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青少年教育

第三節 主要議題

一、高等教育平均每生經費下降,生師比上升所產生的教育品質問題

如前所述,八十五年以後高等教育出現平均每生分配經費減少的情形,影響之一 就是專任教師人數未隨學生數量等比成長,導致生師比出現日益上升的現象(參 見表 3-7),而這也對高等教育的品質產生負面影響。此外,與國際比較,我國高 等教育生師比的確有偏高情形(參見圖 3-9)。

表 3-7:高等教育生師比歷年變化情形

公立 私立 總計

年別

大學 獨立學院 大學 獨立學院 大學 獨立學院 八十一 10.63 9.36 22.74 14.51 14.69 11.94 八十七 12.48 13.12 24.69 17.81 17.26 15.91 八十八 13.19 14.07 24.82 19.26 18.28 17.38 八十九 13.92 15.12 24.86 20.80 18.98 19.20 九 十 14.58 16.25 25.24 21.53 19.60 20.17 九十一 15.53 16.60 21.34 20.96 20.97 19.87

資料來源:教育部,教育統計指標(2003)。

0 5 10 15 20 25

台灣 法國 英國 美國 中國 德國 日本 加拿大

圖 3-9:各主要國家大學生師比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第 303 期。

二、品德與公民教育有待加強

「品德人格」的培養,是教育中的重要課題。然目前社會之觀念仍以智育教育為 重,學校德育易淪為「形式上重要,但實質上不受重視」的非主流地位;在注重 升學的風氣中,對於「好學生」的界定,偏重智育而不重視其品德。

除此以外,公民教育是一個成熟民主社會的必要條件,但究竟目前的公民教育是 否能有效的使青少年瞭解其應扮演的公民角色與公民義務,是值得檢討的課題。

根據國外研究,傳統的公民教育有以下弱點:對於公民參與的實際模式、程序與 技術沒有充分的介紹;缺乏實際的練習,讓學生可以把所學到的社會歷史與政經 結構知識,應用於探討與解決地方性的問題;對於地方政府的結構與功能沒有充 足的介紹,學生也缺乏機會直接參與社區性的公共事務;課程中所討論的多半是 歷史性的過去式議題,而與具現實意涵的未來性議題缺乏連結;傳統課程中對於 發展年輕人的民主參與技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例如:如何針對議題進行基本 研究、如何有步驟的解決問題、如何蒐集資訊、如何衡量資訊的可靠程度、如何 對問題形成假設並運用手上的證據得出結論、如何傾聽他人的不同見解並設法找 出共識等等。如何借鏡國外的經驗,改進我國公民教育,是個重要的議題。

三、教育改革引發社會爭議

隨著社會價值愈趨多元與教育機會日漸普及,過去傳統以聯招考試為主的入學制 度,已無法滿足教育的需求。但近年來,由於各級學校入學方案變動頻繁,容易 造成社會大眾及學校師生的誤解與困惑,也形成了改革的阻力。此外,雖然教育 改革以減輕升學壓力為主要理念,但是在升學主義仍為家長主流價值的現實情況 下,理念要如何落實,也經常遭遇困難。

四、非正式教育仍須進一步強化

正式教育體制以外的自我學習環境不足,青少年離開學校後的學習機會受限,獲 取新知識、新技術的管道不夠充分,對於青少年就業與整體社會的發展都有不利 影響。

五、教育中弱勢族群的挑戰

教育的「弱勢者」包括「身心障礙學生」、「原住民學生」以及「其他社會弱勢者」

三類。由於這三類弱勢者的教育處境與不利條件各有不同,故其相關教育措施所 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也有不同。

弱勢的成因大多來自於社會、家庭、及個人。來自社會因素的弱勢,係因社會環 境因素導致的學習不利,包括:教育機會缺乏區域均衡(例如:偏遠地區、離島、

災區);社區環境不利者(例如:高犯罪地區、學齡人口快速流失區、嚴重失業區)。 家庭因素的弱勢是因為家庭經濟、結構、語言文化等因素導致的學習不利,包括:

經濟能力(例如:中低收入戶、失業家庭);家庭型態(例如:暴力家庭、父母雙 亡者、流動家庭、遊民);社會適應(例如:移民家庭、少數民族、外籍父母)。 至於個人因素的弱勢,則是因為個人特質或經驗導致的學習不利,包括:特質特 異者(例如:性別認同與眾不同者);特殊經驗者(例如:中輟學生、服刑返校學 生)。

社會弱勢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其生長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求學 歷程較一般學生艱辛;又其所接受到的社會與教育資源分配不足,往往導致學習 上的障礙與困難,進而影響其學習意願與興趣,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教育的「弱 勢」往往會影響其未來的就業情況與市場競爭力,進而產生社會適應等等問題,

牽涉範圍非常廣泛,故此一族群的教育問題不可不重視。另外,隨著網際網路的 高度發展,所產生的數位落差,也有待教育資源的投入,以緩和所帶來的不平等 問題。

六、教育與就業的銜接有待加強

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快速轉變,也造成教育體系的人才供給與就業市場的人 才需求間產生一定落差,造成某些業界面臨專業人才不足,而不少甫出校門的社 會新鮮人卻有求職困難的現象。高等教育固然具有多元的目的,亦即除了配合經 濟發展外,尚有其他社會、文化上的目的與價值,然而不可否認的,為了讓青年 能夠在職涯上充分發展,配合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轉變,適時調整高等教育的 內容有其必要。高等教育的擴張與產業的發展需求如何能夠更有效的相互配合,

是有待努力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