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斯 匹 靈 阻 抗 與 嚴 重 心 臟 血 管 不 良 事 件 的 相 關 性
105
0
0
全文
(2) 2.
(3) 中文摘要. 背景與目的 2012 年全球有 1750 萬人因為心臟血管疾病死亡,自 1971 年 Sir John Vane 發 現阿斯匹靈有抗血小板凝集功能後,此藥物便廣泛應用於心臟血管疾病的治療上, 但仍有 10-20%服用阿斯匹靈患者發生缺血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且多數阿斯匹靈 阻抗型患者同時有多重慢性疾病,因此探討阿斯匹靈阻抗對於嚴重心臟血管不良 事件的影響以及患有其他共病因子(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等)是否增加其嚴 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顯得格外重要。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 2010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間「使用阿斯匹靈預防及治 療心血管疾病產生阻抗之基因體研究」研究案之收案資料,採病歷回顧方式觀察 2012 年 7 月 1 日至 2015 年 5 月 31 日共 616 位收案個案,針對阿斯匹靈阻抗與否 對於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包含死亡、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影響及阿斯匹靈阻抗 型患者共病因子與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各組間存活曲線是否有統計上顯著差 異。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 616 位受試者,其中阿斯匹靈反應組 515 人(83.6%),阿斯匹靈 阻抗組 101 人(16.4%);結果顯示阿斯匹靈阻抗組中有 8 人死亡(61.5%),其中 3 人 I.
(4) 死於心臟血管疾病;整體而言阿斯匹靈阻抗組具較高死亡(p < .001)及中風(p = .011) 事件發生率,且中風病史與再次發生中風(p = .041)及心肌梗塞(p = .010)事件有顯 著相關性。此外阿斯匹靈阻抗組有較高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風險、較高新發生 中風(p = .033)事件發生率,但阿斯匹靈反應型則有較高中風(p = .011)事件發生率。 比較阿斯匹靈阻抗與否及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風險比發現阻抗組死亡風險比為 反應組的 7.88 倍(95% CI =2.43-25.62)具顯著相關性;分析阿斯匹靈阻抗型與共病 因子之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風險比發現死亡、中風、心肌梗塞方面風險比各有 不同,但皆無顯著相關性。 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為首次針對台灣族群之阿斯匹靈阻抗深入探討,結果顯示台灣阿斯匹 靈阻抗比率與國外接近,且具有阿斯匹靈阻抗特性受試者有較高死亡與新發生中 風事件發生率,對於復發型中風病史則影響較小。共病因子方面顯示曾發生中風 事件與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中中風及心肌梗塞有顯著相關性。雖因回憶誤差、 病歷收集、排除停藥患者、未觀察周邊動脈疾病及追蹤時間較短等限制,本研究 仍可提供實務方面建議使用藥物前對患者進行阿斯匹靈阻抗檢驗,若屬阻抗型應 加強預防中風及心肌梗塞發生;未來研究上可延長觀察時間討論共病因子控制情 形、基因及周邊動脈疾病與阿斯匹靈阻抗之相關性以了解阿斯匹靈阻抗對於心血 管影響之全貌。 關鍵詞:阿斯匹靈阻抗、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 II.
(5) Abstract. Background In 1971, Sir John Vane discovered aspirin mechanism of action works as antiplatelet agents. It therefore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10-20% of aspirin-treated patients experience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within 5 years. Especially, most aspirin-resistant patients have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spirin resistance in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oreover, studying comorbidities such as hypertension, dyslipidemia, and diabet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they increase the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ethod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the Taipei City Hospital. In this study, we followed 616 patients with a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with aspirin 100mg QD or Bokey 100mg QD alone were enrolled in the Aspirin-Resistance Study between July 1, 2010 to June 30, 2012. The primary outcomes wer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cluding death,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find out whether if aspirin resistance or not, the. III.
(6) effect of comorbidity on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urvival curve. Results In this study, 616 subjects were included, 515(83.6%) in the aspirin response group and 101(16.4%) in the aspirin resistance group. The study showed that 3 of 8 died of heart disease in the aspirin resistant groups. There were higher incidence of death (p < .001) and stroke (p = .011) in the aspirin resistant group and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stroke and the recurrence of stroke (p = .041)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p = .010). In addition, the aspirin resistant group had a higher risk of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such as death (HR = 7.88, 95% CI = 2.43-25.62), and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p = .033). On the other hand, the aspirin response group had a higher risk in stroke event (p = .011).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s 16.4% in Taiwanese patien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death (p < .001) and stroke (p = .011) were higher in the aspirin resistant group, but the incident of stroke was higher in the aspirin response group, need more time and further research to prove that.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discuss the aspirin resistant in Taiwanese ethnic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spirin resistant was no different between other countries. Aspirin resistant IV.
(7) group had higher mortality and the incidence stroke events. The effect of comorbidity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stroke an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Despite recorded bias and limitations, this study could still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aking the PFA-100 test before aspirin treatment. Future study can prolong the observation time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rol of comorbidity, gene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with aspirin resistant, to overview the effect of aspirin resistant on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Keyword: Aspirin-Resistanc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V.
(8) 目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III 目錄 ............................................................................................................................................. VI 表目錄 ...................................................................................................................................... VIII 圖次 ............................................................................................................................................. IX 第壹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之重要性 .............................................................................................................. 5 第三節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與假設.......................................................................................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二節探討阿斯匹靈在心臟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 21 第三節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與危險因子......................................................................... 23 第四節阿斯匹靈阻抗對於心臟血管疾病之影響................................................................. 31 第五節小結 ............................................................................................................................ 40 第叁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 42 第一節研究架構 .................................................................................................................... 42 第二節研究設計 .................................................................................................................... 44 第三節研究對象及資料來源 ................................................................................................ 45 第四節研究變象之操作性定義 ............................................................................................ 50 第五節統計分析方法 ............................................................................................................ 55 第肆章研究結果 ......................................................................................................................... 57 第一節描述性統計 ................................................................................................................ 57 第二節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間的情形............................................................. 59 第三節共病因子對於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間的情形..................................... 62 第伍章討論與建議 ..................................................................................................................... 72 第一節研究結果與討論 ........................................................................................................ 72 第二節研究之優點及研究限制 ............................................................................................ 72 第三節研究結果之應用 ........................................................................................................ 76 參考文獻 ..................................................................................................................................... 78 英文部分 ................................................................................................................................ 78 附錄 A 阿斯匹靈阻抗性與嚴重心臟血不良管事件之存活曲線與 Log Rank test 結果(依變 VI.
(9) 項區分) ..................................................................................................................................... 86 附錄 B 各變項之存活曲線與 Log Rank test 結果(依變項區分) ..................................... 87 附錄 C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共病因子與新發生/復發型之心肌梗塞與新發生/復發型之中 風事件發生的關係(n=101) ........................................................................................................ 93 附錄 D IRB 通過文件 ............................................................................................................. 94. VII.
(10) 表目錄 表一 表二 表三 表四 表五 表六 表七 表八. 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文獻整理表…………………………………………..20 阿斯匹靈阻抗盛行率及危險因子文獻整理表………………………………..27 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影響…………………………………..35 研究變項與操作型定義………………………………………………………..53 人口學變項描述性統計………………………………………………………..67 阿斯匹靈阻抗與否與死亡、心肌梗塞及中風事件發生的關係……………..68 阿斯匹靈阻抗與否與死亡、心肌梗塞與中風事件發生的危險比…………..69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共病因子與死亡、心肌梗塞與中風事件發生的關係..70. 表九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共病因子與死亡、心肌梗塞與中風事件之危險比..…71. VIII.
(11) 圖次 圖一 阿斯匹靈阻抗與否,對於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影響研究架構圖 43 圖二 共病因子對於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其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研究 架構圖………………………………………………………………………….44 圖三 收案期間與追蹤期間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新發生個案檢視圖..……..….47 圖四 研究資料來源選樣流程圖...…………………………………………………..48 圖五 選樣流程圖...…………………………………………………………………..49. IX.
(12)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心臟血管疾病為心臟及血管疾病的統稱,包含了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疾 病及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等,而其他類型的心臟血管疾病還包含了心臟衰竭、心律 不整、心臟瓣膜疾病等;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為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及心肌 梗塞,其中心肌梗塞更是發生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6) ;多數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血管產生了粥狀硬化,導致血管失去 原有的彈性,血管內壁變厚、變硬、逐漸狹窄,進一步造成了血管堵塞,而使心 臟肌肉因為缺血而產生壞死;心臟血管疾病中預後較差的屬於嚴重心臟血管不良 事件,包含死亡、復發性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及中風,其中復發性急性冠狀動脈 症候群包含心肌梗塞與重複接受冠狀動脈血管再灌流手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6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012 年全球共有 1750 萬人死於 心臟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數的 31%,其中有 740 萬人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 670 萬人死於中風,同年美國心臟學會報告指出,2013 年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為每十萬人口 222.9 人,換句話說,平均每三人之中即有一人因為心臟血管疾病而 死亡(Mozaffarian et al.,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gho/ncd/mortality_morbidity/cvd/en/);在國內,根據臺灣衛生福 利部統計處歷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心臟血管疾病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 1.
(13) 每十萬人口的標準化粗死亡率近五年來更由 2010 年的 47.4 人攀升到 2014 年的 50.2 人(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顯示出心臟血管疾病已對國人的健康帶來極大的危 害,因此對於造成心臟血管疾病之相關危險因子的預防及治療便顯得格外重要。 在心臟血管疾病初級及次級預防與治療的相關研究中顯示,使用阿斯匹靈預防及 治療心臟血管疾病可降低 20%~40%的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Beigel et al., 2011; Roth et al., 1994;Tantry et al., 2009;Vane., 2000)。 阿斯匹靈的前身為水楊酸鹽(Salicylates);水楊酸鹽萃取自白柳樹中,西元 1897 年德國拜耳藥廠的研究人員 Dr. Felix Hoffman 將水楊酸鹽加入乙醯鹽 (Acetyl) ,合成乙醯水楊酸(Acetyl-salicylic acid, ASA) ,並於 1899 年將乙醯水楊 酸商品命名為阿斯匹靈正式上市,於商品特性上標示其解熱、鎮痛、消炎之功效, 此後阿斯匹靈被廣泛應用於緩解頭痛以及骨骼肌肉痛;1971 年 Sir John Vane 發現 阿斯匹靈有抗血小板凝集的功能,爾後許多學者進行有關阿斯匹靈應用於抗血小 板凝集作用的研究,從此奠定了阿斯匹靈應用於抗凝血治療的基礎(Roth et al., 1994;Tantry et al., 2009;Vane., 2000)。 阿斯匹靈對於預防及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缺血性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 血管疾病致死均有很大的功效,每日服用 75-325mg 低劑量阿斯匹靈來治療心臟血 管疾病的患者,可降低 20%~25%的心臟血管疾病事件發生率,但部分服用阿斯匹 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之患者,在 5 年內仍有 10-20%的患者發生缺血性心臟血管疾 患事件,這樣的臨床結果可能與心臟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特徵有關,例如:高齡、 2.
(14) 血糖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心臟血管疾病病史及曾經施行血管再 灌流手術等(Roth et al., 1994;Tantry et al., 2009;Trialists’Collaboration, 2002), Eikelboom 等學者將這樣的臨床結果稱之為阿斯匹靈阻抗(Aspirin Resistance) (Eikelboom et al., 2002)。 阿斯匹靈阻抗可分為臨床阿斯匹靈阻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 )與檢驗檢 查阿斯匹靈阻抗(Laboratory Aspirin Resistance)兩種。阿斯匹靈的作用機轉為抑 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轉化為前列腺素衍生物血栓素(Thromboxane A2, TXA2),因此達到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在使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 病狀況下仍發生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稱之為臨床阿斯匹靈阻抗;而經實驗室檢驗 發現因無法抑制血栓素生成進而無法產生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稱之為檢驗檢查阿 斯匹靈阻抗(Alberts et al., 2004) ;臨床上有多種凝血功能的檢驗工具,包含 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 (LTA)、Bleeding time、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100 (PFA-100) 、Verify Now Aspirin® system、血液中 Thromboxane B2(TXB2)或尿 液中 11-dehydroTXB2 等,各有其優劣之處,但因為檢驗的方法未經過一致性的驗 證,造成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的發生率差異性極大,範圍從 5~45%不等,許多 關於凝血功能檢驗工具的研究指出膠原蛋白/腎上腺素檢測(Collagen/Epinephrine, Col/EPI)對於檢驗阿斯匹靈所引起之血小板功能異常十分敏感;PFA-100 運用膠 原蛋白/腎上腺素檢測盒(Col/EPI Test Cartridge)及膠原蛋白/二磷酸腺苷檢測盒 (Col/ADP Test Cartridge)從檢測開始到血小板栓子封住孔洞的時間來檢測血小板 3.
(15) 功能,相較於其他的檢驗方式相對較便利、快速且初學者容易操作,因此在臨床 上廣泛應用 PFA-100 來檢測阿斯匹靈阻抗(Goodman et al., 2008;Harrison et al., 2005)。 在美洲與歐洲地區的研究發現阿斯匹靈阻抗性之發生率約為 28%-35%,亞洲 地區在日本的研究顯示,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約為 27%(Ikeda et al., 2010; Krasopoulos et al., 2008;Stejskal et al., 2006;Tantry et al., 2009),在國內吾人先前 參與的研究團隊於 2010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在地區教學醫院進行「使 用阿斯匹靈對於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產生阻抗之基因體研究」 [臺北市政府衛生 局公共衛生研究案(統籌款編號 99001-62-002)]中發現,收案的 807 位個案中,有 144 位為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率為 17.8%,且曾發生心肌梗塞、中風以及經 血管攝影檢查冠狀動脈阻塞程度≧50%,為發生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的危險因子。 過往研究中發現,檢驗檢查為阿斯匹靈阻抗型的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的機率為 非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的 3.85 倍(Krasopoulos et al., 2008) ;因此探討檢 驗檢查型阿斯匹靈阻抗對於嚴重不良心血管疾患事件等臨床結果的影響顯得格外 重要;此外,多數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多重慢性疾病,因此,其若患有其他共 病因子,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等,是否會增加其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 臨床結果發生風險的影響也受到重視。. 4.
(16) 第二節 研究之重要性. 吾人所參與的研究團隊於 2010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在臺北市立 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門診,進行「使用阿斯匹靈對於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產生阻 抗之基因體研究」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研究案(統籌款編號 99001-62-002)] 中發現,此研究發現台灣人的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發生率為 17.8%,且可藉由心臟血 管疾病的過往病史以及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男性、肌酸酐指數、抽煙、 飲酒、抗凝血藥物的使用等,來預測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發生率;由於先前研究採 橫斷的方式觀察收案個案檢驗檢查的阿斯匹靈阻抗性發生率與預測的危險因子, 無法觀察到長時間持續追蹤下,檢驗檢查為阿斯匹靈阻抗型仍持續服用阿斯匹靈 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其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此,依據先前 橫斷性研究的發想,除了探討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與否對於死亡、心肌梗塞及 中風等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影響外,進一步探討其他共病因子如高血壓、 血脂異常及糖尿病等對於檢驗檢查為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 臨床結果的影響也相當重要。. 第三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與假設. 綜合上述的研究觀察發現,本研究運用 2010 年 7 月 1 日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吾人所參與的研究團隊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門診,進行「使用阿斯匹靈 5.
(17) 對於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產生阻抗之基因體研究」之收案資料,採病歷回顧的 方式,觀察 2012 年 7 月 1 日至 2015 年 5 月 31 日,共 616 位收案個案,三年內嚴 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狀況,本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阿斯匹靈阻抗與否,對於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影響。 2. 探討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共病因子(包含有曾發生中風、曾發生心肌梗 塞、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對於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影 響。 依據研究目的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及研究假設如下: 研究問題 1. 阿斯匹靈阻抗與否是否會對死亡、心肌梗塞與中風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 發生有影響? 2. 共病因子包含有曾發生中風、曾發生心肌梗塞、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 病等病史對於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之死亡、心肌梗塞與中風嚴重心臟血管 不良事件發生是否會有影響? 研究假設 本研究針對兩點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兩項研究假設: 假設一、阿斯匹靈阻抗會增加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 假設二、共病因子包含有曾發生中風、曾發生心肌梗塞、血脂異常、高血壓、 糖尿病等病史會增加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 6.
(18) 件發生的風險。. 7.
(1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主旨在回顧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臟血管疾病間相關之文獻,共分為五個 章節來探討,第一節探討心臟血管疾病之流行病學及危險因子,第二節探討阿斯 匹靈在心臟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第三節探討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及危險因子, 第四節探討阿斯匹靈阻抗對於心臟血管疾病之影響,第五節小結。. 第一節 心臟血管疾病之流行病學及危險因子. 一、心臟血管疾病之流行病學 心臟血管疾病為心臟及血管相關疾病的統稱,包含冠狀動脈心臟病、腦血管 疾病、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及心臟瓣膜疾病等,當血管因產 生了粥狀硬化導致血管失去原有的彈性使血管內壁變厚、變硬、逐漸狹窄,進一 步導致血管堵塞,使心臟肌肉因為缺血而產生壞死導致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心 臟血管疾病中預後較差的屬於嚴重不良心臟血管疾患事件,包含死亡、復發性急 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及中風,而其中復發性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包含了心肌梗塞及 重複接受冠狀動脈血管再灌流手術。 根據 2012 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統計資 料顯示在美國每一千人中便有 263 位患有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率為千分之六點六, 且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2016 年的報告也指出 2013 年在 美國,每十萬人口中平均每三人當中,便有一人因為心臟血管疾病而死亡 8.
(20) (Mozaffarian et al.,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lbi.nih.gov/files/docs/research/2012_ChartBook_508.pdf; );而在國內,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處 2015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每一千人中便有六十六位患 有心臟血管疾病,發生率為千分之一點五,且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自 2007 年起一 直蟬聯十大死因第二名的寶座,近五年來的標準化粗死亡率,更由 2010 年的每十 萬人 47.4 人攀升到 2014 年的每十萬人 50.2 人(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 二、心臟血管疾病之危險因子 依據美國心臟學會對於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的建議,確立目前已知的心臟血管 疾病危險因子有較高的低密度膽固醇、較低的高密度膽固醇、高血壓、家族病史、 糖尿病、吸菸習慣、停經後婦女、年齡大於 45 歲男性以及肥胖等,其中年齡的增 長、性別(包含種族差異)以及家族史是無法被改變的危險因子,而高血壓、較 高的低密度膽固醇、較低的高密度膽固醇、糖尿病、吸菸習慣及肥胖的危險因子, 可藉由生活型態的改變來改善,因此美國心臟學會建議,藉由早期健康生活型態 的養成可延緩冠狀動脈血管疾病的產生,進一步可以避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 Fryar 等人 2012 年依據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的研究報告指出 2009-2010 年有 47%年齡大於 20 歲的美國人至少有高血壓、血脂異常以及吸煙三大心臟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子中 的一個,且相較於女性,男性更傾向於有此三大危險因子其中的一項。Yusuf 等人 2004 年在 52 個國家囊括了 262 個中心所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探討潛在可改變的風 9.
(21) 險因素如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腰臀比、飲食習慣、身體活動量、飲酒習慣、 血脂異常以及社會心理因子對於心肌梗塞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吸菸民眾發生 心肌梗塞的勝算比是非吸菸民眾的 2.87 倍(95% confidence interval = 2.58-3.19),糖 尿病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非糖尿病患者的 2.37 倍(95% CI = 2.07-2.71),高 血壓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非高血壓患者的 2.48 倍(95% CI = 2.30-2.68),有 飲酒習慣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無飲酒習慣患者的 0.91 倍(95% CI = 0.82-1.02),血脂異常的患者中,脂蛋白 B/脂蛋白 A1 比值在最高五分之一發生心 肌梗塞的勝算比為最低五分之一組別的 3.25 倍(95% CI = 2.81-3.76),此研究所探討 的因子中除飲酒習慣對於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發生的影響顯示較弱的相關性外(p = 0.03),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腰臀比、飲食習慣、身體活動量、血脂異常以及 心理社會因子,均與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的發生有顯著的相關(p < 0.0001)。 以下依據心臟血管疾病文獻常探討之危險因子年齡、性別、高血壓、血脂異 常、糖尿病、吸菸、肥胖進一步做文獻探討: 年齡 Jousilahti 等人(1999)在芬蘭進行前瞻性追蹤型研究,以 25-64 歲為收案對象此 研究共包含 14,786 位受試者,並探討性別、年齡及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與冠狀 動脈心臟病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60 到 64 歲男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率的危 險比為 25 到 29 歲男性的 6.43 倍(95% CI = 4.99-8.78),60 到 64 歲男性冠狀動脈心 臟病死亡率的危險比為 25 到 29 歲男性的 8.81 倍(95% CI = 5.94-13.07),60 到 64 10.
(22) 歲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率的危險比為 25 到 29 歲女性的 11.40 倍(95% CI = 6.83-19.05),60 到 64 歲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的危險比為 25 到 29 歲女性的 15.04 倍(95% CI = 5.40-41.91)。 Tsang 等人(2003)以年齡層 65 歲以上居住在美國明尼蘇達州且在心臟科門診追 蹤並接受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的民眾進行收案研究,探討心臟超音波檢查能否增加 發生第一次與年齡相關之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預測,此研究結果建議心臟超音波 檢查可運用在預測年長者第一次與年齡相關之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發生,且研究 中發現,年齡每增加一歲發生第一次與年齡相關心臟血管疾患事件風險比增加 1.06 倍(95% CI = 1.04-1.08)。 Lloyd-Jones 等人(1999)運用 Framingham Heart Study 資料分析年齡層 40-94 歲 的受試者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終身罹病風險,研究結果發現 40 歲男性其終身罹患冠 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為 42.4%(95% CI = 39.5-45.2%)而 40 歲女性其終身罹患冠狀 動脈心臟病的風險為 24.9%(95% CI = 22.5-27.3%)。 Lloyd-Jones 等人(2006)以 Framingham Heart Study 資料進一步分析 50 歲且未 曾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男性與女性,持續追蹤觀察 111,777 人年並評估此世代成員 至 75 歲及 95 歲時終身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此研究結果發現,50 歲且未曾 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男性至 75 歲時其終身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為 35%(95% CI = 32.9-37.2%),而至 95 歲時其終身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到 51.7%(95% CI = 49.3-54.2%),而女性終身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更由 75 歲時的 19.2%(95% 11.
(23) CI = 17.5-20.8%)增加到 95 歲時的 39.2%(95% CI = 37.0-41.4%)。綜合上述研究結 果顯示,無論性別的差異年齡越大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與發生心臟血管疾患 事件的機率越高。 性別 Jousilahti 等人(1999)在芬蘭進行前瞻性追蹤型研究,以 25-64 歲為收案對象此 研究共包含 14,786 位受試者,並探討性別、年齡及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與冠狀 動脈心臟病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率的危險比,男性為 女性的 2.31 倍(95% CI = 1.94-2.75),而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的危險比男性為女性 的 3.20 倍(95% CI = 2.37-4.33)。 Tsang 等人(2003)在美國以年齡大於 65 歲、曾在心臟科門診追蹤且接受過心臟 超音波檢查的民眾進行收案,探討心臟超音波檢查能否增加對於第一次與年齡相 關之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的預測,此研究發現男性發生第一次與年齡相關心臟 血管疾患事件的風險比為女性的 1.50 倍(95% CI = 1.19-1.88)。 Lloyd-Jones 等人(2006)運用 Framingham Heart Study 的資料分析 50 歲未曾罹 患心臟血管疾病共 7,926 位受試者持續追蹤觀察 111,777 人年並分別評估此世代成 員男性與女性在 75 歲及 95 歲時其終身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此研究結果發 現,研究期間內共有 1,757 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男性在 95 歲時,其終身罹患心 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為 51.7%(95% CI = 49.3-54.2%),而女性在 95 歲時其終身其罹 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為 39.2%(95% CI = 37.0-41.4%)。 12.
(24) 高血壓 Jousilahti 等人(1999)在芬蘭以 25-64 歲為收案對象此研究共邀請 14,786 位受試 者進行前瞻性追蹤型研究,研究為探討性別、年齡及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與冠 狀動脈心臟病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收縮壓每增加 10mmHg 冠狀動脈心臟病 發生率的風險比男性增加 1.11 倍(95% CI = 1.07-1.16)女性也增加 1.11 倍(95% CI = 1.04-1.18) ; 而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率的風險比男性增加 1.11 倍(95% CI = 1.04-1.19)女性也增加 1.11 倍(95% CI = 1.00-1.23)。 Tsang 等人(2003)在美國以年齡層大於 65 歲在心臟科門診追蹤且接受過心臟超 音波檢查的民眾進行收案,探討心臟超音波檢查能否增加對於第一次與年齡相關 之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的預測,研究結果發現有高血壓病史的受試者,其發生 第一次與年齡相關的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為無高血壓病史受試者的 1.64 倍(95% CI = 1.30-2.06)。 Yusuf 等人 2004 年在 52 個國家囊括了 262 個中心所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探討 潛在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如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腰臀比、飲食習慣、身體活動 量、飲酒習慣、血脂異常以及社會心理因子對於心肌梗塞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高血壓受試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沒有高血壓受試者的 1.91 倍(95% CI = 1.74-2.10)。 Patel 等人(2015)在美國運用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BRFSS) 2009-2010 年資料庫擷取出共 533,306 位 45-79 歲的受訪者,採電話訪問民眾自主 13.
(25) 回答的方式進行 5 個主要與預防心臟血管疾病死亡有關之危險因子的研究,研究 結果顯示,若能將男性高血壓之盛行率 46.6%降低至該危險因子最低之前五州平均 盛行率 40.7%,則 45-79 歲男性可預防的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 3.8%(95% CI = 1.9-5.7%);若將女性高血壓之盛行率 45.1%(95% CI = 43.9–46.3%)降低至該危險因 子最低之前五州平均盛行率 36.5%,則 45-79 歲女性可預防的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 為 7.3%(95% CI = 3.5-10.8%)。 血脂異常 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 Group 的研究團體(1944)在歐洲挪威、 瑞典地區進行使用 Simvastatin 降血脂藥物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和發病 率影響的研究,分別使用 Simvastatin 與安慰劑治療血脂異常的患者,平均追蹤 5.4 年的研究結果發現,有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的患者,總膽固醇降低了 25%,低密 度膽固醇降低了 35%,高密度膽固醇增加了 8%,且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的患者其 死亡風險為對照組服用安慰劑患者的 0.70 倍(95% CI = 0.58-0.85)。 Sacks 等人(1996)針對心肌梗塞且血脂異常之患者,進行降血脂藥物或安慰劑 治療的雙盲研究試驗,此研究觀察採降血脂藥物或安慰劑治療的兩組間病患發生 致死性冠狀動脈疾患事件或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事件的差異,此研究結果發現,相 較於對照組的患者,服用降血脂藥物治療的患者降低了 24%致死性冠狀動脈事件 與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事件的發生率(95% CI = 9-36%)。 Yusuf 等人(2004)整合了 52 個國家囊括了 262 個中心進行有關於急性心肌梗塞 14.
(26) 的病例對照研究,探討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腰臀比、飲食習慣、身體活動量、 飲酒習慣、血脂異常以及心理社會因子對於心肌梗塞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血脂 異常的受試者中,在調整了性別、年齡及吸菸的危險因子後,脂蛋白 B/脂蛋白 A1 比值在最高五分之一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脂蛋白 B/脂蛋白 A1 比值最低五分 之一組別的 3.25 倍(95% CI = 2.81-3.76)。 糖尿病 長久以來,糖尿病一直被認為是顯著增加罹患冠狀心臟病風險的危險因子, Kannel 等人(1979)運用 Framingham Heart Study 的資料研究糖尿病及心臟血管疾病 的危險因子,在調整了年齡的差異後發現,每 1000 個人中男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 臟血管疾病的平均發生率為 39.1%,非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平均發生率 為 19.1%,而每 1000 個人中女性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為 27.2%, 非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為 10.2%,換句話說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男 性糖尿病患者增加了 2 倍、而女性糖尿病患者增加了將近 3 倍罹患心臟血管疾病 的風險。 Haffner 等人(1998)在芬蘭研究糖尿病患者曾發生或未曾發生心肌梗塞事件及 非糖尿病患者曾發生與未曾發生心肌梗塞事件之間其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的研 究發現,此研究發現有糖尿病未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與無糖尿病曾發生心肌 梗塞的患者有相同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死亡風險(Hazard Ratio = 1.4, 95% CI = 0.72.6)。 15.
(27) Tsang 等人 2003 年在美國以年齡大於 65 歲、曾在心臟科門診追蹤且接受過心 臟超音波檢查的民眾進行收案,探討心臟超音波檢查能否增加對於第一次與年齡 相關之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預測的研究中發現,相較於無糖尿病史的受試者有 糖尿病病史的受試者發生第一次與年齡相關的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風險比為 1.64(95% CI = 1.16-2.32)。 Yusuf 等人 2004 年進行 52 個國家囊括了 262 個中心關於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 對照研究,研究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腰臀比、飲食習慣、身體活動量、飲酒 習慣、血脂異常以及心理社會因子對於心肌梗塞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有糖尿病 的受試者相較於沒有糖尿病的受試者其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 2.37(95% CI = 2.07-2.71)。 Patel 等人(2015)在美國運用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BRFSS) 2009-2010 年資料庫共擷取出 533,306 位 45-79 歲的受訪者,採電話訪問民眾自主 回答方式進行 5 個主要與預防心臟血管疾病死亡有關之危險因子的研究,研究結 果顯示,若能將男性糖尿病之盛行率 17.9%(95% CI=16.5–19.3%)降低至該危險因 子最低之前五州平均盛行率 13.6%,45-79 歲男性可預防的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為 1.7 %(95% CI = 0.2-3.8%);若女性糖尿病之盛行率 17.9%(95% CI = 16.5-19.3%)降 低至該危險因子最低之前五州平均盛行率 13.6%,則 45-79 歲女性可預防的心臟血 管疾病死亡率為 4.1%(95% CI = 1.8-7.2%)。 吸菸 16.
(28) 吸菸對於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眾所皆知,而其中對於心臟血管疾病的影響更 是嚴重,Price 等人(1999)運用 Edinburgh Artery Study 資料,依橫斷式研究設計普 查 1592 位年齡層介於 55-74 歲的受試者,研究吸菸及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與發 生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及冠狀動脈心臟病間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每天抽一包菸連 續超過 25 年的民眾其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及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發生率為 13.7%而 未吸菸民眾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及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發生率為 2.6%,調整了性別 與年齡的差異後,與未吸菸民眾相比每天抽一包菸連續超過 25 年的民眾發生周邊 動脈血管疾病的相對風險為 3.94 倍(95% CI = 2.04-7.62),而每天抽一包菸連續超過 25 年的民眾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相對風險為未吸菸民眾的 1.66 倍(95% CI = 1.07-2.58)。 Yusuf 等人(2004) 運用在 52 個國家囊括了 262 個中心進行關於急性心肌梗塞 的病例對照研究(INTERHEART study),研究吸菸、高血壓、糖尿病、腰臀比、飲 食習慣、身體活動量、飲酒習慣、血脂異常以及心理社會因子對於心肌梗塞的影 響,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吸菸的受試者有吸菸的受試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 比為 2.87(95% CI = 2.58-3.19)。 Teo 等人(2006)運用在 52 個國家進行吸菸與心肌梗塞風險間相關性的病例對 照研究(INTERHEART study)進一步研究吸菸的受試者、曾經有吸菸習慣的受試者、 使用菸草的種類以及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中與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發生風險之間的關 係,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吸菸的受試者,目前吸菸的受試者發生非致死性 17.
(29) 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的勝算比為 2.95(95% CI = 2.77-3.14),且每多抽一根菸,其發生 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的風險會增加 5.6%;研究結果更發現即使未吸菸的受 試者,每周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 1-7 小時,發生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的勝算 比為 1.24(95% CI = 1.17-1.32),而每周暴露在二手煙環境中超過 21 小時,發生非 致死性急性心肌梗塞事件的勝算比為 1.62(95% CI = 1.45-1.81)。 肥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kg/m2) ≧ 24 定義為肥胖,Calle 等人(1999)研究亞洲國家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流行病學的 探討,結果發現有關因體重過重或肥胖而造成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族群相差風險 (Population-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分別為:缺血性心臟疾病 5-24%,中風 3-16%。 Berrington de Gonzalez 等人(2010)研究白種人身體質量指數與全死因死亡間的 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當身體質量指數≧25 時,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最多且 相較於身體質量指數 22.5–24.9 的組別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為 1.19(95% CI = 1.12-1.26);而將身體質量指數視為連續變項分析時,身體質量指數每增加 5 單位,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比增加 1.31(95% CI = 1.29-1.33)。 Patel 等人(2015)在美國運用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BRFSS) 2009-2010 年資料庫中共 533,306 位 45-79 歲的受訪者,採電話訪問民眾自主回答 方式進行 5 個主要與預防心臟血管疾病死亡有關之危險因子的研究,研究結果顯 18.
(30) 示,若能將男性肥胖之盛行率 37.1% (95% CI = 36.5–37.7%)降低至該危險因子最低 之前五州平均盛行率 29.1%,男性可預防的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為 2.6 % (95% CI = 0.3-5.0%);若女性肥胖之盛行率 38.4% (95% CI = 38.0–38.8%)降低至該危險因子最 低之前五州平均盛行率 29.5%女性可預防的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為 1.7% (95% CI = -2.1-5.8%)。以上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相關研究之整理如表一。. 19.
(31) 表一. 心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文獻整理表 變項. 年齡. 與心臟血管疾病之關係. 參考文獻. 有關. Tsang et al., 2003;Jousilahti et al., 1999; Lloyd-Jones et al., 1999;Lloyd-Jones et al., 2006. 性別. 有關. 高血壓. 有關. 血脂異常. Tsang et al., 2003;Jousilahti et al., 1999; Lloyd-Jones et al., 2006. Tsang et al., 2003;Jousilahti et al., 1999; Yusuf et al., 2004;Patel et al., 2015. 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 Group. 1944;Marchioli et al., 1996;Sacks et al., 1996;Yusuf et al., 2004. 有關. Kannel et al., 1979;Haffner et al., 1998 糖尿病. 有關. Tsang et al., 2003;Yusuf et al., 2004;Patel et al., 2015. 吸菸. 有關. 肥胖. 有關. Price et al., 1999;Yusuf et al., 2004;Teo et al., 2006. Calle et al., 1999;Berrington de Gonzalez et al., 2010;Patel et al., 2015. 20.
(32) 第二節 探討阿斯匹靈在心臟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 自 1971 年 Sir John Vane 發現阿斯匹靈抗血小板凝集的功能後,無論作為預防 或治療心臟血管疾病,阿斯匹靈在臨床上均已被廣泛的應用(Tantry et al., 2009), 英國牛津大學臨床試驗中心 Antip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APT)團隊於 1988 年 整合 25 份包含短暫性缺血性疾患、阻塞型中風、不穩定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研 究報告,研究結果發現使用阿斯匹靈的抗血小板治療可以減少心臟血管疾病死亡 率 15%以及非致死性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率 30%,其中非致死性血管疾患事件包含 中風及心肌梗塞。 在 2002 年 APT 團隊進行一項大型分析研究,此研究包含 289 個使用阿斯匹靈 抗血小板治療研究的整合分析報告中指出阿斯匹靈可降低心臟血管疾患不良事件 20%~40%的發生率,且每日服用 500-1500mg 阿斯匹靈可降低 19%心臟血管疾患事 件,每日服用 160 - 325mg 阿斯匹靈可降低 26%心臟血管疾患事件,每日服用 75-150mg 阿斯匹靈可降低 32%心臟血管疾患事件。 Ridker 等人(2005)針對女性患者,進行低劑量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隨機 臨床實驗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在 19,934 位服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 組別,共有 477 位發生嚴重心臟血管疾患不良事件,而在 19,942 位服用安慰劑的 組別共有 522 位發生嚴重心臟血管疾患不良事件,換而言之相較於服用安慰劑的 組別,服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降低了 9%嚴重心臟血管疾患不良事件 的發生率(p = 0.13);而嚴重心臟血管疾患不良事件包含了非致死性心肌梗塞、非 21.
(33) 致死性中風或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臨床結果,相較於服用安慰劑的組別,服用 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降低 17%非致死性中風事件的發生率(p = 0.04), 以及降低 24 %缺血性中風的風險(p = 0.009),但研究結果對於降低致死性、非致死 性心肌梗塞(p = 0.83)以及因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p = 0.68)均無顯著的影響。 Ikeda 等人(2015)在日本針對 60 歲以上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運用低劑量阿斯匹 靈作為初級預防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的相關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服用低劑 量阿斯匹靈作為初級預防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組別與未服用阿斯匹靈的組別,在 心肌梗塞、中風以及與心臟血管疾病相關疾患的發生,並未達到統計上顯著的差 異(p = 0.54);但研究結果顯示阿斯匹靈可顯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塞事件的發生 率(p = 0.02),以及減少短暫性缺血性腦中風事件的發生率(p = 0.04),卻也同時顯 著增加了顱外出血的風險(p = 0.04) 臨床上阿斯匹靈已被廣泛的應用在治療心臟血管疾病,且由以上分析結果得 知每日服用 75-150mg 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相較於每日服用 160-325mg 阿斯 匹靈可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且研究結果顯示,採阿斯匹靈作為抗血小板治療可 減少非致死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發生率以及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但近年來的 醫學研究和觀察也發現,仍有 10-20%服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之患者發生 復發性缺血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而此治療成效的差異可能與個體差異有關,其 中 Eikelboom 等人提出阿斯匹靈阻抗可能解釋部分的治療成效(Eikelboom et al., 2002)。 22.
(34) 第三節 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與危險因子. 阿斯匹靈阻抗可分為臨床阿斯匹靈阻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 )與檢驗檢 查阿斯匹靈阻抗(Laboratory Aspirin Resistance) 。阿斯匹靈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轉化為前列腺素衍生物血栓素(Thromboxane A2, TXA2) ;因此在運用阿斯匹靈做為治療抗血小板進而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狀況 下仍發生心臟血管疾患事件,這樣的結果被稱之為臨床阿斯匹靈阻抗(Alberts et al., 2004) ;而經實驗室檢驗發現因無法抑制血栓素生成進而無法產生抑制血小板凝集 作用則稱之為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臨床上的凝血功能檢驗工具各有其優劣之 處,許多關於凝血功能檢驗工具的研究指出 PFA-100 運用膠原蛋白/腎上腺素檢測 (Collagen/Epinephrine, Col/EPI)對於檢驗阿斯匹靈所引起之血小板功能十分敏感, 相較於其他的檢驗方式相對較便利、快速且初學者容易操作,因此在臨床上廣泛 應用 PFA-100 來檢測阿斯匹靈阻抗;PFA-100 運用膠原蛋白/腎上腺素檢測盒 (Col/EPI Test Cartridge)及膠原蛋白/二磷酸腺苷檢測盒(Col/ADP Test Cartridge) 從檢測開始到血小板栓子封住孔洞的時間來檢測血小板功能,膠原蛋白/腎上腺素 檢測值>193 或膠原蛋白/二磷酸腺苷檢測值介於 63-115 表示對阿斯匹靈或其他抗 血小板治療藥物有反應,若超過檢測極限值 300 秒時表示受檢者其出血傾向的可 能性較高(Andersen et al., 2002;Harrison et al., 2005)。 Gum 等人(2001)在美國進行使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之阿斯匹靈阻抗 性的盛行率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運用 PFA-100 檢查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盛行率為 23.
(35) 9.5%;且阿斯匹靈阻抗性較易發生在女性(p = 0.001)、非吸菸者(p = 0.004)以及年 長者的身上(p = 0.006)。 Andersen 等人(2003)在挪威透過長時間觀察服用阿斯匹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 的患者來研究阿斯匹靈阻抗或稱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的發生,研究結果發現使用阿 斯匹靈治療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有 35%(25/71 人)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 Hovens 等人(2007)整合包含了 34 份有關阿斯匹靈阻抗研究的整合分析研究以 及 8 篇文章摘要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為 24% (95% CI = 20-28%)。 Ikeda 等人(2010)擷取自日本 Anti-Platelet Therapy Effectiveness Study (APTEST) 研究資料中單獨使用阿斯匹靈藥物作為抗凝血治療的 239 位患者,在加入研究同 時與持續追蹤觀察兩年後分別採集受試者的血液樣本進行研究,並探討研究時及 持續追蹤觀察兩年後受試者凝血功能檢驗結果間的差異以及與阿斯匹靈不良反應 間的相關性,並以多變項邏輯斯迴歸分析來檢測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的臨床預測因 子。研究結果發現單獨使用阿斯匹靈藥物作為抗凝血治療的 239 位患者中有 27% 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且相較於女性,男性患者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 的勝算比為 2.88(95% CI = 1.53-5.48);相較於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患者阿斯匹 靈不良反應的勝算比為 1.06 (95% CI = 0.57-1.96);相較於非高血脂患者,高血脂患 者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的勝算比為 1.05(95% CI = 0.46-2.61);相較於非吸菸患者, 吸菸患者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的勝算比為 1.05(95% CI = 0.42-2.87)。 24.
(36) Stejskal 等人(2006)在捷克進行阿斯匹靈阻抗性與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 件間關係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健康受試者中有 4%的受試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其中曾發生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之受試者中有 55%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換句話說,相較於健康受試者,曾發生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受試者有 較高的阿斯匹靈阻抗發生率(p < 0.001),且阿斯匹靈阻抗性較常出現在糖尿病(p < 0.05)、血脂異常(p < 0.05)及吸菸(p < 0.05)的受試者。 Krasopoulos 等人(2008)在美國觀察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臟血管疾病臨床結果及 死亡率之間相關性的整合研究,研究結果發現服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之 患者有 28%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Beigel 等人(2011)在以色列進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血小板對於阿斯匹靈治療 的反應及阿斯匹靈阻抗與臨床結果間關係的研究中發現,174 位急性心肌梗塞服用 阿斯匹靈治療≥72 小時後檢測其血小板功能,研究發現其中有 56 位(32%)屬於阿斯 匹靈阻抗,且年輕患者(平均年齡 58 歲)比年齡較高之患者(平均年齡 63 歲) 更容易有阿斯匹靈阻抗的發生傾向 (p < 0.003);而高血壓患者中有 71% 出現阿斯 匹靈阻抗,非高血壓患者中有 41% 出現阿斯匹靈阻抗,高血脂患者中有 68% 出 現阿斯匹靈阻抗,非高血脂患者中有 34%出現阿斯匹靈阻抗;曾發生過心肌梗塞 的患者中有 34%出現阿斯匹靈阻抗,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中有 6%出現阿斯匹靈 阻抗;阿斯匹靈阻抗患者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 6 個月累積發生率為 14.3%,非阿 斯匹靈阻抗患者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 6 個月累積發生率為 2.5%。由研究結果可 25.
(37) 推論,阿斯匹靈阻抗的發生率可能與心臟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特徵有相關。 Ibrahim 等人(2013)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附設醫療中心(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Medical Centre, UKMMC)進行阿斯匹靈阻抗性與新發生及復發型冠狀動 脈事件間的相關性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阿斯匹靈阻抗盛行率 16%且年齡(p = 0.029)、 總膽固醇(p = 0.036)以及低密度膽固醇(p = 0.012)與阿斯匹靈阻抗性有顯著正相 關。 Pasala 等人(2016)在美國針對周邊血管疾病患者探討阿斯匹靈阻抗性預測心臟 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研究結果發現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盛行率為 25.8%且與較高的總 膽固醇有關(p = 0.04);且阿斯匹靈阻抗性(p = 0.007)以及慢性腎臟病(p = 0.033)為 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 Lee 等人(2005)於 2002 年 10 月至 2004 年 5 月期間在香港,觀察服用低劑量 阿斯匹靈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者與阿斯匹靈阻抗性之間相關性的研究,研究 共納入 468 位每日服用 80-325 mg 阿斯匹靈且持續四周以上的穩定型冠狀動脈心臟 病患者,研究結果顯示有 27.4%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且阿斯匹靈阻抗性較易 發生在年長者(p = 0.002)、女性(p < 0.001)、貧血患者 (p < 0.001)、腎功能不良(p = 0.009),以及使用阿斯匹靈≦100 mg 的患者(p = 0.004),此研究更運用多變量分析 而發現血清蛋白(p < 0.001)以及服用阿斯匹靈≦100mg (p = 0.022) 為阿斯匹靈阻 抗性的獨立預測因子。上述所描述之阿斯匹靈阻抗盛行率與危險因子的相關研究 整理如表二。 26.
(38) 表二. 阿斯匹靈阻抗盛行率及危險因子文獻整理表 作者(年代) 地點 Andersen et al (2003). Beigel et al (2011). 挪威. 以色列.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統計方法. 研究結果. Warfarin–Aspirin Reinfarction Study (WARIS) II trial/202 位服 用 Warfarin、Aspirin 的心 臟血管疾病患者. ANOVA. (1) 使用阿斯匹靈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 35%出現阿斯匹靈 不良反應 (2) 無阿斯匹靈不良的反應組別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率為 24%,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組別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率為 36%;阿斯匹靈不良的反應與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並無 顯著相關(p = 0.28) (1) 阿斯匹靈阻抗傾向發生在較年長(p < 0.003)、高血壓(p < 0.001)、高血脂(p < 0.001)及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p <. 174 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 Linear 12 小時內,接受血管再冠 Regression 流手術及抗凝血藥物治療 的患者. Gum et al (2001). Hovens et al (2007). 美國. 荷蘭. 1997 年 1 月至 1999 年 9 Student’s t test 月在 Cleveland Clinic 或 Wilcoxon Foundation 就診,年齡≧21 2-sample tests 歲,且每日服用 Aspirin 325mg 治療≧7 天的患者 共 328 人 自 MEDLINE (1966 年 1 月 general linear 至 2005 年 10 月), nonparametric EMBASE (1974 年 1 月至 mixed model 27. 0.001) (2) 阿斯匹靈阻抗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 6 個 月累積發生率(p < 0.01) (1) 運用 PFA-100 檢查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盛行率為 9.5% (2) 阿斯匹靈阻抗性較易發生在女性(p = 0.001)、非吸菸者(p = 0.004)以及年長者的身上(p = 0.006)。. (1) 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 24% (95% CI = 20-28%) (2) 使用阿斯匹靈≦100 mg 的患者,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 36%(95% CI = 28-43%).
(39) 作者(年代) 地點.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統計方法. 研究結果. 2005 年 10 月),Cochrane (1800 年至 2005 年),Web of Science 等資料庫中搜尋共 42 份有關阿斯匹靈阻抗的 Ibrahim et al (2013). Ikeda et al (2010). 馬來西 亞. 日本. Krasopoulos et 美國 al (2008). (3) 使用阿斯匹靈≧300 mg 的患者,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 19%(95% CI = 11-26%) (4) 使用 PFA-100 檢驗的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 26% (95% CI = 21-31%). 研究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2 月 chi-squared test 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附設 student t test 醫療中心心臟科門診就醫 ROC analysis 的患者. Anti-Platelet Therapy Effectiveness Study (APTEST) database/ 239 位單純使用阿斯匹靈 治療心臟血管疾病患者 1966 年起發表於 Medline,Embase,. (1) 16%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2) 年齡(r = -0.627; p = 0.029)、總膽固醇(r = 0.608; p = 0.036) 以及低密度膽固醇(r = 0.694; p = 0.012)與阿斯匹靈阻抗 性有顯著正相關 (3) 阿斯匹靈阻抗性與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發生無相關 p =. multivariate logic (1) (2) regression analysis. multivariate logic (1) (2) regression. CHINAHL 以及 Cochrane analysis 等資料庫中有關抗血小板 療法的研究共 20 份文獻納 入整合分析/共 2930 位心. 0.105 27%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 男性(OR = 2.88; 95% CI = 1.53-5.48)、糖尿病(OR = 1.06; 95% CI = 0.57-1.96)、高血脂(OR = 1.05; 95% CI = 0.46-2.61)及吸菸(OR = 1.05; 95%CI = 0.42-2.87)的受試者 有較高的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發生率。 阿斯匹靈阻抗盛行率 28% 阿斯匹靈阻抗較易發生於男性 p < 0.001 以及腎臟功能異. 常的患者 p < 0.03 (3)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機率發生心臟血管疾患事件 (OR = 3.85; 95% CI = 3.08-4.80) (4)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OR = 5.99; 95%CI 28.
(40) 作者(年代) 地點 Lee et al (2005). 香港.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臟血管疾病患者 2002年10月至2004年月期 間468 位每日服用80-325 mg 持續四周以上的穩定. 統計方法. 研究結果.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 2.28-15.72) (1) 27.4%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2) 阿斯匹靈阻抗較易發生在年長者 (p = 0.002)、女性(p < 0.001)、貧血患者 (p < 0.001)、腎功能不良(p = 0.009)及使. 型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 Pasala et al (2016). 美國. 2008 年 10 月至 2010 年 1 月間年齡大於 18 歲、診斷 為周邊動脈血管疾病且在 心臟科或血管外科接受治 療的患者,共 120 位納入收 案. 用阿斯匹靈≦100 mg的患者(p = 0.004) (3) 多變量分析的結果發現血清蛋白 (OR = 0.6; 95% CI = 0.51-0.69) 以及阿斯匹靈 ≦ 100 (OR = 2.23; 95% CI = 1.12- 4.44)為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獨立預測因子 (4) 相較於150 mg及300 mg使用阿斯匹靈 ≦ 100 mg阿斯匹靈 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有較高的阿斯匹靈阻抗發生率(p = Chi-squared test Student t test / Wilcoxon 2-sample test Kaplan-Meier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29. (1) (2) (3). (4). 0.0062) 25.8%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總膽固醇(p = 0.04)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發生率 32.3%,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發生 率 14.6%;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心臟血管 事件發生率(HR = 2.48; 95% CI = 1.08–5.66) 阿斯匹靈阻抗(HR = 3.73; 95% CI = 1.43–9.81)及慢性腎臟 病 (HR = 3.19; 95% CI = 1.10–9.28)是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 件的預測因子.
(41) 作者(年代) 地點 Stejskal et al (2006). 捷克.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統計方法. 103 位 1999 年 1-6 月因急 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在 Šternberk Hospital 加護病 房接受治療的患者/27 位每. (1)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有 55%發生阿斯匹靈阻抗,發生 ANOVA 率 55%,健康受試者有 4%發生阿斯匹靈阻抗發生率(p < Kruskal-Wallis test 0.001) ROC analysis (2) 追蹤四年發現,阿斯匹靈阻抗的組別有較高的復發性心臟血 管事件發生率(p < 0.001) (3) 高密度膽固醇與阿斯匹靈阻抗發生率呈現高度負相關. 日服用 100mg 阿斯匹靈的 健康受試者為實驗對照組. 研究結果.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0.23; 95% CI = 0.41–0.04). 30.
(42) 第四節 阿斯匹靈阻抗對於心臟血管疾病之影響. 近來的醫學研究和觀察發現,服用阿斯匹靈治療心臟血管疾病的狀況下,患 者仍持續發生復發性的心臟血管疾患事件,且阿斯匹靈無法預防大多數動脈粥狀 硬化患者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的發生,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其中 一個便是阿斯匹靈阻抗(Trialists’Collaboration, 2002;Gum et al, 2001);阿斯匹 靈阻抗的發生率可能與年齡、高血壓、高血脂及曾發生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等心臟 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特徵有關,且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傾向有較高的急性復發性心 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率。 Eikelboom 等人(2002)在澳洲運用檢驗尿液中 11-dehydrothromboxane B2 代 謝物濃度的方式來檢驗阿斯匹靈阻抗性,並且研究阿斯匹靈阻抗性和心臟血管疾 患事件高風險患者間心肌梗塞、中風以及心因性死亡風險間相關性的研究,研究 結果顯示相較於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心臟血管疾患 事件的勝算比為 1.8 倍(95% CI = 1.2-2.7),發生心肌梗塞的勝算比為 2 倍(95% CI = 1.2-3.4),以及發生心因性死亡的勝算比為 3.5 倍(95% CI = 1.7-7.4)。 Andersen 等人(2003)的研究發現單純使用阿斯匹靈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 有 35%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且追蹤觀察 4 年後發現,無阿斯匹靈不良的反應 組別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率為 24%,而阿斯匹靈不良反應組別心臟血管疾患事 件發生率為 36%,然而此研究發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與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並 無顯著相關(p = 0.28)。 31.
(43) Gum 等人(2003)在美國進行穩定型心臟血管疾病患者阿斯匹靈阻抗性的研 究,研究結果顯示 326 位穩定型心臟血管疾病患者中有 5.2%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相較於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增加 3.12 倍(95% CI = 1.10-8.90)發生心臟血管疾患事件包含死亡、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等的風險,且血 小板計數(HR = 1.01; 95% CI = 1.00-1.01)、年齡(HR = 1.05; 95% CI = 1.02-1.08)、 心臟衰竭(HR = 3.04; 95% CI = 1.15-8.03)以及阿斯匹靈阻抗(HR = 4.14; 95% CI = 1.42-12.06)與長時間的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臨床結果皆有顯著正相關。 Stejskal 等人(2006)在捷克進行阿斯匹靈阻抗性與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 事件間關係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健康受試者中有 4%的受試者出現阿斯匹靈 阻抗,而曾發生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受試者中有 55%的受試者發生阿 斯匹靈阻抗,相較於健康受試者,曾發生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 (p < 0.001)、糖尿病(p < 0.05)、血脂異常(p < 0.05)及吸菸(p < 0.05)的受試者有較高的 阿斯匹靈阻抗性發生率。此研究持續追蹤觀察四年的時間發現,曾發生急性復發 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受試者的阿斯匹靈阻抗發生率由 55%提高到 57%,非阿斯 匹靈阻抗型的受試者有 46%的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發生率,而阿斯匹 靈阻抗型的受試者有 88%的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發生率,相較於非阿 斯匹靈阻抗型受試者,阿斯匹靈阻抗型受試者有較高的急性復發性心臟血管疾患 事件的發生率(p < 0.01)。 Marcucci 等人(2006)在義大利探討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後服用阿斯匹靈治 32.
(44) 療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及探討阿斯匹靈阻抗的發生率以及一年內發生嚴重不 良冠狀動脈事件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 146 位收案的患者中共有 30.1%的患者 發生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且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冠狀動脈 事件的發生率(p < 0.05)。 Snope 等人(2007)進行運用 PFA-100 檢驗阿斯匹靈阻抗性與心臟血管疾病事 件間相關性的整合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心臟血管疾 病事件的勝算比為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的 3.8 倍(95% CI = 2.3-6.1);另一項 Reny 等學者(2008)也運用 PFA-100 檢驗方法檢驗阿斯匹靈阻抗性與復發型缺血 性疾患間相關性的整合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現,PFA-100 檢驗阿斯匹靈阻抗型 患者,發生復發型缺血性疾患的勝算比為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的 2.1 倍(95% CI = 1.4-3.4)。 Krasopoulos 等人(2008)進行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臟血管疾病臨床結果及死亡 率之間相關性的整合研究,此研究搜尋自 1966 年起發表於 Medline,Embase, CHINAHL 以及 Cochrane 等資料庫中排除語言的限制後保留所有有關抗血小板 療法的研究,刪除未直接測量血小板功能或研究結果未提及與阿斯匹靈阻抗有關 的臨床結果後留下 20 份文獻納入整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服用阿斯匹靈治療心 臟血管疾病之患者有 28%出現阿斯匹靈阻抗,且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的患者發 生嚴重心臟血管不良事件的勝算比為非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患者的 3.85 倍 (95% CI = 3.08-4.80),心血管疾患事件死亡的勝算比為非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 33.
(45) 患者的 5.99 倍(95% CI = 2.28-15.72),發生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事件的勝算比為 非檢驗檢查阿斯匹靈阻抗患者的 4.06 倍(95% CI = 2.96-5.56)。 Beigel 等人(2011)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血小板功能對於阿斯匹靈治療的反 應及阿斯匹靈阻抗與臨床結果間關係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74 位服用阿斯匹靈 治療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 56 位(32%)屬於阿斯匹靈阻抗,而阿斯匹靈阻抗型 患者其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 6 個月累積發生率為 14.3%,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 者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 6 個月的累積發生率為 2.5%,由以上研究結果可推論 相較於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冠狀動脈 事件發生率(p < 0.01)。 Ibrahim 等人(2013)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附設醫療中心(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 Medical Centre, UKMMC)進行阿斯匹靈阻抗性與冠狀動脈 事件間相關性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阿斯匹靈阻抗與否與新發生心臟血管疾患事 件以及復發型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無相關(p = 0.105)。 Pasala 等人(2016)在美國進行周邊血管疾病患者運用阿斯匹靈阻抗性預測心 臟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嚴重不良心臟血 管事件發生率 32.3%,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發生率 14.6%,相較於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 心臟血管事件發生率(HR = 2.48; 95% CI = 1.0-5.66)。上述有關阿斯匹靈阻抗性對 於心臟血管疾病之影響的結果整理如表三。 34.
(46) 表三. 阿斯匹靈阻抗與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影響 作者(年代) 地點 Andersen et al (2003). Beigel et al (2011). 挪威. 以色列.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自變項. 依變項. 研究結果. 阿斯匹 Warfarin–Aspirin Reinfarction Study (WARIS) 靈阻抗 II / 202 位服用 Warfarin、 Aspirin 的心臟血管疾病患者. (1) 非致死性心肌梗 塞、血栓性中風. (1) 使用阿斯匹靈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 35%出現阿斯匹靈不良反應. (2) 血管再阻塞事件 (3) 非致死性臨床事件. 急性心肌梗塞發作 12 小時 內,接受血管再冠流手術及. (1) 心衰竭 (2) 血管再梗塞. (2) 無阿斯匹靈不良的反應組別心臟血管疾 患事件發生率為 24%,阿斯匹靈不良反 應組別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發生率為 36%;阿斯匹靈不良的反應與心臟血管 疾患事件發生並無顯著相關(p = 0.28) (1) 32%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2) 阿斯匹靈阻抗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冠. 阿斯匹 靈阻抗. 抗凝血藥物治療的患者/ 174 位急性心肌梗塞發作 12 小時內的患者. Eikelboom et al (2001). 澳洲. 1993 年 12 月至 1999 年 3 月 阿斯匹 間 HOPE 研究中共 9541 位 靈阻抗 55 歲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中 風、周邊血管疾病的患者以 及糖尿病且擁有一種以上心 臟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患者. (3) 中風 (4) 心絞痛 (5) 復發性冠狀動脈症 候群 (6) 死亡 心臟血管疾患事件: (1) 心肌梗塞. 狀動脈事件 6 個月累積發生率(p < 0.01) (3) 阿斯匹靈阻抗傾向發生在較年長(p < 0.003)、高血壓(p < 0.001)、高血脂(p < 0.001)及曾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p <. (2) 心因性死亡. (2)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心肌梗塞的勝 算比為 2 倍(95% CI = 1.2-3.4) (3)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心因性死亡的 勝算比為 3.5 倍(95% CI = 1.7-7.4). 35. 0.001) (1)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心臟血管疾患 事件的勝算比為 1.8 倍(95% CI = 1.2-2.7).
(47) 作者(年代) 地點 Gum et al (2003). 美國.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自變項. 依變項. 研究結果. 1997 年 1 月至 1999 年 9 月 在心臟科門診就診或心導管 手術術後之心臟血管疾病患 者納入共 326 位受試者. 阿斯匹 靈阻抗. 心臟血管疾患事件: (1) 死亡 (2) 心肌梗塞 (3) 中風. (1) 5.2%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2) 相較於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阿斯匹 靈阻抗型患者心臟血管疾患事件包含死 亡、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等風險增加 3.12 倍(95% CI = 1.10-8.90) (3) 血小板計數、年齡、心臟衰竭以及阿斯 匹靈阻抗性與長時間的嚴重心臟血管不 良事件臨床結果有顯著相關(HR = 4.14;. Ibrahim et al (2013). Krasopoulos et al (2008). 馬來西 亞. 美國.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2 月 在馬來西亞國立大學附設醫. 阿斯匹 靈阻抗. (1) 新發生冠狀動脈 事件. 療中心心臟科們診就醫的患 者,共 74 位患者納入收案, 其中包含 52 位新發生冠狀 動脈事件患者,以及 22 位復 發型冠狀動脈事件患者 1966 年起發表於 Medline, 阿斯匹 Embase,CHINAHL 以及 靈阻抗. (2) 復發型冠狀動脈 事件. Cochrane 等資料庫中有關抗 血小板療法的研究共 20 份 文獻納入整合分析/共 2930. (3) 死亡 (4) 急性冠狀動脈事件 (5) 血管再阻塞. (1) 心臟血管事件 (2) 腦血管事件. 36. 95% CI = 1.42-12.06) (1) 16%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2) 年齡(r = -0.627; p = 0.029)、總膽固醇(r = 0.608; p = 0.036)以及低密度膽固醇(r = 0.694; p = 0.012)與阿斯匹靈阻抗性有顯 著正相關。 (3) 阿斯匹靈阻抗性與心臟血管疾患事件的 發生無相關 p = 0.105。 (1) 阿斯匹靈阻抗的盛行率 28% (2) 阿斯匹靈阻抗較易發生於男性 p < 0.001,以及腎臟功能異常的患者 p < 0.03.
(48) 作者(年代) 地點.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自變項. 依變項. 位心臟血管疾病患者. (3) 研究結果 (4)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機率發生心 臟血管疾患事件(OR = 3.85; 95% CI = 3.08-4.80) (5)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較高的死亡率(OR. Marcucci et al (2006). 義大利. 診斷 AMI 並入住心臟科加 護病房的 147 位患者. 阿斯匹 靈阻抗. Pasala et al (2016). 美國. 2008 年 10 月至 2010 年 1 月 阿斯匹 間年齡大於 18 歲、診斷為周 靈阻抗 邊動脈血管疾病且在心臟科 或血管外科接受治療的患 者,共 120 位患者納入收案. (1) 急性心肌梗塞死 亡 (2) 突發性心因性死 亡 (3) 心律不整導致死 亡. = 5.99; 95% CI = 2.28-15.72) (1) 28%的患者出現阿斯匹靈阻抗 (2) 嚴重不良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為 30.1%. (1) 主要研究目的: (1) 阿斯匹靈阻抗盛行率 25.8% 嚴重不良心臟血 (2)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總膽固醇 管事件,包含死 (p = 0.04) 亡、心肌梗塞及中 (3) 相較於非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阿斯匹 風 靈阻抗型患者有較高的嚴重不良心臟血 (2) 次要研究目的: 管事件發生率(HR = 2.48; 95% CI = 周邊血管重建 1.0-5.66) (4) 阿斯匹靈阻抗(p = 0.007)及慢性腎臟病 (p = 0.033)是嚴重不良心臟血管事件的 預測因子. 37.
(49) 作者(年代) 地點 Reny et al (2007). 法國.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自變項. 依變項. 研究結果. 2007 年 7 月前發表於 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 以及. 阿斯匹 靈阻抗. 復發型缺血性疾患. PFA-100 檢驗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發生復 發型缺血性疾患的勝算比為非阿斯匹靈阻抗 型患者的 2.1 倍(95% CI = 1.4-3.4)。. 心臟血管事件: (1) 致死/非致死性心 肌梗塞 (2) 致死/非致死性中 風 (3) 其他心臟血管疾. 阿斯匹靈阻抗型患者心臟血管事件發生率的 勝算比 3.8 (95% CI = 2.3-6.1).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等資料庫中,有關阿斯 匹靈治療治療動脈粥狀硬 化,應用 PFA-100 及 CEP 檢 測血小板功能;採 PFA-100 血小板功能檢驗法檢驗阿斯 匹靈阻抗性;新發生或再發 生的動脈血管缺血性事件, Snope et al (2008). 荷蘭. 共 15 份文獻納入整合分析 分別於以下期間發表於 阿斯匹 MEDLINE (1966 年 1 月 靈阻抗 -2006 年 10 月),EMBASE (1974 年 1 月-2006 年 10 月)、 Cochrane (1800 年至 2006 年 10 月)以及 Web of Science (1945 年至 2006 年 10 月) 等 資料庫中,有關阿斯匹靈應 用在治療心臟或週邊血管疾. 患事件. 38.
(50) 作者(年代) 地點. Stejskal et al (2006). 捷克. 資料來源/研究對象. 自變項. 病、檢驗阿斯匹靈阻抗性以 及包含心臟血管疾病復發率 1999 年 1 月~6 月在 Šternberk 阿斯匹 醫院加護病房中接受治療的 靈阻抗 103 位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 且每日服用 100mg 阿斯匹靈 治療的患者/103 位急性冠狀 動脈症候群的患者 ; 以及 27 位健康受試者. 依變項. 研究結果. 復發性心臟血管事件: (1) 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患者有 55%出現阿 (1) 不穩定性心絞痛 斯匹靈阻抗;健康受試者 4%出現阿斯匹 (2) 心肌梗塞 (3) 中風. 靈阻抗;相較於健康受試者急性冠狀動 脈症候群患者有較高的阿斯匹靈阻抗發 生率(p < 0.001) (2) 追蹤四年發現,阿斯匹靈阻抗的組別有 較高的復發性心臟血管事件發生率 (p < 0.001) (3) 高密度膽固醇與阿斯匹靈阻抗發生率呈 現高度負相關(Correlation Coefficient = −0.23, 95% CI = 0.41–0.04, p < 0.05). 39.
相關文件
In response to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tourism purposes, tourism with high autonom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based on the mentioned trends and the unique of tourism, thi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