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在研究背景變項方面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由於政治社會化是個人成長歷程中不斷學習的過程,而政治態度可以說是 政治社會化的成果,因此在研究對象上涵蓋範圍非常廣,從國小兒童、國中學 生、高中(職)、大專學生以至於教師,皆為研究的對象,以國小、高中職學生為 研究對象者最多,但目前尚未有專文研究桃園地區國中學生政治態度,因此為 瞭解桃園縣地區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之現況,故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本研究之對 象。

二、在研究方法與工具方面

上述之相關研究中,其研究方法大多以問卷調查法為主,部份因研究對象 與研究需要而輔以訪談調查及內容分析,而研究工具多為自編或修訂之測驗或 量表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所設計之問卷,

以研究者自編「國中學生政治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

三、在研究背景變項方面

上述之相關研究中,其探討政治態度的因素大致包含-性別、年級(齡)、 族群(籍貫)、居住地區、學校所在地、家庭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

業)、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親子互動關係、學校結構、學校類別、學校課 程、學校氣氛、教師管教方式、教師教學、班級幹部經驗、班級氣氛、班級組 織運作、學習狀況、同儕互動關係、媒體、政黨等,其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本 研究基於時間、能力、人力及研究目的等,將只就性別、年級、幹部經驗、家 庭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及職業)、每週收看電視新聞次數、父母教養方式、

家庭政治化、社會科教師教學方式、班級氣氛及學校組織氣氛是否為影響國中 學生政治態度之因素進行研究,分述如下:

(一)性別

性別除了生理的差異外,通常還具有文化、社會、行為角色差異。由於男 女在先天機能、生理的不同,後天的角色期待與規範也有異,例如:男性被要 求勇敢獨立、與他人競爭及養家活口,女性則被要求柔順、三從四德及照顧家 庭的社會化規範下,政治性活動往往被視為男性的權利。然女權意識的高漲以 及社會日趨現代化及女性教育水準逐漸普及與提昇,已縮短性別在政治方面的 差異,而性別角色對政治態度影響可從以下的實證研究加以瞭解:

余霖(民74)發現國中男生民主信念優於女生;張秀雄(民 82)高中職男 生民主態度高於女生,但守法態度則女生比男生佳。張雪君(民84)發現男生 的政治參與傾向顯著高於女生;羅瑞玉(民78)發現性別差異不影響政治社會 化成效;王錦雀(民86)發現性別差異並不影響國中學生政治態度傾向;翁志 宗(民87)發現性別對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並無顯著差異;古珮琳(民 87)發現 高中職女生的政治態度較男生積極;鄧毓浩(民81)發現國中女生在民主態度 上優於男生;陳秋燕(民83)發現男生的公民責任感及民主態度均顯著低於女 生;塗惠玲(民85 年)發現國小女生民主法治態度優於國小男生;曾欣儀(民 90)發現男學生之國家認同、族群意識高於女學生;女學生之公民責任感、政 治功效意識則較男學生高;陳穆瑩(民91)發現台北地區國三學生民主態度女 優於男;陳現義(民91)發現女生的政治態度與政治知識皆顯著高於男生;蘇 澄鈺(民93)發現台中地區高職學生政治態度女生較男生積極;柯淑雅(民 93)

發現基隆高中學生政治態度女生優於男生。

由以上研究可發現,性別因素對政治態度的影響並無定論,隨研究者選取 的對象、年齡、時間、地區而有所不同,所得結論也不完全一致。但男女兩性 在生活範圍及社會角色上的差異,可能對政治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已普 遍受到政治社會化理論肯定(蔡璧煌,民84:117)。因此本研究擬針對性別對 政治態度是否會造成影響進行研究。

(二)年級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國中學生,國一、國二及國三學生在知識及生理的成熟 度均不相同,是否影響其政治態度為本研究所欲探究,例:國一學生剛從國小 畢業進入到國中階段,尚未學習過國中公民科教科書的政治法律內容,而國二、

國三學生正在學習或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是否造成政治態度的差異? 而年級 對政治態度影響可從以下的實證研究加以瞭解:

袁頌西(民63)發現兒童的功效意識隨著年齡增高而減少,國中與國小生 有顯著差異;塗惠玲(民85 年)發現在民主法治態度上國小四及五年級優於六 年級學生;陳怡伶(民92)發現台北縣高中職一年級學生政治態度較二年級積 極;侯淑嫣(民94)發現年級越低的國小學童其政治態度愈趨向積極;王錦雀

(民86)發現年級差異並不影響國中學生政治態度傾向;翁志宗(民 87)發現 不同年級對國中學生政治態度並無顯著差異;張秀雄(民82)高中職高年級學 生民主法治態度高於低年級學生。

由上述研究可知年級對政治態度影響有不一致的現象,需進一步探討,故 本研究將年級列入研究變項中。

(三)收看電視新聞次數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中,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大眾傳播媒體能 使民眾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豐富的資訊與概念,亦強化現存的政治定向或政 治態度。而大眾傳播媒體的種類繁多,如電視、廣播、報紙及網路等,本研究 以國中學生最常接觸的大眾傳播媒體—電視為調查的對象,針對國中學生每週 收看電視新聞的次數表示大眾傳播媒體的接觸。茲將有關大眾傳播媒體研究分

析如下:

陳義彥(民66)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喜歡接觸電視新聞,以及報紙的國際、

政經新聞版及社論者,其與民主信念、政治興趣及參與之間有較顯著的相關;

段盛華(民 77)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接觸頻率與大學生的政治知識、政治態度有顯 著的正相關;王志嫻(民88)認為國中生的電視觀賞程度受家長所控制,家長 控制程度高低會影響到學生的民主態度;葉佳文(民 90)指出大眾傳播會影響言 論自由觀和政治信任感;鄭慧蘭(民90)卻發現,閱報時間量、看電視時間量、

收看電視的內容,其公民參與態度總體表現無顯著差異;侯淑嫣(94)發現個 人接觸大眾傳播媒體頻率較高者在政治功效意識或政治參生傾向上有較為積極 的表現。

由以上研究發現,大眾傳播媒體的接觸確是影響學生政治態度的重要因 素,本研究將以國中學生每週收看電視新聞的次數進行探究,瞭解學生政治態 度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家庭社經地位

社會階層長久存在於人類社會,深深影響人們的物質生活、價值觀。社會 經濟地位的高低,本身就代表著文化與物質的差異,因中上階級的學識較為豐 富,經濟基礎較佳,對教育的重視超過下層階級,較注意對子女的管教態度與 教養方式,親子關係亦較良好。通常中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比低社經地位的家庭 較能提供豐富的文化刺激和學習的環境,以致一個家庭的社經地位,常影響子 女的教育水準、價值觀念、語言型態及政治行為等。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係指 依據父母親受教育程度、父母親職業地位與家庭經濟收入等為衡量指標,以反 映一個家庭在社會階層中所佔的地位。本研究對於家庭社經地位的計算區分為 父母親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因此就有關學生父母教育程度與職業之相關研 究,加以分析探討如下:

袁頌西(民63)發現家庭社經地位並非影響兒童的功效意識的絕對因素;

陳秋燕(民83)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其政治態度並無顯

著差異;羅瑞玉(民78)的研究發現社經地位不同的國中小學生,其政治態度 差異不顯著;王錦雀(民86)、翁志宗(民 87)及柯淑雅(民 93)則發現家庭 社經地位對學生政治態度無顯著差異;張雪君(民84)發現高社經地位的學生 其政治參與傾向顯著高於中、低社經地位者,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國小學生政 治社會化成效的重要因素;蔡璧煌(民84)發現高中職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影 響學生的政治涉入;曾欣儀(民90)發現高中職學生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其國 家認同、族群意識、民主態度有顯著差異;Pifer(1992:69)以全美青少年為 研究對象發現出身在中上階層的家庭,父母教育程度較高者,對政治問題較為 關心,並能影響子女的政治態度。

由上述研究可知,發現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學生的政治態度影響並不一致,

因此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所形成的家庭社經地位,是否會影響國中生的政 治態度有再探究的必要。

(五)父母教養方式

所謂的教養方式指父母或家庭中有施教權的其它長輩養育兒童的方法。家 庭是個人所碰到的第一個社會化機構,父母是兒童所接觸的第一個權威人士,

同時也是成長過程中認同及仿效的楷模,是形成其態度價值的重要他人,因此 若教養子女的方式寬嚴不一,其寬嚴程度可能影響到子女的人格發展,進而影 響政治態度。因此就有關不同父母教養方式的研究加以探討:

袁頌西(民63)發現父母的管教方式並非影響兒童的功效意識的絕對因素;

羅瑞玉(民78)發現父母教養方式對政治社會化態度具影響力;王志嫻(民 88) 發現,受民主方式管教者其民主態度總體表現高於受權威方式管教者;葉佳文

(民90)發現與父母溝通愈良好的學生,其政治信任感愈高;陳現義(民 91)

(民90)發現與父母溝通愈良好的學生,其政治信任感愈高;陳現義(民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