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10 8 指
10 8 指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八年七月
總召集∕陳彥良 發行所∕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汪崇愛 編輯部∕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主 編∕李心筠 電 話∕(06)2619621 #362
校 對∕高中社會領域編輯 E-mail∕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林琬晴‧柯渝玟 翰林官網 https://www.hle.com.tw
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官網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歷 史 考科
Z X C V
00843-2800843-28蘭陽女中 ∕ 汪栢年 老師
名 師 ∕ 陳 蓉 老師
試 題 分 析 試 題 分 析
108 指考 108 ZX 指考
蘭陽女中 / 汪栢年老師
歷 史
▼表一 108歷史科指考試題分析總表
題號 冊別 史料出處 解題關鍵 試題內容 核心能力 難易度
1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以羅盤定位尋找新航
路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易
2 第一冊
臺灣史 歌曲內容 反攻大陸、抗議老法
統、臺灣全島自治 社會文化 時序觀念 中
3 第二冊
中國史 信件內容
軍隊駐紮皇宮、軍隊 撤離北京,帶回各種 戰利品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
4 第四冊 世界史
歷史學家 的主張
具有自由平等的強烈
共識來團結社會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偏難
5 第四冊 世界史
作家的諷 刺文章
這個國家只能有一個
正確的意見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難
6 第一冊 臺灣史
稻米輸入 統計表格
1884、1885 年臺灣 北部無大陸輸入稻米 紀錄
軍事外交 歷史解釋 中
7 第二冊 中國史
王充
《論衡》
治亂不關人事、歷史 不過是無目的的治亂 循環
政治制度 歷史解釋 中偏難
8 第三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揮舞著小紅書、「破
四舊,立四新」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易
9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歐洲統合奠定重要里
程碑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偏易
0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日本瓷器銷量甚至超
越中國瓷器 經濟發展 歷史解釋 中偏難
試 題 分 析 試 題 分 析
108 指考 108 指考
q 第一冊
臺灣史 圖片資料 閩南話教會報紙、西
式洋樓照片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易
w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並未帶來個人的宗教
自由與宗教寬容 宗教信仰 歷史理解 中偏難
e 選修上冊
歐洲文化 文字敘述
美的理想世界就是一 切;犧牲個人意志而 服從國家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
r 第二冊 中國史
南宋劉克 莊詩作:
〈大梁老 人行〉
俘擄太上皇、皇帝;
無人按劍決大議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偏難
t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大型石犁只適於開墾 砂壤;這個地區最先 遭到破壞
經濟發展 史料分析 中
y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鬼畜英美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
u 第四冊
世界史 劇本內容 基督徒和猶太人也是
人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難
i 選修上冊
歐洲文化 文字敘述
李奧三世為查理曼加 冕、新鑄的錢幣有教 宗與查理曼的名字
宗教信仰 歷史解釋 中偏易
o 第一冊 臺灣史
歷史發展
示意圖 遷徙的方向與地區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易
p 第二冊
中國史 史書記載 永嘉之亂,百姓流亡 政治制度 時序觀念 中偏難
a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英國輿論對國內貴金
屬流失的批評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偏易
s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特洛伊、木馬屠城記
遺址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
d 第三冊
中國史 學者論述
學者批評在歐洲進步 的同時,中國卻專注 於古代經籍的研究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難
f 第一冊
臺灣史 史書記載 紅夷築城澎湖,要求
互市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
g 第四冊 世界史
人口統計 表
1990 年代該族群在
各國的人口數 宗教信仰 歷史理解 中偏難
h 第四冊
世界史 學者論述
美洲移入超過 1,000 萬的黑人,至 1820 年代剩 600 萬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偏易
j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協約國對和約以及對
德國的態度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
k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 與東亞文 化交流
三則歷史 資料記載
由 宋 代 「 諸 國 人 是 歲 不 歸 者 , 謂 之 駐 唐」、元代與明代對 真臘的「唐人」所做 的推論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難
l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臺灣總督府將大豹社 迫遷到詩朗、志繼等 部落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偏易
; 第三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佛羅倫斯的經濟發展
特色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難
z 第二冊 中國史
顧炎武的
《日知 錄》
風 光 四 百 里 , 車 馬 十三程(站)、日馳 三百(日行十站)自 嫌遲
政治制度 歷史解釋 難
x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 與東亞文 化交流
王陽明的
《大學 問》
其仁以人心為本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
c 選修下冊
非洲文化 演講內容
在其他族群統治的國 家下,無法為非洲的 自由而奮鬥
社會文化 歷史解釋 中偏難
v
選修上冊 華夏文明 與東亞文 化交流
宋人筆記 福建多以柔木刻之,
取其易成而速售 社會文化 歷史理解 中
b 第一冊
臺灣史 文字敘述 以農業培養工業 經濟發展 歷史理解 中
n 第三冊
世界史 學者論述
皇帝變成帝國統一的 象徵;提伯瑞斯皇帝 拒絕個人崇拜
政治制度 史料分析 中偏難
m 第二冊
中國史 文字敘述 籍貫、事蹟、書信及
著作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偏難
, 第四冊
世界史 文字敘述 英國政治的民主化 政治制度 歷史理解 難 非選
擇題 一
第一冊 臺灣史
姚瑩《東 槎紀略》
昔蘭人之法,合數十
佃為一結 經濟發展 歷史解釋 難 非選
擇題 二
第二冊
中國史 文獻資料 蜀土無僚,(至)是
始從山出 社會文化 史料分析 中偏難 非選
擇題 三
選修下冊
印度文化 文字敘述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有 不同的社會習俗和文 化
宗教信仰 歷史理解 中偏難
非選 擇題 四
第四冊 世界史
歐洲列強 瓜分非洲 的形勢圖
歐洲列強瓜分非洲:
比利時的殖民地、英 國的殖民地
軍事外交 歷史理解 中偏易
冊別分析 一
表二 108指考歷史科各冊試題分布表
冊別 題號 題數 占分
第一冊 臺灣史 2、6、q、y、o、f、l、b、非選一(3
子題∕6 分) 11 題 23 分 第二冊 中國史 3、7、0、r、t、p、z、m、非選二(2
子題∕6 分) 10 題 23 分
第三冊 中國史 8、d 2 題 4 分
世界史 1、w、a、s、;、n 6 題 13 分 第四冊 世界史 4、5、9、u、g、h、j、,、非選四(3
子題∕4 分) 11 題 21 分
選修 上冊
華夏文明 與東亞文 化交流
k、x、v 3 題 6 分
歐洲文化 e、i 2 題 4 分
選修 下冊
印度文化 非選三(2 子題∕4 分) 2 題 4 分
非洲文化 c 1 題 2 分
由表二可知一∼四冊分布情形依序為:11 題、10 題、8 題、11 題。很明顯地,
除了第三冊少了 2 ∼ 3 題之外,其他三冊的試題數較相近。另外,選修上冊 5 題、選 修下冊 3 題,相較於前四冊,試題數雖然較少,但此情況歷屆皆然,甚至比起去年選 修內容(6 題)增加了 2 題。107 年指考在選修下冊範圍只出了一題非洲文化的非選 擇題,今年則增加 1 題印度文化的非選擇題,可看出命題委員在試題範疇往多元方向 發展的努力。
根據表二「108 指考歷史科各冊試題分布表」,可進一步整理成表三:「108 指 考歷史科各年級試題比例表」。
表三 108指考歷史科各年級試題分布表
年級 高一 高二 高三
冊別 第一冊 臺灣史
第二冊
中國史 中國史 世界史 選修上冊 選修下冊 占分 23 分 23 分 4 分 34 分 10 分 6 分
若將試題以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範疇區分,則可得到表四:
表四
範圍 臺灣史 中國史 世界史
理想配分 17 分 33 分 50 分 實際占分 23 分 33 分 44 分
由表四內容可知,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在 108 年的配分比率約為 1:1.4: 1.9。若以學生上課時數來看,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率應為 1:2:3,很明顯 地,臺灣史的試題數明顯偏高,世界史的試題數略微偏低。由於 108 指考中,高二中 國史僅出現 2 題(4 分),說明高一所學的臺灣史與中國史即占了 46 分。學生若將 高一的歷史課程學好,在今年指考拿高分是很容易的事。
史料出處分析 二
面對接下來 108 課綱的高中歷史課程,閱讀素養日益受到重視,學生閱讀的文本 不再只限於課本範圍,與課本相關的文獻、新聞報導、書信、政府檔案、歌曲、圖 表……等都是上課的材料。今年試題中的史料出處可以整理如表五:
表五 108 指考歷史科試題史料出處分布表
排名 史料出處 題號 題數 占分
1 文字敘述
1、8、9、0、w、e、t、y、i、a、
s、j、l、;、b、m、,、非選三(2 子 題)
19 題 41 分
2 文獻資料 7、r、p、f、k、z、x、v、非選一
(3 子題)、非選二(2 子題) 13 題 28 分
3
學者研究 4、5、d、h、n 5 題 11 分 圖片、地圖 q、o、非選四(3 子題) 5 題 8 分
4
統計表格 6、g 2 題 4 分
劇本、演講 u、c 2 題 4 分
5
歌曲內容 2 1 題 2 分
信件內容 3 1 題 2 分
由表五可知,108 指考歷史試題的史料出處中,占最多的是「文字敘述」41 %,
「文獻資料」的比例占 28 %,與 107 指考的 26 %差不多。「學者研究」占 11 %。圖 片、地圖、統計表格的比例則大幅提升為 12 %,比 107 指考的 6 % 增加了一倍。另 外,從歌曲、演講、劇本內容找命題資料也是今年指考的特色之一,與提升學生閱讀 素養的課程設計相呼應,應可讓現場老師更能放心使用多元的文本做為上課的教材,
豐富學生的知識深度。
解題關鍵分析 三
在 108 課綱即將於 110 年指考登場的前夕,108 指考可說是肩負繼往與開來的神
聖使命,試題的解題關鍵很明顯地偏向於測驗學生的歷史基本學科素養與閱讀歷史文 獻並加以解讀的能力。例如第7題是從文獻中測驗閱讀素養的試題:
7 學者蕭公權指出東漢王充《論衡》思想的一面:「治亂不關人事,是現在之努 力為徒勞也;盛世必為衰亂,是未來之希冀為虛妄也。於是茫茫宇宙之中更無 足以企慕追求之境界,而人類歷史不過一無目的、無意義、無歸宿之治亂循環 而已。」根據上文推論,蕭氏認為王充這種思想,最可能是東漢士人對當時政 治的怎樣表現?
A最無感之嘲諷態度 B最肯定之現實觀點 C最興奮之理想追求
D最嚴重之失望呼聲 答案:D
以往的歷史課較少讓學生欣賞歷史文獻的內容,思索歷史人物對時局的心境與看 法。如今,若能排除歷史課時數不夠的問題,相信很多老師願意讓學生在課堂上好好 欣賞古文,好好體會及揣摩歷史人物的心境。若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素養,則在第7 題中,可以找到幾個解題關鍵:「治亂不關人事」、「而人類歷史不過一無目的、無 意義、無歸宿之治亂循環而已」,學生讀完之後,會在心中很明顯地感受到是「嘲 諷」、「肯定」、「興奮」還是「失望」?
閱讀文獻不僅講求對其歷史背景、影響有所了解,敘述者當下的心境與語氣轉 折,更能有所體會,可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可見閱讀素養要在平常就加以陶冶,才 能夠在緊張的考場中很順利地展現出來。而又如第0題:
0 某個時期,日本瓷器工匠曾迎合歐洲貴族喜好的圖案,製造精美的瓷器銷往歐 洲,銷量甚至超越中國瓷器,這也是日本瓷器外銷蓬勃發展的時代。這個時期 最可能是:
A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帝國建立,馬可波羅到東方遊歷時 B十六世紀中葉天主教耶穌會士允許進入日本傳教時期 C十七世紀中葉歐洲商人因中國動亂,轉向日本貿易時
D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開港通商後,積極向歐洲推銷瓷器 答案:C 在解答這題時,首先,學生必須具有「宋代以後,中國外銷的商品以瓷器、絲織 品、茶葉為大宗」的歷史概念,才能進一步聯想到「若是中國發生戰亂,瓷器外銷的 數量才會銳減,日本瓷器的銷售量才可能超越中國」;最後,深入的思考元代、大航 海時代、明末清初、日本結束鎖國後不同時期,中國局勢的演變趨勢,進而找到正確 的解題關聯點。若學生沒有中國史各朝代背景的相關歷史素養,將會很難與「日本瓷 器銷量超越中國瓷器」這件事進行正確的連結。
試題內容分析 四
就試題內容區分,108 指考歷史試題可分成政治制度、軍事外交、經濟發展、社 會文化、宗教信仰等五大類,整理表格如下:
表六 108 指考歷史科試題內容分布表
排名 試題內容 題號 題數 占分
1 社會文化
1、2、4、5、8、q、e、u、o、s、
d、h、k、x、c、v、m、非選二(2 子 題)
19 題 41 分
2 經濟發展 9、0、t、a、f、l、;、b、非選一(3
子題) 11 題 23 分
3 政治制度 7、r、p、z、n、, 6 題 14 分 4 軍事外交 3、6、y、j、非選四(3 子題) 7 題 12 分 5 宗教信仰 w、i、g、非選三(2 子題) 5 題 10 分 根據表六內容可知,108 指考歷史科試題的內容以社會文化占最多,其次是經濟 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兩類試題已占 108 指考歷史試題的 六成。若將「軍事外交」併入政治類,「宗教信仰」併入社會類,則政治、經濟、社 會的比例為 26 %、23 %、51 %,近於 1:1:2,與 107 指考的 2:1:1 相比,可知 去年偏重政治制度類試題,今年則偏重社會文化類試題。
歷史核心能力分析 五
101 課綱的歷史核心能力為: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分析、時序觀念,雖
然 108 課綱訴求的是核心素養,但歷史核心能力仍然是課程中的精神所在,不會隨著
108 課綱的上路而消失。茲將 108 指考的歷史核心能力試題分布整理如下:
表七 108 指考歷史科試題核心能力分布表
排名 核心能力 題號 題數 占分
1 歷史理解
1、3、5、8、9、q、w、y、u、o、 a、s、f、g、h、j、l、;、x、v、
b、,、非選三(2 子題)、非選四(3 子題)
27 題 54 分
2 史料分析 4、e、r、t、d、k、n、m、非選二(2
小題) 10 題 24 分
3 歷史解釋 6、7、0、i、z、c、非選一(3 子題) 9 題 18 分
4 時序觀念 2、p 2 題 4 分
由表七可知,108 指考歷史試題仍以歷史理解題最多,占了 54 %,其次則是史 料分析題,占了 24 %,與去年的比例差不多(107 指考的歷史理解題占 47 %、史料
分析題占 20 %)。較為特別的是,今年的歷史解釋題占 18 %,相較於 107 年指考只
有 2 %,可見今年的試題較需要以歷史素養為基礎,再加上獨立思考能力,才有可能 求得正確的答案。
結語 六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108 指考歷史科試題具有以下特色:
一、分布冊別分析:臺灣史的試題數明顯偏高,世界史的試題數略微偏低。未來高中 歷史教學若將高一歷史課程學好,在指考拿高分是很容易的事。
二、史料出處分析:比重占最多的是「文字敘述」(41 %),其次為「文獻資料」
(28 %);而圖片、地圖、統計表格的比例則大幅提升為 12 %。未來高中歷史 老師在教學上更能放心的運用多元形式的文本做為上課的教材,豐富學生的知識 深度。
三、解題關鍵分析:偏向於測驗學生的歷史素養與閱讀素養。考生必須在平時就要養 成閱讀習慣,才能夠在緊張的考場中很順利地展現出來。
四、試題內容分析:去年偏重政治制度類試題,今年則偏重社會文化類試題。未來在 歷史教學上,應提升學生對歷史事件背後社會文化的認知與理解,避免純粹歷史 事件的記憶。
五、核心能力分析:以「歷史理解」題最多(54 %),其次則是「史料分析」題
(24 %)。未來的歷史試題內涵將朝向需要以歷史素養為基礎,再加上獨立思 考能力,才有可能判斷出正確的答案。
108 指考已經落幕了,但歷史試題仍然不斷地對現場歷史老師及未來的考生產 生衝擊。就難易度而言,「難」與「中偏難」的試題有 24 題,占總試題數的一半;
「易」與「中偏易」的試題有 12 題,約占四分之一。與 107 指考比較起來,「難」
與「中偏難」的試題增加了 4 題,由此看來,108 指考的難易度落差頗大,顯見 108 指考試題的鑑別度應會大幅提升。對教學現場來說,未來教師應更落實素養教學,培 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歷史知識及技能的活化運用,才能讓學生在未來的歷史指定
科目考試中穩拿高分。 F
試 題 解 析 試 題 解 析
108 指考 108 ZX 指考
名 師 / 陳
歷 史
蓉老師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第1題至第v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
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 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某一時期,航海家航行時,不僅依靠天文觀測,還可使用簡陋的海圖,並以羅 盤定方位。他們通常是獲得王室的資助,踏上尋找新航路之旅。這類航海活動 最可能是:
A十世紀末諾曼人海上貿易活動 B十四世紀的阿拉伯印度洋船隊 C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大西洋船隊 D十九世紀後期英國的遠東船隊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測驗目標 了解地理大發現初期的航海型態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題文中提到幾個關鍵詞:「依靠天文觀測」、「使用簡陋的海圖」、
「以羅盤定方位」,更重要的是「通常是獲得王室的資助,踏上尋找新 航路之旅」。15 世紀起,葡萄牙與西班牙陸續開始尋找往東方的新航 路,以當時的航海技術來說,阿拉伯人提供了歐洲人許多的航海技術與 知識,讓歐洲人可以利用羅盤技術進行遠航行程,當時兩國的王室也願 意資助新航路的探險計畫,因而造就「地理大發現」。A 10 世紀的諾 曼人尚未擁有將羅盤應用於航海的技術。B 14 世紀阿拉伯印度洋船隊 未有「王室資助」的現象。D 19 世紀後期,英國的航海技術不太可能 還使用「簡陋的海圖」,且當時已非尋找「新航路」的階段了。
試 題 解 析 試 題 解 析
108 指考 108 指考
2 歌曲往往會反映時代的氛圍或訴求,以下是三首曾經在臺灣出現的歌曲:
甲:「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不能讓共匪盡著盤 據。」
乙:「老法統唉呀無天理,霸占國會在變把戲。……我要抗議!我要抗議!」
丙:「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是應該。……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 當享。」
這三首歌創作的時間,順序是:
A甲丙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第四篇: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
測驗目標 透過歌詞內容創作,了解臺灣近代政治發展歷程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甲:歌詞所反映的年代應該是在 1949 年國民政府遷臺後的階段,當時 中華民國政府重要的主張之一就是期待「反攻大陸、消滅共匪」,
這張唱片出版時間約在 1955 ∼ 1960 年。
乙:歌詞主要描述「萬年國會」的存在,行憲之後的第一屆中央民意代 表們,因為處於「動員戡亂時期」,為堅持「法統」,遷臺之後完 全不須改選,導致「萬年國會」形成,1980 年代後期,民眾要求 中央民代全面改選的呼聲高漲。這首歌曲是 1989 年由「黑名單工 作室」發行的《抓狂歌》專輯裡的〈民主阿草〉。
丙:歌詞強調「臺灣全島快自治……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 享」,主要描述臺灣人已經盡了許多「義務」,但是卻沒有自治的 權利。這首歌是 1924 年蔡培火因為「治警事件」遭禁錮時所寫,
表達了日治時期臺灣部分知識分子對於設置臺灣議會的期待。
所以依據以上三首歌詞所反映的時代,應為「丙甲乙」。
3 一位歐洲軍官寫信回家,描述在北京的見聞:公園裡還躺著許多屍體,軍隊則 駐紮在皇宮中。他可以看到許多稀世珍寶,其中有一尊身著金袍的玉佛,可惜 玉佛無法保障中華帝國的安危。他明天即將隨軍隊撤離北京,帶回各種戰利 品。這封信描述的最可能是何時的情況?
A清軍入關時 B太平天國時 C八國聯軍時 D辛亥革命時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四篇:晚清之變局
測驗目標 了解中國清末面臨外患的情況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根據題文的敘述,應可以判斷這是在 1900 年「八國聯軍」發生時的狀 況,當時由於「義和團事件」,引起俄、德、法、美、日、奧、義、英 等八個國家的軍隊進入北京「平亂」,實則趁機進行對中國的劫掠,導 致許多稀世珍寶因此被帶走。A清軍入關、B太平天國時不會有歐洲人 的軍隊駐紮在皇宮中。C辛亥革命時主要是湖北省這個區域有革命行 動,與在北京的歐洲軍隊無關。
4 歷史解釋往往會受到時代氛圍的影響。1950 年代,美國歷史家主張:北美殖民 地在獨立之前已經是一個具有強烈共識的團結社會,而這個共識就是自由與平 等。這種史觀的提出與當時美國哪種社會氣氛有關?
A東西冷戰方盛,防範共產主義 B民權運動興起,要求族群平權 C恐怖主義威脅,訴求社會團結 D多元文化流行,強調個性自主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測驗目標 了解美蘇冷戰初期美國的態度、歷史解釋與時代的連結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1950 年代,美國與蘇聯呈現冷戰局面,美國把「圍堵共產主義發展」
當成重要的外交策略,極力強調美國是自由民主的代表國家,號召更多 國家加入反共陣營。B民權運動在 1950 年代後期及 1960 年代於美國社 會蓬勃發展,主要為黑人民權運動、婦女與勞工運動,但這並非是獨立 之前所強調的價值。C恐怖主義行動起於 21 世紀初期。D多元文化思
維在 1960 年代才逐漸興起。
5 一位作家這樣諷刺:「在這個國家,對每件事情—不管其性質為何—都只 能有一個意見,那就是『正確的意見』。每天早上,國家的報紙和廣播告訴人 民他們需要知道什麼、相信什麼、思考什麼。所以,當你跟這個國家的一位國 民談過話之後,你就已經跟所有的國民都談過話了」。作家諷刺的國家最可能 是:
A俾斯麥主導下的德國 B蔣中正統治下的中國 C麥克阿瑟治下的日本 D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測驗目標 了解極權統治的模式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由這位作家的敘述可知,他所描述的國家應該是處於專制威權的統治狀 態。史達林統治蘇聯時期(1924 ∼ 1953),尤其在 1930 年代,因為極 度專制,被稱為「蘇聯大清洗」時期。除了樹立個人崇拜之外,逮捕大 量的黨政軍領導人、少數民族、普通幹部和群眾,造成百萬人死亡。A 俾斯麥主導下的德國並未出現如此專制威權的情況。B蔣中正統治下的 中國也未出現此情況。C麥克阿瑟在二戰結束後,以「駐日盟軍總司 令」的身分進駐日本,對日本展開解除軍事武裝、政治改革與經濟重建 之路,並未有專制威權的統治模式。
6 1880 年代,臺灣北部米糧不足,須從大陸進口稻米,輸入統計如下:
年 1882 1883 1884 1885 1886 1887 1888 1889
擔 66,028 198 — — 1,525 67,731 46,164 16,371
上表顯示,1884 和 1885 年臺灣北部沒有稻米輸入的紀錄,最可能的原因是:
A這兩年臺灣稻米產量豐富,不需要從大陸輸入 B適逢中法戰爭,海面被封鎖,故無輸入的紀錄 C臺灣北部發生戰亂,人口減少,米糧需求量少 D臺灣官員為阻絕人民偷渡來臺,實施封鎖政策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了解中法越南戰爭對臺灣的衝擊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1883 年,因清廷派軍協助越南抵抗法軍,爆發中法戰爭,1884 ∼ 1885
年臺灣北部成為中法戰爭的新戰場,法國軍隊攻擊基隆、淡水等地,導 致北部的港口無法正常運作,臺灣海峽的航運也遭到封鎖,因此造成該 年度沒有輸入稻米的統計數字。A根據表格中的數字發展判斷,臺灣的 米糧需要從中國大陸輸入已是常態,不可能在 1884 ∼ 1885 年間突然之 間稻米產量暴增。C若將之解釋為「因人口減少而米糧需求少」而無進 口紀錄,則後續不可能突然出現為數不少的稻米進口量。D 1875 年已 解除「渡臺禁令」,並無此封鎖政策。
7 學者蕭公權指出東漢王充《論衡》思想的一面:「治亂不關人事,是現在之努 力為徒勞也;盛世必為衰亂,是未來之希冀為虛妄也。於是茫茫宇宙之中更無 足以企慕追求之境界,而人類歷史不過一無目的、無意義、無歸宿之治亂循環 而已。」根據上文推論,蕭氏認為王充這種思想,最可能是東漢士人對當時政 治的怎樣表現?
A最無感之嘲諷態度 B最肯定之現實觀點
C最興奮之理想追求 D最嚴重之失望呼聲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透過東漢時人的作品理解當時的政治氛圍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蕭公權指出「《論衡》最大之特點為其以自然主義為根據之宿命論」,
他並且指出「王充破除感應,其目的在闡明悲觀之宿命論」(《中國政 治思想史》)。若論身處東漢初年王充的出身,他的祖先在西漢時曾任 高官,但西漢末至新莽時期家族沒落,王充 10 歲時已成孤兒,加上之 後仕途不得志,經歷這些政治與家族發展的變遷,他對豪門望族仗勢欺 人及濫用特權上,特別有感觸。根據題文中蕭公權的論點可知,他認為 王充的思想有此一面向─茫茫宇宙之中沒有足以追求的境界,人類的 歷史只不過是無目的與無意義之治世與亂世的循環而已;若再思考東漢 初年的政治氛圍,當時正經歷王莽改革失敗導致天下大亂,東漢光武帝 劉秀雖重建漢室,但自西漢末到新莽時期的動盪,的確會讓東漢初年士 人對政治環境的失望。故應選D。
8 北京街頭有學生隊伍在遊行,揮舞著小紅書,大聲呼著「革命無罪,造反有 理」的口號,擎著「破四舊,立四新」、「清理階級隊伍」、「橫掃一切牛鬼 蛇神」等標語。隊伍後面跟著一批頭戴紙糊高帽,胸前掛著牌子的人士,目光 呆滯地任人批鬥叫罵。這種場景最可能發生在:
A 1919 年五四運動之時 B 1949 年中共政權成立時
C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時 D 1989 年六四民主運動時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中國史第二篇:當代中國與臺海兩岸關係
測驗目標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的行動模式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從題目「揮舞著小紅書」、呼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可知此為
1966 ∼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毛澤東透過動員「紅衛兵」發動大
規模的鬥爭運動,導致對中國各層面的破壞,之後甚至被稱為「十年浩 劫」。A廣義的「五四運動」包含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刻檢討,並且 呼籲引進西方的民主與科學;「狹義的五四運動」則指 1919 年的 5 月 4 日的行動,其訴求主要在於針對巴黎和會中對「山東問題」處理方式 的不滿,所以此題非民初的「五四運動」。B 1949 年中共政權成立之 初,並未針對「破四舊,立四新」等議題。D 1989 年六四民主運動的 民眾訴求主要在於追求政治民主化。
9 2017年3月,27 個歐洲國家領袖聚會,慶祝60 年前法、西德、義、荷、比、
盧 6國為歐洲統合奠定重要里程碑,也奠下現今歐盟的基礎。此一重要里程碑 是指:
A建立共同市場,促成各國經濟合作 B成立歐洲議會,規劃共同發展方向 C發行歐洲貨幣,提升商業貿易便利 D開放各國邊界,便於人員貨物流通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
測驗目標 了解歐洲聯盟的形成背景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題文所言,2017 年的聚會是為了慶祝 60 年前所奠定「歐洲統合的里程
碑」。1952 年這 6 個國家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958 年又成立了
「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目的在創造共同市場,
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
通。1967 年統合在「歐洲各共同體」之下,1993 年進而統合成「歐洲
聯盟」,歐盟已從貿易實體轉變成經濟和政治聯盟。所以答案應選A。
B歐洲議會於 1979 年才舉辦第一屆的議員選舉。C歐元在 1999 年正式
啟動。D 1995 年《申根公約》正式生效,首先簽約的 5 個國家─德
國(東西德統一後的新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開始開 放邊界,取消邊境檢查。
0 某個時期,日本瓷器工匠曾迎合歐洲貴族喜好的圖案,製造精美的瓷器銷往歐 洲,銷量甚至超越中國瓷器,這也是日本瓷器外銷蓬勃發展的時代。這個時期 最可能是:
A十三世紀中葉蒙古帝國建立,馬可波羅到東方遊歷時 B十六世紀中葉天主教耶穌會士允許進入日本傳教時期 C十七世紀中葉歐洲商人因中國動亂,轉向日本貿易時 D十九世紀中葉日本開港通商後,積極向歐洲推銷瓷器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 轉變
測驗目標 了解歐亞之間瓷器貿易的發展情況及分析動亂對貿易的影響
難 易 度 難
詳 解 唐宋以來,日本人極喜愛中國生產的高溫瓷器,但受限於技術和原料,
無法自行燒製,只能仰賴中國進口,並且僅供上層階級使用。16 世紀 末,豐臣秀吉(1537 ∼ 1598)出兵朝鮮,帶回熟稔製瓷技術的朝鮮工 匠,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終於改變。17 世紀初,在有田町燒製出 日本第一件瓷器。此後三四十年間,有田的製瓷技術進步迅速,並透 過鄰近的「伊萬里港」轉運出售,「伊萬里燒」因此揚名。17 世紀中 葉,正值明清交替時期,「伊萬里瓷器」趁中國瓷器外銷因改朝換代動 亂下廢弛之際,在國際貿易上異軍突起,雖有鎖國政策,但可經「荷蘭 東印度公司」轉運出售到歐洲,歐洲王公貴族間爭相訂購的珍玩及餐 具,也成為宮殿的珍藏飾品與外交使節間餽贈的重禮。故應選C。
q 兩位同學合作一篇小論文,
到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甲 查到一份以羅馬拼音書寫的 閩南話教會報紙創刊號(圖 1);乙則找到當時西式洋樓照 片(圖 2)。這篇小論文的主 題最可能是:
A荷蘭經營臺灣的遺存 B明鄭教育與通商政策 C清代臺灣開港的影響 D日本皇民化運動內涵
圖1 圖2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了解臺灣開港通商後對臺灣文化的影響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1860 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之後,隨著洋商進入臺灣投資經商,因此出現
一些西式洋樓建築,圖 2 為打狗英國領事館。此時基督教傳教士也來臺
傳教,1885 年 7 月,傳教士巴克禮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圖 1 即
為創刊號),當時為了方便傳教,創刊時使用白話字(或稱「教會羅馬 字」)出版,有別於傳統知識分子使用文言文或是北京話白話的書寫方 式,而是以閩南人日常使用的白話進行編寫,故應選C。A荷蘭來臺傳 教時主要是以羅馬拼音書寫平埔族的語言,而非閩南話。B明鄭時期教 育政策以漢人傳統儒家教育為主。D兩者並非日本皇民化運動會出現的 項目。
w 十六世紀上半葉,馬丁路德引發「宗教改革」浪潮,許多歐洲人擺脫羅馬教會 的束縛,造成歐洲一統教會的分裂。但也有學者主張:「宗教改革」並未立即 帶來個人的宗教自由與宗教寬容。以下何者最能呼應此學者的看法?
A人人可以閱讀聖經,並與上帝直接溝通 B教隨主定,誰統治某地,就信誰的宗教 C婚姻具有神聖性,神職人員也可以結婚 D否定教宗權威,各地不再遵從教宗領導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測驗目標 了解 16 世紀宗教改革的發展情況
難 易 度 難
詳 解 1517 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掀起「宗教改革」,路德
獲得日耳曼北部王侯的支持,與擁護教廷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 世對立,之後陸續形成「新教」與「舊教」兩派,新舊教勢力發生劇 烈衝突與戰爭,由於難分勝負,1555 年「奧古斯堡和約」(Peace of
Augusburg)雙方協議:日耳曼各邦統治者,有權決定在自己的領域
內接受天主教或路德教派。……按「宗教保留條款」(ecclesiastical
reservation)的規定,凡領有教產的諸侯,如改信路德教派便須放棄其
職位、土地和俸祿。《奧古斯堡和約》雖非基於宗教寬容的理論制定,
但「教隨君定(He who rules a territory determines its religion)」的協 議,使路德教派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合法的宗教,不過個人仍無法獲 得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故應選B。
e 史家比較兩個古代民族的性格:這兩個民族雖屬同一語系,卻演變成迥異的民 族。對甲民族而言,美的理想世界就是一切,因其可滿足現實生活缺乏的事 物;這個民族的統合,是藉由藝術或遊樂的力量,如競技、祭神、悲劇等。乙 民族為維護城邦的自由,寧可壓抑一己激情而服從父親,犧牲個人意志而服從 國家。他們是古文明中唯一透過公民參政,完成政治整合者。這兩個民族分別 是:
A商朝人與周朝人 B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C印度人與波斯人 D希臘人與羅馬人
答 案 D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明—西方文明的泉源
測驗目標 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題文所述的「甲民族」應為希臘人,「乙民族」應為羅馬人,兩者皆屬 於印歐語系。希臘半島上由於自然資源較為缺乏,需要向外航海或捕魚 增加糧食供應,加上位於近東與歐洲交界處,因而發展出來自由、活 潑、善於思考的文化特色,他們的信仰起源於對自然與祖先的崇拜,為 乞求眾神的保護與避免災難,希臘人致力於取悅眾神,他們用獻祭、競 賽、戲劇等方式表達對眾神的崇拜,也透過悲劇作品思考人生。羅馬人 崇拜權威與道德的結合,追求實用主義,重視效能與秩序,在羅馬帝國 的形成過程中,貴族與平民間透過長期權利協商,逐漸塑造出「共和」
體制。故應選D。
r 外族攻入都城,俘擄太上皇、皇帝與皇室數千人北遷。一位愛國詩人述及此 事,寫下:「少年嬉笑老人悲,尚記二帝蒙塵時。嗚呼!國君之仇通百世,無 人按劍決大議。」此詩寫於何時?詩人要表達的意旨為何?
A南宋,痛切檢討徽、欽二帝被女真擄去原因 B南明,唐王與桂王被擄,只有老臣感到悲傷 C南宋,以二帝被擄為恥,朝中乏人挽救為羞 D南明,號召大臣按劍決議,救回唐、桂二君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
測驗目標 透過時人作品理解當時的政治發展
難 易 度 中
題文所描述的情況應指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禍」,金人南下擄走徽
遠,但朝中卻沒有人可以主導此一復仇的大事。這首詩為南宋詩人劉克 莊的作品〈大梁(開封)老人行〉。故應選C。A並非討論兩位皇帝被 擄的原因。BD唐王與桂王並未被清兵北擄,而是在南方被殺。
t 中國古代的紅山文化,在北方燕山地區,屬於砂質土壤,使用適應砂壤的大型 石犁。這種石器只適於開墾鬆散的砂壤,而不適於開墾中原地區較硬的黃土,
更不適於開墾南方的紅壤。但也因這一原因,這個地區最先遭到破壞,水土流 失情況嚴重。因此,紅山文化在遠古的情況應是:
A發展較早,衰退也早 B發展較早,衰退較晚 C發展較晚,衰退則早 D發展較晚,衰退也晚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一篇:先秦時代
測驗目標 了解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發展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紅山文化的存在時間約在西元前 5000 ∼ 3000 年左右,約與黃河流域的 仰韶文化平行發展,主要分布範圍包括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 南北及長城地帶。題文中描述紅山文化因為已經發展出適合該地土壤的 開墾道具,但卻也導致此地區最先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情況嚴重,故可 以判斷紅山文化因此衰退。故應選A。
y 淡水某中學校園內有一座馬偕牧師銅像,曾因不堪民眾與社會輿論動輒以「鬼 畜英美」的話語咒罵,校長承受不住壓力,只好把銅像拆下,藏入倉庫。這一 情形最可能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 1894 年,甲午戰爭 B 1905 年,日俄戰爭
C 1941 年,太平洋戰爭 D 1979 年,臺美斷交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了解太平洋戰爭爆發對臺灣的影響、統治者態度的變化會影響文物的評 價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淡江中學裡的馬偕牧師銅像建立於 1939 年,是為了紀念馬偕牧師對臺 灣的貢獻。題文提及曾因不堪民眾與社會輿論以「鬼畜(惡鬼畜生)英 美」話語咒罵,可以判斷當時居民應該與「英美」兩國處於敵對狀態;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正式與英美交戰,時屬日本殖民地的臺
灣因此對西洋傳教士充滿敵意,才會有以上的狀況發生,故應選C。
u 十八世紀時,德國一位作家創作一個劇本,安排了猶太人、聖殿騎士和埃及蘇 丹薩拉丁三位主角。在劇中,猶太人對基督徒說:「讓我們當朋友吧!你大可 繼續瞧不起我的民族。我們兩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的民族,難道我們得代表自己 的民族?難道基督徒和猶太人就只是基督徒和猶太人,而不是人?」上述對話 呈現的意涵是:
A基督教人文精神 B啟蒙的普世精神 C浪漫的民族主義 D猶太的復國主義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三篇:歐美國家的變革
測驗目標 了解啟蒙運動的精神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題文中的劇本將猶太教徒、基督教徒與穆斯林設定於同一場景,並且透 過劇中對話提出讓人深思的觀點:1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民族;2個人 也不能代表自己的民族;3不管是任何宗教的教徒基本上都是「人」。
此種對「人」與「宗教」定位的理性思考方式就是 18 世紀啟蒙運動的 重要內涵之一,故應選B。A基督教人文精神的內涵是希望回到基督教 初始信仰中的虔誠與良善。C題文中討論的並非強調民族的特質與差 異。D題文中並未刻意強調猶太人的復國問題。
i 資料一:「西元 800 年秋,查理曼赴羅馬,召開會議處理教宗李奧三世與仇黨 的糾紛,調查李奧被指控的罪名。12 月 23 日,李奧出席會議,在查 理曼面前公開宣誓,聲明自己無罪。兩天後,李奧三世為查理曼加冕 為羅馬皇帝。」
資料二:「自西元 800 年,李奧三世在教廷文件裡,除注明自己在位年代外,
還加注查理曼在位年代;新鑄的錢幣,一面是教宗自己的名字,另一 面是查理曼的名字。」
從資料一描述的教廷處境來推斷,資料二中教宗李奧三世的作法,最可能是要 表達:
A教權凌駕於王權 B教權臣服於王權
C教權與王權的合作 D教權與王權的對立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選修上冊第二篇:歐洲文 明—基督教與中古歐洲
了解西歐中古時代政權與教權間的合作與衝突
詳 解 資料一所描述的情況可知教宗李奧三世仰賴查理曼的權勢,而查理曼也 願意接受教宗幫他加冕為「羅馬皇帝」;資料二可知李奧三世刻意在教 廷文件與錢幣上,以加注查理曼的名號承認查理曼的地位。由兩則資料 來判讀,教權與王權並非對立或何者凌駕於對方,而是呈現教權與王權 合作的狀態,故應選C。
圖
3 o 圖3是臺灣歷史上某個歷史發展的示意圖,根據圖中訊息,
這個歷史發展最可能是:
A清代的開山撫番 B平埔族的大遷徙 C臺民的抗日路線 D樟腦產業的拓展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二篇:清朝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了解清治臺灣時期平埔族的發展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圖 3 應為平埔族四次大遷徙的路線圖。清嘉慶年間(約 19 世紀初),
移臺漢人丁口已近 2 百萬,在移臺漢人開墾期間,平埔族群原居的土地 開始流失、轉移到漢人手上,在生存壓力下,平埔族群在 19 世紀展開 大範圍、主動性的集體移動,如:中部平原的道卡斯、巴宰、拍瀑拉、
巴布薩與洪雅等族,翻越中央山脈,進入蘭陽平原;其後,中部各族進 行更大規模的移動,遷入埔里盆地。至於南部的西拉雅、馬卡道等族,
不是遷移到高雄、屏東山麓地帶;便是順沿楠仔仙溪、荖濃溪,深入中 央山脈;或繞道恆春、臺東,散入花東縱谷與海岸地帶。蘭陽平原的噶 瑪蘭族,也在同時往南進入花蓮平原北段。故答案為B。
p 著名古文篇章的寫作常有歷史背景的依據。史書記載:「庾袞乃率其同族及庶 姓保於禹山。群士共推庾袞為塢主。」或:「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 聚。(蘇)峻糾合數千家,結壘於本縣。」又:「中原喪亂,鄉人遂共推郗鑒 為主,與千餘家聚避於魯國嶧山,山有重險。」這類史料可看作哪篇古文描述 的時代背景?
A東漢.班固〈東都賦〉
B東晉.陶潛〈桃花源記〉
C唐.杜牧〈阿房宮賦〉
D宋.蘇軾〈赤壁賦〉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二篇:秦漢至隋唐
測驗目標 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發展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題文中所提供的資料裡,最容易判讀的關鍵為「永嘉之亂」。「永嘉之 亂」發生於西晉末年,不久之後西晉滅亡,中原地區呈現「胡族」紛紛 建國的狀態(「五胡十六國時期」),由於戰亂不斷,導致留居中原地 區的漢人世族紛紛建立「塢堡」以求自保,題文中所提案例「庾袞」、
「蘇峻」、「郗鑒」的屯聚之處皆屬塢堡型態。陶潛〈桃花源記〉一文 的描述也類似此時「塢堡」的模式,故應選B。
a 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到亞洲從事貿易。該公司從英國帶出大量金 銀,進口東印度香料,但進口的香料僅部分在國內出售,大部分轉口到歐洲。
這種做法受到國內輿論批評,認為該公司輸出金銀,僅從事海外奢侈品轉口貿 易,卻不輸出本國工業製品,無助於國內就業,更造成國家貴金屬的流失。這 種輿論是根據何種主張批評東印度公司的做法?
A資本主義 B重商主義
C重農主義 D帝國主義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二篇:近代世界的轉變
測驗目標 了解重商主義的發展與影響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重商主義盛行於 16 ∼ 18 世紀,其產生背景是因為新航路的發現,發展 海權的國家仰賴對外貿易所帶來的財富。而「重商主義」強調積累貴金 屬貨幣,把黃金、白銀看作是財富的唯一形式,認為國家的繁榮依賴於
表的資本量可通過多出口少進口來增加,認為財富的真正來源是對外貿 易,要獲取更多的金銀財富只有通過出超,因此主張在國家的支持下發 展對外貿易,政府應該通過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扮演積極的、保護主 義的角色。故應選B。
s 某人安排一趟古文明之旅,先到地中海旁一座城市,參觀羅馬帝國遺留的半圓 型劇場與水道橋;再沿地中海岸到另一座城市,探訪五世紀建的基督教教堂;
最後又到特洛伊探尋傳說中的木馬屠城記遺址。此人是在哪一國旅行?
A土耳其 B希臘
C敘利亞 D義大利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測驗目標 了解古文明發展的地理位置
難 易 度 易
詳 解 今日土耳其曾是羅馬帝國的疆域,題文中所提之羅馬帝國遺留的半圓型 劇場為「阿斯班多斯古劇場」(Aspendos Ancient Theatre),劇場始建
於西元 155 年,附近的阿斯班多斯水道橋也是羅馬帝國的遺跡;「沿地
中海岸到另一座城市探訪五世紀所建的基督教教堂」,應該是指拜占庭 帝國留下的基督教教堂(此城市應為今日的伊斯坦堡);最後為最明顯 的答題關鍵為,位於今日土耳其境內的特洛伊城,故答案應選A。
d 一位學者論述「中國喪失現代化機會」時說:「恰恰西學在中國衰微後不久,西 方在政治、經濟、社會和科學領域出現巨大進展,為近代民主制的興起開闢了 舞臺,工業革命則預示了新的技術發展。相反地,中國的士人卻在『繁華的往 昔』裡尋找行動指南,並專注於古代經籍的研究。歐洲在探索進步的道路上突 飛猛進,中國卻在輝煌的夢境裡鼾睡。」這位學者的看法與下列哪一時期的論述 最接近?
A自強運動 B維新運動 C五四運動
D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答 案 C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中國史第一篇: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
測驗目標 了解中國清末民初時期知識分子對中西方文化的思考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這一位學者所論述「中國喪失現代化機會」提到,「西學在中國衰微後 不久……」所指應是在明末清初耶穌會教士將西學帶到中國,直到雍正 年間選擇禁教,因而導致西學在中國的傳播中斷;此時(18 世紀)西 方正處於鉅變的時刻:民主革命、工業革命,但同時間的中國士人卻專 注於「考據學」,從事古代經籍的研究。這位學者評論的觀點,與民國 初年五四運動時期學者們的觀點相近,許多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提 出嚴厲的批判,認為只有深刻檢討傳統的弊病,同時引進西方先進的民 主與科學,才能讓中國的發展有所進展,故答案選C。AB並未深切 檢討中國傳統導致落後及歐洲的進步之因。D 1960 年代在臺灣發起的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對中華文化的重新強調,與文章論點相反。
f 史書記載:(明)天啟二年(1622),……紅夷築城澎湖,要求互市。守土官 懼禍,說以毀城遷徙,許互市,紅毛從之,毀其城,移舟去。而巡撫商周祚以 遵諭遠徙上聞,不許互市。夷怨,復築城……遂犯廈門。我們應怎樣解讀這段 記載?
A紅夷要求互市,是指與中國沿海互市 B兩位地方官對與紅夷互市的做法一致 C紅夷遠徙臺灣,係遵奉明朝皇帝諭令 D商周祚同意紅夷可以到臺灣築城互市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一篇:早期臺灣
測驗目標 了解 17 世紀荷蘭在中國沿海的發展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由題文資料判讀,天啟二年(1622)「紅夷」(荷蘭人)曾在澎湖築 城,要求跟中國互市,但是澎湖守將為了避免戰事,勸說荷蘭人毀城離 開,就答應另謀他地與之互市,荷蘭人也於隔年離開澎湖,以換得互市 的機會,但是後來福建巡撫商周祚卻又不同意與荷蘭互市,因而導致荷 蘭人不滿,重新回到澎湖築城,並派兵攻擊廈門。B兩位地方官對於是 否與紅夷互市做法不同。C資料中未出現紅夷到臺灣是因為遵奉明朝皇 帝諭令。D商周祚未同意紅夷可以到臺灣互市。故應選A。
g 右表是 1990 年代中期,歐洲 幾個國家中,某一族群的人 口統計及其占各國總人口的 百分比。根據你對近 500 年 來,歐洲政治變動與族群發 展史的理解,表中「甲」族 群應是指:
A猶太人 B穆斯林 C吉普賽人 D非洲裔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五篇從對立到多元世界;選修下冊第二章:伊斯蘭文化—宗 教與伊斯蘭世界
測驗目標 了解穆斯林在各國的分布特色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若根據表格中該族群在各國所占的比例來判斷,該族群在阿爾巴尼亞為 最主要的族群,在前南斯拉夫境內也占了 21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 幹半島上,該國境內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其他則有東正教、天主教 等,但是多數居民仍以伊斯蘭教為主,故應選B。其他選項中的族裔,
不可能在阿爾巴尼亞會擁有這麼高的人口占比。A猶太人、C吉普賽人 在各國的比例應該較為平均。D非洲裔在前南斯拉夫不可能占比高達 21.1 %。
h 學者指出:在 1820 年代,南、北美洲的白人共約 1,200 萬,黑人則是 600 萬。
然而,在之前幾個世紀,全部移入的人口大約是 200 萬白人及超過 1,000 萬的 黑人。這組數據可以支持哪個論點?
A拉丁美洲獨立建國排斥非裔 B奴隸在南北美洲的處境艱困 C奴隸橫渡大西洋時充滿危險 D大量非裔返回非洲獨立建國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選修下冊第三章:非洲文化—
從殖民地到獨立建國,第四章:中南美洲文化—殖民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透過人口數字的變化,分析黑人在美洲的發展情況
難 易 度 中
國家 甲族群人口
(萬)
占總人口百分比
(%)
法國 200 ∼ 350 4.4 ∼ 6.1 德國 170 2.1 英國 150 2.7
西班牙 30 0.8
前南斯拉夫 450 21.1 阿爾巴尼亞 227.5 70
詳 解 根據人口數的變化判斷,在 1820 年代「之前的幾個世紀」南北美洲白
人約 200 萬人、黑人則超過 1,000 萬;但是到了 1820 年代,白人約有
1,200 萬、黑人是 600 萬,可以發現白人人口增加速度很快,但是黑人
人口卻銳減,可見得黑人的生存壓力與挑戰巨大,導致黑人總人口數字 下降。A拉丁美洲雖然於 19 世紀初紛紛獨立建國,但是應與黑人人口 數下降關聯不大。C先前的 1,000 萬人已是移入人口數, 1820 年代的 人口數下降,應與奴隸的橫渡大西洋狀況無關。D 1820 年代並未出現 大量非裔返回非洲獨立建國,非洲獨立建國主要發生在 20 世紀中葉。
故此題應選B。
j 1919 年 6 月,協約國與同盟國簽訂《凡爾賽和約》,標誌大戰的結束。但此後
協約國間對和約以及德國的態度卻出現分歧:
1維持大戰以來對德國的政策,盡可能在《凡爾賽和約》架構下圍堵德國;
2在 1919 年底否決《凡爾賽和約》,採行孤立主義策略;
3為振興本國貿易,打算與德國和解,並修改和約。
這三種態度分別出自哪些國家?
A法;美;英 B法;美;俄 C英;法;美 D英;法;俄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四冊第四篇:世界霸權的爭奪與衝突
測驗目標 了解 1919 年巴黎和會中主要大國對德國的態度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1919 年的巴黎和會由美英法領袖「三大巨頭」主導,但三國對和約內
容與德國的態度意見分歧,其中法國認為大戰的發生要由德國負起最大 責任,要求德國必須負擔巨額的賠款;美國的威爾遜總統則認為對德的 懲罰條件太過嚴苛,不願承認《凡爾賽和約》的內容,並且由於未能在 戰後取得相關補償,隨後便奉行外交孤立主義;英國認為一旦法國提出 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法國就會成為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況且德 國還是英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過分削弱德國的經濟同樣會使英國經濟 受損,所以打算與德國和解。故此題應選A。
k 以下三則歷史資料記載: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北人(即:宋人)至海 外,是歲不歸者,謂之駐蕃。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駐唐。」元代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唐人為水手者,利其國中不著衣裳,且米糧易求,
器用易足,賣買易為,往往逃逸於彼。」《明史.真臘傳》:「番人殺唐人,
罪死;唐人殺番人,則罰金;無金,贖身待罪。」上述記載中,「唐人」是 指:
A唐朝人 B五代南唐人 C元朝與明朝人 D華人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選修上冊第一篇:華夏文明與東亞 文化交流—元明清時代的文明蛻變
測驗目標 了解「華人」概念的內涵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宋 代 朱 彧 《 萍 洲 可 談 》 : 宋 人 到 海 外 若 當 年 未 回 國 者 , 稱 之 為 駐
「蕃」。若其他國家的人到廣州當年未回國者,稱之駐「唐」。
元代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認為「唐人」若擔任水手的話,在出國到 真臘時,容易因為當地取得米糧方便、買賣簡單而逃逸不願返國。
《明史.真臘傳》:番人殺「唐人」則處死;「唐人」殺番人,則罰 金,若沒錢則贖身待罪。
若根據以上三則資料中對「唐」、「唐人」的描述,因為三則資料分屬 不同朝代,不可能單指哪一朝代的人,且文中常以「番」和「唐」相對 稱呼,表示「唐」指的應是地區,判斷應指「華人」的概念,故應選 D。
l 大豹溪一帶(今新北市三峽區)原是泰雅族大豹社居住地。二十世紀初,臺灣 總督府派軍隊前往該地,將大豹社迫遷到詩朗、志繼等部落(今桃園市復興 區)。最可能的原因是:
A總督府設立「蕃童教育所」,要大豹社族人接受新式教育 B日本政府讓財團開發樟腦業,將大豹社族人驅離部落領域 C總督府正興建桃園大圳,需要徵調大豹社原住民充當勞力 D日本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要訓練大豹社族人擔任後備兵
答 案 B
命題出處 第一冊第三篇:日本統治時期
測驗目標 了解日治時期原住民族的生活困境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20 世紀初起,臺灣總督府開放民眾進入山地開採樟腦,隨後業者湧入 擁有豐富樟腦資源的泰雅族居住地(大嵙崁),導致開墾業者與泰雅族 居民間的衝突加劇。例如:「大豹社」族人因為居住在大嵙崁的樟腦製 造地附近,與製樟工人爆發衝突,總督府為此派遣軍隊鎮壓,雙方交
戰激烈,1906 年大豹社戰敗;1921 年,大豹社族人被迫集體遷居到詩
朗、志繼(今桃園市復興區),原本 1,000 多位居民,僅剩 25 戶,此 事件被稱為「大豹社事件」。A、C要求大豹社族人接受新式教育或調 動人力興建桃園大圳,不需要強制遷移住所。D 20 世紀初期,日本尚 未準備對中國發動戰爭。
; 十 一 、 二 世 紀 以 後 , 隨 著 商 業 復 甦 和 城 鎮 興 起 , 歐 洲 出 現 各 種 「 行 會 」
(guilds),對城鎮的政經發展有重要作用。自十三世紀初,義大利的佛羅倫斯
陸續出現各種行會組織。根據佛羅倫斯的經濟發展特色判斷,下列選項何者的 勢力最大?
A公證人行會、皮貨商行會 B藥劑師行會、石匠行會 C鐵匠行會、屠戶行會 D銀行家行會、毛織品行會
答 案 D
命題出處 第三冊世界史第一篇:文明的興起與交會
測驗目標 了解中古末期商業復甦下,義大利北部重要城市的發展特色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隨著威尼斯的商業發達,也帶動同樣位於義大利北部的佛羅倫斯經濟發 展,當地居民透過羊毛業、銀行業賺得大量財富,成為歐洲在 13 ∼ 15 世紀重要的文化、商業和金融中心。所以應選D。
z 顧炎武《日知錄》述及古代驛傳:「白居易詩:從陝至東京,山低路漸平;風 光四百里,車馬十三程(站)。韓愈詩:銜命山東撫亂師,日馳三百(日行十 站)自嫌遲。」又云:「後人以節費之說,歷次裁併,有七、八十里而一驛者
(按:如明代)。」根據顧炎武的分析,比較唐代與後世的驛傳情況,最可能 是:
A有進步,從「行速而馬不疲」,至「馬壯而官員獲賞」
B有進步,從「行緩而馬不疲」,至「馬壯而官員獲賞」
C遭破壞,從「行速而馬已疲」,至「馬倒而官員受責」
D遭破壞,從「行緩而馬已疲」,至「馬倒而官員受責」
測驗目標 透過文本分析唐代之後驛傳的發展
難 易 度 難
詳 解 顧炎武透過對歷史研究,提出對過往與當代各種現象的檢討。白居易的 詩作提到「風光四百里」、「車馬十三程」,表明唐代時設置了 13 個 驛站(約 30 里設置一個驛站)。韓愈則為了撫平山東亂事,著急地日 馳三百(10 站)。顧炎武接著評論,明代政府竟然為了節省費用,逐 漸裁併驛站,造成 70 ∼ 80 里才有一個驛站。若接著分析前面的資料,
可以知道明代每個驛站間的距離相當遠,負責的人馬必定相當疲憊不 堪。若補充顧炎武原文「……『古人以置驛之多,故行速而馬不弊。』
後人以節費之說……,有七、八十里而一驛者,『馬倒官逃』」,更可 以斷定顧炎武的看法,他認為後人裁撤驛站,反而導致馬倒官逃,任務 難以達成。故應選D。
x 一位思想家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一人 焉。……大人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仁以人心為本,若是,其 與天地萬物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這位思想家是何人?
這種思想有其承襲,承襲自何人?
A承襲春秋的董仲舒 B承襲孔子的朱熹 C承襲孟子的王陽明 D承襲漢儒的戴震
答 案 C
命題出處 選修上冊第一篇: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元明清時代的文化蛻變
測驗目標 了解王陽明的心學內涵
難 易 度 中
詳 解 這位思想家為王陽明,題文段落來自他的作品《大學問》,有人問王陽 明《大學》一書被當成「大人學」,而這個學問的重點為什麼在「明明 德」呢?以下就是王陽明的回答:「所謂的『大人』,指的是把天地萬 物看成一個整體的那類人。他們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是一家人,把全體 中國人看作一個人。如果有人按照形體來區分你和我,這類人就是所謂 的『小人』。大人能夠把天地萬物當作一個整體,並不是他們有意去那 麼做,而是他們心中的仁德本來就是這樣,這種仁德跟天地萬物是一個 整體。豈只是大人才會如此呢?就是小人的心也沒有不是這樣的,只是 他們自己把自己看作小人罷了。」題文段落討論「其仁以人心為本」,
就是王學(陽明學•心學)的重要特色,王學思考點起自孟子的理論。
故應選C。
c 1920 年代,牙買加人馬庫斯.加維在美國發表「黑人自由」演講:「伏爾泰和 米拉波只是和我們同樣的人,他們推翻法國君主政體,為法國的民主奮鬥。他 們能夠這樣做,你、我也能夠為非洲這樣做,為非洲的自由而奮鬥。我們渴望 無限的自由,但在由其他族群統治的國家,我們無法實現這種自由。」下列何 者最符合加維要傳達的理念?
A為牙買加地區黑人的自由發聲 B鼓吹美洲地區黑人的革命運動 C為全世界的黑人爭取生存空間 D強調黑人在非洲才能實現自由
答 案 D
命題出處 選修下冊第三章:非洲文化—近現代非洲文化的蛻變
測驗目標 了解 20 世紀黑人爭取自由與獨立的情況及其論點
難 易 度 難
詳 解 馬庫斯•加維 (Marcus Garvey, 1887 ∼ 1940),黑人民族主義者。 他 宣揚黑人優越論,提倡外地非裔黑人返回非洲,協力創建一個統一的黑
人國家。1914 年,他在牙買加創建了全球黑人促進協會。 1916 年他去
美國後,號召大批成員並建立了目的在協助黑人爭取經濟獨立的多個企 業,但由於管理失當,這些企業最後都倒閉,而且加維自己也被當局 以極為牽強的郵件欺詐罪送入監獄。 監禁了兩年半之後,他被驅逐出 境。 後來,雖然他仍繼續到處進行宣揚活動,但追隨者紛紛離去,回 歸非洲的運動隨之而終。題文節錄加維的演講,他呼籲大家應該為非洲 的自由而奮鬥,而且認為在由其他族群統治的國家是無法實現的,因此 可以推斷,加維認為黑人只有回到非洲才能為非洲的自由而奮鬥。故選 D。
v 宋人筆記寫道:「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
(連年)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質地柔韌)木刻 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精緻),福建本幾遍天下。」根據上文推 論,宋代福建書籍能夠遍天下,主因應是:
A刻印書速度快 B使用活版印刷
C刻書品質最佳 D閩人善於經商
答 案 A
命題出處 第二冊第三篇:宋、元、明與盛清;選修上冊第一篇:華夏文明與東亞 文化交流—唐末至宋代的文明新貌
測驗目標 透過時人評論,了解中國古代印刷品質的發展
難 易 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