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戰略觀發展概述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64-70)

第四章 中共的戰略觀

第二節 中共戰略觀發展概述

一、中共戰略的形成與演變

為探討國防情境以掌握影響國家安全的內外威脅,應以敵所使用之戰略為 起點,因此就我國目前外在軍事上所面臨最大威脅-中共,其戰略的演變會造 成戰爭觀念與外軍思想對台海兩岸情勢的衝擊與改變。希望透過中共的戰略觀 瞭解戰爭,以回朔理解對中共對台發動戰爭的因素決策模式,並研究中共國防 戰略之演變歷程上,特以三位領導人的意識型態、及國際、國內環境變化,戰 略觀認知的差異性為區隔分析,解析中共戰略受到特定時空的主客觀因素,並 且建立危機預測模式的探討基礎,來幫助相關單位瞭解如何透過危機管理來降 低緊張,避免衝突,緩和當前緊張情況的持續惡化等。

中共「軍事科學院」於一九八七年出版的「戰略學」乙書中指出,「戰略是 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是戰爭指導者運用戰爭力量和手段達成戰爭目標的一種 藝術。」(中共軍事科學院編,1987)。此外,中共國防大學於一九八九年出版的

「國際環境與未來國防」記載:「戰略為人們為達成某一既定目的或目標,進行 重大的、長遠的、帶有全局性的或決定全局謀劃的手段,是富有內在魅力的『規 劃未來的藝術』」(聶全林、吳青田合編,1989)。中共認為戰略目標,要依據已 經明確的戰略指導思想(中共的戰略指導思想就是馬列主義及毛澤東、鄧小平思 想),在全面分析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預測和估算,同時要 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中共認為「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因此,「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與政治是一體兩面,

彼此相互為用的。因此,中共對軍事戰略的定義為:「戰略指導者基於對軍事鬥

爭全局性客觀規律的認知,全面計畫、部署、指導平時和戰時軍事力量的建設 和運用,以保證有效達成既定的政治目標」(黃玉章主編,1991),顯然可知的,

中共之軍事戰略基本上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是政治的延長」觀念的引申再加 上毛鄧等思想融合我國古代既有的用兵思想而成。

(一)中共戰略的形成

中共戰略觀的建立,始於 1935 年,迄今仍保持其基本觀念與原則;此即所 謂毛澤東的戰略觀,在 1935 年之前存在著戰略路線的搖擺與爭議,直至 1935 年元月的遵義會議中,毛澤東批判了博古與李德的戰略路線,指出了左傾機會 主義的錯誤指導方針。而於同年 10 月,又批判了張國燾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

自此毛澤東的戰略思想主導了中共戰略作為已逾六十年(廖國良、李士國、徐 焰,1991)。

中共的軍事戰略以服從黨的基本路線,是指導戰爭和軍事鬥爭的綱領,為 一切軍事行動的基本依據,並履行其國家憲法所賦予的任務;和平時期其基本 任務和目標是指導軍隊;進行戰爭之準備,遏止敵軍侵略,保衛國家政權,捍 衛國家利益,同時為提供國家四化建設安全穩定之環境;戰時則指導軍隊採取 適當的戰爭形式,打敗敵國之侵略,爭取有利條件下結束戰爭,恢復和平(孫小 明,1993)。中共戰略思維強調與馬列主義的相結合,但也融合中國傳統與承襲 西方的戰略思想(西方的戰略思想包括:克勞塞維茲、馬克思、列寧等人)。其實 中共在軍事戰略思想的演變,仍以馬列思想為指導,人民戰爭為基礎發展,強 調透過意識型態的運用,以建構軍事戰略。毛澤東更認為中國革命鬥爭主要的 鬥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強調「黨指揮槍」的軍事特質,軍 民結合的建軍路線。(沈明室,1995)

(二)中共戰略的演變

中共自一九五○年建政以來,其戰略的規劃概可分為三大階段,分由毛澤 東、鄧小平和江澤民所主導。因此在戰略思維上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林宗 達,2000)第一階段(1949-1978)的奠基期:此期的戰略以「人民戰爭」、「積極防 禦」、「近岸防禦」為主。第二階段(1979-1991)的轉變期:此期戰略採「近海防 禦」。第三階段(1991-至今)的更新期:此期的戰略採「高科技的局部戰爭」、「遠 洋戰略」為主。而中共各時期領導人所呈現戰略思維的演進比較(如表 10)。

表 7

中共領導人戰略思維演進比較

時期論點 毛 澤 東 時 期 鄧 小 平 時 期 江 澤 民 時 期 客觀戰略研判評

1.中共貧窮落後 2.共軍裝備落後 3. 中 國 有 被 帝 國

主 義 霸 權 主 義 侵略的威脅

1.戰爭可以避免 2.和平可以創造 3. 世 界 大 戰 可 以

於避免,因應小 規模局部戰爭

1.戰爭可以避免 2.和平可以創造 3. 未 來 戰 爭 是 高

技 術 條 件 下 的 戰爭

軍事思想指導與 分析

1.人民戰爭

2. 以 劣 勢 裝 備 打 敗優勢

1. 進 行 和 平 時 期 建軍

2. 提 升 綜 合 國 力 為國防現代化 3.走質量建軍、精

兵路線

1.提昇綜合國力 2.高科技建軍 3. 高 科 技 作 戰 條

件 下 的 積 極 防 禦

軍事戰略理論構 想

1.全面戰爭

2.早打、大打、打 核戰

1.積極防禦,打局 部戰爭

2. 戰 略 防 禦 與 攻 勢 作 戰 - 先 機 制敵

1. 打 嬴 高 科 技 條 件 下 的 局 部 戰 爭

2. 高 科 技 作 戰 條 件 與 現 代 化 戰 爭的結合 戰役戰術(法)的

研練與論證

1.十六字方針 2.十大原則

3.誘敵深入;運動 戰、殲滅戰

1. 軍 事 威 懾 與 嚇 阻 - 低 度 核 武 與戰略導彈 2. 快 速 反 應 戰 法

-空地一體,協 同作戰

1. 軍 事 威 懾 與 嚇 阻 - 中 度 核 武 戰略、戰術與導 彈

2. 研 擬 軍 事 事 務 革命戰術戰法 毛主政時期能對中共安全構成威脅,或進行大規模軍事入侵的只有蘇聯及 美國,這兩個國家在不同的時間加諸於中共的軍事威脅程度,便成為毛制定國 防戰略的重要思考主軸(葉茂益,2000),但基本上仍是以毛之「人民戰爭」戰略 思想為核心,在作指導上,強調「將優勢入侵之敵、誘入國內深地、等待反攻 條件」之持久消秏的守勢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以「立足於早打、大 打、打核戰」的指導思想,與「全面戰爭」的準備,部隊處於臨戰狀態,防禦 重點漸由四面八方的軍事佈局轉向「三北」(所謂「三北」係指「華 北、東 北 、 西 北 」)的準備。

在鄧時代,雖然仍是以人民戰爭為基礎的軍事思想,隨著鄧改革開放政策 及實施四個現代化,國家發展戰略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國防戰略進入「和

平建設」的新時代,但為順應戰略環境的改變,亦調整為「現代條件下的人民 戰爭」,並結合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禦敵於國門外;換言之,此時期戰略思想 已脫離「誘敵深入國內」,改由國境地區阻止敵人的侵略,成為鄧時期的軍事戰 略思想的主軸。

江澤民接班後,鑒於波灣戰爭帶來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新觀念,使「積極 防禦」的戰略內涵上增加了高科技建軍的思想,以打贏一場高科技條件下的局 部戰爭。在人民軍隊必須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維護「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 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並指出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國家建設大局;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注重質量建設、科技強軍,強調走有「中國特色 的精兵主義道路」,整體上要能提高人民戰爭威懾力量和實戰能力(中共研究雜 誌社,1996)。

二、中共的新戰略觀

共軍受到波斯灣戰爭的影響,體認現代戰爭即為高科技戰爭,意識到現代 科學技術的發展,即為戰爭創造新的經濟和物質手段,使局部戰爭不僅可以達 成戰役、戰鬥目的,而且可以達成戰略目標,更容易為政治所接受。既然局部 戰爭可以解決政治的需要,憑藉「小戰」或「中戰」即可屈人之兵,此即界定 局部戰爭必將是當前和未來戰爭的基本型態。中共分析,局部戰爭是受到地理 與政治目的侷限的一種戰爭,遂行局部戰爭的目的,而是經由局部的軍事行動,

伸張一已的立場與意志;對局部戰爭中共列舉了重要的五種類型:(一)侷限於邊 境地區之小規模衝突。(二)領海及外島衝突。(三)空中突擊。(四)防禦敵人蓄意 局部入侵。(五)對敵實施懲罰性反制攻擊,以對抗侵略並維護主權。基此,中共 在近期舉行的主要軍事演習中,即將軍隊為因應地區或局部戰爭需求所發展的 戰力程度列為測試重點,並強調「拳頭部隊」的戰略性任務,期能迅速反應,

迅速投射所需兵力,解決衝突(田定忠,1995)。

自一九八五年鄧小平主導軍隊現代化建設迄今數十餘年來,始終以現代化 為中心,並以「調整編制、更新武器裝備、健全規章制度、重視科技研發、堅 持革命思想」為目標,以「質量建軍」為方針,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 戰爭」為要求,不斷進行改革精進。但中共鑑於前蘇聯擁有超強軍力,卻在無

外力侵襲下自行瓦解,反應出來的就是對動武的自製,故不能片面追求軍備擴 張,而以發展經濟為主軸,輔以軍事、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冀能以提 昇「綜合國力」為目標。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促使綜合國力提昇,帶動其軍 事力量漸次增強,若其內外環境因素良性發展,其軍隊現代化與強化戰備之進 展將更為快速。顯然地,中共國防政策仍遵循「從量到質」的方針,走向「加 強軍隊質的建設,推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精強軍隊之道」。

中共利用地略形勢及國際失衡之均勢,一方面尋求睦鄰外交,俾能營造一 個有利之國際環,加強其在世局之影響力;一方面卻積極整建軍備,以建立一 支可「確保打勝小規模戰爭及遏止中等規模局部戰爭爆發」之軍力。1993 年 1 月 13 日,江澤民主持中共中央軍委「九三一作戰會議」,針對當前國際戰略情 勢進行評估。認為自從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解體之後,世界戰略局勢已發生結 構性變化。全面大戰爆發的威脅已經減輕,但「台灣問題及周邊領土爭端問題」

等潛伏局部戰爭之危機。並據此結論調整其戰略方向(張保民,1994),將中共國 家基本戰略方向由三北(華北、東北、西北)轉到四海(黃海、東海、南海及渤海) 置重點於東南沿海。因此兩岸潛在的危機,隨著戰略型態的演變,已漸漸浮出 檯面,對我的威脅不能同日而語了。

三、中共的新安全觀

中共認為,在後冷戰時期和平與發展的本質下,軍事因素能夠影響國家安 全的程度已漸趨薄弱,軍事力的強弱亦非衡量國力的唯一標準,反而在經濟掛 帥的年代裡,如何保持經濟上的相對優勢,在敵消我長的過程中,加速提升「綜 合國力」,才是國家安全的最佳保障。基於以上的因素,中共體認到經濟因素在 國家安全上的比重逐漸增加,以致在戰略構想與國家資源分配上,以經濟發展 為主要選項,形成了偏重經濟面向的國家安全觀念。因此,江澤民時期,中共 開發出以經濟為核心的全面向國家安全觀念,也就是所謂「新安全觀」。「新安 全觀」包括了二個內涵,「全面安全」係從全方位防止任何威脅對現有的經濟建 設與成果造成破壞,而「共同安全」係為創造和平與穩定的外部環境以便持續 發展經濟,從而提升跨世紀的「綜合國力」。

在一九九三年的「十四大」報告中,中共首度提出「綜合國力競爭戰略」, 顯示出中共在經濟改革上已獲得了一定成效,並有餘力增加國防經費來加速軍

事現代化的步伐。換言之,這種兼具生存與發展意義的安全觀念,將會在未來 指導中共在戰略運用上,在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環境時,為中共的經濟建設,

創造一個長期的、和平穩定的周邊及國際環境。由這個角度來看,「新安全觀」

的形成與國際環境的變遷、地緣戰略的考量、「中國威脅論」的反駁。蓋經濟全 球化的趨勢下,區域國家藉著地緣之便,將可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最大經濟效 益。中共如果不能與鄰近國家保持良好關係,對其「綜合國力」競爭戰略的目 標,勢將形成極大障礙。以及只要能夠成為區域強權取得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國 際地位,即可有效遏止美國和其他國家對台灣問題進行插手,因此,從某些角 度來看,反霸與爭霸其實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含有辯證的思維,對美國霸權行 為的衝擊有著不同程度的牽連。

其次,以「新安全觀」的煙幕來製造中共愛好和平的意象,塑造有利經濟 發展的環境,加速綜合國力之提升。首先,中共寄望於世界各國能夠認同「新 安全觀」,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下進行合作,企圖以大陸的龐大市場吸引各國 的資金技術,當經濟互賴的程度加深以後,中共在世界的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加,

便能逐一排除來自國際社會的阻力與障礙,強勢要求各國在台灣問題上予以配 合,藉著「新安全觀」,中共有意將兩岸問題定位在內政的框架下,壓縮台灣在 國際社會的生存空間,以期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祖國統一的目標。

四 、 中 共 調 整 戰 略 方 向 對 台 之 影 響

中 共 對 戰 略 情 勢 之 判 斷 , 主 要 依 據 國 際 情 勢 演 變 , 及 其 內 部 情 勢 發 展 對 戰 爭 之 適 應 性 進 行 考 量 。 因此,中共盱衡大陸內、外情勢,即重新 調整;軍事戰略方向;將原來之「南海、中印邊境、東南沿海」戰略順序,調 整為「東南沿海、南海、中 印 邊 境 」,並將軍事戰略發展的新動向,由面向西 北的大陸主義轉移向東南的海洋主義,致使台海安全面臨嚴重考驗,表現出其 異常強硬的態度,甚至不惜採取軍事行動的動向,對台海的影響不僅是軍事的 層面,並擴及政治、經濟、心理及對外關係方面,故必須從戰略及對外戰爭的 因素著眼,策定當前的因應對策,將危機的風險因數減少,方能制敵機先,掌 握主動。

不可諱言,一些曾經和中共發生軍事衝突的國家,大部份和中共存有領土 和主權的爭議,或為安全觀的理由及國家面子等問題,從歷史轉至中共軍事戰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64-7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