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下背痛

對於職業勞工而言,肌肉骨骼不適為主要的人因工程傷害,其中下背痛(low back pain, LBP)更是常見的職業傷害之一,根據國內中央健康保險局統計資料顯 示,民國87 年全年曾因上下背痛症候群就診的人數有214 萬餘人,平均每人就 診2.5 次,醫療給付高達30 億新台幣(魏忻忻, 2000)。近年來,健保醫療費用支 出每年皆呈現增加之趨勢,90 年的健保總醫療費用指出,俗稱之骨刺(椎間盤 突出或下背痛)治療的費用為76 億元,在93 年門住診合計醫療點數前10 名的 疾病當中,椎間盤突出或下背痛排名第六。雖然下背痛不像致死性的疾病來的恐 怖,比起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大部分的人也常常會輕忽下背痛的嚴重性 與影響,但如果下背痛症狀的程度嚴重,甚至會造成暫時或是永久失能的現象,

進而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及生活的品質。研究調查顯示至少有47%~90%的病人終其 一生至少有一次會因下背痛的疾病而困擾(Lloyd et al., 1986; Riihimaki et al., 1989;

Matsui et al., 1997; Macfarlane et al., 1999; Mijiyawa et al., 2000),而大部分下背痛 患者會因疼痛而請假,以致於影響工作的生產力,造成經濟上的損失(Frymoyer and Cats-Baril, 1991; van der Giezen et al., 2000; Jermyn, 2001)。所以下背痛不只對 個人、家庭有影響,更間接造成社會與國家莫大的損失,隨著國人下背痛情況的 普遍,也是勞工經常發生的職業傷害,因此需要進一步瞭解下背痛的症狀以及起 因。

一、下背部相關肌肉骨骼系統

人體的脊椎(spine)是由33 塊椎骨(vertebrae)和23 個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所組成(圖2-1)。從上到下依序是7 塊頸椎(cervical vertebrae)骨、12 塊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骨、5 塊腰椎(lumbar vertebrae)骨、5 塊薦椎癒合成 一塊薦骨(sacrum)以及4 塊尾椎癒合成一塊尾骨(coccyx)。從頸椎至腰椎的 24 塊椎骨間各有一纖維性的軟體組織(fibro cartilaginous soft tissue)夾於其中,

即為椎間盤,椎間盤可吸收外加衝擊力的能量以及增加脊椎活動自由度,至於下 背部的關節之中,以腰椎第五節和薦椎第一節(L5/S1)間的接合處最為重要,

因其承受壓力最大,故下背痛多發生於此處。

圖2-1 人體脊椎構造(Hall, 1991)

腰椎活動是藉由軀幹肌肉產生轉矩與彎曲性力矩,使身體產生前傾、後仰、

側彎等動作。腰椎附近的肌肉依據其功能,分成兩大類:整體性肌肉系統(global muscle system)與局部性肌肉系統(local muscle system)(Bergmark, 1989)。

整體性肌肉系統是指非直接附著在腰椎上面的淺層大肌肉群(superficial muscles groups),收縮時可產生較大的力矩,並可主導整個腰椎的動作方向及平 衡脊椎所承受的不當外力,提供脊椎整體的穩定,包括胸最長肌的胸椎段

(Longissimus thoracis pars thoracis)、髂肋腰肌的胸椎段(Iliocostalis lumborum

側纖維、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與部分的腹內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局部性肌肉系統則是指直接附著於腰椎椎體上的深層肌肉群(deep muscles group),收縮時主要提供脊椎椎體間的穩定,並直接影響腰椎維持正中位置的能 力,包括橫突間肌(Intertransversarii)、脊突間肌(Interspinales)、多裂肌

(Multifidus)、腹橫肌(Transversus abdominis)、胸最長肌的腰椎段(Longissimus thoracis pars lumborum ) 、 髂 肋 腰 肌 的 腰 椎 段 ( Ilicostalis lumborum pars lumborum)、腰方肌的內側纖維及部分腹內斜肌。

當中背直肌(Erector spinae)及腰大肌(Psoas)屬於背展肌群(extensors),

負責身體向後伸展的動作,而腹直肌及腹斜肌則屬於前屈肌群(flexors),負責 身體的前傾動作。在生物力學分析上,當身體前傾或搬運重物時,背直肌將會產 生較大的施力,以抵抗外力所造成的力矩。

圖2-2 腰椎周圍肌肉(Netter, 1989)

二、下背痛定義與分類

嚴格來說下背痛並不是一個正式疾病的名稱,如以病因診斷學而言,下背痛 應屬症狀(symptom)而非疾病(disease)(胡新實, 1998; 鄭碧華、吳聰能, 2001)。

至於下背部也只是一個籠統的部位,可依個人認知而有所不同,大約位於後背腰 帶上下並向兩側延伸,有可能延伸到臀部甚至是腿部,有時也指分佈到肋骨之下

而未達身體側面之區域,個體在這些區域感受到所有痠、緊、痛等不適的症狀,

即稱之為下背痛(Bouter et al., 1998; Woolf and Pfleger, 2003; 胡新實, 1998),而發 生的部位通常位於腰椎第三、四及第五節間(L3/L4、L4/L5),或腰椎第五節和 薦椎第一節間(L5/S1)(鐘瓊珠, 1997; 王秀華, 1999),當中85%發生於腰椎第四、

第五節(L4/L5),99%發生於腰椎第五節和薦椎第一節(L5/S1)間(Chaffin, 1969)。

依引起下背痛的原因,一般可將其分為「特異性下背痛」和「非特異性下背 痛」兩類(Haldeman, 1999; 胡新實, 1998; 王國哲 et al., 2000; 鄭碧華、吳聰能, 2001):

(一)特異性下背痛(specific low back pain)

特異性下背痛是指發生在脊柱本身或脊髓及脊神經病變,此類問題大多可利 用醫療儀器找出明確的病理組織病變之後,再加以診斷。主要包括脊椎關節炎、

椎間盤突出症、脊椎滑脫症、脊椎退化(老化、長骨刺)、脊椎神經病變(神經 根壓迫、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致壓迫性骨折、癌症或感染性疾病、外創傷 而椎骨斷裂、脊柱側彎、僵直性脊椎炎等病症。

(二)非特異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將近有80~90%之下背痛病人為此類型(Dillingham, 1995; van Tulder et al., 2002),因為無特定原因所引起之下背部疼痛,所以絕大部分較難以醫療儀器找出 致病原因,多由血管、腹腔內腫瘤及脊柱旁軟組織等病變所引起。主要包括精神 官能症、肌肉韌帶損傷、疼痛只在局部、慢性背部症候群等。

依據下背痛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可分為三大類:症狀持續時間小於六個星 期,稱為急性下背痛(acute low back pain);症狀持續時間介於六個星期至三個 月,為亞急性下背痛(sub-acute low back pain);若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則稱為 慢性下背痛(chronic low back pain),此外,另有一種定義則是將症狀持續時間小 於三個月者定義為急性下背痛,大於三個月者定義為慢性下背痛(Frank et al.,

三、下背痛之流行病學

根據國外下背痛流行病學文獻回顧(1966~1998)的研究指出,一般民眾點 盛行率約為12~33%,年盛行率為22~65%,終身盛行率為11~84%(Walker, 2000),

而另外的研究也提出下背痛終身盛行率大多高達60~80%以上(Hillman et al., 1996;

Linton et al., 1998)。而2000 年WHO 也做了相關調查,資料顯示下背痛點盛行率 為4~33%,終身盛行率則為58~84%(Woolf and Pfleger, 2003),至於國內,並沒有 一般民眾下背痛盛行率的大型調查研究,大多是針對不同工作族群的盛行率研 究,總括而言國內下背痛的年盛行率約為35~58%,終身盛行率約為65~77%(李開 偉, 1996; 粘秋桂、柯德馨, 1996; 韓毅雄, 1996; 馬君 et al., 2003; 董貞吟 et al., 2004)。

四、下背痛的原因(危險因子)

造成下背痛相關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個人因素」和「職業因素」兩大類:

(一)個人因素

研究指出性別、年齡、肥胖、缺乏運動、抽菸和喝酒、以及心理因素等與下 背痛的發生有關。性別方面,女性在40 歲以後,發生下背痛的風險會大幅提昇,

不過大部分而言,男性罹患下背痛的風險還是比女性高的多(Foppa and Noack, 1996; Kostova and Koleva, 2001; Wijnhoven et al., 2007)。年齡方面,許多研究指出 大於40 歲的人罹患下背痛的風險開始提高(Kahanovitz, 1991; Burchfiel et al., 1992; Skovron et al., 1994)。肥胖方面,目前學界對於肥胖和下背痛兩者間的關 係,因為缺乏清楚的劑量效應關係(Mirtz and Greene, 2005),所以仍舊還是個爭議 的話題,有研究指出有顯著關係,有些則否(Flamme, 2005),但大部分研究指出 肥胖的人會導致下背痛的風險較沒有過重的人來的高(Lean et al., 1999; Shiri et al., 2008)。

運動方面,如果是一些較激烈的運動項目,或是缺乏運動,都是下背痛的危 險因子(Balague et al., 1994),但也有研究支持適度運動可以減少下背痛的產生

(Slade and Keating, 2007)。抽菸和喝酒方面,大多研究指出吸菸會使血液供應下 降,導致脊椎骨的末端缺血,並且使得營養的供給減少,使脊椎更容易退化 (Boshuizen et al., 1993; Foppa and Noack, 1996)。且兩者之間有顯著的相關 (Feldman et al., 1999; Bakker et al., 2007)。另外有研究指出喝酒和下背痛兩者之間 是沒有相關的(Leboeuf-Yde, 2000),但是也有研究提出酒精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Corrao et al., 2000),也許可以適度減輕下背痛的疼痛程度。

至於心理因素方面,許多的研究顯示,心理因素會影響慢性下背痛的發生率 (North et al., 1991; Schofferman et al., 1992; Davis, 1994; Nickel et al., 2001),而沮 喪、焦慮的情緒和工作壓力也與下背痛有關(Frymoyer et al., 1985)。

(二)職業因素

職業因素方面,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在1997 年發表肌肉骨 骼不適和工作相關因子的年度回顧報告中,提到幾個主要造成下背肌肉骨骼不適 的危險因子,包括:重度勞力的工作、抬舉和搬運重物、彎腰或是扭腰(不正確 的姿勢)、全身振動、以及維持相同的工作姿勢。

本篇研究主要探討宅配業勞工所暴露的下背痛職業危險因子,其中特別關注 在不正確的姿勢抬舉和搬運重物,以及運輸下之全身振動兩危險因子之個別與合 併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