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

故本文除第一章緒論及第七章結論外,第二章主要藉由分析我國民法第 272 條立法目的、目前關於所謂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要件與效力之發展,及現 有連帶債務類型,檢討現有連帶債務類型背後共同點,及適用效力結果,嘗試找 出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間有無區分之必要性。第三章則主要分析德國法上 連帶債務成立要件、其適用效果,與不真正連帶債務區別依據,透過檢討德國目 前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適用情形,以分析德國法上不真正連帶債務體系與 我國之異同。第四章關於瑞士法之比較研究,方向亦同。第五章則透過分析比較 法上關於連帶債務之規定與適用情形,檢討我國現況以尋求改善之道,並在我國 現行法架構下,嘗試於第六章重新建構我國法上原非連帶債務之多數債務人情形,

以使現行法下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多數債務人間,得以適度分擔其責任,避免由債 權人單方面決定終局應負責之債務人之不公平現象。

關鍵字:連帶債務、不真正連帶債務、侵權行為、債務不履行、同一階層、求償、

承受、內部分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I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and decisions holds strictly that when there are several persons undertaking the same obligation and each of them is bound to the creditor for the whole of the prestation, there must be expression or provided by the act as stipulated in the Article 272 of Civil Code to make this obligation a joint-obligation.

Otherwise, this will be only regarded as quasi-joint-obliga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re will be no reimbursement of their respective shares in the prestation among them as stipulated in the Article 280 and 281 of Civil Code. Such rigid discrimination will lead to rather unfair and injustice sharing of prestation among these several persons, and should be examined and criticized.

Since the Article 272 of Civil Code was believed to be the reception of Article 143 of Swiss Obligation Law, and the literatures regarding the absolute effects, internal sharing of prostration, and the disputes of quasi-joint-obligation were influenced by German Law, this thesis makes a thorough comparative reviews among the related provisions and literatures of German Civil Code, Swiss Obligation Law with reference to our Civil Code.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he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rticle 272 of Civil Code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and extensive, that is, the provision phase of undertaking “the same obligatio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same performance interest of creditor” regardless the cause of obligation. Videlicet, the situations that several persons express, imply or are provided by the act to be bound to the creditor for the whole of the prestation, or some with expression and others are provided by the act could be all indiscriminately regarded as joint-obligation. Such being the case, the attempt of fair and justice sharing of prestation among so-called quasi-joint-obligators could therefore be achieved.

Asides from the first and last chapters, the Chapter 2 of the thesis generally introduces and reviews the stipulations of joint obligation in our Civil Code and attempts to criticizes the rigid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quasi-joint-obligation. Then thorough elaborations with the same reference to joint-obligation related literatures, decisions, and stipulations regarding the German Law and Swiss Law are made deliberately in Chapter 3 and 4 respectively, followed by the Chapter 5 represents an in-depth comparative analysis among these two legal system and our Civil Code. This thesis t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joint-obligation trying to flexibly and extensively make grammatical interpretations of Article 272 of Civil Code to lead to fair and justice sharing of prestation among these several persons who fulfill the sam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VIII performance interest of the creditor.

Key Words: joint-obligation, quasi-joint-obligation, torts, non-performance of

obligation, same temperament, reimbursement, subrogation, respective share of burde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XVI

第二款 得否適用過失相抵原則 ... 353

第三款 與連帶債務求償關係之界線 ... 355

第三節 廣義連帶債務之效力 ... 361

第一項 對內效力 ... 361

第二項 對外效力 ... 369

第一款 民法第 273 條規定 ... 369

第二款 民法第 274 條規定 ... 370

第三款 民法第 276 條規定 ... 371

第一目 第 1 項關於免除效力 ... 371

第二目 第 2 項關於消滅時效效力 ... 374

第四款 民法第 277 條規定 ... 377

第五款 民法第 278 條規定 ... 379

第四節 擴大連帶債務之意義 ... 381

第七章 結論 ... 391

一、比較法之分析... 392

二、連帶債務之再構成 ... 394

參考書目 ... i

附錄 ... ix

【圖 1】:【案例 1】車禍送醫致死案 ... 4

【圖 2】:【案例 2】名義與實質僱用人案 ... 84

【圖 3】:【案例 3】多數僱用人案 ... 85

【圖 4】:【案例 4】不同請求權基礎多數債務人案 ... 96

【圖 5】:德、瑞、台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涵蓋範圍 ... 327

【圖 6】:階層理論之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區別標準 ... 348

【圖 7】:【案例 5】遊樂園溺水案 ... 352

【圖 8】:【案例 6】運送貨物受損案 ... 353

【圖 9】:【案例 7】保管物遭竊案 ... 380

【圖 10】:連帶債務與共同保證案 ... 387

【表一 比較實務與學說關於免除效力之說明】 ... 68

【表二 比較我國法上連帶債務與連帶保證之規範異同】 ... 38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自德國學者 Eisele 在西元 1891 年發表論文,首先提出所謂不真正連帶債 務(unechte Gesamtschuld)之概念後1,即引發百年來關於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 帶債務本質為何之探討。而涉及不真正連帶債務概念之法律爭議問題甚多,其中,

不真正連帶債務與連帶債務間區別之要件為何?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多數債務人 是否應如連帶債務般有內部分擔關係?多數債務人之一於清償債權人後,是否得 向其他債務人求償,一直是實務上非常重要之議題。

第一節 問題意識

茲舉一實務案例說明上開議題之重要性:

A 騎乘腳踏車,遭 B 駕駛自小貨車超速且未注意車前狀況撞擊,致受有左胸 鈍挫傷併二至七根肋骨骨折併發氣血胸、頭部外傷併顏面骨骨折、右側骨骨盆骨 折、腹部鈍挫傷併肝臟撕裂傷與內出血、右股骨骨折等傷害,經送至 C 醫院急 救,由急診室 P 醫師檢查判斷後,啟動創傷急救小組,通知該小組醫師群,但僅 胸腔科 X 醫師到場接手處理並任組長,另二位外科 Y 醫師、骨科 Z 醫師或電話 不通或未到急診現場,B 處置 A 完畢經 C 收治加護病房後,發現腹部變硬、血 壓驟降、脈搏變快、體溫降低等狀況,C 醫院未反覆追蹤休克原因,遲誤通知 X、

Y 醫師到場,因 A 血壓過低,未及手術急救即死亡。

交通鑑定意見認為 B 駕駛車輛未依規定減速慢行且未注意車前狀況而有過 失,為肇事原因;醫事審議委員會鑑定意見則認為,X 醫師已以其專業處置病人 之胸部外傷,並無疏失,但 C 組成創傷急救小組,未能及時聚集具專業能力之組 員,遇有值班醫師電話不通或未及到場,未覓求其他替代聯繫管道以資救濟,於

1 楊淑文,損害賠償法上之求償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6 月,第 20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A 之急救處理有未確保啟動紀律、形成判斷缺口,作成錯誤判斷及處置,延誤積 極救命步驟之疏失。A 之配偶 D 乃起訴請求 B 賠償喪葬費用支出與精神慰撫金,

合計應賠償 200 萬元;另起訴請求 C 醫院賠償喪葬費支出與精神慰撫金合計 160 萬元2(下稱【案例 1】)。

其中在 D 對 B 起訴案件中,前案法院認為:B 之過失與 A 死亡間具有相當 因果關係,故 B 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應賠償 D 喪葬費支出及精神慰撫金合計 200 萬元,但因 D 已領取強制責任保險金 150 萬元,故 B 僅須賠償 50 萬元。在 D 對 C 起訴案件中,後案最高法院則認為:如認 A 之死亡與 C 之行為有相當因 果關係,與 B 依前案判決認定應對 D 所負賠償責任之間,屬不真正連帶債務關 係,且前案判決認為應於 B 之給付責任範圍扣除強制責任保險金 150 萬元,則 該保險金是否屬 B 之給付範圍?C 是否於此範圍內同免給付責任?此與 D 所受 損害有無重複受償所關頗切,有待進一步釐清等語3

本案事實中,D 係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向 B 求償。至於 D 向 C 求償部分,

若認為 A 之死亡與 C 啟動創傷急救小組疏失有相當因果關係,由於醫審會鑑定 意見認為 C 之受僱人 X 醫師並無疏失,D 無從依民法第 188 條第 1 項規定請求 C 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故本件 D 係依 A 與 C 間醫療契約債務不履行之法 律關係4請求 C 賠償。由於 D 對 B 或 C,均請求因 A 之死亡支出喪葬費及受有精 神上損失之損害,就此內容,B 對 D、C 對 D,各負全部給付之義務,且因 D 所

2 上開案例中,D 對 B 請求部分,為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99 年度訴字第 16 號民事案件(下稱 前案);D 對 C 請求部分,則為最高法院 105 年度台上字第 136 號民事判決(下稱後案),實際上 A 之家屬除配偶 D 外,子女亦有請求精神慰撫金,但為討論方便,僅列其配偶 D 為請求權人,

且以請求金額一定比例取整數。此外,本件案例事實上涉及被害人 A 與有過失,但與有過失與 本文擬探討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之差異等關聯不大,為設題明確,此部分亦省略不提。

3 本件發回後,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5 年度醫上更(一)字第 2 號民事判決以 C 之過失與 A 死亡結果間不具相當因果關係,認 D 對 C 之請求為無理由,D 未再上訴而確定。

4 關於法人得否依據臺灣民法第 184 條規定負擔本身之侵權責任,學說上論述甚少,實務原則上 採否定說,故法人必須依民法第 28 條、第 188 條規定與其董事、有代表權之人或受僱人連帶 負責,但在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字第 2035 號民事判決後,最高法院透過徵詢程序,確定民 法第 184 條規定,於法人亦有適用,而認為法人應負擔其組織活動所生之侵權行為責任。是於 本件情形,C 醫院既有啟動創傷急救小組未善盡注意之疏失,若因此造成 A 之死亡,在上開判 決之後,雖其受僱人 X 不負侵權行為責任,C 醫院似得依民法第 184 條規定對 D 負侵權行為賠 償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受損害僅有一次,基於損害填補原則,D 不得重複受償,倘其自 B 受償喪葬費及 精神慰撫金,C 對 D 所負義務在相同給付範圍內應免再給付,然因 B、C 分別依 侵權行為、債務不履行之法律關係對 D 負賠償責任,明顯不合於我國學說實務 針對民法第 272 條解釋須具備「明示」或「法律規定」之要件,依目前通說,B、

C 對 D 即無法成立連帶債務,而將此種債之關係歸類為「不真正連帶債務」。 由於我國目前學說實務咸認不真正連帶債務人 B、C 間並無內部求償關係5, 將導致倘 D 已自 B 受償後,縱 C 明顯有醫療契約債務不履行責任,C 既毋須對 D 賠償,B 亦不能向 C 行使其內部求償權,造成端賴 D 選擇行使請求權對象,

而決定 B、C 應否支出賠償金額之不合理現象。

尤其本件情形,D 另自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人處受償 150 萬元,由於強制汽車 責任保險係以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致乘客或車外第三人傷害或死亡之汽車交 通事故,為其保險事故(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 13 條、第 25 條第 1 項規定參 照),且以經保險人承保之要保人及經該要保人同意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之人 為被保險人(見同法第 9 條第 2 項),而本件 D 受領強制汽車責任保險金係以 B

尤其本件情形,D 另自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人處受償 150 萬元,由於強制汽車 責任保險係以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致乘客或車外第三人傷害或死亡之汽車交 通事故,為其保險事故(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 13 條、第 25 條第 1 項規定參 照),且以經保險人承保之要保人及經該要保人同意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之人 為被保險人(見同法第 9 條第 2 項),而本件 D 受領強制汽車責任保險金係以 B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