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的戰略文化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58-64)

第四章 中共的戰略觀

第一節 中共的戰略文化

建立基礎。戰略文化並不是永恆不變,它是會成長與變遷的,它會有縱向的歷 史傳統繼承,也會有橫向的空間擴散分佈。也就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對於 戰略文化的形成或成長都是受許多的因素影響,雖然影響的程度會因各國的時 代背景及情境有所制約(Stephen Peter Rosen, 1995),但基本上的影響戰略文化的 因素,依照學者洛德(Carnes Lrod)的看法概分下列以下幾方面:

(一)地緣政治位置(Geopolitical Setting):

島嶼國家的戰略偏好、取向、軍事體制結構勢必不同於大陸國家,領土的 位置、地勢、國境、海岸線等地緣政治位置因素,都會影響其戰略文化的形成 與發展。如中國國土廣大,陸地國境長,東面大洋受海上攻擊較不易,自須保 有強大陸軍守衛國境。

(二)國際關係:

軍備是有形的國防,外交是無形的國防,國防戰略可藉由外交結盟或協商 使國家在國際環境處於有利地位,因此,無論是盟國或敵國都會影響國家的戰 略文化。

(三)政治文化或意識形態:

戰爭是在達成政策目標,其戰爭本身就是個政治議題,當受國家的政治文 化及意識型態的影響,甚至軍事體制在國家的社會與政治上的角色,都會受到 政治文化及意識型態的影響。如中共所說的「槍桿子出政權」,及 1950 年中共 出兵韓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受到「意識型態」的影響。

(四)軍事文化(歷史、傳統):

國家的軍事歷史或經驗於戰略文化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每次的戰爭 或戰役,都是檢視現有國防戰略與軍事準則的試金石。

(五)文武關係與官僚組織:

文人與軍人的相對權力與控制關係,軍事體制在文武關係間的政治力量,

必然在國家戰略規劃與執行上起一定的作用,但絕不能控制政治,否則軍事體 制即喪失其政策工具的角色,極易使國家戰略文化產生軍國主義的黷武思想而 輕易發動攻擊性的戰爭。

(六)武器與軍事科技:

科技化的裝備與武器改變了國家戰略與軍事準則,特別是戰略核子武器的 出現,加上多目標彈頭載具的發展,使得核武「相互保證摧毀」(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戰略在人類「恐怖平衡」的心態下,進行有限的戰爭或衝突。新武 器科技發展涉及軍事能力的發展及改變戰略思維與戰爭的執行(Wayne K.

Maynard ,1993),進而影響戰略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七)社會結構:

軍事體制與國家戰略社群(Strategic Community)是社會的一部分,無論是現 代社會與傳統社會,在不同的社會結構所發展出的戰略文化也有所不同,現代 工業社會由於資本累積與發展的需求,多具攻擊性的戰略文化,而傳統農業社 會多以防禦為主的戰略文化。因此,社會結構之不同,基本上就具有不同的文 化背景,在戰略定位自然有所差異。

(八)戰略思想的傳統:

這是影響戰略思想的主要因素,從傳統的戰略思想著作所形成的戰略思想 傳統特質或是相同的思想趨勢,對於當前戰略社群成員的行為產生影響極大。

如中國曾胡治兵與孫子等著作均影響中國用兵思維,成為每一位中國的歷代兵 學家必讀之經典。

二、中共戰略文化的來源

自中共天安門事件後,激起學者對中共戰略的研究興趣,由於西方學者處 於不同的戰略文化差異,始終對中共的戰略決策與行為預估產生了誤導。因此,

只有深入探討中共的戰略文化觀著手,針對戰略決策者過去所處的情境模式及 傳統思維,無論是以往對外交或內政作為形成之言行及其政權採取對外軍事行 動意圖,俾能研判中共對外的軍事與行動之趨勢。

就中共而言,地理、歷史、民族文化三者交織而成所謂的「戰略傳統」,深 深的烙印在戰略決策者的深層心理之中。政治、經濟與科技是國家權力一個重 要的組成部份,也是戰略決策者選擇戰略方案及採取戰略行動的憑藉(王世塗,

1997)。尤其這些因素塑造成為中共的一種特殊的戰略文化及決策者意識型態的 行為模式,明顯體現在「中國戰略傳統」、「中國近代歷史所受的屈辱」「馬列思 想及中共領導人的思想」與「蘇軍的影響」、以及「戰爭經驗」等五方面(劉順 民,前引書,頁 25)。這些概念自然形成中共的戰略文化來源,因此分述如下:

(一)中國戰略傳統方面:

是以中國古老的「武經七書」作為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代表,故毛澤東說;

「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斯主義的方法給予批判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 一任務;」(李際均,前引書,頁 8)這也是說,即使是革命政權也很難在觀念上 完全否定過去,因為革命力量也是來自歷史的部份。

(二)中國近代歷史所受的屈辱方面:

中華民族自古即以天朝自居,然自清道光鴉片戰爭後,列強各國在中國境 內用兵,被迫簽訂不平等喪權辱國的條約,及吞併中國的藩屬,這是中國近代 史上無法忘懷的歷史慘痛教訓。因此中共對於國家的獨立自主、領土的統一及 主權完整有著至高無上的自尊情感,並且決心在任何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去保 衛它(李際均,前引書,頁 8);成為傳統戰略思維的根基。

(三)馬列思想及中共領導人的思想方面:

中共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斯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 防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深刻的闡明辯證唯物 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戰爭觀、方法論(張萬年,1999),而馬列意識型態當中,

被中共領導人運用「唯物辯證法」-矛盾、質量與否定三律作為方法論。馬列 意識型態則被中共戰略決策者列入作為檢視中國戰略傳統,以及總結戰爭經驗 的一種方法。

(四)戰爭經驗方面:

中共認為在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實踐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主要來源;毛澤 東軍事思想乃通過實踐產生理論,理論又指導實踐,實踐又豐富和發展理論(廖 國良,1991)。毛澤東認為,戰爭規律不僅有一般性,而且也有特殊性的。因此,

不僅應該研究一般性的戰爭規律,更要研究特殊性的戰爭規律。尤其是要注意 中共本身固有的革命戰爭規律,因為各個戰爭所在的環境不同,性質與情況有 異,因此而有不同的戰爭規律(毛澤東選集,1966)。所以戰爭的經驗也是中共戰 略文化的重要來源。

(五)蘇聯軍事思想:

中共軍隊乃師法俄國,就如毛澤東所說:「向蘇聯學習,這是我們建軍史上

第六卷,1993),因此在建政後毛澤東向蘇聯一面倒的政策指導下,其軍事裝備、

技術轉移,尤其在韓戰期間接受蘇聯軍事顧問的指導,使共軍的戰術戰法均揉 入了蘇聯的軍事準則。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在八大會議上指稱:「我們努力學習 蘇軍的一切先進經驗,可以縮短摸索的過程,少走彎路,迅速完成我軍現代化 建設」(張明睿,1998)。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中共的戰略文化已承襲中國傳統戰略思想、

中國近代歷史所受的屈辱、馬列思想及中共領導人的思想、蘇軍的影響、以及 戰爭經驗等五大來源,其展現於外的是對外用兵的決策因素之基礎,潛藏在決 策者的思維決擇之中,因此戰略文化無不影響中共在軍事作為上的考量因素之 中。

三、中共戰略文化的綜合觀

中共吸取戰略文化的來源經驗,其展現對外戰爭的關鍵因素的特徵,其特 質表現在戰爭決策經驗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決策因素仍受戰略文化特質在其 間的牽引與作用,以下茲就中共戰略文化特質結合決策因素所獲致結果綜合性 的探討:

(一)在國格與面子問題:

中國人常以信用當作第二生命,寧可犧牲利益也要保住面子,這種重義輕 利的文化自尊,自然也成為國家的一種認知,因此,鄧小平說:「中國理解自己 的責任。有兩條大家是信得過的,一條是堅持原則,一條是講話算數」(鄧小平 文卷第二卷,1993),所以中共特別強調中印邊界戰爭的勝利是維護了國家尊 嚴,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信(中國軍事百科全書,1997)。此即反映出中共對國格 及言出必行的面子文化。

(二)對領土主權的爭議:

對於中國古代的一匡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中國歷代黃帝為一統天下 而發動戰爭,自不容許有任何會危及領土主權的挑戰,所以鄧小平說:「關於主 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迴旋餘地」(詳請參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993),

這也是從毛澤東到江澤民三代領導人所一再強調與維護的,領土主權不容侵犯 與國家安全至上以求生存為首要目標。

1. 在政治因素方面:

其所展現的戰略文化乃以政治工作為先,也就是發動戰爭動員平民百姓,

「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魏汝霖,1991),

所以毛澤東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在這點上,戰爭就是政治,戰爭 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楊春長主 編,1997)。因此,毛澤東一向是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 在經濟因素上:

則具有中國的備戰思想,使「有備無患」亦不忘以經濟建設來提升軍事力 量的「憂患意識」,因為鄧小平已意識到只有「把經濟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 之途」(鄧小平文卷第三卷,1993)而且要求軍隊要服從整個國家建設大局。

隨後驅使高乎「科技強軍」與「質量建軍」以提升軍隊建軍的備戰能力。

3. 在國際局勢上:

由於戰略文化引發出對國際關係上謀略思想及防禦思想的運用建構。中國 的萬裏長城對中國而言並非國界,而是中國重防禦思想的歷史明證,所以 毛澤東乃承繼傳統防禦思想,提出「積極防禦」的基本原則。在謀略運用 也標示著中國傳統戰略思中對戰爭的看法,是反對純軍事手段的對抗,必 須考量與運用非軍事因素。因此,中共除承襲傳統戰略思維中「奇正之變」

的謀略思想外,更掌握其箇中奧妙,在戰場外乃透過國際上的政治、外交、

經濟、心理諸手段的運用,以得到國際上的支持與認同。

4. 在決策者領導風格上:

具有中國傳統義戰及慎戰思想。諸如中共決策者號召所發動用兵舉動必須 是符合「王者之師」、「正義之師」戰爭行為稱之,而非視為決策者的窮兵 黷武。中國的慎戰是所謂「兵凶戰危」,因此領導人乃秉持「非危不戰」的 原則來面對戰爭,畢竟「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復存,死者 不可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魏汝霖,前引 書,頁 225)。

5. 在戰略意圖型態上:

足以顯示中國戰略文化的謀略思想與馬克斯的唯物辯證思維之運用。就戰 爭觀而言,謀略乃為「綜合運用國家之政治、經濟、外交、社會、心理以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58-6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