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DOC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4 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DOC 第壹部分:選擇題(占 54 分)"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單選題(占 68 分)

說明:第 題至第 題,每題有 4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 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 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下列「 」內字音前後完全相同的是:

 鞭「笞」天下╱佝僂「鮐」背  中道崩「殂」╱折衝樽「俎」

 「炮」烙之刑╱「匏」瓜徒懸  「扞」挌不入╱顢「頇」昏瞶

答案: 

解析: ㄊㄞˊ。 ㄘㄨˊㄗㄨˇ。 皆音ㄆㄠˊ。 ㄏㄢˋㄏㄢ

  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是:

 他延著天邊飄移了一段,忽然從天際線上消失,如一襲近岸來的魂魄默默露臉,又轉身 默默離去

 夕陽薄暮,男人興致勃勃地將小膠筏推下浪頭,晚霞映照出他黧黑、粗曠、極富自信的 弈弈神采

 鬆開棉絮的雲彩是透明的亮白,水色天光在雲影日照的挪移透射間,分秒遞嬗,彷彿有 魔法暈染

 水鳥略過天空,從今以後,我的記憶裡多了這一面乾淨廣茂的潮間帶,不只是想像,它 真的存在

答案: 

解析: 「沿」著。 粗「獷」;「奕奕」神采。 「掠」過;廣「袤」。

  閱讀下列文句,最適合填入□的詞依序是:

甲、我曾經信仰愛,然後發現愛情何其現實。當愛離開,我的信仰只能是一地破碎的玻璃,

我赤腳踩過,□出血來。      (孫梓評《男身》)

乙、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的空白來,

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煉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白先勇〈樹猶如此〉)

丙、那天清晨,自深沉香醇的夢海□回現實,急忙把那四顆粉紅色的夢幻之丸埋入曇花的 泥土裡。       (鍾怡雯〈垂釣睡眠〉)

丁、日落了,一□田的穀子都已打落,馬達聲停止,阿嬤站在竹林叢邊喊每個人回家晚飯。

(簡媜〈漁父〉)

 沁╱楞楞╱泅╱畦  噴╱隱隱╱划╱座  滲╱楚楚╱游╱甲  流╱晃晃╱溯╱畝

答案: 

解析:甲、赤腳踩過破碎的玻璃,「噴」血不符合意象,「沁」、「滲」、「流」皆可。乙、形容缺口的模 樣。「楚楚」無形容天空的用法,故不恰當。楚楚:鮮明的樣子,或姿態嬌豔動人/楞楞:形容模糊不 清的樣子/晃晃:明亮的樣子。丙、意象為海,「溯」不恰當。丁、文中泛指田地,「座」不恰當。

故選 。

(2)

  閱讀下文,最適合填入□□□□內的語詞依序是:

  病榻上的諸葛亮一想到再也無法完成先主劉備的遺願時,不禁□□□□。後主劉禪在 成都聽說丞相病重,立刻派人前去探望。諸葛亮見到皇帝的使者,嘴角露出一絲難得的笑 意,吃力地將軍國大事、身後繼承人等問題,向使者一一作了交代,又把自己死後如何退 兵的安排詳細囑託給長史楊儀。說完這些令他放心不下的事後,諸葛亮忽然大吼一聲,一 大口鮮血嘔得滿身、滿地皆是,他累得喘不過氣,痛苦地閉上雙目,豆大的汗珠從額上、

臉上傾瀉而下,把被鮮血染紅的衣襟浸溼得通透。

  許久,諸葛亮緩過神來,□□□□地繼續說道:「我死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漢中定軍 山。喪葬務必求簡,墓穴只要能容納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讓我穿上平實的便服,千萬 不要放任何陪葬品……」他的聲音愈說愈低,終於歸入一片寂靜……這就是諸葛亮生前的 最後要求,他以實際行動兌現了「□□□□,□□□□」的諾言。眾人想到丞相為匡復漢 室操勞一生,臨終要求竟如此簡單,簡直與普通百姓無異,感動、悲慟不已,忍不住放聲 痛哭。      (譚健鍬《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

 抽抽噎噎╱氣息奄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老淚縱橫╱氣若游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新亭對泣╱平心靜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涕泗橫流╱一息尚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答案: 

解析: 抽抽噎噎:形容低聲哭泣。抽抽噎噎於情緒上不符合前後文,亦不似諸葛亮心境。不恰當。  新亭 對泣:比喻懷念故國或感時憂國的悲憤心情。新亭對泣有對象性。不恰當/平心靜氣:形容心情平和,

態度冷靜。不符合後文「終於歸入一片寧靜」。不恰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未曾兌現。不恰 當。故選 。

  以下為一段論詩文字,依據文意,甲、乙、丙、丁、戊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

  杜子美詩「不嫁惜娉婷」,此句有妙理,讀者忽之耳。陳後山衍之云:「當年不嫁惜 娉婷,傅粉施硃學後生。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深得其解矣。

甲、有相知不深,確乎不出,以全其名者,嚴光、蘇云卿是也 乙、士不可輕於從仕,女不可輕於許人也

丙、蓋士之仕也,猶女之嫁也 丁、著眼未分明,相知之不深也

戊、古人有相知之深,審而始出,以成其功者,伊尹、孔明是也

有相知不深,闖然以出,身名俱失者,劉歆、荀彧是也。白樂天詩:「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將身輕許人。」亦子美之意乎?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二.4》)

 丙甲戊乙丁  乙丙丁甲戊  丙乙丁戊甲  丁甲乙丙戊

答案: 

解析:這一題只要能抓到發語詞,就會選出丙,並依照語意排出丙乙丁;再由層遞法與後文語意排出戊甲,

便得答案 。題幹語譯:杜甫詩「不嫁惜娉婷」這句話是有妙理的,只是讀者經常忽略了。陳後山〈

放歌行〉延伸此詩意:「當年自恃美貌不願意嫁人,如今只能擦白抹紅學年輕女子了。不怕將捲簾拉 起,只怕郎君沒看清我的美麗。」深得其懷才不遇之苦悶。說到士人求仕,就跟女子嫁人一樣,士人 不可以輕易出仕,女子不可隨意許嫁。不能夠看清一個人,是相互瞭解不深。古人有相互瞭解甚深,仔

(3)

細考量之後才出仕而成功者,如伊尹、孔明;有相知不深,決定不出仕而最後終保名聲者,如嚴光、蘇 云卿;也有相知不深隨便就出仕,最後身名俱失的人,如劉歆、荀彧。白居易有詩曰:「告誡那些年 輕痴情的女兒,不要隨意許人。」大概也就是杜甫的意思吧?

  依據下文,關於琴操事蹟的解讀,正確的是:

  玲瓏山寺東面峰頭,過鐘樓後,便到了琴操的墓下。一塊荒土,一塊粗碑,上面祇刻 著「琴操墓」的三個大字,翻閱新舊《臨安縣志》,都不見琴操的事蹟,但云墓在寺東而 已,祇有馮夢禎的〈琴操墓〉詩一首:「絃索無聲溼露華,白雲深處冷袈裟,三泉金骨知 何地,一夜西風掃落花。」

  蘇東坡、佛印、黃庭堅到臨安來訪琴操事,曾見於菜地裡的那一塊碑文之上,而毛子 晉編的《東坡筆記》裡,也有一段記琴操的事情說:「蘇子瞻守杭日,有妓名琴操,頗通 佛書,解言辭,子瞻喜之。一日遊西湖,戲語琴操曰:『我作長老,汝試參禪!』琴操敬 諾。子瞻問曰:『何謂湖中景?』對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何謂 景中人?』對曰:『裙拖六幅湘江水,髫挽巫山一段雲。』『何謂人中意?』對曰:『隨 他楊學士,鼈殺鮑參軍。』『如此究竟何如?』琴操不答,子瞻拍案曰:『門前冷落車馬 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言下大悟,遂削髮為尼。」

  這一段有名的東坡軼事,若不是當時好奇者之偽造,則關於琴操,合之前錄的馮詩,

當有兩個假設好定,即一、琴操或係臨安人,二、琴操為尼,或在臨安的這玲瓏山附近的 菴中。       (郁達夫〈遊臨安縣玲瓏山〉)

 琴操葬於杭州西湖畔  琴操領悟東坡的想法  琴操在西湖削髮為尼  東坡含蓄勸琴操出家

答案: 

解析: 沒有琴操墓位在杭州西湖之說。 文中未提到琴操在何時何地削髮為尼。 東坡並未勸琴操出家。

  閱讀下文,符合原文敘述的選項是:

  中國人很早就講究說話。《左傳》、《國策》、《世說》是我們的三部說話的經典。

一是外交辭令,一是縱橫家言,一是清談。你看他們的話多麼婉轉如意,句句字字打進人 心坎裡。還有一部《紅樓夢》,裡面的對話也極輕鬆,漂亮。此外漢代賈君房號為「語妙 天下」,可惜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一句讚詞;明代柳敬亭的說書極有大名,可惜我們也無從 領略。近年來的新文學,將白話文歐化,從外國文中借用了許多活潑的,精細的表現,同 時暗示我們將舊來有些表現重新咬嚼一番。這卻給我們的語言一種新風味,新力量。加以 這些年說話的艱難,使一般報紙都變乖巧了,他們知道用側面的,反面的,夾縫裡的表現 了。這對於讀者是一種不容避免的好訓練;他們漸漸敏感起來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體 會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兒。這時期說話的藝術確有了相當的進步。論說話藝術的文字,從前 著名的似乎只有韓非的〈說難〉,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現在我們卻已有了不少的精 警之作,魯迅先生的〈立論〉就是的。這可以證明我所說的相當的進步了。

(朱自清〈說話〉)

 若要欣賞漂亮如意的妙語,可閱讀《紅樓夢》或者賈君房之詩文  外國文既影響新文學的表現手法,也使我們以新眼光欣賞舊文學  報紙運用更幽微的表達技巧,主要目的是為了訓練讀者的領悟力  評論說話藝術之作品,以說話三書、〈說難〉及〈立論〉為代表

(4)

答案: 

解析: 賈君房為賈誼曾孫,由「漢代賈君房……只有這一句讚詞」可知賈君房已無著作傳世。  主因是說話 環境的艱難所影響。 說話三書非評論說話藝術之作。

  依據下文,最適合填入□□□□內的是:

  永春山中有廢寺,皆焦土也。相傳初有僧居之,僧善咒術。其徒夜或見山魈,請禁制 之。僧曰:「人自人,妖自妖,兩無涉也;人自行於晝,妖自行於夜,兩無害也。萬物並 生,各適其適。妖不禁人晝出,而人禁妖夜出乎?」久而晝亦嬲人,僧寮無寧宇,始施咒 術。而氣候已成,黨羽已眾,竟不可禁制矣。憤而雲游,求善劾治者偕之歸。登壇檄將,

雷火下擊,妖殲而寺亦燼焉。僧拊膺曰:「吾之罪也!夫吾咒術始足以勝之,而弗肯勝也;

吾道力不足以勝之,而妄欲勝也。博善化之虛名,潰敗決裂乃至此。『□□□□』,我之 謂也夫!」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一卷槐西雜志一)

 養癰貽患  諱莫如深  雷厲風行  懲前毖後

答案: 

解析:起初寺裡「夜或見山魈」,僧以「萬物並生,各適其適,妖不禁人晝出,而人禁妖夜出乎」為由不加 禁制;時間久了,妖變本加厲至「晝亦嬲人」,卻因「氣候已成,黨羽已眾」已無法施咒術禁制了,

最後只能「登壇檄將,雷火下擊」的方式,除妖連帶付出「寺亦燼焉」的慘痛代價。由脈絡得「因姑 息而留後患」之旨,故選 。 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後患。比喻縱容姑息壞人壞事,結果自 己遭殃。 把事情隱瞞得很緊。 事情辦得嚴峻、猛烈,似雷擊與風暴一樣。比喻執行政令嚴格迅速。

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當戒慎於將來不再犯錯。題幹語譯:永春山中有一座廢棄的寺廟,到處皆是焦 黑灰燼。據說以前曾有和尚居住於此,這個和尚很會施咒,有降妖除怪的本領。他的徒僧夜間曾看到 山怪出沒,便請求和尚施展咒語法術制服山怪。和尚說:「人有人道,妖有妖道,兩者可並存而不相干 涉;人在白天活動,妖在夜間活動,兩者可同在一空間而彼此不相侵害。萬物應該齊生並存,各自有 其安身之處。妖怪並不制止人白天活動,那麼人何必禁止妖怪晚上出沒?」日子久了,山怪連大白天 也在寺廟出來攪鬧人,使得僧人們沒個安寧的住所,和尚才施展咒術制服山怪。可是山怪的勢力已然 壯大成形,聚結於此攪鬧的山怪一大群,和尚的咒術已經無法制服這一大群山怪了。於是和尚氣憤地 離開寺廟,四處求訪法力強大的降妖者,將他請回永春山中的寺廟來。這個降妖者登壇作法召喚神將

,神將使雷火向下轟擊,山怪盡數殲滅,寺廟卻也同時焚燬成灰了。和尚搥著胸脯說:「都是我的錯

!憑我的咒術,在山怪初出現時可以制服卻不去制服;等到我的法力無法勝過成群山怪時,才又勉強 要制服祂們。為了博取善良大度的美名,最終落得慘烈的下場,『因姑息而留後患』,這句話就是在 形容我的吧!」

  依據下文,最符合作者主張「文學經典可以成為公民教育基礎的一課」的理由是:

  我們的文學經典早早就發出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大哉問。屈原徘徊江邊的浩嘆,王 羲之蘭亭歡聚中的警醒,李清照亂離之際的感傷,張岱國破家亡後的追悔,魯迅禮教吃人 的控訴,千百年來的聲音回盪我們四周,不斷顯示人面對不同境遇生與死、信仰與背離、

承擔與隱逸、大我與小我、愛慾與超越─的選擇和無從選擇。文學經典將文本和生命內 容化簡為繁,作為讀者,我們有必要從細讀裡體會想像的或存在的人生經驗,而且我們的 詮釋絕不「從一而終」。是在這個意義上,閱讀、批判社會、政治現象所肇生的各種「文 本」又何嘗不是如此?我更要說,越是因為名嘴現象、博客文化、口號政治將我們的溝通、

判斷能力簡化為順口溜或冷笑話,接觸經典越應該成為一種自覺的訓練,或是雖不能至、

嬲:擾亂、糾纏。

(5)

心嚮往之的目標。唯有我們掌握語言的有機性和綿密的衍生、想像特質,我們才能理解權 威、知識和符號之間合縱連橫的關係,閱讀才能成為一種批判性的創造過程。明乎此,文 學經典可以成為公民教育基礎的一課。     (王德威〈文學,經典,與現代公民意識

〉)

 透過文學經典學習簡化繁複的思考,有助提升現代公民的溝通能力  文學經典使人理解種種的人生經驗,增進在社會中以順處逆的智慧  透過文學經典訓練對語言的掌握,培養解讀符號並批判文本的能力  文學經典揭示生而為人的特質,提供諸亂象中價值判斷的唯一準則

答案: 

解析:「由文中「文學經典將文本和生命內容化簡為繁,作為讀者,我們有必要從細讀裡體會想像的或存在 的人生經驗」、「接觸經典越應該成為一種自覺的訓練……唯有我們掌握語言的有機性和綿密的衍生

、想像特質,我們才能理解權威、知識和符號之間合縱連橫的關係,閱讀才能成為一種批判性的創造過 程」,說明細讀體會文學經典繁複語言之下的人生課題,有助於提升對語言的掌握,方能在充滿各種「

文本」的社會中,擁有各語境下的深入詮釋能力,故選 。 「學習簡化繁複的思考」有誤。 以順處 逆非為公民教育的基礎。 由文中「我們的詮釋絕不『從一而終』」判斷「提供諸亂象中價值判斷的 唯一準則」為誤。

  下列甲乙二張圖表,為某出版社依「關鍵字」與書籍銷售量所做的分析,使用關鍵字如:

「輕鬆」、「醫療保健」等字與銷售量之間的效果,下列敘述有誤的選項是:

甲、(有無「輕鬆」關鍵字與首季銷量) 乙、(銷售生命周期與首季銷售量)

(改寫自陳昇瑋〈什麼書會暢銷?數據比你知道得更多〉)

 甲圖說明關鍵字有其特定偏好,如「輕鬆」在商業類便比語言類效果更加顯著  乙圖反映民眾的醫療傾向,喜愛「奇蹟、名醫、年輕」等醫療保健情形

 二圖皆以客觀數據資料,來說明關鍵字對於書籍銷售量有實際影響  使用關鍵字雖有助於提升書籍的銷售,但過度強調往往會有反效果

答案: 

解析: 某些關鍵字確可提升特定書籍銷量,但無法從甲乙二張圖表中看出過度強調會有反效果。

(6)

  依據下列二文,說明正確的是:

甲、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 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 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曹丕《典論.論文》)

乙、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 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王羲之〈蘭亭集序〉)

 皆認為寫作是為求創造出經典傳世  皆認為作品承載了作者的志向抱負

 甲文認為文章可以經世濟民,乙文認為作品可矯正玄理妄談  甲文認為文章可使聲名自顯,乙文認為作品能興發人的感觸

答案: 

解析: 乙文並未談到創造經典傳世,其論點主要是透過作品可感發後人。 乙文並未提及作品承載作者的 志向抱負一事,而是認為文章承載了人的情感(興感之由)。 乙文認為作品能夠將人們興感記錄下 來,以求後世讀者的同情與理解,並未談到矯正玄理。

  閱讀以下文章,針對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說明錯誤的選項是: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 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子罕置諸其里,使玉人為之攻 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左傳》襄公十五年)

 宋人說明曾以玉示玉人乃因認為子罕疑美玉為假  子罕堅不受璧的原因是其堅不隨波逐流的價值觀  宋人後言獻璧主因為考量身懷美玉易招來橫禍  子罕最終派人琢磨美玉,主要是出於仁義之心

答案: 

解析: 是其衡量受與勿受的利弊得失,既不損獻玉人的面子,亦保存了自己的美德。題幹語譯:宋國有一 個人,得到了一塊玉石,進獻給子罕。子罕不肯收受。進獻玉石的人說:「我把這塊玉石給玉工看過了

。玉工說是件寶,所以我敢拿來送你。」子罕說:「我是以不貪心當寶的,你是拿這塊玉石當寶的。倘 若你把這塊玉石送給了我,那麼我喪失了不貪汙的品行,你喪失了一塊玉石,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寶

。」進獻玉石的人叩頭說:「小人有了這塊寶貝,恐怕發生危險,帶著玉石在身邊沒法穿鄉越國,我 之所以來送你這塊玉石,就是來請求避免災禍的。」於是子罕就把這人安置在自己的住處,又叫玉工 去整治這塊玉石。等到這塊寶玉賣出去,得了許多錢,才叫這人回到自己的家。

  比較下列二文,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甲、齊欲伐魏。淳于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

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

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 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戰國策.齊策三》

(7)

乙、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 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

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 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戰國策.燕策二》)

 二文中提及坐享其成的國家唯有強秦  皆運用寓言以說明戰爭的形勢與後果  皆是從被伐之國的立場來設辭勸止戰爭  皆揭示戰爭中若非你死就是我活的殘酷

答案: 

解析: 甲另提及楚。 甲是從發起國的立場。 爭強好勝,兩敗俱傷。題幹語譯:甲、齊想攻打魏國。大 臣淳于髡勸諫齊王說:「韓子盧是天下最厲害的獵犬;東郭逡是海內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 追趕東郭逡;一隻在前面拚命逃,一隻在後面捨命追,繞著山追了三圈,跳過山又追了五圈,結果兩個 都精疲力竭,倒在山腳下死了。這時,恰巧有個農夫經過,毫不費力將牠們兩個一起帶回家。如今齊 國要發兵去攻打魏國,必定兵禍連年,這一場戰爭絕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到頭來不但雙方都喪 失兵力,苦了百姓,萬一秦國和楚國乘虛而入,兼而併之。」齊宣王聽了害怕起來,終究停止對魏國 出兵的計畫。乙、趙國將要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遊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過易水時,看到蚌 出來晒太陽,但有隻鷸鳥來啄食牠的肉,蚌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 雨,明天不下雨,蚌你就死定了。』蚌也對鷸鳥說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 你。』兩個都不肯讓步,這時剛好有個漁翁走過看到,把牠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對兩 國都沒好處,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翁了。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 止了攻打燕國的計畫。

  閱讀下列詩文,說明正確的是: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惟夫黨人之偷 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 (〈離騷〉)

 屈原自比為行正道的賢君,有暢通無礙之自信  屈原批判懷王與小人結黨放肆妄為,貪圖享樂  屈原積極為楚奔走效力是為輔佐國君追隨前賢  屈原雖憂慮國事,但忍不住顧慮個人安危之情

答案: 

解析: 屈原願追隨前賢,為國奔走效力。 批判楚王被奸邪的小人包圍。 寧願忍受痛苦而不捨棄忠言直 諫。題幹語譯:那堯和舜是多麼光明正大啊,他們已經遵循正道走上了治國的坦途。桀與紂是那樣狂妄 放肆啊,他們貪走便道而寸步難行。那些結黨營私的小人只顧貪圖享樂,使國家的前途變得昏暗艱險 而狹窄。我哪是害怕自身遭遇災難禍患,我怕的是自己的國家將要顛覆。我匆匆忙忙地在君王前後奔 走效力,追隨著先王的足跡。君王不了解我赤誠的心意,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大發脾氣。我原本知道直 言進諫會招來災禍,但我寧願忍受痛苦而不捨棄忠言直諫。

猖披:狂妄放肆。窘步:寸步難行。

皇輿:君王坐的車,喻國家。踵武:足跡。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齌怒:盛怒。

謇謇:忠誠正直。

(8)

  閱讀下列杜甫二詩後,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甲、寂寞書齋裡,終朝獨爾思。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乙、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甲詩用「鹿門期」典故表達朋友盛情相邀,最後興盡而返  乙詩用「沙鷗」典故,表作者欲告老還鄉,追求逍遙境界  甲詩有全生保真之意,乙詩有老驥伏櫪之心

 甲詩表達懷人之思,乙詩展現漂泊之苦

答案: 

解析:甲、出自〈冬日有懷李白〉。「〈角弓〉詩」典故為父兄刺幽王也。不親九族而好讒佞,骨肉相怨,故 作是詩,後用〈角弓〉典故向來有相親友好之意。這裡是表示杜甫與李白的感情親密。「鹿門」典故 為後漢龐德公攜妻子登鹿門山(今湖北襄陽縣),採 藥不返,後用指隱士所居之地。此指與李白相約 卻落空,亦是思友之言。 「鹿門期」意指兩人曾有歸隱之約,但由「空有」便知約定並未成真。 沙 鷗是表達作者漂泊無依之苦,是譬喻法而非典故。 甲詩並無全生保真之意;老驥伏櫪指年紀老大而 壯心不已,不符乙詩之意。題幹語譯:甲、我在書齋裡,內心寂寞,整天就想到好友李白。忍不住尋 找《左傳》與《詩經》,誦讀嘉樹篇章與〈角弓〉詩。天氣轉秋,風霜吹入我的衣服,求道之人依舊 尚未返回。你我空有鹿門之期,我卻尚未能乘興去拜訪你啊。乙、微風輕輕地吹拂著岸邊的細草,高高 豎起桅竿的孤舟,在夜晚的江邊停靠。群星低垂,平野顯得更加空闊,水中明月隨著大江湧流起落。我 的名聲豈是只因文章而顯揚?解除官職理應由於老病。轉徙飄零到底像什麼呢?像廣漠天地間一隻小小 的沙鷗。

  下列為〈番俗雜記〉裡的一段文字記載,此段文字解讀正確的是:

  內山生番,野性難馴,焚廬殺人,視為故常。其實啟釁都由漢人。如業主管事輩利在 開墾,不論生番熟番,越界侵占,不奪不饜;復勾引伙黨,入山搭寮,見番弋取鹿麂,往 往竊為己有,以故多遭殺戮。

 作者認為生番皆未受教化,十分野蠻  生番熟番皆貪心無度,常常越界侵占  漢人與番人能同心團結共同捕獵動物  番人並非在初見漢人時就有敵視之心

答案: 

解析: 文字中找到「其實」可知作者為原住民平反既定凶狠形象。 越界侵占者為漢人。 「竊為己有」

可知漢人常搶奪番人捕獵到的動物。題幹語譯:內山裡生番,具野性且難以馴服,他們放火燒屋、殺 人,是經常發生的事。其實開始挑釁的都是漢人。例如說有些業主或者管事者想以開墾為利,不管對 於生番還是熟番,他們都越過界線侵占,搶奪土地永不滿足;有的還會結群引黨,進入山林搭建棚寮

,看見番人捕獵鹿麂,常把獵物占為己有,因此遭到殺戮。

嘉樹、〈角弓〉詩:指《左 傳》中,韓宣子和季武子彼 此引詩而賦。〈角弓〉出自

《詩經.小雅》,後用來表 示相親友好之意。

(9)

  依據〈番俗六考〉中的文字,最符合當時原住民的樣貌的圖示為:

  自歸版圖後,女著衣裙,裹雙脛。男用鹿皮蔽體,或氈披身,名「卓戈紋」;青布圍 腰下,即「桶裙」也,名「鈔陰」,武洛(社)曰「阿習」。俱赤腳。男女喜簪野花,圍 繞頭上,名「蛤網」。插雞羽,名「莫良」;武洛(社)曰「伊習」,力力(社)曰「馬 甲奴葛」,猶漢言齊整也。性好潔,冬夏男女日一浴,赤體危立,以盂水從首淋下,拭以 布,或浴於溪。用鹿豕脂潤髮,名「奇馬」。恐髮散垂,各以青布纏頭,或以草,冬夏不 除;近亦有戴帽者、剃頭編辮者。拔髭鬚,名「心力其莪莪」;愛少惡老,長鬚者雖少亦 老,至頭白不留一鬚。腳帶鐵鐲,名「石加來」;皆以飾美,故男女並帶之。

     

     

答案: 

解析: 由「俱赤腳」,可知不著鞋。 由「恐髮散垂,各以青布纏頭,或以草」、「近亦有戴帽者、剃頭 編辮者」,可知頭髮不散披。 由「至頭白不留一鬚」,可知不蓄鬍鬚。題幹語譯:自從歸入版圖以 後,女性開始穿著衣裙,包裹腳部。男性則用鹿皮遮身或者用毯子披身,就叫做「卓戈紋」。用青色的 布圍著腰部,就是所謂的「桶裙」,名叫「鈔陰」,武洛社叫做「阿習」。都打赤腳。男女都喜歡在頭 上插花,環繞在頭上,名叫「蛤網」。頭上插羽毛,叫做「莫良」;武洛社叫做「伊習」,力力社叫做

「馬甲奴葛」,就像是漢人所說的「齊整」的意思。性情喜愛乾淨,冬天夏天男女每天洗澡一次,裸身 站立,把盆子的水往頭上淋下,再用布擦拭乾淨,或者就在溪流中沐浴。用鹿油或豬油潤髮,叫做「

奇馬」。怕頭髮散落下來,各個人都用青布纏在頭上,或者是用草纏住,冬天夏天都不拿下來;近來 也有戴帽子的人,甚至有剃頭髮、編辮子的人。鬍鬚都要拔掉,叫做「心力其莪莪」;喜愛年輕的模 樣不喜歡老樣,長鬍鬚的年輕人就被視為老人,因此人生到老從不留一點點鬍鬚。腳帶著鐵鐲,稱做

「石加來」;用來裝飾,男女都佩戴。

  王陽明先生的學生問:「至善只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陽明先生曰:「心 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下列論述牴觸王陽明「心即理」學說的選項 是:

 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

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

凊:意指為父母搧涼床蓆。

(10)

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去求個凊的道理

答案: 

解析:王陽明說此心內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有深愛,則沒有不在心內的理,王陽明認為不須外面添一分道 理。故選 。題幹與   出自王陽明《傳習錄》。題幹語譯:王陽明先生的學生問:「至善只從心 中尋求,恐怕對天底下有些事理,不能都完整探究。」陽明先生說:「人心中即有一切天理。天底下 又有心外才有的人情,心外才有的道理嗎?」 出自《禮記.祭義》。語譯:如果孝子對父母有深深 的愛,心中就必然充滿和順之氣;心中充滿和順之氣,臉上就一定會和顏悅色;臉上能和顏悅色,就 一定會有溫婉承歡的樣子。 語譯:所有事物都有其個別的道理,譬如侍奉父母要孝順,事奉國君要忠 心,朋友交往要誠信,治理百姓要仁慈,這裡面有許多不同的道理。 語譯:良心之中不被私心物慾 蒙蔽,當然知道天理,不須從身外多添一分道理。用這個至純沒有私慾的天理之心,用來侍奉父母,

就能孝順,用來事奉國君就能忠心,用來交往朋友就能誠信,用來治理百姓就能仁慈。

  甲乙丙丁皆為三國知名人物,根據評價判斷排序正確的是:

人物 評價

甲 【甲】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

,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乙 今天下英雄,唯【乙】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本初:袁紹,字本初,東漢末年割據勢力之一。)

丙 【丙】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 忘其身者也。

丁 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丁】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 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曹操╱劉備╱諸葛亮╱曹丕  周瑜╱孫權╱諸葛亮╱曹植  曹操╱孫權╱司馬懿╱曹植  周瑜╱劉備╱司馬懿╱曹丕

答案: 

解析:甲、曹操。周瑜在赤壁之戰後不久即病逝,當時才 36 歲,不可能「御軍三十餘年」。原文:太祖御軍 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乙、

劉備。故事背景為官渡之戰前,在漢末割據勢力中,曹操認為劉備是最有機會與他一較短長者(孫權 此時尚未掌握江東政權)。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故事情節為「煮酒論英雄」。原文:曹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丙、諸葛亮。選項敘述呼應〈出師表〉中諸 葛亮對賞罰的原則:「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 付有司,論其刑賞」。丁、曹丕。青宮:五行家以青色配東方,故青宮即是東宮,為太子所居之所。

若青宮難以判斷,則「周文王之為太子」一句的對稱句式,可作為補充參考。原文:周文王之為太子 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11)

20.

~ 22.   為題組: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 ~ 題。

  旅行文學,顧名思義,乃是由旅行而來的文學,或者是與旅行有關的文學,簡言之,即「

旅行」加「文學」。所以旅行和文學兩者對旅行文學來說,缺一不可。就前者而言,旅行文學 的內容應該來自作者個人旅行的體驗,也就是它是從旅行經驗所產生的文學,並非「純想像的 遊記」,誠如楊萬里詩「山思江情不負伊,雨姿情態總成奇。閉門覓句非師法,只是征行自有 詩」。(〈下橫山灘頭望金華山〉);就後者而言,旅行文學固然和作者的旅行經驗不無關係,

卻也不能背負紀實的包袱而變成流水帳式的筆記,它須要有作者文學的想像,也因此或多或少 不無虛構的色彩。

  余光中在〈丈底煙霞─山水遊記的藝術〉一文中提及,遊記內容須「有時有地更有人」

。……「遊記有時有地,當然更有人。有了人,當然要敘事、抒情、議論。沒有人,也可以專 寫景色,論形勢,便成了山水紀或地方志,屬於輿地學了。《水經注》不但考述地理人文,而 且善於寫景,饒有詩意,常為後人詩文寫景的依據……但是山水之中沒有人物的活動,所以仍 是山水記而非遊記。」

  除了遊記之外,促成並豐富中國旅行文學之發展的山水詩,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山水詩須重在客觀形象的描摹,如果僅是藉山水名勝為名抒情言志(如李商隱〈樂遊原〉),

並非山水詩,如詩中缺乏生動具體的景物形象(如蘇軾〈題西林壁〉),同樣亦非山水詩,蓋

「一首真正的山水詩,除了題材必須是山水景物,還必須寫出這些山水景物的生動而完整形象,

反映出大自然的某種美」。

  然而,上述這種「反映大自然之美」的山水詩,卻不能一概視為旅行文學,蓋其未必有「

遊」,如同遊記與地理志之別,紀遊詩雖亦有山水詩般之景物描繪,與後者最大的不同在「遊」

一字而已,山水再美,如無人遊之,終究還是山水,從這個角度觀之,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為純屬外在景 物描繪,缺少「人」的「遊歷」,充其量只能目為山水詩,而非旅行文學的「紀遊詩」了。

  山水景物雖皆「從我目所見耳所聽足所履而出」,卻也不能只借題抒情言志,完全不涉山 水景物之美,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杜甫〈鳳凰臺〉等詩;外在景物之描摹,於紀遊詩必 不可少,不論詩人初起涉及的是隱逸、求仙、遊宦、行旅、贈別、懷古、思鄉等動機或目的,

既為「紀遊」,則遊之「所在」不能不記上一筆。雖然紀遊詩因為受限於「詩」的體制,比起 遊記散文來,「在寫實的骨架上,總不免多發揮想像與感慨」,但寫景狀物的功夫仍不可少。

總之,山水詩未必盡為紀遊詩,故亦不能和旅行文學完全劃上等號,必其為紀遊之山水詩,方 屬旅行文學之林。      (節錄改寫自孟樊〈旅行文學作為一種文類〉)

  根據上文內容,敘述正確的是:

 旅行文學貴在「從我目所見耳所聽足所履而出」,不能帶有虛構的成分存在  《水經注》考究地理人文卻不屬旅行文學,最關鍵的因素在於缺少人的遊歷  張繼的〈楓橋夜泊〉雖有抒情言志,但缺乏外在景物描繪,不能稱之紀遊詩

 真正的山水詩必須從客觀景物來抒情寫志,反映大自然之美,始為旅行文學的元素,方 入旅行文學之林

答案: 

解析: 或多或少有虛構成分。 只有外在景物描繪,缺乏人的遊歷。 「紀遊」的山水詩,方入旅行文學 之林。

(12)

  文中畫底線處的文學主張,與下列選項觀念相似的是: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自作語最難。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  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當言人所欲言,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身之所歷,目之所見,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便有靈通之句,參化工

之妙

答案: 

解析: 透過對潘岳的批評,提出對「言為心聲」、「文如其人」的質疑。出自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語譯:心裡面想像的東西與講出來的話,總是失去了相對應的真實,如何從文章能想見其真正的為 人與情操呢?像潘岳在〈閒居賦〉裡情志高潔,名傳千古,怎麼能相信他居然會做出諂媚權貴而叩拜 車塵的行為? 乃江西詩派的點鐵成金的觀點。出自黃庭堅〈答洪駒父書〉。語譯:自己創造出詞語 是最難的部分。善於寫作文章的人,透過觀察萬物的改變,即使取古人舊有言詞置於自己作品之中,

還是能從中創造出新的意境,如同靈丹一般的效果。 公安派借用《莊子.雜篇.漁父》的觀點,來 強調重視性靈,貴在獨創的主張。意指創作若不真誠就不能打動別人,且要能寫出別人所想講的、無 法講的或不敢講的觀點。語譯:本真乃是用心真誠的極致,(創作)若不真誠就不能打動別人。且要 能寫出別人所想講的、無法講的或不敢講的觀點。 強調詩歌必須透過身之所歷、目之所見,始能重 情重意,情景交融。出自王夫之《姜齋詩話》。文中畫底線處語譯:對於大自然的山水景物所引起的情 思,千萬不要辜負了,無論下雨、放晴等各種天氣的變化,所產生的姿態,都有它特殊的地方。閉著門 苦苦地尋找詩句,並不是作詩的好方法,只要在旅途中多領悟、感受,自然能作出好詩。

  根據作者文中的定義,下列文章不屬於「旅行文學」的是:

 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歐陽脩〈醉翁亭記〉

 陶淵明〈桃花源記〉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答案: 

解析: 必須「有時有地更有人」。 必須有實際的「遊」的經驗,與對大自然某種美的感受。 〈桃花源 記〉並非真實的遊記,陶淵明以小說筆法,虛景實寫,描繪出自己理想中的人間樂土。

23. 、 24.   為題組 :

閱讀下文,回答 、 題。

  在魏晉以前,通過文學所看到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詩》六義中「比」與「興」的關係。

「比」是以某一自然景物,有意地與自己的境遇,實際是由境遇所引起的感情相比擬。「興」

是自己內蘊的感情,偶然與自然景物相觸發,因而把內蘊的感情引發出來。人通過比興而與自 然相接觸的情形,雖然魏晉時代及其以後,當然會繼續存在,但自然向人生所發生的比興的作 用,是片斷地、偶然地關係。在此種關係中,人的主體性占有很明顯的地位;所以也只賦予自 然以人格化,很少將自己加以自然化。在這裡,人很少主動地去追尋自然,更不會要求在自然 中求得人生的安頓。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依然是比興的意義;仁者智者,依然是 以仁智為其人生,而不會以山水為其人生。莊子對世俗感到沉濁而要求超越於世俗之上的思想,

會於不知不覺之中,使人要求超越人間世而歸向自然,並主動地去追尋自然。他的物化精神,

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  (改寫自徐復觀〈魏晉玄學與山水畫的興

(13)

起〉)

  依據上文,下列文例最符合「人格自然化」的是: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答案: 

解析:文本中提到「自然人格化」與「人格自然化」二種人與自然的關係。在「自然人格化」中人的主體性 占有明顯地位,所見到的自然是由人內蘊的情感所引發出來,因此自然表現出或悲或喜的情狀,其實 都是人的情感投射;而「人格自然化」則是以自然之物為其人生的象徵,在象徵中看見寄託之意,在 自然中安頓自己。 是作者將自己比擬成西山,如同作者不願與培塿為類的孤高。  都屬於「自然 人格化」是以擬人的手法寫自然。 雖然是在自然安頓人生,但不見人格自然化的手法。

  依據上文,關於作者對「人與自然」的關係說明正確的是:

 魏晉以前,人們習慣主動地將自己的人格自然化  儒家所謂仁者、智者是能在自然中安頓生命的人  魏晉以後,以「比、興」方式書寫自然的人較少  莊子對魏晉山水作品的最大影響是使自然人格化

答案: 

解析:魏晉文化深受莊子影響。魏晉以前,人們多以「比、興」書寫自然,「自然」雖有不同面貌,但呈現 的卻是人的悲喜;魏晉之後,則較少用「比、興」書寫自然,而是將個人人格投射在自然之中。 在魏 晉以前,大多只賦予自然以人格化,很少將自己加以自然化。 仁者智者,依然是以仁智為其人生,

而不會以山水為其人生。 莊子對魏晉山水作品最大的影響是使人歸向自然,而他的物化精神可賦予 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

25.

、 26.   為題組 :

閱讀下列甲、乙、丙、丁四則關於章回小說名著的介紹,回答 、 題。

甲、在小說之中,朝廷與貪官汙吏、暴徒惡棍,組成了一個複雜龐大的統治體系,其間充滿邪 惡、暴虐和荒淫無恥。這些黑暗勢力把不同出身、不同遭遇、不同性格的善良人們逼迫到 忍無可忍的絕境。

乙、作者汲取了儒道佛三教的精華,建立一己的見解,而投射到小說中。它具有高度寓言色彩,

內容精彩廣博,主題深入淺出,且詞采奇幻華麗,幻想漫無邊界,技巧高超巧妙,讓讀者 流連沉迷。

丙、這部小說充斥著平凡人物,它描寫最多家常的生活細節,多半無意義而瑣碎。書中人物對 生活的理想,只不過是飲食男女、酒色財氣的富足,更高的願望即是權力與聲譽的提昇。

丁、描寫貪官汙吏的徇私舞弊、土豪劣紳的武斷短淺、禮教子弟的凡庸昏昧、半吊子名士的矯 揉造作、與作者自我的人生哲學。它不憑藉愛情故事、神魔鬼怪來吸引人,只用高超的技 巧,表現豐富的內容。

  甲、乙、丙、丁四者所介紹的小說名著依序是:

 《金瓶梅》╱《西遊記》╱《儒林外史》╱《水滸傳》

 《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鏡花緣》╱《金瓶梅》╱《水滸傳》

(14)

 《水滸傳》╱《封神榜》╱《紅樓夢》╱《儒林外史》

答案: 

解析:甲、《水滸傳》。關鍵:把善良人們逼迫到忍無可忍的絕境。乙、《西遊記》。關鍵:汲取了儒道佛 三教的精華、具有高度寓言色彩、幻想漫無邊界。丙、《金瓶梅》。關鍵:只不過是飲食男女、酒色 財氣的富足、權力與聲譽的提昇。丁、《儒林外史》。關鍵:禮教子弟的凡庸昏昧、半吊子名士的矯 揉造作。

  下列摘錄自甲、乙、丙、丁四部小說的典型引文,其出處依序應該是:

 故士矜才則德薄,女衍色則情放。若乃持盈慎滿,則為端士淑女,豈有殺身之禍?今古 皆然,貴賤一般。如今這一本書,乃虎中美女後引出一個風情故事來,一個好色的婦女,

日日追歡,朝朝迷戀。後不免屍橫刀下,命染黃泉,永不能著綺穿羅,再不能施朱傅粉。

 (知縣)又想道:「堂堂一個縣令,屈尊去拜一個鄉民,惹得衙役們笑話。……」又想 道:「老師前日口氣,甚是敬他;老師敬他十分,我就該敬他一百分。況且屈尊敬賢,

將來志書上少不得稱贊一篇;這是萬古千年不朽的勾當,有甚麼做不得?」

 說猶未了,只見那人拍案罵道:「萬死狂賊!你等造下瀰天大罪,朝廷屢次前來收捕,

你等公然拒殺無數官軍!今日卻來搖尾乞憐,希圖逃脫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們時,後 日再以何法去治天下?況且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我那劊子手何在?」

 那四個到廚中撩衣斂袖,炊火刷鍋。你道他安排的是些甚麼東西?原來是人油炒煉,人 肉煎熬;熬得黑糊充作麵筋樣子,剜的人腦煎作豆腐塊片。兩盤兒捧到石桌上放下,對 長老道:「請了。倉卒間,不曾備得好齋,且將就喫些充腹。後面還有添換來也。」

 甲╱丙╱乙╱丁  甲╱丙╱丁╱乙  丙╱丁╱甲╱乙  丙╱丁╱乙╱甲

答案: 

解析: 《金瓶梅》。由「一個好色的婦女,日日追歡」可知。 《儒林外史》。由「屈尊敬賢,將來志書 上少不得稱贊一篇」。 《水滸傳》。由「朝廷屢次前來收捕,你等公然拒殺無數官軍」可知。 《西 遊記》。由「熬得黑糊充作麵筋樣子,剜的人腦煎作豆腐塊片。兩盤兒捧到石桌上放下,對長老道:『

請了。』(長老乃唐僧)」、「倉卒間,不曾備得好齋」可知。

27.

、 28.   為題組 :

閱讀下列甲、乙二文,回答 、 題。

甲 《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爕魚」,亦謂之「鮠五回反」。魚,非人所嗜者,江浙間謂 之「回魚」者是也。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本草注》引《日華子》云:「河 豚有毒,以蘆根及橄欖等解之。肝有大毒。又為爕魚、吹肚魚。」此乃是侯夷魚,或曰胡夷魚,

非《本草》所載河豚也。引以為注,大誤矣。《日華子》稱:「又名爕魚。」此卻非也,蓋差 互解之耳。「規魚」浙東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規」。「吹肚魚」南人通 言之,以其腹脹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為柵,待群魚大下之時,小拔去柵,使隨流而下,

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柵,則怒而腹鼓,浮於水上,漁人乃接取之。

(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藥議》)

(15)

乙 河豚在遭逢天敵時,除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河豚毒素

(tetrodotoxin)可以快速阻斷天敵肌肉、神經細胞的鈉離子 通道進而使之痲痹外,另一個防禦機制,就是河豚可以藉由 快速吞下水或是空氣,瞬間把自己吹鼓成原來體積三到四倍 大的多刺圓球。

  過往的科學家傾向認為河豚在膨脹的過程裡,必須停止 用腮呼吸,好維持自己一直圓鼓鼓,並在這過程中轉而依賴

皮膚呼吸。此一假設是因為科學家觀察到河豚身上小刺突起處的皮膚內摺下,遍佈了密密麻麻 的微血管,因而理論上,可以利用氣體擴散的方式進行呼吸作用。但是澳洲研究生 Georgia McGee 為河豚進行監測鰓呼吸與皮膚呼吸氧氣消耗量的實驗,發現在河豚開始膨脹時,鰓呼 吸頻率會倍增平時狀態的五倍左右,反觀經由皮膚呼吸的氧氣貢獻幾乎可以完全忽略,顯示河 豚膨脹時所需的氧氣消耗主要仍來自於鰓呼吸。而且,在河豚膨脹過程中,也一直可以觀察到 鰓的鼓動。

  而增加的氧氣量主要是提供何處能量所需呢?首先,McGee 想到河豚在受到刺激膨脹前,

那五到十秒奮力游開的畫面,這逃脫顯然需要大量能量消耗,也和 McGee 所觀察到的氧氣消 耗監測量曲線相符。再者,河豚膨脹的時候,主要是靠強而有力的食道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收縮

,讓大量吞嚥的水可以儲存在胃裡。這兩個括約肌分別位在食道與胃、以及胃與小腸的交接處

,並在河豚大量吞水把自己膨脹的過程裡扮演著關鍵的角色。McGee 認為,增加的氧氣量也 是為了供應在胃膨脹過程中,這兩處括約肌收縮所需的能量消耗。

(改寫自駱宛琳〈當河豚氣鼓鼓時還在呼吸嗎?〉)

  下列關於甲文述及「河豚」的內容,不包含在內的是:

 澄清各典籍所載河豚非同一種  引述典籍緩解河豚毒素的方法  描寫河豚的外觀及其行為特徵  說明河豚臨天敵時的防衛機制

答案: 

解析: 《本草》所載河豚,乃今之「爕魚」,無毒;《日華子》所載的河豚有毒,乃是另一種魚─侯夷 魚(胡夷魚),文中亦指出有毒河豚「又名爕魚」之誤。 引《日華子》所云:「河豚有毒,以蘆根 及橄欖等解之。」 「生海中者,腹上有刺……以其腹脹如吹也。……日莫猥至,自相排蹙,或觸柵,

則怒而腹鼓,浮於水上」為其特徵的描述。

  甲文謂河豚「又為吹肚魚」,若據乙文描述,其特徵說明正確的是:

 小刺突起的皮膚內摺下遍佈微血管,可藉氣體擴散而吹肚  藉鰓鼓動呼吸增加氧氣量,進而獲得能量大量吞水而吹肚  吹肚可阻斷天敵神經細胞的鈉離子通道,進而使天敵痲痹  吹肚是受天敵刺激時奮力逃脫,消耗大量能量之後的結果

答案: 

解析: 由 Georgia McGee 的實驗,「經由皮膚呼吸的氧氣貢獻幾乎可以完全忽略……河豚膨脹時所需的氧 氣消耗主要仍來自於鰓呼吸」可知為誤。 是「河豚毒素」的作用,非「吹肚」。 「吹肚」乃是「

河豚大量吞水把自己膨脹」的結果。

(16)

29.

、 30.   為題組 :

閱讀下文,回答 、 題。

  從眾效應的威力有多大?大到能讓人「不相信自己的眼 睛」的程度,所羅門.阿希(Solom En AsCh)曾設計了一 項經典的實驗:你自願參與一項知覺判斷實驗。你和其他四 個受試者一起走進一個房間,實驗者向你們所有的人出示了 一條直線(直線 X)。同時,他又向你們出示了用於比較的 其他三條直線(直線 A、B、C)。(如右圖)

  你的任務是判斷另外三條直線中哪一條與直線 X 長度最接近。當前面四人不假思索地回 答「A」後,輪到你時,你也會無疑地說:「當然是直線 A!」

  正如你所猜到的,先回答問題的那幾個人是實驗者的暗樁,他們被要求在實驗中故意做出 錯誤的回答。如果在沒有群體壓力的情況下,讓這些受試者單獨對各種長度的直線進行判斷,

答案應該都會是正確的直線 B。

  在所進行的 12 輪判斷中,面對暗樁所做出的不正確回答,大約有 3/4 的受試者至少一次 出現了從眾,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但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的出現,我們是否還受群眾效應的影響呢?幾年前,安東尼.普拉 特坎尼斯(Anthony Pr Atk Anis)準確地重複了阿希在 50 年前所做的實驗。

  而你我都知道,現實世界的多數重要問題都不會像「哪一條線一樣長」這麼簡單清晰,因 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從眾效應(如果群眾是錯的)而做出誤判的可能性,或許比阿希實驗 的結果更高。

  但如同你所注意到的,那些不受從眾效應影響(或受到較少影響)的「叛逆者」是存在的,

在群體是錯誤的情況之下,「叛逆精神」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可是當一個叛逆者比當一個從眾 者難多了。這種情況一樣出現在現代社會之中─做出顛覆式創新的企業家無不是叛逆者,成 功時自然是得到讚揚的,但失敗的話就是血本無歸;做出革命性政策的政治家無不是叛逆者,

如果政策成功那當然很好,但如果政策失敗,那就得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

  也正是因為叛逆者具有高風險,所以其獲得的回報也是相對高的。當一個從眾者相對容易 得多,面對的風險很低,所以從眾者是多數的,叛逆者是少數的。

(改寫自楊大輝〈有意識的從眾,有策略的叛逆〉)

  下列敘述,符合作者看法的是:

 根據所羅門.阿希的實驗,若沒有暗樁誤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們更能獲得正確的知識,不受群眾的影響作出正確的判斷  現實世界的問題往往比「哪一條線一樣長」來的複雜,所以我們更容易受到群眾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當個從眾者相對是容易且安全的,因為從眾者容易在社會取得較高的位置

答案: 

解析: 僅限於判斷「哪一條線一樣長」,無法擴充解釋到日常生活。 更容易受到群眾效應的影響。 作 者只認為「叛逆者」面對的風險很高,未提及從眾者與其社會地位的關係。

(17)

  下列作品中,其描述對象接近作者所謂「叛逆者」的是:

 〈廉恥〉中所謂「彼眾昏之日」裡的獨醒之人  〈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

 〈晚遊六橋待月記〉中遊西湖「止午、未、申三時」的杭人

 〈師說〉中對「曰師、曰弟子云者」,會「則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

答案: 

解析: 〈岳陽樓記〉中古仁人雖不同於雨悲晴喜的遷客騷人,但個人心境是否受外在事物影響,與從眾效 應無關。 從眾者。 從眾者。

31. 、 32.   為題組 :

以下為桌遊遊戲,由甲、乙、丙、丁四詩,搭配表格中的體裁與內容類型,配對正確即得配分,

配對錯誤則會失去分數:

甲、天馬出西北,由來從東道。春秋非有託,富貴焉常保?清露被皋蘭,凝霜霑野草。朝 為媚少年,夕暮成醜老。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

乙、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 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丙、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於今腐草無 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

丁、兩鬢樵風一面塵,採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卻道空辛苦,抽得絲來還別人。

★ 樂府詩 4 分 ■ 詠史詩 1 分

☆ 古詩 3 分 □ 送別詩 2 分

※ 律詩 2 分 ◆ 思鄉詩 3 分

☼ 絕句 1 分 ◇ 寫實詩 4 分

31.

32.   題組 譯注:

甲、天馬自西北而來,往東方的方向跑。正似春秋變化之外全無依托,人生在世富貴從何長留?好比早晨的露水 滴在蘭草上,晚上則凝聚為野草上的霜珠。早上還是美貌少年,終化作暮夜中的老翁。人畢竟不是王子晉那 樣的仙人,怎可能長保美好青春不老?

乙、悲歌時就忍不住哭泣,遠望時就有歸家之想。思念故鄉,憂思深重。但想回去家中卻無人,想過河岸邊則無船

。心中感情無可訴說,只能在腹中如車輪般滾轉。

丙、長安城隋宮如今只鎖入煙霞了,當時隋帝還想把揚州作帝業基地。若非天命終歸李,想必隋煬帝的錦緞龍 舟已經到天際了吧。如今腐草中早就沒有了昔日為美人所放的螢火蟲,隋堤兩岸楊柳樹上只有烏鴉亂啼。隋 煬帝在黃泉之下若遇南朝陳後主,還敢開口重提〈後庭花〉一曲嗎?(螢火:典故出自《隋書.煬帝紀》:

「大業十二年,上於景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遊山放之,光遍巖谷」。垂楊:典故出自《開河記》:

「詔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縑,百姓爭獻之。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栽畢,帝御筆寫賜垂楊柳姓 楊,曰楊柳也」。)

丁、兩鬢面上盡是風塵,採集桑葉時葉上的露水沾滿衣襟;偶爾相遇卻嘆空忙一場,因為抽絲之後仍是歸於他人 之手。

  選出得分最高的選項:

 甲:※+□  乙:★+◆

 丙:☆+■  丁:☼+◇

(18)

答案: 

解析: 甲詩出自阮籍〈詠懷詩〉,為古詩,非送別詩、律詩,所以甲選項配對錯誤,無分。 乙詩出自〈

悲歌行〉,為樂府詩,得 4 分;為思鄉詩,得 3 分,共 7 分。 丙詩出自李商隱〈隋宮〉,雖為詠史

,但格律為律詩,配對錯誤,無分。 丁詩出自宋翁卷〈東陽路旁蠶婦〉,為絕句,得 1 分;認同為 寫實詩,得 4 分,共 5 分。

  下列選項中,與甲、乙、丙、丁文意最不相近的選項是:

 甲:彈鑷不須誇手熟,著冠猶喜覺頭輕。元無粉黛居閒屋,任爾星星易數莖  乙: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丙: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丁: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答案: 

解析: 出自朱翌〈喜見白髮詩〉後四句,前四句為「種種年來漸滿簪,兒童環視語相驚。故人大半黑頭死

,老子何妨白髮生」,此詩對於年華老去並無憂慮悲慨,與甲詩富貴不長、年華老去(朝為媚少年,

夕暮成醜老。自非王子晉,誰能常美好?)的苦悶意義最不相近,故為答案。語譯:(隨著年歲白髮 逐漸滿頭,小孩子看了驚慌告知。既然朋友們都英年早逝,我就是長了白髮又如何?)用鑷子夾白髮 不用誇熟練,戴帽子的時候倒是覺得頭輕了。本來就沒有美貌女子在我這屋中,就任它繼續白吧。 

出自李覯〈鄉思〉。語譯:人說落日是天涯盡處,看盡天涯了還看不到家。先恨青山阻隔了視線,還恨 青山又被傍晚的雲給遮住。 出自李白〈蘇臺覽古〉。語譯:舊時亭臺只有楊柳新垂,唱著小調又是 一年春天。只有西江上的月亮,還曾經照過吳宮裡的美人。 秦韜玉〈貧女〉。語譯:我敢用自己的 女紅來誇耀自己雙手靈巧,不去與人鬥畫眉高下。只是年年苦苦穿針引線,仍是為他人做嫁服。

33. 、 34.   為題組 :

閱讀下列甲、乙二文,回答 、 題。

甲、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 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 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

,是「篡」也,非「天與」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 也。

乙、堯欲傳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

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 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 也。夫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一曰:「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也。」

33.

34.   題組 語譯:

甲、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之久,這不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這是天意。堯死了,三年服喪畢,舜為避讓堯 的兒子,到南河之南去。但天下諸侯來朝見的,不到堯的兒子那裡,卻到舜那裡去;訴訟的人,不到堯的兒 子那裡,卻到舜那裡去;歌頌功德的,不歌頌堯的兒子,而歌頌舜。所以說是「天意」。因此,舜回到帝都

,登上天子之位。如果堯死後,舜就住在堯的宮裡,逼走堯的兒子,這便成了「篡位」,而不是「上天給他 的」了。《書經.泰誓》說:「天的視察是透過人民的眼睛來視察,天的聽聞是由人民的耳朵來聽聞。」舜 的天子之位來自民心,即是這個道理。

乙、堯想把天下傳讓給舜。鯀勸諫道:「不吉利啊!誰會把天下傳讓給平民呢?」堯不聽,起兵在羽山郊外誅殺

(19)

了鯀。共工又勸諫道:「誰會把天下傳讓給平民呢?」堯不聽,又起兵在幽州都城殺了共工。 於是天下沒有人 敢說不要把天下傳給舜。孔子聽到後說:「堯知道舜的賢明,並不是困難的事。至於殺掉那些勸諫的人堅持 傳讓給舜,確實是困難的。」另一種說法是:「不因進諫的人提出疑問而敗壞自己明察的事情,才是困難的 啊。」

  依據上文,下列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甲文中,堯傳位給舜,是參考諸侯、訟獄者等意見之後的決定  乙文中,堯傳位給舜,是「明察」足以抗「疑異之見」的表現  甲文肯定禪讓政治的意義,主張君權神授,鬼神旨意不容改易  乙文推翻禪讓政治的美意,認為君權至上,應以強權威嚇天下

答案: 

解析:甲、以舜受到天下人之愛戴,旨在說明得天下在於得民心,得民心即是得「天命」之表徵。出自《孟 子.萬章》上。乙、以堯為傳位與舜,誅殺勸諫的鯀與共工,強調君王不以他人質疑蒙蔽自身明察之 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天下人在堯崩之後,主動推舉、擁戴舜。 並非天神旨意,

而是得民心。 並未推翻,亦非強調威嚇天下之權,而是強調君王本身的明察。

  下列對統治者的論述,最能與甲文精神相呼應的是: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答案: 

解析:甲文重點在「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一句,主張民心能反映天命,與 民貴君輕、天子為百 姓所選的觀念相呼應,故最佳選項為 。 國君能重用正直之人方能使百姓心服。出自《論語.為政》

。語譯:舉用正直的賢士,安置在那些邪枉的人之上,人民就悅服;舉用邪枉的人,安置在那些正直 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悅服。 出自《孟子.盡心》下。語譯:得到眾民擁護的,便可以做天子;得到 天子賞識的,便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賞識的,便可以做大夫。 反映降低欲望,無為而治之觀念。

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語譯:我無所作為,而人民自然順化;我好靜,而人民自然端正;我不加 干擾,而人民自然富裕;我沒有貪欲,而人民自然純樸。 以上天能司賞罰,強化兼愛理念。出自《

墨子.天志》上。語譯:順從天意的人,無差別地互相關愛,互致利益,必定會得到賞賜;違反天意 的人,分别仇恨,交互殘害,必定會得到懲罰。

二、多選題(占 32 分)

說明:第 題至第 題,每題有 5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 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4 分

;答錯 1 個選項者,得 2.4 分;答錯 2 個選項者,得 0.8 分;答錯多於 2 個選項或所 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字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腳下開始幽微浮露出灰影「幢幢」的巉岩陡崖╱殘燈無焰影「幢幢」

 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相與枕「藉」乎舟中  明年家裡,總要換一換「氣象」才好╱他的眉宇間帶著幾分威嚴的「氣象」

 噴湧般綿綿不絕從東方「冥冥」的天色間急速奔馳而至╱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 注音、國字:(一題一分,共十一分)請直接在答案卷上作答 二 注釋:(每題兩分,共二十分)請直接在答案卷上作答 三 選擇題:(每題兩分,共六十六分) 1.從賓的日記裡寫著:「我總是在光明即將到來的時刻甦醒!」請問從賓醒來時,最可能看到何種景色? A銀蟾皎潔(B薄暮時分(C曙色初透(D華燈初上 2.寶忠在便利商店打工值大夜班,他上班的時間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總 分 實力評量 14 回 第 4 回 閱讀素養 年 班 號 姓名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4分,共40分) C 1.關於本單元各篇文章,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與我同行:讀典論論文〉中引用朱天心〈威尼斯之死〉,認為人生中最令 人害怕的情境是知音好友都不在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