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概念發展與相關學習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兩小節,第一節介紹概念發展以及相關的學習理論;第 二節介紹光合作用相關概念以及教學之研究。透過概念形成的了解以 及目前光合作用的研究來奠定本研究的立論基礎以及課程內容之參 考。

第一節 概念發展與相關學習理論

本節主要探討概念的意涵,以及不同學者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 來說明概念是如何發展與學習。

一、概念的意涵

概念(concept)是個抽象的名詞;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對於概念 的定義都不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行為學派認為概念是一群能產 生某特定反應的相似刺激;認知學派認為概念是一心智活動,藉由經 驗與學習不斷修正而來(黃台珠,1984)。

Arnone(1971)認為概念是由一群觀念或是符號所集合而成的一 個觀念或是符號;概念是一個個人理解的符號;概念是反應出個人評

8

價程度發生時的態度以及偏見;概念是一種心理意象,特別是指結合 同一類事物的各種特徵,使其成為一種意念的廣義觀念(引自歐陽鐘 仁,1988)。

Pella(1966)認為概念是科學過程的產品、是繼續研究科學的根 據、或是技術人員運用的知識。一些教育工作者認為獲得概念是理科 教學所希望的結果。概念不只是科學的經緯組織,也是學生應付科學 發展的一種方法。他將概念分成三個類型:1.分類型概念,可以把自 然界的事實加以分類的敘述。2.相關型概念,涉及自然界不同事實間 關係的敘述。3.理論型概念,超越感覺經驗與事實,需要透過人類認 知能力的推理而形成。並認為概念都有以下特性:(引自歐陽鐘仁,

1988)

1.概念是一種象徵,表現出個人或是社群的想法。

2.某事物、現象或方法的概念可從簡單到複雜連續存在。

3.概念是一種概括性的結論,由多個事物、現象、或事實的

經驗累積而成。

4.概念是一種抽象想法,由眾多經驗所形成。

9

5.概念是個人把事實以及假設的事實相互連結在一起。

6.概念不一定要經由個體實質遭遇才形成。

7.概念不是自然或實體的本質。

8.概念並非實體的圖像(photographic image)。

9.概念沒有對錯的特性,只有適宜或不適宜。

10.概念與人、事、其他概念、概念系統、方法相互關聯。

11.概念可應用於預測及詮釋。

12.個體可透過感覺經驗逐步建立學科中的概念。

13.學科中的概念可由當時的文化形態來決定,因此概念也會隨著

文化形態的改變而改變。

14.概念的本質可由引導它形成的步驟來決定。

15.概念要因時制宜,在經驗考驗下隨時可修正。

鐘聖校(1990)認為思考是人類最複雜的行為方式。思考是一種認 知過程,透過使用符號來表示物體或事件的特性,而概念即是認知的

10

重要單位。當一個符號代表一組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時,即可代表一 個概念。平常我們即使用概念來整理以及分類週遭的事物以及經驗。

二、概念的發展與學習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中認為人類的認知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 而有質的改變。認知發展都會經歷四個階段,如表 2-1 所示,且發展 方 向 是 不 可 逆 的 ; 在 過 程 中 會 經 歷 組 織 (organization) 、 適 應 (adaptation)、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等歷程。所謂

「組織」係指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的 各種功能,從而達到目的得一種身心活動歷程。「適應」則是指個體 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而主動改變的心路歷程(引自張春興,

1996)。當個體在運用其自身的基模解決新的問題時,如果能將新事 物納入原先基模,則稱為「同化」;如果遇到不能同化的狀況產生衝 突時,個體則會修改調整原先基模稱為「調適」。所有兒童的認知發 展具有主動的、受遺傳與環境交互影響兩個特質。

11

表 2.1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期

期別 年齡 基模功能特徵

感覺動作期 0~2 歲

1.憑感覺與動作以發揮其基模功能。

2.由本能性的反射動作到目的性的活動。

3.對物體認識具有物體恆存性概念。

前運思期 2~7 歲

1.能使用語言表達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傾向。

2.能使用符號代表實物。

3.能思維但不合邏輯,不能見及事物的全面。

具體運思期 7~11 歲

1.能根據具體經驗思維以解決問題。

2.能理解可逆性的道理。

3.能理解守恆的道理。

形式運思期 11 歲以上

1.能做抽象思維。

2.能按假設驗證的科學法則解決問題。

3.能按形式邏輯的法則思維問題。

資料來源:引自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 90)。台 北:東華書局。

布魯納(Bruner)的表徵系統論中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隨著年齡可 分為動作表徵期、形像表徵期、符號表徵期三個階段。其中形像表徵 期相當於皮亞傑理論的具體運思期;符號表徵期相當於皮亞傑理論的 形式運思期。他特別強調學科知識都有結構性,認為學生只有在結構

12

性的學習情境下才能發揮有效的學習(邱上真,2003)。因此教學者必 須將學習情境以及教材性質解說得很清楚,建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 環境;教學上需配合學生的經驗,將教材做適當的組織;按照教材的 難易度以及邏輯做先後順序的排列,針對學生心智發展水平以及認知 表徵的方式讓學生知識經驗前後銜接,產生正向的學習遷移。布魯納 在其所提倡的發現學習論(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中,強調學生透過 教師所建立的情境主動探索,經由自己對問題情境的直覺思維開啟發 現學習的序幕,在探索的過程中無論是正確或是錯誤的答案都具有回 饋價值(Bruner,1964)。

奧蘇貝爾(Ausubel)提出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要建立學生有意義 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或接受學習(reception learning),必須在學 生已有充分的先備知識基礎上教他學習新的知識。奧蘇貝爾將概念視 為一個層次性的結構,位於結構上者稱為要領概念 (superordinate concept ),代表個人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居於下層者稱為附屬概念 (subordinate concept),代表個人對事物特徵的細部記憶(邱上真,

2003)。按奧蘇貝爾的解釋,要領概念就是個人的先備知識;在意義 上,也就是一般認知心理學家指的認知結構(張春興,1996)。因此,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知覺到新的學習內容與其大腦中的認知結構

13

中的舊知識有所關聯,並將新舊知識連結;經學習後,內化為認知結 構的一部份。因此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提供一個「前導組織」

(advance organizer)來協助學生將新知識與其原有的先備知識相結合。

所謂的前導組織是指在學習前提供一個比學習材料本身更具有高度 摘要性(abstractness)、普遍性(generality)及全面性(inclusiveness)的引介 材料,用來扮演新知識與舊知識中間的橋梁,使學習者更容易將新知 識融入舊知識之中,而有助於新學習的產生(林寶山,1990);前導組 織可分成說明式前導組織和比較式前導組織。前者多用在當學習材料 對學習者而言相當陌生時,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即先備知識),以 利理解和學習新的訊息;後者是指學習材料與學生的舊經驗有所關 聯,且具有若干程度的熟悉時用(Ausubel,1968)。在教材講解過程中,

建議教師可以遵守兩個原則:1.漸進分化(progressive differentiation),

從一般概念的說明逐漸精緻化、類別化。從概括到分化的循序漸進的 組織以及呈現教材,教師可以善用舉例或是類比,讓學生了解新知識 與先備知識的異同,使學生在其認知結構中以層級組織的方式儲存知 識;2.統整調合(integrative reconciliation),將分化但彼此有相關性的 知識整合聯結,成為一個具有統整性與調合性的知識整體,建立有意 義的學習,幫助學生記憶與理解。

14

俄國心理學家 Vygotsky 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社會學習的歷 程 中 進 行 ;有 別於 皮 亞 傑 認為 認知 發 展 是 兒童 本身 自 然 成 長,

Vygotsky 認為社會文化對兒童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將人類的概 念分成兩種:一種是自發性的概念,即個體本身對週遭環境的覺知所 產生的質樸的知識;另一種是科學性的概念,是在正式教學活動中所 建立產生的。儘管這兩種概念的發展過程是反向的,但卻緊密相關。

自發性概念需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才能理解學校的科學性概念;學童也 可透過學校的科學性概念來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自發性概念,兩者相輔 相成。因此,他提出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的想 法,認為學童自己能力所及的水平與經過他人協助後所達到的水平這 中間的差距,即為該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當學童在形成概念的過程當 中,透過成人或是能力較高的同儕協助,可啟發學習潛能,達到更好 的學習水平(吳慧珠、李長燦,2003)。Wood, Bruner 與 Ross(1976)進 一步將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引介出鷹架(scaffolding)一詞,應用分析在教 學中。他們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透過「搭鷹架」的方式,提供給 兒童有系統的引導以及關鍵性的指示,讓兒童能超越原有的認知層 次,一旦學童的能力增加後,鷹架可以慢慢移開(陳淑敏,1994)。劉 炳輝、劉世雄(2004)透過鷹架理論的理念,省思其在教學上的應用分

15

析,歸納出一種另類的教學模式-專家模式的教學設計。其理念為專 家本身就是提供訊息給生手,當生手能力增加,專家的支持將減少,

使生手能慢慢獨當一面,也成為學習知識的專家,所以應架教學的目 的就是使學生從生手變成專家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一種由「他悟」

經由辯證內化到「自悟」,強調培養孩子從社會關聯內化中成為知識 探索的專家,而非一個學而不知的生手。

從上述幾個教育認知理論中可以發現,皮亞傑認為概念的發展是 有一連串連續階段性的發展,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當個體透過自身 的基模去理解環境時所發生的變化,進一步透過同化或調適,使基模

從上述幾個教育認知理論中可以發現,皮亞傑認為概念的發展是 有一連串連續階段性的發展,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當個體透過自身 的基模去理解環境時所發生的變化,進一步透過同化或調適,使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