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21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朱新民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21 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姓 名:陳. 玠. i n U. 碩. 日 期:104 年 7 月. v.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摘. 要》.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進入新舊安全戰略格局轉換之過渡時期,意味著「兩極化」的國 際關係局勢崩解,國際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的情況,亞太地區已全然呈現權力真空與開 放的競爭格局,並形成美國、中國、日本等強權角力之交匯點。進入 21 世紀後,中國在經濟 上持續成長,並積極建設軍事現代化發展,都將支撐其在國家領土、主權爭議上展現更強硬 的態度。近年來,中國積極擴軍之行為已對東亞區域安全造成影響,尤其是與日本在東海區 域產生的利益衝突,亦考慮了「美國因素」的變數,並引發區域內之軍備競賽,對東海區域 安全造成影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關鍵字:中國軍事戰略、中國軍力變革、東海問題、美日安保.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4)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評析 ................................................................................................................................. 2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 8. 政 治 大. 第貳章 中國軍事戰略思維演變與發展 ............................................................................................. 10. 立. 第一節 中國軍事戰略概念 .............................................................................................................. 10. ‧ 國. 學. 第二節 中國軍事戰略理論 .............................................................................................................. 13. ‧. 第三節 中國軍事戰略沿革 .............................................................................................................. 16. sit. y. Nat. 第四節 小結 ....................................................................................................................................... 21. n. al. er. io. 第參章 中國軍事力量的變革 .............................................................................................................. 23. i n U. v. 第一節 中國陸軍軍力發展 .............................................................................................................. 25. Ch. engchi. 第二節 中國海軍軍力發展 .............................................................................................................. 28 第三節 中國空軍軍力發展 .............................................................................................................. 31 第四節 中國第二砲兵軍力發展 ...................................................................................................... 34 第五節. 小結 ..................................................................................................................................... 38. 第肆章 中日東海爭議與軍事角力 ..................................................................................................... 41 第一節 東海爭議問題 ...................................................................................................................... 42 第二節 美日安保關係對東海爭議影響 ......................................................................................... 46. II.

(5) 第三節 中國東海爭議軍事作為 ...................................................................................................... 53 第四節. 小結 ..................................................................................................................................... 58. 第伍章 21 世紀中國於東海區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61 第一節 中國的崛起........................................................................................................................... 62 第二節 中美關係的定位 .................................................................................................................. 64 第三節 日本國家正常化 .................................................................................................................. 69 第四節 小結 ....................................................................................................................................... 74. 政 治 大. 第陸章 結論 ........................................................................................................................................... 77. 立. 參考資料 ................................................................................................................................................. 80.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圖. 目. 錄》. 圖 1-1,論文研究架構圖 ........................................................................................................................... 8 圖 3-1,中國七大軍區及集團軍部署示意圖 ........................................................................................ 26 圖 3-2,中國七大軍區及集團軍部署示意圖 ........................................................................................ 31 圖 4-1,東海海域範圍示意圖 ................................................................................................................. 41 圖 4-2,在日美軍部署示意圖 ................................................................................................................. 49 圖 4-3,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示意圖 .................................................................................................... 57 圖 5-1,中國歷年公佈之國防預算統計圖 ............................................................................................ 6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7) 《表. 目. 錄》. 表 3-1,中國公佈之 2004 至 2014 年國防預算統計表 ........................................................................ 2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進入新舊安全戰略格局轉換之過渡時期,意味著「兩 極化」的國際關係局勢崩解,國際體系演變為「一超多強」的情況,亞太地區已 全然呈現權力真空與開放的競爭格局,並形成美國、中國、日本等強權角力之交 匯點。 進入 21 世紀後,中國在經濟上持續成長,積極發展軍事現代化建設,以滿足. 政 治 大. 國家戰略目標,並鞏固其在東亞區域之大國地位。在東亞區域內,深受中國軍事. 立. 威脅的不僅只有臺灣,還包括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甚至連美國也受其影響。. ‧ 國. 學. 以東亞複雜的安全問題,如「中」日衝突、「中」菲衝突、「中」越衝突及臺海安 全等,中國大動作的軍事作為都可能影響原本已經薄弱的東亞各國關係。然而中. ‧. 國的戰略位置是亞洲地緣政治中最具影響力的,也是可能造成東亞區域安全情勢. y. Nat. sit. 更為動盪不安的最大因素。. n. al. er. io. 中國快速的經濟成長與現代化的軍力擴張,都將支撐其在國家領土、主權爭. i n U. v. 議上展現更強硬的態度,更容易成為東亞地區潛在衝突的根源。因此,美國與日. Ch. engchi. 本等兩大東亞強權如何因應中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亦是評估未來東亞區域秩序 與安全的重要議題。基於以上所述,不難發現進入 21 世紀後,中國積極擴軍的目 的不明確,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透明度不足等,都是造成東亞地區籠罩在「中國 威脅論」氛圍的主因,亦為引發本研究之主要動機。 貳、研究目的 自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不僅達到了國內經濟起飛,更克 服外交孤立之障礙,也迅速地發展核子武器與彈道飛彈等具有強國意味的現代化 軍事武器。同時,經濟力量的大幅成長,使中國在軍事上獲得更充沛的資金來發 展軍備。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間各項事務,除聯合國人道救援任務、維和 1.

(10) 反恐行動外,並分別與巴基斯坦、俄羅斯、印尼、新加坡等國家實施聯合軍事演 習,中國海軍更多次突破第一島縺進入西太平洋實施海上實兵操演。美國「2014 年中國軍力報告」及日本「2013 年度防衛白皮書」均明確表示對中國擴展軍備可 能影響區域,並危及全球安全的疑慮。 中國以大國姿態企圖擴大在國際間之影響力,然中國崛起可能帶來的軍事安 全威脅仍為各國所關切,令國際社會不能再漠視這個崛起中國家的軍事實力。然 而,東亞地區缺乏像北約與歐盟類似的機制,不能像歐洲能在後冷戰轉型時期進 行區域合作與安全整合。東南亞國協(ASEAN)與其安全相關機構東協區域論壇. 政 治 大 島核武擴張、東海油田資源爭奪、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臺海安全及南海島礁主 立 (ARF),由於會員國太多若弱怕事,導致其組織功能發揮不彰。另外,諸如朝鮮半. 權爭議等更是整個東亞地區的軍事衝突熱點。. ‧ 國. 學. 近年來,中國積極擴軍之行為已對東亞區域安全造成影響,尤其是與日本在. ‧. 東海區域產生的利益衝突,亦摻雜了「美國因素」的不可抗拒變數,已引發了區. io. 二、瞭解美國與日本因應中國軍力崛起的作為。. al. er. 一、分析中共軍事戰略思維演變與實踐。. sit. y. Nat. 域內之軍備競賽,並對東海區域安全造成影響。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為:. n. v i n 三、評估 21 世紀中國軍事力量對東海區域安全有何影響。 Ch engchi U 第二節 文獻評析. 《社會科學方法論》指出,撰寫文獻探討(literary review)必須注意五個問題: 「別 人是如何看待這個主題的?哪些理論與這個主題相關?而這些理論又是如何描述 這個主題的?有沒有什麼缺點可以改進修正的?1」 。由此得知,文獻探討的目的乃 是將所有蒐集到的資料有系統的篩選,並保持客觀並中肯的分析已過濾的資料, 藉由重新檢視他人研究而能持續發展並改善新的研究,並能整合某個特定領域 裡,已被思考過或探討過的資訊,更進一步的做出相關資料的摘要與整合。文獻 1. Earl Babbie 著,陳文俊譯,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臺北:雙葉書廊,2006 年) ,頁 113。 2.

(11) 探討必須簡單明瞭的提出各項文獻資料的主要研究議題,比較現有資料與新的研 究主題兩者之間的差異,方能以新的研究角度去檢閱先前資料不足或遺漏之處, 並從分析過程中發展有助於未來研究方向建議與看法。 壹、戰略理論刊物: 我國學者王高成教授在《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2一書中,闡明戰略是 一國在總目標下的總體而長遠規劃,其範疇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心 理及科技等層面,對於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影響至钜。然而各國戰略的走向,不僅 會決定各自的優勝劣敗,也將影響國家間的互動及國際局勢的發展。所以筆者認. 政 治 大 崛起的意涵,並評估中國對國際的影響。 立. 為,藉由分析中國軍事戰略的演進及發展,瞭解中國軍事建設的走向,理解中國. 學者陳效良指出軍事戰略目的主要是為制止和延遲戰爭而進行的鬥爭,為對. ‧ 國. 學. 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準備和臨戰準備,戰爭爆發後的戰略領導與指揮,結束戰爭. ‧. 的戰略決策與處置等。3學者張萬年在《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一書中,定義. y. Nat. 軍事戰略是為籌劃戰爭準備與軍事建設的謀略,是統攬整個軍事領域的龍頭,是. er. io. sit. 對軍事鬥爭全面的籌劃和指導,並為了達到一定程度的政治目的,在軍事領域或 以軍事手段所進行的對抗活動。4學者馬保安更進一步說明戰略指導者以客觀態度. al. n. v i n 盱衡戰爭全域,策劃與指導平、戰時軍事力量的建立和運用,以保證有效達成既 Ch engchi U 定的政治目的。中國對戰爭準備的要求都包含遏制戰爭,且涵蓋實戰及威懾、軍 事及非軍事、軍事力量運用及軍事力量建設等。5綜上可知,中國對「戰略」與「軍 事戰略」這兩個名詞定義是沒有太大的區分,甚至是同一字義。 貳、軍事發展類刊物: 學者黃玉章在《軍事戰略概論》6以〈軍事戰略的歷史發展〉論述中國建軍戰 備工作從「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轉變為國防戰略構想自「近岸防禦」 、 「近海 2 3 4 5 6. 王高成編著, 《前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思潮》 ,(臺北:時英出版社,2008 年)。 陳效良,《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爭戰略分冊》,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年) ,頁 216。. 張萬年主編, 《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54-55 頁。. 馬保安,《戰略理論學習指南》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5-7。 黃玉章,《軍事戰略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1 年)。 3.

(12) 防禦」到「遠洋防禦」發展,期能禦敵於國土門之外。《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 7. 一書中,說明中國共產黨軍事指導理論的三次階段性轉型,並論述中國軍事思想. 的根源、主要內容及歷史進程。學者劉繼賢於《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書中指出, 毛澤東認為「積極防禦又叫攻勢防禦,又叫決戰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 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8中國官方出版的《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對建設論述 選編》一書中,記述鄧小平接班後仍承襲毛澤東的軍事思維,曾多次強調「中國 的戰略方針始終是積極防禦,二十年後也是戰略防禦」。 9學者孟樵在《探索中共 21 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書中評論江澤民雖延續鄧小平的軍事思. 政 治 大 「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 綜上論述,可對中國建政以來之軍事思想 立. 維,但已重新制定「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作戰的準備基點,放在 10. 演進建立出清楚脈絡,驗證其軍事戰略與國家戰略之相關性,並瞭解中國建政以. ‧ 國. 學. 來各領導人,分別在不同時期基於不同國際情勢發展,創立新的戰略思考。. ‧ sit. y. Nat. 壹、研究途徑.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al. er. io. 本研究係採用戰略研究途徑,以為發掘國家與國家間發生戰爭或衝突對立的. v. n. 原因,並了解戰爭決策者的戰略行為,即決定於執行國家戰略決策者的思維模式。. Ch. engchi. i n U. 戰略的形成與執行,不能單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予以研究,有必要對於國家主觀體 認而非理性客觀衡量的文化予以探討,甚至戰略的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因為 戰略的決策者在其規劃戰略時,有其主觀與相對判斷的指導原則,即使克勞塞維 茨的戰爭論也是普魯士文化的產物。 11本論文主要結合戰略發展與軍力變革的概 念,說明 21 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 7. 張伊寧主編, 《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2006 年)。 劉繼賢,《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年) ,頁 506-508。 9 中央軍委辦公廳, 《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對建設論述選編》 , (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頁 43。 10 孟樵, 《探索中共 21 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 , (臺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2001 年) ,頁 71。 11 莫大華, 〈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 , 《問題與研究》 ,35 卷 6 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6 年) ,頁 40。 8. 4.

(13) 貳、研究方法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上,研究方法是個非常重要的面向。所謂 的研究方法是指 收集、處理資料的技術。 12一般指的是用來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技術與方法研究方 法,亦為從事研究工作時,實際採用的程式與步驟。13因此,研究必須講求方法, 惟有如此才能對研究的事物,作有系統而條理分明之分析。英國學者 Derek Layder 表示: 「研究問題能增加知識累積的範圍,以及思考和理論化工作的涵蓋面。用想 像的方式將許多問題與累積得來的觀察及事實引進,而後拿它們來和既有想法、 證據與觀念相互較勁的作法,更能在資料蒐集前的初期階段,增進有關研究主題. 政 治 大 及「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 method)」來作為本篇論文蒐集及論證,以釐清 立. 的理論思考」。14基於上述概念,本論文研究採取「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research)」. 研究的問題。. ‧ 國. 學. 一、歷史研究法. ‧. 「歷史研究法」是學術界相當普遍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的做法是從歷史的. y. Nat. 角度切入,研究過去所發生的事件或活動。15凡一事物通過時間延續的變化即構成. er. io. sit. 了它的歷史,16「歷史研究法」是以敘述方法對某一過去事件作詳細的描述,以蒐 集過去事件證據並加以評價,亦重於時間順序敘述,通常由歷史、人物、制度著. al. n. v i n 手,重視人、事、時、地、物,來找到概念之前相互的關連性,以解釋事件的本 Ch engchi U. 末,可說是其他研究的基礎,17並藉由歷史事件來歸納出經驗法則,對正在發生的. 12.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初版)》 ,(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 ,頁 98。. 13. 沈室明、賀和風、楊明譯,貝蒂.齊斯克著, 《政治學研究方法舉隅》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5 年),頁 29。 14. Derek Layder 著、簡守邦譯, 《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臺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3. 年),第 39-40 頁。 15.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臺北:精華書局,1996 年),頁 18。. 16.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臺北:三民書局,1993 年) ,頁 165。. 17. 林文程, 《方法論一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演講資料,2005. 年) 。 5.

(14) 事件比較及判斷,進而預測欲研究問題的答案或未來發展趨勢,依照求同或求異 原則,發掘在不同時空下各個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 二、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最常用亦是最重要的方法,國際形勢 與歷史事件是國際關係的現象,國際關係理論是對這些現象後面的規律作出解 釋,而研究方法則是獲得這些理論解釋的手段。18「文獻分析法」是根據相關的文 獻進行分析,為最普遍的收集資料方式。19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透過各種既存的 史料,如官方出版品、書籍、期刊、論文、報紙等相關資料,來檢證學者對某一. 政 治 大 略議題的研究,因無法進行實證研究且執行困難,故閱讀相關文件資料為重要可 立. 事件的看法,剖析其含義,以推敲其淵源及影響或找出真相。20另外,有關中國戰.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sit. y. Nat. 一、時間範圍. 學. 壹、研究範圍. ‧ 國. 行的研究方法。21. al. er. io. 本文研究主題為 21 世紀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而研究中. v. n. 國軍事戰略格局,乃籍由探討中國歷屆領導人的軍事戰略思維,分析中國軍事戰. Ch. engchi. i n U. 略演變歷程,進而瞭解當前中國軍事戰略發展內涵,故時間點之起迄是以毛澤東 的軍事思維論述起,依次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至現今的領導人習近平。其 餘議題研究時間均自 2003 年,中國開始提倡「和平崛起」概念為其未來戰略「新 道路」始為研究起點,至習近平上任後 1 年,即 2014 年 3 月止。. 18. 秦亞青、閻學通、張文木、時殷弘、馮紹雷, 〈國際關係研究方法論筆談〉 , 《中國社會科學期刊》 ,. 第 145 期,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學院,2004 年) ,頁 82-83。 19.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三民書局,1994 年),頁 7。. 20. 趙明義,《國際區域研究》, (臺北:黎明文化,1994 年) ,頁 3-4。. 21. 楊開煌,《中共檔詮釋之方法學探討》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年),. 頁 32。 6.

(15) 二、地理範圍 東海(East China Sea) ,又稱為東中國海,指中國東部長江口外的大片海域, 口 至韓國濟州島,西北鄰黃海,東以日本的琉球群島為界接鄰太平洋,南至福建平 潭島到臺灣最北端富貴角連線,面積約 77 萬多平方公里。22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台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北岩、南岩、 飛岩八座主要的島礁組成,總面積約 6.5 平方公里,散佈在北緯 25 度 40 分到 26 度及東經 123 度到 124 度 34 分之間;位於臺灣東北方的東海中,南距基隆 102 海 浬,北距琉球群島的首府那霸為 230 海浬。主島為釣魚島,面積約 4.5 平方公里。. 政 治 大. 位於東海大陸架,中琉界溝西側,位於臺灣基隆港東偏北約 100 海浬、中國浙江 溫州港東南約 192 海浬處。. 23. 立. 貳、研究限制. ‧ 國. 學. 中國各項政策不夠透明化是眾所皆知的事實,而本論文研究的主要限制為資. ‧. 料來源的缺乏,由於中國是個高度極權的國家,鮮少公佈屬於國家機密或機敏性. y. Nat. 檔,因此資料取得與分析較為困難;尤其中國又善於隱藏解放軍發展的情況,有. er. io. sit. 關中國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及軍事力量發展的資料更是難以獲得。因此,在 探究中國國家安全及軍事戰略發展時,研究資料來源大多來自中國大陸、西方國. al. n. v i n 家及臺灣等方面的著作與媒體、網路公佈資料或學術發表之文章來獲得分析,同 Ch engchi U 時也蒐集中國官方文件,包括重要官員公開講話內容、解放軍出版期刊等,可對 中國大陸國內發行書籍作為比對、驗證的主要依據,並參考我國國內、外智庫、 學者研究論著及較具公信力之期刊,力求以較接近事實之判斷,做出正確的評估。. 全人教育網, 《詞條解釋》 ,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210〉 (2015 年 4 月 21 日)。 中華保釣協會網,《釣魚台列嶼地理範圍》 ,2011 年 8 月 15 日, 〈http://www.97119.org/viewthread.php?tid=1231〉 (2015 年 4 月 21 日) 。. 22 23. 7.

(1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壹、研究架構 概念架構是用以整理議題、組合資料,或分析現象的理論工具24。本文的研究 架構係以中國軍事戰略發展為主題,探討其對東海區域安全之影響,首先需明確 瞭解中國各時期領導人在面臨不同的國際環境威脅所制定軍事戰略之演變,進而 解析中國軍事力量的變革與發展,續以中國在東海區域所面臨的問題及相關國家 應 對 作 為 , 評 估 東 海 區 域 安 全 情 勢 。 故 本 篇 論 文 研 究 架 構 安 排 如 圖 1-1 。.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貳、章節安排. 圖 1-1:論文研究架構圖. Ch. 參考資料:筆者自繪。. engchi.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v. 本論文據研究架構之思維理哲,期藉由中國軍事戰略思維演進、中國軍事力 量發展、東海區域爭議問題及美日兩國因素等觀點切入,共分為六章二十三節來 加以論述。 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途徑與方法、研 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主要說明中國軍事戰略概念與理論,以及各時期領導人之軍事戰略思 維沿革與演變,探討中國軍事戰略思維演變與發展。 24. 任德厚,《政治學(增訂第五版)》 ,(臺北:三民書局,1999 年) ,頁 65。 8.

(17) 第三章以中國軍種戰略轉變,分析其陸、海、空軍及第二砲兵軍力建設目標, 瞭解中國軍事力量變革的情況。 第四章藉由闡明東海區域爭議根本問題,進一步瞭解東海區域安全情勢,解 析美日安保關係及其對東海爭議影響,並以中國對東海區域爭議問題之軍事作 為,說明中日在東海區域的軍事角力。 第五章探討中國崛起現況,並說明中美關係的發展及日本尋求「國家正常化」 等因素,以瞭解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六章為結論,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心得與發現,期在深入探討中國軍事戰略. 政 治 大. 發展後,據此作為後續研究參考。.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18) 第貳章 中國軍事戰略思維演變與發展 中國軍事戰略思維其本質是以戰爭指導為角度,軍事戰略的演進和發展。是 關於戰略全局的指導,是制定戰略方針、建軍與作戰原則的理論依據。軍事戰略 為國家戰略之一環,其目的在於建立武力藉以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國家 戰略之藝術,達成國家目標。自中國建政迄今,即以黨領政,以黨治軍,其國家 目標即是由黨政軍機構中擁有最高權力人所決定,在不同時期和階段,有不同的 內容和表現形式,當今中國軍事戰略的各項理論即是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在長期 的內憂外患條件下鬥爭形成的。本章將從中國軍事戰略概念、理論及沿革等面向 分析其演變與發展。. 立. 政 治 大. 第一節 中國軍事戰略概念. ‧ 國. 學. 研究中國軍事戰略必須瞭解其戰略概念的演變,中國認為過去其所謂的軍事 戰略係指在戰場上一切指揮用兵作戰的行為,而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演變,. ‧. 戰略一詞已不僅限於軍事作戰,相反的,戰略運用的範圍不斷擴展、戰略的指導. y. Nat. sit. 對象不斷擴大、戰略籌劃的內容不斷擴充,其基本意涵是:「戰略指導者以客觀態. n. al. er. io. 度盱衡戰爭全域,策劃與指導平、戰時軍事力量的建立和運用,以保證有效達成. i n U. v. 既定的政治目的」 。1因此,中國認為軍事戰略主要是為政治服務,而國家政策又依. Ch. engchi. 據國家整體形勢區分發展的優先順序,軍事戰略也隨著國家整體政策訂出其發展 的優先順序。換言之,中國認為軍事戰略是遵從於國家戰略,同時也是國家整體 戰略的一部分。軍事戰略必須受到國家戰略的制約;另一方面其又必須以獨特的 方式去支援國家戰略的實現。 中國的戰略定義承襲蘇聯的思維,認為戰略與軍事戰略均為同一概念,包括 國家、武裝力量和戰爭準備、計畫與進行戰爭和戰略性戰役的理論與實踐等。2在 其官方所出版的《辭海》 、 《辭典》及《百科全書》均認為: 「軍事戰略是指導戰爭 馬保安,《戰略理論學習指南》,(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6-7。.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譯,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 ,第 1 卷,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2 年),頁 342。. 1 2. 10.

(19) 全域的方略」。凡屬有關戰爭準備與實施,軍事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的全域性的內 容,都是軍事戰略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其目的主要是: 「為制止和延遲戰爭而 進行的鬥爭;為對付戰爭而進行的長遠準備和臨戰準備;戰爭爆發後的戰略領導 與指揮;結束戰爭的戰略決策與處置等」。3 隨著西方思想的影響,中國將「戰咯」區分兩個主要層面,首先是戰略應區 分不同層次及內容,並有完整理論框架與系統。其次「戰略」是以戰爭為目標, 以打贏戰爭為內容,把軍事戰略的指導擴大為軍事競爭,由獲得戰爭勝利擴展到 準備與實施各種方式軍事競爭的籌劃與指導,並將防止、抑制、準備和打贏戰爭. 政 治 大 對全面性、高層次的重大問題的籌劃與指導。 為達成政治目標的戰爭,實施武裝 立. 的問題全部包括在內,並認為軍事戰略是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謀略,也是泛指 4. 力量的戰爭準備和計畫與進行戰爭的權略過程,5亦是籌劃戰爭準備與軍事建設的. ‧ 國. 學. 謀略,是統攬整個軍事領域的龍頭。所以「軍事戰略」是對軍事鬥爭全面的籌劃. ‧. 和指導。軍事鬥爭是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同時「軍事戰略」也是為. y. Nat. 了達到一定程度的政治目的,在軍事領域或以軍事手段所進行的對抗活動。6. er. io. sit. 綜上所述,中國對「戰略」與「軍事戰略」這兩個名詞定義是沒有太大的區 分,甚至是同一字義,其對戰爭準備的要求都包含遏制戰爭,且涵蓋實戰及威懾、. n. al. i n 軍事及非軍事、軍事力量運用及軍事力量建設等。 Ch engchi U 7. v. 中國在 1987 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一書中,明確的闡述:「軍事. 戰略研究的對象就是『軍事戰爭』 ,目的在探究軍事戰爭進行的特點和規律性,並 依據軍事戰爭規律性的知識,建設和運用軍事力量達成國家的政治與軍事目的」。 8. 對於戰爭的指導又可區分戰時與平時。戰爭時期,軍事戰略就是在指導戰爭情勢. 的進行,以獲得戰爭的勝利為宗旨。和平時期,軍事戰略的表現形態是以加強武. 3 4 5 6 7 8. 陳效良,《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爭戰略分冊》,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 年) ,頁 216。.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譯,《共軍編「軍語」辭典》 ,(臺北:國防部,1998 年) ,頁 66。. 高體乾,《戰爭與戰略》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 年) ,頁 52。 張萬年主編, 《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54-55 頁。. 同註 1,馬保安, 《戰略理論學習指南》,頁 5-7。 閻鑄, 《軍事戰略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 年) ,頁 33。 11.

(20) 裝力量建設和運用來遏止戰爭的發生,亦指軍事戰略在平時就是加強「戰備整 備」 ,以充分的戰爭準備來遏止外部的挑釁與威脅。因此,根據和平時期軍事戰略 所表現出的形態和指導範疇,中國軍事戰略具有「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任務」 、 「具 有指導揭止戰爭與打贏戰爭的雙重作為」及「戰略指導的層次和內容應區別於戰 略方針」等原則。9 軍事戰略的層次應高於戰略方針,並由它律定戰略方針的內容。戰略方針則 根據軍事戰略的思想和要求,根據不同作戰對象、條件而制定的,應比軍事戰略 更具體一些,針對性要強一點。10中國軍隊認為「軍事戰略」必須有自己一套完整. 政 治 大 基本依據,它既指導武裝力量的使用,也指導軍事力量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其在 立 的體系與論述,因為它是國家指導戰爭和軍事競爭的綱領,也是一切軍事行動的. 結構上區分層次。中國並認為軍事戰略區分有核戰略、軍種戰略、戰區戰略,其. ‧ 國. 學. 具體方針表現在「積極防禦」 ,在本質上,是一種採取自衛的立場,強調後發制人,. ‧.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同時因應外部的變化,對不同的. y. Nat. 戰略環境、歷史條件、外在威脅和作戰對象,均有不同的指導方針。. er. io. sit. 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路線,過去陳舊的思維無法輕易擺脫,故軍事戰略的基 礎核心仍延續「人民戰爭」的思維,強調「立足於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 al. n. v i n 無論是進行全面戰爭或局部戰爭,都把軍事與政治、經濟、外交等緊密結合,以 Ch engchi U. 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在和平時期,指導戰爭準備,遏止敵人侵略,保衛國 家政權,保證國家的統一,捍衛國家利益。在戰爭危機時期,指導臨戰準備,配 合外交揭露敵人侵略陰謀,採取各種手段,延遲或制止戰爭的發生。戰爭一旦開 始,則指導軍民自衛,採取適當的戰爭形勢,打敗敵人的侵略,爭取在有利條件 下結束戰爭恢復和平。11 中國在軍事戰略的基礎核心雖仍延續「人民戰爭」的思維,但受西方科技的. 劉興臨,〈冷戰後中共軍事戰略理論與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 頁 21。 10 糜振玉,《戰爭與戰略理論探研》,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 年) ,頁 277-278。 11 軍事科學院戰略學部編, 《中外軍事戰略概覽》 ,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 年) ,頁 563-564。 9. 12.

(21) 影響,其在軍事戰略上必須隨著科技演進而做出必要的變化,就是在這種新舊觀 念的衝擊下,中國軍隊方提出「高技術局部戰爭條件下的戰略」 。其認為隨著軍事 科技的發展,就算進行的是傳統戰爭,也會以高科技的技術來展現,同時這也是 世界各國軍事戰略未來必然走向的趨勢。因此,中國軍事戰略除保有原來的規律 性外,在內容和形式上因受到高技術條件的影響和局部戰爭的制約,其發展已具 有「戰略空間加大、作戰領域增多」、「戰略、戰役、戰術的界線日趨模糊」、「戰 略行動攻防合一、轉換頻繁」及「戰爭規模較小,戰略範圍增大」等特點。12 中國軍事戰略是以國家綜合實力為基礎,以「積極防禦」思維為指導, 「人民. 政 治 大 為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而對戰爭準備與戰爭實施全面的運籌與指導。 立. 戰爭」為基礎核心,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建設與運用軍事力量,. ‧ 國. 學. 第二節 中國軍事戰略理論. 13. 中國軍事戰略理論源自中國軍事思維,而中國軍事戰略思維受其歷史條件和. ‧. 戰略環境的限制所衍生。中國強調以黨領軍、以黨領政,因此,黨的利益超越了. sit. y. Nat. 國家利益,而黨又是統治階級用於鞏固政權的機器,軍隊就成為個人鞏固政權的. al. er. io. 鬥爭工具,在這種情形下,各時期領導人都把掌握軍隊視為鞏固政權的表徵。所. v. n. 以中國的軍事戰略既是國家的軍事戰略,同時也是黨的軍事戰略,統管國防建設、. Ch. engchi. i n U. 軍隊建設和武裝力量的準備與使用。毛澤東時期是以人民戰爭為軍事戰略理論, 而積極防禦則是「誘敵深入、積極防禦」屬於戰術階層,鄧小平時期為了發展經 濟建設,將「積極防禦」與「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並列為戰略階層,到了江澤 民時期「積極防禦」雖然仍是戰略階層,但幾乎只著重「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所以中共軍事戰略理論實質上僅有「積極防禦」與「人民戰爭」 ,爾後轉變成「高 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其餘各種不同理論,都因時代背景不同,所衍生出各理論 或手段。 毛澤東說中共軍事戰略概念就是積極防禦。1982 年鄧小平重申:「我們未來 12 13. 韓曉林,《高技術局部戰爭理論研究》,(北京:軍事誼文,1998 年) ,頁 184-186。 彭光謙、姚有志合著,《軍事戰略學教程》 ,(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2001 年) ,頁 10。 13.

(22) 的反侵略戰爭,戰略方針就是積極防禦,積極防禦本身就不只是防禦,防禦中有 進攻」。江澤民也指出:「繼續執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不僅是繼承傳統, 也符合現階段中國的國情、軍情,有利於在政治上和外交上保持主動。在軍事上 依然堅持自衛立場,實行後發制人的原則,以積極的攻勢行動達成防禦目的」 。14而 積極防禦的精義為:「堅持自衛立場、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 我、我必犯人』 ,實行攻勢防禦、持久勝敵、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且具有中 國特色的積極防禦戰略思維,在作戰指導上突出的表現為靈活機動的特點, 『你打 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爭取主動」。. 政 治 大 武裝革命的戰爭經驗中發展出來,如季辛吉說「共產黨的軍事思維其最佳理論並 立 人民戰爭是依據克勞塞維茲、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思維,與毛澤東在中國. 非出自俄國人的手筆,而是出自中國人的手筆如毛澤東所寫的『論持久戰』和『中. ‧ 國. 學. 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5. ‧. 毛澤東最早提出人民戰爭,即為人民群眾是基本戰略力量,要把進行戰爭與. y. Nat. 發動人民緊密結合起來,用統一戰線組織和聚集千萬民眾和一切可能的革命友軍. er. io. sit. 攻擊最主要的敵人,然後建設一支以「農民」為主體新形成立的人民軍隊,實行 多種力量、多種形式相配合的人民戰爭,人民戰爭是全面性戰爭。16後來鄧小平提. al. n. v i n 出人民戰爭要適應現代條件的發展變化,把人民軍隊進行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 Ch engchi U 主要力量,基本組織形式仍是「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過去是正規軍、遊擊 隊和民兵結合,現在是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17列寧則要工人團結起來組 成「工人革命隊伍」與中共組織「農民革命隊伍」 。中、蘇共產黨藉由基層工人和 農民對資方與地主執行批判鬥爭,製造階級對立的形勢,藉機擴大勢力有利於奪 取政權。 從毛澤東提出人民戰爭,到鄧小平轉型為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演變到江澤. 14 15 16 17. 同註 13,彭光謙、姚有志合著,《軍事戰略學教程》 ,頁 106-107。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辨證》 ,(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3 年) ,頁 90。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教程》, (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1999 年) ,頁 81-105。 王益民、劉繼賢合著, 《鄧小平軍事理論教程》 , (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2000 年) ,頁 111-116。 14.

(23) 民提出高技術條下局部戰爭,進而發展出胡錦濤的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毛澤 東認為人民戰爭是為總體戰略,鄧小平還是堅持人民戰爭。江澤民也強調: 「人民 戰爭思想任何時候都不能捨去,人民戰爭不僅是贏得未來戰爭的強有力武器,也 是遏制侵略戰爭的最有力武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轉變發展,好的傳統要繼 續堅持,具體的變化更要創新,必須實行精幹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 結合,注重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提高常備質量、完善組織體制、優質結構,強化 快速動員能力和訓練水準,真正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18 其實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對人民戰爭都不放棄,認為人民發揮功能不. 政 治 大 面性,以人海戰術為基本,是正規軍、遊擊隊和民兵(全國人民)三結合,鄧小 立 變,其本質都是以廣大民眾為基礎,其手段有所不同。毛澤東認為人民戰爭是全. 平的人民戰爭是有限、局部戰爭,是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但必要時則. ‧ 國. 學. 動員全國人民,江澤民的人民戰爭也是有限、局部戰爭,是正規軍、武警、民兵. y. Nat. 人力或生命。. ‧. 三結合,是選擇性的動員,即是動員全國人民科技、財力、物力,並非全體人民. er. io. sit. 隨著經濟發展與美蘇機械化戰爭的成熟,中國的人民戰爭思想,對適應當前 戰爭型態更加困難。19人民戰爭到江澤民時代,因與當時戰略環境不同,戰爭又不. al. n. v i n 是全面性,但不敢違背毛澤東、鄧小平人民戰爭理論。實際上江澤民提出「高技 Ch engchi U 術條件下局部戰爭」 ,其本質與人民戰爭有所矛盾。江澤民指出「高技術條件下局 部戰爭」 ,即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們要重點準備應付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 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增強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和應急作戰能 力。為此,建設要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 的轉變。就是通過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提高武器裝備的科技,適應現代戰爭 的組織結構,培養現代科技的高素質軍事人才,建設一支「高效、精幹、合成」. 胡建綱、蕭智林合著,《江澤民軍事創新思想研究》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37-140。 19 同註 15,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辨證》 ,頁 98。 18. 15.

(24) 的現代化部隊。. 20. 胡錦濤則延續鄧、江軍隊建設邁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軍方向。建 軍戰略也延襲鄧、江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步走」的發 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行品質建軍、政治固軍、科技強軍、依法 治軍、科學管軍等五項建軍目標。以資訊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資訊化, 逐步把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成為資訊化軍隊,朝向具備打贏資訊化局部戰爭的能 力。21. 第三節 中國軍事戰略沿革. 政 治 大 以蘇俄為主的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思維,並以列寧、史達林軍事思維為導師;第三 立 筆者認為中國軍事戰略思維大致上可分為六個階段;第一、二個階段是學習. ‧ 國. 學. 至五個階段是繼承與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軍事思維、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 設思維和江澤民、胡錦濤新時期國防建設思維,以及習近平的軍事戰略新思維。. ‧. 中國軍隊的「積極防禦」源自於建軍初期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與領導人. sit. y. Nat. 的軍事思維;中國共產黨建政初期與蘇俄關係甚密,後因受蘇俄聳恿參與韓戰後. al. er. io. 逐漸與其交惡,1969 年更因「珍寶島」事件造成雙方對峙,此時中國南方則有美. v. n. 國參與越戰,至 1978 年越共統一越南後並接受蘇俄軍事援助,續於中越邊境製造. Ch. engchi. i n U. 紛爭,使中國同時感受到南北威脅極大,讓毛澤東有「世界大戰不可避免」 ,主張 要打就「早打、大打、打核戰」,故其軍事戰略一直都是「積極防禦,後退決戰」 為主,並以陸軍地面部隊為主要國防力量。22因此毛澤東認為「積極防禦又叫攻勢 防禦,又叫決戰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23 毛澤東又說: 「中國的戰略防禦,完全不是被動式的正面防禦,而是戰役戰鬥上集. 同註 13,彭光謙、姚有志合著,《軍事戰略學教程》 ,頁 105-107。 學習時報,《備戰 慎戰 敢戰:胡錦濤治軍思想成熟》,2007 年 10 月 20 日, 〈http://news.ifeng.com/special/17dayuzhongguoweilai/200710/1020_2173_266294.shtml〉 (2015 年 4 月 23 日) 。 22 曾祥穎, 〈中共陸軍未來發展之研析〉 , 《陸軍學術雙月刊》 ,50 卷 536 期, (桃園龍潭:國防部陸 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發行,2014 年) ,頁 20-21。 23 劉繼賢,《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年) ,頁 506-508。 20 21. 16.

(25) 24. 中優勢兵力,不做死守的陣地站,採用靈活的運動戰」, 鄧小平接班後仍承襲毛 澤東的軍事思維,曾多次強調「中國的戰略方針始終是積極防禦,二十年後也是 戰略防禦」。25 「誘敵深入、積極防禦」是毛澤東軍事戰略的精髓,貫穿於他指導中國革命 戰爭的全過程,展現「以弱擊強」戰略思維,擴大意涵是如何保存自己力量,戰 勝強敵的指揮作戰的秘訣。積極防禦在作戰指導上表現為下列幾個特點;首先是 後發制人,一切被壓迫後,為反抗壓迫所進行的戰爭,在本質上是自衛的防禦性 的作戰,其意涵是攻防結合,敵人的「圍剿」和紅軍的「反圍剿」轉換採用了進. 政 治 大 攻於防,防中有攻」 。最後是待機迫敵,指導戰略防禦最後階段,通過戰略反攻粉 立 攻與防禦兩種戰爭形式,積極防禦的理念要求將防禦和進攻巧妙地結合起來, 「寓. 碎敵人的「圍剿」,待機指的是「反圍剿」戰爭的準備過程和退卻防禦過程。26. ‧ 國. 學. 有關毛澤東「積極防禦」的觀點著重於軍事作戰方面,並沒有提及在政治層. ‧. 面採取積極防禦的說法,才會被歸納為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戰術之一。馬克思、. y. Nat. 恩格斯、列寧等人的積極防禦思想則偏重政治層面的攻防交互運用,不單指軍事. er. io. sit. 作戰層面。中國在鄧小平與江澤民、胡錦濤之後,則因為國際環境的轉變,使中 國將積極防禦提升做為戰略層級指導方針,不限於戰略戰術的運用。中國至今仍. n. al. Ch. 將積極防禦奉為軍事戰略最高的圭臬。. 27. engchi. i n U. v. 鄧小平於 1978 年「第 11 屆三中全會」會中決議,中國今後的工作重點為「社 會主義建設」,即為四個現代化,其中之一為「國防現代化」。28隨後在 1980 年中 國「中央軍委會擴大會議」時,將「積極防禦,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改為「積 極防禦」的軍事戰略,針對未來可能的反侵略戰爭,改採堅守「陣地防禦」 ,放棄. 同註 23,劉繼賢,《毛澤東軍事思想原理》 ,頁 512。 中央軍委辦公廳, 《鄧小平關於新時期軍對建設論述選編》 , (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頁 43。 26 譚一青,《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指導教程》, (北京:中國軍事學科出版社,2000 年) ,頁 67-78。 27 王普豐,《毛澤東軍事戰略的實踐和理論》 ,(北京:中國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514。 28 陳明知, 〈鄧小平軍事思想與中共軍隊改革關係之探討〉 , 《中共研究月刊》 ,29 卷 11 期, (臺北: 中共研究雜誌社,1990 年) ,67 頁。 24 25. 17.

(26) 29. 了「誘敵深入」的指導。 1985 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中再次提出:「全世界維和平的 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在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 ,毛 澤東的「必須立足於戰爭,準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立足於早打、大打、 打核戰爭」情勢緊迫感已無必要。30共軍此時亦開始調整其戰爭觀,同時,對未來 的戰爭型態,以及建軍方向而有所改變。 從 1978 至 1991 年是中國軍事戰略的轉變期。1978 年起,中國以經濟改革為 國家發展目標,因環境演變,人民戰爭的軍事戰略需要轉變,故軍事戰略自然要 與國家戰略相結合。中國經由國際體系與戰爭變化的認知,局部戰爭正取代世界. 政 治 大 代科學技術為背景,發展出來的高科技武器,對戰場環境、軍隊結構、作戰方式 立 大戰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趨勢。中國藉由西方科學技術對軍事影響的經驗,以現. 等衝擊,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適應高科技武器對其軍隊與作戰方式,所帶來的挑. ‧ 國. 學. 戰。亦即,未來戰爭與過去的革命戰爭,在作戰對象、目的、樣式和方法迥然不. ‧. 同,而必須大幅改變。因此, 「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因應而生。此外,將「積極. io. er. 以符「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需要。31. sit. y. Nat. 防禦」 (內戰時期發展出的戰略戰術) ,亦即「人民戰爭的戰略與戰術」擴大解釋,. 江澤民延續鄧小平的軍事思維,重新制定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al. n. v i n 確定要把軍事作戰的準備基點,放在「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 ,從而實 Ch engchi U 現了軍事戰略新的轉變。32在新時期裡,中國軍事戰略方針主要方向有兩個,一是. 以毛澤東軍事思想與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為指導,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 局部戰爭」為主要目標;二是未來軍事戰鬥重點應放在東南沿海、南海海域與中 印邊界,並將海、空軍建設列為重點。江澤民軍事思想已逐漸脫離過去「早打、 大打、打核戰」的人民戰爭指導原則,轉變為重視運用高科技武器、裝備、強調. 齊正鈞,《新時期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年) ,163 頁。 甘棠, 〈共軍體制改革精簡整編的研析〉, 《中國大陸研究季刊》 ,28 卷 1 期, (臺北:國立政治 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7 年) ,頁 8。 31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 》 , (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 年) ,頁 113。 32 孟樵, 《探索中共 21 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 , (臺北:全球防衛雜誌出版,2001 年) ,頁 71。 29 30. 18.

(27) 局部作戰、快速攻擊、聯合作戰、精準打擊、非對稱武器運用等高術條件下有限 戰爭的指導原則。 《2006 年中國的國防報告書》指出,中國的國防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確保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保障,建立強大鞏固的國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 的戰略任務。33在此過程之中,胡錦濤雖出獨特的建軍之道,但主要軍事理論仍是 延續鄧、江的建軍道路前進。 胡錦濤提出的中國軍隊「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強調為延續中 國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觀點,提出軍隊要「為黨鞏固執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證,. 政 治 大 戰略支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完成重要的歷史使命」 。 胡錦濤以「科 立. 為維護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供堅強安全保障,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利 34. 學發展觀」為指導,實行品質建軍、政治固軍、科技強軍、依法治軍、科學管軍. ‧ 國. 學. 等五項建軍目標。以資訊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資訊化,逐步把中國人民. ‧. 解放軍建設成為資訊化軍隊,朝向具備打贏資訊化局部戰爭的能力。35. y. Nat. 胡錦濤延續鄧、江軍隊建設邁向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軍方向。建軍. er. io. sit. 戰略也延襲鄧、江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步走」的發展 戰略。361997 年 12 月 7 日,江澤民就已經提出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分「三步. al. n. v i n 年必須實現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提出的各項要求,為國防 Ch engchi U. 走」發展戰略,到 2010. 和軍隊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步,21 世紀的第二個 10 年,隨著國家經濟 實力的增長和軍費的相應增加,加快軍隊質量建設的步伐。第三步,在經過 30 年, 到 21 世紀中葉,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其中最重要的 關鍵在第三步。所以在跨世紀的這十幾年時間裏,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加強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6 年中國的國防》,2006 年 12 月 29 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 (2015 年 4 月 23 日) 。 34 新華網,《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理論研討班側記》 ,2005 年 9 月 28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5-09/28/content_3557777.htm〉(2015 年 4 月 23 日) 。 35 學習時報,《備戰 慎戰 敢戰:胡錦濤治軍思想成熟》,2007 年 10 月 20 日, 〈http://news.ifeng.com/special/17dayuzhongguoweilai/200710/1020_2173_266294.shtml〉 (2015 年 4 月 23 日) 。 36 人民網,《三步走發展戰略》, 2006 年 5 月 17 日, 〈http:// www.people.com.cn/GB/shizeng/525/5303/5304/20010626/497643.html〉(2015 年 4 月 23 日) 。 33. 19.

(28) 建軍的方針,走向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必須注意突出重點,著力解決最關鍵的 問題。必須抓住機遇,積極推進軍隊改革,加快高素質軍事人才的培育。37 《2006 年中國的國防》指出,依據國家總體規劃,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 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在 2010 年前打下堅實基礎,2020 年前後有一個較大的發 展,到 21 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建設資訊化軍隊、打贏資訊化戰爭的戰略目標。38胡 錦濤三步走戰略比江澤民的三步走戰略快了 10 年。以當前中國國力發展現況,更 給予中國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充份的信心推展「強軍夢」。 習近平的軍事戰略核心思維與布局如下:第一,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政 治 大 間安全;第三,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並提升資訊 立 抵制「軍隊非黨化」、「軍隊國家化」論點;第二,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網路空. 化主戰武器裝備系統能量;第四,調整優化作戰力量結構,以海軍、空軍、第二. ‧ 國. 學. 炮兵為發展重點,同時並健全有利於聯合作戰的體系機制;第五,集中國防工業. ‧. 領域拓展到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提升軍民科技融合層次與發展. y. sit. io. er. 發制人原則。39. Nat. 格局;第六,確立軍事戰略順應和平發展戰略,即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 習近平在主持中國中央政治局就世界軍事發展新趨勢和推進中國軍事創新進. al. n. v i n 行了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面對世界新軍事革命的嚴峻挑戰和難得機遇,只 Ch engchi U 有與時俱進、大力推進軍事創新,才能盡快縮小差距、實現新的跨越。從他提出 軍事創新應重點把握「要堅持強軍目標、積極引領」、「要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 念」、 「要堅持抓住重點、整體推進」及「要堅持突出特色、自主創新」等 4 點原 則來看,中國軍事戰略與戰術思維亦與時俱進地有了新的調整,而會在不久的將. 江澤民, 〈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跨世紀發展的戰略目標〉 , 《江澤民文選》 , (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 年) ,頁 83-84。 年) ,頁 83-84。 3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06 年中國的國防》,2006 年 12 月 29 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06-12/29/content_486759.htm〉 (2015 年 4 月 23 日) 39 曾復生, 《習近平戰略布局:防戰》 ,2014 年 1 月 16 日, 〈http://www.npf.org.tw/post/3/13137〉 (2015 年 4 月 23 日) 37. 20.

(29) 來反映到人民解放軍的戰略與戰術之上。. 40. 第四節 小結 毛澤東軍事思維在中國革命時期及建政之後的國防建設思想提供指導性的作 用。但從韓戰及越戰之後,中國面對現代戰爭的洗禮,原有毛澤東軍事思想也受 到衝擊,必須面臨轉型與變革。鄧小平軍事理論大都承襲毛澤東的軍事思維,所 以鄧小平必須同處理意識形態一般將毛澤東軍事思想純粹化,篩選哪些已經無法 適應新時期的軍事思想,並且向上提升為與馬列主義、毛澤東軍事思想同一層次 的軍事理論。. 政 治 大 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集中全黨全軍智慧創立富有時代特色的江澤 立. 江澤民繼承毛、鄧軍事思想與理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 國. 學. 民國防與軍隊建設思想,實踐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新的歷史性飛躍。另外將軍隊 建設的重點立足於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尤其面對軍事技術不對稱的國. ‧. 家時,強調要深入研究高技術條件下以劣勝優的戰法,以最大限度發揮人民戰爭. sit. y. Nat. 的威力。江澤民將鄧小平的全民戰爭轉換以黨為核心的全民國防,凸顯黨在進行. al. n. 人民為基礎力量。. er. io. 全民國防時的核心與主導角色。軍隊建設要以黨為核心,以國家為關鍵力量,以. Ch. engchi. i n U. v. 胡錦濤認為,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全面準確地把 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緊密結合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實現,確實把 科學發展觀貫穿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過程,落實到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各個領域。 習近平指出,軍隊要堅持用打仗的標準推進軍事鬥爭準備,從實戰需要出發, 以軍事鬥爭準備為龍頭,全面提高部隊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 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41 中國軍事戰略的形成,主要依據國際情勢、戰略環境、戰爭、科技等客觀情勢變 陳一新,《習近平創軍事戰略新思維》 ,2014 年 9 月 2 日, 〈http://www.npf.org.tw/post/1/14075〉 (2015 年 4 月 23 日) 41 曾復生, 《習近平戰略布局:防戰》 ,2014 年 1 月 16 日, 〈http://www.npf.org.tw/post/3/13137〉 (2015 年 4 月 23 日) 40. 21.

(30) 化,以及各時期國家領導人對客觀環境的主觀認知。中國軍事戰略自毛澤東「早 打、大打、打核子戰」、鄧小平「打贏一場局部戰爭」、江澤民「打贏高技術條件 下的局部戰爭」、胡錦濤「信息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乃至習近平的「召之即來、 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充分展現其與時俱進的轉變,其戰略概念亦從「韜光養晦」 邁向「有所作為」 。在軍事戰略之下的是軍種戰略,這是隨著單一兵種發展成為現 代化的各個兵種合成的軍隊是現代戰爭的要求。自 2002 年起,中國領導人視 21 世紀首 20 年為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國際局勢有利於國內發展及擴張國家整體 國力,其軍隊建設亦為軍事戰略的實踐項目之一,下一章節將藉由中國軍力建設. 政 治 大. 與部署,探討其建設與經濟地位相稱的軍事能量。.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2. i n U. v.

(31) 第參章 中國軍事力量的變革 現階段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之軍事思維仍延續胡錦濤所提「打贏資訊化條件下 的局部戰爭」之軍事戰略構想,持續加速並落實「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三步走 發展戰略」 ,以建設能鞏固國防之強大軍隊,習氏在 2012 年 11 月 15 日中國中央軍 委常務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改革創新是軍隊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要在毛主席、 鄧主席、江主席和胡主席領導軍隊建設奠定的基礎上,把軍隊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就必須不斷改革創新。軍事領域是競爭和對抗最為激烈的領域,也是最具創新活 力、最需創新精神的領域。中國要抓住當前世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軍事革命. 政 治 大 軍事變革,把中國軍隊建設成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威武之師, 立 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緊緊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深入推進中國特色. ‧ 國. 學. 努力奪取中國在軍事競爭中的主動權。1. 中國各時期導人深知,戰略思維的轉變,隨即而來的是武器裝備、軍隊結構. ‧. 的變化。中國軍事戰略係為指導軍事力量建設的目標,而軍隊具體建設則是貫徹. sit. y. Nat. 軍事戰略的結果。因此要瞭解中國戰略發展必須瞭解其軍力建設方向,而軍隊建. al. er. io. 設目標則可由各軍種發展情況顯現。20 世紀未,中國深受「軍事事務革命」與第. v. n. 一次波灣戰爭的啟發,並根據主、客觀環境變化,著手進行長程的軍事現代化規. Ch. engchi. i n U. 劃,將軍事戰略著眼於專注重質量的建設,走「有中國特色的新軍事變革」 ,並依 實戰需要和可能,建設一支精良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後勤力量,既突破當前打贏高 技術局部戰爭的需要,又著眼於長遠的發展,從整體上提高威懾力量和實戰能力。 2. 21 世紀開始,中國除建立具備快速反應及兩棲作戰能力的面地打擊戰力外,更強. 化海、空軍、二砲「遠距接戰、精準打擊」能力,將「內向型」的防禦思維轉為 「外向型」的積極防禦。將其海、空軍及二砲逐漸轉型為首戰、主戰與獨立作戰. 人民網,《習近平: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2014 年 8 月 18 日,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818/c1011-25483787.html〉(2015 年 4 月 24 日)。 2 新華網,《2002 年中國的國防》 ,2002 年 12 月 9 日, 〈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09/content_654267.htm〉 ((2015 年 4 月 24 日) 1. 23.

(32) 3. 之軍種,朝向「攻防兼備型」的積極防禦思維。 使軍隊具備「打贏一場控制範圍 內之高科技資訊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能力。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迄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習近平「富國強軍相 統一」的政策領導下,透由統籌經濟和國防建設,加速實現其「中國夢、強軍夢」; 自 1989 年起其國防經費每年均維持 2 位數字百分比成長(2010 年除外),挹注國 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中國於 2014 年公佈之國防預算約 8,082 億元人民幣(約 1,320 億美元)位居亞洲首位(較 2013 年增加約 676 億元人民幣,增幅 12.2%;如表 3-1) , 國防經費編列範圍包括現役部隊、民兵及預備役部隊,支出項目分為人員生活費、. 政 治 大 保險、伙食、服裝、福利等費用;另國防科研項目、武器銷售收益、採購支出、 立. 訓練維持費、裝備費。人員生活費包括軍官、文職幹部、士兵和聘用人員的工資、. 國防工業對外營收及武警部隊預算等,仍未列入今年之國防預算中,因此在各種. ‧ 國. 學. 經費分散編列情況下,仍有龐大經費隱藏於非軍事項下;中國為僅次於美國為世. y. Nat. 力之提升。4. ‧. 界第二大軍費支出國,此一龐大經費將加速其軍事現代化進程,有助中國軍隊戰. sit. 表 3-1:中共公佈之 2004 至 2014 年國防預算統計表.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總額 2200.01 2474.96 2979.38 3554.91 4182.04 4951.10 5335.00 6026.70 6702.74 7406 8082.3. al. n. 年份. 增長% 15.31 12.50 20.40 19.30 17.60 18.50 7.75 12.97 11.20 10.7 12.2. 單位:人民幣億元. 總額 28486.89 33930.28 40422.73 49781.35 62427.03 76300.00 93180.00 108969.00 125712 139477 154030. Ch. 佔(%) 7.72 7.29 7.37 7.14 6.70 6.50 5.73 5.53 5.33 5.31 5.25. engchi. er. io.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國防部, 《中共軍力報告》 ,(臺北:國防部,2014 年),頁 9。 國防預算 佔財政總支出 佔國內生產總值. i n U. v. 單位:人民幣億元. 總額 159878.34 183217.45 211923.46 257305.56 314045.00 340903.00 397983.00 471564.00 519322 568845 611508. 佔(%) 1.38 1.35 1.41 1.38 1.33 1.48 1.34 1.28 1.29 1.3 1.32. 折合 億美元. 預算與決算差額 單位:人民幣億元. 262.41 302.19 381.50 482.35 572.89 725.80 796.30 956.00 1064 1176 1320. 中國武裝力量包含三軍(含第二砲兵)、武裝員警及民兵,至 2013 年底,中 國三軍(含第二砲兵)總兵力約 228 萬餘人;其中,陸軍約 125 萬餘人、海軍約 26 萬餘人,空軍約 37 萬餘人,第二砲兵約 14 萬餘人,四總部(含直屬院校、科 研機構、預備役基幹)約 23 萬餘人;另武警部隊總兵力約 68 萬餘人(不含公安邊 瑪麗菲茲傑拉德原著,胡錦洋譯,〈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國際展望半月刊》,第 557 期(上 海:國際望出版,2007 年) ,頁 13 4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 ,(臺北:國防部,2014 年) ,頁 9。 3. 24. 98.00 28.50 141.00 44.69 4.35 144.00 13.85 16.00 0 1.5 —.

(33) 防、公安消防部隊)。. 5. 第一節 中國陸軍軍力發展 中國陸軍在中國建政時,係為當時中國唯一的武裝力量,尤其在毛澤東「早 打、大打、打核戰」的戰略思維下更成為一支體制龐大卻資質參差不齊的部隊。 然而,為因應新的國際戰略形勢與本身之安全形勢變化,中國領導人逐漸體會到 現代戰爭所需求的是部隊的質量而非數量。因此,從鄧小平時期開始大量施行裁 軍政策,除了精簡部隊組織與編裝、大規模裁併軍區之外,更是積極提升陸軍裝 備、強化部隊素質、增強部隊的快速部署、戰略投送與持久作戰的力量。中國依. 政 治 大 科技之優質陸軍,將新一付的科技融入到作戰觀念、戰術運用、及後勤補給中, 立 據第一次波灣戰爭的經驗,瞭解為符合打贏現代戰爭之需求,必須建立起一支高. ‧ 國. 學. 藉以發展高科技武器裝備、組織和作戰準則之現代化軍隊,使其成為既能獨立遂 行作戰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和第二砲兵實施聯合作戰的強大軍種。. ‧. 中國陸軍現役的總人數 125 萬餘人。6主戰部隊為「機動戰鬥部隊」,其中包. sit. y. Nat. 括集團軍及所屬師、旅、團級部隊,以及若干直接隸屬於大軍區或軍分區司令部. al. er. io. 的獨立單位。從 2007 年開始,將主要陸軍編成 18 個集團軍(如附圖 3-1),以及. v. n. 若干個獨立單位(包含獨立師、旅與團/群等)。7機動部隊(步兵與裝甲單位)約. Ch. engchi. i n U. 有 35 個師及 42 個旅。機動部隊的支援單位約有 40 個砲兵、地對地導彈、防空與 防空砲兵師暨旅級部隊,加上各種專業部隊,如特戰部隊、偵察、陸航、工兵(戰 鬥與橋樑工兵)、通信、防化、電戰,與「高技術」單位。8依據此一戰鬥序列之 判斷,若扣除地方部隊、行政機關、固定後勤與保修廠庫基地,以及專業軍事教 育機關所屬人員,主戰部隊的戰鬥與戰鬥支援單位人數,可能僅佔總員額的 50%. 同註 4,中華民國國防部,《中共軍力報告》,頁 14。 Dennis J. Blasko,Chinese Military Modernization and Force Development(DC: CSIS,2013),125. 7 《2006 年中國的國防》首度承認有「18 個集團軍/外國分析家瞭解此一數據已有數年,該書界定 這些部隊為「機動作戰部隊」 ,但並未詳細說明這些集團軍的下級部隊。 8 林世濤, 〈21 世紀中共軍事現代化與東北亞安全情勢研究〉 ,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2012 年) ,頁 33。 5 6. 25.

(34) 9. 左右(約 60 萬到 65 萬人之譜)。 自 2005 年宣布,陸軍將陸續裁減師級部隊,同 時增加旅級部隊數量,未來將有更多集團軍部隊會改編為旅級單位。1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sit. 附圖 3-1:中國七大軍區及集團軍部署示意圖. io. er.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國防部, 《中共軍力報告》 ,(臺北:國防部,2014 年),頁 15。. 《中國國防白皮書》指出,陸軍目前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 al. n. v i n 正逐步由區域防衛型轉向全域機動型軍事部隊。在軍隊建設方面,則是加快發展 Ch engchi U. 陸軍航空兵、輕型機械化部隊和信息對抗部隊,重點加強戰役戰術導彈、地空導 彈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建設,不斷提高空陸一體、遠程機動、快速突擊和特種作 戰能力。11中國戰略專家對聯合作戰的定義和美軍有所不同,但其一體化聯合作戰 概念,同樣是由聯合指揮部主導,運用整合式指管架構所遂行的多軍種戰役。一 旦中共太空感測器與空中監視載臺網不斷擴大,各式軍隊系統能獲得近即時資料 時,遂行遠距精準目標標定作業的能力便將大幅提升。中國對於數據鏈路、數據 約佔主戰兵力 50%之數量,是由集團軍(所屬師、旅級部隊)和獨立部隊之平均編制數所推算。 人民網,《中國軍隊進行重組》 ,2005 年 7 月 13 日, 〈http//:www.english.people.com.cn/200507/13/eng20050713_195881.html〉 (2015 年 4 月 24 日) 。 11 中國網,《國防白皮書: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2013 年 4 月 16 日, 〈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13-04/16/content_28555995.htm〉(2015 年 4 月 24 日) 。 9. 10. 26.

(35) 中繼,以及數據融合計畫等各方面的細節,實施嚴格的保密措施,但保守估計, 不久的將來,戰鬥部隊指揮官將可達成太空、空中與地面系統的鏈路與數據融合 的目標。 近年來中國直昇機部隊的發展,顯示出中國「總參謀部」已經充分瞭解以空 中突擊戰力解決應變任務中現存缺陷的必要性,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對登島戰 役,或在中韓邊界、西伯利亞或中亞週邊地區遂行機械化戰役的需求。中國目前 正與法國「歐洲直昇機公司」(Eurocopter)合作發展各型民用運輸直昇機。儘管 這項計畫不盡然表示軍事能力的提高,但過往的例證顯歐洲對中共所提供的旋翼. 政 治 大 以及兩棲運輸能量的激增,將是未來中國可能使用武力企圖的關鍵徵候。 立. 機設計協助,是解放軍陸航系統改良的基礎。12大幅增加運輸與陸軍攻擊機數量,. 中國自製「96 式」主力戰車是目前解放軍配置最廣的新一代戰車,全國各地. ‧ 國. 學. 隨處可見。《2006 年軍力平衡》估計,陸軍目前共有 8,580 輛戰車,「96 式」戰. ‧. 車約 1,200 輛(約可裝備 12 個裝甲團)。13更先進、更昂貴的「98/99 式」主力戰. y. Nat. 車僅有少量部署,全軍約有 80 輛左右。新的「63A 式」輕型兩棲戰車,已配發至. er. io. sit. 陸軍(約 400 輛)和海軍陸戰隊(150 輛)。新編防空旅均列裝「紅旗 7 型」與「紅 旗 61 型」機動防空飛彈與新式防空火砲。「95 式」機動四聯裝 25 公釐機砲/防空. al. n. v i n 飛彈系統(PGZ-95)也曾在軍演中出現,應該是裝甲或機械化團所屬的建制防空 Ch engchi U. 系統。據悉,PTL 02 型突擊砲也已部署至 4 個大軍區(很可能是濟南軍區的第 127 輕裝機械化師與第 162 摩托化步兵師、蘭州軍區的第 6 獨立機械化師、廣州軍區 的第 121 師,以及成都軍區的第 149 機步師)。14此類武器系統亦適合部署於解放. 軍的 2 個兩棲機步師。「A-1OO 型(WC-232)J 或(WS-1/2 型)」等長程多管火 箭發射器,很可能已部署至某些集團軍的建制砲兵旅,但確切數據與部署位置則 無從得知。專門用於攻擊任務的「直十型」直昇機目前仍在發展中,可能在短時. 12. Helo Deal:Aviation Week and Space Technology(January 30, 2006), Vol. 164, Issue 5. Anthony H. Cordesman, etc.,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DC:CSIS, 2006),265-267. 14 千龍網,《成都軍區官方演習圖片集》 ,2006 年 3 月 27 日, 〈http://mil.qianlong.com/4919/2006/03/27/2420@3077214.htm〉 (2015 年 4 月 24 日) 。 13. 27.

(36) 間內就會服役。解放軍第 149 機步師與部分特戰單位元元元元元元元,目前正在 實驗可由「米-17」直昇機運載的小型全地形車,以提升步兵部隊在困難地形的機 動力(如山地偵要部隊等)。「95 式」5.8 公釐系列的輕兵器,正逐漸汰換老舊的 AK-47 突擊步槍。在上述所提的武器中,如「96 式」戰車、「PGZ-95」防空系統 與「紅旗 7 型」防空飛彈,少數是從 10 年前就開始服役。其他大部分新式武器系 統,則是到 2000 年以後才正式配發到部隊。 雖然當前諸多軍事研究皆認為中國在軍事發展上多以海、空軍為主軸,但這 並不代表中國漠視陸軍的發展與武器裝備更新;反之,陸軍在推動軍隊現代化後,. 政 治 大 團軍加大了技術兵種的比重,構成了由裝甲兵、步兵組成的地面突擊力量,由砲 立 在兵種建設與武器裝備上皆有長足發展。就組織編制來看,整編後的中國陸軍集. 兵、防空兵、陸軍航空兵組成的火力支援力量,由偵察兵、通信兵、工程兵、防. ‧ 國. 學. 化兵、氣象和電子對抗專業部隊組成的作戰保障力量,由運輸、修理、輸油管線、. ‧. 衛生、軍需、器材等專業部隊組成的後勤保障力量。就武器裝備來看,步槍、手. y. Nat. 榴彈等輕武器曾是解放軍陸軍的主要裝備,而隨著戰爭型態與戰場模式的改變,. 彈等現代化武器,加快其發展資訊化部隊之整體建設。. n. al. er. io. sit. 中國陸軍已著重發展各種新型主戰坦克、裝甲車輛、地面火砲、防空及反坦克導. i n C 第二節 h中國海軍軍力發展 engchi U. v. 中國海軍於 1949 年建軍後,最初為僅能滿足近岸防禦型的海軍。改革開放 後,中國海外貿易量激增和其必須進口大量原油、礦產、糧食,自此海洋取代陸 地成為供養中國經濟發展所需養分之臍帶,中國海軍逐步西化改革成為近海防禦 型的海軍。自 20 世紀未迄今的現代化發展,中國海軍已成為了一股初具遠洋海軍 雛形的海上力量。 中國自 1950 年代開始研究經典的海洋戰略,包括馬漢(Alfred Thayer Maban) 的理論,但目前中國的海洋戰略則常直接或間接引申自劉華清上將的理論。劉華 清於 1982 至 1987 年擔任中國海軍司令員,1988 至 1997 年擔任中央軍委會副主席。.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然而,由於美中貿易衝突未完全化解,中國大陸經濟成長 走緩,加上英國脫歐前景未明,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仍不利全 球經濟成長,多數經濟預測機構預估 2019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本年二月份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放緩已

大師這篇論文把二十世紀以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分成五個時期:秦漢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加强中文能力建設,有利於使中文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融入高質量共 建 “一帶一路” 的進程,承擔應有的國際交流責任;有利於破解共建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