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ISA 數學素養建模過程

2. 主張 C6

在論證流程圖中,主張C6:「B 點到 D 點最遠」會獨立出來成為一個主張的 原因是學生在解題步驟上先處理最遠的點,共有五位學生有此主張,分別是 PH 組S11 和 S12、GA 組 S05、PA 組 S17、PL 組 S14。在 GA 組 S05 對於主張 C6 的論證是最完整的,作答時便以W4 與 B8 來說明,見圖 4-1-7。而在 P 組中的四 位學生都以目測的方式提出 C6,其中有兩位 S12、S17 在後續訪談中有提出說 明,S12 是自行想到以論據 W4:「BD̅̅̅̅ > AD̅̅̅̅ = AB̅̅̅̅」及支持理論 B8:「同一個三 角形內,大角對大邊」來說明。而S17 則是經過研究者的追問後才提出 B8 作說 明,不過在過程中有誤用「斜邊」、「股邊」等語詞來形容鈍角三角形。

圖4-7 S05 作答紙節錄

A1PS12032:然後最後 ABD 的三角形,因為這個是大角對大邊,因為 AB 會等於 AD,這兩個 30 度,所以 30 度小於 120 度,所以 BD 會大於 AD 跟 AB

A1PR12033:所以你是用...?

A1PS12034:大角對大邊

逐字稿,S12 為主張 C6 提出的說明

A1PR17035:那最遠的你怎麼肯定他是最遠的?

A1PS17036:因為它 BD 畫過去的話,它這個角是比較大的,所以這邊是一個鈍 角三角形,所以它走的路會比較長,所以就D 是最遠。

A1PR17037:連接 BD,所以你可以知道三角形 ABD 是鈍角三角形,所以你可以

知道 BD 是最長的,最長的那也只有在這三角形裡面是最長的,三角形 ABD 裡 面最長的,所以他比BA、BC 還要長,是嗎?

A1PS17038:恩

A1PR17039:所以你有比較 BD 跟 BA 這段嗎,是不是?

A1PS17040:因為不是之前數學有教到,三角形,就是斜邊會比股還要來的長。

A1PR17041:恩,那是直角三角形啊!

A1PS17042:啊,對!...想不到

逐字稿,S17 為主張 C6 提出的說明

3. 主張C6+C7

主張C6+C7:「B 點到 D 點最遠,B 點到 A 點最近。」是一個錯誤的答案主 張,因此會出現主張 C6+C7 的學生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憑目測作為主 要主張的有PL 組 S13 與 GL 組 S08。在後續訪談中 S13 經由研究者的介入引導,

有提出主張C1,而 S08 則是在作答當下有主張 C6+C7 的臆測,在自行操作 GGB 測量後,便順利提出正確的答案主張C6+C8;第二種是以圖形推理作為推論主張 的依據─PA 組 S16 與 PL 組 S18,在作答時只注意到要以 B 點去考量,找距離最 近與最遠的點,因此從附圖中考量弧長比線段距離還長,得到主張C6+C7,其中 S16 使用論據 W5:「BD̂ > AB̅̅̅̅」、支持理論 B5:「以BA̅̅̅̅線段長,計算出BCD̂或BĈ 弧長。」來說明,S18 在最遠點以目測去確定主張 C6 的成立,而在最近點的考 量是根據自己的先備知識─「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是直線」,認為直線比曲線更 近,以論據W6:「BĈ > AB̅̅̅̅」來說明主張 C7;第三種屬於對題目語意不清楚─GA 組 S09,S09 作答時先使用 GGB,意圖測量AB̅̅̅̅、BĈ 長度,但是礙於對使用工具 的不熟悉,誤將實際所測量的BC̅̅̅̅視為BĈ,並考量題目敘述「柴犬會依據球的投擲 方向直線奔跑」,認為題目是指沿著圖形上的線段移動,因此作答時不考慮弧長 BĈ 與BD̂ 方向,將 C 點排除得到主張 C7,而在最遠點方面 S09 肯定是 D 點,解 釋說明時考量了沿著圖形上的線段移動取BA̅̅̅̅ + AD̅̅̅̅ = 10,以及BD̅̅̅̅ = 5√2,由於 10 > 5√2,故採以沿著圖形上的線段移動來解釋說明主張 C6,然而在BD̅̅̅̅ = 5√2 這個數據上,是 S09 誤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特殊邊長比。

圖4-8 S16 作答紙節錄

A1PR16001:當你讀完題目後,對於未知的答案,你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呢?

A1PS16002:最近是 A 點,是因為它這邊是最遠的半徑,所以說這直線距離會最 短,D 點是最遠是因為如果要算 B 到 D 的弧長,用半徑乘以 2(再乘𝜋)而且要乘 以360 分之 120 度,所以它的弧長是最長,會比這個直線距離還長

A1PR16003:你說弧長唷 你 BD 是算弧長,BA?

A1PS16004:是直接看它直線距離

A1PR16005:你對題目的理解是覺得那個神奇柴犬是沿著弧長走嗎?

A1PS16006:如果它走直線的話,應該距離也是最長 A1PR16007:那你覺得它是走直線還是走弧長

A1PS16008:直線吧

A1PR16009:你一開始寫的時候是用弧長去算 是不是 A1PS16010:對啊

A1PR16011:你看完題目第一個想法是 A 最近就對了 A1PS16012:恩 A 最近

A1PR16013:再來去想的是 D 最遠 A1PS16014:恩

A1PR16015:然後 D 最遠是用弧長的方式去算 訪談的此刻才看到要走直線 A1PS16016:恩 走直線

逐字稿,S16 為主張 C6+C7 提出的說明

圖4-9 S09 作答紙節錄

A1GR09005:讀完題目第一個想法,或是你怎麼動筆的?

A1GS09006:是先量出 AB 的距離,然後之後又發現 CB 也一樣長,可是它有說 直線奔跑,所以因為CB 是弧線,所以 CB 不能跑,所以我就直接用直線來判斷 它可以傳到哪裡

A1GR09041:那你為什麼會覺得它那個啊?有什麼原因影響到你覺得它應該要沿 著邊跑?你有考量什麼,還是你有做什麼假設你覺得它要沿著邊跑?

A1GS09042:因為第一個就是也是題目給我的資訊,然後第二個是假如是 BD 連 的話就變成BD 比 BA 到 AD 還要短,所以他是問最遠的,我就取比較長一點的 距離,因為這樣子BD 這樣子是 5 根號 2,然後這樣子是 10,因為它問最遠,所 以我就取10 這個路徑來

A1GR09047:你剛剛說 BD 連線是 5 根號 2 是不是?

A1GS09048:對

A1GR09049:這段怎麼算?

A1GS09050:就是這邊是 5,然後 AB 也等於 AD,這邊也會是 5,然後就用什麼 定理,1:1:根號 2,所以這邊連起來的話就是 5 根號 2。

逐字稿,S09 為主張 C6+C7 提出的說明

4. 主張C6+C8

答案主張C6+C8:「B 點到 D 點最遠,B 點到 A 點和 C 點最近。」在「D→C1

與C6→C6+C8」、「D→C1 與 C6+C7→C6+C8」兩個歷程中,前半部「D→C1 與 C6」、「D→C1 與 C6+C7」為主張 C1、C6、C6+C7 提供相關論據與支持理論,上 述都已分項說明,在此就不多作解釋;後半部「C1 與 C6→C6+C8」、「C1 與 C6+C7→C6+C8」則經由目測與主張的合併得出答案主張,並未使用其他的論據 與支持理論,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就不必多作討論。

在「D→C1→C6+C8」歷程中,前半部 D→C1 已在上述主張 C1 敘述。接著 下來,討論為後半部C1→C6+C8 提供的論據與支持理論。能提出相關論據與支 持理論的大多是高程度組的學生,可能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高程度的學生大多都 先主張 C1 得到最近點的答案,再去說明最遠點,使得主張 C1 成為中介主張;

二是高程度的學生較能以數學事實來解釋說明最遠點,而非像中低程度的學生多 以目測推論。在GH 組中,三位學生皆使用支持理論 B4:「利用直角三角形特殊 邊長比運算。」來說明論據W2:「BD̅̅̅̅ > AB̅̅̅̅ = BC̅̅̅̅」,然而在使用 B4 代數說明前 要先確定BD̅̅̅̅垂直於AC̅̅̅̅。因此 S01 輔以支持理論 B2:「四邊形 ABCD 是菱形,對 角線會互相垂直平分。」說明後,把AB̅̅̅̅設定為𝑥並計算出𝐷𝐵̅̅̅̅ = √3𝑥;S02 則直接 假定BD̅̅̅̅ ⊥ AC̅̅̅̅,把AB̅̅̅̅設定為2,計算出BCD̂ = 4𝜋 3⁄ ,BĈ = 2𝜋 3⁄ ,BD̅̅̅̅ = 2√3;S04 透過三角形全等來輔助說明支持理論B3:「AC 是 BD 的中垂線。」,將AB̅̅̅̅設定為 2,計算出BD̅̅̅̅:AB̅̅̅̅ = 2√3:2。而在 PH 組中,S10 是以支持理論 B6:「樞紐定 理。兩對應邊相等,角度越大,對邊越長。」來說明;S12 則是在作答時以目測 主張C6,在後續訪談中,重新審題後提出 B8 作說明。

圖4-10 S01 作答紙節錄

圖4-11 S04 作答紙節錄

A1PR10029:在哪邊有用到樞紐定理?

A1PS10030:就是當 AC=AD,然後 AB=AB 共用邊,當 DAB 這個角大於 CAB 這 個角,那DB 會比 CB 還要長。

逐字稿,S10 為主張 C6+C8 提出的說明

在「D→C6+C8」歷程中,只有在 GL 組學生論證過程中出現,S07、S08 在 閱讀完題目後就直接使用GGB 測量BD̅̅̅̅、AB̅̅̅̅、BC̅̅̅̅長度,以論據 W2:「BD̅̅̅̅ > AB̅̅̅̅ = BC̅̅̅̅」作為對主張 C6+C8 的說明,其中 S08 在後續訪談中提到在操作 GGB 前,

有先以目測得到主張C6+C7。S06 並未直接使用 GGB 得出 C6+C8,而是以 GGB 作為驗證主張C1 及目測結果的工具。

圖4-12 S08 操作 GGB 與作答紙節錄

A1GR08029:好,那你一開始讀完題目有猜測嗎?猜測有沒有可能最近的是誰、

最遠的是誰,還是你就直接做了?

A1GS08030:我一開始有猜,我一開始就覺得 D 最遠,然後再來是 C、再來是 A A1GR08031:然後是你畫完直線、量完距離,就反駁你一開始的猜測?

A1GS08032:對

逐字稿,S08 為主張 C6+C8 提出的說明

總結:

在應用過程中,高程度組學生較能直接提供完整且正確的論據與支持理論來 輔助說明主張,GH 組學生皆未使用 GGB,偏好以代數運算來解釋說明。中程度 學生多以目測結果作為初步推論的依據,後續會試圖以論據與支持理論來解釋說 明,或是經由研究者的詢問後才提出相關的說明,但是較容易出現使用錯誤的數 學名詞與概念,而GA 組學生會使用 GGB 作為驗證主張的輔助工具。低程度的 學生會直接使用目測結果作為答案主張,GL 組學生會直接仰賴 GGB 的測量結 果,且不會再以數學事實來輔助說明。

(三) 解釋與評估(Interpret & Evaluate):

在解釋與評估過程中所探討的限制修飾詞與反駁,會因涉及主張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因此不另外節取出來,可詳見完整論證歷程圖(附錄三)。

在 A1 題,大多數高程度的學生都能以正確的臆測與數學事實來說明主張,

因此在解釋與評估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明顯的事證來顯示高程度組學生論證歷程。

不過問到學生如何檢驗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S10、S12 在作答時會邊與目測結 果一同評估,若是答案與目測結果相符合便不會驗算。S04 會邊寫邊驗證自己每 一步的主張是否合邏輯。S02 會以代數字的方式,除了得到答案之外,也認為可 以以真實的數字作為檢驗答案的方式。S01、S11 則是沒有想到檢驗與推翻答案 主張的方法。

A1PR10047:那你怎麼確定你寫出來就是對的?

A1PS10048:因為覺得他的條件給的都算是合適,就是在那公式裡面都可以很好 的套用。

A1PR10049:喔,所以你就是根據它的條件,然後你有相對應的一些方法去解決 它。

A1PS10050:然後還有就是目測吧!

A1PR10051:目測?

A1PS10052:目測看會覺得有什麼比較大的偏差

A1PR10053:所以其實你目測就知道 D 比較遠,只是你還需要找到一些理論支持 你?

A1PS10054:對

A1PR10055:所以你有找到你的理論?

A1PS10056:有

逐字稿,S10 為解釋與評估過程所提出的說明

A1GR04035:喔好你有沒有驗證過你這個答案是對的還是不對的?

A1GS04036:答案的話….應該是對的吧!

A1GR04037:應該是對的,你有驗證它嘛?還是寫出來就覺得是對的?

A1GS04038:可是這應該是相等的(AB=BC),這個會大於這個(AC 與 BD 的垂直 90° > ∠𝐴𝐵𝐷),所以就應該不用驗證吧!就是在算的時候就驗證過了

A1GS04038:可是這應該是相等的(AB=BC),這個會大於這個(AC 與 BD 的垂直 90° > ∠𝐴𝐵𝐷),所以就應該不用驗證吧!就是在算的時候就驗證過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