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證歷程中的介入點

S01,S02,S04 0 , 2 , 0 2 , 4 , 1

S10,S11,S12 0 , 0 , 0

S15,S16,S17 1 , 1 , 1

S13,S14,S18 1 , 2 , 3

究者以提問的方式,介入主張C10 不合理的長度。第二個是 S02 以「感覺」的方 式得到D 點最遠後,研究者介入提問 S02 是否有使用數學方式驗證 D 點最遠,

促進S02 後續以數學方式解題與說明。

圖4-24 S02 作答紙節錄

A1GR02049:那不然你原本到 D 點的長度是多少? 43𝜋 是不是?

A1GS02050:恩(點頭)

A1GR02051:所以你原本覺得 43𝜋 還比 2 小嗎?

A1GS02052:默認 (笑)

A1GR02053:好,了解,你為什麼會覺得 43𝜋 還比 2 小啊?

A1GS02054:我好像忘了𝜋的存在 A1GR02055:你就只有比分數嗎?

A1GS02056:恩

逐字稿,S02 在第一個介入點所作的說明

GA 組 S09 論證歷程中有一個介入點,S09 透過 GGB 測量得到AB̅̅̅̅ = 5後,

再計算出B 點到 D 點的距離長可能為5√2或為10,研究者介入理解 S09 的計算,

發現長度為5√2是 S09 誤用畢氏定理,將等腰直角三角形特殊邊長比類推到等腰 三角形;而長度為10是 S09 對題目的理解有誤,以為路徑是沿著周長移動,故取 AB̅̅̅̅ + AD̅̅̅̅ = 10。

A1GR09047:你剛剛說 BD 連線是 5 根號 2 是不是?

A1GS09048:對

A1GR09049:這段怎麼算?

A1GS09050:就是這邊是 5,然後 AB 也等於 AD,這邊也會是 5,然後就用什麼 定理,1:1:根號 2,所以這邊連起來的話就是 5 根號 2

A1GR09051:5 根號 2 喔?那個是什麼啊?那是直角三角形畢氏定理對不對?

A1GS09052:那是直角嗎?那不是等腰喔?

A1GR09053:等腰直角三角形啊!

A1GS09054:那要直角喔?

A1GR09055:對,等腰直角三角形邊長比是 1:1:根號 2 A1GS09056:我數學學壞了

逐字稿,S09 為研究者介入提問所作的說明

GL 組 S06 論證歷程中有一個介入點,在 S06 以目測方式作答後,研究者 提示可以使用GGB 測量工具進行驗證。

表4-12 S06 個人工作流程表之介入點 工作

流水碼 工作情形 事證 註解

S06A104

GGB1:

操作GGB 測量 BC̅̅̅̅、AB̅̅̅̅、BD̅̅̅̅長 度。

A1GR06009:你這邊有一個那 個測量長度啊!你這樣就可以 知道它多長了!

A1GS06010:(操作)

[介入]

提示可以使 用GGB 測量 工具驗證。

PH 組在 A1 題的論證歷程中,都未有研究者進行介入。PA 組 S16 論證歷程

中有一個介入點,S16 同樣以「感覺」的方式認為 D 點為最遠點,經過研究者詢 問能以什麼方式確定自己的答案,S16 所提出支持理論 B9:「△ABD,兩邊之和 會大於第三邊」的數學概念,但無法合理解釋其主張,因此研究者直接以正確的 數學概念作教學與說明。

A1PR16071:你有用什麼方式確定你自己答案是對的?

A1PS16072:兩邊之和會大於第三邊

A1PR16073:恩…然後呢?是在△ABD 當中嗎?

A1PS16074:對,△ABD

A1PR16077:那你怎麼突然想到兩邊之和會大於第三邊這個概念

A1PS16078:如果這是最近的話,單一段 𝐴𝐵̅̅̅̅一定會小於 𝐵𝐷̅̅̅̅,因為這兩個加起 來才能大於 𝐵𝐷̅̅̅̅ 的話

A1PR16079:然後呢

A1PS16080:想不到..怎麼解釋

A1PR16081:你有想到這個概念,那這個概念可以解釋這個東西嗎?

A1PS16082:好像不行

A1PR16091:好 我跟你解釋一下 其實你要解釋 𝐵𝐷̅̅̅̅ > 𝐵𝐴̅̅̅̅、𝐵𝐶̅̅̅̅有很多種方式,

看你要怎麼想,因為你把它連起來嘛!△ABD 這是一個三角形內,我們以前都有 學過,在同一個三角形內,你的大角會對大邊,所以很明顯△ABD 是一個鈍角三 角形,那這個角度是最大,所以它對邊會最長,那這個長度一定會大於𝐵𝐴̅̅̅̅,那你 剛剛就知道𝐵𝐴̅̅̅̅、𝐵𝐶̅̅̅̅是相等的,所以這個(𝐵𝐷̅̅̅̅)是最遠的,因為它大於這段(𝐵𝐴̅̅̅̅),

這段(𝐵𝐴̅̅̅̅)又等於這段(𝐵𝐶̅̅̅̅), 所以這兩段是最短的,這是其中一個方式可以解釋 OK 嗎?

逐字稿,S16 提出錯誤數學概念,研究者直接介入說明

PL 組 S18 論證歷程中有三個介入點,S18 未考量題目敘述並以圖形推理作 答,因此前兩個介入點都在釐清題意,而第三個介入點則是在S18 以目測的方式

得到正確的答案主張後,研究者直接以數學概念作教學與說明,可詳見S18 個人 工作流程表S18A107 至 S18A109。

綜合上述,在A1 題中研究者介入點可分為成四種類別,第一種是學生未掌 握題目的意涵,研究者針對題目進行釋義。第二種是針對學生錯誤概念,以提問 的方式讓學生自行反思錯誤點,透過重新解題得到正確解法,若是學生持續陷入 困難點,無法自行得出正確答案則屬於第三種,研究者將會直接對學生進行教學 式的介入說明。而第四種則是研究者針對驗證答案,對學生提問或提示操作GGB 進行驗證。

二、 A2 題

A2 題的題意是將扇形場地,依題意劃分防守區域,屬於開放型題型(題目可 詳見第参章第三節)。以下依各組代表作說明:

GH 組 S01 論證歷程中有兩個介入點,第一個是 S01 閱讀完題目後,雖然有 掌握題意但不知道該如何作答,因此研究者介入引導先以小扇形ACD 作答。第 二個則是在後續訪談中,S01 說道原先想法是在 GGB 上,試圖以 B、D 點為圓 心作圓,得到主張C10:「B、D 點防守以 B、D 點為圓心,DC̅̅̅̅為半徑所畫的圓與 扇形重疊的區域。」,研究者介入釐清C10 的分配,使 S01 自行發現可以以AC̅̅̅̅劃 分區域取代C10 的想法。

圖4-25 S01 試探作圖時的示意圖

A2GR01029:那你畫完圓,B、D 會怎麼分?

A2GS01030:就這一塊 B 就不會拿到,畫這樣就這一塊 D 就不會分到(指 D 那邊 的月牙區塊、B 那邊的月牙區塊)

A2GR01031:那中間這個怎麼辦?

A2GS01032:就一人一半,就用中間這條線分一半,ㄟ…那這樣原本就可以分一 半(指AC̅̅̅̅)

A2GR01033:對啊,那不就是這塊區域就是 D 了,這塊區域就是 B 了(指 ACD、

ABC 扇形)

逐字稿,S01 在第二個介入點所作的說明

GA 組 S05 論證歷程中有一個介入點,S05 根據題目原文:「請問 B 點、C 點、D 點的柴犬們會如何分工防守區域?」,判定「分工」是平均分配的意思,

因此得到主張 C1 的結論,將扇形 ABD 三等分。研究者介入在圖上給定一點,

讓 S05 自行思考按照主張 C1 的分配,給定一點與題目原文:「神奇柴犬們會依 照球的落點來防守,由離球距離最近的神奇柴犬進行防守。」意涵是否有衝突?

S05 重新審題後,便可以得到正確答案主張 C2,可詳見 S05 個人工作流程表 S05A202 至 S05A203。

圖4-26 S05 作答紙節錄,研究者介入給定一點

GL 組 S08 論證歷程中有兩個介入點,第一個是 S08 針對 GGB 環境中的圖 作提問,是否可以實際操作這個圖作為答案的依據?研究者回應:「可以」。而第 二個介入點則是在S08 操作 GGB 時,以論據 W4:「以AD̅̅̅̅、AC̅̅̅̅、AB̅̅̅̅中點為圓心,

AD̅̅̅̅為直徑畫圓。」與論據 W2.1:「作∠DAC、∠CAB角平分線」得到主張 C9:「D、

C、B 分別防守以AD̅̅̅̅、AC̅̅̅̅、AB̅̅̅̅中點為圓心,AD̅̅̅̅為直徑所圍出的範圍,且在扇形 區域內。重疊和未劃分的區域,用角平分線畫分。」,研究者介入提問,使S08 釐 清整個作圖動作,即是作角平分線的流程,修正W4+W2.1 簡化成 W2.1 即可。

A2GR08050:喔,好,那這樣子的話,為什麼要畫這兩個半圓?

A2GS08051:我剛剛也有想到,就直接畫一條線就好了啊!

逐字稿,S08 在第二個介入點所作的說明

PH 組 S11 論證歷程中有兩個介入點,第一個介入是幫助 S11 釐清題意,之 後S11 得到作角平分線的結論與主張 C8:「D 點防守以AD̅̅̅̅、β 角平分線之間的弧 長;C 點防守以 α、β 角平分線之間的弧長;B 點防守以 α 角平分線、AB̅̅̅̅之間的 弧長。」,認為球只會落在圓周上,因此第二個介入點是研究者以題目中的例題 提示球不止落在圓周上。

A2PR11003:好,那你可以跟我解釋一下,你對題目的理解是什麼?

A2PS11004:就是一個人站在這邊,然後它隨便投一球,然後這邊有三個人在防 守,可是那個區域分配,如果是這樣子分的話,它就只有佔到這一部分,然後它 就佔了兩個部分,然後這邊佔一個部分,就感覺不公平啊!可是如果今天設置再 旁邊一點的話,雖然每個人佔的部分是差不多,可是明明是 C 點會比較近,會離 這邊比較近,所以我就不知道怎麼寫。

A2PR11005:所以你根據題目的提示,你覺得它是考量距離比較近的,還是它是 考量公平?

A2PS11006:距離

A2PR11007:那你的答案會是怎麼寫?

A2PS11008:那可能會是中間這樣子

A2PR11009:那中間怎麼分?這一條線你怎麼畫出來的?看起來一半就一半了嗎?

A2PS11010:這叫角平分線吧!

逐字稿,S11 在第一個介入點所作的說明

PA 組 S17 論證歷程中有三個介入點,第一個是請 S17 重新閱讀題目,S17 掌握題意後得到主張C2。第二個是研究者進一步提問:「角平分線上的點該由誰 防守?」,S17 直覺認為答案只能有一個,因此得到主張 C2+C4,認為角平分線 上的點由B、D 點防守。第三個介入點則是研究者直接說明角平分線的性質。

圖4-27 S17 作答紙節錄

A2PR17069:那你剛是想要表達到點等距、還是到邊等距?

A2PS17070:到點等距

A2PR17071:到點等距喔!但角平分線的性質是到邊等距,是垂直的那段會等距,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角平分線,這兩個角度一樣、共用邊、又垂直直角,所以這 是 AAS 全等性質,還有印象嗎?全等性質。

A2PS17072:恩恩

逐字稿,S17 在第三個介入點所作的說明

PL 組 S13 論證歷程中有三個介入點,第一個介入是幫助 S13 釐清題意,研 究者提示:「能不能以某一條線作分界?」,提示後S13 仍未掌握題意,因此研究 者提出第二個介入,在扇形ABC 中給予三個位置點,請 S13 判斷如何分界,S13 得到主張C2 後,研究者再提出第三個介入,提問「角平分線上的點該由誰防守?」。 因此S13 提出主張 C2+C3,角平分線上的點由兩邊的點共同防守。。

圖4-28 S13 作答紙節錄,研究者介入給定三點

A2PS13020:如果在這邊的話就它比較近(在 B 點畫圈),如果在這邊的話就它比 較近(在 C 點畫圈),那如果在中間的話….

A2PR13021:你怎麼知道我這個位置剛好在中間?

A2PS13022:應該要證明吧!我不知道怎麼用ㄟ

A2PR13023:如果不證明的話你會用什麼方式解釋它嗎?你怎麼確定它在中間?

如果是你的話,或是你怎麼確定它不是在中間?

A2PS13024:如果在中間的話,不就這兩個角度會相等嗎?

A2PR13025:所以你會作平分線是不是?

A2PS13026:恩

A2PR13027:所以你會作角平分線?

A2PS13028:恩

逐字稿,S13 在第二個介入點所作的說明

綜合上述,在A2 題中研究者介入點可分為成五種類別,第一種是學生未掌 握題目的意涵,研究者針對題目進行釋義或給予提示引導。第二種是學生對題目 理解有誤,研究者在圖上給予定點或透過實例,使學生直觀觀察圖形,反思錯誤 點並重新解題得到正確解法。第三種是學生對於數學概念理解有誤,研究者會對

綜合上述,在A2 題中研究者介入點可分為成五種類別,第一種是學生未掌 握題目的意涵,研究者針對題目進行釋義或給予提示引導。第二種是學生對題目 理解有誤,研究者在圖上給予定點或透過實例,使學生直觀觀察圖形,反思錯誤 點並重新解題得到正確解法。第三種是學生對於數學概念理解有誤,研究者會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