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Fairclough 批判話語分析模型

(一)Fairclough 批判話語分析模型

在批判話語分析研究方面,最重要的學者當屬 Fairclough(1992a)年提出的批 判話語分析三大層次,幫助批判話語研究的學者能有效且快速地進行系統性的分 析,從微觀的文本到巨觀的社會文化層次,並以此針對社會上的權力以及潛藏的 意識形態進行揭露。而在 2006 年 Fairclough 重新修整此三層次,其中的概念不 僅涵蓋過去也增添新內容,並將其名稱改為社會事件、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三層 次,並且 Fairclough(2006: 30-31)認為社會結構是事件可能發生的情形,社會 實踐是事件普遍發生的情形,而社會事件是確切發生的事件,而這三層次內各包 含著各種不同的當下(moment),不同的當下彼此辯證連結而形成了社會事件、

社會實踐與社會結構,其中符號(或稱話語)的當下亦涵蓋在這三層次中,而延 伸出不同的意義(如圖 2-1),這些符號的當下也是本研究主要關注的面向。

圖 2-1:批判話語分析三層次內的符號(話語)當下

資料來源:參考自 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 by Fairclough, 2006, London: Routledge 社會結構

(語言)

社會實踐(話 語秩序)

社會事件

(文本)

37

這三層次並非截然劃分的三層次,他是具有互相的辯證關係,各個層次之間的關 係是差異性而非完全隔離性(not fully separate)(Fairclough, 2010: 231),CDA 的 分析也並非是個別獨立地在進行,而是如學者倪炎元所稱為辯證的交融在一起

(倪炎元,2012:8),

1. 社會事件:

事件表示的是一個普通的概念,他是最具體的層次,包含了社會生活中所有「正 在發生(on-goings)」的事,其中包含所有的行動(actions)以及正在發生的事

(happenings),Harvey 稱此為社會過程的建構,而文本則是這些大大小小事件 的話語當下(moment),並且與其他的當下產生關係(Fairclough, 2006: 30),

Fairclough(2003, 2006)認為文本(text)為社會事件當下發生的話語,亦是社 會事件的其中元素之一,也是社會事件裡人際互動的其中一個方法。

文本為社會事件的話語當下,所以當分析社會事件的話語面向時必須先從文本 作分析,探討文本與社會事件的關係,過去文本分析主要關心的是文本的語言學 形式,在不同文本類型所散布的不同語言學形式,意識形態會選擇(或排除)特 定的語言學形式來再現文本,但文本與意識形態的關係並非簡單的律則關係,必 須對意義以及脈絡的清楚分析才能找到文本與意識形態的關係(Fairclough, 2003:9-10)。因此 Fairclough(2003: 15-16)認為單純的文本分析(僅針對文本之 內在語言學分析)是有侷限性的,當我們要理解文本的意義時,便要去了解文本 在特定的社會生活(social life)領域中的實際組成為何,因此 Fairclough 參考 Halliday(1978, 1994)將社會與語言學結合系統性功能語言學(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 SFL),所關心的正是語言與社會生活層面的關係,以及語言和其他元素 的關係,注重的是文本的社會特質,並提出文本的三項語言功能:文本〈textual〉、

人際〈interpersonal〉、表意〈ideational〉。

38

但 Fairclough 與 Halliday 兩者對於文本的看法有其異同處。Fairclough(2003: 27)

認為文本有三種主要的意義,行動(Action)、再現(representation)、認同

(identification),而 Faircloug 所提出文本的三個主要意義其實與 Halliday 的文本 三項功能相近。雖然 Fairclough 所提到的行動較注重於將文本視為社會事件中的 一種互動方式,但行動的意義與 Halliday 所提出文本的人際功能概念相近,皆包 含了(社會)關係。Halliday 並沒有把認同獨立出來,而 Fairclough 提到的認同 其實就是 Halliday 所說的人際功能,Fairclough 沒有把文本功能獨立出來,而是 將其涵蓋在行動裡。而再現與 Halliday 提到的認知功能(ideational)相近,同樣 表示文本再現外在世界的視角(point of view),而 Fairclough 認為行動、再現、

認同此三種文本的意義(功能)是同時貫穿整個文本以及文本的其中一小部分,

換言之,文本的意義不僅有細部的影響也會影響到整體的文本表現(Fairclough, 2003: 27-28)。兩位學者對於文本功能的比對以及內涵如下圖與下表。

圖 2-2:Fairclough 與 Halliday 文本功能的對比

資料來源: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pp. 26-27), by N.

Fairclough, 2003, London: Routledge.

Fairclough 行動 認同 再現

Halliday 人際 文本 認知

39

表 2-1:Fairclough 與 Halliday 文本功能內涵 Fairclough 內涵 Halliday 內涵 行動(action) 社會關係(權力關

係)、社會事件中 的一種互動形式

文本(Textual) 句子的組成(文 法、字彙等)所凸 顯或隱藏的權力 關係

認同 個人或社會認同 人際

(interpersonal)

認同與社會關係

再現 呈現世界的方式 認知(ideational) 呈現世界的方式 資料來源: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p. 26), by N.

Fairclough, 2003, London: Routledge.

從以上的圖表可以發現,Fairclough(2003, 2006)將 Halliday(1978, 1994)提 到的文本功能放置於行動之中,此可發現 Fairclough 已跳脫對於文本的語言學分 析,而注重在文本與外在社會行動的關係。

另外,Fairclough(2003: 14)認為沒有任何的文本分析可以將文本內容完全的 分析殆盡,文本的分析是永無止盡的,研究者對文本的分析永遠都是部份的

(partial),對文本所問的問題都有特定的動機。表示不同研究者對於同一文本 所關心的面向不同,觀看的角度(point of view)也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文本分 析結果,但相同的是,所關注的皆是文本背後的權力運作或稱意識形態。而本研 究在社會事件層次中所注重的面向,即是探討媒體如何透過新聞文本再現女性運 動員,從這些社會事件(網球賽是)的報導中分析媒體所生產出的話語是如何形 塑女性運動員。

40

2. 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屬於話語分析的第二層次,即為事件在社會生活中特定領域的普遍 發生方式,社會實踐將社會生活中所有「正在發生」的事件制度化、儀式化或習 慣化,亦即提供事件運行之準則(Fairclough, 2006: 30),Fairclough(1992a)過 去稱此層次為話語實踐,但社會實踐應不只有話語實踐,應包含各種不同的社會 實踐,而話語實踐為其中一元素,因此 Fairclough(2003, 2006)則將此層次拉大 改為更廣泛的社會實踐層次,但不論是新舊都將此層次視為社會結構(社會文化 實踐)與社會事件(文本)的中介,但由於本研究關注的是社會實踐中的話語面 向,因此本節所談論的重點亦是放在社會實踐中話語的面向亦即話語秩序,也就 是社會事件在文本中呈現的普遍原則。

話語秩序能夠被辨識的主要特質是,他在一定數量的文本內不斷的重複發生,

並且長時間下來有相當高的穩定性,我們可將話語(話語秩序)視為一種控制手 法,控制特定文本的可能性而排除了其他可能,並且在特定社會生活領域內長時 間維持其所選擇的可能性(Fairclough, 2003, 2006)。而話語與文類並不屬於單一 文本(individual text)的層次,而是在社會實踐的層次(與特定社會生活有關的 行動方式,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持久性),CDA 也相當重社會實踐裡不同話語 之間的關係,所以話語的研究是非常關係性的,不只考量話語(或文本)本身的 宣稱,而是考量到話語以及不同社會文化(social life)元素間的關係以及其持續 的改變過程(Fairclough, 2003)。Fairclough(2003: 25)將社會實踐所構聯的元素 整理出來如下圖。值得注意的是右邊框內的元素並非是截然劃分的且難以拆解,

他們之間會互相影響(或形塑),具有辯證關係(Harvey, 1996),每一個元素可 能都包含了(或內化了)其他元素的內容,例如社會關係的部分本質是話語,而 話語的部分本質是社會關係。

41

圖 2-3:社會實踐元素

資料來源:參考自 Analys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p. 25), by N. Fairclough, 2003, London: Routledge.

社會結構、社會實踐、社會事件都有其語言的面向,其中社會實踐內的語言面 向話語秩序扮演的是文本與社會結構的中介角色,大致上決定了文本所表現出的 特定形式,而話語秩序內的元素則是話語(discourse)、文類(genre)與風格(style), 這些元素選擇(或控制)語言的特定可能性而排除了其他可能。所以話語秩序可 視為是一社會機構並控制了語言的各種變項(Fairclough, 2003)。話語秩序內的 話語2是再現社會生活或社會領域內特定面向的特定方式(way of representation);

文類是傳播行動的特定方式(way of action);風格就是「存在方式(way of being)」

可解釋為社會或個人認同。簡言之,文類指的是一種傳播互動方式,話語是一種 再現世界的觀點或位置(同一個世界有不同的再現觀點),風格指的是一種存在 方式(way of beings)而形成的社會或個人認同。特定的話語秩序會包含許多不 同的話語、文類與風格,他們之間可能互補、互相取代或是互相衝突,或以特別 的關係互相構聯,但會有某一組話語、文類與風格是被認可也被官方所認定

(officially recognized),並且享有主宰的位置(Fairclough, 2003: 26-28; Fairclough, 2006: 29-31)。

2 Fairclough 提到的話語有兩種,一種是較抽象的層次(不可數),他是社會實踐裡的元素,而另 一種是較具體的概念(可數),他指涉的是呈現事物的不同角度(Fairclough, 2003: 26),此處的 話語為後者。

社 會 實 踐

 行動與互動(Action and interaction)

 社會關係(Socail relation)

 個人(信仰、態度、歷史等)(Persons (with beliefs, attitudes, histories etc))

 物質世界(the material world)

 話語(Discourse)

42

話語、文類、風格是社會實踐中話語秩序層次內的類別,但他們也出現在社會 事件層次裡的語言面向──文本。我們可以在各種不同文本內發現特定的話語、

文類與風格。此兩層次的不同如之前所提到的,社會實踐是事件普遍發生的方式

(the way things are generally done)而社會事件是真實發生的具體事件,這兩者 的關係並不簡單(Fairclough, 2003),意思是指文本雖然會採用話語、文類與風 格,但她並不會安分地按照規則採用,他可能會混雜各種不同話語秩序(可能與 原先的話語秩序有衝突、不相容)的話語、文類與風格;或是混雜話語秩序內的 各種不同話語、文類與風格,此為 Fairclough(2003: 34-35, 2006: 32)所稱之文 本的「混雜交互論述(interdiscursivity hybridity)」或「文類混雜(Genre missing)」,

因此文本在某種程度而言是具有相對的主體性,所以文本也會反過來挑戰穩定的

因此文本在某種程度而言是具有相對的主體性,所以文本也會反過來挑戰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