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之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

第五章 討論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之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

本節將對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 壓力與心理健康之表現進行差異檢定,並對結果逐一說明。

表 4-2-1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自尊之描述統計

年級 性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一年級 男 26.52 4.722 146

女 25.52 4.419 165

總和 25.99 4.584 311

二年級 男 26.21 5.107 119

女 24.49 4.848 135

總和 25.30 5.035 254

三年級 男 26.71 4.695 99

女 25.55 4.717 121

總和 26.07 4.732 220

全體 男 26.47 4.835 364

女 25.19 4.660 421

總和 25.79 4.781 785

表 4-2-1 為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之自尊表現。由上表可知,不論是一、二 或三年級學生,男生的自尊表現皆略高於女生;男、女生的自尊表現,二年級皆 略低於一、三年級;然而,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的自尊表現,是否達統計之顯 著差異,有待後續之檢驗。

46

表 4-2-2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自尊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p-value 事後比較

組間

年級 88.463 2 44.231 1.970 .140

性別 321.074 1 321.074 14.298** .000 男>女 交互作用 18.915 2 9.458 .421 .656

組內 17493.637 779 22.457 校正後總數 17924.046 784

**p<.01

由表 4-2-2 可知,不同年級國中生之自尊差異檢定結果:F 值為 1.970,p 值 為.140(p>.05),未達顯著水準;不同年級國中生的自尊沒有差異。不同性別國 中生之自尊差異檢定結果:F 值 14.298,p 值為.000(p<.01),達顯著水準;國中 男生的自尊表現顯著高於女生。年級與性別交互作用檢定結果:F 值為.421,p 值 為.656(p>.05),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國中男、女生的自尊表現,不因年級的影 響而有所不同。

47

表 4-2-3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希望感之描述統計

年級 性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一年級 男 30.41 5.374 146

女 29.23 4.780 165

總和 29.78 5.094 311

二年級 男 29.61 5.660 119

女 27.86 5.018 135

總和 28.68 5.389 254

三年級 男 30.18 5.007 99

女 29.07 5.493 121

總和 29.57 5.297 220

全體 男 30.09 5.370 364

女 28.75 5.094 421

總和 29.37 5.263 785

表 4-2-3 為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之希望感表現。由上表可知,不論是一、

二或三年級學生,男生在希望感的表現皆略高於女生;男、女生的希望感表現,

二年級皆略低於一、三年級;然而,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的希望感表現,是否 達統計之顯著差異,有待後續之檢驗。

48

表 4-2-4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希望感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p-value 事後比較

組間

年級 178.836 2 89.418 3.291 .038

性別 345.583 1 345.583 12.719** .000 男>女 交互作用 15.324 2 7.662 .282 .754

組內 21166.412 779 27.171 校正後總數 21718.339 784

**p<.01

由表 4-2-4 可知,不同年級國中生之希望感差異檢定結果:F 值為 3.291,p 值為.038(p>.05),未達顯著水準;不同年級國中生的希望感沒有差異。不同性 別國中生之希望感差異檢定結果:F 值 12.719,p 值為.000(p<.01),達顯著水準;

國中男生的希望感表現顯著高於女生。年級與性別交互作用檢定結果:F 值 為.282,p 值為.754(p>.05),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國中男、女生的希望感表現,

不因年級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49

表 4-2-5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社會支持之描述統計

年級 性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一年級 男 41.53 8.273 146

女 42.59 9.634 165

總和 42.09 9.022 311

二年級 男 39.70 8.689 119

女 41.70 8.411 135

總和 40.76 8.584 254

三年級 男 41.53 8.500 99

女 43.56 8.736 121

總和 42.65 8.671 220

全體 男 40.93 8.493 364

女 42.58 9.008 421

總和 41.82 8.806 785

表 4-2-5 為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之社會支持表現。由上表可知,不論是一、

二或三年級學生,女生在社會支持的表現皆略高於男生;男、女生的社會支持表 現,二年級皆略低於一、三年級;然而,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的社會支持,是 否達統計之顯著差異,有待後續之檢驗。

50

表 4-2-6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社會支持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p-value 事後比較

組間

年級 447.076 2 223.538 2.913 .055

性別 551.532 1 551.532 7.188** .007 女>男 交互作用 42.726 2 21.363 .278 .757

組內 59772.496 779 76.730 校正後總數 60796.217 784

**p<.01

由表 4-2-6 可知,不同年級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差異檢定結果:F 值為 2.913,

p 值為.055(p>.05),未達顯著水準;不同年級國中生的社會支持沒有差異。不同

性別國中生之社會支持差異檢定結果:F 值 7.188,p 值為.007(p<.01),達顯著 水準;國中女生的社會支持表現顯著高於男生。年級與性別交互作用檢定結果:

F 值為.282,p 值為.754(p>.05),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國中男、女生知覺之社會

支持,不因年級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51

表 4-2-7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描述統計

年級 性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一年級 男 36.55 21.958 146

女 41.35 23.951 165

總和 39.09 23.125 311

二年級 男 40.27 21.519 119

女 40.40 23.124 135

總和 40.34 22.343 254

三年級 男 40.85 21.023 99

女 43.74 20.746 121

總和 42.44 20.873 220

全體 男 38.93 21.594 364

女 41.73 22.789 421

總和 40.43 22.273 785

表 4-2-7 呈現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所知覺的生活壓力高低。由上表可知,

不論是一、二或三年級學生,女生在生活壓力的表現皆略高於男生,二年級時性 別差異最小;男、女生的所知覺的生活壓力,三年級高於一、二年級;然而,不 同性別、年級國中生所知覺的生活壓力,是否達統計之顯著差異,有待後續之檢 驗。

52

表 4-2-8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之生活壓力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p-value 事後比較

組間

年級 1431.307 2 715.653 1.447 .236 性別 1297.291 1 1297.291 2.623 .106 交互作用 759.554 2 379.777 .768 .464 組內 385243.533 779 494.536

校正後總數 388924.739 784

**p<.01

由表 4-2-8 可知,不同年級國中生之生活壓力差異檢定結果:F 值為 1.447,

p 值為.236(p>.05),未達顯著水準;不同年級國中生的生活壓力沒有差異。不同

性別國中生之生活壓力差異檢定結果:F 值 2.623,p 值為.106(p>.05),未達顯 著水準;不同性別國中生知覺的生活壓力沒有差異。年級與性別之交互作用檢定 結果:F 值為.768,p 值為.464(p>.05),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國中男、女生所知 覺的生活壓力,不因年級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53

表 4-2-9

不同性別、年級國中生心理健康之描述統計

年級 性別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一年級 男 88.08 15.186 146

女 84.76 15.347 165

總和 86.32 15.337 311

二年級 男 84.45 14.960 119

女 81.94 15.643 135

總和 83.11 15.348 254

三年級 男 85.70 16.046 99

女 83.39 16.123 121

總和 84.43 16.093 220

全體 男 86.24 15.390 364

女 83.46 15.675 421

總和 84.75 15.596 785

表 4-2-9 呈現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國中生的心理健康表現。由上表可知,不 論是一、二或三年級學生,男生在心理健康的表現皆高於女生;男、女生在不同 年級的心理健康表現,依高低順序分別為:一年級、三年級、二年級。然而,不 同性別、年級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是否達統計之顯著差異,有待後續之檢驗。

54

p 值為.047(p<.05),達顯著水準;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顯著高於二年級。不同

性別國中生之生活壓力差異檢定結果:F 值 5.828,p 值為.016(p<.05),達顯著 水準;國中男生的心理健康顯著高於女生。年級與性別之交互作用檢定結果:F 值為.082,p 值為.922(p>.05),未達顯著水準;顯示國中男、女生的心理健康表 現,不因年級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本研究假設國中男生的自尊、希望感高於女生;而女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 力高於男生。至於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由於過去文獻指出自尊的高低,

廣泛地影響個體生活的各個面向,如:學校表現、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與正向 情緒(Furnham & Cheng, 2000; Murray, Holmes, Dolderman, & Griffin, 2000;

Ottenbreit & Dobson, 2004; Trzeniewski et al., 2006),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的心 理健康,故研究者預設自尊表現較高的國中男性,在心理健康的表現亦較佳。本 研究之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國中生在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 表現皆有顯著差異,符合研究假設 3-1、3-2、3-3 與 3-5;然而,國中生所知覺的 生活壓力,並未有顯著的性別差異,此結果與研究假設 3-4 不符。

55

第三節 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差異分析

一、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預測國中男生之心理健康 表 4-3-1

國中男生之心理健康預測模式

預測變項 B 值 標準誤 Beta R2 ΔR2 F 值 截距 26.346 4.013

社會支持 .538 .069 .297** .363 .363 206.215**

希望感 .822 .142 .287** .539 .177 138.355**

自尊 .725 .161 .228** .589 .050 43.651**

生活壓力 -.156 .026 -.219** .627 .038 36.156**

R2=.627 調整後 R2=.623 N=364

**p<.01

由表 4-3-1 可知,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與生活壓力,共可預測 62.3%的國 中男生心理健康。依照變項預測力的高低,分別為:社會支持、希望感、自尊與 生活壓力,各個變項在預測模式中的 Beta 值為:.297、.287、.228 與-.219。意即 在其他解釋變項固定的情況下,每變動 1 單位的社會支持,可變動.297 單位之心 理健康;其他變項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以此類推。本研究假設國中男生在自尊與 希望感的表現較佳,使其在心理健康的表現亦較佳。然而,男生的心理健康預測 模式顯示,自尊的效果並不如預期;反而,社會支持對男生心理健康的預測力較 高,其次為希望感。

56 會支持與自尊,各個變項在預測模式中的 Beta 值為:.368、-.253、.243 與.193,

意即在其他解釋變項固定的情況下,每變動 1 單位的希望感,可變動.368 單位之

57

矩陣的不變性、潛在變數共變異數矩陣的不變性,以及群組平均數相等之檢定(引 自張永佳、張燦明,2010)。本研究欲探討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以及生活壓 力四個變項,對不同性別國中生心理健康預測程度之差異,故僅進行結構路徑係 數的不變性之檢定。

表 4-3-3

不同性別國中生心理健康模式之結構路徑係數多群組分析檢定表

Model Test df AIC BIC χ2 △χ2 △df p-value 未受限模式 0 26793 26839 0.0000

受限模式 4 26789 26817 4.2278 4.2278 4 0.3761

結構路徑不變性檢定結果顯示:未受限模式與受限模式之卡方差異值為 4.227,自由度差異值為 4,p 值為 0.376,未達顯著水準,故接受模式參數相等之 虛無假設;即不同性別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模式,四個預測路徑的差異未達顯著。

58

59

第五章 討論

本章旨在根據第一章之研究假設,以及第四章之研究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與 討論,並根據討論之結果,於下一章提出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一節 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聯

一、四個變項與心理健康之積差相關

本研究之積差相關分析結果,符合研究假設 1-1 至 1-4:即自尊、希望感、社 會支持與生活壓力,皆與國中生心理健康有顯著相關,且兩兩變項之間有顯著關 聯。然而,自尊與希望感之相關為.759,高於自尊、希望感分別與心理健康之相 關.691 與.704,顯示自尊與希望感可能有概念上的重疊,即使兩者在定義上並不 相同。Baumeister 與其同僚(2003)的研究指出:高自尊的個體在面對困境時,

傾向採取主動的問題解決策略,在過程中更能夠堅持;因此,可推論高自尊者,

通常伴隨希望感的思考模式。然而,過去研究並未指出兩者之間明確的方向性:

是自尊影響個體希望感的表現,抑或是個體有了希望感思考後,其自尊表現提升,

最終導致心理健康表現較佳。

一般而言,穩定的心理特質較容易改變波動的心理特質,反之則不然,前者 如「人格」之於「態度」。因此,研究者對自尊與希望感之定義與變動性進行分析,

推論其時序關係。本研究所採用的希望感定義為:一種正向、具有動機的心理狀 態,個體設立目標、思考達成目標的方法,並在過程中展現意志力;高希望感的

推論其時序關係。本研究所採用的希望感定義為:一種正向、具有動機的心理狀 態,個體設立目標、思考達成目標的方法,並在過程中展現意志力;高希望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