半明始脩方 便。次偈後長行明會通今古。顯終行亦備。就九十八偈半中。初二十五偈答發心之請

。就此答發心中。初七偈明過去發心受身處所。次我時已下十二偈明報身清淨夜感奇 夢。次我時覺大王已下六偈正明因夢向佛成發心之義。二從是已下七十三偈半答於第 二幾時之問。就中初五十佛明地前方便。次有十佛明見道行立。謂八正是也。餘之四 十佛明託之供養得無生法忍。末後二偈結成究竟。然此三地者。是世間行。終得無漏 光明。故乃還寄久近之問。以邪行成之畢竟也。

於此眾中主夜天名妙德救護眾生第三十四

(8)

  法名教化一切眾生世間法門者。即是四地之別名也。就設敬既周自陳來意中。初 一問一答明於法體。二爾時善財偈讚已下有三問答。明於法名及證之早晚并得證之方

。就初問答中。盖有答文而無問辭。謂詣夜天所者。即是問也。就答中。初明為現三 昧顯無說說。二爾時善財即得已下明於善財以無問問證入前境攝成己行。三爾時善財 見彼夜天已下明於善財慶己所得禮拜仰觀。四爾時夜天已下明於夜天顯化事周攝用歸 本之義。五爾時善財已下明於善財偈讚以美其德。就第二證入前境中。初明攝法成定

。次得此三時已下明定成有用。就此用中。初明器世間相。如是等一切世界已下是眾 生世間相。滿大願力故已下明智正覺世間相。就器世間中。初明知塵。即世間體也。

次如是等已下明於知界。即世間相也。三悉見五已下明於知道。即世間用也。彼諸等 者。猶道中差別也。就眾生世間中。初則牒前界趣為現身之所。二見彼夜天已下明於 夜天隨處現身。三為地獄已下明現身除苦成益之相。就此成答中。謂初化五道以成益

。又復已下明濟三界以生利也。為欲界者。盖簡龍居人以邪人道。守界義強故也。故 為人也。一畏中。初一是總。餘者名別。次如是已下明總別兩門畏無不攝也。就別明 畏中。初六畏明信中有礙。次失菩提心已下四畏明住中有失。三生死畏已下八畏明行 中有損。四諸貪已下兩畏明迴向有妨。就智正覺十七句中。初十一句明自分智相。次 在一切佛已下六句明他分智相。又此二中。各光明自利。後說利他。悲者利他也。心 海者利他也。就二十偈半中。初十二偈半嘆於夜天三業德備。次八偈慶已所成三種世 間行成自在。以顯知識之德備也。

  就第二問答中。亦初問後答。名為何等者。問其法。名之如者。請得證早晚。脩 行何者。諮於顯證之具。所以興此問者。盖欲自長神心同證無二故也。就答中有長行 及偈。就長行中。初明法深平等妙息名答。次諦聽已下明率己智力就因喻以廣詶。前 妙息名答中。初此處甚深者是總。次一切已下是別。就此別中。初對下人不證以顯其 深。二何以故已下據上人能知以成深義。就上人所知中。初四句明此深法是他利大人 之境界。次一切佛剎四句明此深法是自利大人之所安心也。就廣詶中。初則答前二問

。二從善男子我已莊嚴具已下明以事佛善根。為得理方便。答于第三何行同也。就答 前二問中。初則詶於法名。次時彼女人已下答第二問。三則會通也。就前答名中。初 出世界差別。明妙德幢脩行成佛度人因緣。二爾時普賢已下明普賢助化令息慢平等得 法名之義。就前世界差別妙德佛度人因緣中。初則略明聽說之義。次往古已下正明說 相。就此說相中。初說時節世界差別之相。次時彼城中已下明於輪王出世為佛施主之 義。三時彼城北已下正明如來出現世間度人之義。就此如來出現世間度人之中。初明 淨土光現。二最初妙德幢佛已下明法身隨出度生之義。就此段中。初明妙德尊號備建

。二為化眾生已下十二句。明於如來放光名緣。三爾時眾生已下明有緣皆集。四爾時 妙德幢已下正明如來隨機說法度人之義也。就第二召集有緣中。初明放光。次滿七日 已下明於動地。就放光中。初十二句別明放光。次佛子已下總結前光成益之義。十放

(9)

光者。即是十句。又七日為一句。次稱情為一句故。乃先後句有十二也。滿七日者。

謂七日之中。放此十二光也。就有緣皆集中。初明從眾見淨土以赴道場。次一切金剛 已下明向佛心淨事成道用。謂成身口與意三業供養也。若言觀佛精成瑞相先現者。則 義亦無嫌也菩薩者即眾生世間也。就第四隨機說法中。初明如來稱根授藥。次令無量 已下二十句明授如成益。三何以故已下釋成能益義。就二十句中。初兩句明人天行相

。次一句明二乘行相。次十七句明大乘行相。然凡夫善弱。理無自固。故乃文中闕無 立號。小大兩門。體是無漏。緣所不壞。故乃文中並安立秤也。就大乘行相十七句中

。初四句明於信相。次平等三句明於住相。次方便三句明於行相。次菩提心三句明於 迴向。次無量眾四句明十地行相。就第二普賢助化中。初明普賢隨機顯化。二時彼眾 生見已下明機隨化轉除慢之義。妙身者身業化也。大王當知者。口業化也。即是神通 相麤。唯被下。從口業是妙化兼上哲也。就第二機隨化轉中。初明下情尋伏。次時彼 聖王已下明上哲嚮順。就此嚮順中。初明王昇虗空告及兆民。次爾時已下正明輪王共 眾趣佛成離慢方便。三爾時妙德眼女已下明方便行成入佛境界除慢究竟得法之義。就 告及兆民十偈中。初一偈舉佛德勝出勸眾疾往。二無量一偈明聖出甚希故須速往。三 普見三偈明於如來心行殊勝故須速往。次無量四偈明於如來益世不空故須疾往。五各 辨一偈正教大眾各辨所賷發於勝心。為疾往之儀。就第三除慢究竟之義中。初明妙德 以已上珍仰事如來。次於虗空中已下明奉心純淨事轉更妙。三於其盖中已下明更妙故 圓淨真土境現心目。四爾時妙德幢佛已下正明見佛聞法除慢究竟得法名之義。就淨土 門中。初明同體淨。次又見彼一一已下明自在淨相。三時彼女人已下相見而成益也。

盧舍那者上首功德也。劫者劫世界也。一一者總明自在也。種種已下二十句別明也。

此亦相同十世界海也。就第四見佛聞法中。初明見佛說經。次時彼女人已下明聞法得 定。三復得三昧心已下有三十四心。明得定故心淨。四如是等心已下明心淨故證法自 在。五出普賢已下明證法故普賢行成。就得定中。初則總明得定顯教並利益之相。次 所謂已下有十二三昧。別明定相。次得如是已下明結歸前數。就十二門中。初五自利

。次七利他。就心淨中。初八心明智方便心。次一切無著已下七心明斷方便心。如來 等者斷貪之始。愛念等者除瞋之始。三無疲倦已下六心明依前智心成自利行也。四分 別一切已下六心明依前斷心成利他行也。五向佛已下七心明自他淳熟成佛盡行相。故 自在法門之中。亦有總別及結三句之別也。我為夜天等十種受生者。盖明夜天倒說地 前得方力。故雖逕六道種性。不壞見佛聞法。而無暫廢也。就重頌三十八偈半中。初 一偈頌前法深絕名之義。餘三十七偈半廣頌因喻。就中有一百一十佛者。盖欲自明彼 諸佛廣興供養行成建立自在之義。

於此道場去我不遠夜天名寂靜音第三十五

(10)

  法名菩薩無量歡喜莊嚴法門者。即是五地難勝之法也。就設敬既周自陳來意中。

初一問答明略說顯體門。二此法門者已下明廣說顯相門。三為久如已下一問答明體相 融同妙出隱顯始終平等義。就立相四門中。一問所作者問其力用。二境界云何者問會 境界之分齊。三何等方便者問得境之解。四為何等行者問成解之行也。就答為何所作 中。初則就己智力說法度人以顯法門力用之相。二善男子我以如是等已下明言義既周 結皈化門以成稱機。歡喜法門之用義也。就前段中。初明令物脩法身之行。二為貧窮 者已下明其化物成淨土之行。就法身行中。初九心者明於化人成信地之行。二善男子 我為眾生已下明十波羅蜜成正行之義。色聲等者。令物離著成布施之行。若見在家等 者。明令物離過成戒度之行。清淨色等者。猶百三十不共法。即是佛盡之行相也。清 淨藏等者。猶是蓮華藏淨土之名別也。為貪欲等已下正明化物脩淨土因行之相。

  就答第二境界問中。初一句觀菩薩功德因行法門。次又善男子已下十句明觀諸佛 功德果行法門。三起者非起已下明境出自中非從外來以成真觀之義。四佛子已下明言 義既畢結詶前問之義。就菩薩功德中。初明境別不同。次我見已下明境成心用調柔清 淨之義。下觀佛功德。例同此判。就前境界差別中。初總後別。就其別中。初十八句 明觀上首功德。次種種諸大眾已下明觀著屬功德。就前上首中。初七句明法身功德。

次妙莊嚴已下十一句明報身功德。又此二中各有三業之別。諸道者意業也。超度等者 意業也。夫論佛身。其唯色光及雲三相之別。此即三身之殊義也。以成真觀中。起者 一句明智從內現也。得等六句明境非外來也。何以故已下舉法非事釋前心境非外之義 也。非入者非香也。非度者非法也。非漏者非味也。

  次佛子此法門者無量無邊已下是答第三問相。盖顯法相雖深可奇因喻以陳故。名 曰方便。若以善巧相成名曰方便者。則義亦無嫌。故此答中。初之九句明法門天真詮 所不及。次此法門者非生一切諸法已下有二十二門。正明就喻顯說被時成方便之義。

三如此諸喻已下略明法喻相顯。以成方便之相也。究竟方便者。猶此法善巧成也。此 即九中之總句。餘八句者。謂一真。二常。三深。四廣。五堅。六遍。七則統攝。八 則最上而無二也。就二十二門中。初三門明自利方便法。次大地五門明利他方便法。

三須彌三門明自利行成法。四慶雲七句明利他行成法也。五樹王五句明自他無礙佛盡 之法也。

  次爾時善財已下答第四問也。就此答中。初則直明十行。二菩薩已下明將行顯真 成起具之義。就前直明十法中。復有舉辨與結三句之義也。夫言起得淨成者。猶似聞 思脩證也。

  就答久近中。初長行。後偈頌。就長行中。亦初明時節。二辨世界。三論施主。

四明佛出。五明值佛發心之義。就此第五值佛發心中。初明遇佛高發勝心為受法之本

。次彼道場上已下廣明見佛聞法長養心清淨之義。三善男子已下明命機結詶勸脩之義

。就第二廣明見佛中。初說往劫聞法次第。次於彼佛剎已下論於此劫得法先後。就說

(11)

往劫中。初九佛別明見佛得法。次佛子已下牒前顯後。顯受生交迴報無定據。而恒見 佛聞法長道心而不廢也。就論此劫中。初則牒前顯後。面奉三佛為證法方便。次見盧 舍那已下明方便既熟妙窮法界自在無礙也。就此段中。初明見佛。次復得已下明於得 法。三得法門已下明得法故成勝用方便廣受大法起行之義。就此勝用方便中。初明於 十方佛所聽受正法。次又見盧舍那已下明於此方真身佛所聽受正法。三又復見彼已下 明於此方化身佛所聽受正法。四出生已下明受法行成智用自在。五得圓滿智地已下明 宿命智具妙窮佛境。六於念念中已下總明宿智知佛始終究竟之義。明智者脩慧也。觀 察者證慧也。就第四智用自在中。初一句總明智用。次於一一已下十一句別明用相。

就別明中。初兩句明聞慧之用。次攝取三句思慧之用。次逮得三句明脩慧之用。次見 一切佛三句明證智之用。就第五宿命通中。初則總明通體。次知無量已下別明通相。

就此別明中。初六句明知佛行。謂初之一句明知本。則攝五也願則略無。故乃文中唯 有六句也。次菩薩諸地已下八句明知諸佛地位階降三知無量佛為菩薩時出世佛剎海已 下四句明知諸佛佛盡行相也。

  就重頌十偈中。初三偈觀於善財起脩方便。餘七偈頌已所行久近之義。就更示高 位中。初明夜天自分誨周。更推高德以示善財勝修之妙軌。二爾時善財已下明其善財 既蒙指授荷恩以仰讚。就偈中。初一偈明自幸業深來有所遇。以五偈正嘆前德無相而 相。隨世以成化。次四偈嘆其能說以法益我。

道場上如來眾中夜天名妙德守護諸城第三十六

  法名妙德自在音聲法門。即是六地般若真筌之教法也。就設敬既周自陳來意中。

初問答明入證之儀。第二問答明證無證相妙出始終。就答諸問中。初則嘆其問合。二 善男子我已成就已下正答所問。就正答中。初則答以化教法門。二法施已下明行教法 門。三我以十行已下答以道法。四佛子我如是已下詶以德法門。就初化教法門中。初 則總明化德。次於一切法已下別明化德。就此別明中。初明護煩惱心。次安住已下明 深念心也。得一切利已下明求一切智心也。長養等者。明師德成立也。淨日者。明智 淨故成師也。等心者。明心淨故成師也。斷一切者。行淨故成師也。就第二行教法門 中。初則總明行法。以出生已下別明行法。三佛子已下對機結詶益世之義也。能專求 者。佛盡智也。故答久近中。初長行。後偈頌。就長行中。謂始於初唱。終於悉現在 前已來。明始起因行。二豈異人乎已下明會通。以顯終行。此則舉始以成終。故乃會 通成在終門也。就重頌十四偈中。初二偈嘆法深以為心本。餘十二偈頌因果二行也。

就善財荷恩仰讚夜天十四偈中。初六偈明彼夜天自利利他二種方便心成之義。次二偈 明心既成立則師德具足。次六偈明心淨無垢內照圓明師智亦具。然此德智二門相並是 用。故乃文中皆以同佛為嘆辭也。

(12)

此佛眾中夜天名開敷樹華第三十七

  法門名無量歡喜知足光明法門者。即是七地功用行極智照無礙也。就設敬既周自 陳來意中。初一問答明無量法體。第二問答明前體用託緣始終脩成之義。就答第二境 界問中。初就如來極果明此法門力用自在成益之相。二從佛子我入已下正依已證以顯 法力。就初句中。如來方便者。正明佛力能益眾生。若有等者。明前品得利由於如來 以顯聖力。一切悉蒙者。牒結以顯力義也。就正依已證以顯法力中。初則略明自己入 此法故。洞窮舍那本業因緣。二善男子我知已下廣辨知相。三佛子以如是等無量法已 下結歸所明之旨。四以如是等已下結入善巧大用自在同佛之義。就第二廣辨知相中初 知如來在於往過教化眾生起離著之心。成地前方便。二佛子盧舍那已下明佛前世化度 群品。令入證地正旨之義。就前句中。初明令物得離相實解除煩惱鄣。二具足成就大 慈已下謂令眾生解成行立斷於業礙。三成就通力已下明以三輪廣化眾生。剪滅報鄣苦 礙之義。教化成就一切已下口業也。一切劫者意業也。悉能遍遊已下明前三業無礙自 在故能益物也。分別名口業也。於念念中者。是意業隨智也。

  就答久近中。初明聽說分齊因果之義。二從佛子往古已下正就因喻廣。答其相岐

。此兩中各有長行及偈二周之別。就前長行中。初明法深難說難聞二乘不惻之。二除 佛神力已下明自他二力具足無缺方能說聞。三何以故已下釋成難說難聞而復得說得聞 之義。難知是總。餘五句是別。

  就重頌二十一偈半中。初五偈頌前總說。就中。初一偈頌前難知。次四偈明出四 心頌前五句別相之義。次出生九偈頌自他二力具足無缺心如金剛故成說聞之義。次了 達五偈半正明法是佛智故。乃難說難聞頌前。何以故已下釋成之義。次善財二偈正明 審機來有所遭。宜當懃脩。勿得懈怠以自失也。

  就正答長行中亦初辨二會通。就前辨相中。初寄輪王明勝脩行具。二詫寶光明女 明內行。亦集資成於外。三王施女衣已下明外資於內。就前輪王中。初出輪王國土因 緣。二明輪王對苦以脩十悲。三則脩行大捨。就出輪王國土因緣中。初明時節及世界 名號。二明諸佛興世三辨世界相貌。四明輪王御時澤沾兆庶。五明世薄情浮眾苦普集 聞及大王之義。就明輪王對苦興悲中。初則總明對苦悲無不集。次即發已下明且隨化 相略論十也。所言十者。一明無信之苦。二明貪瞋之苦。三明無常故苦。四恐怖故苦

。五見疑故苦。六無明故苦。七邪命故苦。八愛縛故苦。九無目故苦。十不調故苦。

夫此十中。謂初之三句明欲求眾生。次三句明有求眾生。餘之四句明妄梵二求也。就 第三脩行大捨中。初則命及前田許施不違。次即時已下明廣列所施相貌不同。三時城 東門已下明地處平正屬行施之所。四時彼大王已下明王報清淨施主德備。五爾時閻浮 已下明眾田悉集。六時王見已歡喜已下明良田既至喜不自勝。七復次佛子已下明正對 前田敬心離慢行施之義。今施汝等者。謂更列勝財。故異於前也。帝釋等者。譬於樂

(13)

勝。孝子喻者。邪於喜妙。次何以故已下釋成喜妙。謂由施故成此等行。故須喜也。

入一切等者。明功用行。相入深等者。明無功用行相。

  就寶光明女讚辭五十二偈中。盖直頌王德具足圓滿。亦不一一專頌上事。就中。

初八偈頌王正報德具生能除災。二往昔諸羣生已下十七偈明大王德備有所沾益。故能 除災以生物行。三王父名淨光已下二十六偈明輪王德具能踵繼先王之業不墜之義。末 一偈明其天女自迷己懷有慶遭之美也。淨飯王者。猶大方便智也。摩耶者。猶大願力 也。夜天重頌十偈者。盖頌前所見往遇之事。就中。初二偈明天眼相具。故有所見。

次二偈明天耳相。故有所聞。次五偈顯宿命相具。故有所見。末後一偈結已成頌勸修 之義也。

於此道場有夜天名願勇光明守護眾生第三十八

  法名隨應化覺悟眾生長養善根者。即是八地淨佛國土之教化也。摩尼王網羅覆身 者。盖顯報行具足故也。就此報行具足十九身中。初一具本。餘者是末。又就末中。

初六身就自分德備以明身具。次詣諸佛已下五身。據他分報滿以顯身相。三除滅已下 七身依自他兩分畢竟之德。以辨身義。就設敬既周自陳來意中。初明設敬。既周妙合 無生得證滿足。二爾時善財說偈已下寄問答之門。廣顯得證之相也。就前得證中。初 得十心者。即是無生法忍。第二得菩薩共法者。即是勝行之差別也。三明善財重頌慶 己所遭更請攝護興報恩之義。就第二勝行中。初明善財觀彼夜天得微塵共法。是即舉 數顯體門。二所謂已下列名已廣說。三得如是等已下。明辨相既周結成統攝無外之義

。就廣說八十四門中。初二十二門明勝行之體。次大慈共法已下終於不退智共法有四 十七門。明勝行之相進脩差別。三從受生共法已下竟此段有十五門。明於勝行體相既 具則大用自在無礙之義。此亦是三時之別門也。就前勝行體中。初四門明自行方便。

次諸根共法已下六門明他利方便。三清淨色自共法已下竟此段。明自他緣起三業自在 成用之義。謂辨才共法已下是口業相也。淨德共法已下意業相也。就勝行相中。初六 門用利他方便心。次詣一切佛共法已下三門明自利方便心。三教化共法已下六門明利 他方便行。四深入共法已下五門明自利方便行。五不退共法已下三門明利他行成。六 滿一切佛剎細已下九門明自利行成。七方便共法已下竟此段。明自他行極自在之義。

就此自在中。謂自在是總。餘句是別。就其別中。境界者法自在。脩行等者業自在。

安住等者心自在。盡未來劫者願自在。信者信自在。長養等者猶智自在。之別名也。

就第三勝行大用自在中。初應化一句總明其用。次住共法已下別明其用。就別明中。

初二句明智無不集。次無着二句明慧亦圓滿。三容等三句明身業行成。四陀羅尼兩句 明口業亦備。五深入兩句顯意業復建。六明淨共法已下四句明三業隨智進止自在益世 不虗之義。就善財重頌中。初三偈頌前十心及于共法得成行之義。次二偈仰求更釋。

次四偈明更釋有益故須求也。末一偈結知識恩深報在無窮之義。

(14)

  就第二段中。一何等者問其名。二發道心者問其因。三久如者問景行也。問既有 三。則答之節數。義亦同矣。就答初問中。初言此法門者。正答法名。二善男子我入 此已下廣明法門力用之相。就此廣顯中。初明法出生滅無色可色。二而能顯現無量諸 色已下正明體雖非色。然其隨化則無色不色以成覺悟長養之義也。非一異者。猶本末 無礙也。就無色非色中。初一句總說。二所謂已下廣辨其相應有百句之別義。三佛子 我住此已下明結成在我用無不備也。就百句中。初二十句明自利行體。二隨應現前色 已下六句明利他行體。三非比非無比已下十四句明自利行脩。四令一切眾生已下十三 句明利他行脩。五從寂靜色已下十六句明自利行用。六從悅眾生眼色已下十六句明利 他行用。七從放一切光明色已下。明普賢身色建立滿足自他無礙。八於念念中已下明 大用自在像無不現也。

  就答第二問中。初則略明聽說取捨之義。二從佛子乃往古已下明廣就因喻辨於得 法早晚之義。就前略明中。初明久近難說勸眾令捨。以佛子已下明說在於麤勸眾令取

。就前勸眾令捨中。初一喻明理無久近而從緣離妄故有久近。第二喻者。明從緣久近

。即非久近。如似日現而無現相也。此之兩理皆就日為況。明教智具足超出自本滅發 之義。三海喻者。明三際平等證非外來妙絕始顯之義。四虗空喻者。明成壞自彼。五 化人喻者。明憂喜非我。此等二喻明不住真道。成由理出。故乃寂滅於久近也。若言 一者。去無去相。二者來無來相。三者度無度相。四者持無持相。五者有無有相者。

則義亦通矣。就第二廣說門中。初託受報次第明於往世起行次第得法時節及發心久近 之相。二爾時太子豈異人乎已下明會通更脩長養前心轉勝之義。三明重頌。就此重頌 三十六偈中。初一偈略明聽說之義。次十八偈正頌受報起行得法時節也。三一切諸導 師已下頌於會通更脩之義。成佛之問略無別答。寔以此經所明脩行隨所分證。皆成大 覺。故乃文中更無譡譡之詶答也。

此閻浮提有薗林名流彌尼有夜無名妙德圓滿三十九

  法名受生自在法門者。即是第九善慧捨於八地五生自在終共法雲。成正覺之別義 也。又從八地入於九地相在稍難故。復更須漸漸遊行也。就設敬既周自陳來意中。初 問答明受生行體次第。二問答明受生之行力用分齊。第三問答明行成久近。就答初問 中。初總舉十數略歎功能。二何等為十已下假徵以列名。三何等為供養一切佛已下一 一廣說。四住是菩薩已下就人總結。以明功用之義。五時彼林天已下重頌六偈。後少 文結也。就十門中。初供養一句總。餘九是別。就別中。一發心。二觀察寂滅。三直 心。四普照一切藏。此之四句明先際行立。餘生佛家一。光明力二。薩婆若三。法界 教化四。精進五。此之五行顯後際行備。夫論廣說者各既有十。則文亦同。爾就辦供 養中。復有徵辨與結三句之殊。下九例同。就初辨相中。初明利養。供養無量者明香 花。供養積集者明脩行。供養自下辨相中。句數增減。亦義在無定也。就辨發心中。

(15)

初則總明發心。次起大悲已下十心別明心相。三如是等已下總結前心成受生之義。悲 者利他方便。值遇者自利方便。大悲者利他心。成離謟曲者自利心。成發大願者。自 他淳熟也。就辨觀察九心中。法海者解心法門也。不疲等者。戒行法門也。出生者慧 行法門也。普賢已下明畢竟法門也。就辨直心中。直心一句。深入一句。深心三句。

皆一切四句。何一切五句。趣諸六句。離垢七句。長養八句。散懷九句。悉為十句也

。次第可知。就辨普照一切中。初則總明方便緣無不照。次貧已下十句正明前緣行相 差別。謂十度是也。就生佛家辨相中。生諸一句。同三世二句。同諸善根三句。同諸 佛法四句。遠離五句。長養六句。得佛七句。隨所八句。不捨大願九句。聞法十句也

。就光明力辨相中。深入一句。遍遊二句。供養三句。無疲四句。知一切五句。成就 六句。知一切七句。知一切佛八句。悉究竟說一句法九句也。就薩婆若辨相中。童子 身一句。於無量二句。究竟三句。入不可壞四句。得非境界五句。於無量中六句。知 諸世界七句。分別一切八句也。就法界教化辨相中。佛剎一句。究竟二句。悉行三句

。應受四句。善能五句。淨智慧六句也。就精進辨相中。灌頂一句。一切世界二句。

悉地三句。脩菩薩行四句。知諸眾生五句。知三世六句。知法次第七句。知一切劫八 句。隨應九句。次第轉正法輪十句也。莊嚴者身業也。轉法輪者口業也。住諸法門者 意業也。就重頌十偈中。初一偈頌供養。第二偈頌發心。第三偈頌觀察。第四偈頌直 心。第五偈頌普照一切藏。第六偈頌如生如來家。第七偈頌光明力。第八偈頌薩婆若

。第九偈頌法界化。第十偈頌勇猛。就答第二門問中。初明夜天自引己生以顯當來菩 薩生之力用有十種瑞相。二佛子摩耶夫人已下就現在受生以顯瑞相。三佛子我一念已 下結德屬己。以顯己德自在無礙也。就摩耶夫人中。初舉十光明召集有緣。二從佛子 於此林中已下正明受生之時自在無礙以顯受生法門力用之義。三從佛子摩耶夫人生菩 薩時已下正明夫人生菩薩時顯現炳然而無生相之相義。四從佛子我一念已下明夜天自 說一知一切知自在之義。就第二受生之時自在無礙中。初則就處總舉受生自在之數。

次何等已下假徵以廣說。就此廣說中。初一明外有所集。第二明內有所容。次三四五 六明身有所現。次七八及九明身有所出。第十一門明報有所感。謂淨土琳瑯昞著目前 也。就所現中。謂初顯菩薩供養諸佛聽聞正法。次城邑等者。明依聞起行。次其身等 者。明行已得報。次布施等者。明報既具足。則果亦清淨也。就答第三問中。初長行

。後偈頌。就長行中。初辨隨緣受生起行之相。二會通以顯更備也。

  就重頌中。有二十三偈半。還頌前事。初一偈略明聽說之儀。以九偈半頌前起行 次第。次十二偈頌會通之文。末一偈結顯無窮義也。

迦毗羅城有釋迦女名瞿夷四十

  法名遊生死中者。猶是薗林遊戲門。此即法雲之德自在之別義也。就此知識中。

初明辭退有所趣向。二正念已下明順法脩行正趣高人。三昇堂已周遍推求已下明行不

(16)

虗行得矚尊顏。四從爾時善財五體頭地已下明到已設敬。五從禮已合掌已下明設敬既 周正陳來意。六則更推有在。文顯可知也。就第二順法脩行正趣高人中。初明善財念 法以進趣。二爾時彼天已下明離憂妙德天為不請之友。助顯瞿夷來迎善財令進修方便 不倦之義。善財答言已下明其善財蒙眷心暢。略陳已壞以為進趣之行也。四爾時善財 將昇法堂已下明其善財進趣行成為妙德大天散花說偈供養之義。就十偈中。初二偈明 善財人勝故難遇。次三偈明人勝由於心妙。次二偈明心淨故成行。次譬如三偈明行成 故大夫志立見佛不久。五偈後俱昇法堂者。明內外相資同證無差也。

  就第五正陳來意中。初一問答明行體。第二問答邪法之力用。第三問答明行成德 位階降之義。就答初問中。一長行。二偈頌。三結歸所宗。謂一切菩薩法海法門也。

就長行中。一嘆其問合。誡聽以許說。二善男子已下正說。就正說中。初十句明普賢 行集。次十句明習近之方。謂行成由於友立。就普賢行中。一舉數以顯無礙。二辨相

。三是為已下結成無礙之義。就重頌十三偈中。初依善知識一行有兩偈頌。第十遠離 生死有三偈頌中。問八行各有一偈。故有十三也。一念皆能詣者。頌心常樂住也。就 答第二問中。初明入法成智無法不知。二何以故已下舉理釋成明法力故然也。就初句 中。初明知此世間自土之法。二如此娑婆已下明知境無邊謂他國之法。就知自土法中

。初知有為法。二彼諸劫中已下知無為法。三知彼眷屬諸菩薩已下明自體緣起法。就 此自體緣起中。初發心者十住法成就等者十行法。種種等者迴向法也。諸地等者十地 法也。圓滿等者是地果之別義也。就地體中。自在者是總句。餘者是別句。攝智等者 利他行。諸住者自他不二也。自在行等者攝報果也。脩習行者願智果也。就答第三問 中。初明隨處受身起行之相。二爾時太子豈異人乎已下明會通不二。三彼佛滅後已下 明見佛聞法更起勝脩方便成普賢之行。四佛子我唯知此已下明自知己心知法分齊。五 重頌。就前段中。初明一切寶主王。在家果備。生好太子。納於勝妻。共見如來成信 心方便義。二時彼太子與諸眷屬禮彼如來已下明太子生信化。及太王令脩出家果。使 太子昇位。得廣脩福行之義。就太子納妻中。初明因其入薗迭相召問為進脩方便。二 彼女人聞是已下正明太子與女婚姻禮備相資無二之義。三爾時太子聞彼如來已下正明 夫妻相資行成見佛聞法悟道之義。就婚姻禮備相資無二中。初十偈明女自陳情嘆述太 子求納之義。次十一偈明太子問女能生定屬。更立道契。以顯自己不直在情而已。次 二十四偈明女母代陳頌於己女從生福果報。并陳女之志行。顯堪為妻婦義在無疑。蓋 能知女者。唯母故也。四爾時太子答言善哉已下明取心雖定宜更陳道節。以顯先難後 易。次七偈半重頌前義。更無別也。五時女答言已下十四偈明女自申心顯所求處。大 小苦甘受不違之義也。就第三見佛聞法中。初明太子聞佛出世。以衣與妻欲顯將行之 義。二時彼女母已下十偈明女母見太子分衣與女欲共去見佛。乃自陳己心嫂女。得處 願畢之義。三時彼太子已下正明進路見佛聞法得益之相也。就重頌中。初一偈頌善財 德妙。故欲攝取。次二十偈頌。前受報起行因緣。次十一偈頌見佛聞法。起勝修方便

(17)

。成普賢行義。末一偈頌前仰推會通之文。無別頌也。

此迦毗羅城摩耶夫人四十一

  此一知識明菩薩行體。盖寄摩耶夫人大幻自在妙慧平等證教兩智。以為菩薩十地 之體實而教證兩智生佛之功義。在無缺。故乃持就摩耶佛母以顯。就此文中。初明辭 退。二作如是念已下退已進行。三爾時善財答羅剎已下明行成故得見知識。四爾時見 摩耶夫人有如是等已下明見已設敬。五白言大聖已下明自陳來意。以顯大幻之法門。

六則高推有在。就退己進行中。初作如是念者。明惆量見人聞法之方。二寶眼天已下 明聖人嚮化不違前念之義。就初見人聞法之方中。初明善財心懷進退興難遇之念。二 從善知識者已下正明知識法身清淨難見之相。三如是等已下牒前真身。明見唯普賢。

顯己智弱見在不易之義。凡真身而言。略有十九。謂初之四身正明法界緣起成真身之 義。二非生滅已下四身明身非無常是故真也。三一切諸相已下三身明身非情相是故真 也。四無窮盡已下四身明非無常故則與後際等住出於情見。五如淨日已下四身明身非 情相故而無相不相以成身也。善業化者報身也。持佛者應身也。如意者應之別用也。

生滅猶始終。來去猶往還。虗實猶真偽。聚散者離合之別名也。就聖人嚮化中。初託 寶眼明見理分明心因具足。二法妙德天明依心生解。三善眼羅剎者。顯依解成行。此 三具足則見反之行具也。若就斷除三鄣以辨其相者。則義亦通矣。就前心因中。有二 十四城。初二城明護煩惱護小乘心因具足。次九城明依前心因脩起十度。先後二際自 利之行。次廣心九城明自利既樹則他利亦備。次心城自在力已下四城明自他無礙。就 依解興行中。初之十門明戒行具足。謂直心者。正是戒行之別名。次十法明依戒成宗 三昧是也。

  就第三行成故見知識中。初則答前善說更請所行。二答言已下正明羅剎略詶真空 以顯去道。三爾時善財隨順其教已下明順旨解成得有所見。凡言去道者。義在前境。

故異於前行者也。夫論所見。其唯淨土之與法身。二門之別也。若據三種世間。已明 所見者。則義亦無嫌。謂爾時善財見如是等種種色見已下。是智正覺世間也。就眾生 間世中。初則舉前依報。以顯正報圓滿之義。次具淨色身已下廣明正報身相差別。三 爾時善財見摩那夫人已下總牒前身。明於隨用非一之義也。就前第二身相差別中。初 則隨行差別。廣明身相有五十不同。二如是色非色已下總攝前身。明要唯五陰更無別 也。就五十身中。初二十四身直就身體以顯身相。二從不虗色身已下五身就身相差別 以顯身義。三一相色身已下十身據身用差別以明身義。四從無所依色身已下十一身託 利益差別以顯身義也。又體相及用相非對棧。故乃文中皆先明身體。後顯離詮。言道 不及。若論益也。則迹亂塵中。事在無恒。故乃說家直辨身相。不云絕言也。就初段 中。初之五身。明法身體相用。二不染色身已下七身明報身體相用。三無量形像色身 已下十一身就應身體相用。四不滅身一身明前三身離詮之義。就總攝前身中。一切眾

(18)

生想者。假無不照。故成真想。空無所有者。明前五陰如醍醐之相。色身成就者。明 空而是有。故成非色之色義。就智正覺世間中。初牒前所見。以顯正智益世之義。二 從行不可壞已下廣明智正覺身相。三於一切世間已下總収前德成在惠為佛母之義。就 廣明中。初明六度行成為集業之義。二得淨法身已下明於法身。三顯現無量已下辨於 報身。四一身充滿已下明應身亦具大悲者持戒也。出生者忍辱也。知一切已下禪定也

。分別了知已下般若也。次三身之中。亦應各具體相用也。

  即變己身與摩耶等者。明改本成末大用無殊。故成教道行也。五體投地者。五種 方便妙合有為也。即得無量者。統攝無外也。從三昧起者。更入大幻之法門也。

  就第五自陳己懷中。初一問答正明大幻行相差別。第二問答明大幻之行位成近遠

。初云文殊教我者。欲明終無。別。終由始而成終故也。就答中。初則總明德法與盧 舍那為母。二善男子已下明於菩薩來下受生故成母義。三善男子彼妙光明來入我身已 下明身亦不大而能廣苞故成幻義。

  四善男子我為盧舍那佛母已下明一生一切生故成大幻義。凡一生一切生生義應無 限。今且舉一百七十佛屬所生者也。所言佛母者。若別對三身。則以三道真智。內照 圓滿。出生大覺。故名母也。若論隨相義王宮生父母者。則易解。皆悉為母者。猶一 因一切因。就答久近中。亦初就一佛以明始脩見道成立。二則會通不二。更奉多佛。

明脩道亦備。但此據學窮故。偏言不可數劫。斯則以本際不可知故。則行亦不可知也

。正念天女者。猶是智慧之別相也。

國名海澗薗林名大莊嚴藏彌勒菩薩四十二

  法性苞含勝出無礙。名海澗國。總發統攝行德斯聚。名曰薗林。萬寶交瑩出生無 盡。名大莊嚴藏。夫言彌勒者。此言慈氏。盖顯慈用自在地果畢竟。故乃此位特寄其 人。以為知識也。法門者。或名大慈。或名大悲。或名菩提心。或名受生。或名入三 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此盖隨義之通塞也。就此文中。初明善財蒙二童誨導起脩進 趣二偈後爾時已下明行已到。三爾時善財頭面禮敬已下明到已設敬。四白言已下明往 復以陳來意。五善男子汝今往詣文殊師利問已下明其慈氏高推有在。又從實知問於一 生義在稍難。故乃特須忉利天上正念。天女以為見聖之良媒。若准上來亦應是知識之 一門。但無其說法。故攝為慈氏之方便也。□□者猶福德之差別也。此童子者。亦是助 化之知識也。又金剛心之與一生。理非胡越。故乃善財更無告辭之文也。

  就起脩進趣中。初明二童陵虗誨讚令便速脩。二爾時善財聞如是等讚已下正明善 財奉教而脩行。就前陵虗誨讚中。初明二童加於善財令三業調順得不疲之力。二又作 是言已下正示高位令去心有標。三汝詣彼問已下正勸善財速赴高位諮受生之法。四善 男子汝不應一善根已下勸捨劣心更崇勝想。以顯良友見在不易。五若見聞法恭敬供養 已下勸捨輕心。當作寶想。以顯難遇。六復次善男子善知識者則為慈母已下勸在法莫

(19)

生人過之想。以顯難遇若也。總而束之。則初二段明何所習近。中間三段辨云何習近

。第六一門辨何故習近。就示高位中。一則示處。謂國薗及樓三種土也。二示其人謂 彌勒是也。就第三勸問受生法中。初則直勸往參。二何以故已下明有德故須參。三善 男子彼菩薩已下正舉前德。能令行人入證具足。故須參也。就第四勸捨劣心中。初舉 善財已得十法。勸令更脩。莫生足想。二何以故已下舉法實多。釋成勸意。三是故已 下結。就釋中。初六十無量明助道行法。二脩菩薩法已下證道行法。三覺悟菩薩諸莊 嚴行已下明不住道法。四善男子略說已下明大用自在法。就前六十句中。初明自分行 相。二發起無量不壞信心已下明他分行相。三淨脩無量已下明二分行成滿足之義。就 自分中。初明利他方便。二脩淨菩薩無量直心已下明自分利方便。就他分中。先明自 利方便。次發起無量法明已下明他利方便。就第五勸莫生輕想中。初則直勸莫輕。二 何以故已下明生善處多是故莫輕。第二何以故已下明滅惡德具故勿輕也。就第六當作 師想中。初十句明勸善財當於知識作除苦想。二又善男子已下二十二句正勸善財作勇 猛不退想。三又善男子已下勸自念病重無得簡師得失想。就無得簡師得失中。初十句 直勸勿簡。二何以故已下三十句釋。三善男子如是等已下八句結。其善友全是行本。

故須莫簡也。就第二善財奉教脩行中。初長行。後偈頌。就長行中。初明善財聞讚心 喜不倦心成。二見諸如來已下明由心生解法無不照。三爾時五體敬禮已下明依解興行 重人敬處之義。四又復等觀已下明由行成道。謂見脩等是也。五爾時善財已下明得成 在人。則妙解圓備。深知此處。即是淨土智慧。眾生往在其中。故須敬也。就淨土之 中。略有二門。謂初明深達二際。不同凡夫。無為眾生往在其中。二出過眾生為教化 故。而不捨離者已下明大用自在不同。二乘有為眾生往在其中。就重頌中。有五十五 偈頌前第五淨土之義。就中初三十六偈明人淨故堂淨。二佛子已下十七偈明堂淨故人 淨。末兩偈明結德歸人禮敬求護之義也。就初人淨故堂淨中。初十偈頌前不住有為人

。次二十五偈頌不住無為人。末不離一坐處一偈明寂用無礙。處所不居。故乃安住及 於住此二句之文。皆不攝也。

  就第四大段中。初一問一述。明善財心無越起。要藉無際而生。故師歎既周。還 遣善財問於文殊。二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已下一問一述。明其善財既不失本實。則來合 其時。心具決然。三善男子汝先所問已下正提前問。開樓觀以廣詶。四爾時善財白言 此何法門已下兩問答明問。名以求會實。五善財白言從何所來已下兩問兩答。明泯去 久近。以顯一生無一生相。故無生而不生。若總而束之。還是三問答之別義。謂初兩 問兩述。即是法體。就第一述成中。初則對眾以指述其能脩。二從善財汝今得最大利 已下正喚善財明前所述。是善財所有。故宜自幸。三爾時彌勒已下正推本友。明勸善 財知得自幸之由。四爾時善財已下明於善財既蒙聖勸。則解徵先原成行之義。就對眾 指述中。初歎心因成立。即序述行所逕歷遠近之義。二如是童子學大乘者已下正述心 因及起方便攝行義。三從善男子世間有能發無上心者已下明其善財心行。既然則實是

(20)

希有難遇之高士也。四從善男子若有菩薩如是學者已下歎其行成德齊普賢威儀同佛。

以成三千獨一之心也。逕歷百一十知識者。謂此四十通。於十信即是五十。然此五十 之中。各有方便自體二種法門。以為學行及脩二種境界。即是一百知識也。又摩耶慈 氏位窮學頂力用自在。故此二人各具五德。念以二五之十。配於前百。即是一百十一 知識。夫知識頭數既然。則所歷之城事亦同。此就正喚善財。明前所述是善財所有。

勸其自幸中。初明得見根本知識聞法生道。故須自幸。第二汝今獲大善利已下明得見 四十一知識。故須自幸。第三善財汝應已下正觀自幸之義。過去諸佛不得此法者。當 是十住中便成正覺之佛也。夫心力難思。故今文殊嚮彼申臂。以助供養之具。然先際 既攝。則後際自來。故慈氏當尊。亦即以手而摩善財。就第二問中。初則舉出自疑。

二大聖今者已下正舉慈氏所行。以為所問之法。三唯願已下結請也。就慈尊述成中。

初以偈讚。顯於善財不捨本際道心圓備。二偈後告善財言已下明於慈尊印前顯後廣明 善財心本既具遂德無不集義。就偈讚中。初以偈頌。二偈末少文明讚不虗。讚有傍利 之義。就此六十八偈中。初一偈總歎善財德備具足能來見我。次十偈明善財得文殊之 解故來合其宜。三成就智慧網已下有十四偈。明來心清淨故乃妙也。四無比正直心已 下二十六偈。嘆於善財心因成立隨順文殊成自利利他行相之義。五分別諸佛已下十一 偈明勸善財已具上行宜當自幸之義。末六偈總結其德。明於善財豈直現益無崖。若後 之獲利復義亦無窮也。此亦還頌前段之述文也。就第二明善財心本既具法無不集中。

初略明心本具足值此良師道互鬱茂為諸佛護持義。二何以故已下廣明菩提之心力用廣 大德無不建釋成善哉義。三善男子汝得善利得阿耨多羅已下少文結屬其人以顯善義。

就第二廣釋中。謂始於此唱。終於三世諸佛成正覺。故明心與理合根本成立生善具足 義。二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自在藥以下竟此段。廣就喻門明心與行同體離自在成滅惡之 義。就前段生善中。初一句對果以顯本立。二為良田已下託末以廣辨。三佛子菩提心 者如是已下總結無窮。寔以此據其終欲攝行以歸普賢。故乃廣辨其心。以顯始終無二 方。得畢竟故也。就廣辨中。有一百一十五句。謂始於初句。終盡能滿菩薩諸大願。

故有十八句。明自利行心解行道乘四心成也。二者慈母已下有二十句。明利他行也。

三白栴檀已下十七句明除煩惱鄣。四利梨已下二十句明除智鄣。五湧泉已下七句明煩 惱盡故心解脫。六網羅已下十七句明智鄣斷故慧解脫。七瑠璃寶已下十六句明德用自 在緣無不攝出過二乘義。何以故者。何以心非是行。而得萬用斯備與佛同故。就第二 段滅惡行中。初則就九十之喻。合以廣辨。二末後少文結也。凡九十喻者。文自顯然

。不煩具指云爾。

  就開樓觀以廣詶中。初則總舉前問。示其答門。令善財行者入已悟實義。二爾時 善財已下明答門。雖現而非友力不入。故令彌勒彈指門即開也。三善財即入已下明於 善財蒙知識之加力。得入樓觀之法界。照周萬境。無鄣無礙義。四爾時彌勒攝神力已 下明於善財解力未淳。入無永入。還住本位。陳己所見。對於彌勒以顯宿幸。得於知

(21)

識之力義。還閇者。猶得旨亡筌也。就蒙知識之加力。得入樓觀中。初就樓觀為詮。

以見淨土法身義。二爾時善財於寶鏡已下明於寶鏡為詮。得見淨土法身義。三又見寶 柱中已下明託寶柱為詮。得見淨土法身義。四爾時彌勒告善財已下明見境真解相貌差 別。就初樓觀中。從彌勒威神已下是法身也。又聞樓觀者。猶是法身之口業也。就寶 鏡中。又見無量已下是法身也。寶柱中法身者。又樹中已下是也。若直樓詮鏡柱樹及 半月等以為觀境者。則義亦通矣就見之相貌中。初夢喻者。境無境相中。陰喻者報無 報相。三非人喻者知無知相。四龍宮喻者時無時相。五梵宮喻者現無現相。六入定喻 者亂無亂相。七乾闥喻者礙無礙相。八昇無喻者相同乾城。但已下觀實見為別。九大 海喻者容無容相。十幻喻者用無用相。就答第二問法名之中。初一問答正問法名。第 二問此諸奇特。從何所來者。問此法名生起之由。以顯此法非同相用也。莊嚴藏法門 者正答。法名一生菩薩得者。寄人以顯法位也。龍王喻者。明用從心起。則知起在無 始幻喻者。明起無起相。則知起在無終也。

  就第三明久近問中。初一問答明體實無來去隨化收來去。第二問答正問隨化受生 之相貌也。就答初問中。初問中。初十句正明真性平等妙絕來去。二從但為已下有七 句。明體雖平等而大悲勳心故有來也。三汝所問我已下正就隨化處所以顯來相。就前 十句中。無來住者始終不二。無著者染淨不二。不生死者生滅不二。不住至者進退不 二。不離起者成壞不二。不捨著者出沒不二。無業報者因果不二。無起無依者本末不 二。不常不斷者有無不二。所言趣者。盖是途理之別名也。就七句中。初一是總。餘 六別也。就其別中。初一句明從助道而來。次大願兩句明從不住道來。次無增兩句明 從證道而來。末後一句明從身報而來。身報者。猶是三道畢竟也。言汝所問我者。猶 似且置是事也。就答第二問中。初明真常法身來生之相。二我於此閻浮提南界已下明 方便之身上生下生。令於文殊善財俱見之義也。就前真常法身受生中。初就十法明受 生行位。十法者。猶十地行相也。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已下明生無獨生緣備方建。三 佛子如是菩薩超凡夫地已下明真生既建。則妙出凡小清淨之義。謂知一切法悉如電已 下是過小之相也。四善男子我淨法身已下明前法身既出過凡小。則自在遍周一生一切 生義。就高推有在中若次第而言。則事唯普賢菩薩以為知識。然普賢之行。非妙慧不 達。故須勅言汝往詣。文殊師利亦似前示正念天女也。文殊為佛母者。謂大覺圓明。

從寶際而生。即是般若波羅蜜為母也。

普門國普賢菩薩四十三

  一土一切土。相別而無礙。名曰普門國。普賢之名。備如前釋。今此位者。乃是 不住大道。圓滿畢竟。若論所觀所入。則更無異轍。正還總前諸行。以為此位之德。

故乃文中。更無別法門之名也。就此文中。亦一辭退。二退己行。三到普門國已下明 行已到。四爾時普賢即申右手已下明其普賢以不說之說。被化善財。令得普賢無礙行

(22)

德義。又此位中。若明善財。則行窮滿足。法從內顯。故乃善財更無請問之辭。若論 普賢。則位窮行。標化唯是我。故乃文末遂更無高推之名也。就行已到中。初明善財 達到淨土。次一心已下明見普賢法身之相。就此見法身中。初明牒前四十二行。為他 地方便。二爾時善財正念已下十一心。明於善財脩自地方便。三爾時善財起是心時已 下明方便既具則兆狀先現。四爾時善財見十種瑞相已下明尋瑞智備正見法身之義。五 爾時善財見普賢即得已下明於善財攝成己德。以顯見者見不虗見之義也。就前牒四十 二行為他地方便中。初明意業專淨得見諸知識。二不違其教已下正明善財既見知識脩 起方便之義。三善財童子得聞已下明方便行滿成地德之義。就前第二句中。初不違一 句明教為行本。次增長已下正明起脩。就此正明起脩中。初五句明於解相。次具解脫 道已下五句明於行相。三明淨慧光已下四句明於道相。四言脩習者。明解行及道三義 既具。則普賢之德亦滿足而不缺也。夫言道相四句者。謂明淨一。以淨二。壞邪三。

具足四也。就方便行滿中。初句是總。餘十名別也。具者猶信行。法者猶前境。得者 是因義。次第者增長義。脩者三種火也。住者名地體也。境界者是用也。持名曰果也

。共則名同行。正道謂地智。此盖總束諸地。不過智行兩門収也。就第三兆狀先現中

。初明牒前諸善為現瑞之因。次即見已下正明所見瑞相差別。十光者。助顯瑞相。體 非正瑞。故乃文中。但云十瑞。不云光也。就第四正見法身中。初明更起勝念。為見 身之本。次即見已下正明所見。就正明所見法身相中。初十句明于身體。次一一毛孔 已下十九句明法身之相。三重觀普賢一一身分已下明於法身用相亦備。就普賢以不說 之說被化善財中。初明普賢身加以成化。二普賢告言已下明於普賢口說以顯益。就此 口說中。初長行。後偈頌。就長行中。一則先定所見。二我於過去已下明普賢菩薩自 說往脩今得滿足二身隨用自在之義。三善男子且觀已下廣明己德益利無崖勸於善財以 無聞聞脩入法身義。四爾時善財於普賢已下正明善財依教脩行證同普賢義。五爾時善 財逕由已下明挍量以顯德具。六爾時善財能自究竟已下明德成在人自在無礙法身成滿 當齊大覺以顯善財備逕眾苦歷遊多城求友獲益不虗之義。十三等者。初句是總。餘十 二名別。就重頌九十九偈中。初八偈誡勅善聽。總嘆佛德勸於行者生樂之義。次諸佛 已下八十九偈明廣嘆佛德具足之義。末後二偈結顯無窮勸信生益與佛不二義。就廣嘆 八十九偈中。初三偈嘆於如來法身具足。次或見如來已下三十五偈半嘆於如來方便身 具隨用自在萬變無恒義。三無礙清淨慧已下二十二偈半明於請佛依方便之身起三業善 巧義。佛口者。是意業之用也。四雖復隨世現已下十四偈明三業隨智慧行義。五譬如 上幻師已下十四偈半明三業成用無鄣無礙義。若據法說。此名喻說者。則義亦無嫌。

斯等諸偈廣舉佛德。以嘆具足者。盖顯善財脩行滿足。圓通自在。無鄣無礙。功齊大 覺故也。若據普賢以說。即明普賢之道與佛無殊。故乃位相標。標在知識之上首然矣

。又此教者。盖是了義真唱。備顯法界。本末相資。義無缺少。故乃會會所明。皆悉 首尾之義。具足無減。是故此末但明說偈勸信成現辰之益。更無別流通之辭句也。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諦四念處智即智相三根三三 昧相應 (三根者喜樂捨也三三昧謂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

 設入眾會  則為導師  是菩薩者   十方聞名  於法無礙  猶如巨海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十一、新住民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就業保險促進就業實施辦法、失 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及本要點,領取之臨時工作津貼

牟尼從劣辨勝拂迹顯本尚非寂場之近況鹿園乎教主既爾所說之法可知觀者觀也能觀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