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影響,其在軍事戰略上必須隨著科技演進而做出必要的變化,就是在這種新舊觀 念的衝擊下,中國軍隊方提出「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的戰略」。其認為隨著軍事 科技的發展,就算進行的是傳統戰爭,也會以高科技的技術來展現,同時這也是 世界各國軍事戰略未來必然走向的趨勢。因此,中國軍事戰略除保有原來的規律 性外,在內容和形式上因受到高技術條件的影響和局部戰爭的制約,其發展已具 有「戰略空間加大、作戰領域增多」、「戰略、戰役、戰術的界線日趨模糊」、「戰 略行動攻防合一、轉換頻繁」及「戰爭規模較小,戰略範圍增大」等特點。12

中國軍事戰略是以國家綜合實力為基礎,以「積極防禦」思維為指導,「人民 戰爭」為基礎核心,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建設與運用軍事力量,

為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而對戰爭準備與戰爭實施全面的運籌與指導。13

第二節 中國軍事戰略理論

中國軍事戰略理論源自中國軍事思維,而中國軍事戰略思維受其歷史條件和 戰略環境的限制所衍生。中國強調以黨領軍、以黨領政,因此,黨的利益超越了 國家利益,而黨又是統治階級用於鞏固政權的機器,軍隊就成為個人鞏固政權的 鬥爭工具,在這種情形下,各時期領導人都把掌握軍隊視為鞏固政權的表徵。所 以中國的軍事戰略既是國家的軍事戰略,同時也是黨的軍事戰略,統管國防建設、

軍隊建設和武裝力量的準備與使用。毛澤東時期是以人民戰爭為軍事戰略理論,

而積極防禦則是「誘敵深入、積極防禦」屬於戰術階層,鄧小平時期為了發展經 濟建設,將「積極防禦」與「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並列為戰略階層,到了江澤 民時期「積極防禦」雖然仍是戰略階層,但幾乎只著重「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所以中共軍事戰略理論實質上僅有「積極防禦」與「人民戰爭」,爾後轉變成「高 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其餘各種不同理論,都因時代背景不同,所衍生出各理論 或手段。

毛澤東說中共軍事戰略概念就是積極防禦。1982 年鄧小平重申:「我們未來

12 韓曉林,《高技術局部戰爭理論研究》,(北京:軍事誼文,1998 年),頁 184-186。

13 彭光謙、姚有志合著,《軍事戰略學教程》,(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2001 年),頁 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反侵略戰爭,戰略方針就是積極防禦,積極防禦本身就不只是防禦,防禦中有 進攻」。江澤民也指出:「繼續執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不僅是繼承傳統,

也符合現階段中國的國情、軍情,有利於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保持主動。在軍事上 依然堅持自衛立場,實行後發制人的原則,以積極的攻勢行動達成防禦目的」。14而 積極防禦的精義為:「堅持自衛立場、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 我、我必犯人』,實行攻勢防禦、持久勝敵、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且具有中 國特色的積極防禦戰略思維,在作戰指導上突出的表現為靈活機動的特點,『你打 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爭取主動」。

人民戰爭是依據克勞塞維茲、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思維,與毛澤東在中國 武裝革命的戰爭經驗中發展出來,如季辛吉說「共產黨的軍事思維其最佳理論並 非出自俄國人的手筆,而是出自中國人的手筆如毛澤東所寫的『論持久戰』和『中 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5

毛澤東最早提出人民戰爭,即為人民群眾是基本戰略力量,要把進行戰爭與 發動人民緊密結合起來,用統一戰線組織和聚集千萬民眾和一切可能的革命友軍 攻擊最主要的敵人,然後建設一支以「農民」為主體新形成立的人民軍隊,實行 多種力量、多種形式相配合的人民戰爭,人民戰爭是全面性戰爭。16後來鄧小平提 出人民戰爭要適應現代條件的發展變化,把人民軍隊進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 主要力量,基本組織形式仍是「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過去是正規軍、遊擊 隊和民兵結合,現在是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17列寧則要工人團結起來組 成「工人革命隊伍」與中共組織「農民革命隊伍」。中、蘇共產黨藉由基層工人和 農民對資方與地主執行批判鬥爭,製造階級對立的形勢,藉機擴大勢力有利於奪 取政權。

從毛澤東提出人民戰爭,到鄧小平轉型為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演變到江澤

14 同註 13,彭光謙、姚有志合著,《軍事戰略學教程》,頁 106-107。

15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辨證》,(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3 年),頁 90。

16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教程》,(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1999 年),頁 81-105。

17 王益民、劉繼賢合著,《鄧小平軍事理論教程》,(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2000 年),頁 111-1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民提出高技術條下局部戰爭,進而發展出胡錦濤的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毛澤 東認為人民戰爭是為總體戰略,鄧小平還是堅持人民戰爭。江澤民也強調:「人民 戰爭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捨去,人民戰爭不僅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強有力武器,也 是遏制侵略戰爭的最有力武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轉變發展,好的傳統要繼 續堅持,具體的變化更要創新,必須實行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 結合,注重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提高常備質量、完善組織體制、優質結構,強化 快速動員能力和訓練水準,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18

其實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對人民戰爭都不放棄,認為人民發揮功能不 變,其本質都是以廣大民眾為基礎,其手段有所不同。毛澤東認為人民戰爭是全 面性,以人海戰術為基本,是正規軍、遊擊隊和民兵(全國人民)三結合,鄧小 平的人民戰爭是有限、局部戰爭,是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但必要時則 動員全國人民,江澤民的人民戰爭也是有限、局部戰爭,是正規軍、武警、民兵 三結合,是選擇性的動員,即是動員全國人民科技、財力、物力,並非全體人民 人力或生命。

隨著經濟發展與美蘇機械化戰爭的成熟,中國的人民戰爭思想,對適應當前 戰爭型態更加困難。19人民戰爭到江澤民時代,因與當時戰略環境不同,戰爭又不 是全面性,但不敢違背毛澤東、鄧小平人民戰爭理論。實際上江澤民提出「高技 術條件下局部戰爭」,其本質與人民戰爭有所矛盾。江澤民指出「高技術條件下局 部戰爭」,即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要重點準備應付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 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增強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和應急作戰能 力。為此,建設要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 的轉變。就是通過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提高武器裝備的科技,適應現代戰爭 的組織結構,培養現代科技的高素質軍事人才,建設一支「高效、精幹、合成」

18 胡建綱、蕭智林合著,《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37-140。

19 同註 15,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辨證》,頁 98。

〈http://news.ifeng.com/special/17dayuzhongguoweilai/200710/1020_2173_266294.shtml〉(2015 年 4 月 23 日)。

22 曾祥穎,〈中共陸軍未來發展之研析〉,《陸軍學術雙月刊》,50 卷 536 期,(桃園龍潭:國防部陸 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發行,2014 年),頁 20-21。

23 劉繼賢,《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年),頁 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