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認知階層試題得分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不同認知階層試題得分分析

一、不同認知程度題目融入課程組與傳統課程組學生後測成績分析

1.知識層次:

以前測為共變項,後測作為變異數,進行共變數分析。首先進行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驗結果如表 4.2.1 所示,符合迴歸係數 同質性(F=0.19,p=.668),並未達 0.05 顯著水準,未違反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的假設,可以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以前測分數作為 共變數,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2、表 4.2.3 所 示。表 4.2.2 的敘述統計顯示融入課程組的平均數為 6.78;傳統課程 組的平均數為 6.58,調整後平均數依序為 6.94、6.41。表 4.2.3 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中,組間效果檢定 F(1,115)= 2.23, p=.138,未達到顯著水

54

準,表示排除前測變項影響後,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後測,沒有顯著 差異存在。

表 4.2.1 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Sig.

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 0.66 1 0.66 0.19 .668 Error(誤差項) 395.00 111 3.56

表 4.2.2 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後測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平均數 標準誤

融入課程組 58 6.78 2.19 6.94 .248 傳統課程組 57 6.58 2.12 6.41 .250

總和 115 6.68 2.15

表 4.2.3 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後測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Sig. η

2

組間 7.88 1 7.88 2.23 .138 0.020 誤差 395.66 112 3.53 0.00

總和 5,656.00 115 *p < .05

η

2效果量: η2>0.0099(低度)、η2>0.0588(中度)、η2>0.1379(高度)

2.理解層次:

以前測為共變項,後測作為變異數,進行共變數分析。首先進行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驗結果如表 4.2.4 所示,符合迴歸係數 同質性(F=0.00,p=.963),並未達 0.05 顯著水準,未違反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的假設,可以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以前測分數作為

55

共變數,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5、表 4.2.6 所 示。表 4.2.5 的敘述統計顯示融入課程組的平均數為 8.43;傳統課程 組的平均數為 8.25,調整後平均數依序為 8.55、8.12。表 4.2.6 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中,組間效果檢定 F(1,115)= 0.84, p=.361,未達到顯著水 準,表示排除前測變項影響後,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後測,沒有顯著 差異存在。

表 4.2.4 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Sig.

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 0.01 1 0.01 0.00 .963 Error(誤差項) 721.35 111 6.50

表 4.2.5 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後測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平均數 標準誤 融入課程組 58 8.43 3.40 8.55 .334 傳統課程組 57 8.25 3.32 8.12 .336

總和 115 8.34 3.35

表 4.2.6 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後測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Sig. η

2

組間 5.41 1 5.41 0.84 .361 0.007 誤差 721.37 112 6.44 0.00

總和 9,277.00 115

*p < .05

η

2效果量: η2>0.0099(低度)、η2>0.0588(中度)、η2>0.1379(高度)

56

3.應用分析層次:

以前測為共變項,後測作為變異數,進行共變數分析。首先進行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驗結果如表 4.2.7 所示,符合迴歸係數 同質性(F=0.09,p=.771),並未達 0.05 顯著水準,未違反組內迴歸 係數同質性檢定的假設,可以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以前測分數作為 共變數,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8、表 4.2.9 所 示。表 4.2.8 的敘述統計顯示融入課程組的平均數為 5.71;傳統課程 組的平均數為 5.77,調整後平均數依序為 5.90、5.57。表 4.2.9 共變 數分析摘要表中,組間效果檢定 F(1,115)= 0.94, p=.335,未達到顯著水 準,表示排除前測變項影響後,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後測,沒有 顯著差異存在。

表 4.2.7 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Sig.

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 0.29 1 0.29 0.09 .771 Error(誤差項) 370.24 111 3.34

表 4.2.8 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後測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平均數 標準誤 融入課程組 58 5.71 2.40 5.90 .240 傳統課程組 57 5.77 2.29 5.57 .242

總和 115 5.74 2.34

57

表 4.2.9 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後測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Sig. η

2

組間 3.10 1 3.10 0.94 .335 0.008 誤差 370.52 112 3.31 0.00

總和 4,410.00 115

*p < .05

η

2效果量: η2>0.0099(低度)、η2>0.0588(中度)、η2>0.1379(高度)

二、不同認知程度融入課程組與傳統課程組學生延宕測成績分析

1.知識層次:

以前測為共變項,延宕測作為變異數,進行共變數分析。首先進 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驗結果如表 4.2.10 所示,符合迴歸係 數同質性(F=0.01,p=.904),並未達 0.05 顯著水準,未違反組內迴 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的假設,可以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以前測分數作 為共變數,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11、表 4.2.12 所示。表 4.2.11 的敘述統計顯示融入課程組的平均數為 6.67;傳統課 程組的平均數為 6.47,調整後平均數依序為 6.88、6.27。表 4.2.12 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中,組間效果檢定 F(1,115)= 2.75, p=.100,未達到顯 著水準,表示排除前測變項影響後,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延宕測,沒 有顯著差異存在。

58

表 4.2.10 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Sig.

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 0.06 1 0.06 0.01 .904 Error(誤差項) 422.30 111 3.80

表 4.2.11 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延宕測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平均數 標準誤

融入課程組 58 6.67 2.42 6.88 .257 傳統課程組 57 6.47 2.25 6.27 .259

總和 115 6.57 2.33

表 4.2.12 兩組學生在知識層次延宕測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Sig. η

2

組間 10.37 1 10.37 2.75 .100 0.024 誤差 422.36 112 3.77 0.00

總和 5,590.00 115

*p < .05

η

2效果量: η2>0.0099(低度)、η2>0.0588(中度)、η2>0.1379(高度)

2.理解層次:

以前測為共變項,延宕測作為變異數,進行共變數分析。首先進 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驗結果如表 4.2.13 所示,符合迴 歸係數同質性(F=0.08,p=.772),並未達 0.05 顯著水準,未違 反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的假設,可以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以前測分數作為共變數,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

59

表 4.2.14、表 4.2.15 所示。表 4.2.14 的敘述統計顯示融入課程組 的平均數為 8.86;傳統課程組的平均數為 8.25,調整後平均數依 序為 9.00、8.11。表 4.2.15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中,組間效果檢定 F(1,115)= 3.92, p=.050,達到顯著水準,表示排除前測變項影響 後,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延宕測,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 4.2.13 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Sig.

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 0.50 1 0.50 0.08 .772 Error(誤差項) 653.69 111 5.89

表 4.2.14 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延宕測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平

均數 標準誤 融入課程組 58 8.86 3.56 9.00 .318 傳統課程組 57 8.25 3.33 8.11 .320 總和 115 8.56 3.45

表 4.2.15 兩組學生在理解層次延宕測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Sig. η

2

組間 22.90 1 22.90 3.92 .050* 0.034 誤差 654.18 112 5.84 0.00

總和 9,776.00 115

*p < .05

η

2效果量: η2>0.0099(低度)、η2>0.0588(中度)、η2>0.1379(高度)

60

3.應用分析層次:

以前測為共變項,延宕測作為變異數,進行共變數分析。首先進 行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考驗結果如表 4.2.16 所示,符合迴歸係 數同質性(F=0.31,p=.581),並未達 0.05 顯著水準,未違反組內迴 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的假設,可以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以前測分數作 為共變數,組別作為固定因子,共變數分析結果如表 4.2.17、表 4.2.18 所示。表 4.2.17 的敘述統計顯示融入課程組的平均數為 6.45;傳統課 程組的平均數為 5.93,調整後平均數依序為 6.64、5.74。表 4.2.18 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中,組間效果檢定 F(1,115)= 6.44, p=.013,達到顯著水 準,表示排除前測變項影響後,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延宕測,有 顯著差異存在。

表 4.2.16 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來源

SS df MS F Sig.

組間(迴歸係數同質性) 1.10 1 1.10 0.31 .581 Error(誤差項) 397.05 111 3.58

表 4.2.17 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延宕測成績的描述性統計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調整後平

均數 標準誤 融入課程組 58 6.45 2.36 6.64 .249 傳統課程組 57 5.93 2.37 5.74 .251 總和 115 6.19 2.37

61

表 4.2.18 兩組學生在應用分析層次延宕測成績的共變數分析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Sig. η

2

組間 22.91 1 22.91 6.44 .013* 0.054 誤差 398.14 112 3.55 0.00

總和 5,048.00 115

*p < .05

η

2效果量: η2>0.0099(低度)、η2>0.0588(中度)、η2>0.1379(高度)

三、結果討論

1.分析兩種課程教學策略對各類型試題後測的影響,發現融入課 程組與傳統課程組學生在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等不同認知程度題目 的後測成績分析皆無顯著差異(表 4.2.3、4.2.6、4.2.9)。但融入課程組 在後測知識、理解、應用分析層次的調整後平均分數皆高於傳統課程 組(表 4.2.2、4.2.5、4.2.8)。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兩種課程對於學生不 同認知程度的立即影響沒有產生差異。

2.分析兩種課程教學策略對各類型試題延宕測的影響,發現融入 課程組與傳統課程組學生在知識題目的延宕測驗成績分析皆無顯著 差異;而在理解、應用分析等不同認知程度上則有顯著差異,融入課 程組學生表現比傳統課程組學生佳。該結果或許可以從認知能力內涵 的觀點來提供解釋:Bloom(1956)提出的認知目標分類,其中知識層 次的認知主張回憶或記憶學過的事實性知識的能力;理解的層次是將

62

知識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並加以說明解釋的能力;應用分析的層次則是 能將學得的抽象知識實際應用分析在特殊具體情境中。理解以及應用 分析層次需要以知識層次當基礎,故需要較長時間發展形成(葉季 昀,2005)。從上述研究結果顯示,融入課程對於理解、應用分析等 認知程度上的保留情形有助益。

3.比較兩組應用分析層次後測、延宕測驗的平均分數發現:融入 課程組雖然在後測成績表現較傳統課程組差,但在延宕測驗的分數卻 明顯進步,達到顯著差異。可見學生在了解基本物質的概念後,能夠 協助其在應用分析層次上的認知發展。此結果可與楊鈞媛(2007)的研 究相呼應,該研究融入基本物質與能量觀點於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單 元中,在延宕測驗中融入課程組的整體學生在理解以及應用分析層次 皆有顯著差異。可見整合課程的確對於長期學習效果較短期更加明 顯,尤其在高層次的認知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