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650-A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續疏序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

卷目次 1 2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650-A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續疏序

天台沙門 處咸 述 茲經者昔吾祖智者禪師嘗約龍樹圓宗大蘇玅契按辯宣通已成章疏大抵明一乘之淵蘊通 萬行之旨歸無何有唐季年例遭焚毀負笈之流馳將海外遂不可得而見也末後孤山法師繼 而有作但文理太簡學者患之故我神照師又成義疏纔至最初境界以逼緣停翰則後義篾聞 處咸雖登東掖輪下有年矣而學問無取因痛微言之將墜又惜前功之未圓輒效章安續淨名 之解南山繼僧史之作密求冥助斐然續成析為二卷亦勉旃於吾道讀者無以竊名罪我。

No. 650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卷上

東掖沙門 本如 述 門人 處咸 續解 大法虗融無說而說玅行忘離非修而修本有今無前記一乘之果本無今有此開實相之因 機應聿興問答斯契定法界之事業闢普賢之圓門靡間初心不專無相大矣哉欲於現身證 法華三昧獲旋陀羅尼令法種不斷者何莫由斯要道哉(如)雖不敏志在斯經祖述圓宗輒成 義疏庶酬夙願敢謂當人者哉。

初釋題名須安五義所謂絕玅人法為名開權實相為體一乘圓觀為宗玅處滅障為用醍醐 為教相既是法華結經是以五重皆玅故經云我今持是觀普賢菩薩法者名也正念思惟一 實境界者體也不失無上菩提之心者宗也云何復當不斷煩惱得淨諸根者用也此方等經 是諸佛眼者教相也五章之文粲然明矣五重玄旨約行次第有始有終其唯聖人乎。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釋名有四初通別二翻釋名位三分字銷解四約義會通通別者普賢行法則別同稱曰經則 通立此名者凡約三義初約教則從緣從說二約行則能契所契三約理則以名從實故佛說 二字即教也觀字即行普賢菩薩義當是理問適云是名今云是理何耶答名下之義乃理耳 例如觀無量壽經以所觀是理所以約此三義者通攝諸法彌會經旨教不孤然行非邪錯理 異偏小意在茲矣二翻釋名位梵語邲輸颰陀摩訶菩提質帝薩埵邲輸颰陀此云普賢摩訶 等八字此云大道心成眾生大論并今經名為徧吉等覺之位居眾伏頂伏道周徧故名普斷 道纔盡鄰終際極故名賢論又引十四夜月如十五夜月斯之謂歟約普賢論人法體用因果 本迹廣如諸文(云云)三分字銷解佛者覺也覺了諸法悉妙故說者悅也稱悅本懷及與物情 故揀異四人故云佛說佛有自佗勝劣法有兼帶權實今標能說者葢言通而意別即指釋迦

(5)

牟尼從劣辨勝拂迹顯本尚非寂場之近況鹿園乎教主既爾所說之法可知觀者觀也能觀 三觀謂空假中及因地之覺心是行門之總體則有次第不次第之別次第之觀者瓔珞云從 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心心寂 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廣辨體相委如餘文(云云)一心三觀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 即中又釋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秖一觀而三觀觀於三諦而一諦故名一心三觀此觀微 玅一三三一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觀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觀何觀行而不攝耶題中觀字旨 在此矣故經云不住使海不斷結使如是法相不生不沒端坐念實相等即其義也又此能觀 須亡性計故云非內外觀得是菩提不即不離玅在其中普賢菩薩者乃所觀之境也法界理 藏不異而異說三種身白玉紫金應也聲音無邊報也身如虗空法也異而不異即毗盧遮那 徧一切處以此為境何法而不融耶又復即是行者心體心作心是故經云無有如外智能證 於如亦無智外如為智所入心心絕待方名無相行法者進趣名行軌則名法今經是普賢法 界之軌則餘經廣有義門此乃別明一意耳經者訓法訓常由乎聖人金口有翻無翻名含多 義備法華玄文四約義會通者觀即觀照軌普賢即真性軌行法即資成軌首題既融經旨明 矣亦可會通一切三法(云云)故經文若聞首題名字功德不可限量(云云)次辨體者體是主質 一經之淵府眾義之都會修宗之所趣起教之所本若眾星之環北辰似萬流之朝東海古師 指因即實相乃是宗而非體近人失於簡顯使玅體難明今以開權實相一實境界為經正體 餘皆魔事若約身辨者取法身一點之義如常所明又復體含三德謂禮底達禮即君父至尊 底乃畢竟窮深達則亘邊無外三一互明非縱橫竝別一三簡取臣主自分矣欲令易解總立 首題以當其名別而言之普賢法身攝一切法不縱不橫非因非果以當其體行法亦非縱非 橫而為圓因攝一切法以當其用經云是大法印般涅槃海能生三種佛清淨身行者當體一 心及一切法離四謗絕百非方可名為玅得經體三明宗者不異而異乃顯體之樞鍵修行之 喉襟趣果之綱紀例體亦三義所謂宗本宗要宗助即全理起觀不一不異若金體而為眾器 類天面而有三目今強從要義即一乘心觀非體非用而因而果以當其宗故經云汝今應當 觀大乘因大乘因者諸法實相應知題中觀之一字即三種般若圓頓之宗致也四辨用者玅 處滅障今經之力也如貫鼓钁地若升虗見物例宗亦三義謂本用當用自在用全理為用非 一非多若鏡像之一體譬伊字之三點今經意者惡因不除玅境斯昧故專明懺悔不分而分 非宗非體即三解脫而為用也故經云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玅色將此勝用莊嚴玅智智 備體顯大果斯圓行法之功於是乎在若了三脫則懺悔之義普賢行願剎那無外者即初心 可成矣五教相者是第五無上醍醐味部分也四教明義是開顯圓即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 教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議隨自意語是佛境界故經云是諸佛眼出生一切諸如來種就部論 玅須該本門既是結經無佗途也五重觀心如玄文(云云)

劉宋罽賓三藏法師曇摩蜜多譯。

斯經即是宋世罽賓沙門曇摩蜜多此言法秀元嘉甲子歲來遊建業於祇洹寺翻譯(本如)傳 習有年嗣續無狀庶展宣通之志仰酬佛祖之恩印施此經萬卷天竺慈雲師經序詳矣炎宋

(6)

慶曆壬午年中秋始竭愚講訓繼日銷經隨語成疏因指見月自資末學之明心得兔亡罤寧 堪達觀之寓目然識能詮是法身慧命即文字而超解脫何莫由茲釋題竟。

△次釋經文分為三初如是至諸障外事為序二從佛告阿難諦聽下訖偈為正宗三說是偈 已下訖經為流通序凡有三謂次由述也三復通別諸經同有次序是通由述各異乃別葢因 通名則有通序別名則有別序(云云)今經初五義即證信次序也經云告諸比丘我當般涅槃 即別序由藉也但闕敘述耳。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

今解釋初通解次別解通解者如是即觀信之端我聞即親承音旨時乃感應之時佛乃的示 化主講堂是聞經之處此等竝為獎成後世見聞歡喜生善息疑道成故也次別解如是者佗 經文如理是不異無非此解即通今言玅中無相名如所說純實曰是詳此傳此豈與佗同彌 為可信故云如是觀解者稱理離念名如心不見心名是故經云心純是法與法相應是也我 聞者隨俗說我和合稱聞外不乖宜內不違實然三教並約根塵稱為我聞圓人我即是聞色 即真我故名為我離性無聞離聞無性無性亦無故名為聞觀解者反觀聞性心空我空聞亦 空無聞無得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故云我心自空又云行者聞已心不驚怖一時者中道感應 之時也若長短假實今所不論此中一時即是不可思議法性一時入一切時一切時一時經 云六十小劫謂如食頃觀解者境觀一如能所俱泯名一豁爾玅契洞然如空名時經云觀心 無心法不住法又云應時即入菩薩正位佛者梵語秦言覺者謂覺三世眾生世出世數非數 常無常等了了大悟故為佛三覺既圓十號具足所言誠諦則所聞可信今約一切種智明法 身義即三之一永殊前說方彰此典能說教主觀解者以無分別智頓了心法一相無相無相 亦無故云思法真寂義無諸分別相念佛大覺身是也在毗舍離者說經方所玅依止處也舉 處以勸信知說經有方諸經亦多云在在即住也論解住義凡有四意謂天梵聖佛若能住之 人既殊則所住境界隨別今言佛住即首楞嚴舉勝必攝諸劣也毗舍離者此云廣博嚴淨國 土寬平名廣博城隍侈美名嚴淨法門者即釋迦法身本住常寂法界無邊名廣博性善資莊 無諸穢惡曰嚴淨而迹居人間廣博之國雖假世諦之名實表所住境界也觀心者觀此心性 猶如虗空具二莊嚴無染無著畢竟清淨故云常處涅槃城心淨即佛土淨非別有也大林等 者別示說經處也修幹繁枝曰大叢灌參猗曰林潔白人居名精可以棲息名舍危簷再累號 重閣和解之所號講堂法門者第一義諦包含無外名大萬德具足名林離倒乃精陰空即舍 重閣則重空三昧講堂即法界大都觀心例上可解(云云)不出同聞眾經者略之耳經末十千 天子諸大菩薩即其人乎。

△次別序者諸經不同或說已端默不動或無問金口唱名或假惡逆宣於淨業或藉妖幻而 談密定此經唱涅槃令物攀慕以為序耳文分二初如來告滅二大士起請。

告諸比丘却後三月我當般涅槃。

(7)

初告諸比丘却後三月者若用夏令則建子之月既望告眾至二月十五日滿三月也月滿之 日表於中道圓明之法也常即無常無常即常我者大覺果成已忘主宰今約破有法王具八 自在隨俗順宜故立斯稱也般涅槃者具云摩訶般涅槃那此云大寂滅度然涅槃本離名詮 非色空所及今用之以告眾者葢以圓機成熟大悲方便舉扇動樹而得見聞總舉三因三點 稱大涅槃令當機悅進破悟法華云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即其義也。

△次大士起請復二初敘三聖敬儀二正發問。

尊者阿難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繞佛三帀為佛作禮胡跪合掌諦觀如來目不暫捨長 老摩訶迦葉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從座起合掌作禮瞻仰尊顏。

敬儀者諸凡行人可敬重故名為尊者阿難陀此云慶喜如來之從弟也以佛成道日生舉國 欣慶因而名焉從座起者亦猶此方儒禮弟子之對先生請益請業故起以表常冥至理稱物 施為不住無悲之智常居有智之悲故曰座起整衣合掌彰不二之玅解繞佛三帀表圓機之 將發諦觀等者聞佛唱滅內懷戀慕欲有陳請外茲瞻仰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釋迦牟尼名毗 盧遮那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云諦也又諦觀者即無緣之玅慈叩大聖而開物故云慈者不 緣眾生亦不緣法緣於如來故名無緣摩訶迦葉此云飲光尊者是彼古仙人之遠裔因而名 焉彌勒此云慈氏以無緣慈攝眾生故三聖儀同以表一道故云亦問告滅之時眾聖無數何 特三人起答阿難為佛侍者將結法藏故迦葉受囑為滅後初祖故彌勒次補當成佛故既所 任甚重遂同聲啟發又三聖表三德阿難般若迦葉解脫彌勒法身即三而一名大涅槃自行 化佗功歸於此豈徒然哉。

△第二正發問。

時三大士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云何眾生起菩薩心修行大乘方等經典正念 思惟一實境界云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云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 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異口等者將開觀行玅門預示口儀融泯即一而三故云異口即三而一故曰同音正問中從 如來滅後至一實境界請示發心修行即擬通問名體宗三也方等經典即是問名也正念思 惟問宗也一實境界問體也方等者法華詮理之教非第三時也四門入涼池曰方所契之理 均曰等次別問云何不失等者別問宗也佛果圓通說為無上功歸能契故指初心念等增明 乃名不失云何復當下至諸障外事即擬別問用也不斷不離淨根滅罪者即頓忘眾滯而玅 契圓常大懺之用在此而已清淨常眼者意該六根今且從初標眼為始耳問五重玄義本是 釋題今用判經從古未聞答題總經別豈有異途佗經雖有但不若今經問答次第耳若謂不 可以判經又何得云品品之內咸具體等句句之下皆結玅名問今經談行是法華三昧宜約 十乘判經五義非謂答五義十乘大略率同但五義開解十乘立行解行少別若會之令同不 別而別十乘乃顯體之宗耳宗成破惑經用也惑破體顯經體也五義攝一切法十乘亦爾設

(8)

用十乘銷經有何不可但今文問答五義便耳。

△第二正宗文分二初長行二偈頌長行又二初略答二廣答略答中初誡許二正答許中初 標昔指今二許廣說略。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昔於耆闍崛山及餘住處已廣分別一實之道今於此處 為未來世諸眾生等欲行大乘無上法者欲學普賢行者。

初誡者以耳根受道故佛法必先誡聽諦生聞慧善生思慧念生修慧三慧若成器仰且完可 受法水得聞思修入三摩地斯之謂歟夫信行人因聞故有慧因慧發無漏法行人因思惟得 定因定發無漏當知此土雖有二根強從信行故今誡聽也耆闍崛山者許中標昔也即說法 華經處及餘住處即談圓經處故云一實今於下指今是廣嚴精舍雖被當機正為來世大乘 法是所依境普賢行是能行行學此行者從生死海到涅槃岸然後廣化眾生成就佛法如波 崘求學般若欲從二邊正入中道故又欲行大乘是通舉圓門欲學普賢是別約今法略列二 類以隨樂欲。

△次許廣說略。

我今當說其憶念法若見普賢及不見者除却罪數今為汝等當廣分別阿難普賢菩薩乃生 東方淨玅國土其國土相雜華經中已廣分別。

其憶念法是許陳其宗若見不見是略示其體除却罪數是略出其用大士問之以三義如來 答之以三義於理明矣說略中指東方者是法門主所依土也普賢從自體寂光起應同居東 者方之首住者位之初菩薩從初發心住至於等覺常應法界始終理一復示圓機始行依理 生三種身初心為難以茲表發託彼正報是今觀境廣明土相遂指華嚴問當廣分別略而解 說廣略如何答行人悔罪使六根清淨義多則為廣普賢示現比華嚴文少則為略雖云略說 於此經中正當廣答。

△二廣答中為二初泛示境觀二正示行相泛中初出其人是答上不失菩提擬問宗也。

我今於此略而解說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一切眾生誦大乘經者修 大乘行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 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玅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 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有重障者七七日然後得見復有重者一生 得見復有重者二生得見復有重者三生得見如是種種業報不同是故異說。

經標四眾八部者欲明能契之宗先示修宗之機誦大乘者修宗之解也修行大乘者修宗之 始也發大乘意者修宗之趣也三事無虧玅宗斯立欲見佛及菩薩得淨諸根莫不依智為本 故結云當學是觀此觀下三句是答上得淨諸根擬問用也除諸障礙示用有生善之功見上

(9)

玅色明用有破惡之德不入三昧但誦持者用家因成行備也南嶽雖云有相安樂行無相安 樂行為緣立名非碩異也今文雖特示誦經悔罪為悟入之門非謂全無理觀故云專心修習 現世當生日數不同者此乃屬乎行人也葢業障有厚薄用心有靜散觀法有明晦是故爾耳 且約今經遠至三生若華嚴經中更經劫數方可得見。

△二正示行相從普賢身量下至一實境界是廣答發心修行擬問體從爾時行者見是事已 至了了分明是廣答不失菩提擬問宗從既見十方佛夢象頂上訖長行是廣答得淨諸根擬 問用也三德蜜藏眾生日用而不知聖人別作體等說之俾法界眾生依體修宗悔過成用人 密藏也大哉大聖之善巧方便也如此初文又二初約聖境示體二明玅行能顯初又二初神 通入國二智力化象神通入國約境示體也。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閻浮提人障重 故。

即法之報理事廣博故曰無邊寂照圓融不謀而應以機劣故聖人現劣隱實施權故云促身 然亦是障重之機所覩耳。

△故智慧力下化象而顯體也。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拄地其七支下生七邁華其象色鮮白白中上者玻瓈雪 山不得為比象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於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池中生十四蓮華 與池正等其華開敷如天樹王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顏色紅煇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 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有五百鳥鳧鴈鴛鴦皆是寶色生華葉間象鼻有華其莖譬 如赤真珠色其華金色含而未敷。

智慧者普賢所得之玅智法華本迹之圓宗法界靈源是諸佛母化成白象者無而歘有即本 無今有具而變造故色鮮白者智體冥理也法身之體本無黑惡能以慈力荷負一切故云白 象長四百五十由旬者究竟寶所唯佛一人所到滿五百故今是等覺境界故減五十高四百 者普賢居四位之上故云高也其象六牙即六神通牙端有池即八解脫八解是禪體六通是 定用體用相即也池中蓮華而有十四者表十四無畏以悅物也用從體起如華從池出華中 有女表無緣慈也通由慈運如華擎女女執樂器以表四攝箜篌者明佛性之教不一五百樂 器示引物多端鳧鴈鴛鴦同事攝機皆歸理本象鼻有華所照圓因無非緣玅赤真珠者至實 可尊也華未敷者圓因含果也當知玅相雖眾只是一念無明法性因緣生法雖外觀佗境即 見內心玅空假中無內外異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答於實體而談眾相者以體具諸 法全性成修一一無生方彰體徧。

△二見是下明玅行能顯文四初能顯圓宗二相起表法三菩薩讚慰四結成境界。

見是事已復更懺悔至心諦觀思惟大乘心不休廢。

(10)

能顯者照如說如乃名為事體若未顯圓行不休懺悔是行行諦觀是正道正助相資玅行彌 著言至心者徹到覺源玅臻實際也諦觀乃實心繫境思惟即能所斯忘境觀相應無有間雜 故云無有休廢。

△二表法者宗成體顯淨相斯起文分十二段初見華敷下表行者修證二象鼻紅蓮下表普 賢自佗三行者見已下見相陳請。

見華即敷金色金光其蓮華臺是甄叔迦寶如梵摩尼以為華鬘金剛寶珠以為華鬚見有化 佛坐蓮華臺眾多菩薩坐蓮華鬚化佛眉間亦出金光入象鼻中從象鼻出入象眼中從象眼 出入象耳中從象耳出照象頂上化作金臺當象頭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輪一持摩尼珠一執 金剛杵舉杵擬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躡虗而遊離地七尺地有印文於印文中千輻輞皆悉 具足一一輞間生一大蓮華此蓮華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隨大象行舉足下足生七子象以 為眷屬隨從大象。

修證復四初華敷臺現表於事權顯於理實金色光即法性寂照華臺可坐即所冥之理也甄 叔迦寶此云赤色寶梵摩尼此云淨無垢亦如意珠以此為鬘表玅智交映金剛為須表圓因 資本理境將開也二佛坐蓮華等者即圓常始覺冥乎本覺菩薩坐須即萬善緣因資嚴果理 眉間即中道金光彰於理慧入象鼻乃至金臺者示用理智徧淨諸根顯種智為法界所依表 智行成就也三三化人者表三智居無漏頂杵表玅空輪彰出假珠示中道舉杵擬象能行者 導行趣理空慧為本脚不履地者即四性計忘躡虗而遊者即無作行進離地七尺是圓七覺 能離生死地有印文者印二死地無非實相百界開明千如斯顯故云千輻轂輞皆悉具足四 化象從行百界千法今經既開咸成佛道即一一輞間生一蓮華一化象者即圓因成果亦有 七支即果明七淨所謂戒心見斷疑分別行涅槃七淨通於下因故云亦有行同普賢故曰隨 行舉足下足生七千象者此從七支各有千輻即表七淨各具千如因果不二故云隨從大 象。

△次自佗復四初光化鞍臺此表普賢自行稟教破惑淨根也。

象鼻紅蓮華色上有化佛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從象鼻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 還入象耳從象耳出至象頸上漸漸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寶校具於鞍四面有七寶柱眾寶 校飾以成寶臺臺中有一七寶蓮華其蓮華鬚百寶共成其蓮華臺是大摩尼。

佛放眉光者中光表智約真淨障指向同今成宗顯體也七寶校具即七聖財也四面等者四 弘願深臺中蓮華乃依體成因百寶共成則百心助顯故所成宗體非孤然矣。

△二菩薩名貌。

有一菩薩結加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 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

(11)

結加者表福智相資而生三種菩提也白玉色者覺智冥理本性無染也五十種光表智慧成 就五十種色表斷德莊嚴以由菩薩歷於五位一一位中皆明十大是故光色各五十也身毛 孔光無量化佛者化佗權實與自行不殊故云以為眷屬。

△三聖應來儀見稱理起用也。

安詳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

非作意故名為安詳玅應垂慈不謀而應名為徐步雨大寶華者以自行因怡悅物情令生願 樂故至於行者前也。

△四絃歌發奏。

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玅讚歎大乘一實之道。

其象開口表從實體以施教也玉女玅慈無二邊相絃歌讚法義非偏小。

△三行者見下見相陳請復為四初歡喜加行又三初禮誦。

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更讀誦甚深經典徧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寶佛塔及釋迦牟尼并禮 普賢諸大菩薩。

甚深典者佛智深徹如理之底故云法華經藏深固幽遠唯佛能到也禮佛等者是歸仗處故 十方如來同一慈力多寶佛塔本誓證經釋迦是授道之本師普賢乃三昧之法主諸大菩薩 同行知識是故悉禮求為加被誦經禮佛是法華三昧之真規諸佛成道之基本非唯我天台 大師所述儀式勒那道安亦詳科範去聖寖久庸昏之徒見行此行者謂之著相或謂之小乘 非魔而何。

△二發誓。

發是誓願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尊者徧吉示我色身。

若我懇誠及有宿福今陳誓願願早見聖師得滅罪障徧吉則十種六根具諸功德普賢則萬 行斯滿高亞聖位悉檀因緣且立二名而已問向云行者見已今云示我色身其義如何答亡 智親疎見有明昧聖有勝劣化有廣略今願見者廣與勝耳。

△三加行。

作是願已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行懺悔法誦大乘經讀大乘經思大乘義念大乘事恭敬供養 持大乘者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眾生如父母想。

讀誦思惟圓三慧也自既勤修復能敬養如佛想者行不輕之行也以一切人具正因種當來

(12)

作佛宜應敬也父母想者想之至也我之穢軀輪轉久矣一切眾生皆我父母今運慈心助破 業感。

△一菩薩現相以由向者六時觀願愈明身心益勇故也色身玅相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作是念已普賢菩薩即於眉間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現時普賢菩薩身相端嚴如紫金山 端正微玅三十二相皆悉備有。

眉間光者從一道清淨而起今放斯光欲明斯道大人相者大相海也現此者智光微玅能照 理本問前云白玉色此謂紫金何耶答前自行冥理如玉之內瑩今應身赴物似金之外爍隨 宜之別示現何常。

△三毛孔放光者種智既深無明盡故此智所照理無不顯故論云有大智用皆能問示種種 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身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諸化菩薩亦作金色其金色光 照于東方無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一一方面有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賢等無有異如是十方無量無邊滿中 化象普賢菩薩神通力故令持經者皆悉得見。

象作金色則境隨智轉光照十方見法界洞明也一一方面下表化道同也故經云十方諸如 來同共一法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故使持經之者見十方土。

△四請說法要。

是時行者見諸菩薩身心歡喜為其作禮白言大慈大慈愍念我故為我說法。

如文。

△三菩薩讚慰乃勸發之意也。

說是語時諸菩薩等異口同音各說清淨大乘經法作諸偈頌讚歎行者。

同聲各說表一道無殊清淨一乘示詮體離染所言大者有七謂法心解淨莊嚴時具足今經 七大純一無雜。

△四結歸。

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

經言境界者論云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而此證者無有境界以依

(13)

轉識說為境界用彼照此答體之意明矣。

△爾時行者見是事已下是廣答上不失菩提擬問宗也依體立宗文二初直示經宗二教修 佛觀。

爾時行者見是事已心念大乘晝夜不捨於睡眠中夢見普賢為其說法如覺無異安慰其心 而作是言汝所誦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爾時行者聞普賢說深解義趣憶持不忘日日如是 其心漸利。

初又三初正明觀相二夢感人法三漸證總持正明觀相言心念者用觀慧以照境也論云念 想智三皆一法界但異名耳無生玅境如上所明今乃即心為觀名念大乘境觀無間即晝夜 不捨是知答上不失菩提其意彌明夢感者玅觀斯明理境進顯入觀心靜能見法性故云於 睡眠中夢見普賢聞教助宗與出觀無殊故云如覺無異然初心修觀趣理良難故假慈悲撫 而慰之則可以於句偈無忘失也能詮無失則所詮有得聖慈加被則解義心利常觀理實寂 照融明日日增道。

△二普賢下教修佛觀以成宗要。

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見東方佛身黃金色端嚴微玅 見一切佛已復見一佛如是漸漸徧見東方一切諸佛心想利故徧見十方一切諸佛見諸佛 已心生歡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見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見諸佛雖見諸佛猶未了了閉目 則見開目則失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徧禮十方佛禮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十 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處常在世間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見說是語已復 更懺悔懺悔清淨已普賢菩薩復更現前行住坐臥不離其側乃至夢中常為說法此人覺已 得法喜樂如是晝夜經三七日然後方得旋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諸佛菩薩所說玅法憶持不 失亦常夢見過去七佛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是諸世尊各各稱讚大乘經典。

文六初正明境觀二漸見方佛三自陳得失四依果進修五夢得益六佛讚大乘初文教其憶 念者念佛三昧乃是菩薩所尊重法大覺世尊之所讚護能除眾罪其功莫大應知偏觀極樂 與今普想十方雖同圓宗葢是緣異然此約十方而境通橫豎雖強從相起而義具三身雖觀 佗佛必照心性夫如是修觀者投足有在若約心性照乃即心作心是心不知心心不見心惑 計頓亡大覺斯朗十方身土即心顯發無邊相好更無佗求二漸見者正心意則順命成機智 若亡時其情即遣心眼者止觀也寂照心明梵容目擊見東方而後徧見者從微至著以彰觀 法自淺而階深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三佛觀未明故自陳得失因大乘者陳得也即初讀誦成 因藉因見果也雖見等者述失也由昏煩尚翳故見佛未了入觀澄靜玅相斯現即是閉見出 觀涉事未全順性故云開失又順至真即閉見起法愛是開失四依果進修而作是言等者正 舉果也十力者初是處非處二業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處道八宿命九天眼十漏盡四無 畏者一一切智二漏盡三說障道四說盡苦道十八不共法者初三無失四無畏想五無不定

(14)

心六無不知已捨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 無減十三四五三業隨智慧行十六七八智慧知三世三念處者聖人以八音訓物而聽者雖 有違順之別且無憂喜之相一者不一心聽法不以為憂二聽者一心不以為喜三常行捨心 佛有萬德經中略舉五德而已解釋十力等廣如大論略如法界次第(云云)色中上者以佛獲 得常色已過下地法性常故其色亦常向雖云見以無明之瞙未除法性常身而不得見亦由 計未亡故也是故加行四儀之中感普賢也五夢益者聖人影響也同體大悲稱性拔苦永永 不滅故名為常玅教資神醍醐悅性故名法喜故於三七獲旋總持總持華言也陀羅尼梵語 謂能持善能遮惡令善不失使惡不起即入空之大慧也譬如農夫播植耘除草穢則嘉穀可 登六佛讚大乘功推大教故感能仁說之七佛讚之夢者亦如夢三昧也豈同凡夫遊魂無記 之謂夢耶華嚴云夢中化事欲令眾生得正憶念七佛唯釋迦說法者現稟教故從緣親故。

△爾時行者下廣答上得淨諸根擬問用也用有二種一者果後所起用二者因中滅惡用今 經中悔罪淨根正是因用如云智行是宗是用是也初明露罪二別示淨根。

爾時行者復更懺悔徧禮十方佛禮十方佛已普賢菩薩住其人前教說宿世一切業緣發露 黑惡一切罪事向諸世尊口自發露既發露已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得是三昧已見東方 阿閦佛及玅喜國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見諸佛上玅國土了了分明。

初又三初教示發露二獲證三昧三明見佛國初露罪者業惑重積事須徧悔諸位迭論屢懺 何咎如金師燒打器成方止器成唯玅覺也普賢住其人前等者正教發露也兩言一切者徧 該內外麤細惑累能成名緣所作曰事無明牽汙故云黑惡不敢隱覆名為發露向世尊者若 依勝境如有罪首於王前則何憂不赦故知僻癕毒樹若不決伐必見傷害特令悔罪為用明 矣適因悔罪便證禪那禪名諸佛現前三昧者如水清則珠露雲散則月明故圓覺云以淨覺 心取靜為行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 現各見中言阿閦者此翻不動不為二邊所動故國號玅喜彼土大眾得中道法喜故了了分 明者見無障礙也上玅國土者指實報也良由一念具玅依正故少選之間即近而遠見彼身 土。

△二別示淨根既欲的懺義當從別文為三初略示二廣示三結勸初又二初普賢教修二諸 佛讚勸。

既見十方佛已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以金剛杵徧擬六根擬六根已普賢菩薩為於行者說 六根清淨懺悔之法如是懺悔一日至七日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普賢菩薩說法莊嚴力故 耳漸漸聞障外聲眼漸漸見障外事鼻漸漸聞障外香廣說如玅法華經得是六根清淨已身 心歡喜無諸惡相心純是法與法相應復更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復更廣見百千萬億無量 諸佛。

初又三一金人表教二依教悔罪三得見諸佛初文者懺悔雖在行者教詔專聽普賢金人者

(15)

上文擬象以通導此文擬人以淨根也人彰聖應杵表教智用智盪障對機設教故曰擬文標 六根別懺之意愈明也依教悔罪故諸根障除順本性本空而勤修悔法故云如是諸佛現前 者定力也普賢說法智力也二力斯兼六根故淨初云耳根者亦趣舉也又順方土耳根受道 故以觀增進而障漸薄故根彌淨而塵彌融指玅法華經者即法師功德品也如世之賊兵若 將良兵強便可立摧於須臾間也今自佗和合事理更資故六根重障剎那可破忽都不體本 一精明曷能使諸根互用事理雙明耶諸根清淨故身心歡喜銷塵旋明故無諸惡相境智絕 待故心純是法是法亦亡即相應也復更等者清淨自心既已深契如來藏慧由是發生百千 萬億者乃河沙法門旋空出假之智也得俗諦總持故能廣見無量諸佛得持由乎真寂見佛 因於障除。

△二是諸世尊下諸佛勸讚文二初佛讚人法二機見身土。

是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頭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發大莊嚴心者念大乘者我等 昔日發菩提心時皆亦如汝慇懃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淨正徧智身汝今亦當勤 修不懈此大乘典諸佛寶藏十方三世諸佛眼目出生三世諸如來種持此經者即持佛身即 行佛事當知是人即是諸佛所使諸佛世尊衣之所覆諸佛如來真實法子汝行大乘不斷法 種汝今諦觀東方諸佛。

初又三初舉果勸修二雙歎人法三重示境觀初勸修者行人獲證功由玅教故感諸佛殷勤 勸修垂權智手摩實智頭欲使深悟權實之道也行大乘即讀誦悔罪也發莊嚴心修萬行以 助懺也念大乘者增修圓觀也我昔勤三事今成正覺汝應當不懈得至菩提二雙歎人法以 法能執人人能弘道法貴人尊所以讚也文雖舉人正意從法佛寶藏者圓中具足河沙玅德 曰藏圓空照了無所不達曰眼目持此大乘是持三觀遂得三身從法化生智冥實理是持佛 身如智照如名行佛事覺如說如名佛所使善修寂忍名為衣覆理從智生名為法子汝行大 乘是結歎功德順教行道則法種不斷夫論種者性類不同若云不離五欲不斷煩惱十二苦 事等義當性種也三因出生如來及不斷法種即屬類種中之緣了也亦可通明三種能詮即 報身種所詮即法身種起行即應身種故下文云佛三種身從方等生能生三種佛清淨身又 出生者是佛種不斷者是法種但闕僧種下文云具足沙門法式修六和敬是僧種也故經云 發菩提心令佛種不斷開示法藏令法種不斷持戒具足令僧種不斷當知方等是諸佛之慧 命菩提之根本焉可不勤而習之為山始簣合抱初毫三佛菩提莫不由茲而得之矣三示境 觀良由觀能顯佛佛能資觀能辨大事所以再明又勸讚通成前後示境觀別為起後亦是帶 境□□□□□□觀者示玅觀也十方佛者標圓境也問題云觀因文何照果答佗經觀果尚 許照因今觀因照果因果體同何須斯責。

△二說是下機見身土如來知機示觀行者隨觀而見文二初覩十方佛二令見三佛初又二 初見國土二覩佛身。

說是語時行者即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地平如掌無諸塠阜丘陵荊棘瑠璃為地黃金間廁

(16)

十方世界亦復如是見是地已即見寶樹寶樹高玅五千由旬其樹常出黃金白銀七寶莊嚴 樹下自然而有寶師子座其師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寶光明如是諸樹及餘寶座一 一寶座皆有百寶光明如是寶座一一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賢菩薩。

初又四初地平二寶樹三座光四菩薩雖欲觀佛必先所依依正次第必爾耳地平如掌者或 如佛掌有云海底有掌石甚平如掌即平等法界無荊棘絕煩惱見愛也瑠璃即覺源清淨間 廁即眾德資莊雖曰定中見相豈乖心觀法門故經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樹是眾 木總名高玅乃樹形珍麗表如來圓行出諸位之外金銀彰權實二智七寶表無生七覺如斯 玅行豈與佗同光座難思非從意有故云自然無畏人坐名師子座中道玅境出真俗外即高 二十由旬本理百界稱常寂照名百寶光明五百白象者即五佛性百界虗融本來常淨也皆 有普賢者即一實道而起用也。

△二覩佛身二初反責躳二見佛座。

爾時行者禮諸普賢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見寶地寶樹及與寶座不見諸佛。

初文者向唯感土而未覩聖容必有罪障故須求見言我有何罪者罪略有二一者理罪礙正 知見二者事罪續諸生死是二罪中各有無始無數罪累今不見佛未知是何罪耶故以此自 責而求見也。

△見佛座者智冥境也。

作是語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嚴微玅而坐寶座。

問上已四番觀佛今那云不見答見佛明昧節節論之無咎問適云普賢坐座今云佛座豈有 師弟竝坐之理答普賢前坐以作問緣故佛現時普賢即沒譬如帝王駕至而冢宰不可端然 況二聖共熟機緣隱顯難思非情所測。

△二令見三佛。

見諸佛已心大歡喜復更誦習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行大乘功德因緣能見諸佛今雖得見諸佛世尊而不能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佛 塔。

空聲者或釋迦或普賢垂將教喻也空聲表法見色身無相功德也因緣者似位中之智斷也 既覩十方佛已續令別見三聖與上通明四佛者以分身相關慈力普故餘如上說。

△次聞空聲下第三見相分二初見相二交光初又二初見釋迦二見分身。

聞空中聲已復勤誦習大乘經典以誦大乘方等經故即於夢中見釋迦牟尼佛與諸大眾在

(17)

耆闍崛山說法華經演一實義覺已懺悔渴仰欲見合掌胡跪向耆闍崛山而作是言如來世 雄常在世間愍念我故為我現聲作是語已見耆闍崛山七寶莊嚴無數比丘聲聞大眾寶樹 行列寶地平正。

初又二初夢感二寤見夢感者為覺時見佛之先容在耆闍者即本所依之玅土也問前已夢 見與今何別答前則通為說法此乃別演法華前觀道尚昧今禪那益明次寤見者因渴仰而 得見也佛稱世雄者無上丈夫久劫離雌弱故恒閔一切故常在世間示尊特身處蓮華藏以 難思法報未諧洞照故對耆山騰辭請現因請而見文語聲聞者且據從問權而論而必兼菩 薩矣問法華事畢應歸祕藏何故目矚猶見靈山答寂光為體法界成機玅色湛然盡未來際 以眾生之業火未滅劫盡見燒若心地之佛慧坦平則佛土常淨若我天台大師親行此法得 見靈山洎大眾者正與經合信不誣也。

△次覩分身。

復敷玅寶師子之座釋迦牟尼佛放眉間光其光徧照十方世界復過十方無量世界此光至 處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一時雲集廣說如玅法華經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無邊坐師 子座百億無量諸大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行同普賢如此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眷屬亦復 如是。

夫佛說經通被像正若以大士經首咨請是正被像末故今所見却指法華眉間光者如瑠璃 筒引長一丈五尺中道智光無所不燭故云徧照感應道交名一時迹多體一名雲集一一分 身等者豈唯諸佛身座竝同菩薩眷屬其行亦等問座高二十由旬樹高五千由旬及談佛身 則無量無邊何身座之不稱耶答開麤顯玅即狹論徧乃如是也如淨名方丈大覺毫端包含 剎土尚不迫窄苟知此矣何必以今身座為疑問玅經中分身諸佛各帶一大菩薩以為侍者 今何云無量菩薩為眷屬答彼即無量中一今是一外所將又彼順開顯表因歸一實今示玅 用明普賢道同彼此皆悉檀因緣多少竝不思議化。

△二大眾下二佛交光。

大眾集已見釋迦牟尼佛舉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億化佛諸分身佛放眉間白毫 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釋迦牟尼佛頂見此相時分身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復有 恒河沙微塵數化佛。

釋迦放光表從體起用重重而無盡分身毫相表攝用而歸體一道無殊問上文令見三佛今 不語多寶者何答應用待時則下文當見文矣問前文毛光現佛與今何別答向表普賢從因 至果以明化佗今就釋迦全真起用以示分身。

△二從爾時普賢下第二廣示淨根前約利根略明今約鈍根廣辨文五初光加得悟二定起 見相三教修六念四結示玅行五正明悔罪生起者將廣陳悔法故先光加說必從人次明見

(18)

相悔須治道示修六念欲知其要更須結示罪根何在在根塵也。

爾時普賢菩薩復放眉間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憶過去無數百千佛所受持 讀誦大乘經典自見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無有異豁然大悟得旋陀羅尼百千萬億諸 陀羅尼門。

初文放白毫入行者心心即中道中道之光入悔過心故使憶過去之善明同目矚如宿命通 者舉似比真也似證益深遂悟總持問百千旋持上已證竟今何重說答前文且約中根出假 今恐別從下根又旋持是通約證得百千是別指餘門。

從三昧起面見一切分身諸佛眾寶樹下坐師子座復見瑠璃地玅蓮華藂從下方空中湧出 一一華間有微塵數菩薩結加趺坐亦見普賢分身菩薩在彼眾中讚說大乘。

次見相中言起者寂而常照也見分身者將宣悔法集為證明玅蓮華藂即同體圓因顯如來 勝行寂光玅理是表空中全性成修故云涌出一一華間者因同也塵數菩薩者行一也普賢 分身如華嚴所說讚說大乘點出化意也問此中定起與上寤見如何答上文寤見猶在於定 今從定起信是出禪問今相與法華地涌如何同異答彼明所化作顯本之由致今同行人示 玅懺之前修。

△教修六念。

時諸菩薩異口同音教於行者清淨六根或有說言汝當念佛或有說言汝當念法或有說言 汝當念僧或有說言汝當念戒或有說言汝當念施或有說言汝當念天。

異口同音者即共宣懺道或有說言者隨宜說授念佛即圓照三身念法乃深窮實相念僧則 事理不二念戒則性德無非念捨則財法無著念天而玅觀第一義六念安心則根塵易淨廣 釋六念具如上經(云云)又此六念念佛即能導法念法即是境法念僧即行法次三可知三法 既不縱不擴六念亦不竝不別又復為成調伏諸根滿足六度使一一度各具六念故大師云 覺檀實諦即念佛念檀法性即念法念智與檀合即念僧念檀能斷惡即念戒念檀能捨一切 法即念捨念檀生第一義天即念天檀度既爾餘五例然問直明懺悔其理已足又何意預示 六念耶答六念是滅障之元由開心之導首故大師云此六除生死諸障又龍樹云能除種種 煩惱煩惱亦無出於根塵也。

△如此六法下結示也。

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薩法。

是菩提心者六中已含上求下化即是無上道心萬行由此六念而生故曰生菩薩法故論云 善有大福能度眾生即其意也。

(19)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疏卷上

天台山沙門亮潤分會

(20)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義疏卷下

天台沙門 處咸 續解

△從汝今應當下示六根悔罪也然精明寶覺名自在王常住無虧本無生滅葢由靈知強覺 成六情根流蕩不還成因感果汩沒苦海如旋火輪若欲復性歸源應修悔法成佛菩提起用 利物功由於此矣故楞嚴經云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 佗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最靜玅常亦汝六根更非佗物是也懺悔之法 所行三昧即半行半坐也勸發品云若行若坐思惟是經懺有三種此經文備一作法即三七 日二取相見普賢等三無生我心自空等是雖有三種而以理為主苟以無生為主千年闇室 一燈能破為無難也文為二初正敘二結歎初又二初總標二別示。

汝今應當於諸佛前發露先罪至誠懺悔。

初文言志誠者心之精實也極乎實相自性而明直云先罪者先則總舉往劫罪則都標六根 故知斯文是總明矣。

△次別示為二初總釋五段各為四意初正釋經文二助成三設觀進行四果成起教四意生 起者為令生解行與經合了生死源觀道彌明遠慕極果果滿起教下化群生一經之玅用橫 廣豎深為若此也二別釋為五初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意初眼根為二初懺悔覩 相二助成示旨初又二初正懺眼根二進觀覩相初又四初罪相二方法三功能四境觀。

於無量世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 色壞汝眼為恩愛奴故色使汝經歷三界為此弊使盲無所見。

初文云於無量下初罪相也根就能生立稱塵從染污彰名根塵涉入即因緣也又無間滅意 為因根塵空等為緣又不了一法界為因起見愛為緣因緣和合眾罪得起貪著諸色者凡夫 依正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色也眾生不了染著生愛愛河洄澓沒不知出女人以貪愛為本 縱得人身無丈夫報即等流果也又未見佛性者皆名女人大經云設是女人若見佛性名為 男子世世生處等者例述三世因果也真淨慧眼與佛眼而為惡色所盲八百功德因而盪盡 故云壞也恩愛即主驅役不息遂使寶覺全身漏落諸有嗚呼迷色迷根造業招報碌碌愚夫 識之者寡。

△二方法。

今誦大乘方等經典此經中說十方諸佛色身不滅汝今得見審實爾不眼根不善傷害汝多 隨順我語歸向諸佛釋迦牟尼佛說汝眼根所有罪咎諸佛菩薩慧眼法水願與洗除令得清 淨作是語已徧禮十方佛向釋迦牟尼佛大乘經典復作是言我今所懺眼根重罪障蔽穢濁 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愍覆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諸菩薩伴唯願慈哀

(21)

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業障法如是三說五體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捨是名懺悔眼根罪法 稱諸佛名燒香散華發大乘意懸繒旛葢。

文為二初正行又二初示罪又二初方法者令誦大乘也此經者即法華中常在靈鷲山分身 多寶有感即現今幸得見罪滅非虗故問之以審實又云不善者重舉罪深勸禮求淨也釋迦 佛說者如經所明六習因也慧眼即佛眼第一也第一義空能盪相著義之如水耳若行人能 知色塵本性空寂雖是肉眼即是佛菩薩之慧眼也二例今此文中舉慧眼法水若例下文諸 根合云慧耳法水等次請救言障蔽穢濁者實理被覆曰障蔽色塵染污曰穢濁三聖之懷以 慈為本我今在苦冀哀憫之我今孤露願覆護之普賢是三昧中之主願以智舟度生死海以 我沒溺其亦久矣十方菩薩是我良伴同賜慈哀忍愛悔過次三業結成三說即口業五體即 身業正念即意業三業精至轉障成德懺悔之道備矣二示助成稱佛名者召出本覺也破無 明闇用觀智火燒法性香散萬行華嚴三覺地旛即翻迷生解葢乃慈覆羣生大乘之意稍明 眼根之罪即滅。

△三顯功能。

說眼過患懺悔罪者此人現世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分身無量諸佛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大乘 力故大乘願故恒與一切陀羅尼菩薩共為眷屬。

現世見佛論於生善未來不墮論於破惡大乘願力遂獲總持火就燥水流溼生善滅惡乃得 與菩薩為眷屬矣故經云勸人坐聽經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是也。

△四結成境觀。

作是念者是為正念若佗念者名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作是念者智冥於境也正念者境即是觀也境智對敵是名為邪境智冥亡此亡亦亡始名為 正然眼根若淨則諸根亦淨經云一處若調伏六用皆不成今先眼淨而然後又悔餘根者大 聖人具示悔法使行人知諸根過德次第應爾。

△淨眼根下第二進觀復二初心請二佛讚。

淨眼根已復更誦讀大乘經典晝夜六時胡跪懺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見釋迦牟尼佛分 身諸佛不見多寶佛塔全身舍利多寶佛塔恒在不滅我濁惡眼是故不見作是語已復更懺 悔過七日已多寶佛塔從地湧出釋迦牟尼佛即以右手開其塔戶見多寶佛入普現色身三 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塵數光明有百千萬億化佛此相現時行者歡喜偈讚繞塔七帀 已。

初又二初釋請見多寶者以聽經誓重弘護願深故也實相尊貴如寶寶具眾德曰多故名也 全身者簡非碎身也及以法報恒在不滅即事顯玅見三身之體同也問玅經先現塔次集分

(22)

身今經先集後現何耶答彼經證前起後塔為集經今乃通貫前後集為塔緣以表二修顯法 身常住濁惡眼者為惡色所染不覩聖相若旨兒處寶藏一無所見二見相者上空聲令見今 獲覩全身聖人乘時化儀如是從地湧出表不來而來本覺開明也手開塔戶表玅智資禪見 如來藏也普現色身者一普現內色二普現外色皆如影響周徧法界又光化諸佛示今古道 同聖相既現行人繞塔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二佛讚。

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讚言法子汝今真實能行大乘隨順普賢眼根懺悔以是因緣我至汝所 為汝證明說是語已讚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能說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濁惡諸眾生等。

文二初多寶興讚者圓音美進行人也述所修非邪合一道無外故曰真實次讚釋迦淨土談 圓收機尚易穢邦演玅化物尤難所以讚也大法者開顯圓乘也說之者使法界眾生性覺地 中三因種子根莖發茂故諭之如雨法華雨大法雨即其意也。

二結示經旨又二初指玅二結歎初又三初示理然眼自在王即如來藏本無生滅二示過初 通者如何於此玅湛覺中明闇相形趣外奔逸二別者以奔逸故所以見不超色成所知根根 紆昏塵果招苦惱故命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二者神識飛墜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 者明見徧見惡物生無量畏二者闇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罪畢為人迷盲愈甚對十力前不 識諸佛二乘之人真諦之目為瞙所翳金剛寶藏變為鬼虎違失如來真實知見權教菩薩自 此以前名邪見人愛見大悲經歷三界一指二指俱云不見闇中人杭空中鵝鴈結者如是皆 由背失見精起業招報其相如是二若欲脫除當勤事理了眼法界體見無生理即知前塵非 明闇來非從根出不從空有見無見相唯一靈明加修五悔誦念大乘正助合行內外兼運故 得眼根重罪豁然氷釋三果成又二初果成者於眼根中乘一大車不動而運塵銷覺朗父母 肉眼即能徹視釋迦多寶常獲利瞻眼根入定餘根出說寶車高廣遊於四方次起教五眼具 足成佛菩提施作佛事起菩薩根普令一切開正法眼今懺眼根其功若此有智若聞敢不信 受苟能行之保不虗淵哉玄哉不可思議。

△是時行者下第二懺耳根為二初釋經二助成釋經為四初請法二教懺三陳罪四覩相。

是時行者見多寶佛塔已復至普賢菩薩所合掌敬禮白言大師教我懺悔。

初行者請法已覩寶塔將懺耳根懺必依師故先敬請言大師者軌範名師尊上名大普賢首 行使人悔過良軌範也。

△次教懺又二初普賢下示意二汝於下正懺。

普賢復言汝於多劫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玅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百八種煩惱賊害 如此惡耳報得惡事恒聞惡聲生諸攀緣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法處。

(23)

初文二初法懺不知罪相則心無懇迫次譬者譬如醫師示人有必死之病則懇服名藥且不 以苦口為厭也示罪又二正示言因緣者根塵和合也又無明惑為因不了生法二空為緣外 聲者金石絲竹淫哇等聲又浪褒虗美令人熈怡生愛雖是毒箭而惑之以為美此名玅聲怪 禽惡獸音響獝狘又面許背毀令人生瞋雖如響答其體非實而而疾之不為美此名惡聲若 不了諸法性空孰不於此玅惡二聲而妄生煩惱百八種者六根各生三受三受之中各有陰 有集陰集通三世合論百八六根通辨如是惑著傷法身損慧命故義同賊害由煩惱為因招 有漏果故曰報得縱曰玅音無生善義彌生屢劫驅人墮苦名為惡聲惡道則三塗四趣邊地 則島夷荒服邪見則撥無因果耳根招報實無量無數且略指此耳。

△二教懺行者受教既知病已令服名藥。

汝於今日誦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因緣見十方佛多寶佛塔現為汝證汝應自當說己過惡 懺悔諸罪。

功德者無上佛乘有生善功具滅惡德所詮三諦橫無邊表豎無底際具足一切清淨法門名 為海藏。

△三陳罪病。

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徧知世尊現為我證方等經典為慈悲 主唯願觀我聽我所說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緣聞聲惑著如膠草聞惡聲時起煩惱毒 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坐此竅聲勞我神識墜墮三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

文為二初叩應者正服藥也正徧知者知三際無生滅十號中一對此極果無上醫王求為證 明則罪惑之病可滅也方等典即是法身有冥熏之功則耳根之德可生也人尊法勝醫玅藥 靈患者有仗托也二陳罪為二初懺中敘昔起過辭略同前文中言坐者被罪也由內溺故執 於聲塵竅穴不明若膠之黏草非唯聲塵被黏當知三惡道亦為所黏也嗚呼根塵之坑陷人 也如此次既知此已約悟求懺了本性常名曰覺知不敢隱覆無始濁惡故須發露例上當云 慧耳法水願與洗除。

△四覩相。

既懺悔已見多寶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徧照東方及十方界無量諸佛身真金色東方空中 作是唱言此佛世尊號曰善德亦有無數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是諸世尊 一切皆入普現色身三昧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讀誦大乘經典汝所誦者是佛境 界。

文為三初光照十方者光有三一色光二智光三第一義光光所照處十方洞朗次東方空聲 告者結上功成而起後境也諸佛道同例有分身佛名善德者常樂究竟故也三諸世尊皆入

(24)

三昧者示行同也定名普現則微塵剎土無所不徧也亦讚誦經是佛境界無離文字見解脫 也。

二助成有三初示理明過二設觀進行三果成起教今初示理者耳根精明性本覺湛不同木 石非生非滅過者因背本聞循聲流轉如鳥之在網啄一捨一凡夫業習為聲轉故則臨終時 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閙精神愗亂 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沈沒報畢為人生在邊地及墮邪見不聞正法二乘滅聞愛習尚在 故聞琴起舞身心迷亂了不自安墮空邊地不聞俗諦法處所以在座物若聵人權教菩薩不 聞而聞分別諸法墮俗諦邊地不聞中道法處於圓中大涅槃教尚或未聞非邪見而何如是 等人皆由迷於聞性或膠於生死或膠偏真或膠但假或膠但中處處貪著墮落生死二進行 若欲脫者當了耳聲識三無非實相無有作者亦無受者與法界性無有差別外加苦到正助 合行故耳根罪累可以銷蕩三果成中二初果成然後即於耳根乘一大車不動而運塵銷真 明不壞耳根而能徧聽入定出說見色覺觸皆得自在次起教即以根塵施作佛事普令一切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耳根法門該羅一切豎深橫廣不可思議。

△三說是語已下鼻根亦四初釋經文二助成初文二初普賢教懺二奉教陳罪。

說是語已普賢菩薩復更為說懺悔之法汝於前世無量劫中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貪著 墮落生死汝今應當觀大乘因大乘因者諸法實相。

初又二初結前生後二明罪示宗又二初略明罪相二玅示圓宗示相言分別諸識者以聞香 故動餘五識或男女身香則牽動眼識餚膳之香則牽動舌識動皆此例無量劫來迷惑不了 八百功德從而隱沒如來身香及功德香一切不聞失佛鼻故墮落諸趣欲滅鼻罪顯鼻功德 應當觀大乘因大乘者在今經中有相安樂行也以無相心修有相行正道助道咸指實相以 為圓因百界三諦咸空假中薝蔔林中不齅餘香圓因既然圓果亦爾釋論云若燈之前後而 照物是同。

△二奉教陳罪。

聞是語已五體投地復更懺悔既懺悔已當作是語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塔南無十 方釋迦牟尼分身諸佛作是語已徧禮十方佛南無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如眼所見一一 心禮香華供養供養畢已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讚歎諸佛既讚歎已說十惡業懺悔諸罪既懺 悔已而作是言我於先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 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如此惡業今日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

文為四初陳罪中歸命諸佛者乞加被也如文次一一心禮身心俱也能禮所禮二俱空寂十 方剎土一切諸佛無有不禮者諸佛不來來我道場我亦不去去至剎土如是身業離身業性 前後際斷入法界海是則名為修法供養香離臭而成斷德華悅性而成智慧種種偈讚如安 禪合掌以千萬偈讚諸法王三業精至難思之願王也三通陳眾罪上云分別諸識今則通悔

(25)

十惡四既懺已又別結又二初示昔迷文舉三惡別論報者若於香味觸起瞋瞋者受地獄不 善身起貪者受餓鬼身起癡者受畜生身通論報者瞋墮三惡貪癡亦然香雖小事而人不以 為然貪著招報識之者寡次如此下結今知發露鼻根一切眾罪中道為法藏中王諸佛契此 統王自在故名佛為王歸則反還向則不背滅罪之要也。

二助成中初示理者原夫鼻根理性周徧具佛五鼻本來融通過者因循前塵染著不了如刀 上蜜嗜者傷舌故諸凡夫鼻根之罪招引惡果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 踊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熏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二乘 之人貪於戒定五分身香墮三無為而不得聞諸佛解脫功德之香權教菩薩分別諸法功德 香氣昧為俗諦圓頓之香若燒一丸具足眾氣或未甞齅如是等人皆違齅精失本知見顛倒 輪轉不得解脫若欲脫眾惱者當體鼻根離通塞緣寂香臭性不住內外中間自然無破無壞 無住無著一如實際離分別性依此懺悔禮讚供養鼻根闇室一燈能破三果成中二初果成 即於鼻根運一寶車行大直道八百功德即獲現前起教者乃至果成即以香飯施作佛事普 令一切悉證香嚴德藏三昧。

△既懺悔已下第四舌根例四初釋經文二助成初文二初令懺舌根二作是下隨懺覩相。

既懺悔已身心不解復更讀誦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告言法子汝今應當向十方佛 讚說大乘於諸佛前自說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說舌根所作不善惡業此舌根者 動惡業相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妄語讚歎邪見說無益語如是眾多諸雜惡業鬬遘壞亂 法說非法如是眾罪今悉懺悔諸世雄前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徧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 語此舌過患無量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 中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生如飲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不 善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今歸向南無諸佛發露黑惡。

初又三初空聲教悔二教述口過三重結舌根初文者身心不懈即事理兼運也以久劫已來 誹謗正教今讚大乘令別治舌罪佛是慈父者由眾生有三因種義在可發得以為子佛三在 果轉名三德因果名異天性是同子急告父罪根可拔述過中先述口中四過次云妄語者直 言曰言對答曰語言語兩別是故云也讚邪見令人失正念謂撥無因果及斷常等鬪遘者讒 侫君父離間骨肉陷君子進小人若蕭瑀衛元嵩之流毀滅佛教此乃鬪遘之雄者也若其美 喉舌殺眾生飲酒啗辛破齋毀戒文雖不出例亦懺之今但云眾罪耳是佛法而說為非法非 佛法而說為法顛倒惑網難以具述也世雄下重結舌根惡舌傷人痛入骨髓故喻之如刺謗 法破僧名斷法輪然斷正法輪但在佛在如障佛說法及請入涅槃之類若佛滅後障人說法 并奪僧和合緣竝名相似破轉法輪相似五逆具如俱舍(云云)不順正理名為非義攻乎異端 妄生穿鑿如大集經中云講者異說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則無味天神瞋故三災 俱起等又律云比丘說法不觀時反名綺語此皆名非義也邪說如火燒壞善種讚之如益薪 令邪見彌盛業火蔓延損害眾生戒定慧三不遵佛教自謂教外別傳者率皆邪耳惡因無形

(26)

如飲毒在內無瘡而死故口招惡果百劫千劫墮大地獄飲銅汁茹焦丸鐵犁耕舌苦報萬狀 不可抑忍此皆舌根之虗妄以自咎也。

△二作是下覩相二初覩相奉教初又四初空聲告示。

作是念時空中有聲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無量分身一切諸佛皆說大乘除滅罪 惡。

佛名栴檀德者四德果成如香普熏令諸眾生離三惑臭例有分身如文。

△次懺已再禮。

如此眾罪今向十方無量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惡誠心懺悔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 佛。

以生死陰軀詣實相理地成五分法身是以禮也應了色心叵得徧禮剎海一切如來感應難 思如帝珠互映不然吾恐擲空缾以救火以缾中無水火必難滅矣。

△三光加。

是時諸佛復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歡喜發大慈悲普念一切。

聖人慈光垂照行者稱性發心以離計故名為自然慈悲二法皆是無緣拔性德之苦無苦可 拔與性德之樂無樂可與如是與拔徧十法界故名一切。

△四說法。

爾時諸佛廣為行者說大慈悲及喜捨法亦教愛語修六和敬。

慈悲喜捨名四無量心此四通名無量者從境得名以所緣眾生無量故能緣之名亦隨境無 量慈悲如向所云喜者慶佗得樂生歡悅心無瞋無恨無怨無惱如是喜心徧滿十方捨者緣 佗眾生無憎無愛如證涅槃寂然清淨名之為捨如是四心本是禪定想佗眾生與之拔苦及 與與樂是諸眾生實離苦實得樂廣如大論(云云)教愛語者四攝中之一菩薩以善輭之言隨 順眾生安慰開喻令其聞者生親愛心可以受道六和者菩薩若善用六和者則與一切冥同 善始令終則能安立眾生於菩提道和敬者外同佗善內自卑謙故名也一同戒和敬二同見 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

△二奉教歡喜。

爾時行者聞此教敕心大歡喜復更誦習終不懈息。

(27)

領教不違故勤誦習不懈息者如救頭火然也。

二助成中三初示理者舌性覺常本無生滅三際俱空與佛平等過者葢由背於真覺玅湛明 性甘苦相傾妄生諸惡諸佛法味彌滿法界不能別了著生死有故失真諦舌不了法常失俗 諦舌不知中道失於佛舌以失功德舌故但貪著世間滋味廣造諸惡舌根惡業招引苦報則 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燄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 者吸氣結成寒氷凍裂身肉二者吸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報畢為人謇吃喑啞言無信者佛 法理味不能宣說猶如啞羊二乘味空猶若氷魚棄甘露味愛著無常等鹹苦酸味未得滅度 而言已得起於口過飲無明毒愛變易死權教菩薩徧能分別世出世間種種藥味令人服嘗 又復以數數於無數猶是多端強說讚歎偏假離邊取中名為邪見而為淨名所呵者是此也 唯佛一人是真語者是實語者餘皆妄語二設觀若欲脫者當體舌根本真玅常塵無所入根 無所出根塵圓明不可思議以玅三觀而於味塵觀不思議境以橫豎八句破諸性計類一念 三千觀之不入勤修五悔舌根罪垢銷落無遺即於舌根駕白牛車徑至寶所然後其有所食 噉皆悉成甘露三果成能以一玅音徧滿三千界乃至成佛菩提即以味甞施作佛事出廣長 舌開導眾生次起教令諸眾生凡食啗時知食集知食苦知食道知食滅知食無明乃至知食 老死亦知食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又知食六蔽知食六度無量法門於舌具足當知舌之根塵 是法寶藏舌根懺悔真實良導凡聖事理權實體用自行化佗豎深橫廣為若此也若非吾宗 孰能識之。

△空中復有下第五懺身意亦應有四若示過明理等三例前可知不復再說今但釋文耳文 為二初空聲教懺二行者問處初又二初示相二結相。

空中復有微玅音聲作如是言汝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事造十惡業 及五無間猶如猨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徧至一切六情根中。

初又二初勸懺二述罪勸懺言身心懺悔者身為業具心是業主一往合論也殺盜婬者述罪 也殺有人畜情及非情盜有三寶有主無主婬有邪正道及非道廣如律中若欲懺淨須識罪 相(云云)心念不善即意根貪瞋癡也十惡決定能牽來報者曰業受形無間壽無間苦無間等 報猨猴等者總喻意根也取一捨一五塵林中跳躍不息根為塵黏殃及屢世。

△此六根者第二相結。

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得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 無不經歷汝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

以一念心起得繩前牽故喻之以枝條等也無明為根愛水溉灌遂得增長惡業為枝條華葉 惡陰為苦果一一根中皆茂枝條及蘩華果扶疎布濩周覆大千若使懺得其空則罪根可拔 枝條華葉不得不枯也十二苦事即十二因緣也因緣即三道合上煩惱為根惡業為枝條苦

(28)

道為果此荊棘樹傷刺行人亦久矣故名苦事八邪八難者再舉二十五有中之別報也報非 八正故名為邪婆娑問云八邪支幾欲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答邪見邪精進邪念邪定通 三界繫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唯欲色界繫有說色界亦無邪命彼不為活命起身語業見所 斷者謂邪見三修所斷者謂邪語邪業邪命餘四通見修所斷又八正道經所出八邪與此有 異一不諦見謂不信布施孝父母得福二不諦念謂不棄三毒三不諦語謂口多四過四不諦 治謂不以精進治生死五不諦求謂不求正法乃至四事皆非法而求六不諦行謂多殺盜七 不諦意謂生死事與意合八不諦定謂不止惡念八難者謂三惡道及北洲長壽天聾盲喑啞 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如是邪難靡不備歷者皆由六根之所招引耳生死根本眾苦之源在此 而已。

△爾時行者下次問處。

爾時行者聞此語已問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時空中聲即語是語釋迦牟尼名毗盧遮 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樂波羅蜜滅受想 處淨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 如是應當觀十方佛。

文為二初明意二釋經初文三初問處所以者立行趣果要先立本故大師云懺不得空罪不 得滅是故懺罪必須求處也二根有利鈍中初問前文懺訖或佛光照或佛稱讚且如最初境 界位在初信是因知罪性空而位躋至此何故六根懺訖纔始問處抑亦顯前但懺而無處也 答根有利鈍若利根者或於法華座席已知或今經佛加令知或佛密說故下重頌中於一一 根竝皆示處以後顯前驗非無處也今為鈍根及未來世是故問耳況復大士起問多被末代 亦如金光明經先明懺悔至末方示空法乃云為鈍根故初問中言何處者依正二報陰入界 三歷緣對境心及心所不知何者是行懺悔處如弱喪人今欲旋歸苟不識還鄉之路岐又慮 裹糧之徒費是故問也二答中意者俾令行者了諸佛住處在眾生心中常住不滅性亦周徧 脫或知之則無量劫於平等性中起分別清淨心中生染著罪則滅矣正答中有二初以身土 不二答次體德本一答初言釋迦遮那等者元由法應體一身土無殊寂光若徧法身若徧寂 光法身一體異名修德依性故名住處一切處者十法界陰入界因果迷悟凡聖事理悉是寂 光名佛住處眾生狂勞迷以為物為物所轉當知佛住即眾生性。

次助成又二初引證二類結初又三初大方廣圓覺云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 地平等本際圓滿十方次楞嚴云陰入界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三大品云色前後際斷受想行 識乃至一切種智亦前後際斷以前後際斷故一切法亦斷又云諸佛離佛性菩提離菩提性 二類結又二初類同若爾亦是眾生離眾生性佛能住空佛所住空眾生雖迷心及心所一切 皆空罪依心住心既空已罪無住處當知清淨覺地如來藏三際斷處皆名佛住悉常寂光也 二常波羅蜜下以德體本一答又二初泛示四德言常波羅蜜等者泛釋四德也法身般若解 脫一一皆具常樂我淨今先示法身四德次別解者法身無二死故常諸法皆常名攝成處法

(29)

身具八自在為我為諸法所依止名安立處不受二邊之苦為樂滅受想乃至苦故身無身相 心無心相身心寂滅無別所住名不住身心相處一一皆是性德涅槃名波羅蜜到彼岸也涅 槃經云我無我而不二真常義也以眾生顛倒心無常故見諸法無常喻如醉人見日月轉若 依四德之常名得處也次釋寂義不見有無者有即生死無即涅槃稱性本無名為不見智冥 此理惑不能繫名寂解脫般若者釋光義也三智一心自體寂照餘二德不委示以存略故故 云乃至色常者色即智故色常般若亦常如是者結勸也即指玅處名為如是寂光體空泯身 心相名如徧一切處名是佛住如是若觀寂光猶如太虗無所不徧則見十方一切諸佛亦 徧。

△三時十方下諸佛應現文為二初勸修觀法二功成入位。

時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今讀誦大乘經故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 顛倒想起如是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 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

初又二初別修觀法次別結觀法初又二初觀王次觀所初又三初云不斷者菩提即煩惱無 二無別若斷煩惱是斷菩提以體即故故云不斷又煩惱非菩提猶如鵝王歐水中乳以體離 故故云不住次別明三觀者諸法實性即畢竟空離四絕百故云無心即理觀也從顛倒起者 以法性本空無明故有即事觀也如是者事理俱中非事故不生即理故不沒即非事非理觀 也何者下檢心離著罪福者六凡罪四聖福九界罪佛界福佛界罪福不逾一念念體本空有 罪福者如空中華華無實體猶眼病故空結為華若眼病除空華即滅心主若亡空華罪福一 切清淨故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又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性無異以 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是為入不二法門如是檢者外人單複具足及無言見闇證禪人 四教四門不得方便多墮癡空撥無因果倚空起見生死浩然如來說為可憐愍者一切諸法 者即心所法也向以性空撿王無主今以心所例王亦然根死枝枯法體如是心所是煩惱故 無住是菩提故無壞亦同不斷不住之義也觀心無心者觀心王而王泯也次文云法不住法 中者觀心所而所亡也心王心所是生死根本元因境生今內外推求境不可得故王所泯也 所言法者禪波羅蜜云心數為法心王為心受想行為法識陰為心所緣為法能緣為心能生 為法所生為心所觀之境為法能觀之智為心心既不自住當知心數及受想行亦不自住諸 法者指上諸種法也以性空故無有可住稱本離念是故寂靜而所亦滅也如是想者以三諦 總結也大即中道莊嚴即假無罪相即空破壞心識者是三俱破著故。

△第二行此下功成入位文有二初正釋二助成初又二初通示。

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30)

言身心者身兼五根五根精明故云清淨不住法者不住境法不住智法非不住境智法乃至 一切法以性空故實無所住而住般若中故得念念之中疾入薩婆若海如駛流水心純是法 而與佛菩薩氣類交接故云見也。

△次別示真空。

時諸世尊以大悲光明為於行者說無相法行者聞說第一義空行者聞已心不驚怖應時即 入菩薩正位。

夫入空者前心為難內冥真空外假佛力乃可入位第一義者實相之所以也諸義之中實相 第一名第一義經云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名第一義空心不驚怖徹三諦底故聞之不驚亘法 界際故聽之不怖又聞思已著故不驚修慧功圓故不怖能所頓亡修性泯合玅證無生登薩 雲地也。

助成中入位者經云觀無相法如是相應不生二解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釋論云住前凡修四 法方可入位所謂發心修行大悲方便今經燒香散華發大乘意即發心也讀誦懺悔正定獲 持義當修行也自然歡喜發大慈悲即大悲也諸佛摩頂為說圓空即真方便也經具四法故 入正位法華疏云普賢觀五品在十信中明意稍難見遂開每品為二以對十信又止觀云普 賢觀以五品為十信大師雖有難見之語而記主不釋出之又不為點出無生忍前十種證相 今之義疏故不敢輒指五品對十信之文留俟後賢也。

△佛告下以懺悔之道結顯玅用。

佛告阿難如是行者名為懺悔此懺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行悔法。

如文。

△又佛告下一經將畢如來又勸又讚詳上文已來亦多番矣儒書尚云至于再至于三况佛 道微玅又勸又讚者欲使行者起殷重心也。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懺悔惡不善業但當讀誦大乘經典此方等經是諸佛眼 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般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種佛清淨身 此三種身人天福田應供中最其有讀誦大方等典當知此人具佛功德諸惡永滅從佛慧 生。

文為三初舉行勸修二歎經功德三結讚持者初文云但當誦者前文標釋此中結要有相安 樂行必也無惑矣誦經之法如大師觀心誦經(云云)次歎者一乘至要萬行根本諸佛因此而 成正覺其功極深是以歎也是諸佛眼者無離文字說為佛眼也文字性離即是佛眼五眼者 世俗文字是因緣所生法即肉天二眼即空慧眼即假法眼即中佛眼廣辨五眼如淨名疏(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牟尼是梵語。寂默。佛之名也) 。    (讚佛偈語止此)

我家的事業是從祖父開始立下基礎的,在父親 的掌管下,業績蒸蒸日上,更上層樓。為了延

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 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

誠然,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但其實並非新創,而是釋迦牟尼佛一脈相承的教法,是從淨

就難以攻克,縱使克之也難於守之。所以,「從當時的環境條件觀之,一二四○年遠征(實 為一二三九年發兵,一二四○年焚寺)主要目標是偵察」

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

本次的作業 (netstat -na 部分 ) 即在觀看所有機 器上的 transport layer 連線. 本次的作業 (netstat -na 部分 ) 即在觀看所有機 器上的 transport layer

道也者,不可須臾 (音儒) 離也,可離非 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