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ಥăរᙋّЯ৵̶ژĞ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ğ

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係指研究者目的是在檢驗所 提出的模型是否適切,或是在發展測量題目時依據某些理論文獻來編製特定結構量表,

行非認知技能測量模型的理論性推導,因此適合本分析方法。此外,驗證性因素分析 是結構方程模式的次模型,經此分析確立測量模型後,爾後才可在變項因果關連間進 一步透過路徑分析的結構模型加以探究,因此該分析方法可進行整合性結構方程模式 分析的一個前置步驟(吳明隆,2007;李茂能,2009;邱皓政,2011;Kline, 2011)。

現依照測量模型的設定、適配度指標及信度與效度指標說明如下:

˘ăീณሀݭ۞నؠ

本研究的非認知技能測量模型如圖3-4 所示,根據 Jöreskog 和 Sörbom(1996)

使用的測量模型符號,將該圖中的三個大型「○」符號為「非認知技能」的潛在變項

(latent variable),圖中將「遵守規範」、「勤勉進取」和「通情達理」依序命名為 ξ1、 ξ2和ξ3

其次,「□」符號代表潛在變項的觀察變項Xi,本研究依照不同的構面命名,「遵 守規範」的觀察變項命名為RO1、RO2 和 RO3;「勤勉進取」的觀察變項命名為IE1、

IE2 和 IE3;和「通情達理」的觀察變項命名為 RE1、RE2、RE3、RE4 和 RE5。此外,

依照不同的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的影響程度,稱為因素負荷量(factor loading)依序 命名λ1至λ11以及抽樣誤差δ1至δ11

最後,潛在變項之間的相關依照「遵守規範」和「勤勉進取」的相關命名為Φ21

「勤勉進取」和「通情達理」的相關命名為Φ32;「遵守規範」和「通情達理」的相 關命名為Φ31

本研究根據上述測量模型的命名,所建立的方程式如公式(1),等號左邊為各個 觀察變項Xi,等號右邊的Λ為因素負荷量、ξ為潛在變項、δ為抽樣誤差:

i xi --- (1)

3-4 ܧᄮۢԫਕЯ৵ሀݭ

註:圖中若有「λi」,表示該因素負荷量設定為1。

˟ăሀݭዋ੨ޘ޽ᇾ 的適配指標及其判斷值如表3-2 所示,說明如下(邱皓政,2011;Kline, 2011):

ܑ3-2 ඕၹ͞඀ሀёዋ੨޽ᇾ

首先在「卡方檢驗」為結構方程模式最用傳統的指標,但由於本研究樣本數高達 9,391 人係屬於大樣本的檢定,雖然提高觀察資料的穩定性,但也易造成卡方值擴大 的效果,因此本研究不採用卡方值(χ2)、P 值和卡方自由度比(χ2 / df),以避免因為 大樣本使數值膨脹而失真。

接續,「適合度指標」係修正卡方統計的某些限制,或以不同的替代性模型做為 指標。本研究採用「適配指標」(goodness-of-fit, GFI)和「修正配適指標」(adjusted goodness-of-fit, AGFI),前者類似迴歸分析的可解釋變異量(R2),表示假設模型可以 解釋觀察資料的變異數與共變數比例,適用於分析模型的解釋力;後者則類似迴歸分 析中調整個可解釋變異量(adjusted R2),兩者適配指標判斷值為達到0.90 的門檻。

再者,「替代性指標」係替代卡方統計考驗的適配評估,根據Hu 和 Bentler(1999)

表示,建議在替代性指標中「比較適配指標」(comparative-fit index, CFI)和「平均 概似平方誤根係數」(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兩指標須在論 文中呈現。前者係假設模型與獨立模型的非中央性差異,說明模型較基準模型的改善 程度,該判斷值數值為低於0.90,代表適配程度良好;後者為比較理論模型和完美適 配的飽和模型(saturated model)差距程度,並且不受樣本數與模型的複雜度影響,

該判斷值數值越小越好,低於0.8 為可接受門檻,若低於 0.5 則為良好的適配門檻。

另外,為了解樣本規模的適切性,本研究也提供「關鍵樣本指標」(Critical N, CN),

基本上該指標只要大於200 即代表有適切的樣本矩陣。

最後,「殘差分析」即了解假設模型的整體殘差特性,本研究採用「標準化殘差 均方根指標」(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 SRMR)透過標準化殘差了解模 型適配程度,該指標越小越好,若數值低於0.08 則表示模型適配度佳。

本研究透過上述適配指標,分析非認知技能相關模型與樣本的契合程度,以此回 應研究假設1。

 

ˬăܫޘᄃड़ޘ޽ᇾ

根據Fornell 和 Larcker(1981)與 Hair、Black、Babin、Anderson 和 Tatham(2006)

表示,驗證性因素分析不僅要說明外部模型適配度外,仍要說明測量模式的個別數據 一致性的信度計算方法,即直接比較測驗題目之間的同質性;後者為Fornell 和 Larcker

(1981)提出類似 Cronbach 's α 的信度係數,也是測量變項間的變異量可以被解釋的

公式(3)等號左邊 CR 為組合信度;等號右邊為(Σλi2為因素負荷量加總後 取平方之數值,ΣΘii為各觀察變項殘差變異數的總合,ΣΘij為第i 與 j 題殘差共變的 總合。

至於測量信度數值的標準,Bagozzi 和 Yi(1988)與 Fornell 和 Larcker(1981)

建議數值須達0.60 以上,而 Kline(2011)和 Raine-Eudy(2000)研究指出信度係數 達0.50,即可宣稱測量變項獲得基本的穩定性,在測量上也代表具有一定的信度。本 研究採用Kline(2011)和 Raine-Eudy(2000)的看法,以 0.50 為標準來判定測量模 型的信度。

在效度指標部份,本研究採用相關係數的區間估計法,以了解潛在變項間是否 具有區別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該估計法若兩個潛在變項的相關係數在95%信 賴區間涵蓋了1.00,即構念間有完全相關代表構念缺乏區辨能力(邱皓政,2011;張 偉豪,2011;Torkzadeh, Koufteros, & Pflughoeft, 2003)。

本研究採用「拔靴法」(bootstrap)的估計方式,在重複抽樣 1000 次與 95%的信 心水準下,建立相關係數的信賴區間,使用AMOS 20.0 bootstrap 提供兩種信賴區間 的估計方式,一為「誤差修正百分比法」(bias-corrected percentile method),另一為「百 分比法」(percentile method)進行估計,以了解構面間是否具有區別效度。

 

!

෮ăሕдតีྮश̶ژĞPath Analysis with Latent Vari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