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安全概論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45-51)

第三章 國家安全與危機

第一節 國家安全概論

元化的發展,國與國間的衝突因數,隨著世界的重大改變,帶來新的問題,加 上高科技的發展,及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功能不彰,同時走向理論與實務結合 的趨勢,因而「安全」的內涵正在擴充,新名詞和新觀念紛紛出現,不再局限 於軍事領域,安全範圍也不斷延伸,漸漸發展成國際安全、全球安全、區域安 全及合作安全等新觀念,但「國家安全的研究」仍是安全研究的根本並無改變。

因此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仍為千古不易之真理。

(二)名詞定義與起源

「國家安全」一詞,第一次出現於 1945 年 8 月美國海軍部長富裏斯塔(James Forrestal)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時所使用,「只有在非常寬廣和綜合的層面上,才能 確保我們的國家安全。」接著他又鄭重地指出:「我在此之所以一再使用的名詞 是『安全』(Security)而不是『防衛』(Defense)」( Daniel Yergin,1977)。其「國家 安全」的意義,傳統的定義多偏向軍事安全意涵,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 期,對國家安全比較狹義的觀點,把重點放在外來的威脅,免於受到外敵壓迫。

在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四款指出:「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係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 力,或以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 政治獨立。」(丘宏達,1991),其後美國前國防部長布朗(Harold Brown)曾對國 家安全提出一個定義:「國家安全是一種保存國家物質和領土完整,在合理條件 上維持其與世界其餘部分之間經濟關係;保護其性質、制度,和統治不受外力 擾亂,以及控制其國界的能力。」(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1995);布朗所強調 國家安全的非軍事部份,已跳脫出純粹軍事為中心考慮的安全概念,而更是一 種新觀念、新思維和新境界。早期美國著名政治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 則指出:「並非所有一切以國家安全為名義的措施,都一定對於此種目的有所貢 獻…我們最大的安全是在於所有一切外交政策工具能有最佳的平衡;軍備、外 文、資訊、經濟有良好的協調;外交與內政之間有適當的配合。」(Harold D.

Lasswell, 1950)拉斯威爾進一步基於國家利益考量國家安全之新觀念。

學者羅門(Joseph Romm)在 1993 年曾試圖從國家的角度對安全觀念綜整了 六 種 不 同 的 界 定 , 一 般 要 點 指 的 是 保 衛 核 心 價 值 與 防 範 外 來 威 脅 (Joseph Romm,1993)。對照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的定義:「國家安全就是國家保 護其內部價值(自由、生存、繁榮),不受外來威脅的能力。」(David L. Shells,1968)

或美國「國防計畫作為書」中的定義:「國家所採取保護其利益和目標,以對抗 外來威脅的措施。」(John M. Collins,1982),國家安全普遍著重在抵抗外來威脅 以保護國家益(價值)的觀點,應可視為國家安全在概念上的共通界定。

從戰略觀點來看,由於外在威脅的刺激是產生國家安全的起因,因此國家 安全是「對所有外來侵略,間諜活動、敵意偵察、破壞、顛覆、困擾及其他敵 意影響等國家所採取之保護。」(John M. Collins,1975)。國內學者曾復文博士簡 要的說:「國家安全是國家持續生存與發展。」(曾復文,1994)。戰略學家鈕先 鍾先生也認為國家安全是「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時,對抗各種威脅所採取的措施。」

(丘宏達,前引書,頁 432。),所以沒有威脅就不產生安全問題。

美國官方和學術界曾對「國家安全」此作成一些定義,茲列述其中具代表 性者:

1. 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在 1950 年代中所用的定義:「保存美國作為自由國家 的地位,並使其基本制度和價值不受任何侵害」( Joseph J. Romm, op.cit., P.194.。)

2. 吳爾夫斯(1962)的定義為:「就客觀意識而言,安全表示價值未受威脅,就 主觀意識而言,安全表示不怕價值受到攻擊」(Arnold Wolfers, op.cit., p.147.。)

3. 「社會科學百科全書」(1968)的定義為:「國家保護其內在價值不受外來的 能力」(John L. Shells, op.cit, pp. 40-45)。

4. 柯林斯在「大戰略」(1973)書中所用的定義為:「國家對所有一切外來侵略、

間諜活動、敵意偵察、破壞顛覆等行動的保護」﹙John M.Collins,鈕先鍾譯,

前引書,頁 455。﹚

5. 美國前國防部長希朗(Harold Brown)的定義(1983)為:「一種保存國家實質完 整和領土,在合理條件之下維持其與世界其餘部分之間的經濟關係,保護 其性質、制度和統治,不受外力擾亂、以及控制其國界的能力」﹙Harold Brown,1983,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Westview,p4)

6. 梅爾(Charles Majer)的定義(1990)為:「最好界定為控某些國內外條件,以使 公眾相信足以使其享有自決或自主、繁榮和福利」﹙Charles Majer,1990) 以上數條所代表美國從 50 到 90 年代對「國家全的」的基本看法,可以反

對國家安全概念後,提出三點基本認識(鈕先鍾,1995):

1. 國家安全是一種條件也是一種能力:

二者之間又有其微妙關係之存在,必須先有某種能力,然後始能創出某種 條件。

2. 就狹義而言,國家安全即為國防,也可以稱之為軍事安全(military security):

以對抗外來武力威脅為目的。不過隨著世局的演變,國家安全的內涵也隨 之擴大,於是發展成為較廣義的觀念,其範圍不僅限於軍事和國防,而把非軍 事性因素列入考慮。

3. 國家安全不僅是一種政策,而且也是一種理論:

國家之所以有安全政策是經過思考程式之後所獲得的結論,又必須以理論 為基礎。

(三)國家安全概念的檢視

西方學者對於「安全研究」等同「戰略研究」,係研究衝突與戰爭的原因、

防制、影響,以及軍事力量的政治運用。戰略研究即是研究政治體(主要是政府) 對安全管理的作為,在美國通常將兩者視為同義,戰略研究的目的在求安全,

因此兩者是相同的(Sean M. Lynn,1994),事實上,東西冷戰期間,所謂的安全概 念乃包含在戰略研究中。換言之,以國家及國家相互間互動關係為主軸,偏重 在軍事的研究與思考就是這時期安全概念的特色。尤其是國家有限的資源分配 下,相當明顯的呈現出重要軍事安全輕忽非軍事安全因素的政策取向(Graham Jahon & Gregory Treverton,1992)。到了 1980 年代起學界對於軍事戰略為宗旨 的安全研究,已感到無法因應非軍事性因素對國家安全漸增的挑戰,乃逐漸質 疑這種傳統架構研究安全概念的適當性,因而擴大界定安全範圍與層面。特別 是進入 1990 年代的後冷戰時期,原兩極軍事、意識形態對抗的國際體系的瓦解,

對於國家安全與國際安全概念產生極大的衝擊。國家安全受到非軍事性因素的 影響,再次促進重新界定安全概念的需求熱潮。

具體的說,傳統的國家安全概念是以戰略-政治為主的思維,凡是對國家 生存造成威脅因素均歸安全的涵蓋範圍。同樣的,在今日界定非軍事性因素的 發生已朝向更廣義的綜合性安全概念。國家的安全的根本應以國家的利益及戰 略目標息息相關。但隨著國際發展趨勢的演變,以往僅從單純的軍事角度考量

為主,發展至現今對國家安全政策的擬定除應依據地緣政治,明訂國家利益及 目標外,尚須掌握世局變動,周詳規劃國家安全構想及政策等多面向的思考;

由傳統上唯一的「戰略-政治」面向擴至採納多面向的「共同安全」與「綜合 性安全」的概念之界定,包括政治、經濟、環境、社會、及軍事面向。促進國 際安全合作,藉此凸顯共同利益的存在。

二、不同時期安全概念之適用與比較

西方學者約瑟夫(Paul Joseph)從新、舊全球秩序來觀察安全研究的趨勢,區 分不同的國家安全概念(如表 5)。其以國家安全演變的發生主要原因與時間,就 在於後冷戰時期國際環境的改變,隨之有不同的安全需求與議題。國內學者劉 復國在考量安全概念的基本要件中,特別對傳統安全與綜合性安全概念內涵之 比較加以區分。(如表 6)確定了非軍事領域中不同因素所產生的安全威脅,將今 日安全概念在層次上已由單一性的「國家安全」延伸至多層次的面向上。

表 5

新、舊世界秩序下的國家安全概念

新、舊秩序差異處 舊 世 界 秩 序 新 世 界 秩 序 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 蘇聯、第三世界的革

命力量

獨裁、環境品質低落、全球 經濟問題(國內蕭條)

軍事力量的主要所在 擴大嚇阻、防禦歐 洲、海外幹預的能力

基本嚇阻→核武裁減、聯合 國維和部隊、非攻擊性防禦 民主與公眾的角色 公民的正式權利 公民教育、社會積極主義、

強化民主

對戰爭與和平的文化態度 旁觀式的黷武主義 和平的公民文化

與發展中國家的政經關係 維持市場關係 鼓勵真正的發展、共同命運

和平概念 消極和平觀 積極和平觀(減少結構性暴

力)

軍費與經濟 最小衝擊 和平紅利與經濟轉化

智識與政策典範 現實主義 共同安全

資料來源:「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莫大華,1998,問題與研究,37(8),頁 22。

表 6

傳統安全與綜合性安全概念內涵之比較

傳統安全概念 綜合性安全概念

行為主體 國家 個人、次國家團體、國家、國際機構 界定取向 獨重高階政治 低階政治、高階政治

分析層次 體系、國家 個人、次國家團體、國家、區域、全球 分析面向 戰略-政治 經濟、環境、政治、社會、軍事

威脅來源 外來侵略 內發性威脅與外在威脅同重

保衛標的 領土、主權 重大利益、核心價值免於受到侵害

資料來源:「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劉復國,

1999,問題與研究,38(2),頁 26。

由上述得知,「國家安全」的理念幾乎已擴大到無所不包,從環境保護到資 訊公路的建設與國家安全都有關係。軍事的重要性已在這個時代大幅下降,而 主導軍事勝利的軍事的科技,也就顯得不再是國家的安全佔有重要的地位,而 大環境使得國家的安全的概念已經漸漸的擴大。軍事科技的進步也並不能使國 家獲得絕對的安全的環境,國家安全更須與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處於相對安 全的狀態。國家安全是促進軍事科技的進步的動因,但相對地也促進非軍事因 素的對國家安全的貢獻,換言之,促進軍事科技的進步是因為對當時的環境的 認知,僅認為軍事的勝利,就是國家的勝利,同樣隨著人類認知的改變,軍事 的因素已不全然是國家安全的決定因素,當然會致力於國家安全的其他的因素。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許多的威脅是來自非軍事性層面,軍事的角色逐漸 在轉變,以及其他影響因素的上昇,軍事已不是唯一可以依賴的,但非軍事的 威脅並非取代軍事的威脅,軍事的威脅是依然存在的,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家的 威脅是來自多元的,國家的安全更要由軍事的因素和其他的因素的相互為用才 能有效的達成。

因此,為減低未來國家安全的風險,就必須減少國家所面對內外環境的威 脅,提高國家安全的程度,特別是在國際環境是各國自利、無政府與不確定的 狀況下,國家提供安全的能力就相當重要的。因此,國家安全即是國家在面臨 潛在或實際外部侵擾時,保持生存、維持領土完整與政治獨立,並維護其人民 所信奉的價值之能力(Inis L. Claude, 1990)。簡言之,安全就是對威脅的認知能 力及對威脅的反應能力,認知錯誤更有可能是造成戰爭的原因。因此,就我國

安全正受中共的武力威脅下,為確保國家安全及發展,如能建立預防兩岸軍事 衝突潛在之危機機制,方能防範戰爭於未然或於不得已發動戰爭將損害減至最 低程度。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45-5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