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Copied!
42
0
0
顯示更多 ( 頁)

全文

(1)

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第三章 相互作用

(2)

[ 学习目标 ]  

1. 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 .

2. 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 3. 能根据 FxFl 图象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

(3)

内容索引

技能储备

明确原理 提炼方法

题型演练

学以致用 实训演练

达标检测

检测评价 达标过关

(4)

技能储备

(5)

一、实验器材

弹簧、 、钩码、铁架台、坐标纸 . 二、实验原理

1. 如图 1 甲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 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

与所挂钩码受到的重力 . 弹簧 的原长与挂上钩码后弹簧的长度可以

用 测出,其伸长量 x 可以用弹簧 的长度减去弹簧的 来求得 .

刻度尺

大小相等 刻度尺

原长 图 1

(6)

2. 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 F ,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 量 x ,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 (xF) 对应的点,用 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象,就可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 的关系 .

三、实验步骤

1. 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 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 状态 时的长度 l0 ,即原长 .

2. 如图 1 乙所示,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 m1 的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 l1 ,记录 m1l1.

平滑曲线

自然伸长

(7)

3. 改 变 所 挂 钩 码 的 质 量 , 测 出 对 应 的 弹 簧 长 度 , 记 录 m2m3m4m5 、…和相应的弹簧长度 l2l3l4l5 、… .

4. 计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 x(x) 和弹簧受到的拉力 F(Fmg) ,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

  1 2 3 4 5 6 7

F/N 0            

l/cm              

x/cm 0            

ll0

(8)

四、数据处理

1. 建立直角坐标系,以 F 为纵轴, x 为横轴,根据测 量数据用描点法作图 . 连接各点得出 F 随弹簧伸长量 x 变化的图线,如图 2 所示 .

2. 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 . 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

3. 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 理意义 .

图 2

(9)

五、注意事项

1. 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避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

2. 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 l0 、实际长度 l 及伸长量 x 三者之间的 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 为了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测弹 簧原长时应让弹簧在不挂钩码时保持自然下垂状态,而不是平放在水平 面上处于自然伸长状态 .

3. 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

4. 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分布于 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 .

5. 尽量选轻质弹簧以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 .

(10)

题型演练

(11)

1  以下是某同学所进行的“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步骤:

(1) 将一个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竖直悬挂起来,在弹簧下挂一个钩 码,记下钩码的质量 m1 ,此时弹簧平衡,弹力大小为 F1 m1g ,并用刻度 尺测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 l1 ,并记录到表格中 .

(2) 再增加钩码,重复上述的操作,逐渐增加钩码的重力,得到多组数据 . (3) 以力 F 为纵坐标,以弹簧长度 lx 为横坐标,根据所测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 .

(4) 按坐标纸上所描各点的分布与走向,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 ( 包括直线 ).

(5) 根据图线的特点,分析弹簧的弹力 F 与弹簧长度 lx 的关系,并得出实验结 .

以上步骤中至少有三个不当之处,请将不合理的地方找出来并进行修正 . 一、实验原理及操作

一、实验原理及操作

答案

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2)

2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

(1) 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 . 弹簧轴线和刻度 尺都应在 _____ 方向 ( 填“水平”或“竖直” ).

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 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

答案 解析

竖直

解析 为保证弹簧的形变只由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产生,弹簧轴线和刻 度尺均应在竖直方向 .

(13)

解析 弹簧静止稳定时,记录原长 L0 ;表中的数据 L3 与其他数据有效 数字位数不同,所以数据 L3 不规范,标准数据应读至 cm 位的后两位,

最后一位应为估读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 1 mm.

(2) 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 ______ 时,长度记为 L0 ;弹簧下端挂上砝码 盘时,弹簧长度记为 Lx ;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 10 g 砝码,弹簧长度依 次记为 L1L6. 数据如下表 .

答案 解析

代表符号 L0 Lx L1 L2 L3 L4 L5 L6 数值 (cm) 25.35 27.35 29.35 31.30 33.4 35.35 37.40 39.30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 ______. 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 的最小分度为 ________.

稳定

L3 1 mm

(14)

(3) 图 3 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 长度与 ____Lx 的差值 ( 填“ L0” 或“ Lx”).

图 3

解析 由题图知所挂砝码质量为 0 时, x 为 0 ,所以 xLLx(L 为弹簧

长度 ). 解析 答案

(15)

= 0.01 kg = 10 g.

(4) 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_______N/m ;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 质量为 _____g.(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 g 取 9.8 N/kg)

4.9

解析 由胡克定律 FkΔx 知, mgk(LLx) ,即 mgkx ,所以 图线斜率即为弹簧的劲度系数

答案 解析

10

同理,砝码盘的质量

(16)

1.Fx 图象应是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 .

2.Fl 图象是不过原点的直线,其与横轴的截距等于弹簧的原长,斜 率仍然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 .

总结提升

(17)

针对训练 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

答案 解析

(1) 图 4 甲是不挂钩码时弹簧 下端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

其示数为 7.75 cm ;图乙是

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后指针所 指的标尺刻度,此时弹簧的 伸长量 Δl 为 ______________ 

cm.

图 4 6.91(6.90 ~ 6.92)

解析 由题图乙标尺刻度可知示数 l2 = 14.66 cm , Δll2l1 = 6.91  cm.

(18)

(2) 本实验通过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的方法来改变弹簧的弹力,关于此操作

,下列选项中规范的做法是 _____( 填选项前的字母 ) A. 逐一增挂钩码,记下每增加

一只钩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 刻度和对应的钩码总重

B. 随机增减钩码,记下增减钩 码后指针所指的标尺刻度和 对应的钩码总重

答案 解析

解析 为防止弹簧超出弹性限度,应逐渐增加钩码的重量,故选 A.

(19)

(3) 图丙是该同学描绘的弹簧的伸长量 Δl 与弹力 F 的关系图线,图线的 AB 段 明 显 偏 离 直 线 OA , 造 成 这 种 现 象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解析 由题图丙知 AB 段伸长量与弹力不成线性关系,主要原因是钩码 重力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 .

(20)

3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并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的实 验中,实验装置如图 5 所示 . 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 向右恒定的拉力 . 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 5 个 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

三、创新实验 三、创新实验

图 5

(21)

(1) 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 6 组数据描点在图 6 坐标系中,

请作出 FL 图线 .

答案 解析

图 6 解析  FL 图线如图所示:

答案 见解析

(22)

解析 弹簧的原长 L0 即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图象可知,

L0 = 5×10 2 m = 5 cm.

劲度系数为图象直线部分的斜率, k = 20 N/m.

(2) 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 L0 = ____ cm ,劲度系数 k = _____ 

N/m.

答案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23)

次数 1 2 3 4 5 6 弹力 F/N       弹簧的长度 L/(×10 2 m)       解析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

(3) 试根据该同学以上的实验情况,帮助他 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 不必填写其 实验测得的具体数据 ).

答案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24)

解析 优点是:可以避免弹簧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

缺点是:弹簧与桌面及绳子与滑轮间存在的摩擦会造成实验误差 .

(4) 该同学实验时,把弹簧水平放置与弹簧悬挂放置相比较,优点在于

: __________ ,缺点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答案 见解析

(25)

达标检测

(26)

1 2 3 4

1.( 实验器材及原理 ) 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弹簧弹 力的大小为 F ,弹簧的形变量 ( 伸长量或压缩量 ) 为 x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实验中 k 的具体数值只能用逐个计算的方法求出来,而没有其他的方 法

B. 如果没有测出弹簧原长,用弹簧长度 L 代替 xFL 图线也是过 原点的

一条直线

C. 利用 Fx 图线可求出 k

D. 实验时要把所有点连到线上,才能探索得到真实规律

答案 解析

5 6

(27)

解析 在弹性限度内,图线是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说明 Fx 成正比

,故 A 错误, B 正确;

弹簧的劲度系数,取决于弹簧自身,故 C 错误;

由胡克定律 Fkx 得,图线的斜率 k = 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故 D 错误 .

2.( 实验器材及原理 ) 在探究一根轻质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根据测量数据作出了弹力 F 和弹簧的形变量 x 的关系图象 . 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图线是经过坐标原点的曲线,说明 Fx 成正比 B. 图线是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说明 Fx 成正比 C. 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成正比

D. 图线的斜率的倒数就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28)

A. 每个钩码的质量为 0.98 kg

B. 实验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是 1 mm C. 每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 12.0 cm D. 实验时弹簧伸长量未超过弹性限度

1 2 3 4 5 6

7

3.(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 如图 7 所示是“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装 置,小东认真操作、正确读数后得到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 由表可知 ( 重力加速 g 9.8 m/s2

  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F/N 0 0.98 1.96 2.94

L/cm 12.0 14.0 16.0 18.0

x/cm 0 2.0 4.0 6.0

答案

解析

(29)

4.(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 一位同学在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 (1) 下列的实验步骤是这位同学准备完成的,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 序,将这些步骤用字母排列出来是 __________.

A. 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 (x F) 对应的 点,

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 l0

C.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

一刻度尺

D.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 1 个、 2 个、 3 个、 4 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 静止

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E. 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

F.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CBDAEF

(30)

(2) 下表是这位同学所测的几组数据

答案

1 2 3 4 5 6

弹力 (F/N) 0.5 1.0 1.5 2.0 2.5

弹簧原来长度 (L0/cm) 15 15 15 15 15 弹簧后来长度 (L/cm) 16.2 17.3 18.5 19.6 20.8

弹簧伸长量 (x/cm)      

① 算出每一次弹簧的伸长量,并将结果填在表中的空格中 .

1.2 2.3 3.5 4.6 5.8

(31)

② 根据上表的数据在图 8 的坐标系中作出 Fx 图线 .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图 8 答案 见解析图

解析 根据描点法,图象如图所示

(32)

③ 写出曲线的函数表达式 __________(x 用 cm 做单位 ).

④ 函 数 表 达 式 中 常 数 的 物 理 意 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F = 0.43x

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即表示使弹簧 伸长或者压缩 1 cm 所需的外力大小为 0.43 

解析 ③、④根据图象,该直线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即弹力与伸长量N 成正比,即 Fkx = 0.43x. 式中的常数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即表示 使弹簧伸长或者压缩 1 cm 所需的外力大小为 0.43 N.

(33)

9

5.( 实验数据处理 ) 某同学利用如图 9a 装置做“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长 度的关系”的实验 .

1 2 3 4 5 6

(1) 他通过实验得到如图 b 所示的弹力大小 F 与弹簧 长度 x 的关系图线 . 由此图 线可得该弹簧的原长 x0 = ___  cm , 劲 度 系 数 k = ____ N/m.

4 50

答案 解析

解析 当 F = 0 时,弹簧的长度即为原长,由胡克定律可知图象的斜率 表示劲度系数大小 .

(34)

9

(2) 他又利用本实验原理把该弹簧做成一把弹簧秤,当弹簧秤上的示数 如图 c 所示时,该弹簧的长度 x = _____ cm.

1 2 3 4 5 6

10

答案 解析

解析 弹簧秤的示数为 3.0 N ,则伸长量为 m = 0.06 m ,则长度为 10 cm.

(35)

6.( 实验误差分析 ) 某实验小组做“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实验时,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 L0 = 4.6  cm ,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下端挂钩码,每增加一只钩码记下对应 的弹簧长度 L ,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 2 3 4 5 6

钩码个数 1 2 3 4 5 弹力 F/N 1.0 2.0 3.0 4.0 5.0 弹簧的长度 L/cm 7.0 9.0 11.0 13.0 15.0

(36)

(1) 根据表中数据在图 10 中作出 FL 图线;

1 2 3 4 5 6

图 10 答案 见解析

答案 解析

解析 如图所示

(37)

解析 图线与 L 轴的交点坐标表示弹簧不挂钩码时的长度,其数值大于 弹簧原长,是因为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

(2) 由此图线可得,该弹簧劲度系数 k = ________ N/cm.

1 2 3 4 5 6

答案 见解析

答案 解析

解析 图象的斜率表示劲度系数,故有:

(3) 图线与 L 轴的交点坐标大于 L0 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见解析

(38)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本课结束

www.91taoke.co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A、B二物體置於光滑的水平面上,今施一水平力F作用於A,使系統產生4公尺/秒2的 加速度,如圖所示,試回答下列問題:  F大小為 牛頓,A、B二物體間作用力為 牛頓。  若施力改自右向左作用於B, A、B二物體間作用力變為 牛頓。 5.如圖所示,在完全光滑的平面上,將甲、乙兩物體各放在彈簧的一端,用力壓縮彈簧後放 開。1秒後甲的速度為4

9,10 99 讓同一物理概念過久未入題,而且與衝量的概念連結,為一很精彩的綜合型題目。而靜力 學(第12題)也再次將彈力與合力作整合,再次喚醒對彈簧力的注意。在牛頓第二定律 的部分,則以計算題來呈現,學生對於「物體脫離平面」的概念在平時教學學習中應該多 有涉獵,應不至於過於困難。 在基礎物理((二)B下)的部分,第11題巧妙的將星球表面重力場與脫離速度結

编辑矩形 要编辑之前绘制的矩形,可以在矩形上的任何一点单击鼠标。 这时矩形上将会用空心小圆圈显示四个端点所在位置。 鼠标点击端点并拖动可以改变矩形的大小。若需要保持矩形 长宽比不变,可以在拖动时按住 Shift键。 默认的矩形是有填充颜色的,要得到空心矩形,可以点击鼠标 右键,在弹出的工具栏中选择“无填充颜色”。 直线和箭头 矩形和椭圆 贝塞尔曲线

A 如圖四所示,以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提起重物,假設不考慮滑輪重和摩擦力,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A施力的大小與滑輪半徑大小無關 B繞在輪上的繩愈長越省力 C定滑輪半徑愈大越省力 D動滑輪半 徑愈大越省力。 圖四 圖五 圖六 30.. D 如圖六所示,小傑以甲、乙、丙、丁四種方式,將相同重量的物體等速移至離地 h公尺的高處,假設不考慮摩擦

二、 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發展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與思考型態的發展歷程,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學習活動讓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討 論,激盪各種想法,激發創造力,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的思維與理性溝通的能力,期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建立數學知識。 三、 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第二段 活泼、轻快的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短笛、长笛、小提琴、木琴等乐器轮 流演奏。 长笛 双簧管 短笛 小提琴 木琴 第三段 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小号在句尾作模仿,伴以清脆的 木鱼和铃鼓声。音乐继续发展,热烈的情绪逐渐高涨。 第四段 突然,乐曲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盈而富有苗族民歌色彩的音调。 第五段 接着,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 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2009·清华大学)有限条抛物线及其内部(指含焦点的区域)能覆盖整个平面吗?证 明你的结论。 分析 本题就不是简单考查抛物线的知识,顺利解答本题需要整体考查抛物线的图形特征,解答如下: 假设有限条抛物线及其内部能覆盖整个平面,则一定有有限条抛物线的内部能覆盖整个平面。所以平面直 角坐标系上的定点A(其坐标待定)在某一条定抛物线Γ : ax+by+c2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重点探究 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达标检测 检测评价 达标过关... 定义: 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

入门 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 多不利的影响。 图1-13 第一颗原子 弹在广岛爆炸 图1-14 塑料薄膜 对环境的污染 图 1 - 1 5 汽 车 尾气的污染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科技发 展对人类的危害。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都蕴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