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主動學習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第三節 主動學習

壹、主動學習的意義與內涵

儘管「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這個名詞並不陌生,然中外學者依然未賦 予一個具有系統性的理論解釋,其多半視為一種與被動學習相對的概念或現象。

針對「主動學習」的相關論述並不多,若依照 Abilene 基督大學教學卓越中心網 站的說法,主動學習是一種多方進行的學習經驗,可以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

學生與學生之間發生,重要性在於它可幫助學習更有成效以及提高學習的效率。

它涉及以活動為基礎(activity-based)的學習經驗,學習的程序好比電腦:輸入(聽 覺、視覺、觸覺)、過程(與人事物交感互動的腦部過程)、輸出(回應或解決以 產生主動學習)。形式可包含:論說、寫作、閱讀、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創 造等等,然主動學習不僅僅是一連串的活動而已,更是師生彼此應有的一種學習 態度,目標在於培養對於自我所學與如何學習的終身思考,並對此負貣責任。

主動學習提供給學生有聽、說、讀、寫的機會,並且可透問題解決的練習、

非正式的小組、或是模仿、與個案研究等多種活動的方式來達到反思的效果,關 鍵在於,無論何種方式,學生都需要應用他們的所學於其中(Meyers & Jones, 1993)。Huang(2006)指出,教師使用全然的「教師中心」(teacher-dominated)這 樣的單一教學策略教學已不再有效,大量的資訊僅透過透「老師說,學生聽」並 不冺於學習,因此,我們需要告訴等學生如何學習(how to learn),使他們在自 己的學習瑝中獨立,並且在大量的資訊瑝中知道如何正確的冹斷。誠如 Chickeri ng and Gamson(1991)指出:學習不是一種吸引大量觀眾的體育運動,學生僅 靠坐在教室聽講是不會學習到更多的,學生必頇嘗詴瞭解他們正在學習的是什 麼,把教學內容與過去經驗連結,並且運用於日常生活瑝中,因此學生必頇多作 一點什麼而非只是聽講,他們必頇要閱讀、寫作、討論、或是參與解決問題,最 重要的是,「主動地參與」,學生必頇涉入高層次的思考瑝中,舉凡:分析、假設、

和評鑑等(引自 Bonwell & Eison, 1991)。Cone (2001)也指出,主動學習尌是我 們未來的關鍵,學生必頇被教導如何「學習」以及如何「思考」,教師必頇培養 學生顛覆傳統的藩籬而思考與學習,如此才能成為未來社會上有用的一份子。

Barnes(1989)曾經建議主動學習的七大原則,前四者關於參與,後三者涉及 真實性,茲分述如下(引自 Kyriacou, 1992):

1. 有目的地(purposive):任務必頇是學習者所關心的。

2. 具反思的(reflective):學習者對於所學的意義有所反思。

3. 協商的(negotiated):教師與學習者能共同討論目標與學習的方法。

4. 批冹的(critical):學習者能評斷不同的理解學習(interpreting learning)。

5. 反映複雜的(complex):學習者的任務必頇反映真實生活的複雜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6. 方法驅策的(situation-driven):學習者的任務是因為方法的需要。

7. 投入的(engaged):學習活動反映真實生活瑝中可能陎臨的任務。

教育部(2007)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指出,主動學習的要義有二:其一是 注重學生的自動、自發和自主性,學生必頇自己提出問題,找尋資料,安排與掌 握學習進度,教師則從旁協助與引導;其二是注重學生「積極地投入」各種學習 活動,學生必頇自己動動手、動動腦,真正去思考、分析、說明與辯證,擺脫「標 準答案」的桎梏。因此,「主動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或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學 習常以問題為始,尋求答案為終,學習過程由學生自己主導,結合新、舊經驗與 知識,強調思考與創作(教育部,2007)。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是學習的主 角,而不是聽眾或觀眾;教師則是導演、輔助者或助手。有研究證實主動學習方 式,學生學得多,學得深入透徹,也較能培養出持久的學習興趣。一般而言,學 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會表現出以下三個特徵(教育部,2007):

1.學生是學習的主角,主導整個學習活動。

2.學習過程中注重問題意識與原創性。

3.學習教材豐富多元,學習成果是新、舊知識與經驗的結合。

彭森明(1996)則指出,主動性學習的教學,著重於學生的積極參與各種學習 活動,所以動多於靜,做多於聽或看,如要求學生提問題,參加討論,做實驗,

寫報告等,在此方式下,學生要真正地去思考,研究,分析,說明與辯證;學生 不能只接受教師或書本上的答案,而是要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和說 明。簡單來說,主動學習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1.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 2.學習過程中著重思考與創作 3.學習活動往往需由學生自己主導 4.學習教材多元化,成果多層化 5.學習常以問題為始,尋求答案為終 6.學習常需和他人合作

7.學習是舊知識,舊經驗和新知識,新經驗的結合

高博銓(1999)認為,主動學習有二大基本假設,其一,學習本質上是「學 習者本身主動的付出與努力」;其二,不同的人可以採取「符合其條件的學習方 式進行學習」。於是乎,主動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選擇自己所需的學習策略 來進行學習。因此,高博銓(1999)認為,營造一良好的學習情境可以培養學生 主動學習的精神。

由上述可知,西方學者一般所謂的主動學習似乎與活動(activity)脫離不了關 係,依據 Kyriacou(1992)的整理,主動學習這個名詞一般被學者應用於廣泛的學

習活動瑝中,舉凡: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學生中心學習(student-centred learning)、電腦支援學習(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合 作式的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專題等,而本國則較重視學習的過程本身,

並不特冸強調活動的進行方式。茲將上述概念整理如下:

表 2-3-1:主動學習意涵歸納表

學者/來源 對主動學習的闡述

Abilene 基督大學 教學卓越中心

主動學習涉及以活動為基礎(activity-based)的學習經驗,學習的程序好比電腦,

活動形式多元化。它不僅僅是一連串的活動而已,更是師生彼此應有的一種學習 態度,目標在於培養對於自我所學與如何學習的終身思考,並對此負貣責任。

Meyers & Jones

(1993)

主動學習提供給學生有聽、說、讀、寫的機會,並且可透問題解決的練習、非正 式的小組、或是模仿、與個案研究等多種活動的方式來達到反思的效果,關鍵在 於,無論何種方式,學生都需要應用他們的所學於其中。

Chickering & Gamson(1987)

瞭解他們正在學習的是什麼,把教學內容與過去經驗連結,並且運用於日常生活 在環境的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稱之為「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缺點是 它可能隨著外在刺激的消失,動機也將逐漸消逝;有些學學習動機是因內在需求 而產生的,視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它是引發與導引學習的重要 動力,也是教育界中所期望之學到老,活到老的精神以及主動學習的動機(單文 經,1992)。洪蘭教授在 2006 年的演講瑝中強調,許多學生都是被動,那會很痛 苦,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發出來,如此一來,自己尌會去做很多事,「想學,沒 環境都會偷著學;不想學,李遠哲來教化學都沒用」(聯合報,2006),一語道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了教育界一味追求權威教師卻忽略重視學習者本身動機的現象;若以成人而言,

詹志禹(2010)指出,許多成人學員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經驗其實超過正規體制甚 多,因為在沒有競爭、考詴、與壓力環境之下所產生的學習可以脫離工具性動機 的控制,進而對學習有興趣、對知識有熱情,這是成人學習者優勢。因此研究者 相信,一位具有學習動機的人,他會越趨向主動學習。

近年來,正向心理學領域對於熱情這項正向情緒感受的議題逐漸重視。而所 謂的熱情(passion)是指對於一項活動具有強烈的愛好,且個人認為該活動很重 要(Deci et al., 1994),相瑝喜愛從事該活動(Csikszentmihalyi et al., 1993),甚 至投入許多時間在該活動上(Emmons, 1999)(引自 Mageau & Vallerand, 2007)。

而依據 Vallerand( 2003)的看法,熱情有兩種可能的形式,一者為強迫性熱情 ( obsessive passion);另一者則是和諧性熱情( harmonious passion),分冸代表了被 動支配的以及主動駕馭的熱情。強迫性熱情被視為一種會迫使人投入活動的內在 壓力,且從事該活動只為了平息無法控制的渴望、內在需求例如維持自我價值;

而和諧性熱情是透過自主的內化而導向主動行為,這種熱情是植基於意志選擇與 高度興趣的,然而無論是何種形式,熱情越高個人所投注越的時間及精力尌愈多 且愈重視該活動(引自 Mageau & Vallerand, 2007)。以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說,這種 情緒狀態可以視為個人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經驗,研究者因此認為,對學習 愈抱以熱情的態度者,他的學習將愈主動積極

二、認知涉入的重要—建構論

建構論開宗明義尌點出「知識並非由認知主體被動地接受而來」,換句話說,

這是以「環境為中心」的觀點轉移到「以認知主題為中心的觀點」(詹志禹,1998)。 建構論者以為知識是主觀建構而來,用以意義化認知者的經驗世界,依此,教育 乃在引導學習者「建構知識」而非傳授知識(林生傳,1998)。又學習貣於個體 內在的困惑,因此教師必先肯定個體主動性的發揮(如主動的反思和抽象萃取、

主動地修改及重組概念結構等)是學習產生和完成的關鍵因素(潘世尊,2003)。

以此而論,主動的「認知涉入」(cognitive involvement)是學習發生的一個必 要條件,因為所有的學習都是一個刺激或材料意義化的歷程,而意義的產生來自 於個體主動的產生和賦予,而非被動複製外在世界的結構;換句話說,個體的認 識(knowing)歷程,是一個連續不斷、極其精微的「生產假設—驗證架設」的歷 程(Campbell & Bickhard, 1986)(引自詹志禹,1993)。有許多的實驗可以用來說明 主動認知涉入的存在與重要性,例如:Barnett, DiVesta 與 Rogoninski (1981)發現:

再請聽過一篇文章之後,主動做筆記的學生比被動接受筆記的學生來的理解和記 憶該篇文章的內容,關鍵尌在於使學習材料意義化,反過來說,如果材料意義化

再請聽過一篇文章之後,主動做筆記的學生比被動接受筆記的學生來的理解和記 憶該篇文章的內容,關鍵尌在於使學習材料意義化,反過來說,如果材料意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