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元詩史:顧嗣立《元詩選》述評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元詩史:顧嗣立《元詩選》述評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四學年度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曾守正教授.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建構元詩史:顧嗣立《元詩選》述評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藍雅萍 中華民國一○五年一月. v.

(2) 誌謝 顧嗣立曾經在得到找了許久的文獻後,說了這樣一句話:「豈文人才士,其 精光不能磨滅,片言隻字,有鬼神陰相之,而使之聚於所好者與?」文獻之傳世 與否,有時候就只是幸與不幸的問題,然而多數時候,也許我們是幸運的,是滿 天神佛的暗地幫忙,更是眾多人們的接力支持,才讓這些字句剛好落到愛惜它的 人手中,而有如今之文獻,如今之文學研究,如今之碩士論文。又特別是此際, 去康熙年間已三百年,物換星移,神州變動,驚濤駭浪,島國鬱鬱;埋首典籍不 再是個出仕的絕佳途徑,也不再能夠應許一個安身立命的可能。就在這麼一個困 窘的時代,與自身徬徨的處境下,還得以優雅地研究文學、完成這一篇論文,豈 不是得力於天上父神的帶領,與地上眾多親師友朋的幫助嗎?正因如此而誌謝。. 政 治 大.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曾守正老師,老師的善解人意與寬容慈愛,讓我這麼一個 總是不夠勇敢、不夠明快的學生,最後也能跨出那一步去面對自己的學問;同時,. 立. 老師的嚴謹治學與細膩指導,也讓我這麼一個學術研究的初學者,得以學會潛入. ‧ 國. 學. 文獻的深海,忘斷偏見與雜念,在一片澄寧之中覓得養分。過往無數個討論論文 的週三下午,將是我銘記在心、作為老師的學生的美好時光。也感謝口試委員黃 明理老師、陳英傑老師正面的肯定與細心的指點,以及研究所這些年來,修讀課. ‧. 堂上諸位老師的教導與灌溉。此外,感謝過去曾提供我工讀機會的侯雅文老師、. y. Nat. 秋雯學妹、政大育成職員們,這讓我得以擁有更寬裕的空間專心研讀寫作。. sit. 再來,也要感謝我的友朋,作為與我同一世代之人,你們的同感與理解,一. al. er. io. 起有過的大笑或哀傷,都是我深潛文學研究之時,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同門的. v i n Ch 使我懷有更多的勇氣。更有研究所期間性情最相投的同學莨之、恩琪、曉葶、美 engchi U 汎,這些年來的陪伴與關懷,是我可以跨過人生各種難處的關鍵力量,指南山下 n. 逢仁與令愉,或參與我的論文討論,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或給予我溫暖的肯定,. 的求學時光,因你們而顯得珍貴無比。還有相識十年以上的摯友若慈,以及冠竹、 維伶、雅琪、怡蒨、玟潔、薏如、佳璇這些老友,多年來的友情彷彿港邊的燈塔, 在這段撰寫論文的孤寂之路上,是指點我心靈迷津的明燈。 最後,深深感謝我的父母與姊姊們。古典文學的研究之於你們,也許是陌生 而遙遠的;我個人的人生進程之於你們,更是讓人擔憂而不安;但一路走來至今, 你們始終無條件支持我自己選擇的道路,讓我擁有這段時日去實現自我、成全自 己的階段目標。感謝之情豈能於此道盡,面對這些恩情猶有愧歉之意,或許這即 是最實際的、上帝恩典的白白領受。感謝看顧的上帝。也但願文人的片言隻字, 縱歷千百劫,而光景常新。 藍雅萍. 2016/02/03.

(3) 摘要. 顧嗣立(1665-1722)編選的《元詩選》是清代第一部斷代元詩總集,它標示了 清人在詩學上首次將元詩自宋詩的脈絡獨立出來,將元詩視為一個完整的斷代詩 歌來觀看、理解與接受,堪稱是清人真正研究元詩的開端,其於清代元詩學中有 其重大意義,同時也是清代詩學中的重要議題,本文即基於此,旨在分析《元詩 選》觀看、理解元詩的視角與觀點。是以本文首重梳理《元詩選》內在的批評理 路,以顧嗣立在《元詩選》中針對元詩所作的述評為分析目標,來探究作為清初 元詩讀者代表的顧嗣立是如何觀看元詩、如何建構出他所理解的元詩樣貌。本文 首先針對《元詩選》的編選性質與分期方式作一詳細的探查,得知《元詩選》的. 政 治 大 待元詩的觀點,實是隱含在元詩史的建構上;其元詩述評,則是以整體元詩發展 立. 編選宗旨為建構元詩之史。這樣的編選性質與宗旨,說明了顧嗣立《元詩選》看. 的狀況作為批評的標準。因此,接著以顧嗣立針對每個元詩發展階段的描述與定. ‧ 國. 學. 位,作為研究的主軸,以此探究顧嗣立述評元詩的核心主旨,與其理解的元詩樣 貌。最後,再藉由這些元詩述評的分析成果,進一步去掘發顧嗣立於《元詩選》. ‧. 述評中所隱含的詩史脈絡與詩學觀點,及其賦予《元詩選》的詩學立場,以此標. n. al. er. io. sit. y. Nat. 示出《元詩選》於清初詩學中的時代意義。.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元詩選》、顧嗣立、元詩學、清初詩學、元詩.

(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頁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頁 2.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頁 10. 第三節. 研究進路............................................頁 13. 第二章. 《元詩選》的編選旨意與分期.................頁 17. 第一節. 《元詩選》的編選旨意.................................頁 17. 政 治 大 二 、 旨 意 的 達 成 :《 元 詩 選 》 的 編 選 原 則 . . . . . . . . . . . . . . . . . . 頁 立 第二節 《元詩選》的分期方式.................................頁. 一、體例的追尋:從《中州集》到《列朝詩集》...........頁 17 26 36. ‧ 國. 學. 一、跨代人物的安排...................................頁 37 二、階段劃分的根據...................................頁 46. ‧. 元詩興始:元好問、趙孟頫...................頁 53. 第一節. 元好問的詩歌述評....................................頁 54. io. sit. y. Nat. 第三章. n. al. er. 一、邃婉高古,沈鬱太和...............................頁 55. i n U. v. 二、不見斧鑿,絕去浮靡...............................頁 59 第二節. Ch. engchi. 趙孟頫的詩歌述評....................................頁 63 一、沈涵鮑謝,清麗遒勁...............................頁 64 二、傲睨高適,直抒胸臆...............................頁 67. 第三節. 元好問、趙孟頫的文學史定位...........................頁 70 一、元好問:元詩之興.................................頁 71 二、趙孟頫:盡洗餘習.................................頁 78. 第四章 第一節. 元詩盛極:虞、楊、范、揭...................頁 85 虞集、楊載的詩歌述評.................................頁 87 一、虞集:詩法嚴謹,和雅典重.........................頁 87 二、楊載:取材漢魏,音節宗唐........................頁 95.

(5) 第二節. 范梈、揭傒斯的詩歌述評..............................頁 104 一、范梈:社會關懷,高風遠韻.........................頁 104 二 、 揭 傒 斯 : 偉 然唐 風 , 清 婉 麗 密 . . . .. . . . . . . . . . . . . . . . .. . 頁 111. 第三節. 四大家的文學史定位.................................頁 120 一、推一代之極盛....................................頁 121 二、變宋季之陋......................................頁 124. 第五章. 元詩變極:楊維楨 ..........................頁 132. 第一節. 楊維楨的詩歌述評...................................頁 133 一、曠世金石,古意猶存...............................頁 136. 政 治 大. 二、龍鬼蛇神,眩蕩耳目...............................頁 139 第二節. 楊維楨的文學史定位.................................頁 143. 立. 一、齊備元詩諸體....................................頁 145. ‧ 國. 《元詩選》詩史敘述的隱喻.............................頁 163. y. Nat. 第一節. 結論......................................頁 162. ‧. 第六章. 學. 二、開啟明詩起點....................................頁 153. sit. 一、建構元詩史的理路................................頁 163. er. al. 《元詩選》的時代意義.................................頁 173. n. 第二節. io. 二、詩史敘述中的詩學觀點............................頁 168. Ch. engchi. i n U. v. 參考文獻..........................................頁 177.

(6) 第一章. 緒論. 清代學術一項鮮明的特徵即是整理、總結前人的學術成果,清代詩學也不例 外。1除了在詩學觀念上梳理與採擇前人的論述,清人更是時常通過大型通代與 斷代詩歌總集的彙編2,來論定前人詩歌的文學史定位,這些詩歌總集實是豐富、 影響清代詩學發展的重要內容3,因此是探究清代詩學不可忽視的環節。而本文 的研究對象《元詩選》 ,即是清人顧嗣立(1665-1722)編選的一部元詩總集,正 是清代整理、論定前代詩歌成果的著作之一。 《元詩選》共有初集、二集、三集, 是一部花了近三十年(1691-1720)完成的、清代第一部斷代之元詩總集,收錄 元詩的範圍涵蓋整個元代,三本集子共選元代詩家 340 人 110 卷,以其規模與嚴. 政 治 大. 謹,在當時被認為足以與《宋詩鈔》分庭抗禮,成為在清代為元詩發聲的代表。 因此在《元詩選》備受當時人的肯定與推崇下,編者顧嗣立實成了當時元詩讀者. 立. 的代表,其觀看元詩的視角與理解的觀點,可說是反映出了當時人接受元詩的情. ‧ 國. 學. 形。故而從《元詩選》的元詩述評研究中,即可進一步釐清清代元詩學的部分面 貌,以填補清初詩學研究中較少被人觸及的議題。4因此本文研究首重於梳理《元 詩選》內在的批評理路,以顧嗣立在《元詩選》中針對元詩所作的述評為分析目. ‧. 標,來探究作為清初元詩讀者代表的顧嗣立是如何觀看元詩、如何建構出他所理. y. Nat. 解的元詩樣貌。而基於本文是清代元詩學的研究,屬於清代詩學的一環,是以也. sit. 期待藉由顧嗣立《元詩選》內在批評理路的分析,能夠掘發顧嗣立於《元詩選》. n. al. er. io. 述評中所隱藏的意識及其賦予《元詩選》的詩學立場,以此標示出《元詩選》於 1. Ch. i n U. v.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稱清代文學批評是「批評史上集 大成的時代」 。 (頁 7)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也將「傳 統詩文諸體風格流派的總結」視為清代文學批評史的特色。 (頁 3)蔣寅在《清代詩學史(第一 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則說,清人對學術史研究的重視賦予了清代詩學「善 於總結前代理論遺產、推源溯流、包容古今的集大成色彩。」(頁 12) 2 本文對於「總集」的認定採用《四庫全書總目》裡〈總集類敘〉對「總集」的定義: 「文籍日 興,散無統紀,於是總集作焉;一則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一則刪汰繁蕪,使莠稗 咸除,菁華畢出,是固文章之衡鑒,著作之淵藪矣。」「總集」也就是包含了以「輯」為主的彙 編,與以「選」為主的選編,由於有些詩歌選集的性質介於兩者之間,難以判別,然而不論是什 麼性質,但凡詩歌選彙都帶有編者的批評意識,故而對著作性質沒有詳加界定,以「總集」一詞 來指稱所有詩歌選彙的著作,當不妨礙本文從事文學批評的研究。詳參[清]永瑢、紀昀等: 《四 庫全書總目提要》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卷 186,集部 39,頁 4119。 3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 》中提到,清代大型斷代詩歌評選、總集編纂「對歷代詩歌創作 加以總結」與「為社會提供數量豐富的閱讀文本」 ,這樣的編纂和研究「最終提升的清代詩學的 學術性,成為清代詩學以後走向學術化、專門化方向的一個標志。」(頁 606) 4 關於清初的界定,本文採用蔣寅在《清代詩學史(第一卷)》中對於清代詩學史的分期方式: 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一期,乾隆朝為一期,嘉慶、道光兩朝為一期,咸豐、同治、光緒三朝 為一期。參見氏著: 《清代詩學史(第一卷)》 ,頁 49。因此本文所指的清初即為順治、康熙、雍 正三朝此時期。. engchi. 1.

(7) 清初詩學中的時代意義。關於本文論題的導出、研究的立足點與研究的操作手 法,將於本章中以「研究動機」、「前人研究回顧」與「研究進路」逐一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據楊鐮在《元詩史》中的統計,有元一代立國不足百年,卻有四千位左右的 詩人,創作了十二萬四千首詩歌,對照宋代九千位詩人創作二七萬首詩,以比例 而言可說詩歌在元代是極為興盛繁榮的。5 是以元代當時也編纂了不少元詩總 集,不過這些總集或囿於出版時間未能顧及整個元代,或出於編選動機而偏狹於 一時一地,又或是本身編纂不夠嚴謹造成體例乖舛6,使得這些總集並無法發揮. 政 治 大. 保存元詩並推廣元詩的功用。到了明代,元詩總集也就普遍規模不大且不全,品. 立. 質上除了明初由元代遺老編選的集子去取較為精審有鑒裁以外7,其餘多有採擇. ‧ 國. 學. 不良或文獻謬誤的問題,參考與保存的價值不高。8因此元詩在元代以後,便因 著文獻保存不佳,復以詩壇潮流的走向而沒有大家人物的重視與提倡,在有明一 代始終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9一直要到清代,元詩才開始獲得真正的重視,無. ‧. 論是總集的編纂還是詩歌的評論,質與量皆有別於明代10;而元詩之所以得到清. y. Nat. 初人的高度重視,最關鍵的原因,則是起於詩壇大家錢謙益與王士禛接續地對. al. er. io. 5. sit. 宋、元詩的關注。. v. n. 詳參楊鐮:《元詩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頁 47、頁 58 詳細的統計根據與數據。 較早期的為大德八年(1304)周元瑞編的《天下同文集》詩文總集,到了元統二年(1334)蘇 天爵的《元文類》仍是詩文總集。兩年後至元二年(1336)便出現了第一部元詩總集《元風雅》, 由傅習、孫存吾編,多錄江西人的詩。接著至元三年(1337)有蔣易編的《皇元風雅》 (又一名 《元風雅》) ,採擇盛世之音的作品。至正 21 年(1361)則有賴良編的《大雅集》 ,主要是採集了 元末東南一代隱而不傳之詩作。 7 楊鐮《元詩史》提到: 「明人編選的元詩總集,文獻價值較高的主要出現在明初,有《大雅集》 《乾坤清氣》 、 《元音》 、 《元詩體要》等。總的來說,由於離元亡未遠,編者一般抱著存有元一代 詩的立意,著意擴大視野,也並非專據別的總集抄撮成書以射利。」(頁 36-37) 8 例如曹學佺的《石倉歷代詩選》中的《元詩》50 卷,即是「缺乏文獻積累而抄撮選本成書的 一例」,詳參楊鐮:《元詩史》 ,頁 37。 9 顧廷龍〈元詩選瑣談〉即說元詩「迨至清初,史傳所載諸集很多散佚不存;元、明人之元詩輯 本雖有流傳,但或僅選輯秀句名篇,或因搜訪不力而挂一漏萬,或局限門戶之見而範圍狹窄,均 不足有元一代詩歌之徵。」參見氏著: 《顧廷龍文集》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頁 505。查洪德、李軍在《元代文學文獻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則提到: 「在 這批元朝遺老故去以後,明人幾乎沒有多少人關心過元代詩文文獻。當然,這與明代盛行復古思 潮有很大關係。」 (頁 14)因此也說: 「明代學者在搜集整理元代俗文學方面多有建樹,但他們 不大看得起元代的雅文化,對元代詩文的評論不多,評價不高,搜集整理自然也不力。」 (頁 25-26) 10 楊鐮於《元詩史》中提到「清初重視元詩。」 (頁 37)查洪德、李軍在《元代文學文獻學》也 提到:「清人在元代詩文文獻整理方面的功績是元詩總集的編纂。」(頁 15) 6. Ch. engchi. 2. i n U.

(8) 一、宋詩脈絡下的元詩 清初順治朝的詩壇宗主是錢謙益(1582-1664),黃宗羲(1610-1695)說錢 謙益「主文章之壇坫者五十年」,董含(1625-?)也說他是「一代偉人,操宇內 文章之柄,一時名流,奔走翕集」11,可見錢謙益確是當時詩壇的主舵者,其詩 學主張自是主導了詩壇潮流。此時錢謙益為了矯正明代復古派與竟陵派一味尊唐 排宋的現象,在詩歌取法對象上開始主張兼取宋、元詩,在〈虞山詩約序〉一文 便提到自己的學詩態度是「溯洄《風》、《騷》,下上唐、宋,回翔於金、元、本 朝,然後喟然而嘆,始知詩之不可以苟作;而作者之門仞奧窔,未可以膚心末學, 跂而及之也。」12表明了自己不受限於一格,上自《詩經》,下至宋、元乃至本 朝詩都是學習的對象,同時也暗批明代宗唐者「學古而贗」 、 「師心而妄」所造成. 政 治 大. 的膚廓之弊。13在《列朝詩集》裡錢謙益更藉由肯定程嘉燧(1565-1643)的詩學, 來宣揚自己兼取宋、元詩以矯明人之弊的主張,他讚賞程嘉燧的詩在「以唐人為. 立. 宗,熟精李、杜二家」之餘,還能「七言今,體約而之隨州;七言古詩,放而之. ‧ 國. 學. 眉山」,晚年更是「學益進,識益高,盡覽中州、遺山、道園,及國朝青丘、海 叟、西涯之詩,老眼無花,炤見古人心髓」 ,認為程嘉燧打破了明人「詩必盛唐」. ‧. 所造成的藩籬,能夠兼取各家,特別是唐以後的宋、元詩,此舉實是「逈別于近 代之俗學者,於是乎王、李之雲霧盡掃,後生之心眼一開,其功于斯道甚大。」 可知,錢謙益兼取宋、元詩以抗復古派與竟陵派的意識是受到程嘉燧的影響15,. y. Nat. 14. io. sit. 繼之而後更以其在詩壇的影響力,造成一股從順治朝流行到康熙朝的習宋、元詩. er. 風氣,清人李振裕(1642-1710)即說錢謙益「指示學者,以少陵、香山、眉山、. al. n. v i n Ch 明確地道出了錢謙益在當時詩壇所倡議的內容,就是在唐詩之外,也可以視宋 engchi U. 劍南、道園諸家為標準,天下始知宋、金、元詩之不可廢,而詩體翕然其一變。」 16. 11. [清]董含: 《三岡識略》卷 6「詩諷」一則, 《四庫未收書輯刊》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第肆輯第 29 冊,頁 627。 12 [清]錢謙益: 〈虞山詩約序〉 , 《牧齋初學集》卷 32,錢仲聯標校: 《錢牧齋全集》 (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3) ,頁 922-923。 13 錢謙益在〈王貽上詩集序〉一文中對明代宗唐者有更具體的批評: 「嗟夫!詩道淪胥,浮偽並 作,其大端有二:學古而贗者,影掠滄溟、紊街剩語,尺寸比人疑,此屈步之蟲,尋條失枝者也。 師心而妄者,懲創《品匯》 、 《詩歸》之流弊,眩運掉舉,此牛羊之眼,但見方隅者也。之二人者, 其持論區以別矣。不知古學之由來,而勇於自是,輕於侮昔,則亦同歸於狂易而已。」參見氏著: 《牧齋有學集》卷 17,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頁 799。 14 以上此句內的引文皆引自[清]錢謙益:〈松圓詩老程嘉燧〉 ,《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 書局,1991)丁集下,頁 616。 15 錢謙益詩學受程嘉燧的影響,可參見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 社,2010)一書頁 61-78 的考察。 16 [清]李振裕: 〈善鳴集序〉 , 《白石山房集》卷 14,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 1995-1997)集部第 243 冊,頁 696。 3.

(9) 詩中的蘇軾、陸游以及元詩中的虞集為詩歌的典範17;同時也指出錢謙益這個主 張帶給詩壇的實質影響就在「天下始知宋、金、元詩之不可廢」。由此可知,錢 謙益兼取宋、元詩的主張在清初詩壇發揮了重大影響,切切實實地在清初人的詩 學觀念裡播下重視宋、元詩的想法,正是如此而開啟了清初宋、元詩風的風行。 18. 而這波崇尚宋、元詩的風潮,作為被錢謙益賦予「代興」的後起之秀19、主 導了康熙朝詩壇的王士禛(1634-1711) ,也受到錢謙益的影響而「越三唐而事兩 宋」20,在康熙二年(1663)所作的〈戲傚元遺山論詩絕句〉,即有「涪翁掉臂 自清新」21、「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盡奇。耳食紛紛說開寶,幾人眼見 宋元詩」之語22,接著更有自稱「效鐵崖」的《詠史小樂府》三十五首,可見此 時王士禛已將習宋、元詩的意識具體落實到詩歌創作上了23,並且還可看到王士. 政 治 大. 禛比起錢謙益,更擴大了所宗法的宋、元詩家。24隨著錢謙益與王士禛這兩位詩 壇盟主接連對宋、元詩給予的重視與肯定,進而大力的提倡與仿效,都使得清初. 立. 詩壇瀰漫著崇尚宋、元詩的風氣,朱彝尊(1629-1709)在〈南湖居士詩集序〉. ‧ 國. 學. 即說: 「今之詩家大半厭唐人而趨於宋、元矣」25;李來章(1654-1721) 〈觀瀾亭 詩序〉也說: 「今天下之詩喜為宋,漸且為元。」26四庫館臣對清初這波宗尚宋、 17. ‧. 錢謙益提倡宋、元詩的細節與情形,參見蔣寅先生於《清代詩學史(第一卷) 》頁 155-165 的 考察。 18 錢謙益對清初宋、元詩學的影響,參見孫之梅先生在《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頁 340-352 的梳理。 19 錢謙益在〈王貽上詩集序〉一文裡說: 「余八十昏忘,值貽上代興之日,向之鏃礪知己、用古 學勸勉者,今得於身親見之,豈不有厚幸哉!」後附的古詩〈贈王貽上〉也說: 「嗟我老無力, 掩耳任叫呶。王君起東海,七葉光漢貂。騏驥奮蹴踏,萬馬喑不驕。」參見氏著: 《牧齋有學集》 卷 17,頁 766。另,王士禛自己也曾說: 「虞山錢宗伯贈余古詩,云: 『騏驥奮蹴踏,萬馬喑不驕。 勿以獨角麟,儷彼萬牛毛。』又為作集序,有與君代興之語。時余年甫踰弱冠耳,為所賞異如此。」 見王士禛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 《帶經堂詩話》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卷 8,第 20 則,頁 194。 20 引自[清]俞兆晟〈漁洋詩話序〉中轉述王士禛的言論,收於丁福保編:《清詩話》 (台北: ,頁 163。又錢謙益影響王士禛習宋、元詩,參見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 木鐸出版社,1988) 初文學》頁 357-368 的查考。 21 [清]王士禛:〈戲傚元遺山論詩絕句〉其十二,《王士禛全集》 (濟南:齊魯書社,2007) , 頁 396。 22 [清]王士禛:〈戲傚元遺山論詩絕句〉其十六,《王士禛全集》 ,頁 396。 23 張健在《清代詩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說: 「康熙四年(1665) ,王士禛在 揚州曾有《詠史小樂府》三十五首,據其自云是『效鐵崖』 ,孫枝蔚稱『阮亭公詩發源漢、魏, 傍及宋、元』,可見其詩歌創作此時也已開始有取於宋、元了。」 (頁 366) 24 王士禛作為康熙八年(1669)的〈冬日讀唐宋金元諸家詩偶有所感各題一絶於卷後凡七首〉 , 其中提到並有所肯定的宋、金、元詩人有蘇軾、黃庭堅、陸游、元好問、虞集。參見氏著:《王 士禛全集》 ,頁 483。 25 [清]朱彝尊: 〈南湖居士詩集序〉 , 《曝書亭集》卷 39,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臺灣 商務印書館,1983)冊 1318,頁 95。 26 [清]李來章: 〈觀瀾亭詩序〉 , 《禮山園文集》續集卷 1,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 (上海:上.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0) 元詩的風氣作了總結,道:「平心而論,當我朝開國之初,人皆厭明代王、李之 膚廓,鍾、譚之纖仄,於是談詩者競尚宋、元。」27如此「競尚宋、元」的風氣, 難以避免會有過之而造成的流弊,因此康熙二十年左右開始出現批判的聲音,馮 溥(1609-1692)便道: 「宋詩自有其工,采之可以綜正變焉。近乃欲祖宋、元而 祧前,古風漸以不競」28,丁煒(1627-1696)亦云: 「今談詩家不務宗漢魏三唐, 以漸追夫《三百》,而顧變而之宋之元,爭為詭勝,究且失其邯鄲之步。」29是 以此時詩壇主舵王士禛也體察到「清利流為空疏,新靈寖以佶屈,顧瞻世道,惄 焉心憂」的情況30,而以神韻為旨選了《唐賢三昧集》來矯正已過之的風氣,詩 壇遂於他的帶領下又返回以唐音為主的潮流了。然而不論如何,在這波「競尚宋、 元」的潮流影響下,清人對於宋、元詩的關注已與唐詩不相上下,不論是何種程 度的響應或反對,宋、元詩已然是此時無法迴避的議題,是以清代宋詩學與元詩. 政 治 大. 學於焉興盛。不管是持何種立場,清初人對宋、元詩的關注除了見於論述之外, 更有大量地詩歌總集編纂,單單康熙一朝的斷代宋詩總集便有二十幾本,而通代. 立. 的宋、元詩總集,也有王舍人的《宋元詩》 、吳綺的《宋金元詩永》 、陳焯的《宋. ‧ 國. 學. 元詩會》等接近十本。31. 總而言之,綜上所述始可明白,何以元詩受到清初人的高度重視,原因就在. ‧. 順治朝到康熙朝期間,詩壇有這股習宋、元詩的風氣流行。然而一個必須留意的 現象是,在這波推崇宋、元詩的風潮裡,元詩始終是與宋詩連談的,在這一個宋、. y. Nat. 元連稱的論述中,元詩不曾以獨立而完整的面目映入清初人眼中。從上面清人的. io. sit. 論述甚至是詩歌總集的編纂中都可以看到,不論是響應或非議此波宋、元詩風,. er. 此時的清人從未將元詩自宋詩獨立出來,而是將元詩置於宋詩的脈絡下來認識與. al. n. v i n Ch 基於擁有一個與宋詩一樣、較之唐詩是屬於弱勢的處境,而被放到宋詩的脈絡之 engchi U 接受的。事實上此波宋、元詩風下,人們著眼的是宋詩的脈絡,元詩在這裡只是. 下,一起形成一個能與專尚盛唐抗衡的壁壘,這可以從下面幾段論述得到應證。 早在錢謙益引起宋、元詩風流行的時候,時人描述他所造成的實際影響,除了上 文引述的讓天下「始知宋、金、元詩之不可廢」以外,更有如喬億(1702-1788) 所說的:「自錢受之力詆弘、正諸公,使纘宋人餘論,諸詩老繼之,皆名唐而實. 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 188 冊,頁 529。 27 [清]永瑢、紀昀等撰:〈精華錄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 173,集部 26,頁 3708。 28 引自[清]施閏章: 〈佳山堂詩序〉 , 《學餘堂文集》卷 7,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313 冊,頁 80。 29 [清]丁煒: 〈春暉堂詩集序〉,《問山文集》卷 1,吳海鷹主編: 《回族典藏全書》(蘭州:甘 ,頁 64。 肅文化出版社,2008) 30 引自[清]俞兆晟〈漁洋詩話序〉中轉述王士禛的言論,頁 163。 31 參考謝海林《清代宋詩選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頁 32 與頁 419 附錄三的統計。 5.

(11) 宋,此風氣一大變也。」32毛奇齡(1623-1713)也說:「時局大變,因襲虞山之 旨,反唐為宋。」33可知,錢謙益表面上造成宋、元詩風行,但多數情況不管名 目為何,當時人真正中意的是宋詩。到了王士禛時期,所謂過度而造成流弊的宋、 元詩風,實際上那個流弊也是指著學習宋詩而來的,王士禛自己即提到:「予習 見近人言詩輒好立門戶,某者為唐,某者為宋,李、杜、蘇、黃,強分畛域。」 34. 可知王士禛在這裡意識到的也是唐、宋壁壘分明的狀況,其欲挽救的也正是過. 度學宋的弊病,在門人轉述的話裡便可看到王士禛的批評是針對習宋詩者。35是 以宋犖(1634-1714)才會說王士禛編輯《十種唐詩選》與《唐賢三昧集》是要 「明自嘉、隆以後,稱詩家皆諱 「力挽尊宋祧唐之習」 。36宋犖在另一處更提到: 言宋,至舉以相訾謷,故宋人詩集,庋閣不行。近二十年來,乃專尚宋詩。至余 友吳孟舉《宋詩鈔》出,幾於家有其書矣。」37這裡指出了此波宋、元詩風,實. 政 治 大. 際上造成的效應是整個詩壇風靡著宋詩風,而這從《宋詩鈔》的出版與流行可以 見著。其實從上述詩歌總集編纂的情形即可看到,斷代詩歌總集只有宋詩,相較. 立. 下斷代元詩總集一本也沒有,只有與宋詩合選的通代總集,且數量還遠遠不及斷. ‧ 國. 學. 代宋詩總集,可說在這波與唐詩對抗的局面裡,元詩又比宋詩更為弱勢。因此清 初的這波宋、元詩風,實是從宋詩的脈絡出發的,元詩是被放置在宋詩脈絡下來. ‧. 定位與談述的;換言之,元詩在清初受到重視,是在以宗宋為主的風氣裡被連帶 關注的,此時清人對元詩的觀看與理解是置於宋詩的脈絡之中,不能說是真正地. y. Nat. 認識了元詩。直到這波宋、元詩風已歇數十年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顧嗣立. io. sit. 編選清代第一部斷代元詩總集《元詩選》,才真的將元詩自宋詩獨立出來,作為. al. n. 義的原因。. er. 一個完整的斷代詩歌來觀看與理解,此正是《元詩選》之於清代元詩學有重大意. Ch. engchi. 32. i n U. v. [清]喬億: 《劍溪說詩》卷下,郭紹虞編: 《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頁 1104。 33 [清]毛奇齡: 〈沈方舟詩序〉 , 《西河合集》卷 28,乾隆三十五年(1770)蕭山陸凝瑞堂毛氏 修補重印本,藏於臺灣大學圖書館。 34 [清]王士禛:〈黃湄詩選序〉 ,《漁洋山人文略》卷 3,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 化,1995-1997)集部第 227 冊,頁 23。 35 金居敬在〈漁洋續集序〉裡的轉述王士禛之語: 「學宋人詩而從其支流餘裔,未能追其祖之所 自出,以悟其以俗為雅,以舊為新之妙理,則亦未得為宋詩之哲嗣也。」參見[清]王士禛: 《王 士禛全集》 ,頁 693。朱彝尊在〈葉李二使君合刻詩序〉也有相似的指責: 「今之言詩者,每厭棄 唐音,轉入宋人之流派,高者師法蘇黃,下乃效及楊廷秀之體,叫囂以為奇,俚鄙以為正,譬之 於樂,其變而不成方者與?」可見當時人力排的弊病是源自沒有學好宋詩造成的。參見[清]朱 彝尊:《曝書亭集》卷 38,頁 83。 36 宋犖《漫堂說詩》 :「近日王阮亭《十種唐詩選》與《唐賢三昧集》原本司空表聖、嚴滄浪緒 論。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妙在酸鹹之外者,以此力挽尊宋祧唐之習,良于風雅有裨。」參見氏 著: 《漫堂說詩》卷 3,《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頁 2。 37 [清]宋犖: 《漫堂說詩》卷,頁 2。 6.

(12) 二、清代首部元詩總集 顧嗣立,字俠君,一字心堅 ,號秀野、閭邱,別號醉愚居士、奇庵,江蘇 長洲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舉人,被宋犖選入《江左十五子詩選》,是為 江左十五子之一。38顧嗣立性好交遊,喜文酒詩會、友朋之聚,不論是定居的蘇 州秀野草堂,還是旅居京城時的小秀野草堂,總是賓客滿座、縱飲劇談,盡是壺 觴之樂、風雅之興。其〈四十生日自述〉即自云「愛客常儲千日酒,讀書曾破萬 黃金」,又云「一弓秀野喧南北,號我書淫贈醉侯」39,顧嗣立一輩子可謂過著 一種充滿詩歌文學、友朋娛樂的雅緻生活,這樣以顧嗣立為首的文雅盛況與據 點,在當時極富盛名,張漢瞻在顧嗣立《小秀野詩集》的序文便提到秀野草堂「過 從者日眾,其名已馳於東南而聞於京師矣。」40沈德潛(1673-1769)在《清詩別. 政 治 大. 裁集》裡也回憶顧嗣立與其秀野雅集,道顧嗣立「素以文酒友朋為性命,有名人 過吳下者,惟恐不詣其宅。至家道中落,猶以不能酬贈為愧,與前明葛震甫之愛. 立. 客正復相類。今三十餘年,此風歇絕矣。」41《江南通志》對顧嗣立一生作了總. ‧ 國. 學. 結: 「嗣立博學有才名,尤工詩。所居秀野草堂,常集四方知名士,觴詠無虛日。 輕財好義,家以日貧,而風流文雅,照映一時。所選詩集,皆盛行於世。」42可. ‧. 知,顧嗣立雖然終身仕途不順、功名不彰,不過卻以其性好交遊、喜讀詩書、時 舉文宴而名聞一時,但真正令顧嗣立在詩壇佔有一席之地的,仍舊是其編訂選注. y. Nat. 的眾多詩歌選集43,這才是他在當時所發揮的影響之處。與顧嗣立友好的詩壇大. sit. 家朱彝尊便說:「顧俠君年來風雅之領袖,嘗輯元人詩百家刊行之,又注昌黎韓. er. io. 子詩,開其窔奧,詩家奉為圭臬焉。」44朱彝尊特別點出《元詩選》與《昌黎先. al. n. v i n Ch U 顧嗣立生平查考除了其自撰的《閭邱先生自訂年譜》 ( 《叢書集成三編.丙子叢編》 ,台北:藝 i e h n c g 文印書館,1971)古典文獻以外,近人研究可參見顧廷龍收於《顧廷龍文集》裡的〈顧嗣立與元 38. 詩選〉 、 〈元詩選瑣談〉這兩篇文章,以及羅鷺《《元詩選》與元詩研究》 (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 蜀書社,2010)一書中頁 20-32、嚴迪昌《清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頁 499, 、張立敏〈顧嗣立卒 還有凌郁之〈顧嗣立與康熙文壇〉 ( 《蘇州大學學報》第 4 期,2007 年 7 月) 年補考〉 (《文學遺產》2008 年第 2 期) 。 39 [清]顧嗣立:《閭邱詩集》卷 20,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臺南:莊嚴文化,1995-1997)集 部第 266 冊,頁 307。 40 [清]張漢瞻:〈小秀野詩集序〉, [清]顧嗣立:《閭邱詩集》 ,頁 209。曾往來秀野草堂與顧 嗣立交往的人物眾多,凌郁之在〈顧嗣立與康熙文壇〉一文的考察是:「所居秀野園實為彼時吳 中文士雅集之一重要中心,常常高朋滿座,如尤侗、閻若璩、韓菼、朱彝尊、查慎行、沈德潛、 張大受、文點等,可謂極一時之選。」 (頁 59)另外也可參見羅鷺《《元詩選》與元詩研究》中 頁 25-29 的詳細爬梳。 41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卷 23,頁 916。 42 [清]黃之雋等撰: 《江南通志.人物志》 (台北:華文書局,1967)卷 165,頁 2793。 43 顧嗣立著述宏富,熱衷出版,在自家家塾刊刻的著作,或為自己與友人的詩集,或為叢書與 編訂選注的詩集,參見羅鷺: 《《元詩選》與元詩研究》,頁 33。 44 [清]朱彝尊:〈山陰集序〉 ,[清]顧嗣立: 《閭邱詩集》 ,頁 202。 7.

(13) 生詩集注》二書,是因為這兩本書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南巡江南時, 顧嗣立獲接見時進呈給皇帝的著作,據顧嗣立在年譜的記載,康熙接過二書後的 反應是:「上心甚悅,手加繙閱,命十三皇子將所進書一一留覽。」45這兩本著 作獲得皇帝的愛賞與推廣,等同於得到了最強力的推薦與背書,勢必加劇二書於 詩壇的影響力。不過其中影響顧嗣立自身與世人最甚者,仍以作為清代第一部斷 代元詩總集的《元詩選》為最。 如上文所述,從元代、明代至於清初,元詩總集為數不少,然規模與高度俱 不可與顧嗣立的《元詩選》相提並論,甚至清初在《元詩選》之前並沒有一部斷 代元詩總集。顧嗣立在康熙三十年(1691)開始編選元詩46,到了康熙五十九年 (1720),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陸續完成並出版了《元詩選》初集、二集、三 集47,110 卷共選錄 340 位詩人、19087 首詩。48每集均以天干分為十集,甲至辛. 政 治 大. 集乃按時代先後依序收錄各家詩人詩作,方外、閨秀此身份特殊的詩人不分年代 俱編入壬集,而無全集傳世之詩人的零星作品則收入癸集。顧嗣立並為每位詩人. 立. 撰寫詩人小傳,交代詩人爵里生平之外,更對詩人作品有所述評。由於癸集屬於. ‧ 國. 學. 獨立成編未附於各集之末,顧嗣立 1720 年編刻完《元詩選》三集後,對於癸集 的出版已「力有未逮」49,至 1722 年謝世,癸集終無刊刻,故嘉慶年間席世臣. ‧. 據此編成《元詩選》癸集,共有 2235 位詩人 5058 首詩50;至道光年間,後人又 發現顧嗣立尚有未編進《元詩選》所遺留下來的未刻稿,於是有了錢熙彥根據此. sit. io. 45. y. Nat. 些資料輯成的《元詩選補遺》 ,收羅了 82 位詩人。可知,不論是顧嗣立生前親自. n. al. er. 顧嗣立於《閭邱先生自訂年譜》年中詳細記述自己於召見中與康熙帝對答的情形,以及康熙 皇帝的神情反映,參見氏著: 《閭邱先生自訂年譜》,頁 8-9。 46 根據顧嗣立自撰的《閭邱先生自訂年譜》 ,「 (康熙)三十年辛未」底下所記: 「始與犀月詮次 元人詩集,亦陶出手鈔本六十餘種,因以甲乙分編,各為一小傳,蓋竊取遺山《中州集》、牧翁 《列朝詩集》例為之也。」(頁 5-6)可知此年開始編纂《元詩百家集》 。 47 初集成書時間根據《閭邱先生自訂年譜》 「 (康熙)三十三甲戌」底下記: 「年三十,春三月《元 百家詩集》告成,宋中丞漫堂為之序。」 (頁 6)觀《元詩選》 ,宋犖〈元詩選序〉實寫於康熙三 十二年,顧嗣立〈元詩選凡例〉則寫於康熙三十三年,據年譜及作者凡例說明的時間,將成書時 間歸於康熙三十三年。見[清]顧嗣立: 《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頁 6、頁 9。 二集的成書時間根據年譜「(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所記: 「年三十八, 《元百家詩集》二集告成」 (頁 10) ,斷定為康熙四十一年。三集成書時間亦根據年譜「(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下記: 「秋 八月,《元百家詩集》三集告成」(頁 22) ,知《元詩選》全三集完成於康熙五十九年。 48 實際所收詩人數目與所收詩數,各家統計略有出入。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 》頁 603、 夏連迎《顧嗣立《元詩選》研究》(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 年)頁 30 中,皆統計三集共 收詩人 340 家;楊鐮《元詩史》頁 38 的統計則為 339 位詩人。總詩數方面,夏連迎統計為 19574 首。而經過實際的算數,含卷首兩位元代皇帝在內,則三集共收詩人當為 340 家;總詩數則為 19087 首。 49 顧嗣立《閭邱先生自訂年譜》提及編完《元詩選》三集後,復有癸集共計三千餘人, 「欲悉付 梓而力有未逮。」 (頁 22) 50 各家統計略有出入,楊鐮《元詩史》頁 38 統計癸集則收 2235 位;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 卷) 》頁 603 則統計癸集近兩千七百家。. Ch. engchi. 8. i n U. v.

(14) 編定入選的 340 位,或其餘未刊刻但曾過目的上千家詩人,就參考文獻之齊全與 編選態度之嚴謹而言,《元詩選》的質量實非其他元詩總集可比擬。是以初集甫 一出版即備受推崇,宋犖即云: 「俠君少年篤學,所選元百家詩,一時為之紙貴」 , 並以此薦顧嗣立入王士禛門下51,後也因此又獲宋犖薦入四朝詩館參與《御選四 朝詩》,負責元詩的編纂。而作為清初詩壇領袖的王士禛,除了大方接收顧嗣立 為門人,與之時常唱和及書信往來,也給予《元詩選》高度的評價,將之與吳之 振(1640-1717)《宋詩鈔》並舉,讚其「甚有雅裁」。52不只初集有此美譽,《元 詩選》全三集在乾隆年間亦獲有極高的肯定,曹庭棟便說:「竊考唐人詩集,則 欽定《全唐詩》至精至備,元則秀野顧氏之選,明則朱竹垞輩先後摭輯,亦云盛 矣」53;《四庫全書總目》也說《元詩選》 「雖去取不必盡當,而網羅浩博,一一 采自本書,具見崖略,非他家選本餖飣綴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本為. 政 治 大. 巨觀矣。」54顯然地都將《元詩選》視作清初元詩總集的代表。 凡此,皆可見《元詩選》作為一非官方的元詩總集,其於清初詩壇的權威性. 立. 與代表性是極為高張顯著的。之於整個元詩學而言,《元詩選》的貢獻良多,特. ‧ 國. 學. 別是文獻的整理與保存;而對於清代詩學,則更具意義的地方在於,如上文所說 的,《元詩選》是清代第一部斷代元詩總集,它標示了清人在詩學上首次將元詩. ‧. 自宋詩的脈絡獨立出來,將之視為一個完整的斷代詩歌來觀看與理解,以這樣的 前提與視野下來接受元詩,自是與之前置於宋詩脈絡的情況是有所不同的,此堪. y. Nat. 稱是清人真正研究元詩的開端,是以顧嗣立可謂是清代將元詩獨立出來進行全面. sit. 研究的第一人。從宋犖與王士禛在評價《元詩選》時,將之與《宋詩鈔》並舉55,. er. io. 便可以看到《元詩選》在清人眼中,它標記著清代元詩學的一個里程碑56,那就. al. n. v i n Ch U 目,如王士禛所說的「兩朝之詩,畧具二書矣」 e n g c h i,這實是意味著此時的人們,已 是元詩終於與宋詩分開了,並且足以與宋詩分庭抗禮,各自表述一代詩歌的面. 可以一名真正的元詩讀者來觀看元詩,不再是於宋詩的脈絡下來認識的。另外, 從這些詩壇大家的標舉中也可知,《元詩選》於當時的代表性與影響力是極為強 51. 宋犖於〈寄阮亭侍郎〉一信提及: 「俠君少年篤學,所選元百家詩,一時為之紙貴。素仰高山, 願侍函丈,惟先生進而教之,假之羽毛,將來自是我輩後勁也。」見氏著:《西陂類稿》卷 29,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323 冊,頁 336。 52 王士禛云: 「門人顧嗣立,字俠君,彚選元詩集,自元好問迄張雨輩,起甲終癸凡百家,與石 門吳之振孟舉《宋詩鈔》並行,兩朝之詩,畧具二書矣。其傳例倣虞山明列朝詩,甚有雅裁。」 詳參氏著: 《居易錄》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卷 4,頁 159-160。 53 [清]曹庭棟: 〈宋百家詩存序〉 ,氏編: 《宋百家詩存》 ,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477 冊,頁 1。 54 [清]永瑢、紀昀等撰:〈元詩選提要〉, 《四庫全書總目》卷 190,集部 43,頁 4231。 55 宋犖〈元詩選序〉 :「先是予友石門吳孟舉有《宋詩鈔》行世,學者靡然趨之,距今將三十年 矣,而顧子乃起而為元詩之選。」見[清]顧嗣立: 《元詩選》初集,頁 5。 56 青木正兒就說到, 《元詩選》使元詩資料次於宋詩,也成了「較易得手」的前代詩歌文獻,認 為詩壇得《宋詩鈔》、 《元詩選》此二書後,「重新估價宋、元詩的新傾向,也益加興盛。」詳參 氏著、陳淑女譯: 《清代文學評論史》 (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 ,頁 60-61。 9.

(15) 大的,是以顧嗣立在《元詩選》中的觀看視角與理解觀點,實際上即是清初接受 元詩情形的反映與代表。《元詩選》作為清代首部斷代元詩總集,其於清代元詩 學中有其重大意義,如此則其觀看元詩的視角與理解的觀點,便是一個清代詩學 中的重要議題。本文即基於此,認為有必要分析《元詩選》觀看、理解元詩的視 角與觀點,因而就此論題提出幾個問題:第一,顧嗣立在《元詩選》中,採用了 什麼視角、觀點來觀看、理解元詩?第二,這些視角與觀點隱含了什麼樣的意識 與立場?第三,整部《元詩選》與清初詩學有何對話?此即本文的研究動機與企 圖解答的問題,期待本文研究可梳理出一部分的清代元詩學,並填補清初詩學研 究中較少觸及的議題,作為探究更多清初詩學面貌的墊腳石。.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根據本文的研究動機與論題,本文僅以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研究《元詩選》, 從研究議題來看,本文至少涉及了《元詩選》的研究與清代元詩學的研究,是以 過去涉及於此二者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到前人觸及本文論題的研究成果,成了本. ‧. 文的立足點,得以由此出發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節將作一集中式的回顧,. y. Nat. 特別針對與本文研究議題高度相關的論文,簡述其研究創見與疑義,從而標示出. sit. 本文研究所汲取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本文尚可填補的內容。. al. er. io. 以《元詩選》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大抵有兩種切入的研究角度,一是文獻學,. v i n C h ,主要在談論《元詩選》的編纂經過,特別 《元詩選》〉 、 〈《元詩選》瑣談〉 engchi U 是癸集編纂與出版的情形。晚近在文獻上最具規模的研究則屬羅鷺的《《元詩選》 n. 一是文學批評。57關於《元詩選》的文獻研究,較早期的有顧廷龍的〈顧嗣立與 58. 59. 與元詩文獻研究》,此書重點在考據《元詩選》的文獻來源,因此研究「以《元 詩選》為中心,對自元代以來六百多年間的元詩文獻作了全面的梳理,尤其是對 元人別集的版本、流傳和存藏情況作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60,也因為考察了《元 詩選》所選 160 餘家元詩別集的底本,考據出了《元詩選》誤收與重收的詩及詩 人,為《元詩選》研究提供了許多在文獻上的幫助;此外,此著考察、梳理顧嗣 57. 另有一種是對《元詩選》作全面的研究,帶有總論性質的論文,此即夏連迎《顧嗣立《元詩 選》研究》一文。此文從編纂背景、成書經過、編纂體例、選錄標準到《元詩選》的成就與不足, 均有所論;然而每個項目都只是淺述,涉及《元詩選》詩學觀念只就〈元詩選凡例〉進行闡釋, 或是依循前人研究,缺乏深入分析顧嗣立對元詩、元代詩人的具體評價。 58 此文著於 1978 年 9 月,收於顧廷龍: 《顧廷龍文集》 ,頁 496-504。 59 此文為顧廷龍與陳先行合作,著於 1991 年,收於顧廷龍:《顧廷龍文集》 ,頁 505-513。 60 羅鷺: 《《元詩選》與元詩研究》,頁 15。 10.

(16) 立的生平與家世、交遊與漫遊、藏書與著述也有豐碩的成果。文獻學的研究實乃 任何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先行研究,上述這些研究在《元詩選》文獻上的考察精 實61,極具參考價值,本文進行《元詩選》文學批評的研究也從中獲得的極大的 助益。 再來涉及《元詩選》文學批評的研究,歷來並不多。最早為青木正兒 1949 年出版的《清代文學評論史》 。此書在論述王士禛促進宋、元詩風流行的脈絡下, 提出了對《元詩選》元詩研究的觀察,包括《元詩選》之於清代元詩學意義與其 詩學立場。首先,青木正兒體認到《元詩選》之於清代詩學的意義,就在於它標 示出了清代元詩學的一個里程碑,他認為《元詩選》的產生意味著當時詩壇重新 估價元詩的傾向,並且也由此推論也許當時宋派與元派之間有起爭論的可能。62 另外,關於《元詩選》的詩學立場,青木正兒基於顧嗣立是王士禛門人,以及王. 政 治 大. 士禛對《元詩選》的讚譽,而認為這部「促進元詩流行的第一大作」的《元詩選》 , 其編刊「大概亦因漁洋的感化」。63可知,青木正兒視《元詩選》為王士禛引領. 立. 宋、元詩風潮下的產物,而顧嗣立《元詩選》的詩學立場即是附和王士禛提倡宋、. ‧ 國. 學. 元詩風的行動。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1977 年〈傳統與個人:明清兩代對 元詩的看法〉一文64,繼承了青木正兒的觀點,並深化了青木正兒思索宋、元詩. ‧. 風裡宋詩與元詩的關係,藉由幾部清初元詩總集的序文,進一步去分析清初宋、 元詩風的潮流中,清人對於宋詩與元詩的認定,以及宋詩與元詩之間存在的抗. y. Nat. 衡。他認為清人對宋、元詩的分流早在《宋詩鈔》出版以後,即有別於順治朝錢. io. sit. 謙益的宋、元詩風,不再將元詩視為宋詩的延伸,由於體認到元詩在表現手法與. er. 精神上更接近唐詩,所以將元詩與宋詩分開來看,並把元詩視為返回唐音的跳板. al. n. v i n Ch 此。同時,也認為康熙朝此波元詩復興是王士禛提倡宋、元詩風的產物,而顧嗣 engchi U 65. ,以及對抗、挽救宋詩之弊的解藥,整個清代的元詩總集的編輯動機都是基於. 61. 另外,在元詩文獻的研究裡也會涉及到《元詩選》的文獻研究,楊鐮《元詩史》第一卷裡的 「元詩文獻」這一章,即對《元詩選》作了一些收錄數據上的統計,值得參考,參見氏著:《元 詩史》,頁 38-41。 62 青木正兒說: 「詩壇得此二書(按:《宋詩鈔》與《元詩選》) ,重新估價宋、元詩的新傾向, 也益加興盛。」詳參氏著、陳淑女譯: 《清代文學評論史》 ,頁 60-61。 63 青木正兒著、陳淑女譯:《清代文學評論史》 ,頁 60。單就這句論述來看,此「感化」固然沒 有指向來自王士禛何種詩學主張的「感化」 ,但青木這裡是置於「宋、元詩的流行」這個小標之 下來談論的,因此這個「感化」 ,對青木來說自然是指受到王士禛提倡宋、元詩風的感化。 64 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 〈傳統與個人:明清兩代對元詩的看法〉 (Traditiona and The Individual: Ming and Ch’ing Views of Yüan Poetry)此文刊於《東方文化》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第 15 卷第 1 期,1977 年 1 月,作者與篇名的翻譯為《東方文化》編輯所譯。 65 錢鍾書在《談藝錄》也有類近的觀點,他提到: 「顧俠君薄宋詩至不值一錢,僅取東坡,崇奉 唐詩,欲以元詩繼之。」可見錢鍾書也認為顧嗣立《元詩選》是以唐取元,參見氏著: 《談藝錄》 (北京:中華書局,1998) ,頁 144。 11.

(17) 立《元詩選》就是此波元詩復興的高潮。66將《元詩選》出現的原因歸於宋、元 詩風流行下的產物,這個觀點到了 2008 年蔣寅〈顧嗣立的元詩研究〉一文依然 如此主張67,蔣寅認為起於王士禛提倡的這波宋、元詩風,即使有抨擊的聲音, 但一直到顧嗣立編選《元詩選》的康熙三十年(1691)仍舊十分風行,顧嗣立《元 詩選》的編選一部分是看好這個閱讀元詩的市場需求。68同時,也指出《元詩選》 在宋詩遭受猛烈批評之際出版,「無形中展開了宋、元詩之間的高下之爭,元詩 寖寖有駕宋詩之上的勢頭」69,這裡也同青木正兒與林理彰一樣,標示出《元詩 選》對於清代元詩學的意義。不過,蔣寅對於《元詩選》看待元詩的視角則有不 同的解讀,他認為《元詩選》不同於有些宋詩總集以唐詩的標準衡量,強調與唐 詩的相通而抹殺了各代詩歌的差異,顧嗣立「是站在元詩立場上來認識元詩的, 因而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70. 政 治 大. 從青木正兒到林理彰再到蔣寅的研究,可以看到三位研究者在清初宋、元詩 連稱的脈絡裡,注意到宋詩與元詩的關係,而林理彰與蔣寅更進一步去分析清人. 立. 在清代元詩總集中給予元詩的定位,進而分析背後主導的詩學主張與立場。這些. ‧ 國. 學. 觀察啟發了本文論題的導出,始關注到《元詩選》前所謂的宋、元詩風,實際上 存在著一個現象,那就是此時的元詩是被置於宋詩脈絡下的,由此因而體認到《元. ‧. 詩選》將元詩自宋詩獨立出來這一點,帶給清代元詩學的指標意義。不過,也因 此留意到上述學者的論述,有幾處是可待商榷與補充的。第一,他們皆視《元詩. y. Nat. 選》為王士禛提倡宋、元詩風的附和,不過顧嗣立在康熙三十年(1691)才開始. io. sit. 編選《元詩選》,而根據王士禛的論述,王士禛在約莫康熙二十年後即開始抨擊. er. 宋詩之弊,康熙三十年時,王士禛早已返回唐音,因此以《元詩選》的編刊時間. al. n. v i n Ch 物,尚有討論的空間。即使說因為宋詩受到抨擊勢頭減弱,造成元詩在此時的興 engchi U 與其獲得王士禛的好評來看,將《元詩選》視為王士禛提倡宋、元詩風潮下的產 起,還是無法認定元詩獲得關注與《元詩選》的出版是王士禛引領的此波宋、元 66. 林理彰:〈傳統與個人:明清兩代對元詩的看法〉 ,頁 2。 〈顧嗣立的元詩研究〉 (《中國文化研究》 ,2008 年夏之卷)此文,後來蔣寅在《清代詩學史(第 一卷)》一書中有所改寫,成了「史家的詩學——浙江詩學」此章中的「顧嗣立的元詩研究」一 節。書裡的脈絡是從整個清初浙江詩風與詩學談起,到黃宗羲、呂留良與吳之振的《宋詩鈔》 , 以及宗唐的錢塘詩人群、朱彝尊與《明詩綜》 、仇兆鰲的杜詩注釋,最後談及顧嗣立的元詩研究。 顧嗣立非浙江人,將之放於浙江詩學裡,在於蔣寅認為顧嗣立「對元詩研究有著與浙江詩家同樣 的詩史意識」 (頁 591) ,能夠自覺地「通過編纂詩選或詩總集來闡揚自己的詩學理念」 。 (頁 492) 68 蔣寅: 〈顧嗣立的元詩研究〉 ,頁 47。另外,夏連迎《顧嗣立《元詩選》研究》一文也認為顧 嗣立出版《元詩選》背後「與康熙年間以浙派詩人為主的詩學「兼取宋詩」的風氣有著一定的關 係」 (頁 24) ,可說是展現了顧嗣立「對詩壇風氣把握和分析」的能力。(頁 21) 69 蔣寅: 〈顧嗣立的元詩研究〉 ,頁 47。 70 蔣寅: 〈顧嗣立的元詩研究〉 ,頁 47。此外,周翠萍《顧嗣立詩歌研究》 (蘇州:蘇州大學碩士 論文,2012 年 5 月)一文論及《元詩選》詩史地位,也認為顧嗣立的《元詩選》是「從原生態 的角度看元詩,打破了前人以唐宋詩標準來評判取捨元詩的詬病。」(頁 58) 67. 12.

(18) 詩風的產物,因為一來這波宋、元詩風實際上是以宋詩為主,元詩是被置於宋詩 的脈絡下的;二來若按宋、元詩接替消長來說,則元詩自宋詩獨立出來而備受關 注的原因,也是起與宋詩遭受批評,而不是起與宋詩的流行。再來,有必要針對 林理彰與蔣寅對清人觀看元詩視角的解讀,作進一步的分析與評價,兩人這一點 的解讀可說是正好相反。林理彰僅針對元詩總集的序文進行分析,因此若據顧嗣 立在〈元詩選凡例〉中明確指出元詩是「由宋反乎唐而諸體備焉」,則林理彰認 為清代元詩總集包含《元詩選》在內皆是以唐取元,是一種與宋詩的對抗,這樣 的解讀在大方向上是有參考價值的;不過,林理彰這樣的論述,一方面與他主張 的《元詩選》是王士禛提倡宋、元詩風響應的觀點有矛盾之處,一方面所根據的 資料過於單薄,並且也沒有顧及斷代與通代元詩總集不同的意義,更是忽視不同 總集之間的個別差異。而蔣寅的解讀,事實上在他的論文中並沒有進一步的分. 政 治 大. 析,針對《元詩選》詩史敘述的闡釋也沒有證明到這個立場的解讀。71 不過,不論這些解讀為確論與否72,都點出了一個值得令人思索的問題,那. 立. 就是顧嗣立為何在王士禛已返回唐音、救治宋詩之弊時,開始編纂清代首部斷代. ‧ 國. 學. 的元詩總集呢?他背後的詩學立場是什麼?與當時的詩學潮流又有何對話?而 從前人解讀的可待商榷,則說明了這些論題的處理,還需要藉由辨明通代與斷代. ‧. 總集差別所彰顯的不同意義,以及就《元詩選》這部總集進行個別且深入、聚焦 分析的必要,如此方可作出更精確的判斷與論述,而這正是本文得以擁有深究此. y. Nat. 議題的空隙與理由。是以本文在研究動機之下首重於梳理《元詩選》內在的批評. n. al. er. io. sit. 理路,更期待進一步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接續前人研究的未竟之處。. 第三節 研究進路. Ch. engchi. i n U. v. 本文是以《元詩選》作為研究對象,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入手,進行《元詩選》 內在批評理路的研究。一般而言,研究總集的批評意識所圍繞的核心問題是,編 者如何選、為何選,以及選了什麼,因此多藉由總集的凡例說明、收錄詩人詩作. 71. 蔣寅此文實際上也涉及了《元詩選》的多個方面,因此元詩觀並非此文唯一的議題。此文對 於顧嗣立心態史內涵的分析較為仔細,關於這點,蔣寅的觀察是顧嗣立有淡化夷夏之辨的情形, 認為此背後關於政治的、思想的、文化上的意識值得再深入考究。 72 在以唐取元、以元取元之外,還有另一種解讀是傾向顧嗣立並沒有那麼分明地以宗唐或宗宋 觀點來看待元詩,凌郁之在〈顧嗣立與康熙文壇〉一文中認為「在一定程度上, 《元詩選》體現 ,而這個詩學群體即 了以顧嗣立秀野堂為中心的一個詩學群體共同的詩學觀念和成果」 (頁 63) 是葉燮、朱彝尊、查慎行、宋犖等人, 「此數人詩學或有宗宋傾向,或兼取唐宋。」 (頁 62)不 過此文對此亦無進一步的深究,僅為一模糊的解讀。 13.

(19) 的質量內容,甚至是有些總集所具備的詩作箋注與詩人小傳,都是掘發編者隱藏 在總集之中的批評意識。然而每本總集的性質不同,所採取的研究進路與主要的 研究材料,還是必須參照各本總集的性質與規模後方可定案。關於總集的性質, 依據《四庫全書總目》對總集的定義,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網羅放佚,使零 章殘什,並有所歸」 ,以「輯」為主的彙編;一種則是「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 菁華畢出」,以「選」為主的選編。那麼《元詩選》是屬於哪一種性質呢?這得 回到《元詩選》的編選情形看起。 《元詩選》初集原名《元百家詩集》,當時顧嗣立受限於元代文獻的缺漏, 僅就有專集刊行於世的百家元人詩集,選編成現在看到的《元詩選》初集73;二、 三集的內容,乃是初集刊行後,多年來顧嗣立奔走南北、拜會四處友人蒐集到的 其他元人作品,所抄撮成書的。顧嗣立在〈元詩選二集序〉曾自言:「余自甲戌. 政 治 大. 歲輯元百家詩集,鏤板行世。嗣後奔走南北,所至窮極蒐羅,殘編斷簡,無不抄 撮。積久成帙,約得五十餘種。」74〈元詩選三集序〉也道:「余向刻元詩,前. 立. 後共二百家,行世已久。壬午後,復廣搜博採,心力俱瘁,吴下藏書家殘編賸稿,. ‧ 國. 學. 靡有遺憾。」75可知,《元詩選》雖名為「選」,但由於二、三集這種窮極蒐羅、 廣搜博採的集結方式,讓後人對於《元詩選》的性質,傾向於認定成選集意味較. ‧. 淡薄的詩彙。 《四庫全書總目》便說《元詩選》 「雖去取不必盡當,而網羅浩博, 一一採自本書,具見崖略,非他家選本餖飣綴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 y. Nat. 本為巨觀矣。」76顯然視其為接近「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的彙編。. sit. 晚清葉德輝(1864-1927)《書林詩話》也認為《元詩選》的性質是「網羅散失,. er. io. 一朝文獻賴以得傳」 。77近人楊松年亦持相同主張,視《元詩選》為「網羅放佚,. al. n. v i n Ch U 有學者認為顧嗣立初始並無續編的打算,羅鷺在《 《元詩選》與元詩研究》即說: 「顧嗣立在 i e h n c g 編纂《元百家詩集》時,並沒有續編的打算,後來在刊刻二集時,纔對初集與二集不一致的地方 73. 「二集、三集的編纂,是顧嗣 進行了挖改。」 (頁 53)夏連迎《顧嗣立《元詩選》研究》也說: 立在以後不斷發現有新的元人別集存世,認為有必要再加編纂,而不是從編選元詩之初就有的想 法。」不過,據顧嗣立在年譜紀錄二集、三集完稿時,是把二集、三集云為《元百家詩集》二集、 《元百家詩集》三集;且二集與三集的收錄詩人數分別是 107 與 118,皆約莫百家,因此可以說 「元百家」這個名字不是只適用於初集,而是指每一集都約有百來家的詩人,是以據此名稱斷定 顧嗣立無續編打算的說法,是有待商榷的。參見[清]顧嗣立:《閭邱先生自訂年譜》 ,頁 10、 頁 22。再者,羅鷺自己也在書中提到, 「康熙四十一年金侃鈔本《傅與礪詩集》八卷,卷末有金 侃跋云:『前四卷抄於十年之前,因留秀野堂,今年夏始抄全。』可見,顧嗣立編纂《元詩選初 集》時就已經搜集到《傅與礪詩集》 ,也許其時還不是全本,所以纔收至《元詩選二集》中。」 由此也可知,顧嗣立實有續編的打算,至少心中存有此計畫。 74 [清]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7 月) 。 75 [清]顧嗣立:《元詩選》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10 月) 。 76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 190,集部 43,頁 4119。 77 [清]葉德輝《書林詩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云: 「有其書似叢書非叢書、似 總集非總集,如北宋刻《江西詩派》 、南宋陳思《群賢小集》及《江湖集》之類是也。自後明俞 憲之《盛明百家》 、國朝吳之振之《宋詩鈔》 、顧嗣立之《元詩選》,皆網羅散失,一朝文獻賴以 14.

(20) 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的詩彙。78晚近有較為不同的看法是,羅鷺將初集與二、 三集分別認定,認為: 「《元詩選》介於選本性質總集與全集性總集之間。對有別 集存世的詩人,主要是選其精華;對散見於選本、山經地志、書畫遺跡和筆記的 詩人,則搜全求備,以保存文獻。大致而言, 《元詩選》初、二集以『選』為主; 三集、癸集和未刻稿以『輯』為主。」79不過,綜觀《元詩選》三本集子,以及 續編的二、三集並無起凡例,可知即使是「窮年詮次,并前所獲,復彙為百家」 80. 的二集、三集,所沿用的編選原則仍舊是初集〈凡例〉所說的「稍汰繁蕪,存. 其雅正」81,也因此編完第三集後才會有未編入的殘稿。因此可以說,《元詩選》 每一集的性質與體例都是一致的,全三集即使前後歷時三十年才全數出版,仍應 該將整部《元詩選》視為是一套連續且完整的選集。 只是從它的規模與收錄情形可知,顧嗣立《元詩選》的批評意識在詩人與詩. 政 治 大. 作的採擇上是淡薄的,因為顧嗣立在論定元詩的同時,也帶有強烈「網羅散失」 的意識,因此《元詩選》不論是「稍汰繁蕪,存其雅正」,還是「窮極蒐羅,殘. 立. 編斷簡,無不抄撮」,其收錄情形皆傾向大量且全面的搜羅。全三集的收錄規模. ‧ 國. 學. 是 340 位詩人近兩萬首詩,並且 340 位詩人中,收詩數小於十首者僅 53 人,而 收詩數超過一百首者卻有 63 人;其中收詩數一百以上至兩百以下者有 42 人,兩. ‧. 百以上至三百以下者有 15 人,超過三百首者更有 6 人。這樣的收錄規模削弱了 數據所能呈現的、每位詩人於編選家心中地位的高低,換言之,這些收錄數據沒. y. Nat. 有鑑別度。是以要探究《元詩選》的批評意識,則其分析模式與研究材料,將不. sit. 會是傳統選集批評慣用的收錄作者與作品數量的統計、比較,而應當是顧嗣立給. n. al. er. io. 予元詩的述評。82只是,這些述評散落在《元詩選》的詩人小傳與箋注裡,因此. i n U. v. 還需要找到一個核心概念將之結構化,方能在這些零散的述評裡梳理出顧嗣立觀. Ch. engchi. 得傳,此其例既非張溥《漢魏百三家》之全詩文可以比擬,亦非《全唐詩》 、 《全唐文》之單刻詩 文可以類求。」 (頁 183) 78 楊松年:「選集可包括搜羅浩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的全面收集一個時期的作品的彙 編和『刪汰繁蕪,始莠稗咸除,菁華畢出』得經過刪選的選本。前者如顧嗣立(1665-1722)的 《元詩選》 ,後者如沈德潛(1673-1769)的《明詩別裁》 。」參見氏著: 《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 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頁 46。 79 羅鷺: 《《元詩選》與元詩研究》,頁 10。 80 [清]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序〉, 《元詩選》二集,頁 1。 81 [清]顧嗣立:〈元詩選凡例〉 ,《元詩選》初集,頁 7-8。 82 也因此,本文的研究範圍並不限定在《元詩選》初集,在統計資料與邊選原則皆從整部《元 詩選》的觀點來看待,只是「網羅散失」意味更濃厚的《元詩選》二、三集,在本文的研究視角 下,資料使用上的比例必然低於《元詩選》初集。再者,為了在這樣一部性質特殊、選擇意味較 淡薄的選集中掘發編者的批評意識,本文在研究上首重尋找核心,因此關注的述評將以標竿人物 為主;誠然顧嗣立勢必不會抹滅次要人物所形成的群體在元詩發展中的力量與重要性,只是從《元 詩選》的編選性質與主旨看來,這一點顯然並非顧嗣立的首要重點。究此,本文在整體上仍以顧 嗣立眼中的指標人物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而在這些人物之外,顧嗣立在一個重要脈絡中多次提點 的其他人物,本文也會於此脈絡下一併述及。 15.

(21) 看元詩視角的系統。而這個使述評得以結構化的核心概念,則有賴於深入探究《元 詩選》的編選旨意,才能掌握顧嗣立編選《元詩選》的核心概念,進而以此出發 進行顧嗣立元詩述評的分析,以探求出顧嗣立《元詩選》觀看元詩的視角與理解 的觀點。後即能進一步探求這些視角與觀點所隱含的意識與立場,並由此標示出 顧嗣立《元詩選》於清初詩學的時代意義。職是之故,本文即是依此研究進路安 排章節,首先將就《元詩選》的編選旨意與分期論述進行仔細的分析;接著再根 據《元詩選》的核心概念,系統性地研究顧嗣立的元詩述評;最後再探究這些元 詩述評所隱含的詩史脈絡與詩學觀點,以定位《元詩選》的詩學立場及其與時代 的對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6. i n U. v.

(22) 第二章. 《元詩選》的編選旨意與分期. 在正式進入顧嗣立《元詩選》述評分析之前,必須先深究顧嗣立編選《元詩 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此概念即其編選旨意最重要的目標。掌握概念後,則需 要再進一步聚焦於依此概念延伸的編排方式,分析顧嗣立是如何在他的編選主旨 下展開編排元詩、論定元詩的先行步驟。具體來說,本章旨在藉由探究這些議題, 來梳理顧嗣立於〈凡例〉中明言的觀看視角,以及釐清顧嗣立對元詩整體輪廓的 界定,以助後續掘發顧嗣立未明言的批評意識。. 政 治 大. 第一節 《元詩選》的編選旨意. 立. 分析《元詩選》的編選旨意與原則,當以初集的〈凡例〉作為主要依據。如. ‧ 國. 學. 前文所述,雖然二、三集較之前初集而言, 「輯」的意味大於「選」 ,但二、三集 並沒有使用新的編纂體例,可說初集裡的〈凡例〉是落實到全集的,不因各集成. ‧. 書時間之差距、文獻得手之難易而有所不同,是以此處使用初集〈凡例〉的分析. al. n. 一、體例的追尋:從《中州集》到《列朝詩集》. Ch. engchi. er. io. sit. y. Nat. 亦可套用至整部《元詩選》來看待。. i n U. v. 然而為何《元詩選》的性質界定使人難以口徑一致呢?這就需要回到〈凡例〉 探究其編選旨意了。顧嗣立何以要編選元詩?〈凡例〉從詩歌的淵源流派談起: 飇流所始,同祖風騷,騷人以還,作者遞變。五言始于漢魏,而變極於唐; 七言盛於唐,而變極於宋;迨於有元,其變已極,故由宋返乎唐而諸體備 焉。百餘年間,名人志士項背相望,才思所積,發為詞華,蔚然自成一代 文章之體。上接唐宋之淵源,而後啟有明之文物,此元詩之選所以不可緩 也。83 顧嗣立認為詩歌皆源起於《詩經》與《楚辭》,往後推演至漢魏,有了五言詩的. 83.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頁 7。 17.

(23) 出現,五言詩發展到唐代達到巔峰;同時,唐代還興盛起了七言詩,七言詩要到 宋代才發展到極致。經過唐、宋兩朝到了元代,則無論是五言詩還是七言詩,皆 已是發展到極限的姿態,依據顧嗣立螺旋史觀的看法,此時詩歌勢必復古回返, 然而此等返回並非退化,卻是另一層次的提升,是謂「由宋返乎唐而諸體備焉」。 所謂「諸體備焉」意即,元代得以見識、比較到唐詩與宋詩這兩種詩歌的型態, 因而在詩歌創作的風格上可以做出更多元的選擇,進而也使的詩歌創作更為豐富 蓬勃,對於中國詩歌的整體成就而言必然是向上的發展。也就是說,詩由先秦發 展到元代,恰巧就處於這個返回欲升的階段,而在顧嗣立看來,元代詩人並沒有 錯過機會,他們紛紛投入詩歌的創作,並且確實在詩歌變極的狀態下返回唐音, 卻又自成一代文章之體,足以「上接唐宋之淵源,而後啟有明之文物」。由此可 知,顧嗣立認為文學是不斷在進步的,每一個環節都展示了前進的歷程,都是需. 政 治 大. 要被重視的,又特別是處於上升前之回返轉折的元詩,更是有梳理的必要,故謂 「元詩之選所以不可緩也」,又說自己「以有元一代之詩未經論定為憾」。84. 立. 如何選擇、論定有元一代之詩呢?所謂選詩,文獻上是收集存留為多,還是. ‧ 國. 學. 刪汰繁蕪為主?所謂論定,建構的是元史的一部分,還是元詩的發展歷史?這都 有待從《元詩選》依循的範本與體例進一步去釐清。〈凡例〉說完元詩之選的必. ‧. 要性後,接著便揭示此集仿效的總集及其體例:. y. Nat. 選詩始于梁昭明,而唐宋之選者效之。唐人始專以詩行,而選家之例不一。. io. sit. 元遺山先生《中州集》之選,寓史於詩,而犂然具一代之文獻。錢牧齋先. n. al. er. 生《列朝詩集》 ,蓋仿《中州》之例而變通之者也。獨有元之詩闕焉未備,. i n U. v. 故竊取前人之意,編成十集。非敢效顰遺山,亦以一代文獻所關,不可泯 沒云爾。85. Ch. engchi. 《元詩選》是一部元詩總集,因此顧嗣立先於上一段談詩歌的淵源,證其選元詩 之必須;接著在這一段,便論及了總集的源流與功能類型,來表達他如何利用總 集的功能達到論定元詩的目的。總集怎麼開始的,其功能與體例又有何發展演 變?此處可以先跳出〈凡例〉 ,挪借《四庫全書總目》來說明, 〈總集類提要〉說 道:「文籍日興,散無統紀,於是總集作焉。一則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 所歸;一則刪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是固文章之衡鑒,著作之淵藪矣。」 86. 這裡提到了總集產生的原因,是出於當文學創作蓬勃發展、作品大量累積至一. 定程度時,文獻上將容易有散佚之憂與繁亂之弊,因此有識之士即有自覺,必須 84 85 86. [清]顧嗣立:〈元詩選凡例〉 ,《元詩選》初集,頁 9。 [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頁 7。 [清]永瑢、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 186,集部 39,頁 4119。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又說:“一晃兒五、六年了!我那天也真邪行,走到齊化門,屎到 屁門了。 ”我媽說:

一 寫作評講(詩歌) 運用三至五個評講重點賞析同儕創作的詩歌 二 寫作評講(短文) 運用寫作評量表評鑑同儕創作的文章. 三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設有「戲劇工作坊」選修單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

校內活動篇 --- 歷史學會活動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