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政策目標與施政方向

第三章 青少年教育

第四節 政策目標與施政方向

2. 完善多元入學方案。

3. 建立高中職分流的明確發展願景。

4. 配合產官學的合作機制,建立能夠多元肯定青少年能力的專業能力證照制 度,並建立專業技能證照考試之輔導方案。

5. 對於特殊性向青少年之學習予以輔導。

6. 建立完整一貫的補救教學與補償教育系統。

7. 確立高等技職教育定位,發展高等技職教育特色,建立以務實致用為導向之 高等技職教育。

8. 研究建立技專校院教師雙軌制的聘任與升等機制。

三、強化及改善校園及社區公民教育 目標:

培養青少年尊重人權、多元文化、與兩性平等的健全心態;培養青少年之共善與 利他精神;讓青少年重視公民責任;建立青少年對於民主價值之認同。

施政方向:

1. 強化教育中的人權、多元文化、環保與性別教育內容。

2. 在公民教材中強調積極公民責任與民主基本價值。

3. 強化服務學習,讓學生從服務中瞭解社區議題,並培養利他主義與公民責任 感。

4. 鼓勵青少年從事志願服務。

5. 擴大青少年的公民參與訓練(如審議民主教育)與參與管道,發展其民主參 與技能,並使其有機會將所學應用於社區性、未來性的公共議題。

四、建立自主學習的觀念 目標:

在正式教育體制之外,提供多元的學習方案與學習機會,例如圖書館、社區學習、

終身學習機制等,讓青少年在想學習的時候,就能得到充分學習資源的支持。

施政方向:

1. 倡導終身學習觀念。

2. 建立以社區為主體的學習機制。

3. 建立青少年的回流教育機制。

4. 研究彈性化學制之可行性,讓不同人生階段皆有取得文憑的管道。

5. 建立二十四小時的學校或社區圖書館。

6. 建構未在學青少年的充分學習管道。

五、培養具有全球工作能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青少年 目標:

增進青少年外語能力;培養有能力接收國際資訊的青少年;加強我國與國際學生 交流。

施政方向:

1. 投注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差距所帶來的語文學習及資訊教育的落差。

2. 強化英語及第二外語能力。

3. 推廣青少年國際旅遊與國際體驗學習方案。

4. 建立青少年專屬之外語廣播電視頻道。

5. 建立與國際間雙向人才交流的整合平台、擴大留學方案、增加來台留學的國 際學生人數。

六、培養卓越人才 目標:

讓優秀人才都有合適的學習環境以及充分的發展機會;創造卓越的高等教育環境。

施政方向:

1. 增設公費留學獎學金。

2. 獎勵並培養創意、創新人才。

3. 改善大學生師比。

4. 建立能有效提升教育品質的評鑑制度,並透過有效的誘因機制,提升高等教 育之教學與研究品質。

5. 五年之內投入五百億元,打造卓越大學。

6. 研究引入國外一流大學,於台灣設立分校或開設共同課程。

七、縮小教育與就業之落差,強化教育與就業的銜接機制 目標:

學校的教育內容應該更貼近產業的發展趨勢;讓學生在學校內就能瞭解產業結構 與就業市場的變化趨勢,並且培養職涯發展的概念;讓在職涯發展上有需要學習 新知識與新技能的社會青年都有充分的學習機會。

施政方向:

1. 配合產業界的需求,大幅放寬產業需求科系的設立。

2. 研究以學程或學院的概念,重新調整現有科系,以培養跨科系的整合人才。

3. 提供誘因,鼓勵學校與產業合作規劃及開設課程。

4. 鼓勵企業提供暑期實習機會,使在校生於暑期實習結束回到學校後,知道如 何選擇跨領域的整合專長課程,以培養就業市場所需技能。

5. 政府提供足夠誘因,業界提供三明治實習學生津貼,擴大辦理「三明治教學」。 6. 提供誘因,鼓勵各大學研訂教師赴業界任職規定,充實教師實務經驗。

7. 建立學校與產業間的聯繫與媒合窗口,由政府、教育、訓練部門積極媒合,

使學校與產業對焦。

8. 協助學校及就業指導相關單位主動蒐集「企業未來人才需求資訊」、經社發 展企業脈動資料,做為學生未來生涯規劃之參考,並可據以研發新教學方法 與提供新知識。

9. 校園設立「最後一哩」網站,將企業與學校連結起來,讓企業隨時了解學校 的動態,也讓學生透過網路即時了解企業的相關資訊。

相關文件