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課程分析與設計

一、教料來源:

本研究使用康軒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七年級上學期適用 教科書,以「3-3 植物如何製造養分」單元為教材。另外增加 6-2 節 中呼吸作用的概念進來。融入課程組與傳統課程組在此部分的教學概 念皆相同,但融入課程組的部分是融入基本物質的概念來進行教學,

傳統課程組則無。

分析民國 96 年八月修訂初版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部編本教科 書第一冊,第 0-3 節,「萬物由原子組成」以及康軒版八年級上冊課 本第二章「物質的世界」、第六章「元素與化合物」的內容,發展補

36

充教材以及設計融合課程切入的時間點。

本研究的融入課程組以及傳統課程組在概念上的差異可由圖 3.3.1 來表示。該圖是修改自劉新、李秀玉(2010)所分析的國中一年級 粒子與能量課程認知概念圖。其中表格為黃色者,代表融入課程組額 外增加的概念;融入課程組能知道物質是由原子所構成,學會利用化 學符號來表示各物質;傳統課程組則是利用中文來表示。按照 Ausubel 的觀點,他認為學習就是將新訊息納入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建議學生應該先知道最高層、涵蓋性較大的概念,再由上而下學習較 低層、涵蓋性較小的概念。本研究假定課程概念上應調整成將基本物 質視為最高層的概念,教學次序上應優先教導給學生,再以此基礎下 學習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教學內容

融入課程組在進入單元 3-3 前,先進行基本物質教材的教學,奠 定物質的組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概念。基本物質教材的概念包 含如下所示,詳細教案見附錄 A 以及學習單見附錄 B。另外,融入課 程組與傳統課程組在單元 3-3「植物如何獲得養分」的概念相同,但 融入課程組多了物質與化學、物理反應的觀念,所以兩組在光合作用

37

概念的陳述上有差異。詳細的教案見附錄 C。

圖 3.3.1 國中一年級粒子與能量課程認知概念圖 資料來源:修改自劉新、李秀玉(2010)

基本物質教材概念:

1.萬物由原子組成:介紹原子與分子的概念,教導碳、氫、氧、

氮原子符號分別為 C、H、O、N 表示。簡單告訴學生氫氣分子為 H2、 水分子為 H2O、二氧化碳分子 CO2、氧氣分子 O2、葡萄糖分子 C6H12O6

的寫法。了解許多原子可以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構成不同分子。另外 藉由植物細胞壁的構造為纖維素循序漸進引導到由葡萄糖組成、葡萄

38

糖則由碳、氫、氧三種原子依照一定的數目構成。

2.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利用水的三態變化、粉筆變成粉筆灰的 例子說明物理變化的現象;利用燃燒酒精、燃燒木炭的生活經驗、以 及氫氣加氧氣可變成水蒸氣的例子說明化學變化的現象;以奠定學習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基礎。

三、 教學流程

兩組學生課程皆進行五節課的時間,其中融入課程組於第一堂課 進行基本物質相關的課程;傳統課程組則進行認識葉子構造以及模型 製作。另外第四節課融入課程組利用粒子模型進行動手做光合作用課 程;傳統課程組則於課堂上完成習作以及學習單。以表 3.3.1 說明。

表 3.3.1 兩組課程進行流程

融入課程組 傳統課程組

第一堂課 認識物質與化學反應、物理反應 葉子的構造、模型的製作

第二堂課 葉子的構造 (模型回家完成)、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

第三堂課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第四堂課 動手做光合作用 課堂完成習作、學習單

第五堂課 活動 3-3 光合作用的探討 活動 3-3 光合作用的探討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