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爭與危機、衝突的關聯性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51-58)

第三章 國家安全與危機

第二節 戰爭與危機、衝突的關聯性

安全正受中共的武力威脅下,為確保國家安全及發展,如能建立預防兩岸軍事 衝突潛在之危機機制,方能防範戰爭於未然或於不得已發動戰爭將損害減至最 低程度。

戰爭或是戰爭之前奏一定有危機出現,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如何,到目前為止 仍無定論,不過兩者之間是乎潛存著某種相關性。

二、戰爭與衝突的關係

從事國際關係或國際政治研究者而言,和平研究(Peace Studies or Peace Research)(“peace research”and“peace studies”)雖常為學者交互使用,但前者是關 切有關戰爭的原因與和平條件知識的發展及發現,並藉以改善決策過程與素 質;後者則是關切有關散播和平知識的實質議題,即偏重於教育、普及和平知 識,藉以理解不同形式的和平與衝突。是解決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之一,但不 論是戰略研究或是安全研究卻有著不同的理論假設,都是嘗試從理解戰爭現象 著手,進行知戰、備戰與防戰的研究,其思考基礎常引用古羅馬人格言:「若是 你要和平,就必須準備戰爭。」來說明。因此,衝突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一直 是國際關係學者,甚至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關切的重點,主要是想瞭解人類的 行為模式和動機。國際關係學者最先參考這方面的研究,來觀察決策者如何判 斷衝突的發生,做出決定,引導國家走向和平或戰爭。

學者肯耐斯.波丁(Kenneth E. Boulding)在其「衝突與防衛」一書中說:「衝 突即一種對抗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參加對抗的各方在對抗前均己認知彼此 未來的對抗中有潛在不協調的矛盾;對抗中每一方必然意圖採取與對方敵對的 立場」(Kenneth E. Boulding,1963),根據以上對衝突的界定,如這種意圖敵對的 對抗活動使用了武力(或採取軍事行動),便形成武力衝突(或軍事衝突)。如按波 丁的說法,所謂衝突,即一種「不協調的活動」(Imcompatible Activity),因此在 生物界裏,衝突將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尤其在人類生活的世界裏,到處無不 充滿著衝突。例如:政治學是研究國家政府之間衝突的科學;社會學是研究家 庭之間、種族之間、宗教之間衝突的科學;人類學是研究人類文明衝突之科學。

整個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衝突的紀錄。因此,衝突不僅是國際關係中的主 要課題,也是人類社會其他各科學的重要課題(Kenneth E.Boulding, ibid, P.1)。在 探討衝突的起因和戰爭的起源是相同的問題,可是衝突的種類和次數要比戰爭 多。依照以上的定義,衝突的發生往往基於下列因素:一、事件的發生涉及國 家基本利益,其中又以國家生存最為重要;二、國家不使用包含軍事力量在內 的權力,無法迫使對方改變政策;三、在國家動用外交或軍力之後,與對手國

發生目標的對立、不和以及爭執,然後出現緊張的情勢,戰爭的可能性昇高(K.

J. Holsti ,1995)。以上因素綜合起來形成衝突演變的基本流程,也就是由事件引 發的緊張情勢可以視為一種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會出現危機和轉機,決策者必 須依照情勢、資訊以及政策目標做出判斷,衝突的解決機會方可能出現。需要 特別強調的是,事件演變成為戰爭不一定要經過上述三階段,所有的衝突也不 必然引發危機。

國內學者林碧炤將衝突分成五大類作為分類的標準:1.政治衝突;2.種族衝 突;3.軍事衝突;4.文明衝突;5.經濟衝突(林碧炤,同註 16,頁 8-12。)。是以 衝突在國際間引發的成因為分析的標準。衝突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兩個或兩個 以上對手,基於本身的利益所採取的與另一對手或多個對手不協調的立場所 致。導致對手之間發生衝突的問題甚多,霍斯堤根據對八十六件國際衝突的調 查,把國際衝突的問題〈Issues〉歸納為七種:(Kenneth E. Boulding, op.cit., P.464) 有限的領土衝突、政治體制的衝突、戰略帝國主義式的衝突、國家榮譽的衝突、

無限制的帝國主義式衝突、解放衝突、要求國家統一的衝突。另有學者為了便 於區分規模性,是以死亡人數作為發生衝突的分類方法;將軍事衝突分為小型 和中型衝突,前者以每次二十五人,每年死亡在千人以下為準,但一般百姓不 計算在內,後者則以每次死亡人數超過二十五人,每年死亡人數達一千人為準,

超過這項標準,軍事衝突就以小規模戰爭視之(Peter Wallensteen & Margareta Sollenberg , 1995)。衝突處理的概念來自於危機處理,同樣是階段性處理方式,

目的在防止情勢惡化,達到降溫的效果(Esward E. Azar & John W. Burton, 1986)。在概念、處理的方式方面,衝突處理和危機處理沒有太多的不同,唯一 的不同點是事件的急迫性。衝突解決其重點是在衝突的降低,並將國家間的爭 端加以解決,而不在於爭端的昇高成為戰爭,或已發生之戰爭迅速弭平的過程。

因此衝突降低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將糾葛在一起的各種因素加以分離,並針 對各別的因素以協商談判的方式解決,或者企圖逼迫對手就範而將爭端昇高,

形成國家間的政治、外交、軍事上的緊張狀態,並且在宣傳上相互叫罵,擺出 不惜一戰的姿態。當對手國意識到衝突有導致戰爭的可能性時,或會因戰爭的 代價太高,而尋求雙方的衝突降低,採取和談的作法。

三、衝突與危機

兩岸之間的衝突為何曾導致多次台海危機?首先要探討衝突的起因,一般 來說,衝突的發生起因涉及國家的基本利益,甚至包括生存的利益,在兩岸關 係上,對中共而言核心利益是國家統一,就中華民國來說則應該是台灣的永續 生存與發展。美國學者奎格(Philip W. Quigg)認為:「國家利益是綜合性的,偏見、

價值、優先、恐懼,以及對國家民族的看法」(Philip W. Quigg 著,李方譯,1973);

學者馬紹爾(C. B. Maishall)則有一明確的說法:「國家利益是政府與人民的認 識、期望、信念、立場及目標,它與國家生存,安全發展,密切相關,國家應 全力維護與推進」(轉引自李其泰,1979);或者國家不使用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 權力,無法迫使對方改變政策以及國家動用外交或軍事力量之後,與對手國發 生目標的對立、不合以及爭執(林碧炤,同註 16,頁 3。)。客觀上國際衝突有一 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大陸學者金應忠、倪世雄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金應忠、倪世雄著,1992 係理論比較研究):

1. 以語言衝突為象徵的階段 2. 緘默階段

3. 警告階段 4. 力量顯示階段

5. 國際危機階段: 第一是,「敵意的合理化的危機」(Justification of Hostility Crises)。第二是,「續起的危機」(Spinoff Crises)。第三是,「戰爭的邊緣政 策所引起的危機」(Brinkmanship Crises)

6. 國際戰爭的階段。衝突發生的階段過程中若無法成功的消弭或抑制衝突的 發展,就極有可能發生危機或戰爭。

基本上,衝突發展至某一個階段而無法即時抑制時,危機就可能爆發,因 此危機可被視為衝突的一個階段。事實上,衝突與危機的界線並不明顯,只不 過是危機比較具有「時間的壓迫性」,以緊張的持續性程度來分,危機通常是突 發性的而衝突可能是一種持續的對立,兩岸對主權的爭議與對立就是一種長期 性的均視為衝突的程度,另一方面危機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極高,除此之外,

危機不同於衝突,在於危機危害具有意外之奇龔性、決策之急促性、威脅的嚴 重性等的特質;因此國內學者朱延智總結數位美國危機處理大師所言歸納了四

種特質(朱延智,1999):

1. 威脅到國家的基本價值或高度優先目標;

2. 必須在時間壓力之下做決定;

3. 突發性;

4. 可能伴隨爆發戰爭的高度可能;

綜合觀之,衝突到危機的過程中,有其必然的關係,但兩者之間的區別在 於決策者或組成的社群對事件處理的態度,以及時間壓迫承受的認知而定。

四、危機、衝突與戰爭的關聯性

衝突、危機、戰爭實為環環相扣之三部曲。所謂衝突乃雙方彼此的歧見 (Disagreement);(關於「衝突」,參閱 Michael Nicholson ,1992, 「戰爭」的定義 及其諸元,見:Carl Von Clausewitz 著,王洽南譯,1991)至於危機則是戰爭的 先期狀態,若危機處理不當,則緊張持續升高,可能會導致戰爭,反之若處理 得當,則將僅止於衝突的層面,甚至最後衝突消失。在此當中,當事國之敵意 態度,可能因衝突的壓迫力增加會使危機出現,甚至最後導致戰爭(Richard Ned Lebow,1981)。因此危機的節奏常常伴隨著衝突與戰爭同時出現,由於三者的關 係是有環環相扣性,所以學者為嘗試表明其之間的關係,因此,斯耐德(Glenn H.

Snyder)及戴辛(Paul Diesing)從國家間利益衝突的角度,運用圖解來詮釋其「危 機門檻」(Crisis Threshold)的觀念,並說明即使國家雙方利益衝突必須跨越過這 個門檻後始能造成危機的出現,在一連串的對峙過程中,可能藉由各種解決的 方式後,如果處置不得宜則引發戰爭,反之或未爆發戰爭走向和平(如圖 7)。

圖 7 危機階段(Crisis Phases)發展圖

從圖 7 中,斯耐德及戴辛的危機面向圖可用來觀察危機由利益衝突發展到 對抗的過程。並認為由於兩國的利益衝突產生,包括國家感到其基本利益受威 脅,或是出現一些零星、不友善,但溫和的衝突行為,但也可能一國的挑戰導 致情勢為另一國無法容忍起而抵抗,危機因跨越門檻而產生,在形成危機後,

可能因出現幾波的對峙。危機若處理得不當,對峙可能會爆發為武裝衝突或大 規模的戰爭,如果大規模的戰爭得以避免,可視為是危機被化解。

布萊契(Michael Brecher)則進一步認為衝突、危機與戰爭是相重疊的,也不 是所有的危機會升高成為戰爭;危機也不必然發生於長期的衝突之內,戰爭亦 復如此,三者概念的關係(如圖 8)所述。

從斯耐德、戴辛及布萊契的觀點來看,可以得出戰爭是危機結果的一部份,

而危機卻是衝突結果的另一部份。三者範圍順序是有其一貫性,由衝突-危機

-戰爭的昇高趨勢,皆浮現出三者存在著一道無形的界線,尤其是 Snyder 與 Diesing 所提出的「危機門檻」概念,可進一步運作化為危機預測的警戒指標觀 念。

圖 8 衝突-危機-戰爭關係圖

在文檔中 謝辭 (頁 51-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